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工艺的传承

传统工艺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工艺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工艺的传承

传统工艺的传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锡绣 教学 传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A

The Tradition of Local Traditional Craft in Vocational Teaching

――The Try Teaching of Tin Embroidery

DAI Lan

(Wuxi Tourism Trade Vocational Technology School, Wuxi, Jiangsu 214045)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in embroidery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to school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raditional craft heritage into school education, the purpose is to enable more attention to local art teacher of traditional craft heritage issues.

Key wordstin embroidery; teaching; tradition

1 无锡刺绣的演变和发展

刺绣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刺绣是一种在织物上用各种线料织出种种不同图案的工艺。根据各种古墓出土的帛画和刺绣等实物可知,远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中国就已有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刺绣。在无锡,最早有记载的刺绣艺人是明代余氏,据《金匮县志》记载:“堆纱刺绣兹明尤仲骥妻余氏所制。巧夺天工,曾以充贡,邑人咸仿其法。”

在清代光绪以前,无锡刺绣还只是家庭妇女手工艺,绣件也以零星小品居多,如鞋头、椅垫、椅披、枕衣、镜袄等等,而且没有批量生产。很长一段时期,锡绣一直以折枝花卉和图案装饰为主。直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江南著名刺绣工艺家丁佩曾经寄寓无锡,著有中国刺绣艺术第一部专著《绣谱》,对无锡的刺绣起着推动作用。此时锡绣以“闺阁绣”占主导地位,这种刺绣细腻典雅,属格调高雅的观赏绣。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李佩黻、李竟和妯娌在其丈夫华文川,华文汇兄弟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民间刺绣组织――锡山绣工传习会,会员达102人,绣品分等级收购出售,从此锡绣便以商品形式流通于市场,日本刺绣家金原村子亦参加学习。在当时书画家王云轩、陈旧村等人的协助下,锡绣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创立了画、书、绣相结合,富有变格特点的新绣法。技法上也充分运用擞和针法、长针余缠等手法,并辅以劈绒,使粗犷与细腻兼备,形成了具有文化画气质,艺术欣赏价值极高的风格。无锡刺绣事业一时大兴,锡绣步入了鼎盛时期。

这时的无锡刺绣达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出现了一大批卓越的刺绣家,而其中影响和成就最大的是华D。华D于1906年在荡口鹅湖女学教授刺绣,在内容上引进了西洋绘画的写实风格,在刺绣针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她运用列针与锁针法,打破传统刺绣“平、匀、细、密”的针法,放针自由,线条活泼多变,丝线也是多色绞和。

无锡刺绣于1927年逐步衰落,直到解放后逐步恢复。1980年,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召集所内画师、微雕艺人、刺绣艺人创造了精微绣《百寿图》,用彩色双面绣技法绣上寿星,在寿星身上又用8种不同的彩色绣107个“寿”字。这件作品标志着锡绣开始走上精微绣的历程,开创了无锡刺绣历史上的第二次辉煌。2008年无锡精微绣作为苏绣的扩展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锡绣在高职教学中的尝试

2.1 前期思考

认识锡绣,其实时间不长。2005年前,无锡优秀传统工艺如:无锡惠山泥人、竹刻、锡绣等都走到了后继无人的境地,2005年开始,无锡政府开始大力扶持这些工艺,为仅留的几位工艺大师提供各方面的帮助,目的是为这些工艺不至于失传。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出资,锡绣传人吴鸣文老师在徐福成故居成立锡绣工作室,开始带传人(5人),同时为普及锡绣工艺,在无锡河埒口文昌轩免费教授锡绣工艺。锡绣终于撩开神秘的面纱,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喜欢锡绣的人们。

2006年,学校开始筹建艺术教室,开始特色教学的课程改革,锡绣就很自然的进入我思考的范围。在薛福成故居看到绷架上五彩的丝线,陈列的精美的作品,作为一名艺术教师,笔者有责任和义务来关注无锡本土文化的传承,同时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这种古老的手工艺,有机会尝试学习它并爱上它,并将 “锡绣”工艺带进校园。

首先是教学形式。锡绣是一个优秀的地方传统工艺,但从工艺特点来看,更加适合女孩子,再加上学习周期比较长,所以不能在常规教学中展开,需要创建一种课程环境,能够周期比较长,让喜欢这种工艺的学生进行学习,那么兴趣小组或者第二课堂的形式就再合适不过了。

其次是师资。没有好的老师,教学是没有办法进行的。在校的或外校的,很难寻找到教师能胜任传统工艺的教学,最适合的就是聘请工艺大师参与到教学中。工艺大师做技术上的指导,在校老师做辅助的指导和教学管理,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三是场所。有一个专门的教室是比不可少的,任何传统工艺都需要特定的工具和材料,所以一个专门的教室可以确保硬件设施的到位,使得教学能顺利进行,同时也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专业活动氛围,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归属感和安定感,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

2.2 初期尝试

基于以上三点的考虑,经过一年左右的筹备,学校在2008年建立刺绣工作室,锡绣传人――吴鸣文老师成为学校的外聘老师,到学校教授兴趣班同学学习锡绣工艺。

刺绣教学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始招学生,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更多的是好奇,由于工艺技法需要手把手的教,所以最终留下十几名学生。从比较简单的排针练习开始,花型以兰花为主。为了能更好的胜任工作,作为负责老师,除了帮助吴老师进行教学管理以及一些辅助工作,笔者与学生一起开始学习锡绣。对锡绣了解越深,就越能体会到其中的精湛之处,越能体会到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那么先人创下、几代人的心血积淀起来的如此精美的艺术,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结束吗?

带着这种想法,学校兴趣小组同学采用滚动式培养方式。由于锡绣学习周期比较长,又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练习,所以小组成员基本上是五年制一年级的住宿生,他们比走读的同学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一年以后没有恒心再坚持下去的同学会自然淘汰,由新生代替。在平时的学习中,老成员带新成员,相互交流,有疑问就请教师傅,进步相当快。这样,当学生走出校门时,锡绣已学四年,一般的花鸟双面绣已经能独立完成。

传统工艺的传承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1-2641(2017)02-0007-05

收稿日期:2017-03-11

修回日期:2017-04-11

岭南传统工艺是岭南风景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园林特色的重要体现要素。岭南传统工艺主要涉及“匠”“作”两个层面:一是“匠”,即工匠;二是“作”,即营造实践,包括技术特征及工艺成果,它的实施与传承过程是一个物、人、技术要素与产业背景要素综合、动态的发展过程。

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一直存在于民间,保持着独特的匠师培养与技艺传承体系,这是一个隐身于文献与教育体制之外的大千世界。千百年来,它世世代代身手相传却不事张扬。它无名恪守着“守职循业,不敢损益”的传世精神,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信念与追求隐于山石亭楼之中、于精密绚美之中,让东方人居生活始终充满着诗情画意。但现代技术产业化发展与设计专业的细分,使得目前研究学界、设计从业人员与民间工匠体系各自独立,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与合作方式。@种情况使得传统工艺匠作传承大多仍旧依靠民间传统方式,从技术或匠师培养层面入手,无法借力于现代教育与研究的优势,并不能解决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本身不具备理论总结能力,很难系统地完成传统工艺匠作技术总结与传承的重任。而产业化的发展需求,也使得传统工艺的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如何让传统工艺可持续发展是传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与园林保护传承关系密切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从业及研究人员,由于缺乏对地方传统工艺匠作体系的了解,往往使得实际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项目缺乏地域文化特色,无法真正深入地反映岭南传统匠作工艺应该传承的文化精神,从而无法让研究成果与设计实践助力于传统工艺的发展,并在理论与机制层面提出有效的保护传承策略。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一直致力于为岭南地区风景园林行业输送高水平设计应用与研究人才。2016年,当“工匠精神”重新成为各行各业热点议题之时,作为岭南地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老师,积极思考应该如何理解与认识“工匠”精神,如何能在教学实践中让现代在校大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之中,老师们越来越意识到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前对满足岭南地域文化特色需求的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仍显不足,目前教学体系设置多偏重基础理论学习而轻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多重西方学科体系训练而轻东方园林文化传统的教育熏陶,特别是对与中国传统造园相关的传统工艺体系的了解更为缺失。而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基本素养的缺失,使得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无法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精髓,无法将传统造园思想融入现代设计之中,而要从专业性角度更好地保护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化遗产更是无从谈起。

带着这样的思考与使命,大家针对当前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缺乏根据岭南地域性特征制定的特色教学方向,以“岭南民艺平台”作为起点,将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引入教学体系之中,正式开启了岭南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探索之路。

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民艺平台,立足于保护与传承岭南地区传统工艺,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与推动岭南传统工艺的再发现、再研究、再思考与再创作,为岭南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深入挖掘、研究和应用而努力。 岭南民艺平台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应用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之中为主要内容,以体验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岭南传统工艺的营造现场,让岭南传统工匠进入到高校专业体制教育之中,从而搭建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之间的桥梁,打破体制教育与民间匠作教育体系的壁垒,探索岭南传统匠作体系高水平学术型传承人才的培养机制,从而让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在岭南园林文化传承与岭南工艺体系保育中发挥实际作用。

岭南民艺平台自2015年年底开始筹备,在学校教改建设项目的支持下,于2016年年初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150 m2的多功能教学研究展示空间及其硬件环境的建设。自2016年4月开始,岭南民艺平台以“口述工艺工作坊”正式开启以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为内容的保护传承研究之路。四位老师、二十多人的学生团队,开始实地走访广府、潮汕地区的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匠师,聆听他们的故事,以口述史的方式为岭南地区传统工艺留下珍贵的档案记录。先期以广府木雕、砖雕、石湾陶、潮州木雕、嵌瓷、岭南叠山等六项岭南特色传统工艺为教学内容,师生进入工艺匠师的工坊、企业、工作室之中,实地记录与体验学习岭南传统工艺流程,实地采访工艺匠师,记录工艺匠师的个人从艺历程、对工艺的理解与观念,并形成影像记录档案(图1~13)。

2016年8月,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承接广东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学校项目,以“岭南民艺平台”为依托举办了首届“岭南传统营造工艺学习营”。学习营广泛招募全国在校大学生,有来自重庆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园林、园艺、视觉传达、汉语言文学、家具设计等多个专业的20多名学生,其中近1/3为硕士研究生。学习营邀请广东省园林古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专家学者、岭南地区传统工艺传承匠师来到岭南民艺平台,进行传统工艺教学与交流分享,由传统工艺匠师现场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通过“口述工艺”工作坊、第一期工作营与“岭南民艺平台”公众微信平台的宣传,“岭南民艺平台”前期研究获得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效应。“口述工艺工作坊”一期成果自2016年8月开始在校内展览,同时受到2016年中国民间工艺博览会及2017年第九届广州国际园林景观与美好人居博览会邀请(图14~15),走出校门,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展览。

岭南民艺平台还积极与传统工艺匠师合作研发文创设计品,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动手设计能力。先期以“岭南民艺平台”的文创礼品作为研发内容,与石湾陶工艺名匠老师共同研发设计首款纪念杯,全部采用石湾陶传统烧制方法,探索传统工艺新的表达形式(图16~18)。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亲身经历许多普通匠师在兢兢业业地坚守本业,在日常琐屑中真正无名地恪守传统祖训。我们听到许多朋友由衷地感慨:“岭南地区太需要这样的工作与记录”,深感责任与使命。而岭南风景园林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要将这种研究、记录与传播成为未来五年、十年乃至更为长久的坚持。凡欲作传世之作者,必先守可传世之心。“工匠精神”非大话空谈,要的是今人面向传统与经典的敬畏之心,爱护之心,恪守本职之心,是经受望尽天涯路的孤独而坚守底限之心。只有对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传统的挖掘与传承,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岭南风景园林文化遗产。

传统工艺的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 工艺美术 传承发展

前言

在现代社会,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步伐,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为让传统工艺美术焕发出年轻的活力,我们应该从宏观的高度,以更为全面和深远的目光看待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一、推动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1.优化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政策环境。就工艺美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因为目前的法律环境不健全,有不少人知识产权意识淡漠,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工艺美术模仿成风,更严重的是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情形严重伤害了工艺美术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即使是有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作品也没有把它及时投放市场,只能搁置起来,在参加展览时也只有选定作品的部分。长此以往,传统工艺美术谈何传承与发展?所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是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基石。

2.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贴近市场和生活。艺术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同样,当人们在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时,也要从生活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服务人们生活的作品。特别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还需要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断贴近市场和生活,把握住工艺美术发展的脉搏。我国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市场十分广阔,并且具有消费层次多样、产品用途广泛的特点。对工艺美术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必须以前瞻性战略准确找好市场定位,究竟是主攻国内市场还是国外市场、产品消费对象是中老年人还是中青年、价格定位是低端市场还是高端市场等等不一而足。

3.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创新之路。工艺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创新必须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其中要重视材料和技术创新。新材料的创造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是工艺美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一些现代风格、批量生产的传统工艺品,更要不断地运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新品种、新花色的开发。例如浙江黄岩工艺美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融合、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渗透、手工工艺与机器制作相互补、来样加工与自主研发相联动、内销与出口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我们提倡继承中国工艺美术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同时还要重视时尚化产品的创新。

二、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的具体举措

1.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区域与产业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我们需要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利用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让不同区域能够相互配合、共同发展,这样就能够在竞争中形成规模优势与整体优势。

2.通过扶持标杆企业来加强彼此间的专业分工和协同。可通过扶持具有标杆意义与作用的企业来对整个行业发挥技术传播与辐射和产品销售时的领头羊作用。

3.利用先进的科技来对产品进行创新,加强产品的科技含量。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企业在产品的研发与设计、制造工艺上大量使用先进的科技,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占领大量的市场份额,还可以令靠假冒伪劣来生存的企业无法延续,同时对于鼓励创新、保护科技成果、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范的秩序也大有裨益。

4.构建出一支具有高技术水准和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的队伍。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人才是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有了人才就有了一切。我们不但要在现有人才的队伍中通过进修、在职培训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也需要将眼光放远一些,可以通过引进高端人才来提升本企业的科研力量。这样可以有效地打造出一支结构合理且稳定性较强的科技队伍。

5.加强技术积累,提高研发能力和实力。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往粗放发展模式的着力点,让传统工艺美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产品的内在科技含量。同时也可以组织强有力的科研小组来针对关键的工艺进行技术攻关,提高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手法和工艺。企业也可以考虑构建本企业专门的科研中心,让科学技术成为传统美术产品的推进剂。

三、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是现代社会一个必要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开拓思路,运用多种手段,不断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特别是当传统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发生碰撞融合后,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丰富的体验,并使古老的艺术瑰宝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朱和平 中国工艺美术史[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诸葛铠 设计艺术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传统工艺的传承范文第4篇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即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要切合实际,管理手段要做到以保护求发展。传统戏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人为主体延续下去的。

(一)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确保了该文化的延续。传统戏剧表演艺术要能够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涓涓流淌,离不开传承人这个重要载体。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源自于民间且依赖于人而存在的动态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不仅证明遗产的存在,而且还要将这些文化表演出来、复制下来。传统戏剧只有依托于传承人的表演,才能够呈现出来,所以,其并不是物质性的实在存在,而是一种形式的存在。传统戏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与传承人是共同存亡的。

(二)传统戏剧需要传承人口头演唱与人体表演相结合。传统戏剧作为表演艺术,有其独特性。在中国民间艺术中,有音乐、曲艺等口头讲唱的听觉艺术,有舞蹈、竞技等人体表演的视觉艺术。但是传统戏剧则不同,其是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综合体。传承人在表演传统戏剧的过程中,不仅要口头讲唱,同时还要通过人体表演,以使戏剧表演更为生动。关于传统戏剧的评介,王国维从其审美特征的角度提出,从事戏曲的人,就是用歌唱和舞蹈表演的方式将故事内容呈现出来,融合了语言、舞蹈、歌唱和化妆等艺术要素,使传统戏剧之美具有高度的综合性[1]。王国维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这一评介,也是中国传统戏剧区别于西方戏剧之处。由于传统戏剧是在文化滋养下而焕发出生命力的,要对该门艺术加以传承,就需要传承人对其实施保护,以将传统戏剧的历史价值延续下去,充分体现其现实文化价值。那么,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不仅要将传统戏剧的精湛技艺传承下去,还要将传统戏剧的精神内涵传承下去。

二、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功能

(一)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要获得文化认同。传统戏剧依托于人而得以延续,所以传承人不仅是遗产的延续者,更是创造文化的人和文化的拥有者。传统戏剧表演艺术需要传承人不断地学习、表演,才能够使该门技艺世代传承,在艺术传承的过程中,还会不断地融入新的文化元素,使传统戏剧文化具有时代性而被更多的人所喜爱、接受。这就意味着传统戏剧表演艺术要能顺利地传承下去,就要获得文化认同。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有极具代表性的实物艺术元素,诸如戏剧脸谱、表演服饰等等,在进行戏剧表演的时候,不仅以戏剧表演形式将艺术呈现出来,还要将具体的表演形式赋予传统审美的特征,上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才能够对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之美加以明确定位。传统戏剧的表演以是唱、念、做、打等形式来呈现的,语言活泼有趣,场景生动,整个戏剧表演结构不断地变化着,通过传承人的表演,不仅展示出形式美,更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体现出来,所以,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是综合形式美的体现。只有通过传承人的表演,才能够使传统戏剧更富于生命力且持续发展下去[2]。

(二)传统戏剧的价值通过表演艺术传承人的价值体现出来。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值得传承的传统文化并不多。要能够将有价值的文化传承下去,不仅要传承文化的表现形式,更需要在一定的文化空间中传承,才能够使文化的内涵伴随着艺术表演形式传承下去。传统戏曲表演艺术,扎根于民族文化命脉,民族文化精华蕴含于其中,保存至今是民族文化滋养的结果。要将传统戏剧文化传承下去,就需要传承人将表演形式和精神内涵传承下去,其中获得民族文化认同是传承人的责任,也是将该门艺术传承下去的根本。传统戏剧表演艺术是以传承人为载体存在的,传统戏剧的价值则直接地体现为传承人自身所具备的文化价值。传承人承担着技艺的传承和文化精神内涵的传承,因此被称为遗产的活标本。

三、结论

传统工艺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信网;通信工程;传输技术

0.前言

传输网络承载各种业务基础物理平台,得到较稳定的发展,如何将网络建设得更为高效、灵活和安全是近时期各运营商传输网络工作重点。

1.当前通信传输应用技术的热点

1.1小型化

小型化的直观体现就是产品外型的大大减小,如光纤收发器以及信号延伸类传输产品已做到巴掌大小甚至可以更小,相对低速率的光传输备,无论是SDH制式还是PDH制式以及以太网传输,已经完全形成了单板化,产品高度不会超过2个U。

产品外型的缩小,直接的好处是制造商材料成本的相对降低,甚至连发货运输的费用也会减少,这就为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带出了空间,因为可能以比原来低的价格销售。对于运营商而言,延伸站点或扩容可能无需增加机房建设,有些产品在远端己经可以直接挂在建筑物墙壁上使用,而且能够实施远端监控,这对缩短建设周期,降低投资成本是极其有利的。

小型化是当前国内各具有传输研发能力的制造商研发的重点技术之一,其产品的应用惠而不费,主要支持点对点传送信号,在本地传输网中实现从El到155Mb信号的延伸传输。以及完成需要的接口变换,有的还能实现单纤芯传输。小型化产品在实际中使用广泛。主要被用作站点间中继传输和集团用户、小区用户、互联网的接入,以及提供租用信道等。

高集成度芯片技术是支持整机产品小型化技术发展的主要基础,再加上FPGA 等可编程器件的广泛应用,制造商在产品研发中几乎很少因选用不到合适的器件而使项且搁浅,况且有的整机制造商本身便具有芯片的研发能力和条件。有的芯片制造商甚至推出了系列套件,以他们在电路设计方面的技术优势,为整机制造商提品在器件上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从而使得整机制造商可以缩短产品设计周期,很快将实用化的产品推向应用。

小型化的产品不仅吸引着整机制造商和通信运营商,也吸引着器件制造商,至少是这三架大功率的马车共同在推动着小型化的传输产品技术走向热门和成熟。

1.2多功能

多功能又被称为多业务传输,它以小型化为基础,将过去分由各个独立设备传送的信号或实现的功能集成到如今的一台设备中,至少可减少对光缆芯数的占用,也提高传输线路容量的利用率,当然也因之增加了同一对线缆传送的业务类别。

典型的如SDH与以太网融合,PDH提供10Base-T以太网接口等,还有出于运营商内部设备系统管理应用或电路出租的需要.要求传输设备额外提供相应的V.35、RS232等数据接口或音频接口,用于传输监控信号及运营管理自身需要交换的信息,也为一些专门的用户提供电路。

多功能突出的优势特性主要为,它使过去纯粹用于传送信号的设备具有了直接的接入功能,这就提高了设备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给予了传输设备提供增值业务的能力,使得一些过去因分散孤立,接人起来显得成本太高的所谓网络边际用户可以方便地接入。特别是传输设备融合了以太网信号传送以及业务接入功能后,使得任何具有传输网路并取得经营执照的运营商,都可以方便的间人互联网信号传送,以及ADSL宽带接人和工P电话业务,这恰恰是当前颇具吸引力而又正在进行市场竞争和划分的巨大蛋糕。

产品的多功能也吸引着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我国的移动通信在目前仍是以GSM制式为主流,投资建设一方面少不了要扩容,更主要的是拓展网络覆盖范围。因此满足边际网。

要求的基站占据着投资建设重点。在网络的边际建设基站主要是为着消除盲区,尽可能实现无缝,能够以小的投入而又保证质量的加以实现,将非常受运营商的欢迎。

于是基站制造商也走上了小型化和多功能之路,不仅把用于此类建设的基站做得小巧精细,使用起来无需再建机房和铁塔,挂装便可运行,而且还集成了多样化的传输功能,应用时根据传输媒介的条件,可选择使用SDH、PDH、铜线、微波以及卫星等制式的设备。

1.3一体机

传输的一体机技术目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各个同速率的单板机集成为一体,使多台设备同居一框,实施统一的监控管理,可以分散供电,也可以集中供电。

当然,这类设备不会是简单的物理集合,一套监控管理系统使它们成为了有机的整体,还可在重要的路由上设置备用系统,方便及时地控制倒换的实施。再一是将不同速率的传输和接口板卡混插于一框,这类设备主要是SDH制式,提供的速率是根据使用的需要,在ZMbPs与2.SGbpS之间任意选择,可以任意分插,更能够利用分插技术对电路进行分配,整个监控管理技术比较完善,用来组建一些局域环网和容量要求不算太高的本地环网十分方便。目前国内传输产品的需求主流主要在城域网、局域网、本地网和接入网,这是一个可以吸引和接纳全部成熟传输技术的市场,尤其还鼓励一些新兴的实用技术和产品去与之相适应。一体机产品可以为之提供优化的传输资源分配方案,技术再先进些的产品还能预留升级方案,由此既降低建网成本,在将来可能的升级和扩容也能缩短用于建设改造的时间,因为对于预留有升级方案的一体机而言,升级和扩容可能只需增加一些传输或接口插板,或将原低速率的插板换插为较高速率的插板,然后再通过系统软件作一些指配,甚至无需厂家人员到场,由运营商自己都可以在现场实现。

2.在长途干线传输网和本地传输网中的应用

2.1长途干线传输网

早期SDH一直以其同步复用能力、灵活的电路上F和强大的网管受到用户的好评。但是,SDH长途传输网受到每个MSC之间的距离太长,SDH产品在色度色散、反射、偏振膜色散方面的要求太高等限制,致使扩大网络容量成本较高。如果使用SDH和WDM结合的系统,我们不必增加光缆,也不用对设备升级,只需新开几个波长的信号即可满足要求,形成Nx2.5Gb/s的光通道,其传输容量一下子扩大了几倍甚至几十倍。随着EDFA 的商用化,还可以在省去大量的SDH中继设备后依然完成超长距离的传输,这不禁大大节约了成本。

使用ASON+WDM(或DWDM)组网方式,利用WDM(或DWDM)系统的大容量和长途传输能力以及ASON节点的宽带容量和灵活调度能力,建成一个功能强大网络,在骨干和汇聚层面,ASON节点可以完成传统SDH 设备所能完成所有功能,并提供更大的节点宽带容量和灵活快捷的电路高度能力。ASON节点所能提供的单节点交叉容量可以大大缓解网络节点瓶颈问题。对于应用于骨干长途网的网络ASON节点设备来说,能够提供40Gbit/s的更大速率光接口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2.2本地骨干传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