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语文课文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 摘录 想象 表演

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优化课堂结构至关重要,但学生在课堂之外还拥有大量的时间,如果在课堂之外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辅导,那么,不但能够补充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之外,我常常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辅导。

一、课外阅读。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从学生上一年级起,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范围包括文学方面,历史方面,科技方面等等。定期为学生开列书目,比如《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爱科学》《中外童话》等等。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摘录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定期在班里交流。这样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视野,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素质越来越高。

二、“补充营养”。书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比如每册语文书上的古诗只在二~四首,而我国古代文化源源流长,古代文学是国之粹,应该大力继承,发扬光大。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感受诗词情境。同时我定期给学生推荐古诗,学生能举一反三,融汇贯通。久而久之,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在古代文学方面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力。

三、记日记。日记,是一种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自己的言行,简明地记录下来的文字形式。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以帮你记忆往事,经常能回顾小结,用以鞭策自己。另外,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写日记还能锻炼其的写作能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让他们将生活中一件件自己感触较深的事记录下来。比如,今天你过得很高兴,到底是什么事让你这么高兴,把它记下来……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又锻炼培养了作文能力。

四、勤于动手、动脑发挥想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想象力,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善于挖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地表现施展,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用多种形式再现课文的重点内容,使之得到巩固。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课文中青蛙的生长过程奇妙、有趣,让学生动手把小蝌蚪、小青蛙剪下来,叠出来。这样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还进行了美育,陶冶了情操。例如,教学《凡卡》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凡卡满怀希望把信寄出后,做了一个美梦。是什么美梦?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呢?要是凡卡不写错地址,爷爷收到信后将会怎样?又如《穷人》一文,文章结尾写渔夫叫桑娜快去抱回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妻子桑娜却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这是为什么?当桑娜告诉他孩子已经抱回来时,他会有什么表情?会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渔夫一家今后的日子将怎么过?渔夫能否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成人呢?又如作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童话“春姑娘悄悄来到我家杏树前,只轻轻吹一口气,杏花就开了,粉嘟嘟,真好看。”——《春天来了》

“凳子老弟,你就知足吧,昨天小主人刚刚在我背上刻了一个早字,今天又把我当马骑,你说我招惹谁了。”——《桌子与凳子的对话》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乡差异 语文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40-01

随着农村外出群体日益庞大,农村学生数量逐渐减少,乡镇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分散,造成了城乡教育的不均衡。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局调整政策,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这固然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但是随之出现了上学距离遥远、寄宿生问题增加等弊端,学生的组成也由单纯的城镇学生变为城镇与农村学生各占一部分。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由于阅读量差距明显、口语交际能力强弱不同、展示表达能力有高有低等因素,造成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育效益不能最大化。如何消除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差距,是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

一、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1.知识的迁移能力上,城镇学生优于农村学生。

中学语文更加注重于对文章内涵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结合自身成长经历来体验情感进而形成独特的认识和感受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农村学生由于接触到的事物、人际关系和阅读量等比城镇学生要少,文字敏感度比城镇学生低,从课文反观自身的局限性较大,而且农村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程度不如城镇学生,二者相比,农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明显低于城镇学生。

2.问题探究能力上,城镇学生优于农村学生。

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探究学习方式逐渐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中学语文课堂上的探究点大多偏重于对课文整体的理解、对重要句段的解读、以及结合文章的背景来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这就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之外,还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正好是农村学生所欠缺的,这导致中学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城乡差距。

3.展示能力上,城镇学生优于农村学生。

探究学习方式对于展示也有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将对问题的解答组织成为流畅的语言,而且对于问题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作答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要明确,中学语文课堂更是要求有流畅而且丰富的语言,能够准确而不失生动的将问题回答完整,或者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农村学生局限于阅读量较少以及展示自我的技巧缺乏等缘故,和城镇学生相比,明显的存在差距,造成展示大多由城镇学生完成,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4.课堂评价能力上,城镇学生优于农村学生。

新课程改革将课堂评价从全由教师进行改变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维形式,这给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评价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出分析和判断,对知识的摄入和生成进行衡量,阅读量和理解能力占优势的城镇学生在这个方面比农村学生更得心应手。评价群体的不平衡造成了课堂能力形成的不均衡,也会影响到中学语文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消除中学语文课堂城乡差距对策

抛开地理位置和经济因素,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有效的缩小直至消除城乡学生的差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从语文教育的源头抓起。

语文教学的源头在于阅读,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阅读。阅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文字敏感度等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课外都创设阅读时间和情境,鼓励学生多阅读、广泛阅读。教会学生做阅读笔记和批注,引导学生将感受和体会写下来、表达出来。尤其是要指导农村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提高他们的认知和感知能力,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内容的设计上,适当考虑农村学生的接受和思考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的思维含量较高,理解难度加大,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合理的再创造,使之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在处理一些较难的问题时,也要给农村学生创造可以进行思考的阶梯和维度。同时,要引导城镇学生对农村学生进行帮扶,从外在因素上消除城乡差距。

3.课堂知识探究环节上,给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时间。

探究学习模式的广泛应用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另外一种可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教师要合理设置探究内容,让农村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讨论中来,在探究时能够让每个成员都能够思考和感悟,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给农村学生留下相对更为充分的时间,并且适当的调整发言的机会,鼓励农村学生更多的发表看法、回答问题。

4.展示和点评时,划分不同的难度等级,给农村学生搭建适宜的平台。

展示和点评是综合能力的高度体现,城镇学生的优势更加明显。教师要根据内容和课堂生成的难易等级的不同来分配展示和点评的机会,并且适当向农村学生倾斜。难度较小的问题交给他们来展示和点评,经过一定的过渡阶段之后,要逐渐拔高,提升难度等级,引导全体学生的能力达到统一,确保课堂效果和教学效益。

5.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内因上改变课堂分化。

语文学习的效果好坏与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学习态度密切相关,教师要结合农村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人际关系来深入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对待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改变对展示、点评和探究的羞怯、抵触心理,教会学生用于展示自我,能够大胆的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并且对别人的思考有准确的判断评价。只有从内因上改变了,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才会逐步改变,语文课堂才能够和谐起来。

三、结语

城乡学生的差距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对中学语文的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要客观的分析城乡差距的原因,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制定相应的对策。消除了城乡差距,中学语文课堂才能够顺利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确保教学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谷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度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林小云. 中学语文课堂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黄世举.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

[4]彭亚.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整合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范文第3篇

【摘 要】文章结合中学语文教学法中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以“保证基本理论,突出技能训练”为原则,强化实践得出理论,重点是把中学语文课程的新理念、课程的性质、课程预期达到的目标和语文教学范式等作为精讲理论的突破口。

【关键词】中学语文 多元化 基本理论 创新课堂 演练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进行多元化实践探索,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

一、精讲基本理论,打好课堂互动实践基础

(一)领悟中学语文课程的新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教学改革的研究,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育德功能;

2.培养语文应用写作、观察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正能量的个性审美发展;

3.遵循多元化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式新理念的语文课程新范式。

(二)了解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中学语文新课程目标的制定要采用新的探索学习思路,根据地区教学的实际情况,课程目标从运用知识与实践能力、操作过程与研究方法、课堂互动情景与达成的效果这三个方面来考虑。三者缺一不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总目标要求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五个方面获得阶段的发展。

(三)掌握语文教学的新范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范式的重组转型。以多种形式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学范式转型的表现为:从教师独白到师生或是家长参与对话的转换;从教师“分解内容”让学生吸收到学生的积极主动查找资料去“体验课文内涵”的转换;从预习教学引导到引领式教学的转换;从倾听型学习到演讲说课型学习的转换;从结构型教学到后结构教学的转换。中学语文教学新范式的转型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领域,除了以上的多元化阅读教学模式,还包括写作观察研究教学、演讲口语交际、语文综合表达学习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学范式的转型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实践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

二、构建创新课堂,强化意识理论吸收的实践教学

中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和形成中学生语文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通过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和能力,向学生传授语文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是需要技巧和手段的。传统的课程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教学任务没有系统性安排多元化的细节模式,实践活动最多也就是课堂小组讨论、家庭作业和简单的技能操作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课堂内容吸收效率低。因此,重建实践课堂迫在眉睫。

三、加强演练,提高实践效果

通过理论学习,学生深刻领会到中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对语文课程及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教师制定教学实践活动计划,重点是实践操作环节。

(一)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系统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给学生练习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进行教学实操,并得到大量的互动反馈信息。为了提高实践效果,抓好微格教学前、中、后三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吸收教师的经验;小组讨论,分析课例的优缺点,分工合作,搜集各方资料,要求每个学生做好备课工作。训练中,鼓励学生尽快通过阅读理解进入角色,组长做好组织工作;教师充分利用实时监控,做好记录,及时处理训练中的突出问题。结束后,及时互动反馈,总结评议结果,进行多次自我反馈,最终完善教案内容。

(二)走出课堂,互学研讨与请进专家相结合

微格课堂营造的践效果与中学语文真实的课堂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走出课堂,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去听课,进行观摩和交流。另外,教师应多走出去学习当地教育部门组织的有关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多了解最新的语文教改动态和当地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请进专家主要有两种方式: 通过高年级优秀学生“传帮带”“手把手”辅导学生预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另一种方式是在院系的支持下,定期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学语文教师来校开讲座,上示范课。运用这两种方式,既能增强教师从教的信心,又能使教师学到切合中学实际的教学技能,使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更具有直观性和实践创新性。

(三)开展教学竞赛评比

竞赛活动最能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兴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益。教学观摩竞赛既能展示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教学技能水平,又能树立学生中的学习典范,进一步调动广大中学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与创新性。结合学生教学与竞赛工作过程,使同年级组的语文教研室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教研评比活动,例如教案评比、说课比赛、三笔字(粉笔、钢笔、毛笔)比赛、学生板报设计指导比赛、课件比赛、微课比赛等。比赛能够使学生得到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

四、结语

多元化中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过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长期运用多元化现代教学理论,既符合新课标精神,又能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也就是说,课程的实施方式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直接的目的就是把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力图强化于实操训练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四化 师生一体化 语言形象化 方法多样化 过程节奏化

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中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氛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挖掘其潜能,培养其创造力。

一、创造氛围,师生一体化

氛围指的是某一环境周围的气氛和情调。教学氛围则是指体现在课堂上的特殊气氛和情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浓郁的艺术氛围,不但能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中,优化教学效果,而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陶冶情操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样,语文教师应非常注重教学氛围的渲染和烘托,努力创造出与课文情调相一致的艺术境界,尤其是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师生首先“入境”,也只有“入境”才能对作品“动情”。比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类的优美散文时,可以在刚开始上课时就放朗读录音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全文。散文中优美的语言和意境,拨动着学生的心弦,刺激之、兴奋之、鼓舞之,从而就把学生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这就自然而然地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

课堂气氛是制约和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性与教师教学风格及其感染力,是息息相关的。因而,教师必须是热爱教育的,应对教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真心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将自己对课文知识的渴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山河的真挚之情,贯注到课堂教学之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爱憎观的感染,使学生明白孰是孰非,并喜爱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期望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从而使师生融为一体,造就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二、语言形象化

语言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和实现教学活动的桥梁。因此,在语言上,教师一方面要做到语言明晰、准确、符合语法,并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做到语言形象、生动、具体和优美。

语文教师生动、优美、形象化的课堂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有力手段。“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大教学论》)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抓好导入语和渲染语的精心设计。前者旨在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后者则是针对教学重点的重锤敲打,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使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此,教师应尽可能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明问题。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正确地传授给学生的最佳途径。各种教学方法应以学生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的不同,因人施导、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是多样性的,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引入课题。引言是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一个值得精心设计的部分,引言处理得好,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因此,引言的设计力求新颖、巧妙和多样化,尽量避免节节课以复习提问式导入,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设计导语,引言内容可以是奇闻轶事、趣味的故事、课文中的插图等。

2.处理课题。课题处理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语文教学方法种类很多,选用何种方法,教师应视具体的文体、教学目的和学生而定,并在课堂中加以灵活运用。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阅读思考,教师巡视点拨、启发、答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则应体现“两体”,即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让学生参加教学活动全过程,同时不把目光盯在几个尖子生身上,而是着眼于开发全体学生的智慧才能上。

3.板书形式。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经验的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简明、优美、新颖和得体,是中学语文板示教学的追求。

板书内容是篇章的概要和精髓,也是课文艺术的再造和拓展;板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手段,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板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不同的文章各篇的要求,或综合全篇,或强调一点,或展现情节的结构,或突出中心思想,或揭示人物形象,或再现环境特征。根据直观显示的效果,可设计树系表式、纵横系式、箭头联系式、图表式和综合式等。

4.课堂练习。语文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反馈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课堂练习检查该课堂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弥补或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多种课堂练习的方式:做练习册、挂小黑板、上大黑板、自由讨论等。

5.小结形式。课堂小结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语文课堂小结应干练、利落,收束有力。小结若能给学生以余味无穷、余兴未尽的感觉更好。

四、教学过程节奏化

中学语文课文辅导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137-01

语文课程标准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将九年义务教育分为九个年级、四个学段,不再将小学、中学作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阶段严格分割开来,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但是如何处理好两个学段的“互相联系与螺旋上升”,也就是小学到初中语文教学的过渡和衔接,始终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因此,认真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寻求一条实现语文教学“中小学衔接”的途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找准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症结

(一)教学内容的脱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一般要求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的理解,思维难度不大;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

(二)教学方法的差异。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初中由于科目增多相应的学习语文的时间少,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由于课务重,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测验题量大,难度大,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

长期以来,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教学步骤与学生能力培养只能一带而过。

(三)学习主体的学习心理的差异。小学生过多的依赖老师,迷信老师的标准答案。记住老师的标准答案,确实也是获得高分的途径。升入初中后,随着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主观题比例加重,更多的强调自主思维。这就要求学生进入中学后逐步地克服依赖心理,加强自主意识。

二、探求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提高衔接的实效性

(一)小学高年级的做法。一是切实打好基础,加强语文知识上的衔接。《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都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界定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给语文教学内容划分了清晰板块。将小学、初中互相衔接,整体考虑、一体化设计。因此五、六年级教学中,我们要有条不紊地围绕以上几个方面扎实的进行语文教学,对小学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在严格训练、讲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小学高年级还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自然衔接”。二是克服不良倾向,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童年晚期。小学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的习惯等习惯。学生如果能在小学阶段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升上中学后就能更快地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的学习。三是适度进行思维方式上的对接。转换课堂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知识含量。小学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发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识,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进入中学打好基础。四是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学生到中学后能否很快适应的主要因素。在小学高年级段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教师要改变那种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