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话语;中小企业;财务人员

一、引言

近年来,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和各国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国都在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金融和投资界一直非常重视财经报答,试图推断金融官员对金融政策的态度。财经评论语言一向被认为是中立的、可信的和不失真的,但它带有意识形态色彩,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小企业虽然是经济建设的活力源泉之一,但其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了解经济或金融政策变得极其重要。因此,本文将尝试运用批评话语理论,分析财务评论文本的语言特征及言语者的意识形态,希望本研究能为关注金融领域的中小企业财务人员风险知识建构提供一些启示,也有助于中小企业在运营中防控风险,提升经济效益。

二、风险的概念

“风险”概念在金融公共和学术文献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潜在的金融风险会影响资产对企业和政府平衡的财务可行性,影响信用的价值和财务估价资产(如股票和债券),这种风险通常被称为“转换风险”,围绕它的突出例子包括对物质资产过度投资风险的研究,市场主体希望将其与市场失灵联系起来,解决与广泛市场基础设施和经济行为相关的活动。金融市场是否有发展变化的风险对信息和效率至关重要,如果价格准确地反映了所有信息,新的投资资本将发挥最高价值的用途。对效用最大化模型最有力的理论批评之一是Simon创造了“有限理性”一词,以此来说明一些人无法优化的方法,尤其是对尾部风险的处理方法,经济人可以摆脱经验法则,尤其重要的是转换风险可能是长期的市场主体想把其与市场失灵联系起来,解决与广泛市场基础设施及经济行为相关的活动价格总是“反映可用信息的市场”的概念被称为效用最大化,这也适用于金融市场模式和经济主体的风险防范意识。近年来,在主要媒体财经报道中使用“风险”一词也在增加,“一带一路(中国推进的新丝绸之路战略)、金融合作”、“亚投行筹建”、“中国跨境金融体系构建”、“金融风险控制”等媒体话语频繁的出现在金融报道中。金融文本强调了金融市场的变化风险,暗示可能存在政策干预,以解决市场问题失败和错误定价相关的潜在风险,风险有很多可能导致错误定价的特征。金融话语通过社会中介和大众媒体传播,文本的编纂和言语的选择有特定的目的和意图,总是为一些意识形态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政治分析家,不是所有想明确传达和说服自己世界观的接受者,而是根据金融话语本身的特点,在新闻媒体中分析、理解事实本身,因为语篇不是用明确的话语传达,而是通过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隐含意义等语言机制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特定的意识形态会传播,最终会改变真正的价值,金融文本的话语分析表明,金融市场参与者可以评估这些风险,分析与过渡风险相关的风险特征(如物理风险、诉讼风险)和资本不匹配的可能性,从而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

三、话语分析的意义

语言是多主体、复杂、动态的认知过程系统,语言的主要功能之一不仅是事件、物质等,也是思想、信仰、感情等人的内心世界。VanDijk指出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在社会和政治背景下,如何通过文本和谈话来反映社会权力、地位和方式,话语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作为语言文本的意义和价值观,这种文本的态度通常是隐藏的,而不是公开的陈述,Fairclough提出了话语分析的隐藏意义,话语分析的批判方法有助于揭示其惯常性。话语分析可用于识别媒体特色的共同话语,话语的核心特征之一是语言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对人类世界事件有意义的叙述为前提。过去人们关心的话总是与政治新闻、国际大事、例如战争和灾难、政治演讲、商业广告等有关。但是,金融评论、中央银行监督管理的评论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通过话语分析,从综合社会和语言角度批判地分析金融话语的方法,不仅是在选定文本的语言特征中寻找问题,还要找出话语与隐藏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将语言视为资产,话语分析可以提供研究财务语篇价值的方法。语篇体裁是为了特定的交际或调查目的,使受众能理解和识别的社会行为。经济描写的话话集中在新闻内容上,有些反映了事实的直接结果,有些否认事实本身,有些以中立的方式传达内容,词汇选择或社会主体为具体传达语义特征而做的他/她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同时隐藏了他不感兴趣的语义特征,这是词汇建模的固有特征,语篇包括书面语、口语或视觉语言,语言受到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的制约,具有象征意义,并应用于语言的具体语境。因此,单词可以定义为情境行为,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传播具有特定功能的文本,包括与特定机构、社会群体或文化的联系。因此,分析媒体金融新闻话语的特点和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小企业家的判断力,防止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发言权,参与金融规则的构建。

四、金融话语的知识建构

金融话语的自治性使管理者风险政策时的言外意图受到隔离保护,财经新闻语篇在说明和解释金融市场风险模型的设计时特别强调话语的可变性处理、风险假设的分布和听话人能捕捉到多少复杂性,特别是与风险和不确定性相关的复杂性。话语的可变性指如果把增量归入中性理解,指经济增长时的积极需求,但当它表示债务增加时是负值,同时,需求、基金和经济如果归入积极分类,说明对当前状态和未来状态(预测),但是研究表明,后者倾向于更积极(更少消极)的表达,概率高的表达式如“似乎”和“出现”意味着事件所指的可能性在句子中发生的可能性很高,但不是100%,低概率表达的一个例子是“may”。不真实的表达包括“should”(显示什么是正确的,适当的等等)和“it”等。语言是社会的建构,是适应社会的,要了解国内外财经新闻语篇的上下文和复杂性,必须依靠已知的语言构建新的文本意向。中小企业财务人员要有相关知识积累,熟悉金融话语的句法特征,通过有意识的经验,在话语交际使用中联系相关财经知识,理解新的语言表征。另外,风险的假设性表现为企业投资者不能理性处理风险的是其前景的根源,前景理论由KahnemannTsver-sky提出:投资者倾向于低风险的投资,因为更大的赌博会导致更高的损失风险。企业财务人员如果能及时抓取金融个体和机构在财经文本时向受众传达的关键事件和突出的内容,也能提前预测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分散他们的市场投资行为。其次,语言的使用是由社会决定的,金融个体和机构使用的语言通常反映了他们的语言政治意图。事实上,金融文本背后有很多意识形态信息,金融文本的语言使用旨在建构权威机构管理者的意识形态,金融个体及机关的演说中常出现权威、反语、先发制人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反映在媒体报道和评论中,企业财务人员熟悉文本和话语的隐喻意义也有助于发掘这种意识形态。另外,话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有其特定的交际目的,金融个体和机构不能提出不真实的问责,但可以进行战略沟通,也可以选择公开的信息类型,比起否定的表达,他们其更倾向于使用模糊语言的表达,这种趋势在经济衰退中更加明显。金融话语中的正负极性可以由每月海外财经报告的表达分类(表达式是积极的、消极的、中立的)和形式(表达是明确的、模糊的、主观的)看出正负语言数量的差异。报告中经常包含有负音调的表达(如下跌)和表示可能性的模态表达式(例如,似乎和应该)来隐射风险。有时,文本中每个句子的单词数更多,或每个单词的音节往往含有更长的单词(有更多的音节)和更长的句子,这种故意混淆的指向被用来构建一种事件的不确定性,例如,在月度报告中会使用不同的句子结构模态,在提到当前经济状况时,与模糊相关的表达倾向于经济未来前景恶化,未来的前景经济恶化,句子变得更长,而当较长的句子可能包含对经济的详细公开时则倾向于使用更多的情态表达和副词。通常句子的意思不太明确或难以理解,策略藏正确的信息被认为是模糊话语隐含式表现,企业财务人员如果不能很好的解读金融话语信息的复杂性,也将影响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字:儒家思想;文化;会计文化

1 文化、会计文化界定

我国《辞海》规定: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人们常用的文化概念有两种:广义的文化概念泛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一切层面,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的概念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哲学等各种形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本文采用广义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各个民族以及各种组织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该社会各种生活方式的综合以及具有共性的价值观体系。文化具有普遍性、传承性、适应性、创新性的特征。

会计文化的基本涵义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大家认可、遵循,带有会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会计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呈现出来的以个体心理为基础的群体价值观,是具有会计特色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会计文化是多层次的复合体,第一层是反映出会计文化发达程序的会计物质文化,包括各种会计物质生活资料、会计生活环境、生活设施等基设施设备;第二层是会计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各种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群体行为准则等;第三层是指会计的精神面貌、心理素质等的会计精神文化。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会计文化的内涵实质上是会计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要素的动态平衡和有机结合。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的表层;会计行为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浅层;会计制度文化处于中层的位置;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核心层,是会计文化的本质所在。会计文化是会计学科体系和文化科学在各自的边缘上相互渗透而产生的一个崭新的范畴,它运用文化科学的观点来观察和探讨会计学科的规律和方法,揭示有关会计活动的文化本质及其规律。

2 中国会计文化特征与儒家文化的历史渊源

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Hofstede)主张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大小、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阳刚与阴柔来表达民族文化特征的社会价值层面。我国崇尚集体主义,权距较大,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和阴柔之气的文化历史使我国会计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2.1 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

我国是一个以法律管制为导向的社会,政府倾向于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会计法规和会计实务,忽视个人的专业判断。儒家文化的核心之一是等级观念,等级观念成为人们行为的普遍准则,并以伦理纲常的形式固定下来,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忠孝”是“三纲五常”最集中的体现,忠孝是一切伦理准则的基础和核心,这种等级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高权距的特征,权距反映在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就是凸显法律管制特性的会计亚文化。

2.2 强调统一性和保密性

用法律等强制手段详细规定每一个细节,在会计法规制度的制订与实施上,强调全国高度统一是会计的统一性价值的表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德治思想中,儒家崇尚以家庭为本位,注重个人的“修身”,把“治国、平天下”构建在家庭本位上,又通过“仁爱”和“贵和”原则,把个人、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儒家思想认为家庭是一个集体单位,个人要抑制个性以维护团体的和谐。这种家庭主义观念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文化观念,这种家庭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体现在会计发展史上凸显了统一性和保密性特征的会计亚文化。

2.3 偏好稳健性

一般地,一个社会个人主义倾向越小,对不确定性的回避程度越高,阳刚性越低,其稳健主义的会计价值越高。中庸思想是贯穿孔子思想的一条主线, 其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致力于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中庸思想在处理不确定性时,采取不偏不倚的中间道路,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特征,对我国会计亚文化呈现出稳健主义特性有一定影响。

3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措施

3.1 会计文化建设是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需要

孔子认为,变化是永恒的,因此,人们要时刻准备着对自己的生活做出调整,以维持和谐与平衡。会计文化是在会计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也会引起会计文化的变迁。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大力加强会计文化的建设。现在我国大力建设和发展和谐社会文化环境,会计文化也应随着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建设“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从而推进我国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建设。 同时,国际环境的发展也需要加强会计文化建设。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信息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也使会计技术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然而,西方一些不良思想也影响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因此,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需要大力加强我国会计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积极借鉴和转化国外先进的会计文化。

3.2 会计文化建设是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儒家思想鼓励“有为”,并支持人们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会计文化对会计产生的影响渗透于会计理论及实务领域的各个方面。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对充分发挥会计文化的独特效能,若以快速提升会计文化水准为切入点,强化会计文化对会计的正效应,全面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促进会计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表现在:会计文化建设是建立正确会计目标的需要;会计文化建设是改革会计管理体制的需要;会计文化建设是加强会计规范的需要;会计文化建设是加强会计核算的需要;会计文化建设是改进会计报告模式的需要。

3.3 会计文化建设是防范会计风险,加强内部控制的需要

儒家文化强调未雨绸缪。会计风险源于会计信息失实,而会计信息失真于人于企业和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损失。形成会计风险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对中国会计人员处世方式的影响,并且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不良思想、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我国会计人员造成一定冲击。在我国,会计风险问题始终未能受到企业重视,对会计风险的防范也非十分有效,有些企业疏于防范,有些企业无视会计风险,最后给企业利益相关者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意识,制定有效防范会计风险的措施,形成有效预防会计风险的体系。而会计文化是行为人的主观意识,具有能动性,建立起会计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

目前,我国的会计文化物质设备和技术己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完善。要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必须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会计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变革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缺陷,建设具有传承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的会计文化。鉴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扎实推进会计文化软实力的基础性建设。

会计文化软实力的基础建设集中表现在会计的文化氛围,新世纪中国创建和谐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社会各界需要同心协力优化人文环境,建设刚健有为、奋发向上的创新会计文化,建设尊重科学、崇尚专业的会计文化,同时培养人文精神并开展人文熏陶,建设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会计诚信文化。

2.坚持开展会计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性建设。

会计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性建设书会计文化建设的实行立体运行机制。为了保证会计文化全面建设就需要动员全部相关者参与会计文化软实力建设并且保证全心投入其建设,当然,对于会计文化建设的成果需要进行全程管理和提供全质保障。

3.深入实施会计文化软实力的动态性建设。

会计文化软实力的动态性建设能够确立起会计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会计文化的动态性建设主要表现在: 坚持会计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坚持会计文化重点内容的把握实施; 坚持会计文化发展基础的夯实巩固;坚持会计文化自觉的培养推动。

参考文献

[1]靳能泉.浅谈会计文化软实力的硬建设[J]财会通讯.综合2011(01)

[2]郭桂杭.论会计国际化与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J].企业管理.2010(11)

[3]陆盘忠.论会计文化建设[J].会计之友.2011(11)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构建

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不仅可以规范了社会秩序,而且降低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失灵、政府管理失灵的影响,导致风险社会应运而生。因此,要求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当前社会大环境,制定并构建新的管理机制,从而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缓和和调节社会矛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进行分析

风险社会,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贝克提出,当时处于工业社会背景下,从《风险社会:迈向一种新的现代性》书籍中,贝克以生态危机作为切入点,并将其看作是当时工业文明下的一种社会危机,之后对风险社会有了初步的定义,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风险具有不确定性的逻辑性和扩散性,二是风险社会将会影响到社会正常运行的各个领域,它关系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结构的调整等。从目前社会运行的现状了解到,风险社会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在受到政治、经济、生态或者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均会引起公共危机,这种情况下,一旦风险社会真正到来,会影响到人类的主观意识、认知能力及判断能力等,在没有采取及时的防治措施时,导致风险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而公共危机是风险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产生的,它具有传播性的特征,例如: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发生危机时,各种媒体信息平台下就会迅速传播,且这种传播会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起复杂的公共危机,使得政府政策失灵、市场机制失灵等,增加了社会管理难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给人们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是由管理失灵造成的,从更细的角度进行分析,产生这种危机可能是由于政府对一些突发事件缺乏认识,不了解突发事件发生原因的情况下,盲目处理,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很难从根源上消除,势必会影响危机管理的成效。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及行为模式不符合公共危机治理的逻辑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馆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使得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选择出不同的策略,难以保证风险社会公共危机能够有效消除,此外在管理过程中难以分辨公利和私利,根据自身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决定会直接影响危机管理的效果。

(二)“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的影响

新形势背景下,很多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采取严防死守的办法,以运动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方式具体进行,这种治理思维仅仅在短时间内具有明显的成效,维持社会秩序,促使社会正常、稳定运行,但是很难长期达到危机治理效果,这种带有“人治”色彩的思维方式,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势必会影响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解决。

(三)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不够重视

在受到现行官僚体制影响下,相关管理人员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足,发生市场失灵时,便出现了有组织不负责的状态,比如说:公共危机到来时,一味出台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对制度的操作性,无法发挥制度的效应,最终导致风险社会危机局面更加复杂,难以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又比如,相关管理人员缺乏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这种执行能力的欠缺难以应对复杂的危机局面,最终影响到公共危机的解决。

(四)政府管理方式不合理

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具有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因此要求政府部门必须要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开展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有效解决公共危机,但是由于目前政府采取的是垄断式的管理方式,具体将常态化的治理模式应用到危机管理中,缺乏辅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无法得到有效应对,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三、构建新型体制,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扩散,不仅加大了风险防范的难度,而且增加了国家治理的难度,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负面影响,通过了解上述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要求相关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危机的重视,无论是从意识形态还是从制度体制等方面,以多元化的应对措施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失灵现状,确保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因此,下文具体探究了如何构建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通过以下策略的制定,能够更好的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防止矛盾的激化。

(一)政府管理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

新形势背景下,要求政府部门要更新危机管理理念,从被动式的治理理念转变为主动式的治理理念,提高风险警惕,具体可以从三大方面具体实施:树立公共服务的理念,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达到对危机管理的预期效果;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治理危机时,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制定有效的危机治理方案,最大限度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树立周期理念,任何一个危机的到来它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树立周期理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才能将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

针对当前的社会意识形态,政府部门在应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时,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加强各部门联系,在相互配合下,建立各地政府的协商机制,以便对不同危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效实现危机预防和处理,将危机损失降低到最小,促使社会正常运行。

(三)重视风险社会公共危机

要求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了解更多有关公共危机方面的知识,以便出现市场失灵时能够根据规章制度,提高执行能力和应对能力,更有效的解决风险社会危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局面,降低和减少风险社会公共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建立“协作”治理体系

针对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的复杂性,可以采取建立“协作”治理体系,打破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壁垒,提倡全体社会群体共同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来,通过市场合作、社会合作更好的应对公共危机,缓和社会矛盾,从而降低和防范风险。

结束语

总体来说,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防止矛盾的激化,就必须要构建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来治理和解决风险社会公共危机,但是由于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使得风险进一步恶化,引起公共危机的扩散,因此,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做到规避风险的效果,文中从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危机重视度、建立协作体系及增强政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能力等多方面具体开展,不断优化体制机制,消除风险社会公共危机管理失灵现象,从而推动现代社会不断进步。(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马体国等.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建构―基于风险社会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09).

[2]茹梦丹,姬熊华.风险社会下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南方轮刊,2015(03).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范文第4篇

1.1风险管理小组的建立

护理部研究决定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并且任命ICU科室的护士长为风险管理组的组长,分配给各个组对应的执行任务。依据风险管理制度的程序,对各个小组组长间的职责以及标准进行明确,例如质控、消毒隔离、护理文书、仪器维护等职责的负责人,各个组长同管理组长共同完成往年护理风险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进行整合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和避免。按惯例对风险管理例行每周一次的检查,每月对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进行一次会议总结,并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的提升ICU病房护理工作者对于风险因素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帮助护理工作更顺利的开展。

1.2制定三级护理质量控制制度

对ICU病房的各个管床护士的护理风险防范的职责加以明确,提升辨别护理风险的能力以及对护理风险进行风险评估的能力;各个护理小组的小组长每天都必须对自己组的风险管理质量进行检查,对于已经出现的问题,积极、及时、准确的进行整顿和改正,并且做好详细的记录;管理组的组长必须监测ICU病房危重症患者、对其发病的时间点、重点护理环节等相关联的环节,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调整,在会议上对于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1.3辨别护理风险

对ICU病房的护理管理工作者的护理风险评估能力进行提高,对可能存在的及已经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整理,并且针对收集整理的历年ICU安全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针对护理质量进行有建设性的反馈,辨识ICU病房护理风险因素,例如患者的病情性质的分类,是急症、重症、危重症以及仪器的监管问题,护理操作的规范化问题,以及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程度。

1.4合理调控风险管理

强化理论知识及考核指标:针对ICU病房的护理工作者制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训练计划,每个月都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教育,主要涉及ICU的基础业务培训工作、仪器设备的使用、护患间的协调沟通技巧、ICU护理的理念、相关联的法律、法规、安全教育等方面,强化护理工作者更准确及全面的认知风险管理,提升护理工作者对高风险因素意识的认知及培养处理应急反应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实现预防及避免风险因素的发生。对护理质量的考核因素进行逐步的完善,培训以后进行定期的针对性的护理风险管理考核,针对理论及实践进行考核,将考核的成绩同绩效联系在一起,帮助ICU护士提升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提升护理工作者的技能,完善护理流程:强化ICU病房护理工作者的业务技能水平,规范护理操作及流程,减低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因素,护理工作者经过风险因素的辨识及评估的培训以后,帮助ICU护理人员掌握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观察及护理的要点,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形态、瞳孔、四肢等生命体征,正确的监管仪器设备是否通畅、连接是否正确等情况,定期对设备进行擦拭、整理,保证仪器设备在正常的状态下,对于抢救药品、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避免出现过期、损坏等现象的发生,避免耽误抢救的时机,进一步优化护理流程。

2.结语

意识形态风险防范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合规管理 合规文化建设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相应的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一方面外部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际社会竞争剧烈、经济形势不稳定,另一方面国内监管制度不够健全,信用体系尚未建成,各类假存单、假印章、假证件、信用诈骗案件频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加强自身合规管理,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苦练内功,建立完善的企业合规文化体系,在防范自身合规风险的同时,对于面临的外部风险能够及时甄别、及时防范、及时化解,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内部合规风险管理,杜绝内部人员作案、熟人做案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平稳运行。

1合规的内涵、特点

1.1合规的概念

合规是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核心的管理工作,即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监管机构的规定、规则以及行业自律组织规定的相关准则的要求,并与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各项规定制度和实施细则保持一致。

1.2合规风险的内涵

合规风险主要是指银行或其内部人员从事了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行为而产生的风险或损失,银行本身违规违纪问题的特征比较明显。而传统意义上的银行风险主要是由于客户不守信用、外部欺诈、市场环境、经办人员违规操作等内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或损失,其中外部因素具有比较大的偶然性和刺激性。因此,合规是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核心的管理工作,同时,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互相之间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操作风险是合规风险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导致其他风险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的存在又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表现形式更为多变,进而导致防范合规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其共同点在于,各类风险的发生都会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或声誉影响。

1.3合规的特点

首先,合规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即要求商业银行全体从业人员做到人人合规,商业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环节控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的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将银行工作的全流程与合规管理紧密结合,并与每位员工紧密结合,培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企业合规文化。

其次,合规具有精细化的特点。即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环节控制的每个细节都合规、都经得住考验,从细微处着手,环环相扣、严防死守,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个案、小案逐步演变为大案、要案的情况发生,防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悲剧发生。

2合规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1加强合规管理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经常发生将合规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的情况,在风险防范措施上更多的采用加强业务操作环节防控和操作人员管控,但其防范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部分商业银行内部仍不断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并不断变换手法和表现形式。这就说明,只是简单的将合规风险视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对合规风险给于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管理和操作上区别于一般的银行风险来对待,因为它有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一般操作风险要大的多。

2.2加强合规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现代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各方面的诱因不断增多,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向心力,合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合规文化管理,对于规范操作行为,防范风险事件,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其次,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把合规教育落到实处,使全体员工都能够养成合规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承担自身合规职责,有效规避合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平稳健康发展。

再次,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是商业银行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需要。如果合规文化教育跟不上,那么企业一时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不会长久的,历史上著名的投行因为一个重大的风险事件而导致破产倒闭的现象不无发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要持之以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并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并最终建立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机制。

3对合规文化的感悟

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对于合规文化建设,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合规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文字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事,拒绝违规操作和人情问题、面子问题,杜绝业务风险的发生。结合企业内部,甚至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违法违规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产生违法事件的原因,并且引以为戒,防范同类案件的再次发生。

很多案件的发生,其当事人可能并没有主观的恶意,甚至没有为自己谋取任何利益,但是可能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或者是侥幸心理,对银行业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各方面隐含的风险认识不清,从而酿成大错。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合规要求,并贯穿于我们每日工作的始终。

在工作中,我们还要坚持正确的工作规定和操作方法,对于错误的指示或者暗示要坚决拒绝,更不能够姑息养奸,或者唯唯诺诺,丧失了自己的原则。要始终站在合规的立场上,不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

4建立合规文化的要求

合规文化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贯彻执行又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就需要商业银行通过有效的措施和途径来维护和坚持。

首先,要加强合规意识教育。合规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要从思想上,从根源上认识到合规建设的重要性,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一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各项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加强案例学习和案例教育,不断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用合规思维充实头脑,才能够确保相关从业人员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其次,要完善组织架构建设。近年来,我行一直把稳健经营、防范操作风险作为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来抓,成立了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等合规管理相关部门,按照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层层制约、互相牵制的合规管理工作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组织架构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并适时根据经营管理要求调整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同时,合规部门应为各业务部门和员工提供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咨询、指导、培训和检查监督,通过提供内控评价和报告等方式,警示督促业务部门加强合规风险管理。

第三,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我们全行干部员工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规文化建设需要制度先行,只有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内控制度,形成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提高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实现合规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

第四,要确立正确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方向。企业的逐利性本质,会导致片面追求盈利而忽视经营风险的问题。商业银行在确立发展目标时,要将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紧密结合,每一步都做到稳扎稳打,对于一些历来不去关注的所谓低风险的领域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并取得长远发展。

最后,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明确和严肃岗位职责,使全体员工准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强化内控管理意识,狠抓基础管理,既要鼓励员工积极检举违纪违规事件。又要加强对先进事迹的宣传和表彰,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自觉的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并且要集思广益,不断创新,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精华。

5结语

通过对合规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我们身边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合规对于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金融机构将战略思想和动态思考贯穿于全面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合理有效的合规方案也要具备应对变化的灵活性,和对于银行内部具体情况的适应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合规经营作为一项长效机制不断的贯彻执行,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银行的经营发展长期健康有序的运行。参考文献:

[1]蔡珞珈,曹d.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