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艺术的认识

传统艺术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艺术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艺术的认识

传统艺术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传统艺术 留白 人像摄影

1. 传统艺术中的“留白”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中国绘画、陶瓷、诗词等领域中。在文学作品、绘画和话剧上都有“留白”。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中国画中常用一些空白来表现画面中需要的水、云雾、风等景象,这种技法比直接用颜色来渲染表达更含蓄内敛。后来此技法渐渐被用到了其它绘画中。“留白”可以使画面构图协调,减少构图太满给人的压抑感,很自然地引导读者把目光引向主体。

1.1 绘画中的“留白”

“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构图形式,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点。白,不代表无,亦不表示空,更不是画家的随意而为,而是画家的情感寄托所在,大大小小、规则各样的“留白”,可以为天,可以为水,可以为云,可以为雾,甚至可以表示整个背景。中国画中的“留白”,需要艺术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至高境界。以虚衬实是从审美的需要出发,有意识地将主体物象设置于画面中心位置,并以虚白巧设空景,使实景更加突出。李方鹰有画题曰:“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独有三两枝”,这大概就是鉴于其艺术形式与审美取向而显示出关于“取”与“舍”的心理定向。“取”的两三枝为“实”;而“舍”的千万朵便是“虚”的“空白”了。所以“留白”的意义不只在于作为视觉上的构图手段,更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一种精神。“留白”不但营造出很强的空间感,还可以赋予广袤深远的意境,更可以不断拓展观者的思想广度,给人留有无限的遐思空间,唤起灵魂最深处的共鸣,实现最高的审美意境,彰显国画的独特魅力。

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作者以严谨的线描,画一叶扁舟,上有一位老翁俯身垂钓,船旁以淡墨寥寥数笔勾出水纹,四周都是空白。画家画得很少,但画面并不空,反而觉得空白之处有一种语言难以表述的意趣,是空疏寂静,还是萧条淡泊,真令人思之不尽。“妙在无墨处”,无物胜有物。这种诗―般耐人寻味的境界,是画家的心灵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在艺术上则是利用虚实结合而产生的结果。齐白石画虾从不画水,通过“留白”与着墨相对,使神韵游离纸上。如他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画水,却分明看到了水,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虾在活泼游动。而这种艺术效果,正是画家对“留白”的深刻体悟与合理把握的结果。

1.2 书法中的“留白”

书法讲究“疏密”。疏,就是简练,就是“留白”。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有疏密,才能破平板、划一,有起伏、对比,既矛盾又和谐,从而获得良好的艺术情趣。凡作书法,既要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处,也要注意到字画间及行间之白的疏处。黑处要精心结撰,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两者相映生辉。

1.3 “留白”在其他艺术中的表现

“留白”亦表现在其他艺术表现中。中国声乐作品中也不乏“留白”的表现,如,休止:简单明了的“留白”; 引子:给歌唱者与欣赏者酝酿情绪的“留白”; 歌词:意蕴的“留白”; 二度创作:作曲家的“留白”,等等。 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中有情感上的“留白”、 叙述上的“留白”、 形象上的“留白”及哲理上的“留白”等多种表现形式。苏州园林通常以文人画为蓝本,对“留白”和虚实的运用已臻化境。粉墙为纸,花石作画,这是苏州园林的特点。庭园中以白色墙体为背景,苏州园林侧重于自然的布置,往往是白墙省去一切装饰,只在前面种以修竹数竿,或是贴墙设简单的峭壁山,留下的是大面积的空白。它将人文建筑和山石、水泽融为一体,厅堂、楼阁、亭台、廊、旱船等与“瘦漏透皱”的太湖石和温静醇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所说的园林的“留白”主要是指以黛瓦粉墙为背景,建筑、湖石、植物相互掩映下所形成的空白区域,它是整体布局上的“留白”艺术。 留白”在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现代建筑思想与传统艺术的巧妙结合,使“粉墙黛瓦”在其中有了新的表现。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2. 传统艺术中的“留白”对人像摄影的启示

传统艺术中的“留白”对人像摄影具有启示作用,由“白”带来的美感已得到共识,但这种“白”不是画者于画面上随意漏笔而成就的,它是精心设计的产物。“留白”应该是按照一定原则完成的。在人像摄影中,摄影师要做的就是拿起镜头将看到的物体拍摄下来,首先,“留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只注重局部的虚实,必定造成画面的支离破碎,从而失去画作的整体美感。其次,“留白”要依据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来进行。在表现画作的虚实景致配置时,不可因约束无形而信马由缰。人们是可以因循着联想完成作者所未表述完全的画外含义的,这也是“留白”给画者和观者赋予的公平权利。第三,“留白”要有“度”并把握笔与意之间的“关联”。中国画所提倡的“意境”在“留白”中得到了至善至美的实现。

2.1 “留白”让人像摄影展开想象的空间

人像摄影中的“留白”,一种是只保留主体,并让其只占画面的一小部分,而其他则是以大量“留白”处理;第二种则是以较宽广的视角,同时将主体与相关的景物也纳入画面中,让观者明白主、配角两者间的关连和互动,赋予画面更多的故事性。在拍摄作品时,除了要考虑到色彩、光影和线条之外,画面安排的取舍也是影响影像视觉平衡的关键因素。让主体充满画面虽然可让人一眼就明白所要强调的重点,但这样一来反而会使画面过于呆板,而“留白”除了可以延伸观者的想象空间外,还能让思绪得到无限的奔放。

“留白”事实上是在给予读者思考、休息、想象的权利。它让影像更有故事,激发观者的想象力。大量“留白”的构图手法,让影像多了些故事性和想象空间。美国人像摄影师阿诺德・纽曼(Arnold Newman)是世上最知名也是最值得尊敬的摄影师之一,他广为人知的“环境肖像”系列作品拍摄了许多明星以及政治名人。他无疑是一位构图大师,在他的肖像摄影中常使用“留白”。 这些作品中的“留白”,使画面变得独特,吸引了人们的视线,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同时这些作品也因“留白”的巧妙运用而充满情趣。在今天的人像摄影中,摄影师们充分意识到了“留白”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因此“留白”常常被使用到作品的创作中。

结语

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观众的思绪,作品的境界也得到了升华。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相互映衬,才形成了不同的联想和情调。传统艺术中的“留白”给予人像摄影师许多启示,这些启示饱含着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是我们学习和思考的范本。

参考文献:

[1] 《画境――中国画构图研究》 姜今 湖南美术出版社,1982年版.

[2] 《李可染论艺术》 中国画研究院编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传统艺术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学习氛围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向往快节奏生活,不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造成扬州剪纸的艺术形式面临着走向衰弱的局面,后继无人。因此,美术教师要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将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有效传承,促进剪纸艺术的发展。

一、剪纸艺术校本化的意义

扬州地区的剪纸艺术遍布民间,学生从小就能在生活中见到剪纸的身影,对其艺术形式较为了解。因此,美术教师应当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发挥地区特色,进行校本化教学。美术校本化教学,通过对当地剪纸艺术的教学,能使学生通过切身的实践感知剪纸艺术的魅力,并且能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精神修养,使学生加深对当地艺术特色的认识与了解,提升美术教学的特色化,打造独特的学习教育品牌。此外,剪纸艺术是以学生动手为主的艺术形式,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运用多种感官提升学生的认知与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剪纸艺术中的独特风格,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剪纸艺术校本化的条件

1.对当地的剪纸艺术有充分的认识与喜爱

在进行美术剪纸艺术的校本化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对当地的剪纸艺术有较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剪纸艺术,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教师一定要从内心深处喜爱剪纸艺术,只有教师真心喜爱剪纸艺术,才能发现剪纸艺术的魅力所在,对其有深入的认识与领悟。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剪纸艺术进行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传承。

2.教师注重自我发展,提升教学能力

要想使学生深入感悟剪纸艺术的魅力,只有教师自身的艺术功底足够深厚,才能更好地进行剪纸艺术的教学。因此,教师要注重自我完善与发展,经常到民间作坊中去学习,感受老艺人的文化底蕴以及艺术手法,提升自身的相关艺术水平,从而更好地进行剪纸艺术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感知正宗剪纸艺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好地进行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剪纸艺术校本化的教学实践

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校本化的教学中,剪纸艺术的教学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美术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学生直观感受剪纸艺术的制作过程、老艺人的创作方式、所处的环境,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更好地置身于剪纸的艺术环境中,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对于剪纸艺术形成深切的情感,促进学生喜爱剪纸,从而进行剪纸艺术的传承。再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将优秀的剪纸艺术进行清晰的展现,使学生更加形象地感受到剪纸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投身到教学环境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网络上的相关剪纸图片、视频与相应的文字、音乐等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感官。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制作微课件,将教师自己的剪纸过程进行展示,并且进行多角度的展示,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剪纸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剪纸艺术。此外,微课的制作,还可以让在课堂上学习不透彻的学生在课后M行自主学习,强化学生的感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的感知力

剪纸艺术的校本化,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运用当地的剪纸资源,教师可以将美术教育的时间集中起来,带领学生拜访当地的剪纸老艺人,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提升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喜爱,提升学生对于传承剪纸艺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并且,让学生在老艺人的作坊里进行剪纸练习,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剪纸艺术的认知与感悟,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传承的必要性,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从而使扬州剪纸更好地得到传承与发展。

总之,剪纸艺术的校本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当地剪纸艺术的深入认识与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强化学生对于继承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并且发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从而更好地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传统艺术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彩语言;意义;困惑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4-1水彩绘画语言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绘画人群,两百年来蓬勃发展。经过几个世纪许多画家的探索,水彩画的表现语言逐渐成熟,技法日益丰富,一直以其语言的广泛性与可变性特点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语言的发展是对艺术追求的结果,多种媒材、综合技术的运用都是方法途径,对艺术的追求才是目的。

一、 水彩语言发展的意义

(一) 促进艺术文化的发展

由于水彩语言的发展溶入了当代绘画艺术的各种观念和形式,并包含了当代水彩艺术对工具语言本身的进一步挖掘和提炼,对水彩画颜料的性能以及材质之美,做广泛和深层开发与实验。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多元文化的土壤中诞生了水彩艺术,不同的艺术文化的融合造就了水彩的多元化趋向。水彩艺术语言的发展就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多元化艺术的代表。而从水彩画的诞生来看,它既不同于以线为主的东方绘画,又有别于以厚涂为主的油性绘画,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化加以多种融合,筑就了水彩向艺术文化的发展的无限空间。水彩的这种多元化特征丰富了我们的视野,形成了当今水彩画坛丰富多彩的面貌。

(二) 促进整个艺术思维的发展

中国水彩画家积极创造创新、开拓中国水彩艺术之路的条件努力促进水彩语言的发展。当我们认识了中国水彩现状,了解了我们在发展中的长短更有利于我们整体的思考艺术问题,形成水彩艺术与艺术事业的良性循环。水彩画语言的发展正是充分体现着艺术思维的跃进。由于水彩画的水彩颜料在纸上具有随意性和丰富的肌理效果,这种随意性同时也带给了我们多种新语言的可能性,这种可够性就带动了整个艺术思维的发展。后现代艺术认为生活就是艺术本身。因此,以积极的态度在全方位的社会中寻求创作和跨艺术交流,对于创造性和艺术思维发展极为关键。

(三) 导致了人们对艺术革新的重新认识

中国当代艺术家直面艺术发展态势的同时,自我的文化身份紧密关系到自身的文

化主张,各种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心理学思想、人类学思想等被引入中国文化界。艺术家进行自我创作,运用的艺术语言和媒介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从传统单一的艺术形式出发再到各种媒介在当代艺术作品中所转变带来的意义,人们窥探的各种艺术语言的变革真谛以及展现中带来的现实景象。无论是传统媒材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还是现代艺术思想,运用一切途径进行艺术创作也可以说是从艺术革新的本质化出发,运用多种文化资源是当代艺术创作的必然选择。同时我们看到了艺术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情绪人们状态的再现,因此水彩语言的发展正是正式体现艺术革新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和个人体验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好的证明。

二、 困惑

水彩的长足发展趋势下我们还要对现代水彩的艺术发展形式有充分的认识。面对世界水彩画艺术发展形势,相互间的信息高度沟通,依存性和互动性加强,带来了艺术的综合性,水彩画艺术的撞击、融合和更新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当代环境中水彩艺术的发展大势下寻求出路与方向还具有一定的迷茫性和困惑性。

(一) 评判的标准由谁确定

艺术标准和价值判断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短时间也是不可能消除的。人们的思想、传统和生产趋于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混合,水彩画观念、语言是内部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水彩画技法及新材料是外在的感受。世界各种水彩画艺术流派、创作思想、实践技法等之间存在地方的差别,也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价值观念、文化认同、表达意境的冲突,这些碰撞和冲突还会存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那到底在发展中要以怎样的艺术标准来衡量发展的好坏与判断正确的方向?

(二) 价值的迷失

水彩艺术的发展在经济时代现实的生存状态影响下,迷惑于艺术是为艺术而发展还是为市场而发展。同时对传统和现代的错误认识,以及传统的艺术家身份和行为在后现代现实生活中的迷失,也使得水彩画作品的价值产生倾斜,带来价值标准混乱同时水彩画作品价值标准混乱。对社会主流价值导向的趋同意识引发出艺术语言的贫乏和艺术灵感的枯竭。对商品社会及其价值观的表面理解,导致艺术本身的价值被金钱的价值所置换,所以水彩的发展是市场的还是艺术的尚未有定论。

参考文献:

[1]蒋跃.水彩画艺术特征概述[J].新美术,1998,(04).

[2]杜高杰.水彩画的美学观念与艺术语言[J].美术,1991,(05).

[3]周刚.水彩画研究[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1.

[4]袁振藻.中国水彩画史[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传统艺术的认识范文第4篇

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群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这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群落。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上有一种共存关系。”(3)这种共生共存的关系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文化的创造。文化生态学虽然以生态学的理论和概念为基础和方法论,但由于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社会化的产物,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所以要把文化放到整个环境中去,来考察它的形成、发展以及变异的过程,即人如何适应环境,并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某种文化类型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同时又受到文化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并非是自然环境和物质活动单方面的产物。自然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活动,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风俗习惯等又影响了文化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另外,由于社会制度、组织形式等也为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了文化的创造,所以文化生态学主张从自然、社会、文化的整体结构、作用及相互关系来研究不同社会、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态和模式。

由此来看,文化生态学是一种综合、整体、全面、动态的社会文化研究,而不是孤立地考察文化因素的某一项内容或某一方面,只有把各种复杂的文化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够说明环境因素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才能够说明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果孤立地考虑人口、居住模式、亲属关系结构、土地占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术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与环境的联系。”(4)文化社会学家司马云杰先生为我们列出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以说明文化生态学研究中文化受自然环境以及各种文化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在这一模式图中,从人类社会依次往外推,各种文化因素相隔越近,对人类的社会化影响越直接;反过来,从自然环境往里推,文化因素相隔越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就越密切,相互影响也越大。因此,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它不只讲自然生态,而且讲文化与上述各种变量的共存关系。”(5)

可以看出,文化生态学依据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来解释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是一种联系的、综合的观点,是对文化的整合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特别在现实的情景下,文化生态学理论对现代文化的反思有助于人类、自然及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文化艺术的创造活动取决于许多不同的因素,自然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种族社会、经济技术各种综合因素都对艺术的创造产生影响,这些因素既非一成不变,也并非独自影响艺术的创造,艺术作为社会的产物,它的文化生态是完整的,因素是综合的。艺术社会学家阿诺德•豪泽尔(ArnoldHaus-er,?—1978)曾经将影响艺术创造的因素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静止或相对静止的因素;另一类是文化的、社会的、可变的因素,这两类因素对艺术创造活动的影响同样重要。“如果我们过分强调自然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把文化结构的产生看成了‘神秘的自然过程’。

假使我们过分强调意识的作用,那么我们就会创造出某种没有内容的怪物来。”(22)他指出,艺术创造活动的所有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都是在不可分割的相互依赖中发生作用的,而不是依赖于部分“独立的变项”和“不变项”,它是相互依赖的变项之间互动的结果。我们认为,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来解释自身的创造、发展与传承是一种更宽泛的研究视角。民间艺术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环境、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社会制度、道德伦理以及经济技术形式等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这些因素既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和背景条件,它影响、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同时这些因素也是民间艺术体现的重要内容,民间艺术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这些综合因素有所影响,而这些综合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整体。丹纳以自然界的生物现象来讲述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生物规律有相似之处是有一定道理的,之所以不能直接转借,是因为文化艺术的人类学研究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学研究有着本质的不同。

虽然人类与动植物一样都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类又同时是社会化的产物,自然生物世界与人文社会世界既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因而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转化不同于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消亡。丹纳所说的环境也并非全面的,而我们所探讨的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相互联系的,同时还是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对于传统民间艺术来说,由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因素和经济技术条件,文化艺术创造活动对自然的依赖是显著的,环境因素对艺术创造的影响也是强烈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发展,自然环境对民间艺术创造的影响也在减弱,这也是历史的现实,但这种变化以及对自然界的控制,对艺术的生存和自然的影响是否是一种进步和必然是既令人深思又需要及时作出判断和决策的。民间艺术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载体,它是在传统民间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是民间文化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民间文化的内容和组成部分。民间文化的造物观念、价值观念、信仰观念、社会组织结构、经济基础形式以及对自然的认识都对民间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存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或者说文化的规约。民间艺术的性质和特征是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民间文化的性质、特征。

那么对民间艺术的研究就是对民间文化的研究,而对民间文化的研究反过来更有助于我们从民间艺术的基础或本质上来认识民间艺术,二者是水融、不可分割的。对民间艺术文化基础和本质的研究,不仅可以更深入、更本质地把握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和发展脉搏,而且可以更为全面、整体、系统地认识民间艺术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因为民间文化是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背景和生态基础。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是民间艺术得以健全生存的基础,而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则意味着民间艺术生存环境的失落。探讨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更全面整体地认识民间文化,协调民间文化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谋求对传统文化优秀内容的继承和可持续发展,对民间艺术来说,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可以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发展提供优良的生存环境和传承基因。民间艺术的历史发展也充分证明了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全面协调为民间艺术的创造和传承提供了优良的土壤,与自然条件、生产技术相吻合的各种丰富多彩、形制各异的民间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体现了民众智慧的民居及相关建筑,反映民间信仰观念、价值观念的祭祀供奉神像及其用品,具有实用功能和社会意义、文化内涵的各种民族民间服装鞋帽及其装饰,还有审美意识强、文化功能突出的剪纸、年画、皮影等等,莫不是民间文化肥沃土地上结出的果实,而各种民间艺术品类及其内涵的衰微或演变,正是由于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演化或转变。

我们不能一味地为民间文化的现实境遇吟唱挽歌,而更应该考量民间文化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变化与民间社会、自然环境及民众自身之间的整体关系,以把握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发展变化中的协调性。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民间艺术的创造活动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认识民间艺术创造的文化生态基础,从而有效地传承民间艺术,这才是一种全面、系统、整体的民间艺术研究。对于民间艺术来说,文化生态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现实社会背景下的民间艺术、民间文化的状况。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同一切理论论题一样,它不只是缘自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理论的启示,更重要的是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现实境遇的认识与理性思考。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科技文明的巨大进步,人类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环境问题又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由此,现代生态学的发展不仅超越了传统自然生态学的内容,拓宽了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而且由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渗透或结合,产生了诸多边缘性或综合性的学科,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从自然界的水土流失、水资源枯竭、空气污染、草原沙化、臭氧层空洞、地球升温、植物变异、动物濒危、洪水泛滥等自然生态的恶化和灾难,到人类情感的疏离冷漠、心理的障碍、伦理道德的变异、精神的空虚、物欲横流、文化粗俗、浮夸功利等人文生态、精神生态、文化生态、艺术生态的失衡和无序,人类不仅呼唤自然生态的伦理观,同时也呼唤文化生态的健全,人们既意识到自然环境的危机,也在感受精神的危机。对于中国民间艺术来说,品类的消失、技艺的失传、功能的庸俗、内涵的肤浅也同样像自然生态一样,在遭受着自然与人为的破坏,要留住传统的艺术,就要守护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正确对待民间文化的传统,才能使民间艺术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

传统艺术的认识范文第5篇

据调查,被外来文化孕育长大的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知之甚少,即便是艺术生对民间艺术的了解也只能停留在形式美感层面。单纯的沿袭世代相传的老模本,只是在技术层面学习研究,终会将传统民间艺术推向灭亡。传统艺术要通过学院教育这个渠道让从事艺术的人群融汇时代特色使用更为前沿的艺术手段将其传承并发展。

二、在装饰绘画课程教学中将民间艺术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与推广

(一)传统民间艺术在装饰绘画课程中的推广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某一民间艺术形式深入地考察和了解,分析其艺术特色、地域风格以及制作工序。以学术报告的形式研究其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并汇报研究结果,以达到对此项民间艺术的深刻认识。多数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复杂,如有条件的话可以深入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研究制作工艺。河北周边地区的民间艺术也有很多,学生们可以深入家乡挖掘特色的本土艺术。如: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等均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需要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对于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讲,我们学习传统民间艺术并非只是简单传承,更重要的责任是将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贴近当代生活,并使其实用价值及使用范畴有所扩展,将设计应用于产品实体,服务于当今社会,适应于大众审美。

(二)课程设计与个案分析

依据某一民间艺术的图形特征展开设计并加以推广。如:皮影艺术形象鲜明、造型独特,我们在设计应用时需强化其图像的装饰特征,将其应用于多种贴近生活的实体产品,例如:服装、餐饮、家具、家居、灯具等等。主题鲜明的多元化产品开发会将此艺术形象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提高民众对此民间艺术的关注度。将某一民间艺术的工艺制作方法传承发扬下去,融入时代特色加以推广。如:陶瓷艺术的制作工序明晰,电窑和气窑能够在工作室及小作坊中烧制小型作品。学生们可以在器型设计、造型设计、图像设计方面给陶瓷一个全新的艺术定位,在传统技术上研发新材料及新技术,在美学特征方面强化时代特色。

三、将民间艺术在装饰绘画课程中推广的实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