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与私营企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工商总局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实有企业1408.31万户(含分支机构,下同),比上年同期增长7.62%。内资企业1364.22万户,增长7.85%。其中,私营企业1136.27万户,增长10.76%;外商投资企业44.09万户,增长0.93%;个体工商户实有4134.7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6.13%;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82.8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7.97%,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民营企业改革“三步走”战略方向
民营需要准确抓住发展切入点进行改革,才能够实现企业顺利转型。这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
(一)将市场营销方面作为民企改革主要切入点
改革开放后,市场竞争加剧,大量民营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而破产。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民营企业没有掌握产业资源的上中游市场,只能在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与外资企业制约下分享下游市场的边角利润;二是,民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与大型企业集团争夺社会市场资源控制权。
实现民营企业的稳定快速转型,关键在于企业营销理念的更新。民营企业营销改革关键点在于立足原有优势产品,开发自主产品,使产品体系焕然一新,并集中力量,利用有限资金迅速掌握上游市场资源渠道,逐步摆脱国内大中型企业对民企发展的资源限制。
(二)推进行政人事管理现代化改革,实现民营企业稳定快速转型
高效能的行政管理可使企业运转有序,增强公司整体执行能力,在行业竟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目前,大多数民企都普遍存在着权力集中缺乏制约、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比例失调、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因此,实现公司稳定快速转型,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健全人事制度。民企在管理层面要根据公司发展状况健全企业行政工作人事制度,增强公司在人才引进和储备方面的竞争力;实行和完善管理人员负责制。这要求公司职能部门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约束机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公司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强化公司行政执行力。民营企业发展必须合理设计行政组织机构,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 强化公司行政执行力;更新企业发展观念,用心眼光看待市场发展,形成与时俱进的企业创新文化。
(三)推进公司管理的系统化建设,寻求有效运行机制
目前,民营企业发展虽然不可能与大型国有企业获得相同的政策机会和财政支持,因此民营企业要更加细心汲取大型企业发展经验,更加深入的进行企业改革,坚持“以改革没发展,以创新求效益”的思路”。完善企业管理的系统化创建及运行,实现人力调整到位,人员执行力提高,认识得以统一,系统的建立定然将对于企业的利益的提升起到极大化的效果。这一系统要求高级专业管理团队协作建立,实现企业更加开放的发展模式。
三、民营企业遵循“三步走”发展预估效果
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民营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的原因,也有金融制度和政策限制的因素。
首先,部分民营企业信誉、形象欠佳,使银行对民营企业态度冷淡。我国早期的民营企业是在传统体制的边缘和缝隙中成长起来的,经营者多为工人、农民、小商贩或供销人员,很多是政策催生,他们缺乏现代企业经营者的理念,执行的是家族垄断的产权制度、隐私式的财务会计制度、任人惟亲的人事制度和家长式的治理制度,企业形象先天不足。从财务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资料不全、数据失真、信息失实的问题;从抵押来看,明显薄弱;从经营手段审视,粗放、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甚至一些民营企业为急于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而不择手段,从而失去诚信,败坏了民企整体信誉。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璞先生提供了一个数据,60%以上民营企业的信用等级是3B或者3B以下的等级,银行难免对其谨小慎微,贷款自然举步维艰。
其次,我国金融业市场化程度低,民营企业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方方面面的限制。我国现行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面向社会公众直接融资问题,入市门槛较高。2005年10月通过修订的《证券法》和《公司法》规定,企业发行股票上市时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3000万元人民币;企业发行债券时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人民币6000万元。一般民营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现行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最终仍然需要以市场化的方式解决,因此,完善资本市场,引导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为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的重要方式。私募股权基金的出现,无疑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工具。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PrivateEquity),是指按照投资基金运作方式,直接对非上市实业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在交易实施过程中附带考虑将来的退出机制,即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也被称为产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将产业投资基金定义为“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制度,即通过向多数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由基金公司自任基金管理人或另行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委托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资产,从事创业投资、企业重组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实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一般投资期限较长,投资期限通常为3~7年,所以说它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最佳途径之一。
首先,私募股权基金的迅速壮大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先决条件。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信托法》的颁布,《公司法》、《证券法》以及《合伙企业法》的修改,基本消除了各类私募股权基金及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与运作的法律障碍,发展私募股权市场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资本市场监管机制的不断完善,信息披露和监管更加透明,以及创业板即将设立,使大批机构投资者不断涌入到直接股权投资市场中来。目前,在私募股权基金中,不仅有凯雷、软银、鼎辉、清科等国内外著名私募股权基金的身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从资产配置和提高收益的要求考虑,也开始进军私募股权投资领域,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从探索综合经营提高竞争力的角度,在政策逐渐放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直接股权投资试点,甚至丰富的民间资本也积极地参与到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中来。经过近一年多来的暴发性增长,中国的私募股权基金拥有的资金规模已经很大,大规模的资金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
我国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资金问题、管理制度问题等等,导致人才成长环境欠佳,因此要吸引和稳定员工队伍就存在较大的难度,人才的高流动性和人才匮乏成为导致民营企业不能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这其中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关节点。
而在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员工队伍稳定性差。离职率是企业用以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离职率的考察,可以了解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和满意情况。离职率过高,一般就表明企业员工的情绪较为波动、劳资关系紧张并存在较严重的矛盾,企业的凝聚力下降,这样导致了人力资源成本增加、组织效率下降。尤其是民营企业人才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对企业发展的影响非常严重。
二、民营企业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通过对这几个民营企业的员工离职原因进行调查和访谈,并且查阅相关中西方文献及研究成果得出,目前造成我国的民营企业离职率过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环境因素、民营企业自身的因素和员工个人主观因素,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营企业自身因素。
(一)环境因素
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处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各种政策制度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竞争也相当激烈,与外资企业和国企的差距在短期内还存在。劳动者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受整个人才市场的就业机会和失业率等环境因素影响。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承担比大型企业更多的经营风险,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企业能否经受得住市场的考验,这是员工非常关心的焦点性问题。
(二)民营企业自身因素
在民营企业中员工离职的主要原因中,企业自身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健全有效、运转情况良好的企业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企业自身下手进行研究分析原因,是解决企业人才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企业的人才观念及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滞后。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至今还不是十分成熟,尤其是很多家族企业,他们对于人才的认识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还是远远不够的,多数民营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人事工作的执行和落实环节也问题很多。
第一是薪酬与福利待遇,民营企业往往没有非常科学的薪酬体系、优厚的福利待遇,这往往是造成员工离职的关键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薪酬不公平、对福利制度不满意等;其次是员工招聘与配置,招聘是人才进入企业的源头,只有在源头上把好关,建立和招到符合岗位模型的人才是关键的一步,另外在人才配置上和岗位晋升渠道上设置不合理也是造成员工高离职率的重要因素;最后,民营企业在对人才的认识和看法上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和片面性,许多企业片面地认为人才就是技术人才,存在着重技术和资金、轻管理的错误观念。总体来说民营企业的人才管理工作基础薄弱。
第二,多数民营企业缺乏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通常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和凝练才能形成。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成立时间不长,在企业文化方面并没有下很大的功夫,因此很难建立和形成自身明确而良好的企业文化,不能靠企业文化来凝聚和吸收人才。
第三,工作本身的因素。在企业自身的因素中,企业中所设立的这一工作岗位本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首先是工作岗位中的工作条件,包括企业员工每天的工作地点远近、工作时间的长短,以及工作条件的优劣;其次是工作与自我设想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工作与员工本来设想和期待的差距太大的话,员工的离职率还是特别高的;再次是工作的重复性和工作负荷,工作本身如果重复性太大,企业又没有采取一些技巧和措施,加上工作负荷大,自然离职率就不会低。最后是工作的自主性,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他们对于工作的自主性以及工作的明确性有较高的要求,以发挥自身的能力,因而工作的自主性不容忽视。
(三)员工主观方面的因素
其实员工离职也不能完全归于是企业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离职源于员工自身的主观因素。虽说是员工的主观因素,但是将员工主观因素进行归纳分析的话,则更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进行针对性的采取预防和解决措施。
首先是从员工心理角度来看,主要有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工作卷入度、工作的安全感等等;其次是员工个人特征变量,如年龄、性别、工作时间、教育水平等,当然也包括职业道德因素。在员工个人特征中,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预期和判断,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员工依据各方面信息和自身思考,在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和预测的基础上,做出的职业发展选择。另外还有与工作无关的个人因素,如配偶、家庭负担等。
三、对于民营企业稳定人才队伍的措施和建议
针对以上分析的导致民营企业高离职率的因素,以及对部分民营企业的实际考察,主要从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提出了降低民营企业员工离职率的对策:
(一)民营企业管理战略的调整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破家族管理模式。要通过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员工发展的、有利于员工实现个人价值的企业氛围,消除员工的不公平感,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民营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首先就要克服家族模式的人事管理制度,推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将先进的西方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
第二,加强战略管理,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当前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缺乏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对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民营企业管理者都对于市场经济缺乏全面的研究,而一味看重眼前利益,没有对企业经营风险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和防范。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为企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从战略的高度影响员工的凝聚力,使他们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步骤,以全新的心态投入工作。
(二)从招聘和员工配置工作中进行全面控制
首先招聘前必须建立公司完整的岗位模型体系。对于要招聘的人才有一个严格的量化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做到人岗匹配,这是招聘的基础工作,也是降低离职率的基础。其次,招聘过程科学化并且严格化。在招聘过程中要制定具体的可行方案,为企业招到能力强并且合适的人才。最后,员工配置合理,有明确的晋升途径。对于新员工的管理非常重要,尤其是员工配置,要做到人岗匹配。另外明确的晋升途径对于员工队伍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此必须有一套规范合理的晋升制度,这对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也非常重要。
(三)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体系,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相对于外资企业和大的民营企业而言,我国多数民营企业普遍不够重视对员工培训的投入。新员工入职后的培训往往就是形式大于内容,很多企业并没有将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工作规划,经常是一年半年才做次员工培训,而且还缺乏相应的计划。那么对于员工个人有针对性的培训就更少了。
虽然多数民营企业资金有限,很难对每位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但是企业让然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注重员工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制定培训体制的过程中,尤其是要对企业的核心员工进行重点培养,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长帮助其建立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晋升途径,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而对于非核心员工,同样要重视他们的培训工作,帮助他们尽快的提升自己,实现职业目标。
(四)提供公平合理、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建立有效地激励机制
较低的薪资水平并不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因此,企业不应该也没必要一味地压低员工的工资收入,而应着眼于长远发展,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资水平,努力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一般企业里面的员工薪酬水平都会有差异,这通常取决于他们的工龄、岗位性质、工作难度以及不可替代性等等,因此适度的薪资差异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在薪酬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福利制度,就会引起员工的不满,因此企业的薪酬制度应该尽力做到公平合理并且不失竞争性。第一,企业内部员工与同行业员工相比,其所获薪酬是公平合理的.企业人力资源部应该开展薪酬调查,确定市场的平均薪酬水平,保证员工收人不低于平均水平;第二,要让员工与公司内部其他员工所做的贡献相比,其所获薪酬是公平合理的。企业必须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估体系,为了保证这种制度的有效实施和运作,就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岗位评价、薪酬调查、公平的绩效评估。另外公司为达到员工需求的最大满足,有效地激励各个层次的员工,还应根据各个层次员工的喜好以及需求设置合理的福利政策,使员工更好的为企业工作。
(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凝聚力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让员工更快的融入组织,从而能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并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能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共享利润从而产生与企业共同的价值观使员工感受到一个美好未来。
关键词:股权结构 企业绩效 成本 民营公司
一、引言
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和广阔的市场,在过去十多年间,我国民营经济所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超过20%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生力军。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民营企业上市的速度逐步加快,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想通过上市,来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并希望通过上市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大多数民营上市公司是在家族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上市并没有完全改变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家族特征,企业的治理效率仍然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的最基本要素,决定着企业问题的类型和成本的大小,合理的股权结构能够减少企业的各种成本,有效地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治理效率和企业绩效的提高。当前对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很少有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但由于治理结构上的差异,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与国有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探究股权结构影响公司绩效的基本原理,完善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本文将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两类问题为基本出发点,来分析股权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股权结构及由此产生的问题,一直是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基于成本视角,国内外关于股权结构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管理层持股、股权集中和股权制衡方面,本文据此提出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假设。
(1)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外研究中,Jensen和Murphy(1990)指出,无论是股票所有权还是股票期权的形式,管理层核心人员持股都有利于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Mehran(1995)利用美国制造业公司数据研究得出高管持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也有学者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 McConnell等(1990)以托宾Q值来度量公司价值,发现托宾Q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呈倒U型关系。国内研究中魏刚(2000)、李增泉(2000)以及李良智和夏靓(2006)等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刘国亮和王加胜(2000)、张俊瑞(2003)等的实证结果却表明了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还有学者认为二者呈非线性关系,如吴淑琨(2002)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理论上分析,管理层持股可以将高管人员与股东的利益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目标函数与股东的目标函数达到内在一致,从而可以降低管理层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绩效,但是当管理层持股比例超过一定界限时,管理层可能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损害股东的利益。为了检验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1:管理层持股比例和公司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二次曲线关系)
(2)股权集中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投资者要在大股东所取得的控制权收益和分散投资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投资者成为大股东的动力是其所获得的控制权利益大于分散投资的利益。控制权收益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收益”和对中小股东的“收益”。对管理人员的“监督收益”来自于大股东对公司管理层的的监督效应。当股权较分散时,由于单个股东持股份额较小,监督成本大于监督产生的收益, 缺乏对公司监督的动力。当存在大股东时,由于大股东占企业收益的份额较大,大股东有较强的搜集信息监督管理者的动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管理层的问题,降低管理人员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绩效。对小股东的“收益”是指大股东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通过关联交易、盈余管理、利润分配等手段转移公司资产谋取私利,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并使公司绩效降低。国外研究中:Berle和Means早在1932年就提出,股权过于分散会给公司股东造成福利损失,因为公司股权越分散,股东拥有决策控制权的成本就越高,管理人员越容易使用其它目标代替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Gorton等(2000)研究发现德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有正向关系。Barontini等(2005)对欧洲多个国家的上市公司研究后发现,家族控制对企业业绩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Demsetz和Lehn (1985)通过对美国大公司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净资产收益率不相关。国内研究中,Xu 和Wang(1999)研究表明,用前五大股东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表示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徐莉萍等(2006)的实证结果也显示,企业绩效和股权集中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向线性关系,而且这种线性关系在不同股权性质的控股股东中均明显存在。但是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的托宾Q值呈倒U型关系。白重恩等(2005)的研究结论却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而且二者是呈U型关系。大股东的出现解决了股东分散带来的搭便车问题,降低了管理者的成本,但同时又带来了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问题。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会利用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控制权来谋求私利。大股东带来的监督收益容易被大股东的“成本”所抵消,企业绩效的变化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强弱,如果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为公司带来的监督收益持续大于其成本,那么企业绩效也会不断提高,股权集中度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反之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则很可能存在区间效应。为了从整体上考察股权集中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2: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倒U型关系
(3)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外研究中,Bloch等(2001)的研究表明,当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时,为了获得其他股东的支持,大股东会做出更有效地使用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大股东之间的竞争能够减少控制权的私人利益。Maury等(2005)通过对芬兰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外部大股东的存在有利于提高公司绩效,尤其是在家族控制公司,在没有外部大股东监督的情况下,家族控制者更易于攫取私人利益。国内研究中,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研究表明,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股权制衡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黄渝祥、李军等(200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股权制衡能抑制大股东的掠夺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的结论。白重恩等(2005)的研究结论也表明股权制衡对公司绩效有正向影响。从减少大股东的成本角度分析,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股权制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剥削行为,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从而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3:当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股权制衡度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对于民营上市公司的界定本文依据所有权的实际行使主体,如果企业最终控制人非国家(含代表国家的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企业,则认为该公司是民营上市公司。本文以2010年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样本选择过程如下:考虑到新上市公司的不稳定性,剔除了2010年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由于金融保险行业获利方式的特殊性,剔除了金融和保险行业的上市公司;剔除了在2010年发生过资产重组和生产经营环境发生过重大变化的上市公司;剔除了ST、*ST以及其它财务异常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578家样本。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深沪证券交易所。
(三)变量选取 本文选取了如下变量:
(1)股权结构变量(自变量)。本文使用公司高管持股比例来反映管理层的持股状况,公司高管主要包括董事长、董事、监事会主席、监事、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在计算高管持股比例时,包含了其关联股东持有的公司股份。使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反映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当前的研究大多采用S指数(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比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反映公司的股权制衡情况,但是由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能完全反映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大小,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公司的股权制衡情况,本文使用S指数比上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比例反映公司的股权制衡程度。
(2)企业绩效变量(因变量)。为了能够尽可能地对企业绩效进行全面衡量,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性以及市场评价三个维度构建了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企业盈利能力方面,首先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最基本的评价指标,同时为了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考虑到非经常性损益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增加了营业利润率指标。另外,为了避免盈利能力类指标可能存在的会计操纵问题,反映企业收益的质量,增加了资产现金率指标。在评价企业成长性方面,选择了营业收入增长率,反映企业在开拓市场方面的成效。最后,使用托宾Q值来反映市场对企业价值的评价,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企业绩效指标进行筛选。
(四)模型建立 根据假设1,为了检验两者之间的倒U形关系,本文构建了如下回归模型:F综合=α1 + β1MER + β2MER2 +ε
这里,F综合是企业绩效综合得分,MER是管理层持股比例,平方项的引入是为了检验倒U型关系是否存在。根据假设2,本文构建了如下二次非线形回归模型:F综合=α1 + β1CR1 + β2 CR12 + ε
根据假设3,本文以ERR表示股权制衡度,构建了如下线形回归分析模型:F综合=α1 + β1ERR + ε
三、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分别对单变量和分组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
(1)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单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第一,表(1)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上述股权结构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样本公司高管持股比例的均值为25.74%,与国有上市公司相比,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上市公司大多是从家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对来说比较统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为33.02%,并且绝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在20%至50%之间,占样本70.8%;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比例均值为36.63%,S指数比上实际控制人拥有上市公司控制权比例的均值为72.72%,小于1,总体上来看,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外部大股东对公司控股股东制衡程度较弱。第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可以发现,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在2010年取得了良好的业绩,其中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为10.75%,资产现金率为3.9%,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为24.94%,民营上市公司良好的成长性也得到了市场投资者的认可,样本公司平均托宾Q值高达3.53。在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时,通常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赋权,但是赋权存在着较强的主观性,从而使得评价结果不准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来提取主成分,通过对民营上市公司绩效指标体系中5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约89.04%,能够较好地反映原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信息。然后以各因子方差贡献率比上4个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计算因子的综合得分,将因子的综合得分(记为F综合)作为企业绩效的综合评价指标,综合得分越高,表明企业绩效越好。
(2)按管理层持股比例分组比较公司绩效。为了从整体上考察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按照高管持股比例的不同,将研究样本分为四组,第一组的持股比例小于5%(即管理层持股比例较低);第二组的持股比例大于5%但小于等于20%(即管理层持股比例中等);第三组的持股比例大于20%小于等于50%(即管理层持股比例较高);第四组的持股比例大于50%(即管理层持股比例非常高)。表(3)列出了各组企业绩效F综合得分均值以及组间均值比较T检验结果。从总体上看,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绩效越好。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第4组与第3组企业绩效显著好于第1组;第2组与第4组、第3组与第4组,在10%的统计水平上差异是显著的,在5%的统计水平上不显著;第1组与第2组、第2组与第3组之间的企业绩效表现则没有显著差别。
(3)按股权集中度分组比较公司绩效。由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5%的只有1家,为了便于分析,按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将研究样本分为三组,第一组的持股比例小于等于20%(即股权相对分散),第二组的持股比例大于20%但小于等于50%(即股权较为集中),第三组的持股比例大于50 %(即股权高度集中)。表(4)列出了各组企业绩效F综合得分均值以及组间均值比较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组3的F综合得分均值最高,组2次之,组1最小,也就是说总体上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企业绩效越好。组间均值T检验结果显示,第3组企业绩效显著好于第1组和第2组,第1组与第2组均值差异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
(二)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前述回归模型,分别验证了研究假设。(1)管理层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发现,当二次项被引入回归模型时,模型的解释能力比较差,两个自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都不显著,因此,将二次项剔除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中模型2所示,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系数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并且F统计量也明显高于之前存在平方项的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民营企业管理层持股比例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不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2)股权集中与企业绩效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模型中CR1代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当模型中存在二次项时,二次项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上不显著,将二次项剔除,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如表中模型2所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系数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F统计量也明显高于之前存在平方项的二次曲线回归模型。因此,认为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度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不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3)由于股权制衡受到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两方面的影响,当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即使很低,计算得出的股权制衡度可能仍然会很高,而事实上此时公司很可能不存在股权制衡;相反当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即使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股权制衡度也可能会比较低,因此,如果不考虑控股股东持股情况,简单对股权制衡度进行分组比较和回归分析,无法真实地反映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按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高低,本文将研究样本划分成3组,分别进行了股权制衡与企业绩效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发现,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20%小于等于50%时,模型F统计量值为11.047,自变量股权制衡度系数为0.181,在1%的统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50%和小于等于20%时,模型F统计量值较小,自变量系数不显著,股权制衡度与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股权结构中管理层持股、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度三个方面与委托问题联系最为密切,本文围绕管理人员和大股东所产生的两类问题,探究了上述三个方面影响公司绩效的机制,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民营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而不是倒U型曲线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大多是从家族企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族的部分成员通常在公司担任要职,能够直接行使对公司的管理权或者能够对公司的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监督,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层的成本,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法规的不断完善,管理者牺牲股东利益追求自己控制权私利的成本和风险在不断加大,管理层持股所产生的激励效应占据了主导地位。(2)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和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不存在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较高的股权集中度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更多地体现为正向的激励效应,而不是负向的侵占效应。主要原因在于,民营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越高,对大股东基于控制的监督利益所产生的正向激励作用越大,大股东也就越有可能保持对公司管理层的有效控制;同时,随着持股比例的增加,大股东通过各种手段掏空上市公司的边际成本也越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股东为追求控制权私利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能力。(3)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介于20%和50%之间时,民营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与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要原因在于此时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对公司形成绝对控制,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能够发挥股权制衡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第一大股东存在较大的外部威胁,为了获得其他股东的支持,会做出更加有利用于公司发展的决策;另外一方面,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其对公司控股股东的监督效应越强,从而能够减少控制权的私人利益。而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小于等于20%或大于50%时,两者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此时股权制衡的作用难以发挥,原因可能是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如果外部大股东股权制衡的程度过高,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控股股东的努力程度和对公司管理层监督的积极性,增加了管理层的成本;如果外部大股东股权制衡程度过低,第一大股东又可能会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谋取私利,损害其他股东利益。公司控股股东这种“择机”行为,使得股权制衡难以有效地发挥公司绩效的促进作用。而如果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大于50%,此时第一大股东保持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能够制订符合其意志的公司决策,外部大股东同样难以起到制衡的作用。
(二)政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结合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逐步推广和实施管理层股票期权激励计划,适当提高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使公司高管与股东利益目标一致,完善内部人持股制度,对高管减持公司股票进行严格限制。同时,建立和健全企业重大事项决策机制,约束管理者的行为,抑制内部人控制现象对股东利益造成的侵占。(2)由于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优化过程中,保持较高的股权集中度,更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因为公司股价上涨会使股东财富增加,股权集中型公司的大股东,能够获得更高的激励去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并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这使其相对于股权分散型公司具有更好的盈利水平和市场表现。(3)引入以法人和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外部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股权制衡的作用。与个人投资者相比,法人对外投资通常作为其实现生产经营战略的一种手段,以从实体经济中获利为主要动机,注重从投资中获得长期稳定的投资增值回报;而机构投资者多由专业人士组成,拥有信息、研究以及科学完善的决策、监控体制优势,更注重投资的长期利益和安全边际,因此他们对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进行监督的积极性更高;另外,一些战略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治理经验,这些知识的分享能够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2]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会计研究》2000年第1期。
[3]李良智、夏靓:《上市公司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当代财经》2006年第2期。
[4]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5期。
[5]张俊瑞等:《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相关性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9期。
[6]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7]徐莉萍等:《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8]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9]白重恩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10]黄渝祥等:《股权制衡与公司治理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9期。
[11]Berle A and Means G..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32.
[12]Jensen M and Murphy K.. 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
[13]Mehran H.. Executive Compensation Structure, Ownership and Firm Performanc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
[14]McConnell John and Henn Servaes. 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
[15]Gorton G. and Schmid F.. Universal Banking and the Performance of German Firm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0.
参加调查的1 050家民营科技企业共分布在57个领域,其中企业数量前20位的是:医药制造业,软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纺织业、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农、林、牧、渔服务业,饮料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计算机服务业。
其分别占总企业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9.52%、7.43%、7.24%、5.9%、5.33%、5.24%、4.86%、4.67%、3.62%、3.43%、3.33%、3.05%、2.86%、2.76%、2.67%、2.29%、2%、2%、1.81%、1.52%、1.52%。
二、基本财务状况
(一)资产情况
资产总额过亿元的企业分布在29个领域。其中资产总额过10亿元的行业12个,分别为: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商务服务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前四个领域资产总额接近50亿元。
(二)收入概况
1、总收入情况
企业全年总收入为:323.89亿元。年总收入1亿元以上的行业领域分布在27个行业,其中总收入过10亿元的分布在10个领域,分别占总收入额的比率为:15.67%,11.67%,8.69%,8.41%,7.32%,7.23%,6.33%,5.31%。3.43%,3.29%。
2、科技收支情况
①科技经费情况
全省当年科技经费总额为:12.17亿元,其中排前20位的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专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商务服务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软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食品制造业,渔业,饮料制造业,娱乐业。当年科技经费总额分别为:2.523亿元,1.57亿元,1.43亿元,1.36亿元,0.51亿元,0.50亿元,0.49亿元,0.46亿元,0.41亿元,0.40亿元,0.39亿元,0.38亿元,0.23亿元,0.18亿元,0.16亿元,0.15亿元,0.14亿元,0.12亿元,0.11亿元,O.10亿元。
②技术性收入情况
2004年全省技术性收入为8.44亿元,其中技术性收入总额1千万元以上的行业为:软件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非金属矿采选业,专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服务业,塑料制品业。技术性收入分别为:2.24亿元,0.82亿元,0.68亿元,0.58亿元,0.54亿元,0.53亿元,0.45亿元,0.42亿元,0.39亿元,0.25亿元,0.24亿元,0.23亿元,0.15亿元,0.14亿元,0.13亿元。
3、出口创汇
当年出口创汇总额为4.72亿元,有出口创汇额的行业有27个,其中创汇额1 000万元以上的行业11个,分别占总出口创汇额的:20.14%,15.22%,14.16%,11.71%,9.79%,6.34%,4.31%,3.94%,3.14%,3.13%,2.31%。
4、税金情况
全年已纳税总额为18.04亿元,纳税1 000万元以上的行业分布在23个行业,其中纳税过亿元的行业分布在: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商务服务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就比例而言:医药制造业排利税大户之首,占全部企业已纳税额的24.72%,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占9.53%,再次是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分别占7.43%,7.32%。
5、利润情况
有利润企业存在于27个行业,其中净利润过亿元企业行业分布在6个行业,分别是: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亏损行业4个,分别为:环境管理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娱乐业。其中亏损最严重的行业为娱乐业,亏损额约为1 000万元。
三、对我省民营科技企业行业分布的情况的思考
1、资产净利润率
在考察的行业中资产净利润率高于10%的行业有11个,其中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此指标高达1 400%,此指标与净利润成正比,反映出此行业在各行业中的全部资产获利能力较强,在各行业中名列前茅,折射出社会投资看好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2、净资产收益率
排前11位行业中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是最高的,达到了约2 300%。超过100%的还有文化艺术业达到124%,但其资产负债率达到约100%,这与其经营行为、行业运作的惯例有一定关系。上述两个行业对投资者来说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
净资产收益率未超过100%的行业中零售业,建筑装饰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其他金融活动,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畜牧业,卫生,计算机服务业,橡胶制品业是其它行业中投资者获利相对较高的行业。
企业数量排前20位的行业中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0%的行业为10家。超过30家企业的行业中,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行业为:软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资产总额过10亿元的行业中,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行业有4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软件业。而资产总额近50亿元的行业的四家企业中,净资产负债率:医药制造业为3.4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6.47%,商务服务业4.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84%,都不到10%,但相对较高的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年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行业中,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行业有4个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软件业。
企业长期职工人数超过1 000人,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行业为: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软件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净资产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为:22.91%,18.85%,16.06%,14.74%,13.70%,13.41%,11.95%,11.86%,11.06%,10.62%,10.55%。反映出人均净资产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为: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软件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纺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由以上可见:企业数量、资产总额、年总收入、企业长期职工人数都达一定规模的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软件业。
技术性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行业中,净资产负债率超过10%的为:软件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计算机服务业,塑料制品业。分别为16.06%,11.86%,13.41%,10.62%,13.70%,14.74%,10.55%,22.96%,18.85%。其中软件业、计算机服务业和塑料制品业为此比率最高的,但前两个行业的技术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是10%以上,而塑料制品业只占5%。
由此看出:软件业和计算机服务业的经营主要是靠技术技撑的,比其它行业技术及服务平均水平要求要高。
纳税过亿元的行业中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行业只有一个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10.62%,此行业为传统的工业行业,传统纳税大户。纳税总额超过1 000万元的行业中,净资产收益率大于10%的行业有12个,规模化的具有良好纳税的行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软件业,渔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
由此看出:具有良好的收益且为国家创造大量税收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纺织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软件业,渔业,食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金属制品业。
四、几点建议
(一)对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的但具有良好前景的行业
①直接注入资金,国家参股,政策支持,税收保障。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社会有一定影响的有良好前景的行业,政府采取建立国有参股企业,引导社会资金,让政府和企业共同摸索经验。
②政策支持,税收保障。此类行业国家无需参股,但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环境支持。间接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因素的行业,投资者有投资愿望的行业实行政府引导,政策保障。
(二)规范行业秩序、营造经营环境
对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回报率不高的行业,政府首先应关注其引起现状的原因。某种程度上讲,不正当竞争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局部的运行可能会形成利益,但就总体来说是有损社会发展的。就局部服从全局,短期服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应根据原因有目标有目的改进现行行业运作状况,减少行业在不正当竞争中所受到的影响。
(三)长期扶持
具有一定规模并具良好的收益且为国家创造大量税收的行业政府应给予长期的扶持。如: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