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阅读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07-01
所谓的探究性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使用学术研究的情景对语文教学文本展开研究性阅读,获取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和学习过程,和自觉接受阅读活动有一定区别。语文阅读教学问题的设计要针对探究性教学,以此作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的课题,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塑造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探究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性阅读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探究性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探究性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获得亲自探究的体验,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严重,没有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
为了达到课改的要求,很多教师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就开始探究性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之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再进行分组讨论,最后选派小组成员进行课堂发言,这种教学方式确实很热闹,但是学生并没有学到一些本质的知识。一些高中语文教师缺乏对探究性教学的本质认识,只是追求一些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课应该如何开展。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滥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育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越来越先进,高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有效的扩展了教学的容量,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科技教育的背后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播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电影片段,这种方式降低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高中教师在讲解《长江三峡》时,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长江三峡的一些美丽的图片,这样做虽然有一定的好处,可以调动学生的学校热情,但抹杀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字词了解三峡的美景,但是一系列展示图片沾满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还用一些教师利用多媒体放映的影像和语文课本有很大出入,在课堂中通过观看影片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但是也会导致学生对课本产生误解。教师在讲解《边城》这篇文章,教师在播放影片时会播放《边城》改编之后的电影,这部电影的放映使学生对课本产生了误解,沈从文优美的文笔,通过观看电影是无法领悟作者表达的内涵的。
三、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的教学方法
(一)创立优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环境
创立优越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表现:首先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实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要做好宣传工作,就要使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对探究式教学活动有深入的了解。其次,有关部门和学校要向教师提供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硬件设施。学校还要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对探究性学习有深入了解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探究性的学习的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展开探究活动。
(二)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其一,要创立和谐的课堂的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可以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其二,创设教学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调动学生的热情。教师在讲解《氓》这篇课文时,可以以现实中的爱情为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思考。其三,教师要深入了解课本,谨慎的选取探究课题。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在讲解《项羽本纪》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选取这样的问题:如果再给项羽一次符合的机会,他可以获得胜利吗?这个问题时开放问题,但是学生也不可以胡乱回答,学生要掌握很多知识才能够做出评价,学生要深入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学生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可以掌握很多课外知识。
(三)提供资料,深入探究
为了更好的开展探究性阅读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因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源于教材,要使学生吸取大量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使探究性教学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艳.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学教育(下),2011(09).
能力的方法。它既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但是,笔者发现,在小学、初中能听到书声琅琅,到高中就很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高中朗读教学的现状
教师对朗读的意义和作用认识不充分,教学中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运行,普遍存在忽视朗读的现象,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琅琅”,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
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的朗读水平每况愈下;一些老师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高,便因此搞所谓的“扬长避短”“重讲轻读”。一些老师只注重形式,在课堂上不分是否适合朗读而进行“滥读”。一些学生兴趣不浓、能力不强,懒于读课文,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普通话说得不好,缺乏自信心,不敢放声自主地朗读。由于应试教育,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较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性,因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长期不能自主朗读,势必影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
二、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1.转变师生朗读观念,充分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就充分说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理应充分发挥朗读的多种教学功能,朗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牢固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语言感悟能力。”这也意味着新课标对高中阶段朗读教学重要地位的高度认可,朱自清先生
说:“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语言学家黎锦熙也认为:“语文是所谓口耳之学,学语文不能不讲究朗读。”所以,那些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学生对课文的
朗读。
2.加强对语文教师的朗读培训,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
学生的朗读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张志公先生指出:“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根本问题是教师”“教师应当
具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有广博的学识,见多识广,要掌握科学教学方法。”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花大力气,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全体语文教师进行朗读专题培训,加大语文朗读教学的教研力度,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经验交流,鼓励教师探索、尝试,进行朗读教学实验。
3.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人说:“一次成功的朗读,胜过一百次蹩脚的分析。”一堂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朗读课,能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给人一种艺术的氛围。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而轻松活泼的氛围是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前提,老师应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培养学生对自己朗读能力的自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创设敢读的氛围,激发朗读的兴趣。
4.做好示范,加强朗读指导
语文教师一定要锻炼、培养自己成为朗读的高手,练就过硬的朗读能力,从而能够充分感染学生,灵活地驾驭课堂。同时,教师在对课文的讲析时,尽量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变化;老师的示范和朗读录音的示范都是很好的方法。老师的示范会给学生“望尘可及”的心理,更有说服力。朗读录音教材是朗读大师经过认真揣摩,反复练习后制作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学有标准,学有兴趣,能够较快地掌握方法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朗读的艺术修养。
5.制订朗读教学的可行性计划
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短期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哪些文章适合朗读,哪些文章不适合朗读,怎样朗读,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应有清晰的计划,精选朗读材料。例如,《赤壁怀古》适合男同学读,要读出一种豪放、慷慨的气势。《雨霖铃》适合女同学读,要读出一种婉约、清新之韵。除了利用教材作朗读材料外,还可从课外书籍、报纸中编选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好诗文作为朗读材料。这既能增加朗读的材料,也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102-01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1.原因如下
1.1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1.2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培育策略
2.1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处于一个主导地位,老师应首先明确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将人文精神置于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观念上的重视反映到教学中就是有意识地进行人文精神方面培育。而要想让语文老师明确人文精神的培养的重要性,必须要对高中语文老师进行教育以及培训。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老师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成为学生在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榜样。
2.2注重教材的人文内。在高中语文教材的制定中应注意增加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容,高中语文应逐步弱化工具性这样一个职能,而应不断增加教材的人文性、审美性等功能,本着这样的教材制定原则,才能实现教材内容本身的人文内涵。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老师应注意对教材内容人文精神的深度挖掘,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适度进行拓展,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中以及学习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功能。
2.3利用美文阅读,实现人文关怀,树立生命意识。美文阅读,虽然是一种审美形式,实际上又包含了深刻的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的基础。人文阅读当立足这个基础,方能回归阅读的本质。教师应以美文的阅读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沟通心灵的对话,突显人文的关怀。
长期以来不少人忽视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没有认识到自我的重要,尤其是大多数独生子从小在顺境中长大,面对家庭、社会、学校,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甚至因受到一点挫折而轻生的现象也偶有发生。面对感情脆弱的独生子女,怎样才能让他们深刻的意识到人生只有一次,人生易逝,生命可贵?怎样才能让他们懂得终生仰视生命、热爱生命、护持生命是生命的第一要义?机械的说教总是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不失时机的利用美文的阅读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小说解读的分析
第一,以教材为基础,对小说进行解读。对于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任务而言,不仅需要学生能够细致地对教材进行分析,还应有丰富的解读思路,通过二者之间的融合,实现小说解读的目的。例如:《老人与海》中,教师可通过人物性格的方式,描述小说主题。
第二,解读应与文学相结合。现阶段,利用文学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只在大学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仅占小部分,根据相关数据的统计,在近百篇小说解读过程中,虽然关于文章“三要素”的解读率占据100%,但是文学理论解读却尚未起到任何作用,例如:在《祝福》中,教师主要对祥林嫂的特点与肖像进行详细阐述,利用祥林嫂肖像的变化说明她的命运。
第三,叙事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中的应用。通过叙事理论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教师可采用第三者的角度,利用李小二夫妇分析林教头被谋害的过程中,这种方式的运用,不仅能够为小说设置悬念,还能使小说能够更加地形象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高效性。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解读的有效措施
(一)对教学的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
对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而言,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对小说重点的解读,即在达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小说解读教学中,应对教学关键点进行合理掌控,具体的方法如下所示:第一,对小说解读教学的内容、设计以及过程等进行整合,利用思考和分析的方式,体现教学原则。第二,注重对教材内容的应用,即利用文本解读的方式,实现教学内容抽象化向形象化的转变,彰显小说解读教学的原生价值,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发展。第三,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学生是小说解读教学的主体,只有利用自身的探索能力,实现对小说的完美解读,才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将自身的位置定义为学生的引领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的目的。
(二)合理应用最新小说解读
第一,在高中语文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将诠释学作为解读的基础,从作者的角度对小说主题进行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观点要实现全面化地尊重,同时还能从文章背景的各个角度中,使学生对小说构思与写作背景、历史环境等进行合理化指导。第二,关于小说解读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可通过文本借鉴的方式,扩展小说解读的全新思维,实现实证性和具体性的运用。另外,在小说解读中,还应注重与小说内容中的语言形式和语文环境以及留白等进行结合,让学生从细微的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第三,教还可采用叙事性原则,对小说解读的构架进行详细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小说作为叙事的主体,利用视角、人称以及节奏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小说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注重语文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在小说解读教学中,教师的主观因素是导致小说解读质量的关键性问题。因此,在实际的小说解读过程中,应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有计划地提高,利用培训以及晋升等方式,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对于教学经验较多以及教学质量较好的高中语文教师,可自行加深对小说知识和文学知识点的积累,增加自身的阅读量、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实现小说解读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文学类著作和语文期刊的查阅以及阅读,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语文教育的动态,积极从事各种教育研究工作,不断地对知识点进行吸收与借鉴。由此可以看出,想要实现高中语文小说解读教学的高效性,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必然的途径与手段。
那如何让刚进高中学习的学生能顺当的度过这一磨合期,从而自信的进入高中学习呢?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好初高中语文学习的衔接工作,对于怎样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语文教学
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等特点表明,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活动内容和教育要求不能超越学生生理技能发展水平的支持作用,更不能要求学生把那些看起来“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像大人一样注意事与思考,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
有人曾说,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是这样的:小学教学重在“扶”,中学重在“半扶半放”,高中重在“始放”,大学重在“全放”。由此可见,这个过程明显体现出逐步加深,互相联系的关系。作为一名刚任教高中语文的我,在乍一接触高中语文课程时,就发现其深度、广度都是初中语文课程不可媲比的。也听其他教师说,教了高中,再去教初中,那是省力的事情,因为初中教材实在是浅,只要看一遍教材就可以把教学思路理清,而高中则需要看多方面的资料,不把教材研究透,就不能把握的去上课。可见,教师自身都认为初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跨度,而且这个跨度并不小,经历专业培训的语文教师尚且有此看法,那我们的学生呢?可以想象他们的无所适从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进一步”,不让学生感觉高中语文是如此的难以把握,不让学生感觉自己的语文学习是从颠峰跌落到低谷,这就要我们语文教师做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工作,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特别是高一学生的起始教育。
二、依据教材的编排体例进行语文教学
苏教高一语文课程的阅读编排:
必修一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
吟诵青春体悟人生设计未来
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 求学之道经典的力量
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乡关何处
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 谛听天籁感悟自然 湖山沉思
必修二
第一专题:珍爱生命强者之歌精神支点?生命的礼赞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后人之鉴千古江山永志不忘
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一花一世界永远的新故事总借俊眼传出来
必修三
第一专题:祖国土江山多娇颂歌的变奏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殉道者之歌烈士的抉择底层的光芒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审视传统认识和沟通拿来与接纳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因声求气仔细理会融会贯通
必修四
第一专题:我有一个梦想经世济民英名与事业
第二专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灵魂的对白美与丑的看台人性在复苏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在演讲厅问答之间交锋时刻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阅读教学分为互相连接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必修一、二),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我国现当代文章、外国文章、中外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阶段(必修三、四),学习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古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散文,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阅读迁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现代论文、科技说明文和文学名家名作,着重研讨、评价论文和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组织教学。比如在教高一起始年级的诗歌单元时,我们要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因为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而这一要求是建立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读过不少新诗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知道,在初中阶段的读诗其实就是学生自己背诗,为的是应付中考的古诗词填空。所以说,学生的诗歌的鉴赏还停留在只知其字而不知其意的阶段,可以说他们对诗歌的鉴赏是一片空白。因而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像高三一样,直接进行理论分析,而应在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的基础上稍微让学生接触一些术语:“炼字”、“意象”“象征”等,让学生对此有个整体感知就行,不一定非得让学生从意象、字词、手法等角度入手,对诗歌进行解剖,从而得出诗歌的主旨。我认为,在起始阶段,对诗歌的教学最好是以读带讲,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收获,不是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吗?我想,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继而厌学,反会使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自行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的、心情舒畅的去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乏味的事。学生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记的牢,不易忘却。巴浦洛夫认为:如果对某一件事情有了强烈的兴趣,就会产生力量和智慧。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就像奔驰的火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就像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积累、感悟、熏陶,只有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语文素养才会得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才会螺旋型的上升,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它们之间的衔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的世界里顺利向前飞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