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产业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307.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日
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的大环境下,北海市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优厚的政策优势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大发展;然而,就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而言,北海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寻求北海与东盟国家、港澳台合作的新支点,加大对外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形成蓝色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也将成为实现北海海洋经济“二次创业”、促进北海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一带一路”战略给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加快完善陆海空交通运输一体化网络建设。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优势,全面加快港口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沿海城市港口合作,积极打造开拓通往东盟国家沿海城市的客货海上航线,打造西南、中部地区重要的出海港和更加便捷的出海通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北海与东盟各主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大力发展客货空运,同时加快合浦至湛江铁路、广西沿海高速公路建设,连通粤港地区进入东盟的路上通道,进一步拓展北海的海港和空港辐射服务腹地,构筑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二)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现有海洋产业优势。近年来,北海市依托独特的政策、资源优势,海洋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海洋经济产业优势潜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激发和挖掘。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海洋产业格局、人力资源、市场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将成为北海市主动作为、发挥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作用的重要支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将为北海海洋经济发展打造一个更为有利的新平台,更加有利于推动临港产业和滨海城市发展。
(三)有利于提升海洋经济带动能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促进北海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地区对接与融合,完善海洋经济合作机制协调机制,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从而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北海利用这种资源配置的有利局面,进一步提升海洋经济开放、开发平台层级,在建设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方面取得突破,加大对海铁联运、口岸联动、跨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显著提升海联铁运能力规模和等级,提升北海市海洋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二、北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区位优势。北海市位于西南经济圈、华南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圈和海南经济特区的结合部,地处中国与东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对内是我国西南地区走向东盟、走向世界市场的门户和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和陆路大通道,对外是我国与东盟国家地区连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北海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重要枢纽。
(二)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北海市濒临北部湾,而北部湾是我国四大优良渔场之一,渔场面积4万平方公里,是北海市渔船最主要的传统作业场所,渔场内栖息着各种经济鱼类500余种、虾类200余种、蟹类190余种、头足类近50种,渔业资源蕴藏量约180万吨。2013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已达到10.02万亩,其中罗非鱼养殖面积6万多亩。
(三)产业基础优势。“十二五”以来,北海市海洋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支撑北海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北海市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临港工业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船舶制造、海洋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盐业、海洋油气、海洋矿业、海洋化工业等海洋第二产业均有所突破,北海市现代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为实现北海市海洋经济“二次创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优越的政策优势。北海市由于优越的地理区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享有国家、自治区的优惠政策,包括沿海开放政策、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保税区政策等。同时,在新一轮推动海洋开发区和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北海市享受的政策更加优惠,在自治区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海洋产业发展政策,海洋产业成为广西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
三、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首先,海洋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传统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4年海洋经济总产值为345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227.39亿元,年均增长值为45.47亿元,全市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然而,临港工业、海洋运输、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盐业、海岛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占比不足四成,传统海洋渔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初见端倪,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以海洋渔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在海洋经济总值中的地位已有所下降,海洋油气业、海洋采矿业和海水资源综合利用业等第二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新兴的海洋旅游业、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起来,并且在海洋经济产值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海洋油气业、海洋旅游业、海水养殖业等新兴海洋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逐步上升为海洋支柱产业。
(二)北海市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北海市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从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程度来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国外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促进海洋经济产业优化升级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
1、海洋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一方面是海洋经济三产结构比例不f调。2014年,北海市海洋经济第一产业占海洋经济总产值的61%,而二三产业总和仅占不到四成,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海水开发与综合利用、临港新材料等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重较小;另一方面北海市已初步形成以石油化工、临港新材料为主的临海产业体系,但在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与发达地区城市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完善的产业体系、相互配套的产业链条和具有良好规模效益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2、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首先,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缓慢。目前,北海缺少直通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出口货物全部要经过香港中转;自2013年政府开始培育北海至香港集装箱定期班轮航线以来,班轮有所增加且班期相对稳定,但由于周边城市对物流航线的补贴力度更大,导致货源流失,船公司单边物流问题比较严重;加上部分港口设施年久失修、生产设备陈旧、事故率偏高、通航效率较低,不少企业被迫选择从其他港口或选择别的方式出口货物,导致企业物流成本增加,抵消了北海的资源、人工成本等优势。其次,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由于北海尚未制定市级层面的关于海洋生物医药业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研究平台、海洋生物技术人才欠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缓慢。再次,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业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
3、传统海洋产业发展较为粗放。第一,海水养殖业发展粗放。近年来,虽然北海市的海水养殖较快发展,但海水养殖多处于粗放型,养殖结构不合理,超密度和某一海域单一品种养殖,导致环境和渔业资源的破坏,难以提供高品质的货源;第二,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为落后。主要表现为加工层次低,附加值不高;区域品牌意识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缺乏水产品专业市场;行业管理水平不高等等。
4、近岸海洋资源开发过度,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北海市近年来的海洋产业活动和开发利用活动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围填海项目不断增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增大的趋势,海洋景观、资源和生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工业项目与生态景观的海域使用竞争性愈加突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明显,海洋生态环境将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北海市加快海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一)利用“一带一路”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健全现代临海产业体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北海市推动电子信息、海岛旅游、海洋运输等产业升级转型带来新机遇。北海市应通过“一带一路”产业转移和承接,在实现区域合作的前提下,构建多层次的海洋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北海海洋产业的规模和层次,促进海洋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加强海洋基础研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重点建设现代渔业、滨海旅游业、装备制造、石化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海水利用和海洋能源开发,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集聚规模和水平。
(二)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平台,做大做强现代临海产业。第一,建设海陆空全方位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快海洋运输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北海港口建设,在港口与城市布局、港口用地用海、临港工业布局和集疏运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通过加大国内国际航线密度,推进港口信息化,进一步提升北海港辐射带动能力,把北海港建设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客运中心、散杂货中转基地和集装箱转运中心;二是打造航线结构完善的运输体系。拓展国际航线,开通至东盟国家的运输航线;三是加大国内航线客运高速化、旅游化的比重,满足高端客户需求,积极培育涠洲航线旅游运输模式;四是建立专业化船队,形成液体散货、干散货、集装箱和特种物资专业化运输系统;加快以港口为中心的综合运输网络建设,打造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中心;五是全面提高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手段的等级和网络化水平,提高港站的装备水平,形成干支相接,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适应航运和临港产业跨越式发展趋势。第二,发挥临海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临海产业。一是积极发展炼油及下游石化工业。利用石化工业产业链长的特点,坚持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发展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带动石化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二是积极引进新材料产业下游深加工企业和物流配套企业,打造新材料产业园;三是要积极打造修造船基地,通过引进培育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造修船企业,打造海洋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建设船舶及配件产业集聚区;以船舶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和集约化海水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与休闲渔业,提升渔业经济素质与效益;二是借鉴大连、青岛等地的经验,选择一些适合北部湾养殖的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力发展近海自然养殖,发展高附加值海产品的养殖业;三是借鉴山东发展远洋渔业的模式,通过组建捕捞、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大型现代化远洋渔业股份公司,逐步淘汰近海捕捞小渔船,购置一批大功率,装备先进设备的大型渔船组成远洋船队进行远洋作业;四是积极引导一批龙头企业与国内外著名渔业公司合作,采取引进、嫁接、消化、创新、联合等方式,培育发展壮大北海的现代渔业企业;五是要大力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利用国内主要媒体对北海市优势海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提升北海水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海产品品牌;六是学习义乌市建设国际小商品市场经验,积极发挥北海区位、交通及海洋资源等优势,打造面向东盟、服务全国的南方最大海产品集散中心和全国知名的海产品交易市场。
(四)强化海洋生态保护,构筑“海上丝绸之路”绿色生态屏障。一是加快沿海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固废、废气的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抓好农村面源污染控制与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对主要江河入海口和各类陆源排污口的监测管理。二是加大港口、船舶污水及垃圾处理力度,提高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加强废弃物的海上倾倒管理,倾废船必须在指定海域倾倒作业,强化倾废管理报告制度。加强海洋工程和船舶溢油的管理,严防海上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规范海水养殖行为,合理控制养殖品种、规模和密度。三是加强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俊生.“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8.
[2]程帅杰,钱钰.“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江苏省海洋产业经济调整分析[J].才智,2015.22.
[3]王双,张雪梅.沿海地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J].理论界,2014.11.
关键词: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
1 低碳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
1.1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循环经济是将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内涵。英国于2003 年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低碳经济要求,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积极地进行科技方面的创新,进而更好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绿色GDP。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积极发展逐步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低碳循环经济是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资源的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为重点,要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2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它主要指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流转中各参数的比值。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步将生态效率引入循环经济领域。而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于1990年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做了《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的报告。报告指出,生态效率以“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为核心,要求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态效率也要求在尽量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后来世界经合组织又进一步展开了生态效率研究,并将这一概念延伸到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中。
根据OECD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可用下式来表达: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的影响
在上式中,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生态效率中,环境因素被视为生态经济系统中成本投入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为重点,考虑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经济学中稀缺资源的配置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效率这一概念逐步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循环经济领域。而生态效率理论的核心正是低碳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思想。生态效率将宏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当中,对我国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2]。生态效率可以作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测度。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1 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最早表述见于1999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举办一个名为“蓝色经济与生劳伦斯发展”的论坛。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理论中,蓝色经济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和以海洋空间为基础的生产活动,以及相关服务性产业。目前,关于“蓝色经济”以及“蓝色经济区”这两个问题,国际上并无统一概念,因为“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在提出一开始就收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经过其一系列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蓝色经济即为海洋经济。二是海洋可持续发展内涵下的蓝色经济。
我国的蓝色经济则以海洋经济为基础,“蓝色”是对海洋的一种形象的属性描述。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正式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鼓励山东积极发挥地区优势,科学开发,发展优势海洋产业。自此,“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蓝色经济”的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不同研究者对蓝色经济的概念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二是认为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三是将“临海经济”和“涉海经济”纳入“蓝色经济”范畴。
2.2 蓝色经济区
2.2.1 蓝色经济区的内涵。目前,由于国际上还未统一“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因此关于“蓝色经济区”也没有达成统一共识。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及海洋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经济区时,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大力推进系统创新,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蓝色经济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新空间,具有集聚性、独立性、辐射性和关联性特征。
2.2.2 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发展简介。“海洋经济”与“临海经济区”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各类区域海洋开发政策,具体来看,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如下:①美国。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国际地位,大力推动海洋能产业发展的计划。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一直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其针对海洋环境制定的保护政策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保护两部分。美国政府还针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在2004年12月推出了《海洋行动计划》。②欧盟。欧盟以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政策。欧盟为进一步保持其在碳存储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护海洋环境,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发新技术以减少船舶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在2007年了《欧盟综合海洋政策》蓝皮书,明确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战略。③加拿大。加拿大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联邦政府的其他组织部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有效地推动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海洋法律法规方面,加拿大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海洋法》明确联邦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另外,加拿大采用一系列综合预防管理手段进行海洋综合管理,有效地治理了海洋环境,实现了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制度化。④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于1997年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海洋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其海洋产业与科学委员会确定了海洋产业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养殖业;二是新兴产业;三是现代渔业;四是近海油气业;五是船舶制造;六是海洋航运服务;八是滨海与海洋休闲旅游业。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澳大利亚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国家海洋保护区代表系统。在综合管理领域,澳大利亚在1998年的《海洋政策》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2.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其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极大优势。目前,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主要包括整个山东海域以及青岛、烟台、日照等六个城市和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山东省还进一步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以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增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预计到2015年基本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体系,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并不断完善山东半岛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到2020年建成蓝色经济区,基本实现海洋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廷山,郭思亮.循环经济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效率评价分析[J],山东经济,2011(5):152-156.
[2]林强.蓝色经济区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郑贵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水平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学刊,2010(1):32-35.
[4]王爽.山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2(12).
[5]王桂荣,韩群群.发展低碳经济是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课题项目:
关键词:大连;海洋文化产业;SWOT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1-0133-03
一、大连及海洋文化概况
(一)大连的概况
大连,位于中国东北辽东半岛最南端,西北濒临渤海,东南面向黄海,海域辽阔,管辖海域总面积达2.3万多平方千米,超过陆地面积近1倍。海岸线绵长,长约1 900千米,约占辽宁省海岸线总长度的73%,有大小岛屿260个。大海孕育了大连的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资源。大海赋予大连以生命和灵魂,而文化则给大连这座城市注入了无形的活力。在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大连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城市第九位,名列内地城市第六位。
(二)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简单来说就是与海有关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有关海洋文化的定义多达几十种,但至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在其《海洋文化概论》中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1]
现在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新兴海洋产业成为海洋开发的主流,传统海洋产业在转型中扩展,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的互动加速。国内对于海洋文化产业的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海洋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结合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定义,我们认为海洋文化产业是指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物质追求,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2]。大连已经形成多种海洋文化产业部门,从原来的传统海洋旅游文化产业逐步向新兴海洋文化产业转变。
二、大连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大连位于黄渤海之间,三面环海,海域辽阔,有大小岛屿226个,全区海岸线长1 906公里。是全国14个沿海开发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辽宁省的一个重要沿海港口城市,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在2010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大连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城市第九位。优越的区位为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基础。
2.人才资源优势明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大连是全国高等院校聚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并有比较健全的海洋科研体系,拥有中国著名的海洋院校――大连海洋大学,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唯一的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海洋专业人才。人才资源优势为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持。
3.腹地产业与资源优势明显。大连地处辽东半岛南端,背靠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广阔腹地,面向胶东半岛及渤海沿岸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群。同时,大连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交通便利,使得大连与毗邻的国家在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互补性腹地产业与资源优势为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可能和空间。
(二)发展劣势
1.生态脆弱、污染严重。海洋的生态系统相对陆地更为脆弱,系统中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环相扣。一个环节的破坏,就可能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进而影响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大连在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取轻养,破坏了海洋的平衡,导致部分海域生态脆弱、污染严重。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2.保守的思想制约了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连的地区文化具有开放性,对于新文化的引进与接纳十分有利,这是它优秀的一面,但同时,大连的地区文化还有保守的一面,具体体现在求稳、求安逸、不思进取等方面。而且大连的文化精神中缺乏本土精神,缺乏开拓与创新的精神[3]。这种保守的思想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大连人。这些都严重的制约了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3.海洋文化产业企业总体竞争力差。人们谈到海洋,最为关注的往往是海洋经济、海洋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而海洋文化往往被忽视或尚未被重视,海洋文化产业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大连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文化产业领域主要以小型企业居多,极少有专门从事海洋文化产业的经营,大部分企业都是专营其他产业,兼营海洋文化产业。就造成了海洋文化产业资源分散、人才匮乏、资金不足、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难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从长远角度来看,影响了海洋文化产业在大连的全面发展。
(三)发展机遇
1.国家战略和政策带来了新的机遇。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制定了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战略和发展政策。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机遇期已经到来。大连市颁布了《大连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连市“十一五”时期,要逐步把大连建设成为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精品、拔尖的文化人才、发达的文化产业和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国际色彩浓厚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和现代文化名城。这些都为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大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给大连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连是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龙头,这为大连加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更广阔的空间。从2002―2010年,大连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历史机遇,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增强了发展实力,大连经济增速稳定在15%~17.5%之间,经济总量增长3.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倍。2009年,大连经济总量达4 417.7亿元,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七;经济增速达15%,稳居第一。2010年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5 000亿元,这些都为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
(四)发展威胁
1.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现在,中国沿海各省市都是海洋文化产业的重点开发和较发达地区,仅在大连所处的辽东半岛地区附近,就有天津、秦皇岛、青岛等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的沿海城市。同时,再加上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传统的经济强势板块,对海洋文化产业的重视和大力发展 [4]。近些年海南省也着力培养海洋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这些都势必导致大连与沿海各省市相似的海洋文化产业的空间、资源和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这些都对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威胁。
2.社会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海洋文化产业是消费服务行业,同时又是生产服务业,这些都决定了它容易受到外界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和左右。例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外汇汇率的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变化等都会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冲击和影响。甚至连季节的改变也会对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五)SWOT分析结论:
SWOT分析表明,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SWOT分析(见下页图2)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条件下,优势、劣势、机遇、威胁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5]。应该在充分利用优势,挖掘自身潜力的基础上,弥补劣势和不足,抓住机遇,使大连的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三、大连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建议
1.要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事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所以思想的转变是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改变认为文化产业不能成为产业的旧观念,要把文化产业当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去规划,去发展。另外,在中国海洋文化产业还属于新兴产业,政府应当制定鼓励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加强财政支持,创造相对宽松的金融服务服务环境,放宽海洋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扶植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
2.努力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如今,文化产业已是文化与高科技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科技、经济相互渗透的趋势。鉴于此,我们应大力提高海洋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以增强其市场的竞争力。尽快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由文化产品的低技术含量、低文化附加值与低服务水平,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与高服务水平发展。当前大连应重点以开辟高新技术与海洋文化创意相结合,渗透和改造传统的海洋文化产业,重组和调整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和开发海洋文化新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具有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使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大连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3.重视人才,提高人民的海洋意识,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通过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创造文化附加值来实现的,它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而且需要大批懂得海洋文化又有经营管理头脑的复合型人才。首先高校要紧密联系社会,主动为地方发展服务,在人才培养上抢占先机 [6]。其次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并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合理流动。最后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引导海洋文化产业的消费热点,在全社会营造成一种良好的海洋文化的氛围和风气。
4.培育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对于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必须要突出重点,打造一批有大连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要建设好以贝壳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为主的海洋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海洋文化中心设施;以大连极地馆、圣亚海洋世界为重点的海洋生物馆;开辟一条集休闲、购物、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海洋文化走廊;打造一条观海景、品海韵的海洋观光带;兴建一个以海防军事教育、游乐休闲为主题的海洋文化基地;加快建设一批象征大连地域文化、体现大连“海洋精神”的灯箱、壁画、城雕等 [7],使海洋文化资源与人文精神的特色充分融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
5.合理保护和开发海洋文化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海洋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发海洋、改造利用海洋、维系社会规范和塑造人类自身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随着大连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污染日益加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指导,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系统,并利用宣传、教育手段来公民的环保意识,将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有利于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使海洋的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从而推动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大连作为中国北方最具活力和开放度的沿海城市,要实现“海上大连”的建设目标,参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就要全面推进海洋的开发,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发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品牌,努力提高海洋文化的层次,带动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实现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开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10,(16):3-4.
[3]崔广彬,马荣霞.大连文化名城建设的定位与发展对策[J].大连干部学刊,2009,(1):25-27.
[4]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9-14.
[5]王跃伟,栾维新,陈航.区域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海洋信息,2008,(3):14-18.
[论文关键词]蓝色经济 职业教育改革 蓝色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每一次社会新经济的大发展,都必然带来职业教育的改革,使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产生变化。同时,职业教育只有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才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点和落脚点。当前,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正在兴起,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蓝色经济的浪潮中职业教育如何重新定位?如何服务于蓝色经济的需要?这是我国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大胆改革,为蓝色经济服务。具体地说,就是按照蓝色经济的内容和布局,调整职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职业教育的大文章。
一、正确认识蓝色经济
职业教育为蓝色经济服务,首先要正确认识蓝色经济,跟上蓝色经济发展的步伐,正确处理和把握好职业教育与蓝色经济的关系。
(一)蓝色经济发展的概述
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的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蓝色经济区集陆海于一体,并与国内外创新资源、信息网络对接,缩短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空间距离,造就了新型的经济形态和集群经济发展空间。同时,通过产业带、创新域和生态链的整合互动,将区域内各个城市或经济实体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蓝色经济区及其产业布局,展现了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模式。
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海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系统创新、可持续发展和陆海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它通过制定陆海一体产业发展规划,在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海洋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使沿海和腹地经济优势互补,互为依托,实现共同发展。
(二)世界蓝色经济与世界蓝色职业教育
21世纪将是人类挑战海洋的新世纪。2001年,联合国在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今后10年甚至50年内,国际海洋形势将发生较大变化。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包括高科技技术引导下的经济竞争。发达国家的目光将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人口趋海移动趋势将加速,蓝色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社会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国际海洋竞争日趋激烈。如美国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后的开辟区域,未来50年要从外层空间转向海洋。日本利用高科技加速海洋开发和提高国际竞争力。英国把发展海洋科学作为迎接跨世纪的一次革命。澳大利亚在今后要加强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
海洋是高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日、英、法、德等海洋大国分别制定了优先发展海洋高科技的战略决策,希望在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方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同时,也期望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目前,世界已经进入蓝色经济时代,蓝色经济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4%。世界四大海洋支柱产业(即海洋石油产业、滨海旅游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已经形成,发展前景看好。总之,世界范围内的海洋产业发展已进入到技术资金密集型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时代。
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蓝色经济的空前发展把世界职业教育推向了蓝色职业教育的时代。各沿海国家,特别是海洋经济大国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也在大力发展蓝色职业教育,蓝色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蓝色经济的各部门、各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高、中级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由蓝色经济大国向蓝色经济强国迈进。如在澳大利亚,有60%的职业院校是专门为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培养配套技能型人才的,有80%的专业都是围绕海洋开发、海洋利用进行设置。日本的蓝色职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主体。日本的海洋农业、海洋工业、海洋服务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主体,其海洋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有80%以上都是由其蓝色职业教育输送的,这使日本成为蓝色经济强国。此外,美国、英国、新加坡、韩国、加拿大等国也大力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蓝色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蓝色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蓝色职业教育。沿海各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差异较大,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人才的差距。海洋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其海洋职业教育发展也快。海洋职业教育发展好的沿海国家,已经从海洋经济大国发展成为海洋经济强国。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新加坡等国。
总之,蓝色经济的发展在改变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适应蓝色海洋经济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的新潮流。
二、我国的蓝色经济与职业教育
我国算得上是海洋大国,但还不是蓝色经济强国。我国海岸线总长位居世界第四;海洋资源绝对值位居世界前十位;海洋资源的绝对量在世界范围内排位较前,但是海洋资源的人均量很低。此外,我国的海洋产量正处于成长期,产业结构正向以传统海洋产业为主,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崛起,与传统海洋产业改造相结合的状态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蓝色经济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长,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步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我国已形成了很多经济圈,如渤海经济圈、渤海和黄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南海经济圈等。我国蓝色经济区域已初具规模。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对我国“十五”及以后10年的蓝色经济发展提出规划安排。我国政府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提高认识、认准方向、扎实推进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蓝色经济大国甚至强国。
蓝色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职业教育也必然要进入蓝色职业教育时期。目前,我国海洋职业在大连、秦皇岛、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但还远落后于海洋经济大国。布局不够合理,专业设置狭窄,人才培养水平不高,制约了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为适应我国蓝色经济的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三、职业教育要为区域蓝色经济服务
山东省是东南沿海大省也是经济大省,发展蓝色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省视察工作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岛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决定“制定海洋经济总体发展规则,率先建成蓝色经济区”,青岛市政府编制了《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框架(2009-2015)》(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该《总体规划》构筑了青岛地区“一带、五区、多支撑点”的蓝色经济发展总体格局。
地区海洋经济的大发展,为发展海洋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更为传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调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蓝色经济区内的各种职业院校更应不失时机地率先调整和改革,贴近蓝色经济人才市场,服务蓝色经济,发展蓝色职业教育。
笔者认为,使现有的传统职业教育向海洋职业教育转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地区蓝色经济先期投入企业的规模、类别运行期、人才需求等进行市场调研和评估,做出近期调整计划和远期改革方案,有计划地、稳妥地逐渐向海洋职业教育发展。在保留优势专业基础上,压缩或淘汰落后专业,设置海洋产业急需的专业。第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与蓝色经济需求相适应。海洋职业教育的规模、专业设置等,要适应蓝色经济的产业、行业和工作单位等不同层面的需求。其一,专业设置要与蓝色经济区域需求相协调,如职业学校各专业的比例要与三大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其二,专业的招生规模应与相关海洋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相当,各专业的招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第三,依托海洋行业发展,提高职业教育的场合度。提高场合度就是职业教育要贴近市场需求,满足市场需求。要贴近海洋经济人才市场,就要贴近市场需求的主体——海洋企业。职业院校需要深入企业,了解海洋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培养,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以提高其场合度。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规合一”被写了进去。作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全国唯一省域“多规合一”改革试点,海南下一步将如何发展,成为了“两会”的焦点之一。
履新海南之后,刘赐贵多次强调:“海南最大的优势是生态,是用钱买不来的,我们每一届政府都要努力把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好、发展好,任何的开发都要以保护生态为基础。”
最近几年,海南省在实现经济稳步较快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初步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过去五年,海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3%。过去的五年也是海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的五年。健全完善了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区域的市县不再考核GDP,中部生态核心区得到有效保护。海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近岸清洁海水水质面积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9%。
刘赐贵此前曾说,企业、项目的开发可能出发点是对的,对地方税收也有贡献,但是有可能会对生态造成影响,不能因为几个项目就把海南的生态破坏了。
为此,2015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开展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即对功能区、城镇、国土、林业、海洋、生态六个方面的规划统一到一个空间规划体系,将资源利用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海南省总体规划》的底线和刚性约束,要求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布局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最大限度守住资源环境生态红线。
“这项改革是海南现实发展的诉求,也是长远发展的需要。通过‘多规合一’改革,从空间上划定了海南各类生态红线,提出了生态、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刚性约束指标,并对生态功能区、开发功能区及其他功能区进行分类管理,将生态管控落实到市县和具体地块,有力促进了海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刘赐贵对记者表示。
作为海洋大省的省长,全国“两会”期间与网友互动时,刘赐贵特别介绍了海南近几年在海洋强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他说,建设海洋强省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维护好我们的海洋权益,保护好我们的海洋生态,发展好我们的海洋经济。海洋经济在传统的产业方面,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而在传统产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高新技术应该在海洋产业方面得到体现。刘赐贵说,“海南很注重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中的产学研结合。去年,海南建立了热带海洋学院,这弥补了我们没有热带海洋大学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