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第1篇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板块,我们在阅读和讲授文言文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词汇,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所以,训诂学对文言文的教学至关重要,下面试着从四个方面谈谈训诂学对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形训,建立词义和字形的联系,直观其形象

形训,是训诂的重要方法,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造字时字的基本意义往往可以从字形的分析中显示出来。而且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用汉字记载的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因此,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的词,除了有音、义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形”的外在要素,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例如: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元”字,在这里是“脑袋”之义,这个字的古字形是“”,本义是头,下面是个人形,上面的圆形指示人的头部。“丧其元”就是丢脑袋。这一字形形象而生动,令人过目不忘。

(二)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及”。“及”字的古字形是“”,整个字形像一支手把人抓住,其本义是“追赶上”,引申为“达到”,再引申为“到那个时候”、“趁这个时候”、“趁着”,再引申为“涉及”、“到”、“与”等等。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是“跑”,这里应解释为“逃跑”,很多学生往往受今义的影响理解为“行走”。“走”古字形作“”,像人跑时两手大幅度摆动,与现在的“行走”义不同。而“行”的古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行”供人行走,因而引申为“行走、行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展示出“走”和“行”的古字形,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区别这两个字的古义了。

二、运用声训,建立词义和字音之间的联系,有效掌握通假现象

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是通过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之间往往音同或音近,或双声或叠韵。中学文言文中通假现象普遍存在,辨识通假字历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声训帮助掌握通假现象。例如:

(一)《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通“馈”,赠送。“归”与“馈”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是叠韵通假关系。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课文未给“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选本也未注。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把“借”理解为普遍的“借进”义,联系语境,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装满自己的书架呢?细细想来不合情理。《诗经·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籍”,“籍”的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说文》:“藉,祭藉也。”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1]“借”上古属铎部精纽,“籍”上古属铎部从纽,“借”与“藉”为叠韵通假。“借书满架”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三、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订正中学文言文教材中错误的注释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理解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全篇的认识和理解。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订正。例如:

(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课文解释“县官”为“官府”。这种解释显然不准确,据考察,“县官”一词出自汉代,最初是对天子的称呼。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又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后来也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2]《汉书·食货志》中晁错的《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3]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手长劳劳”课文注释:“举手告别,忧伤不止。”[4]注释将“举手”就理解为今天所说的“举手”,对吗?《汉语大词典》解释“手”其中一个义项是通“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诂:“惠栋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语》作‘授手于我。’”由此可知这里的“举手”应是“举首”,就是“抬头”。

四、运用训诂学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弄清文言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某些注释虽无大错,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总觉勉强,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例如: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课文注释为:“小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5]《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怀其宝,间行已去。”司马贞《史记索引》:“间行,犹微行也。”《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中的“间”用在动词前面常作“暗中、秘密”的意思。所以“间至”译为“暗中回到”更好。

(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襄”课本注释为:“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6]这个注释不是很准确,按这样的注释,学生很容易认为“师襄”是姓“师”名“襄”的人。这里的“师”应该是乐官的称谓,翻译为“一个叫襄的乐师”。在这篇课文中提到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春秋时期,“师”原指“乐官”,例如《太平广记·王子年拾遗记》中提到的“师延”、“师旷”、“师涓”等,这三位都是当时的乐官,但他们都不姓“师”。这里注释应该注明这种特殊身份,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

注释: 

[1]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司马迁.史记·孝景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448. 

[3]班固.汉书·食货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第2篇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不足

1.无谓提问过多。有些教师似乎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口语毛病,讲课的过程中总会不断发出“是不是啊”、“对吧”这一系列的提问。扪心自问,这些语病并不是教师真的要向学生发问,但这些语句的反复述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听课专注度,扰乱学生的听课思路,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2.提问对象过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公开课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对象总是语文程度较好的那几名学生,表面上看,学生回答丝丝入扣,有条不紊,实则是一种非常低效,乃至无效的提问方式。它阻挡了教师发现课堂真实水平的视线,让我们在盲目中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当课堂效果最终显露无遗的时候,我们悔之晚矣。

3.提问质量不高。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句子翻译,或者课下注释的提问,这些答案是现成的,反复提问只会起到一个强化记忆的效果,并不能真正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提问的问题较为笼统,没有一定的指向性,学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入手进行思考回答,最后只剩下教师在讲台上的声嘶力竭与无可奈何,殊不知,这是我们教师提问艺术严重缺失所造成的。

二、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策略

所谓学问,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问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进步与提升。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我们在课堂上要提问得好,提问得巧,才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教师的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总结。

1.提问内容要全面。譬如笔者在讲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我与地坛》一文时,笔者就其中涉及到的字词进行提问,给平时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次展示机会;还针对文中的具体词语让学生进行解释,让学生谈一下这个词语的运用“妙”在何处,与作者的生平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给自己的震撼最为深刻,让自己泪流满面;说说作者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与生活有了哪些更为深刻的感悟;让学生谈谈生活中自己的母亲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深爱着自己的……从字词句,到主题、构思、语言、材料方方面面入手,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了这篇文章所渗透的人生哲理、深邃母爱,还有史铁生一生波折的影子。

2.提问方式多样化。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但单一的提问方式长期坚持下来,就会影响我们的课堂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提问方式的多样化层面做出努力。譬如笔者在讲授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模块“一花一世界”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时,从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空间的开拓创新出发,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勾画难以理解的句子和段落,提问疑问,小组讨论,或者课堂中集体解决。还让每个活动小组提出一个最有意义的问题,比较哪个小组的问题提得最有质量。当然,教师提问,学生解答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提问方式,它对于掌控整节课堂的走势与趋向至关重要。

3.课堂评价要及时。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过的教学篇目不可计数。无形中,教师的长期分析会灌输给学生一个固定的回答模式,使得他们即使不甚理解文章精髓,也能在回答问题时打一个球。鉴于此,对于学生的回答质量,我们教师要针对文章主题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实提升。譬如,笔者在讲授苏教版必修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纪念刘和珍君》一课时,针对学生对于关键句子的理解做出评价。因为学生的理解多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与自我感受出发,而没有能够充分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与鲁迅本人的爱国思想、写作风格,所以,笔者便给出了学生三把回答问题的标尺:封建军阀及御用文人的凶残卑劣,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还有作者对敌人的强烈愤慨,对刘和珍的无比怀念。有了这三个标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便不再漫无天际,开始有所针对,有的放矢。

总之,课堂提问技巧设计的因素方方面面,不同课型,不同环境,不同班级,我们所采取的提问方式都应有所不同。但只要我们紧扣课程标准,积极学习崭新的课堂理念,就一定可以有所建树,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感教育

一、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情感教育具有兴趣性、审美性以及创造性等特点,旨在通过多种情感教学方式,实现课堂的感性化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现阶段,一些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法,习惯于灌输式知识讲解,忽视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和思考,因此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改善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环境,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加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认知,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如可以引进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以此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高中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课程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课文编排突出人文特点,课文内容涉及青春、生命、历史、梦想等诸多方面,且蕴含丰富的情感资源。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对课文中的情感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回应。在教学中要适当减少对文章字词语句等知识的讲解,努力通过感性因素的注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情感认识。同样,在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挖掘作文题目中的情感诉求,引导学生对自身的情感体验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出具有运用价值的写作素材,提升作文的情感深度。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课文《陈情表》,作者以真挚的语言向晋武帝阐明自己和祖母间的深厚感情,请求成全孝悌、推辞征召,表现了作者的孝义。教师可将祖孙两代间的亲情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点,引发学生对亲情的情感体验,从而深化对文章的感性认知。再如,必修2中“珍爱生命”专题,其中课文《我与地坛》以地坛为情感载体,表现了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寻求希望的心境,同时抒发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文章内容较长,且以抒情感怀为主,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以挖掘和放大作者的情感抒发为教学重点,引发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二)利用多媒体音像资料,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文字、图像、音效、动画于一体的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二维教材的教学缺陷,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先对与课文相关的音像资源进行搜集,选择适合的教学素材,然后将其中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直观演示,通过创设课文意境营造作品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感官的直接刺激,深化学生的课程体验,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专题四中的课文《祝福》,作者鲁迅通过描写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揭示了旧社会农村妇女悲苦的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文章结尾描写祥林嫂在新年热闹祥和的祝福声中悲惨离世,呈现出强烈的戏剧冲突。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可先播放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的电影《祝福》中的精彩片段,然后让学生结合文字表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电影结尾处,祥林嫂在除夕夜的大雪中行走在街头,面容疲惫,头发苍白,最后在新年到来的祝福声中倒下,身体逐渐被大雪覆盖。学生观看此场景后,内心的悲伤情感受到了强烈触发,心境与鲁迅的写作心境相一致,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也得到了深化。

(三)通过课本剧表演,加强学生的情感领悟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编排中注重课文体裁的多元化,教师可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简单的课本剧表演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主旨进行自主思考,并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从而缩短与课文的距离,增进与课本的情感交流,提高对课文的情感领悟能力。

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人性世界”专题中的课文《雷雨》,通过讲述鲁、苏两家的恩怨情仇,对中国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批判。由于《雷雨》属于剧本体裁,内容表述与一般课文相比有一定差异,且内容较长,情节较为复杂,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易产生情感共鸣。基于此,教师可充分发挥戏剧的表演特性,邀请几名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分别饰演文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周萍。节选一段剧本内容进行情景表演,可以把学生带入角色世界,有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深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并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融合,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情感领悟。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断审视自身的情感诉求,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旺强.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4,15(02):198.

[2]叶梅.情感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青春岁月,2013,26(22):330-331.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第4篇

语文是植根于生活、生命的学科,它的任务是锤炼思想与思维,提高语言和文字的能力。这一任务强调从心理上、哲学上、美学上认知与分析语文,进一步走进语文、解读语文,让语文更好地服务于人生,服务于社会。

综观整个高中语文,文本本身就是阅读。综观整个高考语文试卷,文本本身就是读与写,就是母语的能力的释放。

读——阅读,就要考虑到阅读的本质,涉及阅读的心理、阅读的状态、阅读的方法等;写——写作(包括答题),就要考虑到写作的本质,涉及写作的心理、写作的状态、写作的方法等。读要求对语言文字有效地理解、吸收、判断、鉴赏、评级,写要求有效地对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见解、主张。

明确读与写的目标,语文的本质就好把握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文,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语文就是汉语文,简称汉语或语文,语文就是我们的母语,是书面语与口头语言的总称。

有了语文的认知与分析就有了语文的世界观、语文的方法论。从事多年高中语文教学,我认为高中语文的学习离不开对语文内涵与外延的解读,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语文世界观与方法论。

对语文的内涵与外延的认知与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理解语文,学习语文。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是审美化的语文,是思想化的语文,是大语文。语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期的积淀,需要不断的感悟。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分必修与选修两大模块,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都体现出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从文本选材看,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样式面面俱到,从文本性质看,文学性、思想性、审美学并举。

在高中阶段,学生主动选择与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多了。必修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纳入课内学习计划,后一部分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安排。

“阅读与鉴赏”是教材的主体,阅读的课文以名家名篇为主,也有反映当今时代的作品,教材兼顾文体与人文内涵。作品的阅读有的要求对侧重于形象性较强的作品进行品味与鉴赏,有的侧重于对思辨性较强的说理文章进行思考和感悟,有的侧重于对应用性较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即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促使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旨在综合培养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量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有效阅读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良好的阅读心理是阅读的前提,我们对作品进行审美的期待,就有了阅读的兴趣与需求。接着我们要对作品进行圈点与批注,有效分割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转化重要信息,形成对作家对作品的对话,从而了解作家创作的意图。阅读文本离不开对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的认知与分析,文本的一词一句都有着对文本的解读信息,故分析文本需要建构字词句的系统,从浅层到深层的解读。要利用注释、背景等信息有效地筛选、认知、分析作品,进行赏析与评价。

当然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忠于作品,另一方面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从民族心理与时代精神的向度考量,学生就可以形成阅读的高度、广度、深度与精度。

有了对对象、情感、主旨、题材、内容、形式的熟识,对作品的宏观与微观的掌握,学生阅读的意识与状态就能自然地彰显。学生从自主阅读中获得阅读的心理、阅读的生理的需求满足了,阅读效果就会更显著。

高中语文必修字词范文第5篇

长文短教中的“长文”是指字数多、篇幅长的必修课文,并非是拖慢教学进度、难以理解的课文。“短教”不是粗略的讲解甚至不讲解,而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有选择性的为学生进行精讲。长文短教并非是绝对的,而是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要切实根据文章的内容,科学合理的选择精讲部分,使学生能真正从中了解到相关的语文知识。

2.实施长文短教的策略

2.1整合资源,分层引导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长文的预习十分重要。在以往预习过程中,学生通常仅是借助工具书,对文中的字词和写作背景进行简单了解,致使学生逐渐养成惰性思维。在长文短教教学方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深入挖掘课本及参考书,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整合,为不同层次学生设定分级导学目标,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课文内涵。教师采用这种方式,不但有助增加课堂知识容量,而且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探究学习,利用有限课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精设问题,启发思索

新课程教学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提问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维,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在学习高中语文长文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问题,能够更好的实现短教的目的。

首先,要设计一个与课文谋篇布局相关的问题。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内容,设置提问点。在深入分析教材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课文的构思方式与写作思路。

其次,要设计一个课文主题的文眼。教师要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汇集重点难点的题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思想、突破课文重难点。使学生能以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理解长文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最后,要设计一个以新颖角度出发的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工具,在长文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设计新颖的课程问题,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对文章进行解析和思考,减少对辅导资料的依赖,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2.3联系实际,强化能力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教学应当与实际生活、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联系。以往教学模式,教师在传授的过程中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教学效果不佳。因此,在高中语文长文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的作业练习,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开放的思维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延伸对长文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更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对学生完成作业情况的认真点评,给予对学生感情的尊重,拓宽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高中语文课程。

3.“长文短教”的效果

3.1授课时间的变化

对高中语文长文的教学,长教方式与短教方式在用时上体现了很大的差异,实际调查显示,短教要比长教节省近一半的授课时间。对高中阶段的教学而言,时间是非常宝贵的。教师运用短教方式进行长文教学,一个学期能节省大量的时间,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最大限度利用节省的时间,开展各种与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3.2授课效果的变化

实际调查结果显示,对高中语文长文进行长教与短教的教学效果相比较,学生单篇课文的测试成绩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短教方式在教学用时上明显短于长教方式,这就说明短教方式对于高中语文长文的教学更有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短教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提升课堂效率,使学生在一定课程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身能力得到更显著的增长,继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但教师在实施长文短教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在授课时,具体采用哪种教学方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选择。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