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叶风险分析

茶叶风险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叶风险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叶风险分析

茶叶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业态调查 经营现状 提升效益

一、商城业态基本情况

(一)商业业态、经营业户现状

商城现有经营业户547户,有营业执照和正在办理的有438户,无照经营的有109户,各占80%、20%。

按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餐饮业和文体休闲娱乐业经营业态划分,依次各有经营户353户、132户、46户和16户,分别占总经营户数的65%、24%、8%、3%。可见经营业态以批发零售业居多(见下图)。

四大商业业态经营用房,总经营用房面积43070平米,闲置房118套、面积10000平米。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餐饮业和文体休闲娱乐业四大经营业态,各自占经营用房面积的62%、22%、8.5%、7.5%。可以说经营用房以批发零售业用房为主。

经营用房中,自有房经营的109户,占经营业户的20%,经营面积9000平米;租赁房屋经营的有438户,占经营业户 的80%,经营面积34070平米(见下图)。

547个经营户中,租赁房屋经营的438户,年(以2012年计)租金总计达1182万元,年户均租金2.7万元。年户均纳税(以2012年计)约1700余元。

从调查的经营业态分布来看,经营业态布局不合理,分布较乱。

(二)各商业业态经营情况

1、批发零售业

商城批发零售业态经营业户有353家,其中经营烟酒副食的60家,占16.9%;服装、服饰的52家,占14.7%;五金配件的37家;其他的是杂品、百货、日用日化、鞋类、家用电器、办公用品、家居用品、孕婴用品、电子产品等。有营业执照和正在办理的294家,无照经营的59家。总经营面积26545平米。自有房屋经营的79家、租赁房屋经营的274家。

2、居民服务业

商城居民服务业态经营业户有132家,其中经营保健服务的27家,占20%;教育培训的20家,占15%;经营理发的12家、装饰广告的12家、旅馆的11家、医疗诊所的9家、摄影的8家、投资中介的7家、婚庆用品和服务的6家。其他的:如通信服务的4家、邮政快递的3家、维修的2家、银行的2家、保险的2家、房地产的1家、制衣的1家、文体用品的1家、图书租赁的1家、会计事务的1家、干洗店的1家。

有营业执照和正在办理的99家,无照经营的33家。总经营面积9520平米。自有房屋经营的17家、租赁房屋经营的115家。

3、餐饮业

商城餐饮业态经营业户现有46家,其中经营快餐、特色小吃的26家,占57%;经营综合餐馆的17家,占37%;经营早餐的有3家,占6%;。有营业执照和正在办理的有29家,无照经营的17家。总经营面积3645平米。自有房屋经营的9家、租赁房屋经营的37家。

4、文体休闲娱乐业

文体休闲娱乐业态经营业户有16家,其中经营彩票的5家,KTV的4家,网吧的4家,会所的2家,台球中心的1家。有营业执照和正在办理的16家。总经营面积3360平米。自有房屋经营的4家、租赁房屋经营的12家。此业态大多属特殊行业,证照齐全。

二、存在问题

(一)重税收、轻管理,服务不到位。商城内道路和地面毁损严重、高低不平,消防设施基本毁坏,成为摆设,经营业户和购物必备设施严重缺乏,卫生环境状况较差。

(二)规划设计标准高、建设标准低,规划与建设严重脱节。商城原有规划设计没能在建设中充分实施,降低了建设层高和标准,空间布局不够合理,造成土地经营效益不够高,影响了商城综合效益的发挥。

(三)经营业态缺少规划、布局混乱,没能产生同业效应和特色。商城主业态没有定位,经营业态起初没能规划好,表现为布局混乱,区块、小街经营特色和同业效应不能凸显,不利于消费者购买、选择,更不利于市场培育。

(四)经营用房利用不高,商城道路进出不畅。商城经营用房利用效果不好,整体设计层高在2-4层。调查发现,除宾馆全部商业利用外,饭店、足浴、教育培训等仅利用2层,其它大多利用一层。

三、调查建议

(一)增强商城管理单位能力,全面加强商城管理、服务。结合商城现有管理现状,从符合现代商贸流通市场管理的要求出发,建议按照“便于协调、强化责任、提升效益”的原则,调整、充实、加强中阳商城管理机构。

(二)做好市场发展主业定位,打造出商城主业经营效果。由调查看出,目前商城从事批发零售业的业户最多,占66%。建议市场定位为批发零售业类的“小商品批发零售市场”,做到经营品类相对集中。

(三)强力进行经营业态规划布局,在营造和培育特色街区、市场发展上下功夫。建议聘请有资质的专家团队或组建丰县相关多部门为主的队伍,吸收外地市场培育的经验和做法,全面实施业态定位、业态规划布局。

茶叶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 税务稽查 防范风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早已经成为了繁荣市场经济的主力军。特别是近年来,各类中小型企业的不断壮大给国家带来了大量的税务收入。因此,在新时期下,税务的稽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应该正确应对税务稽查的各项工作,并规避其中存在的风险。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保持持续健康的发展趋势。

一、企业税务稽查风险规避的问题

(一)对税务风险规避概念模糊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在税务稽查风险规避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中对于税务风险的规避概念不明确就是一大主因。首先,我国本身的税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就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给很多企业避税带来了法律漏洞。但是追究其法律依据,这些企业“钻空子”的行为并未违法,这就是我国目前法律制度的尴尬所在。但是规避税务风险与钻法律的漏洞而进行避税的行为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规避税务风险是在保证企业正常纳税的前提下对其的一种保护。短时间内看,好像国家的税收收入受到了影响,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因此,企业在规避税务稽查风险的时候应该对其概念进行准确定位,这里的规避风险并不是让企业利用法律漏洞进行逃税。

(二)管理层缺乏税务风险意识

2008年以前,我国开始实行税收制度的改革工作。改革后,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等变得越来越严谨,很多之前存在的漏洞在这次的改革中得到弥补。但是很多的企业对于这些法律层面上的变化却是知之甚少,故而造成了很多因税务风险而带来的损失。这些都是企业管理层对于税务的风险意识认识不够而造成的。其对于税务存在的潜在风险不重视,如果让这些风险任其发展的话,企业多年经营的成果甚至会毁于一旦。

(三)内部监督机制缺乏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企业,其内部的财务监督管理机制是非常不科学的。很多企业只有少数几个财务人员,而且大都身兼数职,并不是专业的办税人员。企业的管理层对于税务的管理也完全不懂,对于办税人员的业务能力无从判断。此外,还有很多企业的税务风险控制工作完全交由财务人员进行,管理层对其进行的监控力度很薄弱,这些都或多或少的造成了我国大部分企业税务风险应对能力较差的现象。

二、企业税务稽查的原因分析

目前,企业税务稽查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领导交办的任务。一般情况下,下属对于领导交办的事件都会全力以赴的去完成。所以,领导交办的税务稽查项目往往是进行税务稽查的一大原因。二是,举报。这里所提到的举报包括很多种类型,针对于不同的举报,税务稽查的方式应该是有所区别的。三是,专项检查。这是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进行的专项检查活动,一般一年有几次,涉及一些重要的企业或者是行业。很多的专项检查中都会查出不少的违法犯罪事件。四是,当地开展的稽查行为。当地开展的税务稽查行为由税务稽查局对各个企业的账目进行审查,以达到税务稽查的目的。五是,对于企业的纳税情况所进行的评估。税务稽查后,对于查出的一些问题账目企业要及时进行修改和调整,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法。

三、企业如何正确的应对税务稽查及防范风险

(一)做好涉税事项自查自纠

企业想要正确应对税务稽查工作,避免税务风险,需要做好涉税事项自查自纠。第一,应该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应该缴纳的税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对于各种税收应该缴纳的金额做到心中有数,并按照要求按时报税交税,不要延误时机。企业的财务税务人员应该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并注意知识的更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一些新出台的法律法规要予以及时学习。如果企业遇到一些特殊的税务行为应该及时与当地的税务部门进行沟通,以求问题能够得到圆满的解决。第二,企业面对税务稽查工作应该给予积极主动地配合。这样既能保证检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又能让企业财务人员得到充分锻炼。

(二)重视日常账务处理和税务管理

企业要想做好税务稽查,规避税务风险,就应该重视平时的账务问题并严格内部税务管理制度。做好日常的账务管理,一旦面临税务稽查,企业也会从容不迫的进行面对和处理,不会因账目不清楚而承担一些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三)重视日常业务流程的涉税风险管理

为了能够很好地规避税务稽查中的各种风险,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应该对日常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税务风险的地方予以格外的关注。企业应该建立一整套的涉税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这些日常涉税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税务稽查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四)建立撰写高质量的纳税自查报告

面对可能存在的税务稽查风险,企业应该严格做足自查自纠工作。通过日常工作中的自查自纠,找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特别是近年来,税务局要求的稽查项目越来越多,对于这些项目企业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自查自纠环节结束后,企业必须要求相关人员就自查的结果撰写一份高质量的纳税自查报告。报告的撰写是自查工作的总结与汇总,作用非常巨大。

(五)正确使用实地稽查过程中的陈述申辩权

企业在面对税务稽查过程中,可能会被国家相应部门要求进行约谈。在这个环节中,企业应该善用其被赋予的陈述申辩权。在承认自己企业问题时,要采取恰当的自我保护措施。

四、结束语

现代企业在进行经营的过程中不但要适应市场环境的考验,还必须具备应对税务稽查的能力。企业应该对在税务稽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以保证企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雪梅.企业如何正确应对税务稽查并防范风险[J].西部财会,2014(02)

茶叶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护士;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培训需求;管理对策

静脉输液技术的运用自1832年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因其方法直接、见效快而成为当今临床最常用的技术操作。2003年,对我国156所医院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住院患者的平均输液率达73.35%[1];也有资料显示,80%以上的护士的75%以上的工作时间是用在静脉治疗上[2]。由于静脉输液治疗是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注入血液循环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故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静脉输液护士在工作内容、手段、方式、范围等不断得到扩展和深化,静脉输液实践的风险性也在增加[3]。为了更好地加强对临床护士在静脉输液操作中的安全管理,规避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静脉输液小组对临床护士进行了风险意识程度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广东珠海某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护士,纳入标准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以上,已取得护士资格证书。

1.2 调查工具

根据本次调查的目的,参照《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4]相关内容,自行拟定“静脉输液风险意识和培训需求调查表”,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学历、职称、所在科室),静脉输液风险程度、对静脉输液治疗技术的掌握程度、对这门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需求等多个项目。

1.3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对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95份,回收93份,回收率为97.89%,回收的93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将原始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中,职称为护士的有55人,占59.14%;护师28人,占30.11%;主管护师10人,占10.75%。学历为本科的有11人,占11.83%;大专69人,占74.19%;中专13人,占13.98%。外科护士38人,占40.86%;内科护士55人,占59.14%。

2.2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静脉输液治疗风险程度及知识培训需求情况

2.2.1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风险程度(表1)。

风险程度从低至高分别是“有风险”、“风险较大”、“风险大”、“风险很大”。表1显示,在“有风险”的程度上,中专学历和护士职称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较多,分别为53.85%和45.46%,属于风险意识较低的一级;在“风险较大”的程度上,本科学历和主管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占的比例较多,风险意识属较高的一级。而在“风险大”和“风险很大”的程度上,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的差异性并不明显。

2.2.2 不同学历、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调查(表2)。

表2显示,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在培训的“需要”程度上均占60%以上,有接受培训的欲望;在“很需要”和“可能需要”的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护理人员静脉输液风险意识程度

本调查结果显示,职称低、学历低的护理人员在“有风险”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较大,属风险意识最低的一级,而大专、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在“风险大”的程度上占的比例较大,属风险意识较强的一级,这可能与个人接受专业教育的程度和资历有关。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学习的深度、广度较大专、本科学历的护理人员差,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进展的能力也不如大专和本科人员,致使专业知识肤浅,对这项技术的危险性预见不足,最终导致风险意识不强;而资历较短的护士,临床经验不足,看不到潜在的安全隐患,意识不到可能发生的问题,简单的地认为静脉输液技术只是护士需要掌握的基础护理项目之一,没有什么复杂之处,还没有意识到这门专业技术在近年来已迅猛发展,新材料、新方法、新用具、新设备层出不穷,护理人员在临床操作中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等,也是导致这部分人员风险意识不强的原因。

3.2 相关知识培训需求程度

表2显示,临床护士无论何种学历和资历,超过60%以上人员均表示在这门专业技

术领域里“需要”接受更多的再教育,意识到凭借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为临床患者服务是不足够的,要求对相关知识,如药品知识、输液用具、如何选择输液材料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培训。

4 管理对策及小结

鉴于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程度的不同,在开展相关知识培训时,应兼顾学历与资历;对低学历、低资历的人员需结合这项专业技术的发展历史、新进展,加强基础知识、法律知识的培训,结合临床带教和督导,不断加强安全防范意识,提升职业保护意识,确保患者的安全与自身的保护;对大专、本科及护师以上人员,应加强对急救知识、药理知识、新设备、新用具、新方法的培训,从不同角度帮助护士掌握更深、更全面的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56家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916-917.

[2]唐蕾,郭锡华,陈均茂,等.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实践静脉用药集中混合调配的探索.中国药物与临床,2007,5(7):397.

[3]钟华荪.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3.

茶叶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构建

中国在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迎来了更广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加上国家的宏观调控,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实力。茶叶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商品,因为人们的普遍喜爱,除了在国内销售外,还要远销国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销售茶叶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茶叶出口最多的国家。因为中国生产茶叶种类较多,人们需求量大,所以茶企业的数量非常之多,因而受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非常之大。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虽然市场对经济调控的占主导,但国家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范,用以规范市场,达到最终建立法制经济的目的。因此,在法治社会里,众多茶企业在提升自己经济实力的同时,应该强化法律风险意识,通过相关措施来构建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从而达到维护企业的目的,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发展。

1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概述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明确将法律风险纳入了风险对象之一,并被列为全面风险。《指引》对其进行了解释,全面风险指的是围绕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在企业各个环节执行风险管理的流程,从而培育更好的风险文化,最终建立起风险管理体系。从这个解释中可以到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立足于分析法律风险主体目标以及所处的环境,采用全面的管理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并考虑因为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对茶企业来说,可以系统归纳和分析企业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依照不同程度的法律风险来进行深入分析。对茶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测评以后,就可以根据发现的法律漏洞设计出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因此,茶企业应该将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作为企业风险控制目标之一,还应该将其作为企业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作为管理层,茶企业管理人员要有法律风险意识,提前做好预防,从而避免因为管理漏洞导致出现法律风险,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后果。

2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为了加强茶企业管理,很多茶企业采用的是从外面聘请专门的法律人士专门进行法务管理。茶企业在管理层设置专门的法务机构,聘请法律顾问全面管理企业的与法律相关的工作,从而达到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这种管理模式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由企业法律顾问所在的部门来承担法律风险管理的职责;二是没有形成清晰明了的法律风险管理流程,多实在处理不同法律事务中而完成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三是没有专门的管理工具,茶企业的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多是由法律顾问来完成,手段过于单一。市场环境是瞬息万变的,变化的因素越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就更多,这就给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多困难。因此,对企业来说,必须要不断提升法律风险管理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但现实中茶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还有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难实现事预防法律风险的目标。从茶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来说,要将企业的风险率降到最低,首先要想办法预防潜在的风险。在风险出现之前做好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有些风险的发生,而不是等到风险出现之后再去应对;第二,茶企业难以协调控制风险和发展业务之间的矛盾。绝大多数茶企业考虑的是如何获取利润,要获得利润就需要发展业务。但是,发展业务越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可能就更多。但很多企业并没有考虑那么多,所以没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控制风险,一旦出现法律问题,业务发展势必受到影响,甚至因此停滞。这是当前茶企业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很多企业有侥幸心理,所以都将精力放在了业务发展上,忽视法律风险管理,往往只能通过直观经验来判断,控制策略也很单一。第三,风险管理资源严重不足。茶企业虽然数量多,但负责企业法务的人员非常少,所以管理比较缺人,而业务又比较分散,所以难以满足控制管理风险的需要,但在短时间内又无法解决。第四,法律顾问素质对茶企业风险管理有重要影响。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法律顾问,如果顾问素质较高而且经验丰富,则法律风险管理工作质量相对比较高,如果反之则质量比较低,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律顾问手上并没有企业科学的风险管理办法。

3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3.1茶企业法律风险分析模块

所谓的法律风险模块指的是能够利用科学的方法来检测和识别企业面临的潜在的法律风险,依照风险性质将其分门别类,依照风险危险程度将其分级和排序,最终分析出结果。下面将详细分析法律风险模块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影响。第一,能够识别风险。要管理风险,首先需要不同种类、层级的风险。比如说人事、合同等方面,基本每个企业都会涉及到;其次是识别引发风险的具体行为,比如说不签订合法合同、违规用工等方面;再次是确定和法律风险相关联的信息,比如说企业和部门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企业主体等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方法来深入调查茶企业的风险。只有先找准了风险的源头才找准了控制风险的方向,接着可以建立茶企业风险数据库,对企业的风险进行梳理,结合企业的的管理运作流程,梳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从而使识别法律风险成为一个系统。第二,能够测试法律风险。在识别法律风险以后要量化测试风险,测试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风险的可能性、损失度以及风险水平。这样可以在风险发生以后能够精准判断风险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后作出判断,最终结果为风险的损失度和可能性之间的乘积。将企业分散的、性质不同的法律风险通过定量衡量了以后使各种风险可以进行对比,并站在管理的角度来对风险排序,依照高低顺序来划分等级。第三,对法律风险的定向分析。在完成了对风险的识别和测试环节以后,根据部门和部门主体、主体交叉及经营管理等环节来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首先是分析法律风险的等级、数量和种类情况,比如说茶企业部门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风险,不同类型、等级的风险所占比例大小;其次是管理措施对茶企业影响及未来发展趋势,比如说为什么风险较多,风险如何影响茶企业,未来的发展态势会是什么样。

3.2茶企业法律风险模块控制

根据法律风险模块得出的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计划,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来控制法律风险,一共是分两步来走。第一步是要对风险现状进行评估。在测评环节完了以后,对测评结果进行分级和排序,分析得出茶企业当前最需要控制的法律风险,再结合茶企业现实情况,从多个角度来评估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第二步是要制定相应的计划。一是要明确企业风险控制态度;二是要制定控制风险的相关措施;三是确定茶企业有关部门的责任,尤其是管理的目标和进度。第三步是实施了风险控制计划之后,要由相关责任部门来负责风险控制的具体措施,并且依照相应的计划来完成工作。

3.3茶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实施评估模块

茶企业实施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后,这一措施的效果究竟是怎么样的,需要对其进行评估。一是要依照风险控制的实际情况来评估,评估的对象是风险管理完成的质量以及是否及时完成。二是依据措施实施的效果来评估,看剩下风险的数量以及风险所造成损失的大小。除了评估之外,还要定期对措施实施情况和结果进行监督,并要及时的更新。在设计了风险防范机制架构设计以后,要对整个架构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原因,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在下个周期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过程中能够得到调整,确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茶企业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朱晖.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8(3):23-24.

[2]吴江水.法律风险管理中的识别、评估与解决方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茶叶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全事件;风险来源;防范措施

[作者简介]陈 燕(1992―),女,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政策分析。(江西南昌 330045)

由于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成为我们居民日常生活中普遍关注的话题。食品安全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为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而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多个复杂的环节无不存在着食品安全风险,为使人民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必须从源头着手,分析食品安全风险的来源,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唐晓纯[1]提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且要建立风险交流机制。李玉等[2]提出优化社会监管,建立一个多组织间相互沟通的机制。于丽艳、王殿华[3]等人分析了生产企业、消费者的年龄和性别以及新闻媒体直接影响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张红霞、安玉发[4]基于食品安全事件分析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风险来源,运用628个有效事件从物理风险、化学风险、生物风险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借鉴诸多学者研究成果,本文拟以近几年的事件为对象对安全风险进行详细分析,找出食品安全的主要风险来源并提出防范措施,以进行有效监督控制。

一、研究方案设计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发展,是受全国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要尽可能全面详细的分析该问题的来源,界定其研究的对象为全国的食品行业。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的时代性特征比较强,《食品安全法》在2009年6月1日才颁布实施,因此文章搜集了从2011―2016年全国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主要源于食品信息网、食品安全门事件汇总第一金融网、佰佰安全网等媒体综合报道中获取。作者剔除重复、不完整、报道失真的安全事件,形成了一个有285个食品安全事件的数据库。

(二)样本筛选

对收集到的事件进行阅读与分析,在充分了解每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基础上,划分食品类别、供应链环节、责任主体和发生原因4个维度,然后设定每个维度的具体分类,对事件的信息进行筛选。

食品类别划分,按照国家生产许可证下食品划分为28个类别,依据所收集的案例,涉及到的食品类别有粮食加工品、使用油油脂及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及饮料、方便食品、生鲜食品、冷冻饮品、菜蔬制品、茶叶、酒类、豆制品、蜂产品、炒货类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制品、水产制品、速冻食品17类。

食品的生产经营对象复杂,既有批发、零售、运输,也有工、农、服务业,还包括小商店、小作坊和不同规模的企业,为了便于方便研究把复杂的责任主体分为三类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

食品安全问题覆盖了从农田到餐桌很多复杂且广泛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到食品的安全问题。因此将食品的供应链环节分为种养殖环节、加工环节、批发环节、仓储运输环节、零售环节、餐饮环节、

发生原因划分,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受到供应链环节的影响,例如在食品加工环节,为提高食品的色香味俱全就会使用违禁添加剂或是有毒有害的的食品加工原料,导致添加剂超标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划分为要素原因、行为原因、卫生原因和环境原因,每个原因下又有若干个小原因。

二、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分析

(一)食品类别风险分析

依据名称将所收集的安全问题事件归为17个种类,来分析不同类别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受风险程度的差异。其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最多的是肉制品,有60起。例如正大香卤鸡肝大肠杆菌超标、黑作坊用农药浸泡腐烂猪肉腌制腊肉、双汇使用含瘦肉精猪肉等,都说明了肉制品是食品安全事件风险率发生最高的类别。其次是菜蔬制品(40起,比例14%),粮食加工品、乳制品及饮料(24起,占比8.4%),方便食品(22起,占比7.7%),速冻食品(20起,占比7.7%),调味品(15起,占比5.3%),食品油油脂及制品(11起,占比5.3%),生鲜水果(10起,占比3.5%),其他食品类别为10起以下。

(二)食品供应链环节风险分析

从农田到餐桌涉及到多个供应链环节都可能影响着食品安全风险的发生,因此要确定各个供应链环节产生风险的差异。分析结果中,加工环节143起,占比为49.8%是发生频数最高的环节。餐饮消费环节43起比例为15.1%,零售环节29起比例为10.2%,种养殖环节27起占比为9.8%,仓储运输环节23起比例为8.1%,批发环节20起比例仅为8.1%。

这些事件的类别和供应链环节做二维交叉分析,得出各类食品在哪些供应链环节中发生的频率高。从分析中得出在加工环节中发生的频次,依次为肉制品、乳制品及饮料、粮食加工品、方便食品、速冻食品、酒类,其次为餐饮消费环节和零售环节。

(三)责任主体风险分析

在食品安全事件中,一旦产生食品安全风险则与食品某环节的责任主体是脱不了关系的。因此必须明确食品安全风险的责任主体,从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三方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分析,得出个体生产经营者在食品安全风险中责任主体率高,它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比重最高,有113起,占比为39.6%;其次小型企业有88起,占比30.9%;大中型企业有84起,占比为29.5%。

另外责任主体和食品类别进行二维交叉分析,得出肉制品、粮食加工品、菜蔬制品主要责任人是个体生产经营者,方便食品的主要责任人是小型企业,乳制品及饮料的主要责任人为大中型企业。而责任主体与供应链环节的二维交叉分析,得出个体生产经营者、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在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都比较多,个体生产经营者在餐饮消费环节、种养殖环节出现问题的比重较大,小型企业在零售和餐饮环节出现问题的比重较大,大中型企业在仓储运输环节出现的问题较多。

(四)发生原因风险分析

引起食品安全问}的影响因素很多,从四个方面分析结果得出在食品安全事件中要素原因导致问题的最多,为166起占比58%,要素原因主要为食品添加剂超标。其次是卫生原因60起占比21%,主要是人员环境卫生所致。

为了进一步分析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别对食品类别和发生原因、供应链环节和发生原因、责任主体和发生原因做二维交叉风险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食品类别上肉制品、蔬菜制品的发生率是最高的;供应链环节上,加工环节出现的问题最多;个体经营者是最大的责任主体;发生原因方面主要是加工环节的要素用量不当和人员环境不卫生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结合这些发现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在食品种类方面,强化对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种类的监管。目前流通在市场中的食品种类很多,监管部门要优化配置监管资源、分清主次,加强食品监管。对流通和生产加工环节的食品要严格把关,尤其是要加大对高风险食品如肉制品、蔬菜制品等监督、抽检、巡查。

(二)在供应链环节方面,对加工环节要进行着力的监督和管理。在对供应链环节的分析发现,加工环节是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高发环节。在对食品企业进行巡查时,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薄弱环节尤其是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原料和各种添加物进行严格检查。政府和行业相关部门要监督企业按标准生产,推进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的贯彻执行。

(三)从责任主体方面,个体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生频率超过了小型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因此政府及行业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个体生产经营者的监管,严厉整治黑作坊和小商贩,防止不法生产经营者食品进入市场。其次是提高食品加工行业准入门槛,并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对小型企业的兼并,促进生产技术的优化升级。

(四)从发生原因方面,要素用量不当和添加有害物成为了我国食品安全的高风险原因。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从要素原因着手,若减少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和添加有害物的问题,就要严格生产投入要素的使用标准,对违规滥用和添加有害物的行为严厉打击,保障老百姓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

[参考文献]

[1]唐晓纯.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及其问题思考[J].食品科学,2011,(8).

[2]李玉,张艺崇,吕康娟.优化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管对策[J].经济导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