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一、引言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文言文。文言文一般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基于先秦口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
现代中国社会已融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社会的转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正是学生性格习惯的塑造期,利用文言文的传授,可以让初中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他们协格,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发展及现状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是文言文,其教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包括诵读法、句读法、涵泳法、串讲法和训诂法等。一般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老师讲授、学生识记。教学主要注重诵读、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忽视详细的讲解。六十年代初,对话教学法得到广泛运用。80年代,文言文教学结合诵读、点读、翻译及浏览训练,侧重于十个基本序列的训练。90年代以后,文言文已经失去了语言生活环境,其教学方法的发展缓慢。“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教学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虽然我国语文教改的发展迅速,但文言文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一堂课45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创造背景和词字句往往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学生基本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空间。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受到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影响。权威教材限定了阅读范围,应考要求也圈定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界限。由于语言环境严重缺失,初中生除了在教材中可以接触到文言文外,其他生活学习中已经用不到文言文了。因此初中生无法落实对文意的理解和应用,古文资料收集整理途径少。应考的教学目标阻碍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降低了教师教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产生感悟,构建知识框架。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大纲丰富了文言文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帮助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养起使用工具书查询资料的能力。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点是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培养学生诵读习惯,不能死记硬背。新课程下,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是侧重考察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对文言文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客观审视。
四、新课标下初中语法教学实践
结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和特点,在初中生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归纳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
(一)兴趣和多媒体相结合
兴趣往往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授法,这种按教材规定的知识内容有序地传授的方法,在某种程度压制了学生的感受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
(二)理解记忆法
浅易文言文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但是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系统掌握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首先应理解文章,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就可以达到提升,其对文言字句的涵义也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文章时,应注重理解字、词、固定句式的用法,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记忆课文,从而逐步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三)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指出文言文学习中诵读法的应用。自古以来,诵读法都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诵读法结合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多次重复的诵读促使学生多次接触文言文章内容,能更加深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文字的感知力。诵读法具体可分为泛读引导法、朗诵和吟咏法、背诵法。
(四)串讲法结合评点法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有一种串讲法,主要是老师按文章的结构层次,贯串上下文,疏通文意,并逐字逐句讲解词句的方法。评点法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对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做读书笔记。结合串讲法和评点法可促进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深化文化知识的解读,丰富了其语文和人文素养。
五、结论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助于初中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传承和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了文言文的地位,促进了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吸收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探究更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杜伟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神州(下旬刊),2011,(4):120.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2003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及古诗词接近阅读内容的一半,高中语文现行实验教材中文言的学习也占据了相当多的份额。那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应该教什么?学生应该从中学到什么?这是一个不得不明确的问题。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会发现:许多教师只在大讲之乎者也,师生都在忙于“字字落实,句句清晰”,有人甚至将其等同于外语的教学。文言文中所积淀的古人灿烂的文化、深刻的智慧以及不朽的文采都不见了,剩下的只有文言字词。好一个枯燥了得,师生好一个“累”字了得。究其依据,原来是考试题型中有考实词、虚词、词法、句式。殊不知,这种教学则是在艺术、文化的殿堂门外磨蹭却不能够登堂入室,更不能取其瑰宝、汲其智慧来丰富自我的精神家园。也背离了语文课的课程目标。那么如何给文言文教学进行目标定位呢?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课程目标为:学生要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教学,“阅读与鉴赏”的目标中具体规定了“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选修课中的“诗歌与散文”系列的目标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由此可见,文言文教学是不能只停留在文言知识教学的层面上,还要在鉴赏、领悟、拓展、创新上提升文言文学习的境界。简而言之,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应为文言、文学、文化三个层面。文言文课堂教学应由文言知识这个语言基础的层面上升到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文学鉴赏,感受领悟古文中的思想和艺术的魅力。最后再进一步引领学生去发现古文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学生自己的对传统文化的审视能力、传承能力,构建学生自己的生存智慧。
二、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内涵
2003年人教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中,我国古代散文就占有10个单元,从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到汉魏晋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这些散文文本所记载的就是我国社会的历史沿革、政治变迁、历代志士仁人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各家各派的学术思想、艺术风貌等等,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学、艺术、哲学、思想、文化等等,它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的丰富积淀以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古代散文的学习本身不只是要学生掌握文言这个语言工具,古代散文本身就是古人思想文化艺术成果的载体,是学生要汲取、传承、践行的对象。所以特级教师韩军说,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指的就是文言文的学习要在古文经典中涵泳体悟,在历代先贤用智慧垒就的精神家园中探幽取精,进而获得文学、文化、精神、智慧的滋养。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和史传散文,儒家的济世情怀、仁爱精神,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及其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影响;老庄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其他各家或纵横捭阖,或雄辩千古。这里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起始,有的虽有些古朴,但却闪烁着古人艺术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汉魏更是充满了才情与风骨。一部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足以让后人从涵泳中咀嚼获得无尽的体悟享受。唐宋散文中名家辈出,让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更加璀璨夺目。苏轼的一组《赤壁赋》不仅是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而且也把中国文化史上的儒家道家佛教的思想哲理融入其中,……因此,文言文的学习,文言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学生进入古人为我们所构建的精神家园铺平道路。同时,文言是我们母语的源头,我们既要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又要从中获得更为重要的精神滋养。 转贴于
三、课堂中三个层面的生成
首先,文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是学生读懂文本的基础与手段,也是学生进行鉴赏以至走进作者心灵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前提。是帮助学生进行鉴赏与对话的语言工具。课堂上可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与辅导。借助于大量阅读来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的规律。
其次,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文言文的阅读与鉴赏需要老师作一些引领,因为作者及其作品中所表现的生活与学生都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要想让学生真正能与作者进行对话,能真切地体悟作品中的生活,教师就要以对话中的首席在学生、作者以及作品中人物之间进行沟通、引领,并展开对话,进而去体悟作者的思想、作品中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语文 文言文 教学
文言文包含了优秀的文化,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是因为文言文的特殊性,使得其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1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环境因素。文言文的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氛围。后,文言文的适用范围急剧缩小,社会基础越来起薄弱,而且很多人都认为学文言文没有,也就是找不到它的实用性,由此,人们不仅忽视了文言文的价值,还产生了一种“文言无用论”。
1.2 教师的因素。
1.2.1 文言文难教,语文老师不喜欢文言文。在当前的社会和生活压力之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受考试指挥,而文言文的分量又不算很大,而要提高又无比的艰难,便导致了语文老师不喜欢文言文。
1.2.2 文言文难教,语文老师不擅长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本身就要求老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文底蕴,同时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要有相当了解,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有的语文老师阅读量少,阅读面狭窄,阅读品位不高。因而,在教学中时,面对学生提问捉襟见肘,显得底气不足,更别谈儒雅与气质,拿什么来感染我们的孩子,对他们对行审美及理性教育?据调查,相当部分老师对当代的优秀作品和作家都不甚了解,何谈古文修养及文论与美学知识,那么,又如何让学生来“亲其师,信其道”。当然,我们不能一概否认,也有相当的老师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与追求,他们应是我们教师的骄傲与佼佼者。
1.2.3 文言文难教。语文老师不研究文言文。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传统的导向,很少有人去研究、思考和探索,不会研究的老师,是一个不完美的老师,相当一部老师由于各种原因成了教参的传声筒,缺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对教材的研究。人云亦云,怎能创新,何来提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实践者是教师,因此,研究语文教学如何改进,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1.3 考试因素。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之所以根深蒂固,并存在着,就是因为它也有合理性,而这个合理性的赋与者无疑就是考试,考试成了指挥棒,考试重在工具的掌握,那么教师的教学怎能不随之变向?因而,这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2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2.1 增强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言文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时间。由于文言文和我们生活中的用语差别甚大,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教师要注意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首先,要通过大量的朗读来提高语感。文言文虽然拗口,但是它的本质还是语言,学生们要通过大量的朗读,学会正确的断句和理解。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宜的调整或改变教学的节奏和方法。最后,就是教师在教学完成后要增加总结归纳的环节,教会学生学会活学活用,不要死记硬背。通过这样的几个过程,学生们会慢慢的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
2.2 重视诵读,感受语言魅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很多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文言语感,文字生疏,且无停顿断句常识,要学好文言文,应该把“读”字摆在首位。读的方式很多,比如范读、默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分角色读、品读等。其中最重要的读莫过于品读和诵读,文言文的读不完全在于朗读的次数和方法,而在于诵读的体味和感受。诵读能朗朗上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且诵读要有语感,不同的语气表达的语感是不同的,语气的传达,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物外之趣。
2.3 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的教学要以“授渔”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首先,教师的讲要突出重点,忌贪多求全。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学生便可大致疏通文意。即使开始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其次,成功的文言文教学,不是看学生看懂课内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知识迁移”的训练相当重要。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再者,要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忌动口不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关键词:高中历史;文言文阅读;历史知识;高考需要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文化的重要标志,文言文精练,概括性极强,是古代人们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的历史上闪烁着熠熠的光辉。文言文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学好了,学生就可以通读古文典籍,而历史多数是用文言文记载的。比如《资治通鉴》《史记》等。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既可以阅读大量的古籍,对于了解历史也有极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学好文言文既是语文学习的必要,也是提高历史学习效率的保证。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高考的选择,历史作为高考科目,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学生阅读历史资料,了解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帮助
作用。
一、文言文在高中学习阶段的意义
学习是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学生知识面越广,其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就越容易。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习文言文,因为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就可以阅读浅易文言文,其作用往大了说是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借鉴古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领域的精华,学习先人的伟大精神和高度智慧;往小了说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知识积累。文言文的学习对历史学习的促进作用也是很多老师都认识到的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提高高中学生思想、知识、文化素质,同时也可以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大量的史料和文献都是用文言文记载的,学生如果没有一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那么对于历史的了解就会停留在历史教材的文本中,无法拓展和延伸历史的学习。相反,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可以了解许多精彩诱人的故事。文言文简练,高度概括,文风典雅,句式的语感抑扬顿挫,读起来有一定的美感,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对于研究历史、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言文学习与历史学习的关系
1.高考历史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理解
语文的人文性与历史的人文性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很多文言文中蕴含着许多的历史知识,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所以,近些年的高考,有很多的阅读题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通过阅读一段文言文,了解文本中的历史知识,是新时期高考历史对学生能力考核的一个新途径。我国各个省的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了大量的古文阅读后回答问题的试题形式,促使语文和历史学习能力的有机结合。
如:2009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一题就是一道文言文阅读题: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如果学生没有一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那么回答这一问题就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一考题主要是考查历史常识中的“鼎”字涵义,最终引申到国家和权力的代名词,同时还考查了学生对“殷人”的理解。
2.高考历史中文言文人物传记的理解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诞生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形象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成为一颗颗耀眼的明星,千古永存。今天,我们再反过来看待历史,很多的事情只是主角换了,但是故事的实质都没有改变。所以学习历史,以史为镜,对于今天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都有一定的意义。书写历史的是伟大的人民,那些为了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发挥巨大作用的伟大人物,在历史上都有人为其立传,记载了他们的光辉人生和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近些年,高考中很多的历史知识点的考核都剑指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知识,对于了解历史名人,了解这些名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无疑是一种重要的知识积淀。
如在某省高考试题中:“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这是杜甫的诗句,诗中描写了一位著名书法家,他是谁?这样的题目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不乏事例。这一课题涉及的历史著名人物有杜甫、王羲之、颜真卿、张旭等,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知识才能很好地回答这样的考题。这样的问题要抓住知识点,而试题中的知识点就是历史的知识点,学生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不能很明晰地翻译现有的文言文,对一些题目的回答,准确率就值得怀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