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艺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9-01
一、中国的传统纹样艺术
中国传统纹样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按照中国历代王朝的时间顺序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距今已有6000-7000年时间的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纹样艺术的萌芽、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简单象形的几何形纹为主,具有平衡对称等特点,是一种原始纹样;第二阶段,即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饕餮、夔纹等为主,具有造型夸张、现实奔放、生动活泼等特点;第三阶段,即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和时代特征紧密联系的战争场面及人物纹样等为主,具有“绘画式”等特点;第四阶段,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陶马、武士像等纹饰为主,倾向于写实;第五阶段,即汉末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植物为主,如莲花、飞天、缠枝等,宗教气息浓厚;第六阶段,即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交缠的花枝、成双成对的鸟类、打散分布的小簇花等纹饰为主,具有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气势宏伟及融合外来艺术等特点;第七阶段,即宋元明时期,这一时期的纹样以花鸟等纹样,以及含有丰富寓意的吉祥纹样为主,具有简练典雅、写实、仿院体工笔等特点;第八阶段,即清朝时期,这一时期纹饰内容题材广泛,但以写生折技花鸟居多,“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总体看来,中国的传统纹样历朝历代都是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即在继承前代纹样发展的基础上,又有自己时代的特色。这种代代相传又代代相异的传统纹样正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在戏曲舞台上的传承与发展
戏曲由上古的歌舞宗教祭祀发展而来,到唐展成为有专门管辖的官署――教坊,唐玄宗更是号称“梨园之祖”,后世称戏曲从业人员为“梨园子弟”。他熟谙宫调擅打羯鼓,选择一些人在梨园学歌舞,甚至亲自去教导他们。到了市民阶层崛起的宋代,更是出现了专门进行杂剧、曲艺表演的场所――瓦舍。元代更是杂剧发展的顶峰。清代的戏曲主要是出现了各种地方声腔,如梆子腔,乱弹腔、秦腔等,乾隆末年的四大徽班进京导致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诞生。
中国传统纹样艺术在戏曲舞台上的应用传承主要体现在戏曲服装及戏曲的舞台美术造型方面。戏曲服装上的纹样基本是历代纹样的集合,而戏曲服装是观众对该剧第一眼的直观感受,因此戏曲服装的纹样选择有其特殊的含义。而戏曲的舞台美术造型则充分运用了民族化纹样的造型艺术手段,再现和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生活。
以京剧的服饰为例。京剧演员所穿的服装上面都绣有不同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大致都是来自历代服饰上的纹样,也有一些是从建筑如瓦当、器物上衍化发展而来的。不管是历代服饰上的纹样还是建筑、器物上的纹样,它们都是当时社会中常用或流行纹样的反映。戏服上绣着的这些不同的装饰图案,大都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以达到某种意境。京剧中往往采取“比喻与象征”“双关寓意”等去组合装饰纹,这样更能体现纹样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京》装中,对于动物纹样的运用尤其多,比如龙纹样、蟒纹样、凤纹样等。龙象征着皇权、江山;蟒的地位稍微比龙低一些,象征着权力和富贵;凤被誉为鸟中之王,象征吉祥、喜庆。与龙、蟒纹样相呼应的,是海水、红日,以及祥云,因此它们总是同时出现在服装上。而凤纹样则用于皇室女眷的服装,以凸显人物雍容的气质。这些纹样运用在京剧服装上既表明了穿衣者的高贵身份,又表现了一种庞大的气势。
京剧服装对于植物纹样的运用也很多,如一些道德、品质高尚的人身上一般是穿着绣有具有特定品质的莲花、梅花、兰花、、竹等纹样的服装。京剧服装也有对汉字纹样的运用,如一些年长者身上一般是穿着绣有“寿”字图案的服装。
总之,京剧服装的纹样,既能让观众一眼就看出人物的身份,也能让观众初步对人物的性格有所了解。这既是传统纹样在京剧中的运用,也是京剧服饰对中国传统纹样的传承。
三、结语
戏曲的历史背景不管在何时,总与其所处历史时期的建筑,器具、服饰等各方面相关,而历代的纹样装饰图案和历代社会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环境是一致的,因此戏曲传承的纹样装饰,以更有寓意的诗化意境反映各时期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参考文献:
[1]王一名.中国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5(1):112-112
儒家思想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气息,其文化传承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影响都十分深远,其中对环境艺术最大的影响在于规矩与对称。随着儒家思想的盛行,汉代以后以对称为主的艺术设计风格兴起,如宋朝时期就有“依山傍水两物临,顽石堆砌相平齐”的设计谚语,这表明我国古代的环境艺术设计比较注重对称。明清时期,对称艺术已经成为重要的代表,皇家园林按照天圆地方、二八星宿、四象变化进行设计,形成交相辉映的对称状态,圆明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称艺术并不死板,也不追求单纯形式上的规矩与对称,而是讲究南北呼应、东西相望。近代以后,死板、教条化的思维模式禁锢了一些设计师的思想,使得对称艺术变成形式上的对称,丧失了传统艺术的人文情怀,也丧失了儒家传统思想的根本精神。我们应当改变这一形式,深入研究儒家传统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文化内涵。
二、道家思想中的“自然”对环境的影响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是无为的自然特性。一些人将“天人合一”看作道家的“自然”,这种观点具有片面性。“天人合一”并不是道家的根本精神,儒家也谈“天人合一”,尽管角度并不一样。道家的精神在于自然无为,先秦时期的自然设计风格往往是最显著的设计理念,他们不拘泥于形式,追寻自然的脚步,将内心的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文献记载:“先秦之物多属神品,然汉代后毁于本末,究其因乃不兴自然也。”意为先秦之前的艺术品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是汉代以后的艺术品丧失了艺术的灵性,这是由于不追求自然导致的。这种说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对于自然的追求是设计师需要注意的。现代设计师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当追寻对自然的把握,这种把握不在于应用手段,不流于形式的俗媚,应当从心出发,依靠内心对自然理念的理解进行合理的创造把握,从而让设计形式与自然结合。
三、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思想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融会贯通“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的基本理念之一,成为中国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主导思想与艺术精髓。“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经历了由改造自然到回归自然的思想转变。在进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时,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必须对环境艺术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向以及材料运用等进行有意识的转变,在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并结合现代多元文化元素,创造出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这不仅能在融入传统思想的同时衔接现代设计思维,还能使现代人充分体会精神上的闲适安逸与心灵上的清雅淡然。
四、结语
关键词:招贴设计;中国画;民间美术;传承
现代招贴设计在传统文化发展中的构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在多个方面,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我国篆刻艺术中有所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是一种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在我国的招贴设计画中,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传统构图法则中也屡见不鲜。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民间剪纸和蓝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可以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得到印证。本文中主要介绍对中国画和民间美术两个方面的传承:
一、现代招贴对中国画艺术的传承
(一) 笔墨的传承
说到对水墨的传承,就不得不提到靳埭强,他说:“电脑这一工具,非常简便的被广泛运用,但水墨的渗化,绝不可能有计划的控制它的形状和色调,电脑和喷绘一样不可能造到作,印刷技术也不可能达致,只有通过微妙的毛细管根纤维的接触,才能有奇妙的变化。”他作品中的水墨,极简、单纯、也有用水墨以英文字母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用水墨以山水画的形式表现内容的,也有将水墨和点、线、面结合通过新的图形形式完成作品的,水墨在他的画面里凝重、通透、变化丰富,体现出他对水墨文化的理解和运用。他的海报作品大片留白、空灵肃静、清雅纯净,似幅幅高洁的中国画。
日本设计师田光中一:“靳埭强的海报是极富东方色彩的。他每一张作品都流露出中国传统上的风格,静盈而端庄,简洁清亮,毫不纷乱,常见一大片留白,整洁中如清风拂过,成为海报的主题。构图简约。在靳埭强那静悄的画面上,常有墨迹遗痕。笔和墨描画出来的不是什么绘画,也不一定是字,只不过是饱沾墨液的毛笔在运走时表现出优美的轨迹来。那些由墨色到灰色以至呈现奇妙的浓淡度, 世人感到是东方心魄的跃动。”这红跃动的东方心魄,就是靳埭强先生对中国画水痕墨韵的传承。
(二) 意象的传演
中国的水墨画不讲究“肖神”,而重点在于“通意”。画家把各种要描绘的事物先急在心里,然后才胸有成竹,一挥而就。当一张宣纸铺在眼前,国画的意在笔先,运筹构图,下笔后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一气呵成的意境在靳埭强形式的现代设计上尽情展现。在设计中承传水墨这种形式时,他思考了两者的最佳结合点:“面对水与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了一个概念,只有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毛笔是有生命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我喜欢把自己的创意和这种有灵性的生命融合起来。”
二、现代招贴对民间美术的传承
(一) 图案的传承
中国民间美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它们包括人物、动物、植物、图腾等形式在内的图像,这些乡土味浓郁的图像元素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去年春节前,在中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户外广告栏中可以看到“金童子与可乐”的招贴。该招贴就是把国人家喻户晓的吉祥图案年年有余的形象,直接与知名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相结合,使传统中带有强烈的现代色彩,现代、时尚中又包含传统元素。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图形艺术表现出一种跨时代的魅力。
近几年新兴的房地产业及与其关联产品类招贴,顺应了中国人求祥祈福心理,大做文章,很多宣传海报招贴借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元素来宣传自己的产品。这样既能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满足人们求祥心理,同时也展示了中华传统吉祥文化的魅力。如年广东省广告有限公司给某房地产做的系列海报中就分别用到了我国民俗文化中的剪纸和染织,反映的民俗民风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无不蕴涵着传统文化的情节。
传统是发展的,古人为我们今人传递传统,今人则为后人创造传统。研究和探讨传统文化精神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更好地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切实推进我国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我们要用客观理性的认识和发展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吸取西方现代设计意识与方法,创造出新的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民族精神的招贴设计文化来,才能构建出中国现代招贴形态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系。传统民间美术在招贴中应用的范例非常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二)意蕴的传承
中国传统民间图形本省就意味深厚,寓意丰富,各中往往蕴藏着多元的吉祥意义。
中国传统图形背后的“意”是人们迷恋其造型的关键,不论古人还是现代人,对美好事物都一样心存向往,因而传统造型背后的吉祥意味,因吉祥艺术带给人幸福与安宁,驱散着人们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畏惧与猜疑,吉祥艺术的价值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而成为民间群体约定俗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以鱼为例:作为自然形态的鱼,西方的传统,要研究它的生理结构特征,他的固有色和条件色、质感、量感,艺术的标准在于模仿自然的艺术技巧。中国民间艺术中的鱼,多是“阴阳鱼”“八卦鱼”“鸡头鱼”“虎头鱼尾”“人头鱼尾”“鱼戏莲”等,这种不以自然模拟为造型标准,不以形似为规范,而以鱼自喻,借物寄情,以物言志,表现了双鱼相交而生万物的宇宙观和子孙繁衍万世的生殖崇拜。它并非反映自然生活现象,而是阴阳万物交感、生存繁衍观念的隐语符号。
招贴设计设计可以说是由“意”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并利用形式法则创造出可视的形象,并通过这个形象直接或间接地对“意”的内涵进行了表现或象征,而观者则通过象征图形引发联想机制,得到“意”的内涵。这样一个过程,即为以意生象,以象表“意”。但图形设计绝非对“意”的简单陈述,而是升华和提炼,是一种再创造,可见,由此而生的“有意味的形式”必然包含着设计者的观念与情感,它们与设计的主题思想融为一体,被观者所感知。意念赋予形式以生命,因此形式在展现意义上变得积极主动。
财神可以说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希望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既平安又能财源滚滚。因而财神也被纳入许多设计师的设计元素中。卓越形象品牌传播事业机构为老板牌吸油烟机所作的“财神篇”招贴,就是透过财神这一形象,来表达该品牌的内涵。招贴形式非常简单,但却用这一民俗形式充分反映出中国人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
中国吉祥艺术是浸透了民众对自身生命的存在和生命质量的期盼――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不幸的规避的一种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吉祥艺术构成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生活观,展现了中国人民独特的生活观念、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人格培养和传统道德操守模式。优秀的设计,不仅透过形式来表现意义,还可以主导和控制观者的欣赏角度,使作品在意义上得以完整的呈现,使表现意图达到准确的传达,这对于招贴设计设计的信息与情感传达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传统,去探寻和挖掘蕴涵在它们背后的“意”,将已在中国民众心中形成共识的传统图形的“意”,延用到现代招贴设计中来,从而延伸出更新更深层次的精神理念,使其更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
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正处于急速发展时代,在全球一体化形式的带动下,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设计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但我们的设计者不应该盲目崇尚西方的设计思想和形式,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淹没在纷繁芜杂的国际气息中。现代招贴设计的构建不在于有这一艺术形式,而在于这一艺术形式是否独具有特的中国文化特色,是否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予以传承,这才是中国设计者任重而道远的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贝莉.《谈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传统理念的传承》苏州大学学报,2004
[2]王序.《靳埭强平面设计师之设计历程》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动漫艺术设计;传承和创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一、动漫艺术设计概述
互联网以及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新名词:动漫艺术设计。所谓动漫艺术设计,是用图形图像来对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表现和反映。
动漫艺术设计所反映的动漫作品的主题思想必须和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需要设计者通过一定的文化来进行表现。动漫艺术设计是一种文化衍生品,成功的动漫艺术设计不仅要有精彩绚丽的图像,更要突出对文化内涵的体现,触动人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热播,让人们对国产动漫艺术设计充满了信心和憧憬,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扎根于动漫艺术的中华传统文化热。
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动漫作品概述
随着对动漫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年龄层越来越广,动漫艺术产业也越来越被重视。国产动漫如今也正在蓬勃发展中,近期一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国内动漫产业中名声大噪,在各大网站、微博、贴吧等有无数的相关话题。《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如何能够获此殊荣,究竟讲述了些什么呢?
(一)剧情简介
大闹天宫后四百年多年,齐天大圣成了一个传说,在山妖横行的长安城,孤儿江流儿与行脚僧法明相依为命,小小少年常常神往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影片截取西游记故事中的一小段内容进行解构,齐天大圣被如来佛压于五行山,童年唐僧江流儿机缘巧合放出了大圣,这位失去法力的昔日战神,冷漠狂躁、疲惫不堪、死要面子,在江流儿、傻丫头需要他解救时无能为力。内心深处难以割舍的侠义情怀与无奈现实撕裂着他,落寞英雄在矛盾中挣扎。当江流儿奋不顾身前去解救傻丫头,使大圣走向了觉醒的第一步。江流儿念想中的大圣即是昔日的大圣,亦是大圣的“内我”。
(二)人物角色剖析
1、孙悟空
曾经大闹天宫,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偶然因江流儿(小唐僧)解开镇压之印,逃出山洞,但是法力尽失,性格狂躁抑郁,只想回花果山过平凡日子,又因侧隐之心,勉强护送江流儿回长安,一路上不得不与山妖肉搏厮杀。经典著作中的任性猕猴已不在,而影片中的悟空传承的更多的事著作中的正义气息。
2、江流儿(小唐僧)
江流儿是年仅7岁的小和尚,父母被山妖害死,成了孤儿。江流儿勇敢善良、天真活泼、好奇大度,崇拜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这与经典著作不同,以萌萌的形象从合理变化中更多的是经典的创新。
三、混沌
作为反派,这个角色很具特点,以京剧脸谱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呈现给观众,在混沌被打回原形时,此时对混沌的解释就是上古时期神话中“四凶”之一的怪物,从《山海经》和《子不语》中有记述。混沌,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描绘出反派的形象,以及从两部经典中创新出让人过目不忘的角色。
四、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和信念。这种文化深深感染和熏陶了大多数人民的思想,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然而,现代生活的高节奏,以及传统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呆板,使得部分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热映,这部拥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影片扎根于现代动漫设计的创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本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漫长历史积淀,凝聚着民族精神精华的文化。传统文化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满足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更要保持中华民族的特性,如《中国传统美德故事》这部动漫中,每一集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动漫表现以及艺术设计为辅,这都是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融合以及更多的是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于动漫艺术设计之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更是大胆创造,合理想象,对经典充满敬意,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当代青少年观众的趣味。影片中,归来的大圣,是个符号,归来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动漫艺术。传承中增强动漫艺术。动漫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动漫产业的灵魂。一方面,动漫的发展可以传播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另一方面,文化会给动漫注入生命力,使动漫产业真正焕发生机,既能让观众获得艺术的享受,同时也能增长知识和智慧。
(二)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中的创新
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的有效融合是由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动漫艺术设计的成长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用文化的角度去对动漫艺术设计所表达思想进行审视。在动漫艺术设计中,文化是重要的根基,而动漫艺术设计又对文化进行很好的发展和传播。在这条创新融合的道路上,已经留下了深刻的脚印。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背景,用动画给予了观众轻松又富有中华传统特色的观感。在动画中大量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让整部动画富含中国传统特色。
A、视觉元素的创新
整个影片的画面背景主要是以写意的中国山水画为主,各种视觉元素中都充满着浓浓的中国风,营造出独具中国魅力的意境,以及人物的特征在电影荧幕中的表现。例如,影片中既有斗拱飞檐的古城长安,更有依据悬空寺设计的最后决战之地等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式建筑,剧中人物的形象设计也具有浓浓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如,电影开始前,身着僧服的江流儿师徒观看着皮影戏,木偶戏等传统的元素。
B、听觉元素的创新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语言、音响和音乐这三种听觉符号共同传递着丰富的听觉信息,并且呈现了更为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二影片中的音乐采用了多种中国古典乐器,通过视觉符号和听觉符号的完美呈现,影片完全把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编制于故事之中,不仅展示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多姿多彩,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C、语言元素的创新
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语言中感知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例如,影片中有几个场景:师博教育江流儿时说了这么几句话:“打坐、念经、参禅,不骄不躁、悠然自得……我们出家人普度众生,要从小事做起……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而已,一切皆为虚幻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一念愚即般若绝”这些语言皆是出自佛教。这些语言元素更是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动漫艺术设计表现上的融合。
在动画中不仅仅融合了中华传统元素,还有创新。使整部动画更切合现代的人群而不生涩难懂。这当中不仅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还涵盖的是动漫艺术设计的创新。
D、人物形象的创新
以往孙悟空这一角色形象,对于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的原著之中,孙悟空实际上是一个只有四尺身长的大圣形象,小说之中甚至直接称其为猢狲对于有着强烈志怪意味的原著而言,这样的设定是不足为奇的。然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基本上都已经接受了由六小龄童所饰演的拥有成年人身高的孙悟空形象。同时,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之中,尽管孙悟空度过了一段消沉而迷茫的日子,然而他百折不挠和重情重义的英雄本质并没有改变,孙悟空与年幼的小江流儿的关系是一种亦父亦兄的关系,因此孙悟空的形象被设计为身高体长,这样才能够对江流儿体现出一种充分的照顾和保护感。这即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动漫艺术设计当中的传承与创新。
四、小结
一、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目前,吉林省已经将东北二人转音乐、长白山森林号子、蒙古族马头琴音乐、朝鲜族长鼓舞音乐、东北大鼓音乐、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音乐、乌力格尔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朝鲜族洞箫音乐、伽??琴艺术、阿里郎、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朝鲜族鹤舞音乐、黄龙戏音乐、盘索里音乐、朝鲜族三老人音乐等16个传统音乐文化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将吉林乌拉满族民间音乐、赵家传统古筝技艺、刘学仁高粱秆儿哨、乌拉满族秧歌音乐、吉林汉族大秧歌音乐、乌拉陈汉军旗香音乐等31个项目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将百余个项目列入吉林省各市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尤其是2009年成功将朝鲜族农乐舞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一)保护资金不足。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外来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吉林的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个别传统音乐文化消逝,有的已步入濒临消亡的边缘。虽然吉林省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也加大对本省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但是宣传力度以及保护措施方面尚有欠缺,尤其是相关保护资金投入过少,无法满足相关保护工作的持续、长期进行,进而也达不到预期的保护效果。
(二)未形成完整的传统音乐发展产业化。虽然吉林省内的传统音乐工作者、相关专家以及民间艺人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是,一些传统音乐文化团体、民间艺术团体,参加演出的机会较少,传统剧团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加之一些传统剧团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的扶持与引导,进而也导致吉林省传统音乐发展无法形成演出、开发与保护共同发展的道路,直接影响到了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一)加大政府保护扶持力度。吉林省政府注意传统音乐文化的经济价值与承传价值,不断加大政府保护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传统音乐文化保护政策.同时,加大政府财政拔款金额,为传统音乐文化团体、民间艺术团体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鼓励其通过自身演出以保障发展所需资金。另外,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大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与保护制度,提高当地百姓对非特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构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不间断、长期的工程,只有借助现代音乐文化教育体系,才能构建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传统音乐人才,使其感受到本省传统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地域魅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吉林省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三)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吉林省应将传统音乐文化遗产逐步转化为文化产业化发展之路,以此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基础,同时,也可以促进本省的经济发展。另外,吉林省还可以将一些代表性的保护名录(如东北二人转、朝鲜族农乐舞等)打造成精品传统音乐项目,并通过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其产业化发展,在提高保护力度的同时,还可以带动本省的音乐旅游与投资等多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