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证券市场规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海外上市;资本市场;证券交易所
自20世纪90年代中信泰富借壳上市和青岛啤酒发行H股以来,大陆企业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海外上市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NASDAQ、香港联交所、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国际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国内企业数量已经超过600家。海外上市企业最初以国企红筹股和高科技概念股为主,近年来则出现了大型国有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局面,行业覆盖各个领域,上市地点也从最初的香港扩大到美国、新加坡、伦敦、韩国等地。国内企业在进行上市决策时,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上市地点,以更好地利用全球资本市场,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下面本文将从市场规模、市场流动性、市场定位以及上市条件等方面对全球主要证券市场进行比较。
一、市场规模
证券市场的规模是衡量证券市场实力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市场规模可以反映投资者可投资品种的丰富程度和筹资者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的难易程度,市场规模越大,投资者的投资选择面越宽,筹资者也越容易筹集到大规模的资本。从规模来看,各证券市场在市值、成交金额、上市公司数量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2009年各证券交易所的市值及市值占GDP比重比较,如表1所示。2009年各证券交易所的成交金额比较,如表2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纽约证券交易所是市值最大的交易所,其2009年的市值达到其他证券交易所市值的3倍-5倍;NASDAQ在成交金额、上市公司总数方面均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外国企业数目最多,2009年其成交金额中有30.91%来自外国公司,这一比率远远高于其他证券交易所,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其在吸引外国企业上市以及鼓励投资者交易外国企业证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香港证券交易所的市值与GDP的比值最大,说明香港经济资本化、证券化的程度很高;值得关注的是,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外国公司上市的数目占其所有上市公司数目高达40.6%,充分展示了新加坡作为新兴区域金融中心在吸引优秀企业上市方面的相对优势。
二、市场流动性
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重要属性。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反映了当投资者在某一证券市场中,想要以一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金融资产时,其交易需求是否能在低成本的情况下迅速得到满足,同时又不会对价格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关于流动性的测量,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度量方法。目前,西方学者一般从即时性、紧度、深度、弹性四个方面来对流动性进行定量研究。由此可见,对流动性的综合测度应当是多维度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出发,构建许多关于流动性的度量方法。为简便起见,本文仅列举了各证券市场的换手率、成交量和成交金额,并以成交金额与市值的比率为指标粗略地比较各证券市场的流动性。2009年各证券交易所的流动性比较,如表3所示。
表3显示,这些统计量与指标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NASDAQ是市场流动性最高的交易所。需要说明的是,国外学者较多采用换手率衡量市场流动性的市场深度,但该指标一般适用于环境较为稳定的成熟市场,而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阶段,投机现象较为严重,散户投资者盲目跟风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较高的换手率,因此并不能仅以此指标得出上海证券交易所流动性较高的结论。
三、市场定位和上市条件
证券市场的发展战略不同,其市场定位也有显著差异。如纽约证券交易所是目前市值最大的证券交易所,其上市费用和上市标准也相对较高,主要适合于发展成熟、效益好的大型企业;NASDAQ证券交易所主要为高成长、高风险性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香港联合交易所主要吸引成熟产业及海外优质公司,相比之下香港创业板则面向新兴高科技高增长性企业;而新加坡凯利板更加适合于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伦敦证券市场为外国企业上市提供了各种优势及便利条件。
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是企业选择境外上市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交易所以及同一交易所的不同板块的要求各不相同。为了使更多优质的企业能够达到上市条件,各板块充分考虑不同企业的特点,设置了多项条件,企业只需满足其中的某项即可上市。纽约证券交易所对外国公司提供了两套标准,worldwide和domestic,文中介绍的为worldwide。各证券交易所板块上市条件比较,如表4、表5所示。
除了上述列举的各项要求外,交易所各板块在其他方面也有各自的要求。如香港主板市场规定企业至少在3年的管理层以及至少最近一年拥有权和控制权大致不变。可以看出,主板市场对企业财务方面的要求要比创业板高很多,但通常创业板市场对企业的后续信息披露有严格的要求。
上述比较表明,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有各自的特点及优势。不同交易所以及同一交易所的不同板块的市场定位与上市条件各不相同。市场规模较大的交易所便于企业筹集到大额资本金,同时上市门槛也较高,适合发展成熟、效益好的知名企业,各创业板市场则适合风险较高、成长较快的中小企业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同时,各交易所的上市费用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境内企业在选择境外上市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状况,并结合各交易所的优势,选择最合适的上市地点。
参考文献:
1、唐静武.证券市场流动性的文献综述[J].财会通讯,2010(8).
2、周煊,林小艳.国内企业境外上市的动机及市场选择策略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08(10).
3、曾志坚,谢赤.证券市场流动性的度量方法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6(9).
债券是在金融市场上吸收资本的工具。它主要包括债券的收益结构、债券的流转期、债券的信用等级。
1992年俄罗斯开始推行全面的休克疗法,其核心内容是私有化和自由化。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收支出现巨大缺口。在1995年之前,弥补国家预算赤字主要靠向中央银行借贷来解决,即依靠多发行货币来补充预算的缺口,其后果是进一步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遏制严重的通货膨胀,从1995年开始俄罗斯政府不得不以发行国家债券方式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非通胀手段。
1.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ГКО-ОФЗ)市场的形成
在1991年末,俄罗斯就通过了《国家债务法》,俄罗斯中央银行也进行了第一次国内债务的试验性发行。这次试验性发行成为国家短期债务的原型。它的发行采取无纸方式,以竞买的方式出售,到期价格由市场的供求来决定。
1993年5月18日在莫斯科外汇交易所(ММВσ)进行了第一次短期国债的发行(一级交易),当年5月份开始了定期的二级交易,其中有24个银行和金融公司获得了短期国债市场交易商的资格。新债券以无纸方式发行,可以贴现销售,最小面值为10万卢布,流转期为3个月,免征税。中央银行对这批债券的发行给予担保。在当年国家发行了6500亿卢布的短期国债。进行了第一次债券的一级发行以后,开始每周进行两次二级交易,10月19日允许自然人参加国债市场交易。
1994年俄罗斯证券市场进一步向非居民开放,非居民获得了购买短期国债不超过发行总额10%的权利。同时,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计算机远程终端和各地区的交易平台接入到莫斯科的交易所,市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并且新的金融工具(期货等)也不断得到应用。1995年短期国债市场在俄罗斯经济中的作用开始增大。发展国家有价证券市场成为政府金融政策的优先目标。由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具有高收益率,因而各商业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开始大规模参与短期国债市场。
俄罗斯在1995年发行了新的债券品种——联邦可变利息债券;6月15日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内又举行了联邦可变利息债券第一次竞拍。它是带有可变利息的、可贴现的国家有价证券,其利率水平以现行的短期国债市场的利率为基础来确定。
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到1995年末,国家有价证券市场规模达到了76.5万亿卢布。1995年8月俄罗斯发生了第一次金融危机,其原因是各银行争相抛售短期国债和财政部的外汇债券。在危机的2天之内,俄罗斯中央银行被迫购买1.6万亿卢布的短期国债。在银行间信贷市场危机一个月以后,金融市场上短期国债的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久前还是金融市场中最发达部门的银行间信贷市场(МσК)降到第二的位置,主要表现为银行间信贷在银行资产中的比重急剧降低。许多银行又面临一个问题:“意外闲置的资金投向哪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别无选择,只有转向短期国债。
为了给国家预算吸收居民资金,在1995年11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发行国家储蓄债券(ОГСЗ)。这种债券的结构与联邦债券十分相像,它不仅面向居民,而且也面向那些以债券市场为主要业务活动的银行发行。对于法人而言,国家储蓄债券不仅可以使交易成本减少,而且债券可以用于抵押,进行投机活动等。银行承保人与财政部签署发行国家储蓄债券,然后在自己的客户中推销该债券。它的每个季度利息可以在任何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上获得。
1996年,俄罗斯国债市场不仅开始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基本来源,而且也成为叶利钦竞选班子的主要资金来源。
2.外汇债券(ОВВЗ)的发行和外汇债券市场的产生
为完善金融市场,俄罗斯政府形成了“关于在俄罗斯国内发行外汇债券的决议”。该决议确定国内外汇债券的发行总量为50亿美元。这使外汇债券的市场规模可以与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规模相比。
外汇债券的交易平台是2000交易系统中的路透社网,每笔的标准交易量最低为100万,但交易经常仅有几十笔。从事外汇债券交易的客户有大约10个,其中有1/3是外国客户。交易市场是出清的,也就是说,在任何交易时点上都可以进行买卖交易,买和卖的数量是平衡的。在外汇债券市场上规定了严格的市场制度,并对交易制定了详细的规则。
根据外汇债券的市场交易规则,买卖价差不能超过0.3%,而最大的交易商可以维持在0.25%的水平上,商用这种办法来保持这些债券的流动性。
二、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全球化涉及所有的经济活动,也包括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资本流动的自由程度等。其中,资本市场中非居民的比重是反映资本市场开放的主要指标。在美国国债市场上,非居民的比重为22%,德国为77%。受金融自由化思想的指导以及IMF的压力,俄罗斯的资本市场开放程度很高,如1997年在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上非居民的比重为30%,在外汇债务市场上为40%。
俄罗斯的银行是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到2001年初,财政部发行的债券的50%掌握在银行手中,第二大投资者是非居民。根据中央银行的资料,在2001年初,非居民手中的国债为450亿卢布,约占市场的24.6%。其余20-25%的份额为俄罗斯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占有。截止到2001年4月,中央银行持有总额为2560亿卢布的联邦债券。
俄罗斯卢布证券市场的特点是债券集中度很高。市场是一个批发市场,大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是市场的主体,它们可以操纵市场价格。中小投资者在市场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权利和利益无法得到保护。高风险是俄罗斯金融市场的特点之一。1996-1997年投资于短期国债和股票的巨大收益到1998年变成了巨大的损失。
俄罗斯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监管主要由财政部、证券委员会和中央银行来完成。由于分工的混乱和利益的争夺,这3家监管机构经常发生激烈冲突。
三、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规模和收益结构
在1993年,俄罗斯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开始形成,但是直到1995年之前,由于国家预算赤字的缺口主要是靠中央银行多发货币来弥补,所以国内债券市场规模不大。当国家宣布发行国债作为补偿国家预算赤字的主要手段后,国家有价证券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果在1994年只有3%的预算赤字是靠发行国债来补偿的,到1995年已经达到60%,1998年依靠短期国债补偿的预算赤字已经达到80%,国债市场规模开始急剧增长。可以说,1999年以前的俄罗斯有价证券市场的核心主体是短期国债。
1992-1998年俄罗斯预算赤字总量达到1.3万亿卢布(1998年价)。从1995年开始,预算赤字开始由发行有价证券来弥补,这导致了国家有价证券市场规模的急剧增大,到1998年达到了最高点。
在危机之前,俄罗斯金融市场上占优势的是12个月偿付期的国家短期无息债券。短期国债的平均收益率成为俄罗斯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指标。俄罗斯主要金融机构的大部分金融资源都投入到了国家有价证券市场上,主要原因是短期国债的收益率较高,而且投资短期国债的流动性也较好。
金融危机使国家有价证券支付期结构更加不合理,如到2000年末,短期债券的比重不超过1%(在危机之前为31%)。2000年2月16日,在金融危机以后第一次发行2期,总额为50亿卢布,偿付期为196天和98天的短期国债,以后又多次发行。2000年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交易量缩减到60亿美元,只有1997年的1/25。截止到2000年12月1日,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债务总量为2297亿卢布,到2001年6月短期国侦和联邦债券的市场规模为1950亿卢布。
金融危机过后,俄罗斯将金融危机以前发行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中的部分债券的支付期延长。1998年12月12日,俄罗斯政府颁布“关于国家有价证券创新的决定”,并授权俄罗斯财政部将在1999年12月12日到期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转换成3-5年的国家长期债券(ОФЗ—ФД和ОФЗ—ПД)。
金融危机使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持有者受到了很大损失。由于1998年8月的国债重组,投资者损失总额达到450亿美元,其中75%的损失落在俄罗斯投资者身上。在1999年,人们对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兴趣下降,1999年1月28日,在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进行了重组后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新发行。到1999年4月30日,国内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重组工作结束,总的重组规模达到1733亿卢布。
四、俄罗斯发行国家有价证券的作用
国家的有价证券市场政策与国家预算情况密切相关。1996-1998年俄罗斯的预算赤字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发行短期国债来弥补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的发行不仅为国家预算筹集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也减缓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说,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对经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经济有特殊意义。从1999年开始,俄罗斯的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国家预算收入开始好转,相应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的情况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金融市场吸收资金变得不是十分迫切。俄罗斯政府提出了用吸收的资金加快偿付内债,以减少内债规模。
国家有价证券的发行市场普遍成为国家预算补偿的主要工具。为了补偿支付缺口,国家需要短期卢布有价证券。在预算的1年框架内,预算的进项与支出在时间上很难一致,由此在预算的收入与支出上存在短期的缺口。与长期债券一样,在西方也发行短期国债,如美国和英国的短期国库券的发行期(偿付期)为91天,日本为60天。短期国债也用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的清偿。银行投资于短期国债,这些资产不仅具有较高的流动性,而且可以带来可观的、稳定的收益。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含义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现状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形式为媒介的资本在运行过程中实现的证券发行、证券投资、证券流通的国际
化。从一国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证券发行,指外国政府、企业、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外国及国际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发行;二是国际证券投资,指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三是证券业务国际化,指一国法律允许外国证券业经营者进出本国证券业和本国经营者向国外的发展。世界上主要证券市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世界各大证券交易所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上市公司,各国竞相建立创业板市场,各国证券交易所寻求大联盟。2000年纳斯达克上市的4829家公司中就有429家外国公司,纽约交易所上市的2592家公司中有405家外国公司,伦敦交易所上市的外国公司占全部上市公司的20%。欧洲的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三大交易所一直在寻求联盟,纳斯达克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将其市场延伸至日本东京和香港。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际证券筹资上。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是于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对外发行国际债券开始的。1991年第一只B股――上海电真空B股发行上市,这是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大步骤。截至2001年2月9日,我国B股上市公司有114家。此外,我国还发行了H股、红筹股、N股和ADS、国际债务,吸引了大量国际资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也在逐步走向国际化。加入WTO后,允许外资少量持股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从事基金管理业务,享受与国内基金管理公司相同待遇。面对市场要求,我们将进一步加快证券市场国际化步伐,缩小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差距。
二、阻碍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因素
(一)中国证券市场规模偏小。首先,中国上市公司数量少。1994年世界范围内拥有500家上市公司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达14个,中国只有291家,列世界第22位,直到1999年底,中国才超过1000家。其次,中国上市公司规模偏小。1994年日本、瑞士、瑞典的上市公司平均规模分别为16.8、11.9、11.4亿美元,中国仅为1.5亿美元,列世界第36位。再次,中国资本证券化水平较低。衡量证券市场规模的重要指标是资本证券化率,1999年我国资本证券化率为31.5%,若以流通股市值计算,比例仅为10%,而美国的比例为147%,英国为156%,加拿大为106%。
(二)证券市场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证券市场不是依靠投资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划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而是按照投资主体的身份划分为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等,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流通的股本平均只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6%左右,有74%左右的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和国家股、法人股转配的部分不能流通,而且在可流通股的投资者中,个人投资者占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只是极少部分。根据企业发行股票的对象和地点不同,又分为A股、B股、H股,不仅股票市场相分离,作为我国股票市场主体的A股市场不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也不允许外国的公司来中国上市,而且股票市场也不统一,上海和深圳的B股市场分别用美元和港币交易,这种资金不自由、货币不自由的壁垒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了国际证券资本,使得我国证券市场的投机性高,资源配置效率低。
(三)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够规范。一方面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较短,其法律和监管制度与国际证券市场还存在较大差异,现行的财务会计、审计制度与国际标准不相统一,资产评估缺乏合理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政府缺乏管理经验和行为规范,对资本市场干预不及时、不果断或进行不必要的干预。例如,我国公司股票的发行与上市,迄今实行的是额度分配和审批制度,这种以行政手段分配资本市场资源的制度,导致上市公司的良莠不齐,增加了证券市场的风险;还有部分机构投资者人为地操纵市场,四处散布虚假信息,造成争购或者争售某种股票等违法行为;有一些证券中介机构自律管理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三、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对策建议
(一)证券市场的规范化。证券市场规范化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对证券市场的法律、会计准则、上市公司进行改革和调整,逐步向WTO靠拢。证券市场规范化的范围涉及市场的各个方面,包括证券交易所运行的规范化、证券商行为的规范化、上市公司行业的规范化、证券市场专业中介服务机构行为的规范化、投资人行为的规范化。比如,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财务会计和资产评估制度,加快现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使其符合国际标准,建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权威性的资产评估制度,为证券市场的开放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简介]徐胜锐,男,山东青岛人,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证券理论。
[摘要]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限,B股市场萎靡不振;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券商发展水平较低,难以与国际知名券商相抗衡;市场规模有限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是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障碍。针对国际化对我国证券市场提出的挑战,应采取制定审慎、稳健的证券市场开放政策;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逐步实现A、B股并轨整合;组建超级大券商,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培养精通国际证券业务的人才等措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
[关键词]证券市场;B股市场;券商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1―0041―02
证券市场国际化是指以证券形式为媒介的资金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各国上市公司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和销售超越了一国的国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交易。证券市场国际化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金融一体化和国际融资证券化趋势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证券筹资,指外国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国际性金融机构在本国的证券发行和本国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在外国及国际证券市场上的证券发行;二是国际证券投资,指外国投资者对本国的证券投资和本国投资者对外国的证券投资;三是证券业务国际化,指一国法律对外国证券业经营者(包括证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中介机构)进出本国自由的规定和本国证券业经营者向国外的发展。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和市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的。1982年1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日本东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武士债券,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正式启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有了自己的证券交易所,证券市场国际化才进入了实质运行阶段。1991年底,中国第一支专供境外投资者投资的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上海电真空B股上市发行,1993年青岛啤酒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发行。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及国内的B股市场,还是在与国际证券监管当局的合作方面,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与真正意义上的证券市场国际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主要障碍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目前证券市场存在的缺陷必然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障碍。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限,B股市场萎靡不振。我国对证券市场开放一直非常慎重,对外来资本流入的限制采用把证券市场人为划分为A股、B股市场,外商仅能通过购买B股或海外发行债券的方式向中国的资本市场进行投资。由于B股市场长期萎靡不振,加之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不可兑换,外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投资意愿受到明显抑制。
2.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一般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自然人投资者为辅。机构投资者因其具有实力雄厚、技术专业的特征以及成熟的投资理念、较强抗风险性的投资策略等优势,比分散的、缺乏资金、信息、专业技术的个人散户,更能准确把握市场走势、抵御市场风险,因而其发育水平成为衡量证券市场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美国,80%以上的投资者通过投资基金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直接进入股市的散户不足20%。在日本,20世纪50年代散户约占76%,机构投资者约占24%,进入90年代,这个比例则颠倒过来。而在我国,大量存在的是个人散户,而机构投资者比例约为0.37%。
3.我国券商发展水平较低,难以与国际知名券商相抗衡。资本密集、资金雄厚是券商生存发展的前提,而目前我国专业证券公司及其他证券经营机构资产规模根本无法与国际市场上的券商相提并论。此外,我国券商在业务领域开拓能力不高,仅限于一级市场的承销、二级市场的经纪和自营业务,在金融顾问、金融创新等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造成了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和无序性,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券商的发展。
4.市场规模有限,距离发达国家成熟证券市场相去甚远。有关资料显示,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不但市价总值比较低,而且在国民经济的证券化比率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规模过小阻碍更多投资者入市,必然会对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作用造成一定影响。
二、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1.对中国证券市场稳定性的挑战。加入WTO虽然有利于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但短期内可能会动摇证券市场的稳定性。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其成员国必须对外国资本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后给予相对于本国资本的同等待遇,并且不得有任何“歧视性措施”。大量的国际资本短期内会进入国内市场,境外证券投资的大量增加和境外资金的相对自由流入可能导致二级市场资金量的增加、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投资者构成的复杂化。在我国目前金融体系比较脆弱、金融监管能力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当前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中,在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管理、防范国际游资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的情况下,市场风险将有所扩大,市场供求和股价走势将越来越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国际证券市场动荡的冲击。
2.中国证券市场短期内将面临国际竞争事实上的不平等。虽然“市场准入”是对等的,我国证券业也可进入其他缔约国证券市场并享受该国资本的同等待遇,但我国券商在资本实力、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等方面与国际性大券商相距甚远,在短期内,将在国际竞争中面临事实上不平等的局面。随着外资证券机构登陆中国,若中国证券市场全面开放国内业务,我国券商将不可避免地与国外券商争夺国内证券市场,显而易见,国外券商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可凭借规模庞大、跨国经营经验丰富、硬软件设备齐全等条件,在一、二级市场上同时承揽业务,我国券商则难以与之抗衡。同守住国内阵地相比,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面临的困难就更大。证券机构走出去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大、程序复杂、牵涉面广的工作,它要求证券机构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抗风险能力。而目前,即使是国内那些一流水准的证券公司,也将很难与国外大券商抗衡。
3.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的制度性安排更加紧迫。一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应具备的条件是:该国证券市场发育基本成熟,证券法律、法规基本完善,证券、金融监管自律体制基本健全等。因此,我国证券市场需要做好各类制度性安排,以适应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制度性安排完善到什么程度,才能开放到什么程度。否则,随着外资证券机构的
进入,大量新形式的违规行为可能会屡屡发生,外资证券机构可能会利用合法或非法的途径将经营风险转移到国内市场。而完善制度性安排又并非朝夕之事,如果仅靠我国证券市场自然走向国际化,无疑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新形势迫使我们应尽早把国际化提到议事日程。
三、我国证券市场应对国际化挑战的对策
目前,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明显加快,无论是允许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还是QFII制度的启动,都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进程加快。如何应对国际化给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当务之急。
1.制定审慎、稳健的证券市场开放政策。东南亚金融危机表明,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开放的进程过快,很容易造成风险隐患。在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金融预警、监控制度不灵敏的背景下,开放证券市场更应谨慎、求稳。我国应充分利用WTO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待遇”和“保护性条款”,结合发展中国家开放证券市场的经验与教训,制定审慎、稳健的证券市场开放政策。
第一,在外资证券机构进入方面,实行逐步准入原则,从允许外资证券机构跨境服务逐步过渡到允许跨境设立分支机构;第二,在外商证券机构开办业务上,也实行逐步开放的原则,从允许其开办一般性投资咨询、服务逐步过渡到自营业务;第三,在对外国资本开放方面,从对长期资本进行开放逐步过渡到对短期资本开放。
2.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逐步实现A、B股并轨整合。中国证券市场最初设计的基本框架与结构,是以A、B股、H股和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来区分,并以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来实施运行,这与发达国家的全流通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消除这种差异,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变革势在必行。发行B股是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现在B股市场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诸如规模较小、交易清淡、手续繁杂、费用较高等。因此,在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中,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是一个重要课题。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改B股私募发行为公开发行,这有利于扩大B股市场容量,增加B股市场的流动性;②改善B股的交易制度,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最小交易单位,建立统一的托管清算银行;③规范B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渠道和内容,提高B股的透明度。随着资本市场逐渐发育成熟及资本项目下人民币可兑换的实现,解除国内居民不准买卖B股的禁令,利用投资基金共同投资于A、B股市场,逐步实现A、B股并轨整合。
3.组建超级大券商,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在推进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应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壮大券商实力,组建大券商,使其成为中国证券业的旗舰。同时,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实力,券商还必须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在保持强大规模的基础上,注重提高信誉等级,开展金融工具创新,提供特色、优质服务等。
[关键词]资本利得税 股票市场 影响
一、资本利得税的概念
资本利得税,是对资本利得征税。常见的资本利得如买卖股票、债券、贵金属和房地产等增值所获得的收益。此种增值所得,就本质而言,为一种不能预期的所得,或意外所得或不劳利得,即指所得之非系任何有用的经济努力(例如资本、人工、技术之耗费)之结果而言。从法律和一般观点上看,资本利得被认为是拥有者不是为了经营进行库存、或者非规则地销售的各种资产,而是因市场价值上升而实现的获利。
资本利得税是针对于因出售资本性资产而实现的投资收益课征的税收。而对于资本性资产账面收益不征税。相对于普通所得而言,该种利得具有很强的市场波动性与不可预期性。
二、资本利得税对股票市场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对股票市场价格波动性的影响
证券资本利得税属于证券交易税中重要的税种,与证券交易印花税等一道构成了重要的证券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提升将对证券市场的价格波动性产生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股票资本利得税会降低过度的价格波动性。由于资本利得税具有一定的锁定效应,它可以打击短期的投机交易,从而增强市场的稳定性。证券市场中的噪声交易者利用其资金优势,而不是证券的内在价值买卖证券,产生了过度的市场流动性,削弱了市场所能提供的信息质量。
(二)对股票市场价格水平的影响
资本利得税将使整个股票市场价格水平下降。由于资本利得税增加了股票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使得许多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降低,部分资金将从股票市场转移,导致股票产品的需求量降低,导致股票市场价格水平整体下降。也有极少数人认为资本利得税的提高,将使得股票价格水平上升,理由是投资者的交易成本需要更高的回报率来弥补。但事实上,股票的名义回报率(不考虑交易成本)仅与股票内在价值有关。各国实践证明,资本利得税的开征将导致短期内股票价格水平的下降。
(三)对股票流动性和成交量的影响
几乎所有研究者都认为,资本利得税会降低股票市场流动性,这是基于对资产课税的紧锁效应。如果资本利得税根据国际惯例对短期持有与长期持有股票划分不同的税率,投资者为了避税,将不愿出售或延迟出售所持股票资产,以获得较高回报率会对资产的流动性产生一定的锁定效应,即资本利得课税的内锁效应。资本利得税对股票市场成交量也会带来影响,一般都会使得成交量缩减,同时还会造成股票市场资金的国际迁移,股票交易者和发行者转移到低税负国家。
(四)对证券市场的调节功能
资本利得税对证券市场的调节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如果在较为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开征累进的资本利得税,则它具有自动调节证券市场规模和市场涨跌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具体表现为:当证券市场价格上涨,投资者收益也随之上升。资本利得税使得投资者税负加重,从而导致证券市场规模缩小,抑制了证券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当证券市场价格下跌,投资者收益会产生三种情况,即收益下降,导致投资者税负下降;无收益,则投资者不用缴税:亏损,使得投资者盈亏结转。这三种情况都最终导致了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从而抑制了证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第二,如果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中开征资本利得税,由于它直接明显地减少投资者的证券交易收益,因而具有强烈压抑股市上涨或促使股市下挫的紧缩效应。
三、关于我国资本利得税与股票市场发展关系的思考
根据前面的理论分析可知,股票资本利得税可在一定程度上对股票市场实施“调控”功能,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部分地实现社会公平。但从世界其他国家开征情况来看,其资本利得税所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例极低,有些不足1%。我们认为,开征个人股票资本利得税的重要功能是调控股票市场。但鉴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正处于由初级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特殊时期,不太适宜运用资本利得税杠杆对股票市场实施调控。
首先,我国股票市场正经历一场意义重大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深化,需要股票市场的理性繁荣。股票市场的持续繁荣也是制度深化带来其能量爆发的自然结果,同样,股票市场的繁荣也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重要基础。众所周知,由于有1994年底关于开征股票转让所得税的传言,股指大幅震荡,而同期我国台湾股票市场也因拟开征资本利得税而造成股指大幅下跌,致使台湾股票管理当局不得不宣布无限期搁置资本利得税的课征。短期内若开征股票资本利得税,其结果将可能会对来之不易的股权分置改革成果造成重大损失。
其次,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理念逐步由短期投机向价值投资转变,股票监管逐步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主体过去主要以“庄家”、“散户”为主导,但现在则主要由股票投资基金、OFLL司、证券公司等专业性投资机构为主导,且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这些机构基本奉行价值投资理念,通过发掘股票内在价值进行投资。此外,大盘蓝筹股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通过所谓的资金优势对大盘蓝筹股进行操纵不具可能性。证券监管方面,监管制度日趋成熟,违规行为将受到严厉打击。因此,我国证券交易市场更多地需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对称,人为地提高交易成本,只会降低市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