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激趣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注重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情感目标,又因本学科不作为升学考试的主指标,上课时数少,教师往往直击考点,一讲为快,学生常常是被动接受,索然无趣。面临这些愁结,解决的主要方向是激趣,兴趣是动力,趣解千千结,“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黑格尔语)学生想学了,辛苦也会化为甘甜,学生会从“认识历史”走“学会历史”的新天地。

一、媒体辅助,影像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实现、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对于某些复杂的历史形成、变化过程通过多媒体展示会一目了然,如果配上三D动画,可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兴趣,又强化了课本知识,让学生走进五彩缤纷的历史世界,课堂气氛比传统课堂要浓厚得多。

如讲到《汉字的演变》时,从甲骨文、金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讲到楷书,讲者洋洋然,听者昏昏然。但如果通过多媒体出示文物、演示遗址,展示文字资料变化的资料,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如“虎”字的变化,先散乱的出示这几个字变化让学生辨认,而后用动漫演示变化过程,最后进行有规律的排列(如图1),学生会直观地感受到汉字的演变的过程。

对于甲骨文 金文(铭文)、大篆、小篆之类的具体解释只要通过图示学生一看就懂。如甲骨文最后出示《汉字聚会》的动漫图,像这样的课听起来过瘾,记起来深刻,联想起来也很丰富。心理学认为,直觉感受是认识活动的源泉,知识的摄取必须首先通过直觉感受。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把理性的、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直观的感受,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一旦对历史产生了兴趣,他们不但会学好历史,还会将其迁移到相关学科,形成一股正能量。

二、语言激趣,甘之如饴

作为教师,一要有激情,二要会表达。有激情,才能感染人;会表达,才能“勾”住人。历史犹如大舞台,形形的人、事都先后在这里上演过,或豪气万丈或哀伤落泪或悲愤或激昂,教师在讲述时如能配以相应的感情,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感染和共鸣。在历史教学中,笔者更多地会以以通俗的例子、口语化的语言,或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地讲述,初中生思想活跃,活泼好动,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非常强,但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记忆的深度不够。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变化之功,可以模仿相声里的说、学、逗、唱,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如七年级《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时,笔者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曹操》中的歌词:“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学生也情不自禁的唱了起来,然后老师又吊了两句京剧《曹操》的唱词,让学生对曹操进行评说,为什么不同版本会对同一历史人物有不同的解读,接着,老师说自己小时候对三国人物的一些看法,再请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上了这一课之后,在上九年级《上古亚非文明》有的学生竟唱起了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我不敢肯定是不是七年级上三国时的潜移默化,但可以想象到教师语言的张力,足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会觉得老师跟他们有共同的语言,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一举多得。

三、借用故事,引发兴趣

有许多历史事件离我们已很久远,如果照本宣科地去讲解,听起来会索然无味,如果用故事引入,让学生从故事中说感悟,然后再自学文本,两相比照,就更易消化文本,得出个性化的解读。由于学生对故事比较感兴趣,对于相关的内容也就记得比较牢了,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历史知识。

如《远古的传说》教学片断:(1)讲述《炎帝和黄帝的传说》让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及蚩尤部落;了解炎帝、黄帝对人类生活的贡献。(2)讲故事《禅让的传说》让学生明白.“禅让”的实质,知道尧、舜、禹的“禅让”(3)故事:《治水的传说》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方法,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之处。(4)讨论:我国的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原始农耕时代的历史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在这里,教者把故事的讲述与知识的传授巧妙地统一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微妙地渗透了情感教育。

在讲述故事时,可以适当出示一些挂图类的辅助资料,让学生听故事,然后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体会到“乐学”的真谛,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所长,为学生营造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地理,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钟情于历史学习,产生“我爱历史”的呼声,使历史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目标 导读 历史教学

所谓“目标导读法”,就是“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以目标学习法、教师导读法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支撑,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目标为主线,以体验为主干的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过手、能力生成和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个性化的三维历史体系”的学习方法。

“目标导读法”的提出,是基于三个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1.目标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给学生以恰当的目标和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因此,课前展示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堂预习的针对性、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和反映目标在学习中的引领性。2.教师导读法。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案设计者、问题预设者、合作探究者、评价激励者、氛围营造者等角色。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有效引导,事半功倍。3.建构主义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共性化要求)通过导读(知识过手、能力生成、情感升华的桥梁)建立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三维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多年历史教学经验,下面以川教版《》为例,具体谈谈“目标导读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一课。本课编写逻辑思路明确,内容不多,难度不大,有利于开展目标导读。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易接受新知识,虽知识面不广,但个性突出,对预定的学习目标有很强的期待感,对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初中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主动性,自学意识有待增强,自学能力有待提高。针对初中生的学习优势和现有劣势,从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年龄特点出发,既然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悬疑的事物或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我就“因材施教”,采用目标导读法作为设计的主线,给出导读目标,引导学生参与独立预习、看图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构建历史三维体系。

一、直观演示,导入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前,我首先播放《》电影片段,其次让学生观察历史图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清王朝当时“内忧外患”的境况,由此提出“不改变这种现状行吗”的问题,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初识体系

莉莱说得好:“赢得好射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加强预习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导读目标”,让学生根据提示独立预习、勾画设问。

三、合作竞争,初建体系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我设计了4个步骤:抽生交流汇报,反馈预习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思考救国方案;归纳表格要点,掌握洋务举措;开展课堂辩论,学会评价事件。重点安排了三次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思考救国方案(假如你是当时清政府官员或爱国人士,你会想到什么办法改变中国“内忧外患”的现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表格归纳等形式掌握本课第一个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形式学会全面评价事件的方法,既掌握了第二个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在讨论交流中可能会跑题、偏题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但教师都要注意给予积极评价,肯定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树立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信心。同时,本课是中考考点,教师务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做好笔记,让学生初建历史三维体系。

四、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一般老师都习惯于自己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但这样不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在教学中,都是让学生(3-4名)自我小结,如“学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启发?”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三维体系才能有效构建。

五、课堂练习,巩固体系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体系。我设计了4个练习题,前2个题重在突出的进步性,后2个题重在强调的局限性。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体系。

六、课堂延伸,完善体系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之一,是不够全面和完善的。教师还应对照板书设计,再次进行课堂总结,促进学生完善体系。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资源(上网浏览、借阅史志、阅读教材、撰写论文、思想教育等形式)实现知识延伸、能力外显、情感升华,从而完善历史三维体系的长度、宽度、深度和高度。

七、板书设计,强化体系

板书是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师生互动的成果。我在板书设计中,一般用红色粉笔先写出导读目标,再用白色粉笔写出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和教师引导、点拨后形成的知识体系。规范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强化三维体系。

只有牢牢把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核心,即“以学生现状为基、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构建体系为重”,才能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导读建体系”的佳效。

作者简介: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历史教育 社会价值 教材呈现

一、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历史学作为现代科学起源于潜科学(所谓潜科学,就是说它本身还不是科学,但具有一些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的潜在因素,或者说,只是科学的萌芽状态),其发展经历漫长的过程:从天命―神学史观主导下的古代史学到人性―理性史观主导下的近代史学,再发展到唯物史观主导下的的历史科学[1]。其所体现的社会价值通过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凸显。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是以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的,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形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结合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概括,得出当代历史教育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社会价值。

(一)“温故知新”――传承文化财富。

人们常把历史比做知识的宝库,里面储存着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一切知识成果,是文化价值的结晶,是促进人类智慧发展永不枯竭的源泉。由此决定了历史教育的首要社会价值在于认识、选择、学习并最终传承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先进文化财富。对于过去文化记起结晶的传承是历史教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和最基础的社会价值。任何脱离这一功能的历史教育,就如同用黄沙堆砌城堡,最终只能功亏一篑,徒留一盘散沙。

(二)“润物细无声”――陶冶精神品格。

马克思把人类的历史比作一部“历史剧”,人们既是这部历史剧的作者,又是剧中人。把这样一部“历史剧”的真实面貌再现出来,具有巨大的伦理和审美价值。因为其中充满各种美和丑的生动历史形象,既有为国家、民族舍身捐躯者,又有卖国求荣者;既有杀身成仁者,又有求生害义者;既有富贵不能者,又有为权贵而折腰者;既有悲剧、喜剧人物,又有笑剧、闹剧人物……历史教学过程应当在力求传承五千年绵绵不断历经沧桑磨难的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具有陶冶和升华人类精神品格的社会价值,这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指的“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

历史教育的根本社会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即“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古往今来,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高瞻远瞩的有识之士都注重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西周统治者在庆典上总是追忆“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2],以时刻警惕重蹈覆辙;司马迁身受腐刑,然忍辱偷生撰写鸿篇巨制《史记》,其主要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3];怀揣共同目标的西方史学泰斗,也不乏其人: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写史就是“为了保存人类所达到的那些伟大成就,使之不致因年代久远而湮没不彰,为了使希腊人和波斯人那些可歌可泣的丰功伟绩不至失去其应有的光彩,特别是为了把他们之间发生战争的原因记载下来,以永垂后世”[4]。另一位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评价自己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没有奇闻轶事的史著,恐难引人入胜。但是如果学者们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见未来(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未来虽然不一定就是过去的重演,但同过去总是很相似的),从而判明这部书是有用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5]。只有从历史教育中总结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益的经验教训,并用以指导人类社会今后的发展,才是历史教育最终的社会功能与最大的社会价值所在。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利与弊

透过以上对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的分析,不难看出其在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现实情况,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不管是在呈现方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做出了较大程度上的变动,力求全面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育符合其实现社会价值的需要。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历史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三维目标可以概括出初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是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帮助学生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新课标解读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清晰的结论即《历史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与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具有一致性。这是当代历史教育与时俱进,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有力表现。

(二)历史教材呈现方式仍有待改进。

1.历史教育社会价值对教材呈现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更好地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新课程打破了历史内容单一的呈现方式即以学习主题形式取代时序性通史形式。之所以采取这种呈现方式,借用新课标的说法,初中历史教育应当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减少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

2.学习主题呈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不言而喻,课程改革的初衷总是好的,但是新课标虽然体现了设计者追求完美,力求使历史教育充分体现其社会价值,但在实际的落实中却有较大难度。

首先,这种学习主题形式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全面、系统的自我整理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无法形成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将对各类历史问题的成因、先后、结果等都感到困惑甚至对历史学习产生将举步维艰的困顿感。而现实情况则是教材的编纂者高估了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对初中的历史教学不甚了解。虽然初中课程经过改革,将历史纳入中考考试范围,但初中历史课程仍没有摘掉副课的帽子,授课老师也不能保证全是专业教师,而上课一般是采用勾勾画画的形式,然后临近考试,由学生背诵考点内容,分数依然很高。然而这样的知识都是零乱的,既无法形成体系,对于学生而言更无通史概念,更有甚者古往今来的朝代顺序尚不能掌握。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通过短时记忆的方式固然可以应付一时,然而学习态度没有端正和中考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的学习只能停留在以为划划背背就可以解决问题的层面上,何谈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价值。

其次,历史课程改革要服务于历史教育,最终为实现历史教育教学的社会价值。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是遵循时间顺序的,大体来说前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往往没有“前因”就不存在“后果”。然而单就个体历史事件本身而言,其发生原因多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新课改背景下的学习主题的呈现方式,打破了时间线索,选择性地罗列历史主题,这种表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历史发展脉络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因为只有在清晰掌握人类文明史脉络的前提下才可能实现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达到“以史为鉴”指导社会实践的终极目的。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巨著《历史研究》充分体现了考察人类文明史与指导人类文明克服危机,不断前进之间的密切关系。黄仁宇先生亦强调通过分析文明史发展历程总结出客观历史规律的重要性。唯物史观更是在充分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三、改进初中历史教材呈现方式的一些建议

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改革的驱动力,也是评价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立足于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学生自身实际情况是历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改下历史内容的呈现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材的编纂者在分析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调整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精选学习主题应有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

对于存在一定因果联系的前后历史事件之间应当有简单交代,可以划入“了解”的内容,这样既能保持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灵活教学方式方法,又不至于让学生面对一框新内容时有“如坠云雾”、“摸不到头脑”之感。

(二)在一课之后增加总结性的学习主题。

除在教材中所设“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灵活的教学内容之外,可另设“想一想”、“小结”等类似的新的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将课本内容按照历史时序及历史事件前后因果联系进行排列、思考,达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聂幼犁教授在《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中提出:“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开拓未来。”[6]赵亚夫教授说:“从本质看,历史学科既不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又以讲授事实为能事,它培养一种精神品质―关系到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看法。”[7]两位老师的观点正是历史教育社会价值及新课改要求中的陶冶人类精神品格的体现。然而不管是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在其深入学习和体会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新课如果在精选学习主题的同时更侧重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思路,培养学生的整体历史意识,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基本知识,传承文化财富,在学习中陶冶精神品格,更能帮助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人类历史的智慧成果,并最终落实在社会实践之中,实现历史教育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庞卓恒,李学智,吴英.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6.

[2]诗经・大雅・荡[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286.

[3]吴楚材,吴调侯编选.古文观止[M].湖南:岳麓书社,2007.260.

[4]转引庞卓恒,李学智,吴英著.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7-18.

初中历史主要考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效;选定重点;提问;多媒体;恰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06-01

有效教学简单的讲就是付出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新课程下,初中历史课的效益不仅仅指双基,还包括过程探究、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等多方面。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现全方位的有效收获呢?下面谈一些我的认识与做法:

一、有效选定突破要点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甚至是繁多的内容。在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选定重点。因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平均使力的教学在实际上很难操作,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全是重点,全是重点实际上等于没有重点。如果选好了要点,但没有很好突破,课堂效益也不会好。所以,选定突破教学要点,是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我觉得历史课要点的选定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解读,里面明确规定了需要识记的、理解的等知识,同时也是中考的考点,所以要研究课标。二是要考虑要点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的某一学习主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教材中其他知识的教学有着作用,那么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

如孔子和老子一课中,孔子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而且从教材体系上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讲好孔子及其思想,不仅有利于讲好下面的百家争鸣,而且也有利于以后教学中所涉及到一些内容,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科举考试以至近代的等,故而应当将孔子作为教学重点。三是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上和教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如四大发明,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相关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知识,中学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对其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其意义上。那么如何突破要点呢?可以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也可以针对重点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也可以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也可以对重点进一步强化,如进行练习、概括总结等。总之,是将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围绕着重点来进行。

二、有效设计提出问题

教师在设计提出的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到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样的角度上说,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有效问题。有效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三是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四是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提出很多无效问题,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还有一些偏离主题的问题,如出示英雄人物的照片,问学生帅否?胖瘦?等使学生思维偏离主题。更有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不知道怎么回答等。同时提问时需要注意,一般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在学生不甚主动的情况下,教师绝不要指责学生,也尽量不去点名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或是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时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也不要步步紧逼,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教师绝不能嘲讽奚落学生,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要件,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总之,提问时,重在鼓励、启发。

三、有效使用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