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 会计职能

大庆市民营企业大多初创于90年代末,经过10几年的发展现已基本有了雏形。民营企业经过初创期的个体经营,家庭式的管理,逐渐向现代管理模式过度,民营企业十几年度过了艰难的初创期和成长期阶段,迈向发展期阶段。这个阶段是民营企业快速成长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突显重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驾驭市场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是企业快速成长的必要条件。笔者从事会计及企业财会管理工作20多年,近期通过对大庆市民营企业的调研,发现制约民营企业现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内控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会计职能的发挥流于形式,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营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职能无法发挥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贯穿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通过财务核算及时反应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通过财务分析报告及时分析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便于企业调整战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部分民营企业董事长(总经理)不重视或不懂财务管理,往往会计核算只为每月申报纳税设立,财务各岗位人员配备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会计核算不是全过程核算,全过程监管,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下,会计核算不规范,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下,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民营企业管理混乱,会计监管职能无法发挥

会计监管职能尤为重要,一个好企业会计会给公司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有价值的决策信息从那里获取,那就是从企业日常的会计核算监督过程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企业经营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都通过会计日常核算体现,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该收的应收款项是否按时收回,现金支出是否合理,购买的原材料是否已入库,采购价格与历史数据相比是否有可比性,生产的产成品是否已验收入库,商品销售是否手续齐全,销售价格与历史数据相比是否合理,企业资产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建立相关资产台账,账实是否相符,财产物资是否定期盘点,对外报表是否及时上报等公司一切经营活动都需要财务通过核算进行监督。如财务核算监督职能发挥的不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会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不会太好,就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民营企业会计核算信息搜集整理利用的较差

由于民营企业会计职能发挥的较差,民营企业在销售定价、公司经营决策等环节只靠经验,没有依据科学的财务核算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经营完全靠经验管理,管理思想,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企业发展缓慢。

四、民营企业会计职能如何有效发挥

首先,民营企业老板要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营造会计发挥职能的内部管理流程、制度、内控体系。建立公司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公司预算及定额管理,公司生产管理制度,公司资产管理制度,公司奖惩处罚制度,公司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加强会计的职能。

其次,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培训与指导,企业应设立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总监要定期对公司财务会计进行岗位培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建立企业自己的财务核算办法,企业财务制度,会计岗位核算标准及内容。通过对公司会计岗位培训规范会计行为,核算标准,监督办法,让每位会计都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应该怎么干。财务总监,财务经理每月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查补漏洞,及时整改。每季度财务总监组织召开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分析季度生产经营情况,提出问题,和整改方案,对下一季度工作进行安排。这样做不仅发挥了财务的职能,同时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效果十分明显。

再次,企业要充分发挥财务的管理职能。管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好的经营管理者要懂得财务核算,财务监督,更要懂得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财务工作的高级阶段,一个好的会计如果只懂得核算和监督,不懂财务管理那不叫高级会计,好的会计人员通过企业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过程,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管理,市场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制度建设,内控体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完善意见,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最后,企业要发挥财务的服务职能。企业财务的服务职能体现在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也体现在财务对外界的沟通与协调。服务是一门科学,无论对内对外沟通体现的是团队的综合素质,对内沟通服务好了,有利于部门间的团结协作,有利于各项制度的落实和推广,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建立,有利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有利于企业企业长足发展。对外协调服务好,可以树立企业对外良好的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对外信用等级,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影响法人和企业的声誉。同时建立良好的银企、税企、政企、企业、企业与个人间的良好沟通与往来,现在乃至于未来会给企业带来无形的财富。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本运作 财务总监 创业公司

财务总监,也叫首席财务官(Chief Finance Officer)。在我国,许多人认为财会人员刻板保守,一辈子只能做个“账房先生”,财务总监的基本职责无外乎是做好资金调度、财务报表的编制和财务分析、确保公司及时足额纳税、进行成本和费用控制等。其实,恰恰相反,在国际上,财务总监是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左膀右臂。对准备进入资本市场的初型公司来讲,财务总监如何发挥作用的确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对此,笔者结合亲身经历,就财务总监如何在初创型公司的资本运作过程中发挥作用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协助公司CEO进行公司战略和业务模式的梳理

对于很多初创型公司而言,尽快实现资本运作往往是其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之一。而在众多上市条件之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求企业的业务模式清晰,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而很多创业型的公司恰恰最缺少的就是投资人、券商和监管机构都认可的、清晰的业务模式。因此,财务总监最紧要的任务往往是帮助企业梳理业务模式。

以A公司为例。A公司成立于2013年11月,是我国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开创者,是国内领先的养老行业O2O平台,拥有3 500家线下社区服务门店以及一个互联网线上交易平台,员工8 000人左右,总资产8.5亿元,年交易流水接近8亿元。这些门店和员工在公司注册之前,是以老板个人的名义进行管理和经营的。公司既没有纳税,也没有给员工缴纳社保,商品的采销也没有发票,账目也都是老板自己在管理。为了以最快速度占领居家养老市场,老板决定注册公司,尽快登录资本市场,利用资本的力量撬动养老市场这个上万亿的产业。

在此之前,公司以不规范的组织形式运行了10年,60个经销商都是老板从农村老家带出来的亲朋好友,这些亲朋好友的开店资金也都是老板借给他们的,老板以为这60个经销商以及下属几千家门店和员工都是自己的。因此,在A公司成立运营初期,公司就把几千家门店及上万名店员,当作自己的资产入账和管理。然而经过核算,我们发现公司的合规成本非常之高,仅上万名店员的社保缴纳,即可吃掉公司全年利润;还有总部返还给60个经销商的佣金,按照税法规定,总部需要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约1亿多元(8亿销售额×60%返佣比例×20%个人所得税率);总部买断的商品如果卖不掉,造成库存商品2 000多万元的积压。这几项数据表明,A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在符合上市合规要求的情况下,必然产生巨亏,已经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A公司的业务模式必须进行调整,才能达到既合规又实现盈利的要求。

为此,财务总监与业务部门一起调研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了解企业的业务形态、企业文化,在与经销商、总部各业务部门进行无数次碰头会之后,终于认识到公司的业务模式必须全面调整为平台业务模式。所谓平台业务模式,即首先界定清楚A公司与老板60个亲朋好友的法律关系,虽然使用同一个品牌,认同同一个企业文化,但不是同一个法律和经济主体,而是确立A公司作为互联网平台与其60个亲朋好友是总部与经销商的法律关系;供应商变成了互联网平台上的商户;A公司是介于商户与经销商之间的一个互联网平台服务商。A公司按照双方成交金额收取约定比例的平台服务费,而非商品的买卖差价,公司流转税率从17%降为6%。

1.原业务模式(传统采销模式)(见图1)。

2.新的业务模式(020平台业务模式)(见图2)。

新的业务模式得到了券商、律师、审计机构的认可,现有业务模式所面临的一切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迎刃而解。上万名店面员工属于经销商,A公司作为上市主体无需为经销商的员工缴纳社保,因为社保缴纳的义务在经销商而不是A公司;经销商的返佣无需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因为缴纳个人所得税是经销商的法律义务;公司也不再承担库存成本,因为买卖双方分别是商户与经销商,而存在仓库的库存根据合同约定属于商户或者经销商,上市主体只是代为保管。

二、理账与合规

创业型公司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账务混乱,企业日常运营不规范,产品及经营行为经常触碰法律红线。究其主要原因,除了老板想多赚钱进行不规范的操作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业务模式不清晰;公私不分,很多法律关系没有清晰界定。会计主体和核算范围不明确造成财务人员不知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以A公司为例,由于老板没有搞清楚原来业务模式的弊端,也不了解门店直营还是加盟模式对公司资本运作有利,造成财务人员不知晓门店是归资本运作主体所有还是归经销商个人所有。财务人员不明白会计主体以及核算范围,不知道门店的人工、房租、税金要不要纳入公司账目统一核算,也搞不清楚收入确认是以批发价来入账还是以门店的零售价格来入账,造成收入、成本、费用的完全混乱。笔者上任之后,与律师、券商一起,重新梳理其商业模式,将企业的业务模式从批发零售模式转变为互联网平台业务模式,类似淘宝模式。公司是介于供应商与经销商门店之间的一个互联网交易平台。公司不是从货物的买卖过程中获取差价,而是按照交易流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服务费。由于公司与经销商之间的法律关系已经明确,那么公司不再核算经销商的收入与支出,也规避了经销商返佣的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义务;由于供应商变成了商户,公司不是向供应商支付货款而是代经销商代付货款和代结算;仓库的库存所有权不属于公司而是属于供应商或经销商的。经销商缺少资金也不再从公司财务支取,而是从老板个人账户支出,记入老板的私账。

业务模式清晰,进而法律关系清晰,会计主体和核算范围明确,是公司正确进行财务会计处理的前提和基础。在此基础上,A公司财务部重新计算收入、成本、费用,重新编制会计报表,向税务局申请补缴税款,聘请拥有证券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最终通过了审计。

三、 对接资本方,参与企业估值谈判,引进风险投资机构

在财务账目理清之后,财务总监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接资本方,引入风险投资。一般情况之下,老板会基于自己在生意场上认识的朋友介绍而认识不少风险投资机构。这些风投机构有各种优势和劣势,这时财务总监要与老板对风投机构优劣进行分析。比如,如果公司要在香港或海外资本运作,那么选择外资投行背景的投资机构是首选;如果公司将来资本运作的地点是A股,选择国内背景的投资机构,特别是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可能更加现实。

投资机构确定之后,接下来是估值水平的谈判。估值水平谈判是一项艺术性很强的工作,一般是企业老板亲自进行谈判,财务总监主要向老板提供财务数据、融资策略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审核投资方案和合同,防范财务和法律风险,帮助老板进行决策。

四、 聘请和对接各中介机构,协调中介机构与老板、内部各部门的工作

一般在C轮融资之后,公司就要做好冲刺资本市场的准备了。这时,财务总监要参与选聘中介机构的工作,即券商、律师、会计师、评估师。其中,选择券商最为关键。规模大的券商名气大,与监管机构关系也相对较为密切,但审核相对严格;规模小一点的券商刚好相反,这就需要财务总监与老板进行密切的沟通和衡量,提出意见和建议。券商确定之后,通常由券商来推荐会计师、律师和资产评估机构,这样较为熟悉的几家中介机构之间便于沟通协调,有利于资本运作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财务总监在中介机构进场之后,一般要作为对接人,协调中介机构与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工作对接。各中介机构所要求的资料提供清单以及问题清单通常都是先发给财务总监,由财务总监过目后,再转给各有关部门去回答或提供相应的资料。财务总监通常会与各部门总监沟通如何提供资料,如何回答券商的提问才有利于公司通过上市审计。在这个过程中,各中介机构通常会要求提供资料的规定截止日期,因此,如何按时、保质完成券商和各中介机构的工作,是非常考验财务总监的沟通协调能力的。财务总监要保持心平气和的心态,要坚信无论任务多么繁重,也无论出现多大的问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才能够较为理性地对待出现的差错和问题,协调好各方的利益和关系。

当各中介机构的工作准备完成之后,券商就要向证监会报送审核资料,这时财务总监要在中介机构的帮助下,回答监管机构提出的各种专业问题,以打消证监会审核人员的疑虑。

五、做好财务预算与利润管理工作

公司盈利水平的高低和未碛利水平增长曲线,直接影响到公司的估值水平,进而影响到公司的股票发行价以及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因此,财务预算对于拟上市的企业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财务预算,能够很清楚地了解各年度公司要实现多少利润,必须完成多少业务收入,同时将费用开支控制在一定水平。

财务预算和利润管理是财务总监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与老板密切沟通,各业务部门及支持管理部门应当通力合作,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在各方利益的平衡中做好年度预算;财务部门要设立预算岗,严格按照预算来执行财务纪律,无预算项目不得支出。预算要每月跟进,确保年底不会有太大的偏离。

另外,财务预算也是人事部门对业务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数据基础,绩效考核反过来也可以为财务预算的最终完成提供有力支持。因此,财务部门要与人事部门密切配合才能发挥财务预算控制的重要作用。人事部门依靠财务部门编制的、最终董事会确定下来的财务预算数据,制定各个业务板块及支持部门的领导的业绩考核指标。人事部定期根据年初制定的考核指标对各部门总监进行月度或季度的考核,确保业务数据、财务数据与财务预算是同步的,任何不利的偏差必须在下个月得到及时的纠正。

六、结语

总之,新时代的财务总监,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管理职位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传统的财务管理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一名现代意义上的财务总监,必须突破传统财务视野,从战略高度把握财务管理、公司治理、资本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及其运作手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J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华谊 投资价值 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我国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经济运行较为平稳。经济结构逐渐优化,供给和需求结构都呈现出积极的变化,能够拉动经济的增长。国内消费需求旺盛,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以及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消费潜能的释放。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为长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经济持续平稳的增长提供了条件。另外,国际经济复苏趋势加强,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逐渐好转,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这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有所缓解,物价水平较为稳定,加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使我国国内市场预期较好。因此,证券价格总体上应该处于上涨趋势。

二、行业分析

(1)经济周期与行业分析。一般来说,传媒业属于防守型行业,它的经营状况不会随经济周期变动而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2)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通常我们将产业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我国的传媒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目前正处于成长期,发展潜力巨大。加之我国国内对影视文化业的需求日益扩张,华谊公司作为国内影响力较大的影视传媒公司,必将经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投资前景良好。

(3)行业市场结构及竞争环境分析。由于传媒业影视制作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相关技术不易被复制,行业壁垒较高。但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可以筹措到大量自由资金,如果引进国外更为先进的影视制作技术,就会对行业内现有企业形成威胁,加剧竞争,导致行业获利能力下降。但竞争同时也能促使企业降低成本、革新技术,扩张企业价值链,形成差异化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来提高利润。所以,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前景较为乐观。

(4)影响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技术进步对影视传媒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电影数字化、3D技术、IMAX的引进,使得电影票房取得更加可观的成绩。我国2009年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强了对文化影视业的重视,将其提高到战略层面,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规,为文化影视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政策支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使得我国国内电影能够走出国门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参与到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去,从而获取更大的利润。

三、公司分析

(1)行业地位分析。华谊兄弟创立于1994年,因投资冯小刚的《没完没了》和姜文的《鬼子来了》而正式进入电影行业,之后每年投资冯小刚的贺岁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加之公司旗下巨星云集,影视作品知名度高,由此确立了其在传媒业的地位。随后华谊更是全面拓展业务领域,投资涉及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并且成绩斐然,并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于2009年成功上市。

(2)公司产品分析。第一,华谊兄弟投资的影视作品一般都是大制作,在前期策划、剧本收购、人气明星聘请、现场拍摄、后期制作以及宣传推广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此得到的回报也是相当可观的,并且借此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品牌。第二,华谊兄弟在产品营销方面也做得相当不错,他们通过与赞助商的互惠合作以及电影主创的全国巡回宣传达到了宣传自己的影视作品以及公司品牌的目的。

(3)公司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华谊的组织结构相对比较完善,董事会下设有独立的董秘办公室和审计部,每个领域的业务都设立特定部门进行分管,如电视剧事业部、电影事业部、艺人事业部等,在各个事业部下又细分了多个职能部门。华谊的股权结构较为规范,并且股东中有很多是华谊旗下的艺人,这有利于公司内部利益的统一,是对组织内部管理的一种创新。明星工作室的设置有利于对艺人进行更为科学有效的管理,事业部的设置则有利于内部合理分工,使组织体系更为完善。总体上来说,华谊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4)公司战略经营分析。作为较早涉足传媒业的公司之一,华谊公司在行业中积累了一定的品牌优势,同时公司收入大多为现金交易,公司现金流比较充裕,使其具备一定的资金优势,再通过吸收大量的优秀导演、演员、制作人、经纪人等获得了人才优势,最终将品牌、资金、人才这三大优势进行整合利用,为公司经营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华谊公司也很注重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不断拓宽业务范围,致力于打造综合性娱乐传媒集团,这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公司财务分析

(1)经营能力分析。华谊公司形成了从编剧、导演、制作、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的完整体系,除传统业务外,还涉足唱片、娱乐营销、游戏等多个领域。并且上市后,公司发展迅速,总资产规模不断增大,利润增长较为平稳,公司发展前景良好。

(2)盈利能力分析。根据对公司2006年到2013年历史财务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另外,报告期内的投资收益也进一步提高了利润效益。

(3)营运能力分析。由于电影本身的制作时间较长,尤其是一些高投资大制作的电影,收回投资所经历的时间就更加长,所以相比于其他行业,传媒业尤其是电影业的存货周转率就比较高。2013年华谊公司的应收账款主要是已经实现销售的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产品尚未收回的款项,客户主要是各大电视台。由于客户议价能力较强,故应收账款周转较慢。加之公司规模扩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大幅增加,因此2013年的总资产周转率较2012年慢。

(4)成长性分析。对公司的现金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公司现金流很不稳定,这和公司影视作品生产模式的特点和产品制作周期长是密切相关的,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公司近些年一直在加大投资力度。从净利润增长来看,净利润在2006年到2013年之间保持总体增长的态势,期间虽有波动,但净利润增长率也有所提高。从公司资产增长率看,公司资产逐年增长。总体上,公司具有较高的成长性。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第4篇

中国对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一向持积极态度

多年来,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

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系统的会计改革始于1992年,当时我们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该基本准则即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作为蓝本起草的。随后,又先后了30多个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正式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这些大多数都是以相应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制定的,在内容上也与之相当接近,有些甚至基本相同。2001年国务院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这些新的定义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概念框架中的相关定义基本一致。修改会计要素定义,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一致,是我国会计向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所迈出的重要步伐。

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也认识到,会计标准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因此,在对待会计国际协调方面,我们一贯坚持: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基础上,除了那些相关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者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的情况之外,我们都努力促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协调或者一致。这一指导原则已经体现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制度中,也将指导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度的建设。

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与趋同是个渐进的过程

对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和发展,我们一贯高度重视,除一直把它作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基础和参考蓝本外,我们还积极参与了相关事务。我们欣喜地看到,国际会计协调已经从强调协调进入到了制定全球公认会计准则、实现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时代,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认为,中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将是努力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而趋同的步伐和进程则取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和进程。

我们注意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本身及其应用实际是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准则本身的高质量,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准则执行机制相配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基于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的。而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则是从20多年前完全的计划经济转换而来的,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之间尚存在不少差距。

我们知道,中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自1978年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改革历程大体经历了探索发展阶段、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三大阶段。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逐步退出相关领域、市场调节功能逐步释放的过程。中国这种渐进式经济改革决定了中国的会计改革也只能走渐进式改革道路,而不能超越宏观经济环境,否则会欲速而不达。

所以,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改革,我们一直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进度,根据市场的发展,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逐步进行改革。比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产品的价格逐步由市场机制决定,资产的价值受市场价格的波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和技术的更新换代等影响较大,从而出现了资产减值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其进行会计规范,我们及时地按照国际惯例出台了有关会计政策。又如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有不少国有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国家仍然居于控股地位,从而导致不少交易双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关联方交易中,不公允的交易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适时地制定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透明度和质量,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基于上述,我们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定及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和趋同是与会计环境休戚相关的,当会计环境相对成熟了或者对会计信息形成需求了,制定会计准则、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也就水到渠成。

我国当前会计环境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尽管我们一直非常积极地推动国际会计协调和趋同,但就当前中国的会计环境而言,我们还面临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可能是中国所特有的,有些可能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转型经济国家所共有的。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处理某些交易或者事项时,在是否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其相关原则上处于两难境地。

第一,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中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关注程度和角度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尚存差距。我们知道,财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的特征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对于我们应当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至关重要。以上市公司为例,中国目前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群体构成及其信息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大多数上市公司仍然属于国有控股企业,“一股独大”,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按道理来讲,大股东应当是公司财务报告的最主要使用者,但是在中国,不少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其行为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可能会出现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大股东所有者缺位,一类问题是政府自觉或不自觉地干预企业经营。这两类问题都会对会计信息产生影响,前者导致大股东无法产生对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有效需求,后者则有可能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掺入较多的人为因素,并不是真正的市场行为,按照一般市场机制要求设计的会计准则恐怕难以达到其预期目标。

(二)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分为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流通股三类,这其中,国有股和法人股的股票目前是不允许在证券市场上公开流通的。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往往占一家上市公司股权的绝大多数,而它们又不流通,所以相关股东对公开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关注和灵敏度并不高。换句话说,财务报告的目的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这里所说的决策,很主要的一方面是投资者(股东或者潜在的股东)根据财务报告信息作出决定“买或者卖股票”的决策。而在中国,由于国有股和法人股无法流通,财务报告的这一决策作用较难体现。

(三)在可流通的社会公众股股东中大多数是分散的个人或者小股东,即所谓的“散户”或者“股民”。这些散户或者股民占了社会公众股股东的80%,甚至90%以上,他们通常缺乏投资经验和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投资决策很少依赖于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这些投资者身上也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四)机构投资者还处于初创阶段,专业财务分析师队伍还有待培育和发展。我们知道,在西方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居多,而且往往在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占绝对优势。这些机构投资者经验丰富,理性、专业,注重长远目标,对财务报告内容和质量要求较高。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十分活跃的、专业的财务分析师队伍,实时地分析和研究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提供决策咨询。而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数量还较少,机构投资者的水平也有待提高,而专业的财务分析师则才刚刚引入中国,要在证券市场中形成一支较为成熟的分析、研究、利用财务信息的专业队伍还有待时日。因此,从机构投资者和财务分析师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角度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

第二,从企业业绩评价和监督角度看,现行中国法律法规环境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应用环境的要求还存在一些不一致。根据中国公司法和有关证券法规的规定,在公司发行股票配股和增发股票、暂停股票上市和终止上市以及对公司进行评价和监督等方面都非常倚重于利润指标,这不仅使得利润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且也使得如何真实、公允地在财务报告中反映利润信息变得十分关键。我们注意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在进行的“报告财务业绩”项目,理事会的目的是准备将现行的利润表(收益表)改造成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表将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综合收益信息,而不再直接提供净利润(净收益)信息。鉴于我国现行许多法律法规都规定以净利润作为业绩衡量指标,所以,在我国要引入全面收益表,从目前来看存在着法律、法规上的障碍。

第三,从商业环境来看,公平竞争的交易环境尚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这对会计如何真实、公允地反映这类交易提出了挑战。在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下,交易双方应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然而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形成这样的商业环境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中国仍旧存在着大量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或者企业,这些企业的人事权、财务权等与政府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很难真正成为利益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它们从事的一些交易还很难说是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也很难说是公允的。尤其是一些国有关联方之间的产权交易,其实质是一种自我交易行为。(2)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在整个经济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许多上市公司也是国有企业剥离出一部分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其母公司通常仍旧为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规模较大,涉及的领域较广,相互之间关联方交易相当普遍。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关联方交易的公允性往往都难以保证。在中国,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时有发生。因此,面对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如何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些交易成为困扰中国目前会计界和监管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市场环境上,它与建立在公平、公允的非关联方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大多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有所不同的。

第四,从市场体系和发育程度来看,中国的市场经济仍然处于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还没有完全放开,利率和汇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中国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是转型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必然,而且与近年来的经济环境基本上是适应的,但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则会有不同影响。众所周知,利率和汇率是决定资产和负债价值(尤其是公允价值)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利率和汇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要决定一些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或者公允价值存在一定困难。这些困难在那些利率和汇率完全市场化的国家可能并不存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则是客观存在,这也是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上我们一直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我国的金融产品还比较单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较慢,政策上的限制较多,因此,金融衍生品实务在中国还属于一个新牛事物,对于金融衍生品的会计处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如果一下子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处理金融衍生品会计问题尚不现实。

三是中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刚刚起步,保险精算师队伍也刚刚开始建设,所以,采用精算技术计量保险合同和养老金相关的资产和负债还需假以时日。但是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如何计量与保险合同和养老金有关的资产和负债则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与趋同的现实选择

基于上述分析,中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自然而然地发展与完善,并缩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差异。与此同时,中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等)也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修改、调整、完善,从而为我国会计改革减少法律上的障碍。

当然,对于当今世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大趋势,我们一直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在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了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中,中国也应当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会,跟上会计国际化的步伐,而不是被动等待。但是,从上述对我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现阶段要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机尚未成熟。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我们将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一)第一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所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而且两者所处的环境也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中国将积极促进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甚至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相同的会计原则。

(二)第二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的经济交易事项在形式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交易事项相同,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其经济实质却并不相同。对于这类交易事项,中国就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而应当从实际出发,按照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来规范其所应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毫无疑问,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会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内容不同,但是这样做是与中国当前的会计环境相适应的。“”版权所有

(三)第三类会计实务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可能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可能还没有,或者才刚刚起步。对于这类交易事项,我们将展开有关研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待这些交易事项实际发生或者较为成熟时,可以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规范的有关会计准则。

(四)第四类会计实务是中国特有的一些经济交易事项,在西方发达国家是没有的或者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没有规范的。对于这类经济交易事项,中国需要制定其专门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规范。

初创公司财务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盈余质量盈余管理财务舞弊影响因素

(一)盈余质量的内涵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O’Glove出版颇有影响的投资咨询报告《盈余质量》,盈余质量分析在证券业日益受到重视。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期,由于价值投资理念的兴起,公司的盈余质量更加受到重视。市场上许多知名的刊物如Standard&Poor,WaUStreetJoumal等都对美国境内的股票进行盈余质量评级并定期公布,对市场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但迄今为止,即使在美国,理论界和实务界也未能对盈余质量有统一的定义,但各方一致认为含有虚假信鼠的盈余是低质量的。O’Glove在其《盈余质量》中将盈余的持续性作为盈余质量的主要问题oBeaver认为盈余数字的功用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可用盈余信息与股价的相关系数(即盈余反应系数,简称ERC)作为盈余质量的测度变量,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越高,即ERC越大,说明其盈余质量越好。2002年,在由美国会计学会(AAA)主办的关于盈余质量的研讨会上,盈余质量被定义为“随着时间流逝,由应计制所确认的盈余数额与公司流入的现金数额的弥合程度”。PenmanandZhang(2002)认为“公司披露的目前盈余如果能够较好地表明未来盈余水平,则该盈余是高质量的”。KatherineSehipper,LindaVincent(2003)[2FA为公司对外披露盈余是为了向投资者提供决策相关的收益信息,他将盈余质量定义为盈余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即以当期或历史盈余来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从国内来看,不同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对盈余质量也就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目前国内对盈余质量内涵的不同理解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类:(1)强调盈余的真实性。认为盈余质量的好坏就是看盈余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状况。余新培(1998)将盈余质量定义为“报表数据在被认定为‘合格产品’的情况下,损益表被使用者直接使用的程度或放心使用的程度。”周建波(2004)认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的基础是盈利中有多大比例是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的反映,而不是通过盈余管理等方式实现的,也既是说盈利质量的核心在于盈利的真实性。这类观点强调了报告盈余的真实可靠性,却末考虑盈余信息决策的相关性。现行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观,盈余作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理应提供可靠目相关的信息,如果仅考虑可靠性而忽视了决策相关性,当然不够全面。(2)强调盈余的现金保障性。侧重点放在现金上,认为能够带来现金流量的盈余是高质量的盈余。其典型代表是上海财经大学的储一昀、王安武(2000),他们对盈余质量这样定义,“盈利质量反映盈利的确认是否同时伴随相应的现金流入,即以应计制为基础的盈利是否与现金的流入相伴随,只有伴随现金流人的盈利才具有高质量。”这类观点强调了盈余的可实现性。但却忽略了盈余的持续发展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同时强调盈余的现金保摩性和持续发展能力。即一方面看盈余是否伴有现金流;另一方面看盈余是否有持续发展能力。艾健明(2001)将盈余质量定义为“在谨慎的、一致的财务基础上,一家持续经营企业在某一时期内创造稳定、自由现金流量的能力”。周晓苏(2004)认为,“所谓利润质量,从―个会计期间看,表现为账面会计利润的变现能力;从长远观点看,表现为各期利润持续发展的稳定程度。”这类观点较之前两种观点比较全面,但它其实暗含了―个假设,即认为企业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的,报表信息是真实可靠的,所以这类观点仍然不是很全面。(4)强调盈余的决策相关性。程小可(2004)认为,“盈余质量是指盈余信息的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这类观点强调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却忽略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又何谈相关?相关性应当是在建立在可靠性基础之上的相关。尤其是近年来财务舞弊案件越来越多,盈余信息应该在可靠性的基础上强调其相关性,单从相关性角度定义盈余质量就显得不够全面和严谨。

(二)盈余质量的特征根据上文对盈余质量内涵的界定,盈余质量的特征应包括真实性、收现性、持续性、成长性四个方面。(1)真实性。真实性要求盈余的确定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并遵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能真实地体现公司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状况。具体而言,盈余是真实的收入和成本费用相配比并按照收入实现原则确认的结果,不存在虚构、夸张和人为管理的成分,这样才能正确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经济效益。(2)收现性。收现性是指盈余的确认是否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量流入。会计盈余的确认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之上,以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为计算原理,体现的是应计现金净流入的概念和可能财富的增加,并不直接等同于实际现金净流入与真实财富增加,只有应计现金净入成为实际现金净流入才表明收益的真正实现。若盈余不能转化为足够的实际现金净流入,则再多的账而盈余仅是“纸上富贵”,且有盈余管理的可能。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量流入的会计盈余,才是高质量的盈余。(3)持续性。目前,盈余中既包含经常性项目带来的盈余,又包含非常I生项目带来的盈余,不同的盈余构成项目对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经常性业务带来的盈余是企业的核心盈余,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可预测性,能够体现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它才是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的体现,对企业未来收益有较高的预测价值。而偶发交易和事项带来的盈余具有偶发性、一次性的特点,在可预期的未来不会重复发生,因此无法通过暂时}生盈余来预计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如果企业的盈余波动较大,每年的盈利能l力时高时低,这说明企业的盈余质量不高。(4)成长性。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家企业及其所属的业务单元必然经历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几个基本阶段。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其主要任务和关键成功要素存在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财务特征。―般而言,企业的初创期和成长期属于资源的投入期,盈余水平较低甚至是亏损,而成熟期则是企业前期投入的收获季节,盈余水平相对较高。显然,成长陛好的企业由于其有良好的盈利前景而表现出高的盈余质量。从盈余的发展趋势看,持续稳定增长的盈余,其成长性相对比较好,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乐观。

二、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相继出现的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人们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质量产生置疑。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行为。在会计理论界,经常将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和利润操纵(Earningsmanipulation)不加区别地混合应用而将二者等同,因此在此有必要先澄清盈余管理的定义。女[1Schlpper(1989)指出盈余管理是“企

业管理当局为了获取某些利益(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的‘披露管理’”。Scott(1997)将盈余管理定义为经营者在一系列的可选择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选择那些使自身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陆建桥(1998)将盈余管理定义为:“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和(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做出的会计选择”。笔者认为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共同构成了利润操纵,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是―种合法的行为。从较长的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但会影响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盈余管理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方法。从盈余管理的实现手段来看,它可以分为两类:披露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披露管理是通过会计手段(主要是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实现的,真实盈余管理则是通过有意安排真实交易实现的。在应计制(权责发生制)会}卜下,管理当局实施盈余管理的方式多种多样。财务舞弊不同于盈余管理。财务舞弊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蓄意欺诈行为,是以违法的手段粉饰财务报告,往往采用虚构资产交易的方式来达到虚增(减)利润或资产的目的,是―种非法行为。财务舞弊是―种短期行为,其目的是为了粉饰会计报表,歪曲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无中生有、随意改变会计政策与会汁估计、断章取义、取其所需是会计造假的典型手段。在“契约人”和“信息不对称”假设下,经营管理者为在契约签订和修订过程中取得有利地位,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就会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控制,使其他利益关系方形成对经营管理者有利的判断,也就是说管理者可能会利用各种方式对盈余数据进行粉饰。当其未违背公认会计原则,而仅仅是改变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时则属于盈余管理行为,而一邑超越了公认会计原则的范畴,出现对公认会计原则违背的隋况则转变成了财务舞弊行为。

(二)会计规范 根据E文对盈余管理概念的介绍可知,盈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会计规范的漏洞而对账面盈余进行的一种管理行为,正是因为会计规范存在这样的局限,才使用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具体来说这种局限性体现在:(1)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过大。会计从来就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在对同―类经济事项的处理上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其最终的反映结果也各不相同。公司可以选择对其最有利的方法来反映经济实质,当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实质之间发生偏差时,盈余质量也就降低了。现行的会计政策,几乎在收人、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中都存在着可供选择的会计惯例、实务和原则,这样,管理当局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就有了一定的自由决定权,从而为管理当局人为地操纵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了机会。(2)会计规范不完备。“会计规范是所有能对会计实务起约束作用的原则、准则、法规、条例和道德守则的总和。”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包括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一些条例规定,从1992年11月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开始,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着不足。

(三)证券监管证券监管方面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证券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首先,监管法规制定的滞后性。法制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证券市场创立近8年后才有缅E券法》的问世,《国债期货管理暂行办法》在国债期货市场行将关闭前夕方才露面,一些早已存在的重要市场如投资基金领域、投资咨询领域等长期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虽然颁布了大量的管理办法,但管理级别和力度均显不足。其次,监管法规不固定。由于缺乏监管经验,在制定监管政策时往往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各项~tr22_间缺乏配套和衔接,影响了法制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如为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行为,1997年5月,证监会、人民银行和经贸委了《严禁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的规定》,在1999年为改变股市涣散的状况,又允许三类企业进八股市。最后,监管政策有漏洞。有些监管政策本身就存在不足,难以达到监管目的,给盈余管理和财务舞弊以可乘之机。如上市、配股和摘牌政策等都以单一的盈余指标作为资格门槛,这就使得上市公司具有了强烈的操纵盈余的动机以取得上市和再融资资格。(2)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在我国,对上市公司高管的违法违纪行为,惩戒力度历来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事前监督弱化致使犯罪成本低微,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违法事件的频繁发生。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总是会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造假预期得到的收益大于造假成本,那么他就会选择造假,尽管这不符合道德标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是―项预期的造假成本,如果在这方面的处罚力度不够,便会助长造假行为。对于处罚效果的分析可以看再处罚率,李小奕(2005)以1993年至2004年证监会、上交所、深交所和其他机构对256家上市公司的处罚作为研究样本,发现有44家公司被处罚2次,11家公司被处罚3次,7家公司被处罚4次,被再处罚公司占被处罚公司的概率有24.2%,从被处罚统计来看,说明我国会计监管者对信息披露违规者的处罚不严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收益大于预期监管水平,会计监管对信息披露违规的处罚没有起到威慑作用。我国法律对于证券违法者的处罚多在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方面,缺少民事责任,司法界对民事责任的审判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而且处罚金额相对较少,和其违法所得相比相差甚远,大大削弱了监管的效果。

(四)公司治理结构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是―种委托关系。所有者和经营者具有不同的目标函数,经营者在信息与权力不对等的情况下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公司治理结构就是为了减少类似利益冲突而建立的对各相关利益方的责、权、利进行相互制衡的一种制度安排与设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一整套约束激励制度,可以防止经理虚构业务、伪造凭证等虚增业绩的短期行为,并激励经理努力工作,保持盈余的持续、稳定增长。反之,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使经营者进行盈余操纵的欲望加大,降低公司的盈余质量,损害所有者的利益。(1)“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极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过度地在职消费,包括公款吃喝、公费旅游、享用高级轿车和使用豪华办公设施等;信息披露不规范,既不及时又不准确真实;财务关系透明度低,甚至“暗箱操作”;经理人员不是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更加注重眼前的地位、荣誉和利益;工资奖金福利等收入增长过陕,超过业务收入增长从而侵蚀利润;不分红或少分红,大量拖欠债务。(2)监督机制不到位。首先,内部审计机制失效。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而内部审计的人选及报酬叉往往由管理者来决定,从而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与管理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企业的财务信息时缺乏独立性,使虚假财务信息成为可能。同时内部审计方法落后,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影响了内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次,监事会监督效果差。原公司法中监事会职能狭窄,结构不合理,导致监事会形同虚设,未能起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