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

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对商业银行而言,“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与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1]。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可知,内部控制是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对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制约的方法、措施、程序的总称[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方法,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

商业银行作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高负债经营和无抵押负债经营作为其最显著的两大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具有巨大内在风险。具有健全的制度管理措施和完备的相互制约关系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在隐蔽性风险或问题发生的同时,自动地发挥出监督、制约、矫正、抑制错误的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问题或使风险在隐蔽期内不至变大,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而隐蔽性风险表面化时,处理问题就属于风险管理的范畴了[3]。

目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关注的侧重点趋向一致。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注重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理顺操作流程、实行职责分离以及横向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防范银行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风险管理则注重再造管理体系和流程,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的政策和技术体系,从容应对银行可能发生的危机,实现与收益平衡的战略目标。而在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机制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二者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目标统一。

二、德意志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国外商业银行内的部控制制度建设较早,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部控制制度发展到成熟阶段。因此,考察和研究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意志银行于1870年在柏林成立,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是德国最大的银行,也是欧洲最强大的银行之一。德意志银行是一家全球性全能型的金融服务机构,它不仅仅是商业银行,也从事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德意志银行具有较大的国际化程度,资本实力和全球竞争力较强,将其作为国外商业银行的典型个例进行分析借鉴,可以帮助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升内部控制成效、防范银行风险。

(一)德意志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德意志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是典型的双董事会制,由监督董事会和管理董事会共同管理。监督董事会由股东大会和职工大会选举的董事组成,有权对管理董事会成员进行任免,管理董事会向监督董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下设各专门委员会负责对具体领域进行管理。德意志银行的监督董事会,从名称上看,侧重于履行监督职能,约有40%的董事来自职工代表,在银行管理过程中可以保护职工的利益,也有利于限制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和银行利益。

(二)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风险管理的五个基本原则:1.董事会把整个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和监督,监事会定期监察风险情况;2.集团风险委员会负责管理和控制风险;3.协同管理组织内部所有相关层面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交易风险;4.紧密联系全球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与业务部门的组织结构;5.风险管理的职能自成体系,独立于业务部门。总行设集团风险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有:1.制定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并任命主要的风险管理官员;2.规划并贯彻执行集团内一致可行的“风险调整经济资本收益率”(RAROC)模型;3.管理风险组合;4.制定与业务发展规划一致的风险偏好;5.制定与风险偏好一致的风险管理政策、风险管理程序和风险管理方法。[4]

1.信用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建立了全行统一的对客户群体进行评价的内部评估法、计分卡和评级标准,并将在参考外部评级情况所得到的内部评级结果与客户的市场表现进行对比。并且运用各种工具对信贷风险进行连续监控,使银行能够在信贷损失初现时通过相应的程序和预警系统,把风险识别出来,从而降低客户违约的可能性。对于大部分类型的交易,德意志银行把交易委托给专业的清算机构来完成,只有交易双方都完全履行契约中的义务,清算机构才对交易进行结算,以此降低结算风险。

2.市场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认为,银行所有业务都面临着市场价格或利率上下波动的风险,而市场价格或利率的波动可能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也可能使银行获得盈利。德意志银行合并使用风险敏感度、风险值、压力测试和经济资本等指标来管理市场风险并确定风险额度。

3.流动性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建立了“资金矩阵”来管理流动性风险。根据到期时限的不同,银行把所有与资金相关的资产和负债按照时间进行排列,组成一个资金矩阵。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资金矩阵直观地看到每种期限的资产和负债是否匹配,以此识别和管理流动性敞口。资金矩阵为德意志银行每年在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持,集团资产负债委员会根据资金矩阵的情况对债券的期限、数量和契约内容等发行目标进行审批。

4.操作风险管理。德意志银行通过评分卡来监测风险管理架构的状态,由集团操作风险委员会按季复核;使用内部和外部的损失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操作风险敞口所需要的经济资本。德意志银行通过建立备份系统和应急计划来尽量降低通讯、信息或结算系统所导致的操作风险,通过加强员工常规培训、落实操作规程和强化监督检查来减少操作中的错误和缺点。另一方面,德意志银行也通过购买保险来抵御操作风险。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缺陷。良好的控制环境是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基础,相比于国外内部控制环境,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薄弱,主要集中体现于产权结构、组织结构、人事制度。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主要的问题就是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效率。而国外商业银行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其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相互制衡。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复杂,机构臃肿,管理层级多,内部各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权责相互交错。而国外商业银行大多是股份公司制企业,组织结构简单有效,职责分工合理,高效运行。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1.内部控制制度系统性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分开制定,导致各制度间相互割裂,缺乏统一与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各个部门之间行政上相对对立,各部门独立制定规章制度,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数量众多,银行内各部门、各岗位甚至各项业务都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各个制度相互割裂缺乏整合性且目标不统一。[5]2.内部控制制度强制性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高级管理层的监督约束略显薄弱,并且只重视内控制度的设计,而对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予以轻视,进而出现违章操作、有章不循的情况。3.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性不足。内部控制制度往往没有包括商业银行所有的经营风险点,在一些分支机构这种现状尤其突出。

(三)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1.风险管理机制缺失。反观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风险管理机制缺失,从而导致风险管理中心无法独立权责不明,风险汇报和风险沟通体系不健全,风险管理状况难以在银行内部各个层次、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充分、全面的沟通,风险管理系统不完善,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2.在风险管理体制上区别明显。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相比,在体制上由于我国还没有真正确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法律体系的不完备以及市场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产权制度,欠缺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具有良好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3.在风险管理理念上差距较大。我国风险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理念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往往跟不上业务发展速度和风险管理环境变化的步伐,未针对不同种类的业务、不同地区的现状分别实施符合其特点的风险管理,而是统一操作,导致不仅业务风险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新的风险还容易随之产生;侧重于信用风险管理,而轻视市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操作风险管理,致使风险管理的片面化。

(四)内部控制制度对金融创新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银行业务的发展往往超前于银行制度的建设,这使得商业银行会计的准确性大大下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金融创新在时间上存在滞后性。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

(五)内部稽核制度不完善。内部稽核没有渗透到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内部稽核部门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没有独立于商业银行,内部稽核部门在行政上从属于商业银行,在经济依附于商业银行。并且,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稽核的时间往往滞后于业务实际发生的时间,严重影响了内部稽核的有效性。

四、强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提高银行员工内部控制意识,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创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增强商业银行依法经营观念,强化经营风险意识,树立内控人人有责的观念,首先要从银行管理层做起,各级行领导,尤其网点负责人,要真正担负起内控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一级抓一级,加强业务培训,组织员工系统学习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促使员工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注重培育自律意识,自觉纠正经营行为的偏差。[6]

(二)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1.建立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随着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逐渐凸显,国内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资产成为非信贷资产而进入国际国内交易市场,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将越来越大,市场风险也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最重要的金融风险之一。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内控机制。在这方面目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关键要做到:分类和归总本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7]二是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应该增强金融创新意识,加快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从而减少利率风险的困扰。

2.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银监会于2007年6月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提供了与国际标准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商业银行操作风险资本计量指引》也多次征求意见,力争把资本计量与审慎监管更好地结合起来。我们要重视银行业务流程、交易系统、外包业务、案件防控方面的操作风险,设计清晰、合理、规范的内部流程,实行有效的授权管理,并进行持续的合规评价和改进,从制度上防范操作风险。

(三)对于制度的执行要“严格标准、全面覆盖、注重实效、持续可用”。在推广制度中,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由于总行制度不够全面或更新不及时,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总行相关部门完善或修订制度;由于分行操作执行存在偏差,而且影响到内控有效性的,需要分行进行整改;由于分行岗位设置与分工不符合职责分离原则的,需要分行予以调整。

(四)重视对创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建立新金融产品推广和运作机制。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商业银行要加强对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及时性,及时弥补风险。定期组织内控管理人员和各部门的业务骨干对业务制度、流程全面梳理;在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重点查找目前业务规章制度中存在的流程不清晰、规定与实际操作脱节等问题,查找业务流程中的风险管理疏漏或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方案,并监督整改。

(五)强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监督机制。审计工作的战略重心要向全面风险管理和综合经营管理转移,审计目标从偏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转向经营审计。逐步建立起绝对垂直和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体制。垂直的内部审计体制可以保证有效的审计报告能够源源不断地向银行管理层和银行监管人员提供内部控制系统运行质量方面的信息,并自由地报告其发现和评价,在内部进行披露。独立性是审计部门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基础,客观性意味着,审计部门能够避开任何利益冲突,真实地反映审计结果;公正性则要求审计部门不得涉及银行的经营活动或直接实施内部控制措施。[8]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国人民银行,2007,7.

[2]任远.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4.

[3]倪锦忠,张建友,闻玉璧.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216.

[4]郑健军.德意志银行的风险管理[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5):48-50.

[5]张侠.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华章,2012(1):69.

[6]朱大地,朱大鹏,彭龙.美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2):41-44.

[7]王占峰,刘丹,何一峰.商业银行“多维度风险管理”[J].金融研究,2007(6):63-68.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汇率 风险管理 VaR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又相继出台了扩大即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范围、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扩大远期结售汇范围、允许掉期交易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金融监管方面,以《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核心,以《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补充,以《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为检查工具,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这样,无论是从市场环境看还是从监管要求看,提高与完善商业银行汇率风险管理水平都迫在眉睫。

汇率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本质是将原先完全由中央银行承担的汇率变动风险,通过汇率弹性的扩大,将部分汇率风险转移至企业和个人等经济活动主体承担,从而减少中央银行调节汇率的成本。对于我国的银行业而言,这是一个福音。由于人民币长期以来盯住美元,中央银行吸收了全部汇率变动的风险,以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在客观上并无汇率风险。只是以非美元计值从事国际经济交易的企业有管理汇率风险的需求,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为企业提供金融工具进行汇率管理的积极性。而在新的汇率制度下,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将会面临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业就可以不失时机地提供诸如远期合约、外汇期权、货币互换、保理、福弗廷等可以避免汇率风险的金融工具和产品,以满足各经济主体的避险要求。个人外汇理财和人民币理财业务也会因汇率变动剧烈性与经常性而获得新的拓展空间。从国外汇率风险管理的经验看,汇率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工具来实现的。

汇率改革在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汇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银行的外汇敞口头寸。,新的汇率制度下,商业银行以外币计价的各种资产与负债,会随着汇率的波动而发生变动,从而产生盈亏;银行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会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银行客户面临的外汇风险会增加,直接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会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盈亏起伏,进而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最后,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从2005年8月2日开始,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扩大,交易期限限制放开,同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促进银行外汇衍生交易发展的同时,也使得银行面临的各种相关风险增加。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能否准确进行定价,能否有效对冲和管理风险,直接决定着银行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事实上的固定汇率制度,致使国内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

对外汇风险的认识与管理理念有待加强

一方面,从知识水平来看,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对外汇风险缺乏起码的了解;另一方面,银行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对在新的汇率制度下银行的外汇风险重视不够,主观上没有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动力。这样,无论是从客观上的能力来看还是从主观上的意愿来看,管理层均不能对外汇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实施与监控,致使银行外汇风险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还有待完善

很多银行根本没有制订正式的书面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即便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与程序,从政策和程序覆盖的分支机构和产品条线看,仍然没有完全覆盖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产品条线以及银行的表内、表外业务。另一方面,在制度的实施与执行这一环上,一些制度没有有效地贯彻落实,甚至根本无人执行。

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有待提高

发达国家的同类银行早已能娴熟地运用各种市场风险的计量方式,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以及VaR方法等。而国内的银行才刚刚开始尝试计算风险敞口,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本行所承担的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一些银行尽管能够计算VaR值,但并没有把它运用到银行日常风险管理中,如设置交易员限额和产品限额等。而对风险的监测、控制能力则更弱。一方面是由于对风险管理的监测与控制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识别与计量为基础的,在对风险的识别与计量都无法完成时,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就无从谈起了;另一方面,对风险的监测与控制还有赖于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

外汇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有待加强

很多银行还没能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管理、控制和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并且,审计部门重事后稽核,轻事前防范,也没有日常的稽核监督。同时,由于稽核部门没有垂直管理,在行内与一般的部室平行设置,所以也缺乏权威性、独立性,对同级银行管理层没有约束,更谈不上监督。另外,由于外汇交易、外汇风险有较强的技术性,没有专业的内审人员,很难发现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实际上,当前银行的内审部门几乎无人具备开展针对外汇风险审计的能力。另外,大多数银行都没有进行过针对外汇风险(市场风险)的外部审计。

加强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建议

银行高管层要加强外汇风险管理意识

对现有银行高管人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以增强其风险管理意识与相关的知识;让真正精通风险管理的优秀人才进入高级经理层甚至董事会,这样才能真正为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保证。

完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制定自上而下的外汇风险管理的授权政策和自下而上的报告政策与程序,做到组织合理、权限清晰、责任明确。新产品、新业务的内部审批程序应当包括由相关部门,如业务经营部门、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法律部门、财务会计部门和结算部门等对其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的审核和认可。要尽快培养和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知识、能够对包括外汇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进行审计的队伍,加强内部审计检查,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即便涌现一些优秀人才,也会因激励不够或是工作环境不理想而大量流失。人才资源是服务业的核心资源。要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有竞争力的薪酬管理制度和升迁制度。要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放在战略的高度。

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随着金融理论、统计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风险计量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风险计量已经成为大型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沿用的是传统的、相对比较简单的、粗放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这种风险管理主要依据经验和直觉判断,是对风险定性的和局部的管理,注重的是眼前和事后的管理,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日益提高的要求。当前,为西方各大银行广泛应用的Mont eCar l o模型以及关于风险度量和管理的VAR值、CAR值、RAROC技术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尚无用武之地。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迅速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要求,借鉴国际银行业先进经验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建立科学的、符合国际银行业标准的内部评级系统,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和评价预警系统,进行持续的监控和评估,全面系统地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理念。稳

健经营的理念是银行风险管理的灵魂。

如不小心谨慎,想投机取巧,甚至想赌一把,银行就极易被置于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三重风险中,甚至连资金循环都难以维持。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可以“锦上添花”,但决不能搞“雪中送炭”。只有通过稳健经营才有可能将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三)培育先进的、全员风险管理

文化。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银行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而是银行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全体员工都应把股东回报、利润最大化和风险控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风险管理贯穿于所有业务的整个流程,努力争取风险剔除后的利润和质量前提下的发展。这种全员、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风险管理体系的决策、执行机构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履行自身职责,促进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建立富有特色的风险管理文化,一要形成群体意识,二要紧密结合风险管理的工作实践,三要建立和完善硬的规章制度和软的环境与习惯。当所有的业务人员在工作中都想到风险,当所有风险管理人员都想到控制风险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这就初步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当然,风险管理文化必须依靠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

(四)规范信息披露。新巴塞尔资

本协议将市场约束列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支柱,特别强调了对银行信息披露的要求。银行信息披露既要考虑强化市场约束、规范经营管理的因素,又要考虑到信息披露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修定信息披露制度。首先,要按照新资本协议要求,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其次,要积极推动会计制度的国际化,提高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银行内部稽核部门要进一步严明纪律,发挥审计检查职能,提高经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状况逐步向好的趋势转变,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潜伏的银行风险仍不容忽视,银行风险管理的现代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水平的差距还相当大,尤其是风险的定量管理还很落后。

(一)银行风险管理的外部条件不成熟

1、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信用约束制度严重缺失。目前在我国信用缺失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信用约束制度缺失。这种“约束缺失”最大限度地放纵了个人不良行为,使得不讲信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其恶果之一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和银行的经营困难。在这种环境下,任何银行的风险管理都很难有高效率。

2、法制环境尚待完善,金融监管约束乏力。社会法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银行经营水平的好坏,而在我国关于金融业的内部治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极其缺乏,使金融市场治理约束和风险约束的基础极其薄弱,金融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监管无法到位。再加上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使得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信息透明度低,对于风险的外部约束作用无从发挥。

(二)风险管理机制缺乏科学性,致使目标不明、职责混乱,内控形式化

1、组织框架缺乏独立性。目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设置了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内部风险管理,但从组织架构上来看,管理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各级层面的风险管理部门不是完全独立于经营部门行使监管权力,而是与业务经营部门一同归属在层面的或上一层面的行政领导管理中,如此一来,风险管理难于真正发挥其控制作用,难免流于形式。

2、管理覆盖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银行风险管理,主要是强调信用风险,较少考虑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其他在国际先进银行眼中同样重要的金融风险,致使风险管理力度倾向于信贷业务,形成了风险管理漏洞。

3、管理目标缺乏明确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产权模糊、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不独立、风险内容考虑不全面等原因,一直以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目标模糊不清, 没有一套明确的管理战略,更没有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和考核标准。各级行、各岗位的风险管理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协调不畅、推诿扯皮现象严重,风险监测基本失效。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三)风险管理技术基础薄弱,手段落后,信息不对称严重

1、我国商业银行虽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还没有统一、没有集成。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互联困难,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2、银行风险定量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我国商业银行量化管理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不仅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存在工作量过大、有效性不足、外部评级资料缺乏等现实挑战,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测量困难更大。

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就现阶段来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一步调整中,各种矛盾正在陆续解决。要想有效地改善金融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应同时加强法制建设,构造健全的法律约束机制。首先,建立企业和个人征信制度和对信用违约行为的法律惩戒制度,使企业和个人收入有一定透明度,为金融交易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其次,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方法,强化对信息披露制度的管理,对违反者进行严厉惩治,使银行处于严密的监管网络,发挥市场约束的强大功效。同时,还应该建立一种金融风险的补偿保障制度,如存款保险制度,以化解由于个别银行经营不善导致的社会不稳定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

(二)在银行内部为健全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组织基础

1、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在银行内部建立能被广泛理解的战略目标和一整套的公司价值取向,划分出清晰的责任,并贯彻实施;高级管理人员对特殊业务领域的管理人员应承担监督角色;有效的使用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结果;保证银行的补偿机制与目标、战略相一致;以透明的方式执行公司治理机制。

2、建立集中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体系。在战略规划、营销、决策、信息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集中化、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明晰风险管理战略,加快实施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管理,提升风险量化管理水平。同时,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突出风险调整资本回报率和风险调整资产回报率指标,有效控制新增授信不良,明确岗位职责,加大问责处罚力度。

(三)从制度上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1、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人员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体系保证了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使风险管理部门可以确定风险限额在各条业务线上的分配方法及分配标准,实现对业务对象的评级,授信与银行业务的有机结合。

2、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纵向式审贷体制。以产品和客户为导向,对各部门实行风险管理,形成矩阵式管理,对整个银行进行监控,实现风险管理效率与价值的最大化。

3、健全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要渗透到银行的各个部门和领域,各级部门都要严格遵守并执行,防止的操作风险,杜绝“逆程序操作”,坚持公正透明的原则。

4、实现资本对风险的覆盖,建立资本补充机制。首先,应引入战略投资者,从资本市场募集资本金,实现股权多元化。其次,通过发行长期次级债券,包括发行滚动式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可转换债券等,充实附属资本。第三,尽快按监管部门要求和国际惯例,根据风险分类计提损失准备金。

(四)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

银行风险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邮储银行 风险 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97―02

自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历经四年多的快速发展,在风险管理工作实践方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成果,但由于邮储银行从事信贷业务时间不长,缺乏信贷业务经验,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风险的挑战,因此,尽快地全面提升邮储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质效并举地加快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显得必要和紧迫。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表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建立了有效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新资本协议反映了如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监管理念与实践,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大方向。新资本协议的公布实施,将现代商业银行引入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将新资本协议的原则运用于实践,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邮储银行成立不久,相比之下,其目前风险管理现状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严格风险准则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处于转型过程邮储银行,承担着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再不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正常生存和发展。

实际上,银行本质经营的是风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指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银行在通过筹措债务营运资产的过程中,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或概率大小。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核心、最本质的内容,是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所谓风险管理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衡量和控制等手段预防、回避、排除或者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以最低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经营资金安全、实现经营目标。

二、目前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

1、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队伍不健全。目前全国邮储银行各分支机构内控组织架构不尽相同,风险合规部门虽已建立,但人员配备不到位,一些必要的岗位存在着不合理的兼职现象,使得风险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风险管理部门缺乏与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工作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各业务部门未能有效实现在合规风险管理方面的信息、资源的及时传送和共享。

2、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邮储银行成立以来,由于机构、部门职能和业务范围的变更,一方面对过去制度进行清理,沿用的部分规章制度在执行中还存在不少难题,而新制定的规章制度还需要在执行中跟踪实施效果。一些创新业务还存在规章制度空白,规章制度未覆盖全部业务流程,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风险合规体系。制度风险表现较为突出,制约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3、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邮储银行各级机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操作风险进行防范,但对于其他一些核心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研究和管理还处起步阶段,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较为淡薄。目前邮储银行由于资产业务发展时间较短和业务种类相对较少,授信管理的组织、流程和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理念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接受。但随着资产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风险将逐步成为邮储银行的主要风险之一。另外,市场风险也将随着利率市场化、混业经营以及银行业的对外开发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邮储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还有待加强。

4、风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在队伍建设方面。风险合规部门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平均年龄偏大的问题,员工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缺少风险管理的积累。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迫切需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和工作方法的引导。

5、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滞后。目前,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与国内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注重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定量分析技术缺乏;受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不足的影响,市场风险管理技术方法落后;风险控制技术和工具缺乏:信息系统建设和信息技术运用上严重滞后,信息的缺失和失真,直接影响了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也为风险管理方法的量化增加了困难。

三、加强邮储银行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1、增强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是健全邮储银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切实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把风险管理理念贯彻于银行业务的整个流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通过建立起横纵交错的宣传和培训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对全体员工进行金融风险基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建立起“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信贷标准不应因追求规模、短期利润和外部压力而降低”,“任何收益都不能弥补本金的损失”,“信贷风险处处存在、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等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理念,使其全面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同时。采取措施提高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诚信意识和合规意识。强化内部控制,培养员工严格执行各项政策、规章与准则、严守规则并恪守职业操守的良好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使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

2、全面贯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国外风险管理经验实践表明,有效的风险管理既需要一个独立的管理部门。也离不开各业务部门的支持。银行的操作风险存在于所有产品和业务流程中,操作风险防范不能仅仅依靠风险管理部门或风险管理人员都承担着风险管理职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给银行业所带来的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邮储银行要注重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严格风险准则来指导风险管理的工作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改变过去往往依靠计划指今层层分解指标的管理方式,以有利防控为原则。明确管理分工;以统一、规范、简明为准则,进一步完善业务与管理流程;以符合实际为前提。搭好业务与管理的战斗队形,真正树立起按照风险评级、风险预控和各类风险缓解技术进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充分发挥“三条防线”作用,业务部门是第一道防线,是操作防范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管理者。风险

管理、法律部门、合规管理等职能部门是第二道防线,自责协调、指导、评估、监督各业务部门及后台保障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活动。审计是第三道防线,负责对风险、控制、监督体系进行再监督和责任追究。操作风险管理的“三条防线”涉及的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要分兵把守,密切协作,群防群治,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3、建立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员工队伍。成功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必须在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对制度、流程、信息技术、人员配置等元素进行有效整合,才能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人的因素。扭转目前邮储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从业人员较为缺乏、素质不强的局面,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重视风险管理机构建设,要按“部门独立”的设立要求,加强专门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力量,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根据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设置相关岗位,并切实解决一些必要的岗位目前存在的不合理兼职现象,人员配备要到位,促进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开展;直接引进风险管理专业的相关人才,通过“外脑”来加速各种风险管理理念的吸收和传播;通过各种培训、讲座,使邮储银行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尽快了解、掌握科学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4、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健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相关流程。以制度建设为风险管理工作的突破口:一是整合、梳理原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风险合规管理制度体系,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二是坚持制度创新,着手制定各项基本风险合规管理工作制度,引进并吸收国内外风险管理方面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本行的风险管理政策和风险管理实施办法,进行合理消化,结合邮储银行的实际,形成有本行特色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改变以往内部务框管理模式,建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

5、完善信息系统的建设。重视风险信息数据积累,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国际上大多数银行在内部评级体系建立过程中,70%―80%的精力用在数据清洗和数据整合等方面,并非常注重建立风险评级模型和风险管理预警系统。目前,邮储银行数据储备严重不足,成为建设内部评级系统的最大障碍。因此,邮储银行应当注意收集风险数据,同时加强研究和开发,借鉴国内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预警系统这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强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借综合业务系统上线之机,建立电子化、远程化、实时化的风险管理模块和数据库,搭建符合风险管理要求的信息科技平台,建立透明高效的风险信息报告体系:研究系统、科学的资产风险量化和评级技术。从主要依赖主观判断向积极引入现代风险管理方法、模型和技术转变,提高技术手段,强化风险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朝科.全面风险管理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战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8)

2.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的构成[J].中国软科学,2004(11)

3.盂英娇.邮储银行转型从风险管理开始[J].中国邮政,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