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俗语说的好:“人类常因其梦想而变得伟大,企业常因其文化而得以繁荣。”这句话从层面反映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企业不能离开文化,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文化是企业生生不息的灵魂,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文化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笔者认为企业的发展绝不能离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大形势下,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换句话说,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通过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国民营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能更好的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如何能更好的打造出具有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思考。
一、强化企业文化,引导民营企业经济迅猛发展
通过对一些成功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总结性研究,笔者认为民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企业文化,对于民营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秉承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前提
企业文化如果要真正对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极其有效的提升作用,一方面,民营企业要秉承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这对于民营企业更好的管理员工统一意志促进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只有一个先进的能够使得全体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理念,才能够有效的规范企业行为,统一员工思想,把所有员工有效的组织起来完成共同是事业,另一方面,则是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对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高度重视。
(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我国的民营企业而言,所谓的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就是说以企业中的广大员工为出发点,从广大员工的切实利益出发,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员工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的提升员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尊重他们对企业发展的看法与意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关心员工的价值、权益、自由。关注员工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发展潜能,从企业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可能满足他们合力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换种角度说,民营企业只有真正做到以员工为本,才能够真正的唤起员工的主人意识,使他们能够真正的把推动企业发展当做自己的任务,只有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更好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发挥人才的巨大价值,最终为企业的发展奠定牢不可破的根基。所以在企业的发展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以人为本是我们值得特别强调的内容。
(三)诚信的企业文化是民营企业腾飞的翅膀。诚信可谓是维护经济秩序乃至于正常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石,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诚信一种永远不可动摇的企业文化,是一个原则,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必须重视诚信,只有真正的拥有的诚信,才能不断的开拓市场,才能更好的赢得市场,才能巩固更多的合作伙伴,最终让企业赢得效益,让民营企业实现跨域式的发展,如果一旦缺失了诚信,在市场竞争中最终一定会处处碰壁,为市场所淘汰。所以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强调诚信理念,坚守诚信、践行诚信,以诚信赢信任,以信任求发展。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彰显企业文化的发展
(一)“看得见”,所谓看得见,指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可视性,因为企业文化服务于广大的员工,只有更好的强调企业文化的视觉效果和感官冲击力,才能为广大员工所触及,才能让他们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中真正融入到企业所倡导的这种文化中来。
(二)“摸得着”,所谓摸得着,指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参与性,企业文化并不是企业管理者口中喊出的口号,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是广大的员工能够切实参与企业日常工作的文化大餐,比如说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演讲比赛,比如说企业文化的一些歌唱比赛,还比如说一些知识竞赛之类的寓教于乐的能够被民营企业员工所认可的一些知识性活动,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员工能够将企业精神、企业理想、企业目标等比较抽象的企业文化内涵接受,从而最终转化为共同的信念与前进的动力。
(三)“做的到,”所谓做的到,指的是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的可行性,企业文化能否有所成效,其关键在于践行,所以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如何能够更好的制定出严密的制度并对此进行认知的执行和检查,让企业的奖罚措施能够有效的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中,让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能够完美的结合,从而促进企业的最终发展。
三、以企业文化的成效,带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一、坚持公开、公平、平等原则。对外向型民营企业享受对外贸易及其他方面的扶持政策和在办理审批、核准和备案事项等方面,与国有、集体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享受同等待遇。
二、坚持分类指导、定点帮扶和扶优扶强原则。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提高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营经济产业集群和企业集群,重点培育和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头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鼓励民营企业利用外资,兴办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下、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规定的鼓励类、允许类项目,由各市商务主管部门、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和扩权县(市)商务部门审批。需由省商务厅审批的外商投资,省商务厅在5个工作日完成审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为来我省投资发展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提供畅通渠道和良好平台,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四、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向外商转让股权、产权和到境外上市。积极帮助外向型民营企业理顺产权关系,完善对外合作方案,提供政策信息咨询,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方式向外方转让股权、产权。对经营业绩好,符合条件的外向型民营企业,指导其到境外上市融资,加速外向型民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
五、帮助民营企业落实外商投资进口设备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的自用设备,除《外商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所列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已设立的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研究开发中心、先进技术型和产品出口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在原批准的生产经营范围内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要的自用设备及其配套技术、配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省商务厅将及时为其办理国家鼓励发展的外资项目确认书或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更新设备、技术及配备件减免税证明手续。
六、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外向型民营企业“走出去”。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进行资源开发和跨国并购,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协调有关部门和机构,在财政资金、银行贷款、风险保函、企业用汇、出口退税以及人员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给予扶持,在国别对策、风险防范、政策导向、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强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引导。
七、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从事技术进出口业务。省商务厅在收到有效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对技术进出口合同进行登记,颁发技术进出口合同登记证。申报单位凭技术进出口登记证办理外汇、银行、税务、海关等相关手续。
八、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通过技术进步扩大出口。外向型民营企业进口的小额机械设备,可自主进行国际采购;进口的大型成套设备,我厅指导其采用国际招标方式采购。鼓励和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利用国家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及出口产品研发资金,开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出口产品。民营企业与与国有、集体等其他所有制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九、支持和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积极推荐业绩优良的外向型民营企业进入加工贸易AA类、A类行列。
十、进一步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优先支持外向型民营企业申请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利用该项资金,对其产品进行国际认证许可和质量认证工作。积极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银行共同探索使用保险保单贷款,缓解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
十一、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外向型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观念,加大对外向型民营企业自创国内、国际品牌的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帮助外向型民营企业扩大商标注册领域,搞好出口商标的注册。引导外向型民营企业运用品牌效应,促进营销工作,提高商品的市场占有率。
十二、积极组织外向型民营企业参加境内外各种经贸展销会、洽谈会、博览会等商务洽谈活动。外向型民营企业申请参加“广交会”、“华交会”、“高交会”等境内大型商品交易会,在摊位安排上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待遇。
Abstract: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and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But capital, talent,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other problems have plagued private enterprises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restricting its development, therefore, we mus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bottlenecks, fi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so as to provide sufficient funds for the private enterprise, excellent managers and staf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ensure the persistent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better participate in market competition.
关键词: 民营企业;瓶颈;管理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bottlenec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2-0159-02
作者简介:李佛赏(1981-),女,辽宁大石桥人,吉林工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
0 引言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已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政府在政策上的调整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剖析其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遭遇各种限制其发展的瓶颈。
1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稳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力量。根据2010年9月份数据同比增速测算,我国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数量从“十一五”初的430.1万户增加到“十一五”末的逾840万户,年均增速达14.3%,五年增幅超过了95%,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民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9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速达到20.1%,五年增幅超过150%。截至2010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超过了34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
尽管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势头看好,但大多数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是昙花一现,而且,这种“短命”现象十分普遍。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不到3年。短短几年间,一个公司可以从创业到辉煌,然后消亡,这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国民营企业如此“短命”,究其根本原因,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瓶颈可谓是其“短命”现象的“罪魁祸首”[2]。
2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及其成因
对于我国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说,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可以说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些瓶颈有些是民营企业“天生”所致,有些则是后天形成,分析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
2.1 资金不足,融资困难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民营企业在资金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发展中,融资难又是困扰其获取发展所需资金的关键瓶颈。与国有、合资等企业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在信用等方面也存在着先天的不良,因此,银行给民营企业贷款的门槛设得很高,加之融资渠道狭窄,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贷款难上加难。
2.2 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 人才问题是困扰民营企业的第二大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在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日渐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创新的主要因素。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一部分原因是民营企业先天所造成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采取家族式经营模式,管理者大多为“家里人”,本身素质水平不高,同时存在着较浓的排外意识,导致先进的人才无法引进,即使引进也面临着授权不足,发展空间小等问题。另外,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体制,没有为人才设定合适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也是导致民营企业人才匮乏,人力资源管理不善的主要原因。
2.3 技术滞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技术实力落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较强,难以形成自身技术特点,因而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这就加大了技术创新的难度。
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一方面源于资金匮乏,大多数民营企业在技术投入上明显不足,没有必要的资金投入必然会限制企业引进或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另一方面,大多数民营企业缺少专业的科研队伍、健全的研发体系、完善的信息网络和人才培训与激励制度,因而把借助外力当成了企业的主要技术渠道,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2.4 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 我国民营企业家大多是“白手起家”,从个体经营者发展而来,自身管理水平不高,能创业却不一定会管理,而且也不甘心把自己一手创下的事业交给别人管理。家族式的经营模式导致管理者队伍的整体水平较低,因而我国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落后,缺少战略眼光,缺乏必要的管理、规划意识和能力,从而导致管理方法简单,把管理的主要工作放到了“管人”、“管物”、“管钱”上。
另外,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多数忙于事业的经营和发展,而很少去进行必要的理论进修,因此,缺乏科学的管理理论和适合企业应用的管理工具,也是导致管理意识落后,管理方法不科学的主要原因。
3 我国民营企业打破瓶颈的对策
我国民营企业只有将限制自身发展的各种瓶颈打破了,才有可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
3.1 打破常规,寻求新的融资模式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仍然主要以贷款为主。然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民营企业应根据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去调整融资模式,可以考虑从供应链系统的角度,从所在的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在内的其他成员那里获取金融支持。在“供应链融资体系”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资金的支持,不仅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更好运转,而且能够使原本处在弱势地位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6]
3.2 构建科学的人才引进和管理体系 民营企业要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在用人上,可以运用市场机制物色职业经理人;在留人上,民营企业拥有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增强人才的企业归属感,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此外,还应搭建稳固的人才发展平台,要克服家族式管理不信任外来人才的弊端,同时建立和完善企业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养和稳固人才队伍。[7]
3.3 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3.3.1 依托外部技术发展 从多数民营企业的现状来看,目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可以节约研发所需花费的时间、人力、物力,还可以降低因研发失败所带来的风险,同时能够缩短与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外企业达成技术协议,形成技术联盟,双方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3.2 加强内部技术创新 首先,民营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围绕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其次,选择市场空白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民营企业虽然多数规模较小,但可根据市场需求,挖掘市场潜力,集中优势重点突破,仍有可能取得的利润空间。最后,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起开放、稳定的合作关系,实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吸收消化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3.4 内修外练,提高管理水平
3.4.1 更新管理意识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首先要求管理者必须实现管理意识的更新与转变,要抛弃狭隘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大胆的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适当的放权给引进的管理人才,鼓励管理创新。
3.4.2 完善管理体制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要求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民营企业管理者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对企业提出的新要求,能够跟据市场变化的步调,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方向,科学管理和决策,果断的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3.4.3 打造学习型企业 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对管理者以及企业的员工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从上至下形成一种学习的氛围,围绕自己的岗位、职责要求通过不断学习,累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四大瓶颈,瓶颈的形成有来自企业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我国民营企业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来克服瓶颈,并借机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晓楠.民营经济逆境中成长 小企业融资问题亟待解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2-5.
[2]谢永平,王安民.对我国民营企业生存瓶颈的内部成因及其对策的探讨[J].企业经济,2006(10):19-20.
[3]吴遐.民企的瓶颈大都是资金问题[J].沪港经济,2009(11):56.
[4]曹岚,王国虹,付宜新.突破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源管理[J].特区经济,2008(9):146-147.
[5]张济中.浅析“先天不足”是阻碍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J].冶金信息导刊,2006(1):19-20.
[6]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9-10.
苏北最具活动、最具潜力、最能扶持得起来,在未来也可能是苏北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量的就是民营经济。近些年来,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为苏北社会各界振兴苏北经济的共识,苏北各市政府为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制定了许多的优惠政策与保护措施,为苏北民营企业的发展塑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由于苏北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了苏北民营企业的发展。
苏北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民营企业一样,苏北的民营企业大体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或企业;二是朋友、同事参股合办的合伙企业;三是中小国有或集体企业通过买断转型的企业,这些企业共同的特点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合而为一,归一个人或少数几个投资者所有。尽管这些民营企业有着市场化程度高,经营灵活、社会负担轻等许多优势,但在发展中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经济效益大多不高
苏北民营企业的投资者中尽管也有些人曾从事过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的管理经验,但大多缺乏系统性和战略眼光,管理水平较低,管理能力较弱,管理模式大多采用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外人(脑)很难介入管理,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因认为企业是自己的,怎么决策是自己的事,加之决策水平低,决策时往往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甚至一些很大的项目,也不去作深入的调研,进行可行性分析,不太注重对市场的预测,很少进行投资风险的分析,企业内部管理薄弱,基础管理不到位,产品质量不能令人满意,成本较高,使得企业的利润空间人为缩小。有的企业管理不够科学、规范、整个企业如一盘散沙,人心聚不到一起。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与完善,企业偷逃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企业几本帐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企业的诚信度较低,时有失信和欺诈行为,有的企业投资者也愿意聘任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但由于苏北企业家资源的匮乏及企业家市场发育的不完善,企业很难物色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选,因而也就不乏一些滥竽充数者在打点和管理企业。正因如此,多数民营企业处于维持阶段,经济效益不高。
2、企业用人机制不灵活,员工积极性受到挫伤
客观地讲,苏北的很多民营企业还是比较重视人力资源的,但由于民营企业投资者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的观念,使得企业很难觅到真正的人才,许多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人才危机与信任危机。有些民营企业投资者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只要舍得花钱,什么样的人才都能雇到,而很少从思想上,从心底里真正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人本主义思想,人性化管理在很多民营企业都还谈不上,他们更多地是将员工看作“经济人”,对员工多半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法。由于员工的劳动强度较大,企业的处罚制度严,员工个人发展空间小,加之员工有着很浓的受雇佣思想,人格得不到尊重,薪酬水平较低,因此员工非正常流动比较普遍,且员工在工作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对工作得过且过,难以做到精益求精。劳动热情不高,劳动效率低下。与此同时,苏北民营企业的员工大多来自于当地农村,自身的素质不高,加之企业的培训跟不上,有的甚至舍不得花钱培训,致使企业产品废次品率高,产品质量差,成本居高不下,影响了企业的效益,也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3、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品牌意识比较差
苏北的民营企业大多起步较晚,基础较差。多数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气候。品牌意识较差,不注重特色产品与拳头产品的打造。多数企业创办至今仍无自己的拳头产品,在全国甚至江苏叫得响的品牌很少,企业产品开发力度小,往往是看到别的企业生产的产品赚钱,便扎堆往里挤,因产品品种、结构趋同,致使恶性竞争。各企业所涉足的产业,相互间关联度很小,互补性较差,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因而对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就不可能很大,多数企业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着原材料、农副产品的初级加工,产品的精加工程度底,附加值小,多数企业走的仍然是粗放式经营的路子,整个地区涉足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很小,企业很难走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因此也就无法产生一批龙头企业去带动整个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
4、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由于苏北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就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企业因此也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多数企业无力开发新产品、无钱购置新设备,也有的企业原本就不想过多地投入。企业技术装备的落后,技术改造的滞后,研发力量的薄弱,科技人才的匮乏,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5、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无竞争优势
苏北民营企业发展中最大瓶颈和制约正是企业经营者缺乏企业家精神,决策水平低,领导素质差,员工素质低,企业的知识(技术)水平不高。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其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苏北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培养领军人物
纵观中外企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位杰出的企业家。苏北民营企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缺乏一批富于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企业家。因此,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为苏北的民营企业寻找一批高瞻远瞩的企业家。他们应熟知本行业的产业政策,掌握行业的经营方式,清楚行业的竞争状况,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性的眼光,能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长远发展战略。
2、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素质
结合企业实际,夯实管理基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以规范企业包括产品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售后服务等企业行为;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完善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使投资者敢于对“外来者”委以重任,也能使“外来者”切实对投资者负责;管理者要不断学习,掌握决策方法,提高决策水平,实行科学决策。尤其是重大项目,必须进行可行性研究与分析,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加强诚信建设,减少甚至杜绝企业的失信和欺诈言行;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企业素质。
3、提高企业科技水平,优化企业产品结构
有条件的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培育品牌产品、建立品牌优势,并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一般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善技术准备,并与当地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消化、吸收先进的科技成果,形成自己的某些特色或优势;各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研究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找准自己的位置,加强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做大做长产业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多个产业集群,提高民营经济对苏北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4、实行人本管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世界上一切科技进步,一切物质财富的创造,一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都离不开人。因此,应当充分重视人,爱护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都纳入“以人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拥有人才、善用人才,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提高。人力资本是特殊的资本,是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动力源,苏北的民营企业应重视对人的管理,尤其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要规划人才工程,规划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度框架,坚持自我培养为主,外部外进为辅的人才战略,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安心在淮工作的人才,不断提升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要加强职工培训,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素质,进一步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企业的发展才有后劲,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壮大。
5、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决策科学性
苏北民营企业在产权上带有强烈的“三缘”(血缘、亲缘、地缘)性质,这是阻碍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和管理机制的重要因素。尽管现实生活中,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表面上是有限责任公司,而实际上是业主制企业,是一股独大,个人说了算,其他小股东很少有发言权,企业核心层没有睿智的外来人,决策必然武断,很难形成科学的决策。因此,必须改善治理结构。要科学合理地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各个利益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完善他们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引进外部独立董事,充分发挥外部独立董事的专家咨询作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营企业的所有者要敢于聘请“外来者”管理企业,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过渡。
6、培育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存在的问题
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链条”脱节,导致龙头企业原材料没有稳定的供应渠道。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加工企业和基地企业、农民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仅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制约了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如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按企业每年加工2000吨魔芋精粉生产能力计算,年需鲜魔芋26315吨,而本县实际魔芋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鲜魔芋40000吨,其中商品魔芋28000吨,完全能够保证该企业满负荷生产,但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没有与这些生产基地和生产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导致本地生产的鲜魔芋被外地加工企业大量收购,而该企业又派采购人员在外地采购原料,增加了企业成本,限制了规模发展。
企业诚信意识和市场意识差,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不注重文化建设,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观念落后,市场意识差,诚信度低,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与外商签订的购销合同难以如约履行。当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造成产品积压,价格下跌;当求大于供时,生产企业纷纷抬价、惜售,错失良机。
财务体系不健全,核算意识差,经营效益低。一是没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约束。二是会计账目不完整,会计报表残缺不齐,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有的企业甚至做假账、做假报表。三是核算意识差,应收货款居高不下。如科玛协力魔芋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累计销售收入523万元,回笼货款202万元,占销售收入的39%,应收货款321万元,占销售收入的61%,有的超过结算期9个多月。仅此一项,企业年增加利息支出13.1万元。四是普遍存在坐支销售货款,销售货款归行率都在80%以下。
建议和对策
建立“企业+生产基地”联营模式,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原材料的需求。企业要按照当年生产计划,及早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签订购销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保证充足的原材料供应。
加大企业管理人员培训,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水平。一是督促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二是组织龙头企业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意识和紧迫感、责任感,自我加压,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依法合规经营。一是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经营。二是健全财务管理体系,真实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三是加强资金管理。一方面成立应收款清收专办,明确责任,加大考核,多管齐下清收货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对新发生的商品销售,坚持钱货两清,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