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析宏观经济

分析宏观经济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析宏观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析宏观经济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第1篇

(一)发展历程纵观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将统计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核心,还具有较为独特、清晰的发展流程。这也就是说,我们能够利用3个发展阶段概括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下文针对这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该阶段,经济学专家主要关注国民经济的重要统计指标,研究比较国家经济实力的实际发展情况。第二个发展阶段:属于国家经济核查体系的完善阶段。多数和本体系有关的部门,在分类上更加细化,使得国家经济核查体系逐渐完善。在本阶段,统计学设计思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改进,确定核心指标,形成指标体系和国家经济行业分类体系,细化国民经济结构部分等,不断充实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体系。在科学应用统计学的基础上,优化资料配置,将社会经济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三个阶段,也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目前所处的阶段。在本阶段,在经济统计领域中,形成了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互相促进、互相融合、不断完善的新局势,使得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信息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政府信息化、网络购物以及企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独立性地位更加重要。这就要求人们要从新的社会发展途径中,深刻理解经济统计,为统计分析打好基础。一些人无法全面理解国民经济核算,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主要是只是用来说明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这无法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析作用。此外,国民经济核算统计在旅游业、收支分配调节、交通运输、物流、金融体系以及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统计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

(二)欧美发达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多数经济学专家和统计学专家都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进行了研究。其中经济学家、统计学法威廉•配第就对国民收入总量进行分析、统计。随后,出现了价格与需求函数关系量化分析,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进而实现统计和分析这两门科学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了国家经济核查体系,人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充实国家经济核查体系。此后,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与资金流量表。这些都极大了促进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推广应用和发展。

(三)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统计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检查与制定工作之一,在企业,乃至国家所有部门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成为了总结与分析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但是就我国目前形势而言,统计学数据等有关内容并没有获得较为深刻的利用,统计学的重要性经常被忽视。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统计学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研究方向、核心地位、知识体系中的关键所在等,并不断发展此趋势,利用措施弥补数据的不足和数据质量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采取现代统计学分析法,实现统计学的独立发展,以此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二、结束语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Granger因果检验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外商投资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吸引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于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如钟昌标(2000)以综合生产诸要素为理论基础,研究FDI对GDP的贡献,认为FDI与GDP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FDI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从沿海地区到中西部地区由强转弱。姜东升等人对福建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了FDI与GDP是互为因果的。何晓琦(2005)等认为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尽管有学者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研究,但由于研究方法或选取的计量工具和所建立的计量模型不同,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有些研究结论是建立在简单的相关分析或回归分析的基础上的,结论难免有些主观。基于此,本文将利用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与建立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做进一步的探讨。

二、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1.变量及样本选取

研究过程中采用年度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FDI(元)与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元)两个变量,样本数据范围为1983至2006年,所有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为使变量的币制统一,将年度FDI用当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值。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借助Eviews3.1统计软件,以期通过对容量为24的样本进行分析,找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了消除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原序列分别进行自然对数变换,生成新序列分别为。

2.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用EViews软件包对FDI与GDP进行相关分析,得相关系数,说明FDI与GDP是高度正相关,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首先设LFDI与LGDP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1)

式中,分别表示时期相应变量的值,为截距,为斜率,和为两个待估参数,表示均值为零的非相关误差。采用OLS法进行回归,结果为:(2),该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以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t检验,模型调整后的,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小于1%,表明LFDI对LGDP有显著的影响,而从模型的自相关检验来看:DW统计量为0.2,显然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在回归过程中遗漏了某些影响经济发展水平GDP的重要变量的缘故,这也说明FDI不是影响GDP的单因子。由于模型(1)中没有包含这些变量,所以导致了误差项出现自相关。这表明要完整的表现FDI与GDP的关系还要对模型(1)做进一步完善。

3.模型的完善

本文考虑到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可能有滞后作用,即经济增长不仅受同期FDI值的影响,还可能依赖于FDI的滞后值FDI(-1)、FD(-2)、…,同时反映宏观经济增长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明显受到上一年GDP值的影响,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建立过程中,如果一个回归模型不仅包含解释变量的现期值,而且还包含解释变量的滞后值和被解释变量的滞后变量这个模型就是自回归分布滞后(ADL)模型。下面利用Jorgenson(1966)提出的自回归分布滞后(ADL:Auto-regressiveDistributedLag)模型重新建模。

首先建立变量LFDI与LGDP之间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L(1,2),采用OLS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回归方程(2)如下:

各解释变量中除LFD(-1)外其余变量的系数均以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通过t检验,模型调整后的,F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小于1%,对数似然值为42.59,AIC、SC的值较小,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

该模型可作为“一般模型”。根据“一般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的系数t检验结果,剔除不显著变量LFDI(-1),重新建模得到“简化模型”,回归方程如下:

(3)

SE:(0.300)(0.041)(0.019)(0.26)

该模型中各解释变量系数均以小于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t检验,模型调整后的,F检验的相伴概率小于1%,AIC和SC值分别为-3.5和-3.3较小,对数似然值较大,简化模型的效果不错。利用参数的Wald检验验证模型约束的有效性,在模型(2)中对的原假设得到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63,所以不能拒绝该原假设。综上,模型(3)可作为反映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

从模型(3)可以看出FDI对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乘数为0.1092,但延期影响乘数为-0.096,则说明在短期内FDI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长期的影响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即从长期来看这种作用也是比较微小的。

4.FDI与GDP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节将进一步探究我国FDI与GDP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我们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验证FDI与GDP之间的因果关系。按照常理,如果变量X是变量Y的原因,则变量X的变化应先于Y的变化,基于此Granger(1969)提出了一种因果关系的计量经济学定义:如果用X与Y的过去值对Y进行预测比仅用Y的过去值进行预测有更小的预测误差,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

下表给出了各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滞后期取3)

在滞后期取3时检验结果表明FDI不是决定宏观经济水平GDP的Granger成因的相伴概率只有0.02,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我们拒绝原假设,认为FDI是GDP的Granger原因,而GDP不是FDI的Granger成因的概率为0.68,不能拒绝原假设。再分别取滞后期为4、5、6时可以得到类似的结果。因此两者的因果关系具有单向性,认为FDI与GDP的因果关系成立,FDI是GDP变化的原因。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针对我国的经济整体情况而言我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FDI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正相关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其中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FDI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动因,但不是惟一动因,也就是说还有其他重要原因影响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由此可以得出,在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步伐中,要重视外商投资的作用。FDI的进入在短期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资金、技术十分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吸引FDI,弥补了此方面的不足,对繁荣我国经济是十分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吸收和利用FDI的政策应该服从于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体制结构,服从我国经济形势的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将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控制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基本经济制度所能承受的合理区间。与此同时,我国应着力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克服片面追求引资数量的错误倾向,才能充分发挥FDI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贺铿:《计量经济学教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胡新文:入世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调整,《世界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第19~22页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第3篇

关键词:Klein模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宏观经济模型在宏观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并可以用与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宏观研究与发展预测。

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工作程序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运行分析;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总体设定;模型整体框架的设计;确定主要内生变量;确定主要先决变量,逐个模块设计主要方程的理论形式,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模型的估计,模型的检验。

Klein模型是Klein于1950年第一个建立旨在分析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小型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模型的规模虽小,但在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之后的美国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大都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扩充、改进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的常青树――Paul•Samuelson认为:“美国的许多模型,拨到当中,发现都有一个小的Klein。”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发展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转型阶段,研究中国的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是很有必要的,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得到当今社会各个指标之间的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相互作用程度,还可以对宏观经济调控,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成功转型起到建议作用。

二、模型的设立和变量经济含义

1、模型的设定

2、变量经济含义。Y:收入;Co:消费;W :私人工资;R:利润;K:年末的资本;G:政府非工资开支;W :政府工资;T :企业税收;t:时间。

3、方程中新出现变量的解释。R 为R的滞后一期变量,在联立方程中属于先决变量;?转 为K的滞后一期变量,在联立方程中属于先决变量;W 为W 的滞后一期变量,在联立方程中属于先决变量。

4、联立方程中的数据来源。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7年的各个指标的统计数据或者是统计数据的直接推导所得的数据。其中:Y为GDP;Co为全国居民消费;W 为工资总量减去国有单位工资;R为GDP减去工资总量;K为1978年的量为国有单位的资产量,以后各值为前一期值加上固定资产投资;G为财政支出;Wg为国有单位开支;Ta为税收总额。

5、联立方程的识别。从联立方程的结构看,联立方程有内生变量g有7个,先决变量k有9个;对与消费方程有内生变量g1有3个,先决变量k1有3个,则有40%,所以消费模型为过度识别;对于投资模型有内生变量g2有2个,先决变量k2有3个,则有k-k2>g2-1,所以投资模型为过度识别;同理,私人工资模型有内生变量g3有2个,先决变量k3有7个,则有k-k3为过度识别。方程4、5、6为平衡模型,不存在识别问题。

三、联立方程的建立

1、由于联立方程模型中存在过度识别的方程,运用2OLS方法进行估计。第一阶段用模型中的先决变量为自变量,内生变量为因变量作回归模型,估计模型中的内生变量;在第二阶段用内生变量的估计值和先决变量为自变量,分别以各方程中的因变量为因变量作回归模型。

首先,对与本文内生变量R、W 、Y的估计是选取所有的先决变量Y1、R1、K1、Wg、G、Ta、T、W 、C,得到模型回归方程为:

R=4431.711-8.132*Y1+8.383*R1

(3.20 )(-3.15)(3.25)

+0.429*K1+7.763*Wg-4.953*G+2.887*Ta

(4.04)(6.92)(-3.75)(2.91)

-643.877*T+7.397*W

(-3.87)(2.46)

R2=0.99F=7893.11D.W.=1.61

和R的一组预测值RF

同样,得到:

W =1.478*Y1-1.486*R1-1.513*W

(12.74)(-12.08) (-15.86)

R2=0.99D.W.=1.72

和W 的一组预测值为W F

得到:

Y=4491.285-7.238*Y1+7.466*R1

(3.12)(-2.70)(2.78)

+0.429*K1+8.949*Wg-4.993*G

(3.90)(7.67)(-3.64)

+3.056*Ta-672.611*t+6.477*W

(2.97)(-3.89)(2.07)

R2=0.99F=825.84D.W.=0.98

和Y的一组预测值为YF

现在,作实现2LOS的第二阶段,即用Co为因变量,RF、R1、WpF+Wg为自变量作回归模型。得到消费方程:

Co=-0.075*RF+0.069*R1+0.410*WpF+Wg

(-4.13)(4.07)(8.02)

R2=0.99D.W.=0.79

同理,其他的联立方程的简化式为:

投资方程:

I=0.908*RF-1.031*R1+0.189*K1

(3.86)(-3.84)(8.32)

R2=0.98D.W.0.59

私人工资的方程是:

Wp=356.468+0.096*(YF+Ta-Wg)

(2.503)(5.59)

-0.058*(Y1+Ta1-Wg1)-69.993*T

(-2.94)(-4.67)

联立方程的系数为:

=0;=-0.075;=0.069;=0.410

=0;=0.908;=-1.031;=0.189

=356.468;=0.096;=-0.058;=-69.993

2、联立方程模型的不足

(1)从数据上来看,由于无法得到国家的年末资本存量的数据,因此,只能用每年国有企业的资产额对应国家的年末资本总额,这一点在1978年以前是可以说通的。自1956年中国完成社会资产完成公有化改造以来,国家的年末资本就等同于国企的资产总额,但是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上述两者不再相等了,但这样的假设是否成立有待商榷。

(2)模型中主要是考虑前一期与当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其他各期的影响这里就不再深入探讨。

(3)对年末资本作单位根检验时发现其是不平稳数据,发现它单积(整)的阶数大于2,这与其他几个变量的单积(整)为2不同,把年末资本与其他的变量作回归,势必使回归模型的效果存在误差,但由于模型经济意义的存在,这就使模型存在建立上的弊端。

(4)模型在2OLS的第二阶段估计时出现了自变量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但为了保持联立方程的完整性,对这个问题也没有以予考虑。

四、模型的经济意义

从消费模型看,表明我国当期的利润增加一元消费减少0.075元,而前一期的利润增加一元消费增加0.069元,说明我国现在的利润总是要用于以后的消费的,当期的利润增加必然引起这一期消费的减少,增加的利润或用于投资等,同时前一期利润的增加最终转为这一期的消费,具体的数值模型也是根据前面的数据进行的量化,工资增加1元消费增加0.41元,说明当前工资中有41%的收入用于消费,说明我国消费的观念较之改革开放以前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从投资的模型看,我国当期的利润每增加1元投资增加0.908元,前期的利润增加1元投资减少1.031元,年末资本存量每增加1元,投资增加0.189元。这说明国家整体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当期有90.8%用于当期的投资,而前一期的利润很少用于本期投资,而是前一期的用于投资和消费给消化掉了,模型还反映出前一期利润的增加反倒会抑止这一期的投资,但并不是说明前一期利润对以后投资不利,由于模型仅考虑前一期与本期的作用,所以前一期的利润很可能是作用到以后其他各期中,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很大一部分用于本期投资,还有一部分会留下来,为以后的投资作准备,这也是快速发展经济体的特征相符合的。

从私人工资的模型看,当期的私人产出每增加一元,私人工资增加0.096元,前期的私人产出增加一元,私人工资减少0.058元,随着时间的增加,每增加一年时间,私人工资减少69.993元。由于私人产出是由国内生产总值加上税收收入减去政府工资收入得到,国家当期创造的财富加上税收用于生产中作用在工资上的占到9.6%,而前一期的这项指标反倒抑止私人工资;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本期的私人工资将逐渐用于消费和投资中而减少。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子奈,潘问卿.计量经济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国统计年鉴(1985~2007).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应用,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第4篇

目前宏观经济学界又开始存在较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对于中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说目前强劲复苏的有之,认为2009年下半年才能触底的也有之。各方都有数据有分析,对于自己的结论十分自信。按理说,判断经济形势最主要的数据应该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但是国家统计局每个季度才公布一次GDP,因此对月份经济形势的分析则是依据国家统计局按月的宏观数据。这样做的合理性,很多人都认为是不言而喻的。

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了解计算GDP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生产法,每个季度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GDP数据都是基于生产法。但是在分析经济形势的时候,人们习惯说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则是支出法GDP的概念。国家统计局也计算支出法GDP,但是所公布的支出法GDP是年度的数据。而人们在分析每个月的宏观数据时,是默认这些月度数据就相当于支出法GDP中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最近的一件事将这一问题公之于众,使各方都陷入了一定的窘境。

最近,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撰写了《如何理解今年一季度支出法GDP增长率》一文,特别指出了月度公布的数据与支出法GDP中的各项目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而且指出支出法GDP中的各项目增长率和月度宏观数据增长率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使得应用月度数据分析宏观经济的基础动摇了。

这篇文章原本是为了回答一些境外媒体和评论人员对一季度GDP增长率与反映全部最终需求变化情况的支出法GDP增长率之间匹配性提出的质疑。但由于月度数据往往被人们误解为是支出法GDP中对应项目的对应数据,同时GDP的数据是季度数据,因此人们总是希望使用这些月度数据来分析经济的趋势,并对季度GDP数据进行检验。因此,事实上该文章也是对于这一类分析提出了实质性的质疑。

该文特别说明零售额数据包括一些不能被视为消费者支出的项目。其中最重要的几项是:以企业和政府机构为对象的零售额,这二者当然都不是消费者;建造住房用的建筑材料,其实应算作家庭投资的一部分。该文也指出,零售额数据中也不包括用于教育和医疗等服务项目的支出以及农村家庭所消费的自产产品。

当然仅仅指出这些区别并不能解释增长率方面的差异,因此该文进一步指出,与零售额相比,通过城乡入户调查得出的家庭消费开支数据能更好地反映消费者的支出情况。但是家庭消费开支增长率要大大低于零售额的增长率,统计局估计实际居民消费增长率只有9%。这是在分析中国现在经济状况时特别需要注意的区别。但使用家庭消费开支数据的缺点是:该数据是按季度的,无法在月度基础上使用。

分析中国现在经济状况还有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即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两部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上是与其中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相对应的统计指标,但两者在内涵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区别(此处不再赘述这些区别)。该文指出,初步推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长率只有24%左右,明显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如果考虑到资本形成总额还包括存货变动,一季度全部存货变动大幅度下降,同比呈较大幅度负增长,从而大大抵消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长率的贡献,使得资本形成总额实际增长率其实只有7%左右。

除此之外,该文还明确指出政府消费和政府支出之间的差异,并透露虽然一季度财政支出增长34.8%,但是政府消费实际增长率只有8%左右。更为严重的是,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实际是大幅度减少的,与贸易差额的增长趋势相反。这样看来月度宏观数据的分析价值不仅值得质疑,甚至可能带来完全的误导。按照这篇文章所提供的三大需求的增长率数据,显然我们有理由对于目前经济的增长存有更大的保留。

分析宏观经济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南;宏观经济运行;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4)02-0076-07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02.17

一、经济金融运行情况

2013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依然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海南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全省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共完成地方生产总值3146.46亿元,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703美元②。

(一)三大需求协调增长,经济运行平稳健康

2013年,海南省三大需求结构逐步优化,投资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消费和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1.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结构不断改善。2013年,海南省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年”,全力抓好项目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2012年增长27.0%。一是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较好。全年26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796.9亿元,增长31.0%,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119.4%。二是三次产业投资比例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高达80.2%,为促进全省经济结构转型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区域投资结构优化,西部市县投资明显加快。西部市县投资增长72.9%,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四是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增大。在省政府和各市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4.74万套,竣工5.32万套。

2.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加速。2013年,海南省积极促进就业,加大政策性增资和转移支付以及支农惠农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6%。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为促进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升级加速,服装、汽车、通信器材等热点商品销售旺盛。乡村消费品零售额高于城镇4.1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激活。

3.外贸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利用外资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海南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149.78亿美元,增长4.6%;出口增长18.2%,进口增长0.8%。加工贸易方式增长加快,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逐步提升。全年省内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比27.3%,比2012年提升2.5个百分点。海南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机遇,积极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3%。

(二)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013年,海南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工业生产较快恢复,服务业主导地位得到强化。三次产业比重为24.0:27.7:48.3,较2012年有所优化。

1.农业生产平稳增长,特色农业较快发展。2013年,海南省依托科技驱动和品牌战略,继续大力发展冬季瓜菜、畜牧、水果、橡胶等特色产业;加大西南中沙渔场开发力度,提升远洋捕捞能力;依托罗牛山、雨润等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生猪、家禽生产能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发展。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有力支撑了全省优势特色农业的稳定发展,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6.3%,蔬菜、瓜果、水产品、猪肉产量分别增长5.1%、8.4%、6.0%和4.9%。

2.工业较快增长,企业效益有所下滑。2013年,海南省努力克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和石化行业骨干企业停产检修的不利因素影响,不断加强工业技术改造,持续扩大工业投资,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扶持县域工业发展,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支持力度,注重提升骨干龙头企业的服务,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6.3%。受市场需求不足、生产要素成本明显提高等因素影响,全省工业企业效益有所下滑,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4%,综合效益指数327.9%,同比回落40.9个百分点。

3.服务业发展良好,旅游市场表现活跃。2013年,海南省第三产业发展良好,增加值增长12.1%,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分别增长19.2%、16.2%和16.0%,是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重要因素。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稳步推进,全省打造了一批特色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新增了兴隆热带花园旅游区、东山岭文化旅游区、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旅游区等3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各市县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加大了向岛外推介特色旅游产品的力度;通过扎实有效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年”,加强了旅游市场的整治和监管。全年共接待旅游过夜人数3672.51万人次,增长10.6%;旅游总收入428.56亿元,增长13.0%。

(三)物价温和上涨,就业形势良好

2013年,海南省物价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物价涨幅整体处于低位,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1.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2013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整体呈前低后高态势,逐步攀升态势,一、二、三、四季度CPI分别上涨1.9%、2.3%、2.9%和4.0%,全年CPI累计上涨2.8%,涨幅仍处于低位。在类消费品中,食品和居住类价格分别累计上涨3.9%和3.4%,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2.上游产品价格持续低迷。2013年,受需求不振因素影响,海南省上游产品价格指数整体处于低位。全年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累计下降3.0%,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下降0.5%。

3.劳动力报酬稳步提升,就业形势趋好。2013年,海南省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适时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12月起将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70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9.7万人,增长2.1%;农村劳动力转移9.50万人,增长2.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2%,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

(四)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民生保障重点突出

2013年,全省共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80.52亿元,增长21.6%,增速高于年度预期目标。“营改增”因面较小,增值税虽较快增长,但总量较小,对税收结构影响不大。全年增值税收收入31.6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7.7%。营业税占比依旧最高,是支撑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全年营业税收入158.95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38.6%。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继续向保重点、保民生、保稳定方向倾斜。地方公共财政支出1009.15亿元,增长9.8%。教育、住房保障、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等支出增长均超过20%。

(五)金融运行态势良好,银行业经营稳健

社会融资规模较快增长,融资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为1083.99亿元,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从融资结构看,银行贷款新增734.84亿元,占比67.8%,比2012年低3.5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分别为12.1%和8.9%,均较2012年有所提升。

存款同比大幅多增,年末冲量特征明显。2013年末,全省本外币存款余额5952.50亿元,增长16.5%。2013年,全省新增存款839.88亿元,同比多增240.21亿元,新增量仅低于2010年的1041.60亿元。其中,12月全省存款增加226.24亿元,占全年新增存款的26.9%,同比多增110.85亿元,环比多增149.52亿元。年末全省存款爆发式增长,缺乏实际经济背景支撑,是近年来银行业机构季末、年末做大存款量的一个缩影。

银行业经营稳健,效益较快增长。2013年末,全省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比年初增加0.92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低0.15个百分点;全省银行业效益较快增长,全年省内各银行机构利润增长41.3%。

二、值得关注的问题

2013年,海南省宏观经济基本面总体向好,但长期以来在全省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深层次结构性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加之外部经济运行中存在一定不利因素,诸多因素纵横交织,对全省经济金融运行平稳较快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一)消费增速减缓

2013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0%,比2012年回落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回落的原因:一是2012年11月1日实行的离岛免税额度由5000元提至8000元放宽政策翘尾因素作用结束。以四季度为例,当季化妆品类零售同比仅增长3.1%,日用品类增长9.2%。二是住宿餐饮业市场消费平淡。受厉行节约和限制三公消费等因素影响,2013年以来餐饮收入明显回落。2013年,全省餐饮收入143.43亿元,增长11.3%,同比回落8.4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影响消费能力。2013年以来,受资本市场低迷、企业效益不佳、农产品价格较低等因素影响,全省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1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分别比2012年回落4.3和2.3个百分点。

(二)工业增长乏力

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4个百分点。工业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一是行业结构单一。占海南工业产值1/3的海南炼化因制度性技术检修及扩能改造导致停产两月。此外,汉地阳光、华塑石化、实华嘉盛等炼化下游企业也被迫相应停产,影响8月、9月份全省工业生产明显减缓。二是受市场需求不足影响,部分大中型企业生产下降或停产。全年省内汽车产量10.85万辆,同比下降16.2%。优美内衣、盛之业、浩业等在省内较有影响力的工业企业均出现停产。三是企业经营成本费用上升,企业负担加重,生产经营困难加大。我行工业景气调查结果显示,四季度,全省工业企业一线员工工资水平指数为25%,比上季度上升12.5个百分点;税费指数为30%,比上季度上升7.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指数为25%,比上季度上升5个百分点。

(三)存款稳定性下降

为达到内部考核要求和外部监管要求,银行间资金头寸跨行频繁转移,资金流量和流向的不确定性加大,存款增长稳定性较差。在下半年的季初(7月)全省存款减少11.61亿元,而到年底全省存款突然增加226.24亿元。从月度内存款变动来看,银行月末存款增加,月初存款下降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存款的稳定性下降,一方面会带来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6月和12月国内不少银行甚至出现了“钱荒”,造成银行资金拆借利率上升,年内全国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曾一度升至13.44%。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存款被转移到表外,导致了金融数据的隐性化现象存在,影响了金融管理部门对金融形势和金融部门内在风险的判断,增大宏观调控压力。

(四)银行不良贷款有所抬头

2013年年初以来,受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省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资金链紧张,省内部分商业银行陆续出现较大规模的不良贷款。此外,作为反映不良贷款先行指标的关注类贷款出现较快增长的趋势。2013年12月末,全省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0.92亿元,关注类贷款比年初增加54.91亿元,增速5.8%,比年初提升0.3个百分点。当前全省经济运行仍面临着不确定性,部分企业、个人可能因财务状况恶化导致违约风险;此外,政府融资平台将陆续进入大规模偿债周期,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幅明显放缓、刚性财政支出较快增长。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出现反弹值得关注。

(五)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增加金融监管难度

在买入返售资产业务的带动下,2013年12月末,海南省同业资产规模504.08亿元,比年初增加140.50亿元(其中,买入返售资产余额228.62亿元,比年初增加132.19亿元)。据调查,目前海南省主要有7家银行开展买入返售资产业务,业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返售票据余额120.60亿元、返售信托受益权余额64.43亿元、返售债券余额43.59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买入返售资产业务的标的本身可能存在风险,一旦风险暴露,可能在金融机构间传导;另一方面,就整个返售资产业务而言,银行间通过相互转让,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由表内资产向非信贷资产的转移,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

三、预测与展望

2014年,海南省经济运行中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有利因素方面:一是外部环境改善有利于增加需求。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上处于缓慢复苏态势,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合组织11月在秋季经济展望中预计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3.6%,美国经济增长2.9%,成为继2005年以来第二高增长年份。我国经济在二季度经济增速触及7.5%的下限目标之后,国家及时释放了一系列“稳增长、保下限”的政策信号,全年GDP增长7.7%,出现企稳回升态势。二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以来聚集的发展动能将加速释放。根据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开发开放的前5-10年是政策效应释放的黄金期,2014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将进入第5个年头,此前国际旅游岛建设聚集的动能有望加速释放,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三是两大国家战略叠加政策优势将逐步显现。国际旅游岛建设和三沙设市两大国家战略叠加,进一步夯实了海南发展的政策优势。四是新增产能的释放有望改善工业低增长局面。2013年以来省内一批新增重点项目陆续投产,将逐步释放产能逐步,可拉动工业经济回升。五是银行机构的陆续入驻有望给海南经济发展提供充裕资金支持。近年来,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海南速度加快,明年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将会陆续开业,加上之前的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度过开业保护期,信贷额度可进一步放开,全省信贷资金来源充足将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六是银行家和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提升。根据四季度我行银行家问卷调查和企业家问卷调查,银行家和企业家对下季度全省宏观经济预期指数分别为44%和-25%,分别较上季度提升2个和5个百分点。

不利因素方面:一是项目储备不足,投资能否实现20%以上增速存在不确定性。随着系列大项目竣工投产,2014年海南省重点项目储备相较前两年明显偏少。二是房地产市场面临不确定因素。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典型楼盘调查显示,目前省内房地产库存销售周期从2012年底的20个月左右上升至2013年平均40个月,开发商库存压力较大。此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房产税试点并适时推进改革”,由于海南购房者七成来自岛外,且均为岛外购房者二套或三套房产,正是房产税的征收范围,房产税征收的预期可能对海南楼市产生较大影响。三是消费快速增长受限。随着中央加强对三公消费的审查力度,国内公务会议、消费减少,海南作为旅游省份,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此外,近年来网购力度增大,海南省居民向外地购买支出增多,直接对本地消费造成冲击。据相关部门估计,网购支出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接近10%。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预计全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在国内外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的大背景下,未来2-3年全省经济增速应稳定在10%-11%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