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知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范文第1篇

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知识要点历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起源,距今七八千年时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2、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但使用并不普遍,农业生产仍以石器、木器、骨器为主;

人们已懂得了开沟排水、沤制绿肥、除草培土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基本具备;家庭饲养业也得到发展;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的发展:

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两人三牛的耦犁,并出现犁壁;东汉出现直辕犁;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并增加了犁箭、犁评。

2、耕作技术的进步:

①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出现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

②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③耕作制度:汉代基本上以一年一熟为主;宋代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明清时期,北方黄河流域形成了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的一年两熟制;闽江和珠江流域一些地区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设施的完善: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人们还创造和改进了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改制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造了筒车;宋朝出现了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

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3、小农经济的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又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徭役兵役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它长期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4、对小农经济的评价:

小农经济下的农业处境有了明显的改善,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和牲畜等生产资料,劳动产品除缴纳赋税外可供自己支配,因此他们具有很高的生产积极性。他们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精耕细作,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在生产、很难提高生产技术,这就日益阻碍了社会分工和社会交换,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到了近代小农经济越来越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它成为了阻碍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因素。

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①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②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人工冶铁属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掌握了铸造生铁技术,发明铸铁柔化技术和多管鼓风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北宋时普遍使用煤作冶铁燃料,南宋开始使用焦炭冶铁。③春秋晚期掌握了炼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西汉掌握了炒钢技术,"百炼钢"在西汉出现,南北朝有灌钢法。

2、丝织业: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商代室内养蚕很普遍,并出现了织机;西周丝织技术突飞猛进,出现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出现多种丝织品;西汉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发明了提花机;唐代丝织技术进一步提高,并吸收了波斯等国的技艺;宋代丝织品种类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明代中后期,丝织业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3、商代已烧纸出原始瓷器;

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是我国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元代烧出了著名的清华和釉里红,我国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清时期,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2、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三)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其标志就是手工业工场。除苏州的丝织业外,在江南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资本主义萌芽。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了,分工更细密了;出现的手工业部门和地区增多了。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地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生产部门,多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速度又相当缓慢。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其力量还远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据主要地位。

3、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古代商业活动兴起于商代,商朝的移民为了维持生计,进行商品交易,周人称其职业为在"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秦汉时期:商业初步发展。

国家的统一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但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商业艰难发展。商人经商受到地点、时间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发展不高。

3、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

由于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商品流通的范围扩大。都市和乡村贸易发展起来;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4、宋元时期:商业空前繁荣。

农业和手工业的高度发展,政府逐渐放松了对商品交易的限制,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两宋商业的繁荣,出现了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代交通发达促使商业继续繁荣。

5、明清时期:商业继续繁荣。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2、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3、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中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城市的兴起和繁荣。

扬州、成都 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

西汉: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主要商品是丝绸。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为增加财政收入积极发展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元朝:主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和庆元(宁波),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明清:对外贸易萎缩。明清两朝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2、中国古代官方贸易的特点及目的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特点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是在政治上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4、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夏、商、西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那时的耕地,成方成块,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私有的土地制度。

(3)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4)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多种土地制度所有制并存。封建社会有四种土地所有制;①土地国有制:国家政权直接掌握的土地,由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对农民授田。代表性的土地制度就是均田制,即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④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直接掌握的一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开支。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它在封建社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2、土地兼并

①概念:指地主官僚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使封建国家、农民控制的土地数量急剧减少,土地逐渐集中到地主手中。其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和转让。土地兼并既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封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②土地兼并产生的影响:在政治上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社会矛盾尖锐;豪强地主势力的增强影响中央集权。

经济上造成农民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影响了手工业扩大再生产,抑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它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④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能成功的原因: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规定土地私有,并可以自由买卖的转让;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财富和各种财富的最终归宿;封建政府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真正抑制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目的:经济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政治目的是加强对人们的控制、巩固封建统治;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2、演变过程:

①为保障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影响: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保证赋役的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

②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盐铁官营,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对工商业征收重税,这些政策有效地避免了因商人非法牟利对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阻碍;打击富商大贾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③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明清两代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而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太祖时期,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下海,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范文第2篇

目标既定,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曲折都不灰心丧气,不轻易改变自我决定的目标,而努力不懈地去学习和奋斗,如此才会有所成就,而到达自我的目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1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

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2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3第三章

1、【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

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促使化学元素迁移;改造大气圈,使原始大气逐渐演化为现在大气;改造水圈,影响水体成分;改造岩石圈,促进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环境创造了生物,生物又创造了现在的环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环境的生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的塑造者

(3)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举例:我国西北内陆——由于距海远,海洋潮湿气流难以到达,形成干旱的大陆性气候——河流不发育,多为内流河——气候干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例如: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其两侧随纬度升高,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大陆内部产生的有规律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例如:中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出现: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带。

举例:赤道附近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看到的自然带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自然带。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4第四章

1、【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①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②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例如: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有利方面】

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最大,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增加;

对农业生产不有利方面: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

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资源的定义】

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它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举例:能源利用对生产力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柴草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

18世纪,煤炭为主要能源——社会生产力大幅提高;

20世纪50年代以后,石油为主要能源——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5、【常见的自然灾害】

有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范文第3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1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2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

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范文第4篇

一、力:力士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

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高中历史知识重点范文第5篇

3、电路简化原则和方法 ①原则:a、无电流的支路除去;b、电势相等的各点合并;c、理想导线可任意长短;d、 理想电流表电阻为零,理想电压表电阻为无穷大;e、电压稳定时电容器可认为断路 ②方法:a、电流分支法 电流分支法:先将各节点用字母标上,判定各支路元件的电流方向(若无 电流分支法 电流可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后判定) ,按电流流向,自左向右将各元件,结点,分支 逐一画出,加工整理即可;b、等势点排列法 等势点排列法:标出节点字母,判断出各结点电势的高低(电 等势点排列法 路无电压时可先假设在总电路两端加上电压) ,将各节点按电势高低自左向右排列,再将各 节点间的支路画出,然后加工整理即可。注意以上两种方法应结合使用。

4、滑动变阻器的几种连接方式 a、限流连接:如图,变阻器与负载元件串联,电路中总电压为 U,此时负载 Rx 的电压调节范围红为UR x ~ U ,其中 Rp 起分压作用,一般称为限流电阻,滑线变阻器的连 Rx + R p接称为限流连接。

b 、分压连接:如图,变阻器一部分与负载并联,当滑片滑动时,两部分电阻丝的长度发生变化,对应电阻也发生变化,根据串联电阻的分压原理,其中 UAP=R AP U ,当 R AP + RPB滑片 P 自 A 端向 B 端滑动时,负载上的电压范围为 0~U,显然比限流时调节范围大,R 起分 压作用,滑动变阻器称为分压器,此连接方式为分压连接。

一般说来,当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比用电器的电阻小得多时,做分压器使用好;反之 做限流器使用好。

5、含电容器的电路:分析此问题的关键是找出稳定后,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6、电路故障分析:电路不能正常工作,就是发生了故障,要求掌握断路、短路造成的 故障分析。路端电压随电流的变化图线中注意坐标原点是否都从零开始 电路动态变化分析(高考的热点)各灯、表的变化情况 1 程序法:局部变化 ? R 总 ? I 总 ? 先讨论电路中不变部分(如:r) ? 最后讨论变化部分 局部变化 R i ? R 总 ? I 总 ? U内 ? U 露 ? 再讨论其它 2 直观法:3 ①任一个 R 增必引起通过该电阻的电流减小,其两端电压 UR 增加.(本身电流、电压) (称串反并同 ②任一个 R 增必引起与之并联支路电流 I 并增加; 与之串联支路电压 U 串减小 法)?I ?I 局部 R i ? ? i ? 与之串 、 并联的电阻 ? 并 ?u i ?U 串 当 R=r 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为 Pmax=E2/4r 而效率只有 50%, 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1)路端电压:外电路的电势降落,也就是外电路两端的电压,通常叫做路端电压。

(2)路端电压跟负载的关系 当外电阻增大时,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当外电阻减小时,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 小。

E 定性分析:RI(= )IrU(=E-Ir) R+r E RI(= )IrU(=E-Ir) R+r 特例: ∞ 外电路断路:RIIrU=E。

E 外电路短路:RI(= r )Ir(=E)U=0。

00 0U E UU=I1Rr=0U 内=I1rOI图象描述: 路端电压 U 与电流 I 的关系图象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

U—I 图象如图所示。

直线与纵轴的交点表示电源的电动势 E, 直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电源的 内阻。

闭合电路中的功率 (1)闭合电路中的能量转化 qE=qU 外+qU 内 在某段时间内,电能提供的电能等于内、外电路消耗的电能的总和。

电源的电动势又可理解为在电源内部移送 1C 电量时,电源提供的电能。

(2)闭合电路中的功率:EI=U 外 I+U 内 I ? EI=I2R+I2r 说明电源提供的电能只有一部分消耗在外电路上,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另一部分消耗 在内阻上,转化为内能。

E2 (3)电源提供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总功率。P=EI= R+r RP,R∞时,P=0。

E2 RP,R0 时,Pm= r 。

RE U 外=E-Ir= R+r(4)外电路消耗的电功率:又称之为电源的输出功率。P=U 外 I E 定性分析:I= R+r从这两个式子可知,R 很大或 R 很小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均不是最大。RE2 E2 定量分析:P 外=U 外 I= = (当 R=r 时,电源的输出功率为最大,P 外 max (R+r)2 (R-r)2 +4r R U P 2 R=r E E4rE/24O R rR 1 2ROI E/2r E/r E2 =4r) 图象表述: 从 P-R 图象中可知,当电源的输出功率小于最大输出功率时,对应有两个外电阻 R1、 R2 时电源的输出功率相等。可以证明,R1、R2 和 r 必须满足:r= R1R2。

(5)内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是指电源内电阻发热的功率。

rE2 P 内=U 内 I= (R+r)2 RP 内,RP 内。P外 R (6)电源的效率:电源的输出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η= P = R+r 当外电阻 R 越大时,电源的效率越高。当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时,η=50%。电学实验 ---测电动势和内阻 ---测电动势和内阻 (1)直接法:外电路断开时,用电压表测得的电压 U 为电动势 E ;U=E (2)通用方法:AV 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①单一组数据计算,误差较大 ②应该测出多组(u,I)值,最后算出平均值 ③作图法处理数据,(u,I)值列表,在 u--I 图中描点,最后由 u--I 图线求出较精确的 E 和 r。

(3)特殊方法 (一)即计算法:画出各种电路图 E = I1 (R 1 + r) I R -I R I I (R - R ) r = 1 1 2 2 (一个电流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E= 12 1 2 E = I 2 (R 2 + r) I 2 - I1 I 2 - I1E = u 1 + I1r E = u 2 + I2r变阻器)u1 r R1 u E = u2 + 2 r R2 E = u1 +E=I1u 2 - I2 u1 I1 - I 2r=u 2 - u1 I1 - I 2(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E=u 1u 2 (R 1 - R 2 ) u 2 R 1 - u1R 2r=(u 1 - u 2 )R 1R 2 (一个电压表和两个定值电阻) u 2 R 1 - u1R 2(二)测电源电动势ε和内阻 r 有甲、乙两种接法,如图 甲法中所测得ε和 r 都比真实值小,ε/r 测=ε测/r 真; 乙法中,ε测=ε真,且 r 测= r+rA。

(三)电源电动势ε也可用两阻值不同的电压表 A、B 测定,单独使用 A 表时,读数是 UA, 单独使用 B 表时,读数是 UB,用 A、B 两表测量时,读数是 U,则ε=UAUB/(UA-U) 。

电阻的测量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多组(u,I)值,列表由 u--I 图线求。怎样用 作图法处理数据 欧姆表测:测量原理两表笔短接后,调节 Ro 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接入被测电阻 Rx 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g=E/(r+Rg+Ro) Ix=E/(r+Rg+Ro+Rx)=E/(R 中+Rx)由于 Ix 与 Rx 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大到小)、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时注意挡位5 G R1 R2 S2VR2 R1 S (即倍率)、拨 off 挡。

注意:测量电阻时, 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电桥法测:R R R R1 = 3 ?R= 2 3 R2 R X R1半偏法测表电阻: 断 s2,调 R1 使表满偏; 闭 s2,调 R2 使表半偏.则 R 表=R2;一、测量电路( 内、外接法 ) 记忆决调 “内”字里面有一个“大”字 测量电路( 计算比较法 己知 Rv、RA 及 Rx 大致值时类型电路图V AR 测与 R 真比较条件R R 测=UR + UA =RX+RA > RX IR x ≈ R v ?R A适于测大电 阻 Rx > R A R v内V AR x ≈ R A ?R vR 测=RR xR v U = <Rx Iv + IR R x + R v阻适于测小电RX < R A R v外 当 Rv、RA 及 Rx 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动端与 a 接时(I1;u1) ,I 有较大变化(即 u1 - u 2 < I1 - I 2 )说明 v 有较大电流通过,采用u1 I1内接法 动端与 c 接时(I2;u2) ,u 有较大变化(即 u1 - u 2 > I1 - I 2 )说明 A 有较强的分压作用,采u1 I1用内接法 测量电路( 内、外接法 )选择方法有(三) ①Rx 与 Rv、RA 粗略比较 ② 计算比较法 Rx 与 R A R v 比较③当 Rv、RA 及 Rx 末知时,采用实验判断法: 供电电路( 限流式、 二、供电电路( 限流式、调压式 ) 电路图 电压变化范围 电流变化范围 优势 选择方法R E E E ~E ~ Rx + R滑 Rx + R滑 Rx限流电路简单 附加功耗小Rx 比较小、R 滑 比较大, R 滑全>n 倍的 Rx 通电前调到最大0~ 调压 0~EE Rx电压变化范围 大 Rx 比较大、R 滑 比较小 要求电压 R 滑全>Rx/2 从 0 开始变化 通电前调到最小: 以“供电电路”来控制“测量电路” 采用以小控大的原则 供电电路”来控制“测量电路” 电路由测量电路和供电电路两部分组成,其组合以减小误差,调整处理数据两方便 R 滑不唯一:实难要求 ? 确定控制电路 ? R 滑 R 滑唯一:比较 R 滑与 Rx 确定 控制电路 ? 实难要求:①负载两端电压变化范围大。

②负载两端电压要求从 0 开始变 Rx<R 滑<10 Rx ? 限流方式6 RX ? 10R 滑 ? R x ? 分压接法化。

③电表量程较小而电源电动势较R 滑≈Rx 两种均可,从节能角度选限流大。

有以上 3 种要求都采用调压供电。

无特殊要求都采用限流供电三、选实验试材(仪表)和电路, 选实验试材(仪表)和电路, 按题设实验要求组装电路,画出电路图,能把实物接成实验电路,精心按排操作步骤,过程中 需要测?物理量,结果表达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1)选量程的原则:测 u I,指针超过 1/2, 测电阻刻度应在中心附近. (1) (2)方法: 先画电路图,各元件的连接方式(先串再并的连线顺序) (2) 明确表的量程,画线连接各元件,铅笔先画,查实无误后,用钢笔填, 先画主电路,正极开始按顺序以单线连接方式将主电路元件依次串联,后把并联无 件并上. (3)注意事项:表的量程选对,正负极不能接错;导线应接在接线柱上,且不能分叉;不能用 (3) 铅笔画 用伏安法测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量电路用外接法,供电电路用调压供电。

(4)实物图连线技术 (4) 无论是分压接法还是限流接法都应该先把伏安法部分接好;即:先接好主电路(供电电路). 对限流电路,只需用笔画线当作导线,从电源正极开始,把电源、电键、滑动变阻器、伏安 法四部分依次串联起来即可(注意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和量程,滑动变阻器应调到阻值最大 处)。

对分压电路,应该先把电源、电键和滑动变阻器的全部电阻丝三部分用导线连接起来,然后 在滑动变阻器电阻丝两端之中任选一个接头, 比较该接头和滑动触头两点的电势高低, 根据 伏安法部分电表正负接线柱的情况,将伏安法部分接入该两点间。分压(滑动变阻器的下两个接线柱一定连在电源和电键的两 实物连线的总思路 端) 画出电路图连滑动变阻器 限流(一般连上一接线柱和下一接线柱) (两种情况合上电键前都要注意滑片的正确位 电表的正负接线柱 连接总回路: 总开关一定接在干路中 导线不能交叉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 微安表改装成各种表:关健在于原理 首先要知:微安表的内阻、满偏电流、满偏电压。

采用半偏法先测出表的内阻;最后要对改装表进行较对。

(1)改为 V 表:串联电阻分压原理7 ug Rg=u - ug R?R=(u - ug ug) R = (n - 1)R g(n 为量程的扩大倍数)(2)改为 A 表:串联电阻分流原理Ig R g = (I - Ig )R ? R =(3)改为欧姆表的原理Ig I - IgRg =1 Rg n -1(n 为量程的扩大倍数)两表笔短接后,调节 Ro 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接入被测电阻 Rx 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Ig=E/(r+Rg+Ro) Ix=E/(r+Rg+Ro+Rx)=E/(R 中+Rx)由于 Ix 与 Rx 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四、磁场基本特性,来源, 方向(小磁针静止时极的指向,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外部(N S)内部 (S N)组成闭合曲线 要熟悉五种典型磁场的磁感线空间分布(正确分析解答问题的关 健) 脑中要有各种磁源产生的磁感线的立体空间分布观念;会从不同的角度看、画、识 各种磁 感线分布图 能够将磁感线分布的立体、空间图转化成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正视、符视、侧视、剖视图) 安培右手定则:电产生磁 安培分子电流假说,磁产生的实质(磁现象电本质)奥斯特和罗兰 实验 安培左手定则(与力有关) 磁通量概念一定要指明“是哪一个面积的、方向如何”且是双向 标量 F 安=B I L 推导 f 洛=q B v 建立电流的微观图景(物理模型)?从安培力 F=ILBsinθ和 I=neSv 推出 f=qvBsinθ。典型的比值定义 (E=w a b W F Q F I ? A = A 0 ) ( R= u R= ρ L ) (C= Q E=k 2 ) (B= B=k 2 ) (u= q q q IL I S u r rC=磁感强度 B:由这些公式写出 B 单位,单位 ? 公式 单位, : B=εs ) 4π k dF φ ; B= IL S;E=BLv ? B=E I ; B=k 2 (直导体) ;B= ? NI(螺线管) Lv rv2 mv mv ? R= ? B= qBv = m R qB qR电学中的三个力: 电学中的三个力:F 电=q E =q 中的三个力E d u = = ; qBv = qE ? B = v v dvf 洛= q B vuu dF 安=B I L注意:①、BL 时,f 洛最大,f 洛= q B v (f 、 、 三者方向两两垂直且力 f 方向时刻与速度 v 垂直)? 导致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B v ②、B || v 时,f 洛=0 ? 做匀速直线运动。8 ③、B 与 v 成夹角时, (带电粒子沿一般方向射入磁场) , 可把 v 分解为(垂直 B 分量 v,此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平行 B 分量 v|| ,此方向匀速直线运 动。

) ? 合运动为等距螺旋线运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关健是画出运动轨迹图,画图应规范 。

画图应规范)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圆周运动(关健是画出运动轨迹图 画图应规范)2 规律: qBv = m v ? R = mv (不能直接用) R qBT=2πR 2πm = v qB1、 找圆心: ①(圆心的确定)因 f 洛一定指向圆心, 洛v 任意两个 f 洛方向的指向交点为圆心; f ②任意一弦的中垂线一定过圆心; ③两速度方向夹角的角平分线一定过圆心。2 2、 求半径(两个方面 两个方面):①物理规律 qBv = m v ? R = mv 两个方面RqB②由轨迹图得出几何关系方程 程 )( 解题时应突出这两条方几何关系:速度的偏向角 ? =偏转圆弧所对应的圆心角(回旋角) α =2 倍的弦切角 θ 相对的弦切角相等, 相邻弦切角互补 由轨迹画及几何关系式列出: 关于半径的几何关系 式去求。

3、求粒子的运动时间:偏向角(圆心角、回旋角) α =2 倍的弦切角 θ ,即 α =2 θt=圆心角(回旋角) 2π (或 360 )0×T4、圆周运动有关的对称规律:特别注意在文字中隐含着的临界条件 a、 从同一边界射入的粒子, 又从同一边界射出时, 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

b、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一定沿径向射出。

注意:均匀辐射状的匀强磁场,圆形磁场,及周期性变化的磁场。9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路_高二物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知识点总结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学习物理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 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物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知识点总结1.部分电路基本规律知识点总结(1)形成电流的条件:一是要有自由电荷,二是导体内部 存在电场,即导体两端存在电压。(2)电流强度: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q 跟通过这些电量 所用时间 t 的比值,叫电流强度。(3)电阻及电阻定律:导体的电阻反映了导体阻碍电流的 性质, 定义式;在温度不变时, 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 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 横截面 S 成反比,跟导体 的材料有关,即由导体本身的因素决定,决定式 ;公式中 L、 S 是导体的几何特征量,r 叫材料的电阻率,反映了材料的 导电性能。按电阻 率的大小将材料分成导体和绝缘体。对于金属导体,它们的电阻率一般都与温度有关,温度升 高对电阻率增大,导体的电阻也随之增大,电阻定律是在温 度不变的条件下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也只有在温度不变 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将公式错误地认为 R 与 U 成正比或 R 与 I 成反比。

对这一 错误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电阻是导体的自 身结构特性决定的,与导体两端是否 加电压,加多大的电 压, 导体中是否有电流通过, 有多大电流通过没有直接关系; 加在导体上的电压大, 通过的电流也大, 导体的温度会升高, 导体的电阻会有所变 化,但这只是间接影响,而没有直接 关系。第二,伏安法测电阻是根据电阻的定义式,用伏特表 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用安培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从而 计算出电 阻值,这是测量电阻的一种方法。(4)欧姆定律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 的电阻成反比,即,要注意:a:公式中的 I、U、R 三个量必须是属于同一段电路的具 有瞬时对应关系。 b:适用范围: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质的溶液,不适用 于气体。在电动机中,导电的物质虽然也是金属,但由于电 动机转动时产生了电磁感应现象,这时通过电动机的电流, 也不能简单地由加在电动机两端的电压和电动机电枢的电 阻来决定。(5)电功和电功率: 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场力对电荷做功, 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 式的能,因此电功 W = qU = UIt,这是计算电功普遍适用的 公式。单位时间内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率,这是计算电功率普 遍适用的公式。(6)电热和焦耳定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叫电热。Q = I2 R t 这是普遍适用的电热的计算公式。 电热和电功的区别:a: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发热为目的,例如 电炉、电熨斗、白炽灯等。b:非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转化为热能以外 的形式的能为目的,发热是不可避免的热能损失,例如电动 机、电解槽、给蓄电池充电等。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等于电热, 即 W = UIt = I2Rt =是通用的,没有区别。同理也无区别。

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路消耗的电能,即 W = UIt 分为两部 分:一大部分转化为热能以外的其他形式的能(例如电流通 过电动机,电动机转动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另一小部分不 可避免地转化为电热 Q = I2R t。这里 W = UIt 不再等于 Q = I2Rt,而是 W &gt; Q,应该是 W = E 其他 + Q,电功只能用 W = UIt,电热只能用 Q = I2Rt 计算。2.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知识点总结(1)串联电路及分压作用a:串联电路的基本特点: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电路 两端的总电压等于电路各部分电压之和。b:串联电路重要性质: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即 R 总 = R1 + R2 + …+ Rn;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功率的分配 规律:串联电路中各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各个电阻消耗的电 功率跟各个电阻的阻值成正比 c:给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压量 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伏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为 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Ig,用这样的电流表测量的最大 电压只能是 IgRg;如果给这个电流表串联一个分压电阻,该 电阻可由或 计算,其中为电压量程扩大的倍数。(2)并联电路及分流作用a:并联电路的基本特点:各并联支路的电压相等,且等 于并联支路的总电压;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 之和。b:并联电路的重要性质:并联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 电阻的倒数之和,即;并联电路各支路的电流与电功率的分 配规律: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支路电阻的电流、各个支路电 阻上消耗的电功率跟各支路电阻的阻值成反比,即,c:给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就可以扩大它的电流量 程,从而将电流表改装成一个安培表。如果电流表的内阻是 Rg,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 Ig。

用这样的电流表可以测量 的最大电流显然只能是 Ig。将电流表改装成安培表,需要给 电流表并联一个分流电阻,该电阻可由计算,其中 为电流 量程扩大的倍数。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电路_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专题复习三专题复习三 电场、电路、磁场一. 本周教学内容:专题复习三 电场、电路、磁场 【典型例题】 例 1. 如图所示,P、Q 是两个电量相等的正的点电荷,它们连线的中点是 O,A, B 是中垂线上的两点,OA<OB。用 EA、EB、UA、UB 分别表示 A、B 两点的场强和 电势,则( )A. EA 一定大于 EB,UA 一定大于 UB B. EA 不一定大于 EB,UA 一定大于 UB C. EA 一定大于 EB,UA 不一定大于 UB D. EA 不一定大于 EB,UA 不一定大于 UB 解析:等量同号点电荷电场分布,沿 OA 方向电势降低,场强先增大后减小,但 由于不能确定场强最大值出现在哪儿,故选 B。

例 2. 如图所示,虚线 a、b 和 c 是某静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它们的电势分别 是 Ua、Ub、Uc,且 Ua>Ub>Uc,一个带正电的粒子射入电场中,其运动轨迹如 实线 KLMN 所示,由图可知( )A.ab 间电路通,cd 间电路不通 B. ab 间电路不通,bc 间电路通 C. ab 间电路通,bc 间电路不通 D. bc 间电路不通,cd 间电路通 解析:Uad=220V,Ubd=220V,说明 ab 间通,由 Uad=220V,Uac=220V,说明 cd 间通,由于无电流,故只能 bc 间断,选 CD。

例 4. 如图所示,在粗糙水平面上固定一点电荷 Q,在 M 点无初速度释放一带有 恒定电量的小物块,小物块在 Q 的电场中运动到 N 点静止,则从 M 点运动到 N 点的过程中( )A. 小物块所受电场力逐渐减小 B. 小物块具有的电势能逐渐减小 C. M 点的电势一定高于 N 点的电势 D. 小物块电势能变化量的大小一定等于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解析:小物块在库仑斥力和摩擦力作用下从 M 至 N,先加速后减速,加速度变化 是先减小后增大。但库仑斥力一直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由于小物块远离 Q,电 场力逐渐减小。对小物块由 M 点至 N 点运用动能定理,W 电-Wf=0-0,故 W 电 =Wf。由于不知 Q 的电性,故 M、N 点电势无法比较。选 ABD。

例 5. 目前世界上正在研究一种新型发电机叫磁流体发电机,它可以把气体的内 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如图所示为它的发电原理。将一束等离子体(即高温下电离 的气体,含有大量带正电和负电的微粒,从整体来说呈电中性)喷射入磁感应强 度为 B 的匀强磁场,磁场中有两块面积为 S,相距为 d 的平行金属板与外电阻 R 相连构成一电路。设气流的速度为 v,气体的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为 g,则 流过外电阻 R 的电流强度 I 及电流方向为( ) 解析:放电电流方向 ARB,选 D。

例 6.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可变电阻 R 的阻值增大时( )A. AB 两点间的电压 U 增大 B. AB 两点间的电压 U 减小 C. 通过 R 的电流 I 增大 D. 回路中的总电功率增大 解析:当可变电阻 R 增大时,R 外增大故闭合电路总电流 I 减小,电源两端电压 U 端增例 7. 如图所示,虚线框 abcd 内为一矩形匀强磁场区域,ab=2bc,磁场方向垂 直纸面;实线框 a'b'c'd'是一正方形导线框,a'b'与 ab 边平行,若将导线框匀 速地拉离磁场区域, W1 表示沿平行于 ab 的方向拉出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W2 以 表示以同样速率沿平行于 bc 的方向拉出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则() 例 8. 电磁流量计如图所示,用非磁性材料制成的圆管道,外加一匀强磁场。当 管中导电液体流过此区域时,测出管道直径两端的电势差 U,就可以得知管中液 体的流量 Q,即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横截面的液体的体积(m3/s)。若管道直径 为 D,磁感应强度为 B,则 Q=_____________。A. 保持 K 接通,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则两极板间电场的电场强度减小 B. 保持 K 接通,在两极板间插入一块介质,则极板上的电量减小 C. 断开 K,减小两极板间的距离,则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减小 D. 断开 K,在两极板间插入一块介质,则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大 解析:K 接通,电容器电压不变,减小板间距 d,则电场强度增大。在两板插入 介质, 例 11. 如图所示,光滑绝缘半球槽的半径为 R,处在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一 质量为 m 的带电小球从槽的右端 A 处无初速沿轨道滑下,滑到最低位置 B 时,球 对轨道的压力为 2mg。例 12. 汤姆生在测定阴极射线的荷质比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电场、磁场偏转法, 即通过测出阴极射线在给定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穿过一定距离时的速度偏转 角来达到测定其荷质比的目的。利用这种方法也可以测定其它未知粒子的荷质 比,反过来,知道了某种粒子的荷质比,也可以利用该方法了解电场或者磁场的 情况。

假设已知某种带正电粒子(不计重力)的荷质比(q/m)为 k,匀强电场的电场 强度为 E,方向竖直向下。先让粒子沿垂直于电场的方向射入电场,测出它穿过 水平距离 L 后的速度偏转角 θ (θ 很小,可认为 θ ≈tanθ )(见图甲);接 着用匀强磁场代替电场,让粒子以同样的初速度沿垂直于磁场的方向射入磁场, 测出它通过一段不超过 1/4 圆周长的弧解析: 例 13. 如图所示,空间分布着场强为 E 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 B1、B2,且磁感 强度大小 B1=B2=B,磁场 B2 的区域足够大,电场宽度为 L。一带电粒子质量为 m,电量为 q。不计重力,从电场边缘 A 点由静止释放该粒子经电场加速后进入 磁场,穿过磁场 B1 区域(图中虚线为磁场分界线,对粒子运动无影响。)进入 磁场 B2,粒子能沿某一路径再次返回 A 点,然后重复上述运动过程。求:(1)粒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 v。

(2)磁场 B1 的宽度 D。

(3)粒子由 A 点出发至返回 A 点需要的最短时间 t。解析: 例 14. 如图所示为示波管的原理图,电子枪中炽热的金属丝可以发射电子,初 速度很小,可视为零。电子枪的加速电压为 U0,紧挨着是偏转电极 YY'和 XX', 设偏转电极的极板长均为求:(1)若只在 YY'偏转电极上加电压 UYY'=U1(U1>0),则电子到达荧光屏 上的速度多大? (2)在第(1)问中,若再在 XX'偏转电板上加上 UXX'=U2(U2>0),试在荧 光屏上标出亮点的大致位置,并求出该点在荧光屏上坐标系中的坐标值。解析:(1) (2)电子在 y 电场中偏移距离:根据相似三角形同理在 xx'方向根据相似三角形(1)试分析说明带电小球被抛出后沿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分别做什么运动。

(2)在图中画出带电小球从抛出点 O 到落与 O 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O'点的运动轨 迹示意图。 (3)带电小球落回到 O'点时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