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第1篇

农村中学的师生对课程资源的概念了解不深,他们忽视了在教材外,还有很多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多,仅限于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户外场所、图书馆等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些农村高中硬件设施不够完善,网络资源普及率不高,为了高考,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应试技巧上,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不能发挥作用,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不够重视,学生不能走出课堂,参观、调查、校外实践活动很少。例如,《奇异的自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让学生尽情感受大自然的气息,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体验,完成习作练习,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农村,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发利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人文素养。

二、融入大自然,挖掘素材性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千姿百态,风雨雪霜、日月星辰、辽阔的大海、起伏的山峦、果园农田、海堤森林、园林花卉等等,都是语文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的源泉。农村地区保留着原始的风貌,自然风光独特,农村学生有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例如,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师选择相应的季节,带学生走进文本描写的环境,再现作者描写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学习有关田园劳作的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在劳动中揣摩人物的心理,体验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了解。把农村自然风光当作素材性资源,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描写自然风光,培养学生观察力,提升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写作以田园劳动为背景的习作,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个性化作文水平。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鼓励学生到风景区,为游人服务,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走进社会生活,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有丰富的方言资源,尽管语言文字日趋规范化,而农村地区很大范围内还有方言存在,挖掘方言中的有利因素,将其作为校外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方言中地方文化的累积,饱含着地方人民真善美的结晶,让学生积累方言中与普通话相差较大的词汇,根据发音与语义考察词义的演变,分析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通过与普通话的发音对比,让学生感悟地方文化,加深对普通话的了解。农村地区有很多民风民俗,体现出各民族的理想和价值观,整理挖掘民俗文化,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礼仪、道德倾向,引发学生的心灵共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置身家庭,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外活动;知行结合;学生发展;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09-02

一、延伸文本,在语文课本边上发掘语文课程资源

由语文课本延伸的语文课外活动,既能反映大纲要求,又与课内教学有一定的自然的联系。课本,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是学生和老师共享的学习材料。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的是课堂学习。教师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将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我们语文教师在对教材的重组与整合中,可以由课内向课外开拓——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而引发开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外学习资源中得到解决或再认;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如阅读课文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人生经历,探寻其创作风格;或延伸阅读与课文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类型的作品,形成专题性比较研读;或以文本中的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点为“点”,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深入了解并掌握“面”的知识,例如《屈原的美政理想探究》、《海子的生平与其创作风格》。根据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成立“小说欣赏”研究小组。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并引导他们参加校内和班级的兴趣活动,如组织排演课本剧小组、朗诵小组、演讲小组、语法研究小组、修辞研究小组、古文典籍阅读小组、古诗词阅读小组、办报小组等。

二、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在不同学科领域获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应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触类旁通。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外活动需要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如与地理、化学、物理等科目联系起来,组成“环境考察”小组,考察家乡的水资源污染、噪音、白色垃圾等,实地采访部分市民,了解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倡议书等。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结合起来,组成“书法”小组、“音乐鉴赏”小组,展示文学与声音画面的融合之美、立体之美。与政治、历史科目结合起来,组成“民生”小组,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评论社会现象。这样,让语文课海纳百川。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基础上感受美、识别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从而达到立体美这一美感体验的最高境界。

三、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探索语文课程资源

网络资源具有优良的视听效果,可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学生感受最深、表现起来最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是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互联网上丰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素材库。如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充分运用网络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搜寻相关主题的古典诗歌或散文精品,学生自行给所选作品配以音乐、朗读录音或多媒体画面,也可用MTV的形式演示,在班上交流展示,进行评比,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学习古典作品的兴趣。

四、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在多样有趣的活动中探求语文课程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可以在教室里张贴学生自己的书法、作文,发动学生精心布置班级的“学习园地”、“图书角”、“评比栏”等。

与学校政教处、团委、学生会联合起来组织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的理性认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如和班主任一起,根据特定的内容,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班会,每次确定一个主题,让学生课外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充分准备后,采用辩论、演讲、讨论、朗诵等形式,领会语文活动形式之多样,内涵之丰富。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与学校团委联合,参观禁毒教育基地,开展“远离,珍爱生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活动。利用黑板上的“训导语”积累赏析名言警句。积极配合学生会,给校园里的花坛、草坪等公共环境拟写标语牌,如“小草对你微笑,请你把路绕一绕”,“摘下我,我属于你的瞬间;留住我,我便成为大家的永恒”等温馨而有诗意的语句,使学生提升了语文生活化的能力,也培养了道德情感。另外,随机地举办诗歌朗诵会、名著点评会、知识竞赛、猜谜语、对对联、影视欣赏撰写影评、文学社团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各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在充满真、善、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五、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开发课程资源

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天地大课堂,万物皆书卷”,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与地方文化、家乡特色相联系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培养高中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每个班级的学生来自各个地域各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特色乡土资源,如靖远羊羔肉、水川长面、石门大枣、四龙苹果等。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语文课外研究专题,依托家乡丰富的乡土资源分主题开发大语文课程资源,如组织景泰学生研究黄河石林的旅游现状,组织靖远的学生研究靖远羊羔肉何以成为陇上名吃。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学生利用课外走访农户,实地考察,撰写研究小论文,最后进行班级交流。这样,让学生了解家乡,感受生活,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他们爱自然、爱家乡的自豪感。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资源 高中语文课

在课堂上,学生突发的灵感和创意,就能使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这种灵感和创意,就是很好的课堂生成性资源。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个学生动态的发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互动、合作与交流,很容易激发自己学习和发现的欲望,这种动态生成性资源的产生是意想不到的。对生成性资源的发现和处理能力反映了教师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也是一名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突出体现。

一、扩大备课范围,灵活处理教学计划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单单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了如指掌;努力扩充与教材相关的知识,深入地挖掘教材,对教材的理解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语言。只有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以及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对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应对自如。现在学生的脑袋活,知识面宽,提出的问题有时候真的是意想不到,如果教师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教材、学生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关的知识,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每堂课的教学计划是提前预设好的,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富有弹性,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为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教学计划的预设不应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应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源头活水。在课堂的教学中要准确洞察、敏锐捕捉从学生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信息,相机而动,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节外生枝”的问题应付自如。

二、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应积极跟进,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小错误,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些错误是基于对所学知识的某种片面认识而造成的,其中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创新思维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要一棍子打死,而应区别对待,不但要允许和接纳这些错误,还要将错就错,积极跟进,因势利导地开发其价值,从而使其有益于教学计划,而不能让其成为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绊脚石。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这样的错误生成性资源的例子不胜枚举,像多音字混淆、词语误读、成语滥用、发音不准等,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在疑问中探寻正确答案,在对比中体会和比较异同;语文老师应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知识,从而有所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挖掘错误的亮点,课堂教学才会在独立思考、群体争辩、群体共享的基础上走向生成,才能让学生真正实现读中悟、悟中读。

三、重视课堂质疑,提高教学效率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论你的预设多么完整、细致,难免会出现“不速之客”,而质疑恰恰就是这些“不速之客”中的一员。质疑是学生学好课堂知识,实现教学计划,与作者和文本进行对话的重要表现形式。我们都知道“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名言,可见质疑在学习当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质疑成为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虽然老师喜欢让学生提出各类问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这就使质疑成了一种形式,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质疑,应加以重视和解决,从而使这种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更好地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服务。

例如《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体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课文,要求做到一一对应的直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在上课质疑。学生在课下预习后,课上主要以学生的质疑为主,在一种师生共同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提到的超出设想的质疑,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质疑为契机,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课文,找出质疑产生的原因,认真给予解决。

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和唯一性,也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更有不同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当他们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时,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而,在课堂中提出的质疑,不仅体现出学生对文本和教师所讲内容的个性解读能力,也使学生找到了挖掘文本底蕴的着力点。因此,教师不应忽略学生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应利用好这些有价值、有创见的质疑,允许学生提出与教材不同的看法,允许学生挑战权威。这样,在争鸣、批驳、质疑和探索中,课堂会不断地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即使是“无心插柳”,也应在我们教师的努力下让它“柳成荫”。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历史知识;渗透

一、前言

语文是人文社会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是人们互相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汉语及汉文工具。语文不仅属于文化艺术的范畴,同时又是规范的语言文字实用工具,更是用来开拓及积累精神财富的重要学问。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强化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以文学素质为前提,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培养。时代的迅速进步及发展迫切的要求各个学科间的渗透与交流,语文教学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文学世界,语文与历史的有机结合必将为高中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二、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语文课程资源得以丰富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两大方面,即课外学习资源和课堂教学资源,比如教学挂图、教科书、其他图书、工具书、报刊、演讲会、研讨会、辩论会、展览馆、纪念馆、博物馆、电视、电影、网络等等,并且国内外重大事件、风俗民情和自然风光均可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由此可知,语文课程资源有着非常宽泛的资源范围,这便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资源意识,对其他学科为语文课程所创设及提供的资源加以高度重视,其中,历史知识内容便将有效的资源提供给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得以极大的丰富。

2、语文课程性质得以体现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而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还与中华民族血脉延续及文明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人类文化文明的传播过程当中,历史知识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忘却过去就相当于背叛,只有对历史深刻的加以学习,才有助于对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理解,才能够真正的做到以史为鉴,切身的感受到历史知识的文化环境冲击,并且培养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精神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充分的体现出了语文课程性质。

3、语文课程目标得以实现

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7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实验稿加以制订,并于2003年4月正式出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两个课程标准体颁布实施,意味着课程改革的开始。实施新课程需要对课程标准切当运用及正确解读,而两个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历史”,明确要求以现代观念与历史眼光对古代作品、古代诗文的思想倾向及内容进行学习、审视,表明语文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的高度重视。所以,对历史人物知识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要求。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历史知识的应用

1、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就孟子的观点来看,对作者书画诗词的品读,就必须充分了解作者本人,而要想了解作者的写作思想,则需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只有这样才可以对文章的主要内涵及思想加以准确把握。因此,孟子的“知人论世”便逐渐成为古代文论的观点,并且流传至今。因此,在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对孟子的“知人论世”提起重视,将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当成是理解全文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课文均需要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解读,而对历史背景不了解,均无法正确的理解文章主旨。比如,李商隐的《马嵬》,便需要对唐玄宗后期的政治状况以及社会背景进行全面了解,熟悉在马嵬之地杨玉环被绞事件,以此深刻体会历史氛围与历史背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文章加以理解,这样不但有助于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而且对现实社会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对学生的思想启发大有裨益。

2、在成语教学中的应用

成语是汉字语言词汇中约定俗成的定型的短句或词组,相当一部分均是由古代逐步沿用下来的,往往在用词上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它代表着某个典故或者某个故事。在高中语文课文中蕴含着大量的成语,有些学生便是由于不理解某些成语的意义,进而对整篇文章的认识带来直接影响。我们如果知道成语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便可以理解成语背后隐含的意思,那么就能够更好的解读课文。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通过了解历史人物我们理解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以及廉颇的“负荆请罪”,明确了用“将相和”形容廉颇与蔺相如二者的关系,这篇文章有着相对较长的自然段,整篇文章的理解较为困难,而如果事先了解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历史事件,了解有关和氏璧的历史信息,那么就能够更加简单的解读整篇文章。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鉴于语文教学与历史知识的密切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高中语文的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语文教学与历史知识有机加以结合,以此增强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金力东.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中学教学参考,2010(8).

李春华.百年回顾: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发展进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高中语文课程资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性

1.提高课堂效率,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进行创新,是指一改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新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近些年来,许多教师都试图在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这种改变是以前学生很少接触过的形式,所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而提高,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变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容较多。所以说,这种高中语文课堂创新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2.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

高中语文课程进行创新,是指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角色进行了转变,由原来的课程教授者转变为课程学习的引导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采用多种形式,并且这些形式会越来越丰富、新颖,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大增加,同时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二、阻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因素

1.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我国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教学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语文课程创新。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分数对教学评价的作用,拿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这一因素很难让课程进行创新。另外,语文课程本身所要学习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学习文言文等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这一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愿意将时间用在课程形式的创新上。所以说,传统教学体制严重阻碍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创新。

2.教师自身职业能力水平有限

教师自身的能力有限,也是阻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许多学校,语文教师一般都是资历较深、年龄较大,这些教师虽然对知识的教学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创新的意识与创新的能力还有限,不能根据课程改革很好地与时俱进,并且在语文课程教授过程中掌握一些多媒体的能力还较差,这也是阻碍我国语文课程创新的重要因素。所以在语文课程的创新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相关能力。

3.相P的教学设备投入力度不足

高中语文教学创新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设备、虚拟现实技术设备等,这些设备对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课堂氛围的活跃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一些先进设备,对于教学效果方面也会有很大的改善,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教学技术,才能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水平。但是,在目前现阶段,许多高中对于相关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资源,所以整堂课都较为老套陈旧。这也就严重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创新性。

三、提高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策略分析

1.克服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创新教育形式

针对这一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突破原有背景下的教育模式,学校需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改变以往的评价模式,改变用成绩衡量教学质量的现状,同时,学校可以组织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从不同的方面提高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其次,针对语文本身这一课程的特点和性质,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演讲等形式进行课程教学,突破传统的教授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突破传统的教学体制,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发挥作用。

2.增强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职业水平

增强教师的职业能力水平,是一个长期不断提升的过程。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授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总结经验,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活动的选择。另外,教师必须要多参加有关的职业培训,与时俱进,学习先进教师在语文课程中创新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最后,语文教师还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多媒体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运用多媒体等辅教学工具,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设备的投入力度

加强相关的资金投入力度,相关政府必须密切关注本地高中的教学设备水平,及时进行财政拨款,为学校更新教学设备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学校也要不断重视对一些先进设备的完善,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了解课程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杜世平,徐晓丽.关于职业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J].杂文月刊(教育世界),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