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艺术数字化

传统艺术数字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艺术数字化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绘画;传统绘画艺术

数字绘画被称之为“数码绘画”或“无纸绘画”,是指创作者主要借助计算机完成的数字化绘画作品。数字绘画的产生距今短短的这几十年里,其发展速度之快、势头之猛,是大多数人所所始料不及的。随着绘画技法和风格的逐渐成熟,数字绘画与商业领域设计逐渐融合在一起,并以其优异的视觉效果、便捷的传播方式和高效低成本的制作手段,受到设计界人士们的热捧。

作为绘画门类的一种,数字绘画在商业设计中的成功使很多艺术家不再热衷于传统绘画复杂的绘画技法和烦琐的手工制作程序的专研。数字艺术作品的硬边、特效、镜头感等风格正影响着当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传统绘画艺术正面临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可分为几个方面。

1 数字绘画使绘画艺术变得大众化

数字绘画的兴起,促使了绘画艺术卡通化、滤镜效果等作品的出现,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绘画艺术创作和欣赏方式的变革。数字绘画使绘画艺术开始了大众化的进程。

传统绘画的观者只能通过美术馆或画册、书刊等方式接触作品,欣赏渠道相对狭窄、欣赏活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绘画艺术只能是一部分人的艺术,很难像音乐作品一样真正的走入大众的生活。但数字绘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困境,人们通过借助影像、网络等方式,使其得以快速传播。这种零成本而便捷的欣赏方式,可以被认为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

2 数字绘画使绘画艺术具有娱乐性

数字绘画已走出了纯艺术的领域,摆脱了传统绘画的高深与晦涩,以清新、时尚的风格随着大量商业设计和广告流转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数字绘画结合插画、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出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学习、工作、上网、购物、娱乐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接触到大量时尚的数字绘画,并从中得到视觉感官和心理上的愉悦。数字绘画作品已经与音乐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调剂品。绘画艺术所应具有的娱乐化正在人们的生活中凸显,绘画艺术正由于数字绘画踏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道路。

3 数字绘画的普及降低了绘画艺术的门槛

随着数字绘画的发展,绘画的业余爱好者只要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艺术素养和软件应用技巧,便可以自行开始数字绘画创作。利用数字软件进行创作,绘画者可以不必花费过多时间、也不用学习系统而复杂的绘画技法,避免了基础造型训练所需的时间,降低了绘画创作所要求的技巧难度……一切都由于通过软件而变得容易和简单。这对于传统艺术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只要拥有一台个人电脑,创作者随时随地可以进行数字绘画创作。不必掌握油画、水墨、水彩、版画等多重表现技巧,也不必考虑自然光线、环境、绘画工具等一系列烦琐的问题等等。数字绘画较之于传统绘画更加便于绘画者的创作,为扩大绘画创作群体、普及绘画艺术提供了便利。

4 对传统绘画技巧运用的衰落与作品艺术性的匮乏

数字绘画创作的普及势必导致运用传统绘画技巧的退化和作品艺术性的贬值。当代绘画越来越多的强调观念和图式,即所谓的重观念而轻技法。而在数字绘画的创作中更是与传统技法毫无关联,如坦培拉、古典主义绘画的多层罩染等传统绘画技巧正逐渐被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所忽视和遗忘。在现今拥有如此便利的数字技术支持下,他们不再习惯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致力于传统技法的学习、继承与研究。今天的艺术界尚且还有部分艺术家运用传统技法进行创作,可是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绘画作品依赖计算机制作完成,博大精深的传统绘画技法将会何去何从?

同时,数字绘画普及形成了创作门槛的降低,技术性要求的简单,使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数字绘画的创作。但由于造型基本功和美术基本素养的“先天不足”,致使人们的视野中出现了大批艺术质量低劣、平庸的数字绘画作品。其直接后果是整体艺术性的降低、思想上的平庸,学术上的低下。由此反映出绘画艺术在民众中普及广度与绘画艺术自身发展所需深度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值得大家去推敲。

5 数字绘画对绘画界产生的影响

随着数字绘画对绘画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广,对数字绘画的评价也褒贬不一。其中万能论与无用论两种极端的观点成了对数字绘画评述的代表。对此,我们应该对数字绘画所带来的利弊进行客观的评价,正确分析认识数字绘画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就从两种观点的依据来说,一种是数字艺术的无用论,其认为数字绘画是完全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产物,其形成纯粹是由于商业行为的催生所产生的,与传统绘画并无直接关系,不应该将其上升到艺术高度。另一种万能论,计算机技术在绘画技巧上都可以较好地实现,今后必将取代传统绘画。从上述观点看,人们对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对数字绘画和传统艺术缺乏足够的了解认识。无用论是缺乏对事物都是在不断的自我创新和完善这一自然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而万能论又过分夸大了数字绘画的作用和优势,对数字绘画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过于乐观。

用两个实例可以解释无用论和万能论观点的不完整性。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泉》是一幅色彩和线条都十分简洁的人体画,是安格尔艺术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这张作品是古典美与具象写实的人物形象的完美结合,花费了36年的时间,不仅仅是主观的对形体、色彩、构成方式形式上的加工,而是作者在绘画构成中,将人物形象更加接近作者毕生所追求的“理想美”,展现的是作者心中的艺术理想。所付出的心血不是对线条的表述,而是对“理想美”的勾画。而对一些人所说,它几乎可以像草拟即兴小品那样一挥却就是不正确,数字绘画能够模拟的只有安格尔精到细腻的笔触,仅此而已。就如我们已知的电子音乐的崛起及其相关编辑软件的应用,并没能催生可以与经典名曲相媲美的音乐作品一样。技术仅仅是技术,而艺术品之所以能够被称为“艺术”,其根本底线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对不具备绘画素养,片面夸大数字绘画发展潜力,低估传统绘画艺术价值的观点,都是严重违背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

我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数字绘画所带来的利弊,正确认识数字绘画与传统绘画的关系,任何片面的、绝对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随着数字绘画的多元化发展,艺术风格日趋成熟,其便捷的创作、欣赏方式,炫丽新奇的画面视觉效果将与传统绘画深厚的艺术根基,丰富多变的表现技法互相渗透与融合,这种融合并不会只停留在画面上,而是将延伸到更为广泛的层面之中。艺术性和原创性将得到加强,数字绘画将成为绘画艺术领域中独特而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纪保超.数字绘画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J].大众文艺,2013(04):56.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第2篇

一、优势互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所以,如能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基于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不仅能提供大量教学资源,动静结合的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和声音信息,还能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声情并茂的学习情景,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现同一事物的多个侧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传统教学中的小黑板出示,讲故事、欣赏挂图,小组合作等形式,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些优势在教学中很好地结合起来,会对促进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教学《项羽之死》时,从网上截取电视剧《楚汉之争》中与本文内容相关视频导入新课,同学们的注意力一下集中在――雄壮的音乐、恢宏的战争场面、激烈的交战、项羽豪壮的话语、勇猛的冲杀和所向披靡的霸气,还有项羽的刚愎自用、视死如归的悲壮……为了更进一步走近项羽,又结合传统教学模式――疏通文本,分角色朗读文本,分小组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并请小组把合作成果板书在黑板上。这样数字化语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还能拓展语文课堂的有限空间。

二、优势互补,能拓展课堂的有限空间

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收新鲜资料,扩大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整合实现这个目标。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到书本中查阅,到身边去询问,有效地延伸与拓展课本知识。如在教学《动物游戏之谜》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课前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动物游戏的资料,同时,教师也从网上收集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有机整合,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课堂上还结合传统教学让同学们分成小组去论证课文中提供的几种假说。课后教师又趁热打铁,让同学们考查一下关于人类从事体育活动、艺术活动的目的,由动物游戏行为联系扩展到人类的体育艺术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了跨学科学习。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与数字化语文教学的巧妙结合,不仅能拓展语文课堂的有限空间,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优势互补,能有效的提高写作能力

⒈扬传统作文的优势

学生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作死人,不做又不行。”这话就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写作的痛苦与无奈。那么到底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呢?首先可以发挥传统教学的口头作文训练优势:训练材料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时事新闻;可以是有挑战性的,也可以是有争议的事;可提前设置,也可当场设置情况,或抢答、或指名、或讨论、或采访,先让学生口头作文,再集体讲评,这样达学生之情,述自己之意,言为心声,不挫伤学生积极性。口头作文弃详批细改,扬教师课堂辅导之长,以口带笔,有声胜无声,走“潜移默化”之路,收“水滴石穿”之效,既能彰显“出口成章”学生的风采,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还可以发挥传统作文教学优势中的现场限时作文,加强作文时速的训练;同学交互评议作文可以让同学取长补短;开辟优秀作文展示区,鼓励同学你追我赶,变同学们的厌作文到热爱作文。

当然,传统作文因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适时的沟通,造成了作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状况。为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当今数字化优势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⒉借数字化优势补不足

(1)积累网络素材,激发写作灵感。数字化学习能以最快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大量与命题有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常依赖于“视觉刺激”和“原型启发”。教师凭借丰富多彩的网络素材进行启发,不仅易于打开学生思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撰写网络日记,促成长效行为。撰写网络日记(博客),这个活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是最佳的文字训练基地。在学生的概念里,动笔写日记是累事、烦心事,电脑录入是好玩的事,个人博客可以换衣服,就像装饰自己的小家。博客有点击率,有回复,有留言,都是即时的,时时新鲜,时时有收获感,学生更新博客总是分外卖力。这样,数字化教学弥补了作文课堂教学的缺憾,使学生的写作在乐趣中成为一种长效行为。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作用不止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更能让我们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愿望。

四、优势互补,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⒈传统教学显个性

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带领学生在阅读课时从学校图书馆选读自己喜欢读的作品:曹雪芹、巴金、巴尔扎克等中外文学大师的作品能增加他们个人文化素养;韩寒、张悦然的作品能让他们产生共鸣,具有阅读的冲动;金庸的武侠小说,侠肝义胆,一样能净化灵魂;《永生》《遮天》《步步惊心》等当红网络小说,照样能丰富学生想象力;《博物》《世界博览》《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大大开阔学生视野。这样个性化的读书活动不仅能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能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⒉数字化教学促发展

数字化语文教学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具有很强的交互功能,能很方便地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好学习内容,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如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共同备课,通过论坛、博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习的个性体验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注;利用交互学习型多媒体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下自主学习,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学习的内容,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所提高,既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又减少了心理压力,更有助于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⒊优势互补见成效

我们可以将课本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改编成戏剧进行表演,可采用话剧、诗剧、双簧剧、哑剧等形式进行表演。教师采用传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课外自由组合:擅长写作的改编剧本,喜爱音乐的协助选配乐曲,模仿能力强的选好自己表演的角色,动手能力强的选做道具……这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是剑拔弩张的《鸿门宴》、缠绵悱恻的《罗密欧与茱丽叶》,还是情仇恩怨的《雷雨》,学生表演都会兴趣盎然。这样一来,不仅如期完成了教学任务,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尽展其才,发展其个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第3篇

郑逸群:别署砚堂、老逸。国家(书画)司法鉴定人,国家画院王家新书法工作室成员,河南省画廊联合会副会长,河南省中国书法院展览部主任。

王宝林:别署三惜草堂主人,广播电视工作者,目前拥有三家实体画廊,三家网络画廊。

王继超: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近20年收藏经验,专注收藏京津画家作品。

柳青凯:凤凰画馆艺术总监,凤凰书画网CEO,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罗忠学团队:

姜永平:策展人,先声画廊艺术总监。

宋继瑞:青年批评家,“青年艺术100”项目总监

孙国胜:批评家,“青年艺术100”评委,《芭莎艺术》首席编辑

陈星州:新锐艺术家,中国第一个艺术慈善志愿者团体“行星团”发起人,世界实业家艺术家联合会青年艺术家委员会理事。

最近一段时间,本刊编辑部“火药味”正浓,两大副主编叶辉和罗忠学同学常因该收藏书画还是油画,争执得面红耳赤。每次争论完,二人依然故我,遂各自拉出自己的团队,“火拼”了一把。也许,这场仗,能给即将入行收藏的读者们以启迪。首先,罗忠学放出第一弹——

罗忠学:国画创作是老而弥香,一提到国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头子,不具有时尚感。当代艺术比较时尚,得到大多数年轻人和时尚人群的热爱。

王继超:国画是历史的沉淀,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美术史已经定位的艺术,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喜爱。当代艺术最像快餐,食之无味,一段时间后就流行过去。

柳青凯:实在是画肓!中国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时尚史。当代艺术首先是建立在国画艺术的土壤中的,两种画风在百年后都是画,都会是历史,当代艺术还得归于中国书画美术史,但它占的份额只能是一点点。

王宝林:传统书画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现代人也喜欢返璞归真,说明返璞归真是最时尚、最长久的。而当代艺术是天天有创新,就是不长久。

叶辉:传统书画的收藏已经有千年历史,收藏者众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终端市场广阔。油画艺术在中国发展较晚,属小众,终端市场窄,今年的拍卖也证明了,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大跌,这也和受众小有关。

姜永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会先开始收藏本地传统文化所产生的艺术品,如传统书画、古董等,然后会收藏自己成长阶段中的当代艺术作品,最后才会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产生兴趣。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一阶段,并慢慢转入到第二、三阶段的过程中。一个合格的艺术品投资者,并不应该把目光仅仅局限到眼前,而应放眼长远,放眼到艺术价值洼地的当代艺术品中。未来的第二阶段的艺术品才是投资的主力,所以中国的当代艺术才是更应关注的目标,而不能仅仅单纯的从一两场拍卖会去下结论。

宋继瑞:艺术本是“兴在百业后,衰在百业前”的行业,经济大环境发生变化前后,艺术行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不管是书画市场还是油画市场,无一例外。

孙国胜:当代艺术盘子小,收藏人群相对少,但是它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稳固的收藏群,并且代表了一些新兴收藏阶层的趣味,未来可期。

陈星州:在同样的经济背景下,当代艺术市场波动大,只是反映了收藏群体对自己的投资判断不够自信。

罗忠学:传统书画过于保守、传统,讲究像谁,或者有谁的遗风,厚古薄今,弃今泥古,缺乏创新。当代艺术讲究创新,与别人不同,有自己的创新才是好的作品,而创新恰恰也是艺术之魂。

郑逸群:其实,正本清源,正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让国人迷恋的地方。中华文明,渊远悠久,其艺术脉络没有断层,自然讲究传统。美国历史不过200年,艺术有何传统可言?说到当代艺术所谓的创新,是不是也有的成分在呢?

王继超:传统书画有传承,有创新,历经千百年走到今天,更像陈年的美酒,越陈越香。当代艺术讲究与别人不同,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柳青凯:传统是艺术的根本,中国画更讲究创新,不能创新的书画家是站不住的。当代艺术只创新,胡编乱造是不会有群众基础的。

王宝林:空喊创新,实则空洞。

叶辉:传统书画流通性好,名家作品变现容易。相比之下,油画作品流通性差,要变现很难。

姜永平:名家的经典作品,不论传统书画还是当代艺术油画作品,要变现都不难。但必须符合一个前提条件:保证作品的真实。

宋继瑞:谁说油画变现难?你拿周春芽、艾轩、刘小东、曾梵志等一线艺术家的作品来,我立刻就能给你变现。

孙国胜:对于当代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要区别对待,若要流通性好、短期变现的投资,需要买当代名家精品,若长期收藏则要选择更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

陈星州:买到传统书画的赝品,你就不这么说了。

罗忠学:传统书画只在中华文化圈内少数几个国家流行,市场范围较小。当代艺术品市场具有世界性,各个国家的人都喜欢。

郑逸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坚信,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定能引领世界艺术,中国书画的价值也一定能创新世界最高拍卖纪录。文化强大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王继超:传统书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取向。欧美的各大博物馆都收藏有中国传统书画,而且做为镇馆之宝。当代艺术品,只是外国投资客的投资工具,像尤伦斯这样的当代艺术品收藏家,经营了二十多年,都出货套现了,何存世界性?

王宝林:没有哪种艺术是全人类都喜欢的,每个艺术都有自己根植的土壤。你投资现代艺术品将来会卖到非洲去?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柳青凯:谁说老外不喜欢中国画?

叶辉: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老字画已经经受历史考验,价格更真实,乃“硬通货”。当代艺术被国内市场认可才二三十年,有些人虽然已经被炒到天价,但高价作品还需要时间检验,风险比较大,更像击鼓传花。

宋继瑞:未来性是当代艺术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当代艺术市场仅仅用二三十年的时间,就经历过谷底和谷峰,这对于一个市场的成熟以及进一步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当代艺术市场日渐趋于理性、健康,尽管目前处于调整期,但对于未来市场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孙国胜:时间并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书画,时间长了真假难辨,对于新晋收藏者,当代艺术更易入手。当代艺术和传统书画一样都有多种选择,不一定非要盯着那几个天价艺术家。

陈星州:这就是考验藏家的眼光和判断能力的时候了,好的艺术品不管在任何时候,它的艺术价值都是凝固的。如果投资性价比高的当代艺术作品,一样能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罗忠学:传统书画市场具有地域性,大部分省市内出名的艺术家,在当地卖的价位很高,一旦离开当地,价位很低,市场也缺乏指导价。

郑逸群:艺术品的受众都有其地域性,不单传统书画,小说、电影、戏剧莫不如此。但是,真正经典的艺术品是凌驾于地域性之上的,白石老人的花鸟,中国人民喜欢,外国人民不也一样喜欢吗!

柳青凯:传统书画的市场有着强大的历史交易传统,群众基础强大。它的传统销售模式始终在运转,这个数字当代艺术再牛也不可能赶超上的。传统书画市场具有地域性,正是它的优势,当代艺术没有地方优势,自然没有地方影响力。

王继超:传统书画流派纷呈,符合各个层面的审美,而且易于变现。

王宝林:有了网络,每天可以逛全国的画廊。鼠标动处,放眼世界,所有价格,一目了然。

叶辉:传统书画价格层次多,从几百万几十万到几千元都有,适合各个群体收藏。当代艺术即使是个年轻艺术家,叫价动辄几万,最少也要几千,说好听点是“曲高和寡”,说难听点是“漫天要价”。

姜永平:当代艺术作品也是从几百元到几千万的都有啊。

宋继瑞:当代艺术家一年也就创作十余幅,最多几十幅油画作品,有的甚至一年创作的作品不超过十幅,这与书画家一日的创作量相当。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油画家的“起步价”。但如果给油画家和书画家统计“GDP”的话,书画家虽然“幅均”GDP低于油画家,但总量要远高于同等级别的油画家。

孙国胜:一个艺术家一年只能画十来张油画,如果都是1000元一张,你让年轻艺术家怎么生活?

罗忠学:传统书画创作周期太短,一天能画好多张,一年千把张很正常,作品质量也良莠不齐。当代艺术作品创作比较慢,比如油画家一般每年只能创作20-30张,甚至更少,每幅作品都倾注了作者更多的心血。

郑逸群: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的宋画,大都是小品,那叫元气淋漓,精光四射!艺术创作需要的是真情自然流露,山人的一只鸭子,一枝,寥寥数笔,传情达意足矣!当代艺术所谓的大制作,不是正在受到为创作而制作的批评吗?

柳青凯:这个问题没水平。难道传统书画就不倾注作者心血了?传统书画虽然一天可以好几张,但传统书画家的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

王宝林:传统艺术的周期很长,有的穷其一生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地摊货不是艺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王继超:工笔画创作更难,而且更费时间。写意画,是作者长时间修养、思想和功力的综合体现。

叶辉:传统书画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当代艺术路子太过新潮,能欣赏得了的人更少。

姜永平:这么说的人,太不懂当代艺术。谁说欣赏当代艺术的人少?收藏当代艺术的人恐怕比比皆是。如果你看反映当代生活的影视剧,里面的油画作品多的是,要我给你推荐几部吗?

孙国胜:拿中国2000多年收藏历史的中国书画和30多年历史的当代艺术比不公平,事实上如今懂得当代艺术价值的人正越来越多。

陈星州:只要认真的研究过美术史,就会发现人类在每个历史进程时期,最优秀的艺术品都是与所处时代的科技文化发展等社会状况背景紧密结合的,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都不一样,判断好作品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喜欢当代艺术的人大有人在。

宋继瑞:喜欢的人多并不代表什么,欣赏《爱情买卖》的人始终比喜欢《我的太阳》的人多。

罗忠学:传统书画作假简单,假画充斥市场,让人难辨真假。有人说市场上流通的徐悲鸿、齐白石等人的作品95%以上是赝品。当代艺术作品很难做假。

郑逸群:收藏书画,其实不是简单的投资增值,需要的更多的是鉴赏能力。收藏过程也是学习过程,随着眼光的提高,品味随之高雅,自然可辨真假。

柳青凯:这正说明传统书画受欢迎。当代艺术作品很难做假吗?当代艺术作品不受欢迎,自然做假的就少了。

王宝林:只要有假钞就有假画,当代艺术也一样。

王继超:“有人说”只是一家之言,不可信。

叶辉:当代艺术炒作迹象明显,价格暴涨暴跌,投资风险很大。

姜永平:其实炒作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当代艺术之中。任何投资市场都有泡沫,传统书画市场也不例外。不能因为价格的一时波动而忽略未来发展的潜力。

孙国胜:当代艺术进入艺术市场和一般的收藏品或者商品并无太大区别,书画、普洱茶、和田玉、瓷器等等都有市场周期,都有大浪淘沙的过程。当代艺术和传统艺术的收藏都越来越专业化,都需要认真甄别,不然风险的确很大。

宋继瑞: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不怕买得贵,就怕买得不对。股市如此、楼市如此,艺术品市场亦如此。

罗忠学:传统书画材料受限,只能用毛笔、宣纸、绢和传统水墨,不能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当代艺术材料多种多样,可以布面,也可以木板,可以用丙烯、油画颜料,甚至土、布、石头等等,艺术发挥空间较大。

王宝林:文房四宝是传统艺术的习惯性工具,如果该用笔你非得用木棍,那我想到了乡下小孩的一个游戏:撒尿和泥。

郑逸群:艺术表现,最终靠的是视觉效果打动人。八十七神仙卷,纯用线描,一样满纸灿烂!

王继超:传统书画所用材料正是它的优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叶辉:当代艺术不像传统书画一样,经过那么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价值分析体系。当代艺术市场价值体系不完善,当代艺术的艺术家经常是各领一两年,让收藏者无从下手。

姜永平:这太片面了。从最初的F4,到现在的“三刘一曾”等艺术家作品依然具有明显的市场号召力。

宋继瑞:艺术品收藏涉及的问题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鉴真,一个是鉴价。鉴真是前提,在保证作品真实性的前提下,价格体系的建立才有意义。

孙国胜: 跟着市场价格,永远都不可能有好的收藏,也不可能获利最大。

陈星州:无从下手是因为对行业了解得不够。当代艺术虽然相对传统书画市场来说不够完善,但也有其市场价值规律,只要摸清了规律,熟悉行业,一样会如鱼得水。

罗忠学:传统书画家们自产自销,很多人润格虚高。当代艺术作品市场多由画廊,具有合理的宣传、推广和包装,有市场指导价位。

郑逸群:书画家润格的高低,只有最终和市场接轨了,才能辩其是否合适。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受各种因素影响,一直以来都混乱无序。随着拍卖、画廊、经纪人、艺术推广机构的繁荣,市场会逐渐有序。至于物与价完全相符,井井有条,显然是理想国。

王继超:传统书画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市场价值完善。当代艺术作品主要由画廊把控,大肆炒作,价格虚高,且变现渠道窄。

王宝林:房子也有指导价,但从未起过作用。用户接受就是合理。

叶辉:当代艺术虚火旺盛,不少艺术家的作品都由画廊把控,炒作迹象明显,缺乏变现渠道。

姜永平:这么讲的人太不了解艺术市场。画廊是艺术市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画廊的任务是发现和培养、推介艺术家,将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发挥最大,维护藏家、艺术家和画廊三者的长远利益,绝不能因为一些影响市场的不规范运作而贬低整体当代艺术、整个当代艺术市场。

宋继瑞:不管书画市场还是油画市场,在市场刚刚兴起时,都在金钱的诱惑下,出现过度炒作的现象。但时至今日,市场都日益归于理性。相较于书画市场而言,油画市场更加国际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目前,画廊制也是国际上最为通用的画廊和艺术家的合作机制之一。如此,艺术家可以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艺术之外的事情交由画廊全权打理。这在当今行业分工日益细化的社会,也是大势所趋。

孙国胜:虚火都有灭的时候,现在当代艺术大部分虚火都灭了。收藏讲究喜好和价值认同,投资讲究进退场的时机。

陈星州:就算金子,如果长期埋在土里,你也看不到它发光。好的艺术家只有被社会广泛认识,他身上的价值才会被发掘出来,必要的炒作是必须的。

罗忠学:传统书画对保管条件要求高,怕湿怕干,无论有了水渍还是过干变脆,价位会跌得很厉害。当代艺术作品保存条件相对较低,如果脏了还可以擦洗,保存方便。

郑逸群:投资书画收藏,关注的是艺术,想的是升值。显然,我们不会因为可擦洗而投资当代艺术。

王继超:保存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保存。

王宝林:恰恰相反,我听廖静文说过,徐悲鸿留下的作品,破损多的是油画而不是国画。

叶辉:现在流通的书画许多被当做礼品,传统书画题材吉祥,适合公关;当代艺术含义晦涩,容易产生误解,事与愿违。

姜永平:问这种问题的人简直就没看过当代艺术。当代艺术门类众多,寓意积极向上的作品更多。

宋继瑞:随着年轻一代群体的成长以及财富的增加,他们已经具备消费艺术品的能力。由于他们接触的艺术教育比较国际化,对当代艺术有着新一层的认识。在消费艺术品的时候,他们也更愿意选择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当代艺术。同时,他们选购艺术品的目的并非出于送礼,而是出于个人内心的喜好以及对艺术品的共鸣,购买艺术品后大多也是悬挂于家庭或者办公室。这才是当代艺术最有效的购买人群,也是维持当代艺术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基础力量。

孙国胜:当代艺术有不同于传统书画市场的另一片天地,拒绝礼品化和装饰化。

陈星州:真正高雅的东西一般都是阳春白雪,俗人当然喜欢俗品。

罗忠学:当代艺术目前国内受众少,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油画,随着接受当代艺术的人越来越多,市场潜力会巨大。机会留给先下手的少数人,谁先收藏谁先受益。

郑逸群:油画是西洋画,自有其市场,它的最大市场显然不在中国。我想,本民族的艺术才更有其生存土壤吧。

柳青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传统书画市场的机遇会更大,因为只有中国传统书画才可能有最广泛的喜欢人群,更能体现老白姓对幸福生活的热爱。如果每个家庭都要挂着字画的话,中国传统书画的市场将会更加引人关注。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三维动画 传统文化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c)-0000-00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动画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有了新的发展背景。在这种大背景下,三维动画的技术革新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方面,自从皮克斯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部三维动画电影玩总动员开始,数字三维动画便大力的发展起来,进而拥有了将近15年的历史。与此同时,三维动画的市场前景也一片看好,一些较为成功的三维动画赢得了市场和口碑,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三维动画的创新以及原创上,力度明显不够,甚至存在着抄袭的现象,这样一来,对于我国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所以必须加强管理和改革,不仅在技术上加强创新和管理,更要在发展理念以及创新艺术上进行变革。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将三维技术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走出中国动画成功之路,获得市场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1 关于数字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问题分析

在数字化技术变革和发展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和融合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的进行这种融合呢?在当前情况下,因为这种思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例如,一些三维动画和民族文化艺术之间的融合, 2003年三维水墨动画短片入围美国Siggraph计算机图形图像协会年会,这对于我国的三维动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于这部三维动画来说,他和我国传统的水墨画风格结合起来,不经通过相关的渲染技术处理,同时也将三维技术进行写实和模型化,进而创造出相应的水墨效果,在动画的空间上更加富于传统文化的特色。随着这种三维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的成功,人们也开始逐渐的关注到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以及融合问题。在2006 年三维动画短片“桃花源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部三维动画短片当中,我们有效的将工笔以及水墨、剪纸等颇具传统文化代表意义的元素融合进来,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并且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从而变的更加富于活力,风格也更加鲜明。对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总结和分析,其中发现通过这种有效的融合,他很好的将传统二维动画阶段创造的民族化风格以及水墨动画、剪纸动画等进行三维技术的革新和发展。除此之外,三维动画还可以与我国传统的戏曲、乐器等结合起来,让三维动画变得具有东方的古典神韵,意境也更加深远。

三维动画产业已经快速的兴起,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注意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是立足于本体,不断传承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开展广泛的探索。

2 数字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思考和建议

在当前情况下,市场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这种大背景下,将传统文化和数字化技术紧密的结合起来依然存在着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进行广泛的探索和创新,不要因为市场的原因而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背弃。而对于当前我国三维动画技术的发展来说,一定要注意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坚持民族风格,创造富于文化底蕴和风格三维动画作品

对于中国的三维动画来说,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将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对于当前我国的三维动画来说,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缺失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目前三维动画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仅不能照抄照搬相关的动画创作风格和技术,而且要在作品的内涵上深入挖掘,这对于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来说是尤为重要的。

2.2 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要进行规模化的发展

三维动画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强规模化的发展和经营,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不能仅仅的停留在三维短片的制作。我们知道,在当前的三维动画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数字三维动画作品都是动画短片,而且这些动画短片较多的也是一些高校师生的自我艺术实践和探索,主要的一些目的就是在在一些影展或者是动画电影节,所以它的宣传力度和影响力是相对较小的,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不具备商业潜力了,很难取得较大规模的发展,这样一来,三维动画产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以及发展也就举步维艰了,对此我们一定要在市场化的背景下加强创新,不断的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三维动画和它的结合,从而实现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2.3 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要将形式与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

我们知道,三维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全方面和多层面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在形式上以及内容上进行相关的革新和管理。对于当前出现的一些三维动画作品来说,很多的三维动画与中国文化成功结合的案例,很大一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对技术和形式如何匹配的探索上,而对于关键的环节,如内容和形式的相互关系上探讨不够。对此,要想将传统文化很好的融入三维动画作品当中,一定要主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问题上多下功夫,进而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三维动画作品。

3 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关于数字三维动画发展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重视起来,其中一些主要的创作者一定要加强管理和创新,不仅在三维动画数字化技术的处理上进行相关的探索和分析,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各,进而创作出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的动画剧本,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推进三维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人风格的三维动画作品进入大众视野,为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并且促进三维动画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刘汉昌 三维动画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问题探讨[J] 影视艺术,2008.9

传统艺术数字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报业 数字化 转型 南方都市报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108-01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子书、微信等的普及,让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化,这使得传统的信息传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其中报纸业更是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由传统报业转到数字报业是报纸行业在未来发展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南方都市报》为例,它的成功转型,让报纸行业窥探到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它的成功也影响着整个中国报业,成为中国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领头军。

一、《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发展概述

作为国内首家成功数字化转型的传统报纸,《南方都市报》已经成功推出了三种不同的网络精品阅读模式,分别为南都完整版、南都精华版以及南都播报。南都的这种网络阅读模式充分满足了受众个体化、差异化的阅读需求,不论是盈利模式,还是报纸运作特点上都凸显出了鲜明的数字化特征。

报纸与网络相互结合是报纸行业的发展新模式。早在06年元旦,《南方都市报》就已经上线了他们的电子版本报纸。而后,《南方都市报》不断改革、探索发展路径,比如,推出他们的精华版和南都播报等等,07年中旬,《南方都市报》官方网站正式运营,形成了网报互动的新模式。《南方都市报》网站的成功运营开创了报业在信息时代的新模式。

而如今,《南方都市报》已经看准手机端的市场,推出了pad版本、安卓手机版本、苹果手机版本等等,这样,用户在进行新闻浏览时,就不用再下载客户端,直接在手机浏览器中就可以浏览了。而《南方都市报》在这之前在珠三角地区进行了较深层次的调研,他们首先在珠三角地区试水,结果大受好评,由此面向全国进行推广。随着人们对手机越来越依赖,手机新闻市场的扩大是必然的。

二、《南方都市报》的数字化转型对我国传统报业的启示

1.整合网络平台,突破区域限制

起初,报纸行业对于网络的探索仅仅只是将自己的东西搬到网络上面去,并没有对网络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但是,经过几年网络报业的发展,报纸行业不仅仅只是一味的在网上公布信息,更多的是,对网络新媒体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不再把自己的门户网站的建立作为主要目标,现在人们把网站当做一个平台,进行新闻媒体的资源整合,进行优化尝试。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人们来说,奥一网也许比较熟悉,这是05年集团委托南都创办的综合性珠三角地区门户网站,是此网站的网址,作为一个门户网站,其功能自然不能停留在新闻,它是社区互动平台是交友平台等等,奥一网依靠南都强大的新闻资源,在中国推出了网报一体的概念,并且付诸行动,而在这之后两年,南都新开了数字媒体部门,这样就意味着南都官网―――南都网() 正式上线。

在网报一体的概念提出后,新闻已经不再同于以前的新闻概念,它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而新闻的生产也就不同于以往,互动平台的很多信息,都是新闻的来源,这种采编方式也就成为了南都立于成功地位的基础,而在社区讨论中,言论渠道的进一步拓宽是南都所要做的。通过这种社区互动的方式获取新闻咨询更是新闻生产方式的改革,造就了新闻生产的多样模式,而新闻在人们的讨论中互动中持续升温,进而扩大影响力,有利于自身建设。南都报对网络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引发民众讨论,加强舆论监督,更有利于加强自身的影响力,扩大综合实力。

2.“内容+ 渠道”下的理念更新

内容首位,渠道优先。不论时代怎么变革,报业传递给民众的信息内容是媒体行业所最需要注重的,只有有好的内容的支撑,才可以使得报纸的得以生存。而转观09年金融危机,在新媒体的盛行中,很大一部分报社进军全媒体,以内容为首位,加强各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但是从目前看来,如果仅仅只是要依靠内容去打拼是完全不够的,更要拓宽渠道。就像人大博导喻国明(2015)说的:“报纸行业现在就像修路,而新媒体就是这条路,只有把最后的都修成功了,这才可以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南方都市报》从06年的上线电子版本到现在的成功,它在报纸行业的数字化探索过程中以内容和渠道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新闻体系,这也是很多的网络所不具备的长处。所以,在报纸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应该要与网络新媒体携手共创。同时,也要加强对受众的影响力,与广大受众积极互动。

3.探索全媒体路径,促进媒介融合

南都于09年新成立全媒体运营委员会,为了给传统媒体《南方都市报》增加发行量,增强影响力,也为了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南都还与电视台、广播进行合作,实现新闻资源的广泛传播,搭建起全方位的全媒体平台。

全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同,它依靠的是各种形式的媒体,就算全媒体有了很好的发展,但还是不能忽略纸质版,要不断扩大影响力,以内容为王,提高竞争力。南都于09年中旬,每星期都会推出《深度周刊》,深度剖析新闻事件,给人们树立良好的新闻形象,也给人们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尽到了一个媒体的责任。

将来的报纸行业,数字化是必然的,要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深入融合,以内容为首,全方位的提高影响力,搭建和谐的网报体系,整合资源,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加强报纸信息到网上信息的渠道拓宽,使得数字报业走得更远更好。

三、结束语

通过分析《南方都市报》从传统报业到数字网报的转型,给之后中国传统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为一个成功的典型案例,南都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生产力等都给中国传统报业起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南都的数字化探索和南都的成功也给我国报业报网互动模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陈颖.全媒体环境下传统报业转型途径探究[J].科技传播,2014(04):79-81.

[2]张英军,贾岳.发挥共震效应打造自身特色――报业新媒体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4(03):56-58.

[3]任昌辉.试论我国报业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及升级路径[J].东南传播,2014(10):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