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典经济学理论

经典经济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典经济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典经济学理论

经典经济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约翰・穆勒

古典经济学是经济学派中的重要体系,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作为开端,批判了重商主义政策,以生产而不是流通作为经济理论研究的着眼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才会有助于经济的增长,而之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也印证了斯密的观点。经过发展,对应旧古典经济学,发展出了新古典经济学,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即使其中的代表。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中揭示了人口的增长速度会以远远大于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因此要采用“道德抑制”的方法来抑制人口的增长。约翰・穆勒则是古典经济学派的集大成者,但是穆勒在他的诸多理论当中都体现出了他的折衷主义思想,既不完全赞成自由放任也不完全反对国家干预。

一、亚当・斯密

斯密反对重商主义的政策,认为实现国民财富增长的唯一和最有效的道路是自由放任,经济的增长应当是“国民财富”的增长,能够增进生产的主要原因在于劳动分工,自由交换是分工的基础。

斯密认为当交换成为一种必然,交换必须是没有任何限制的、靠竞争来决定,同时,既然市场存在竞争,那么市场竞争所存在的各种要素就必须是自由流动的,“把资本用来维持国内产业,指导国内产业,各尽所能,尽量使其生产物价值达到最高程度,本来就无异各尽所能,尽量使社会收入加大。固然,他们通例没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心思。他们亦不知道他们自己曾怎样促进社会利益。他们所以宁愿投资维持国内产业,而不愿投资维持国外产业,完全为他们自己的安全;他们之所以会如此指导产业,使其生产物价值达到最大程度,亦只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想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们只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促进了他们全部放在心上的目的。他们不把这目的放在心上,不必是社会之害。他们各自追求各自的利益,还往往不能那样有效。一般为公众幸福而经营贸易的人,据我所知,并不曾成就多少善事。但有这种感情的的商人既然不多,所以,用不着多费口舌,来谏止他们这种感情。”这就是斯密所主张的自由放任的政策各种交换是无规制的,那么经济体在自然运行过程中,也就是说在没有政府干预的竞争性市场会出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之后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印证了斯密的观点,英国工业革命发端于棉纺织业,棉纺织业是新兴工业,没有旧式的行会规章对其进行限制,政府有关限制条例也尚未发展到棉纺织业。同时,由于棉制品廉价易洗涤,市场需求很大,东印度公司又不断输入物美价廉的印度棉纺织品,英国棉纺织业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得不大幅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成功的在棉纺织中发展出了大工厂大机器生产,英国棉纺织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到1812年为止,英国棉纺织业机纱锭数为5067千枚,此时,德国仅为275-300千枚,法国仅104千枚,美国只有90―122千枚。

二、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提出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更为巨大。人口没有限制的时候以几何级数率增加,但是,生活资料则是以算术级数增加。因此,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加,必须受生活资料的限制;生活资料增加,人口必然增加;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因此,对于面对远超过生活资料的人口增长能力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道德抑制”。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能力抚养子女,那么就不能结婚,否则的话,人口增殖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产生的贫困和罪恶就无法避免。

因此,马尔萨斯认为正是由于人口规律而不是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导致了社会的贫穷和罪恶,相反,如果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由,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就会导致人口的增加,最终使建立起来的平等社会制度趋于瓦解。因此必须保持财产私有制,使每个人人担负起独立养育自己孩子的责任,才能限制人口的增长,是人们不至于生殖过多的子女。马尔萨斯也竭力反对当时英国实行的济贫法,他认为济贫法的实行使不能独立维持家庭的人也可以结婚和生育子女,救济这些贫困的人只会使这些贫困的人将继续制造穷人。马尔萨斯认为贫民产生的原因是他自身贫困,只有他自己有办法救济自己,社会和政府的手段并不能真正救济他。

马尔萨斯认为工业社会中工人阶级工资底下的原因是由于工人阶级认输众多,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取决于工人的人口。“一国的生活资料是一定的,如果人口增加超过了生活资料的增长、工人人数超过劳动市场需求的比例,就会使工资下降和工人生活恶化,从而使工人繁殖减少,人口增加减少。工资低廉,工人人数众多,工人为维持自己的收入,就必须加倍地努力工作,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直到后来,生活资料和人口保持同一比例,于是工人生活获得改善,工资又提高,对人口限制又会放松,工人的生活会再度恶化。工资水平就是这样随人口的增减而上下波动。”但是,社会制度才是人类贫困的根源,制度的改善和科学发展才是避免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食物增长速度的有效途径,对工人的需求即工人人口与需要的工人人口的比例决定了工资的多少,并不仅仅由工人人口单一因素决定。

三、约翰・穆勒

穆勒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作为古典经济学家,穆勒坚持自由放任的原则,反对重商主义的重重保护,但是,穆勒在国家干预和关税保护等方面也放映出他的这种主义思想。

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方面,穆勒认为只有生产的支出才能使社会富裕,不生产的支出则会使社会趋向贫困。对于生产,不管人们是否愿意,都是要受制于先前的蓄积额,在先前的蓄积额一定的情况下,除非在耕作过程中有改良,即使付出加倍的劳动也不能在同一土地上获得加倍的食物。一切生产都需要劳动、资本和适宜的自然物品,人口在没有限制的是否呈几何级数增加,生产一般并不受人口的限制,但是,如果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改良技术的速度的话,那么社会仍然将走向贫困,因此,依然有必要限制人口的增长速度。穆勒主张生产受资本的限制,资本的增加受节蓄倾向的影响,节蓄倾向受制于利润的多少,忽略了马尔萨斯对于有效需求的关注,仅仅认为生产的多少要受利润再分配的影响。对于分配,穆勒认为,虽然资本主义促进了财富的巨大增长,但是劳动产品的分配却是同劳动成反比,分配依存于社会的法律和习惯,社会统治阶级决定了分配的条件。但是,穆勒并不认为分配的不合理是由于社会制度本身造成的,认为根本原因是由于国家的法律和习惯的不合理,因此不需要改变资本主义个人所有制的基础,只要改变分配方式就可以解决。在资本主义个人私有制的制度下,生产物的分割受决定于竞争和习惯,在此之前,支配地租额和土地租借权的不是竞争而是习惯。劳动的报酬是工资,工资决定于劳动的需求和供给,也就是人口与资本,一般情况下,工资取决于资本与劳动的比例的法则,不会因为物价的变化而动摇。这与马尔萨斯对此的判断不同,马尔萨斯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低下的原因归结为劳动阶级人口众多。事实上,可以看到,在农忙时节往往工资较高,就业人口与就业需求的比例即对劳动力的需求才是工资高低的决定因素,同时,所从事的产业是否兴盛也决定了工资的高低。

经典经济学理论范文第2篇

“环境――熏陶”教学模式、“联想――对应”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尝试性地提出

了“角色还原――评价”教学模式、“诵读――感悟”教学模式、“诵读――解释――实践”循环教学模式、“文

化熏陶”教学模式以及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小学 国学经典 教学模式

“国学”一词在中国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周礼・

春官・乐师》:“乐师掌管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这里的国学指国家所办的教育机构,是相对于设在

皇城外的“乡学”而言的。现今所论之国学,肇始于

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之潮。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

的情况下,一批仁人志士秉着救国图存的理想,试

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立国、治国之法而抵制所

谓的西学,于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学被提了出

来。1902年,黄遵宪在写给梁启超的信中针对办《国

学报》的设想写道:“《国学报》纲目,体大思精,诚非

率尔遽能操觚,仆以为当以此作一国学史,公谓何

如?”自此,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开始沿用。

建国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被认为

是封建、落后的标志而遭到批判。20世纪80年代,

中国学界出现了传统文化“寻根热”,国学重新开始

受到重视。90年代后,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国学研

究院,此时国学主要停留在大学里。2000年以后,综

合国力的增强提升了国人的自信力,国人感觉在经

济繁荣的背后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正逐步消解。因

此,作为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国学经典在中小学教育

中日益受到重视。

一、中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模式的内涵

1.国学经典

目前关于国学内涵的界定主要包括五种。一指

一种教育机构,这是清末以前关于国学的定义。二

是指国家的立国之本,民族精神之源。有学者认为: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

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

而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

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

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三是指研究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门学问。如认为:“中国一切过去的

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

文化历史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国学”’。四

是指治国之学问。有学者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

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

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

国者也。”五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总称。季羡林先生

从多民族文化共生的角度认为,“国学应该是‘大国

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中国文化是56个

民族共同创造的,这56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都属

于国学的范围。而且后来融入到中国的外来文化,

也都属于国学的范围。”基于已有的关于国学的定

义,结合当前国学教育的实际,当前的中小学国学

不是指教育机构,也非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

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成为国家建立基础、中华民

族精神以及被融入当前治国理念的部分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指国学中的精华部分,是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的代表。从广义上看,国学经典泛指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中各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经典。包括

传承至今的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医、武术等

方面的内容。狭义的国学经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

容:“一是儒家、道家等学派的经典著作,如《诗经》、

《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老子》、

《庄子》等;二是优秀古诗文,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三是广泛流传的古代蒙学读本,如《三字经》、《千字

文》、《弟子规》等。”

2.中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模式

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并非把所有的上述所界

定的国学经典作为中小学生学习的课程,而是根据

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析出其中不适合当前中小学

生学习的内容,对其中深奥难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

改编,从而形成适合当前中小学生学习的国学课程

体系。

二、现有的中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模式

1.诵读教学模式

诵读教学模式在我国已存在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绵延至今、经久不衰,仍是当前国学经典教学中

使用最多的教学模式。诵读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把国

学经典的内容开口表达出来,其优势在于其灵活方

便,且成本低。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教师诵

读的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风格,当前的诵

读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在游戏中诵读、分角色诵读、

多媒体辅助诵读、比赛诵读、故事带读,同伴领读,

表演诵读、按曲唱读、乐画配读、欣赏式诵读、吟唱

式诵读等类型。

2.“诵读――运用”教学模式

“诵读――运用”教学模式是把诵读与运用结

合起来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

运用加深理解,以悟出国学思想精髓的教学模式。

“诵读――运用”教学模式是古人“知行结合”思想

在国学教学中的反映。目前中小学国学经典的“诵

读――运用”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把诵

读、鉴赏、积累以及运用结合起来开展教学活动的

教学模式㈣,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学生鉴赏并做好国

学经典文化的积累,最后通过实践运用强化学习效

果。二是把阅读――感悟――仿写――创作结合起

来的教学模式,通过阅读感悟其中的内涵,在此基

础上仿写,最后在仿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以达到

学以致用的效果。

3.“环境――熏陶”教学模式

环境熏陶的本质是文化熏陶,其特点是创设与

国学相关的文化环境,学生置身其中,以耳濡目染

的形式接受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养成自主喜好国

学文化经典的习惯。例如,成立校园国学经典读书

会、开设国学经典专栏,参观古籍,亲子互动学国学

等。此外,把传统节日与相关的国学经典篇章相结

合也是主要的国学经典教学模式。

4.经典文本生活化教学模式

此教学模式指把经典文本以其他方式呈现出

来,以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文本呈现主要有如下

几种模式。一是把经典文本中的某些片段用故事讲

述出来,减少学生在理解上存在的困难,从而激起

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二是把国学经典编成歌曲,

既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同时能促进学生对经典的记忆。三是利用儿童

喜欢画画的天性,指导他们把国学经典中描述的内

容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促使儿童对经典内容的

理解与吸收。

5.联想――对应教学模式

联想指通过想象把经典所描述的场景在头脑

里勾画出来,对应则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找与国学

经典所描述的场景相对应的场景,从而实现古今对

接、加深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与吸收。

三、中小学国学经典教学模式的理性建构

1.角色还原――评价教学模式

美国社会学家乔纳森・H・特纳认为,“角色是一

个互动框架,人们在彼此互动的过程中,扮演着不

同的角色。”角色扮演过程就是人在社会中进行生

产生活活动的过程。在社会学意义上,教学也是一

种社会活动,个体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通过角色互动而得以成长。中小学国学经典从

其本质上而言,并非高深的理论,而是古人日常生

活经验的凝练与总结,具有极强的生活性。社会的

变迁致使现实生活中难以再现经典所描述的情景,

这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据此,从角色扮演的视

角出发,结合中小学生国学经典教学的现实特点构

建“角色还原――评价”教学模式。角色还原――评

价模式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即角色还原与角色还原

活动的评价。角色还原指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以实

现国学经典中的故事与史实的“还原”,把学生拉回

历史情境中,在角色互动活动的体验与观察中领会

传统教学中的文化精髓。然而,角色活动中重现的

部分内容因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差异而致使其

难以理解。因此,角色还原过程结束后,教师需引导

学生结合实际对角色还原过程进行评价,不仅对表

演自身评价,同时对表演中涉及的思想与行为进行

评价。学生在对角色扮演活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

逐步领会国学经典思想的内涵,形成对传统文化的

正确理解。

2.诵读――感悟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学习者对新

信息意义的建构以及对旧有经验的重组,它把学习

看作意义主动建构的过程。其主要包括对新信息的

初步认识与在此基础上进行意义建构两个环节。其

中的意义建构包括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以及对旧

有经验的重构。以该理论为基础,提出关于国学经

典的“诵读――感悟教学模式”。诵读是国学经典的

重要学习方式,正如说,“‘《四书》、《诗》、

《书》、《易经》、《左传》诸经,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

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

读即学生对国学经典初步认识。古人读书强调学生

的内省、自求、自觉、自悟。反复的吟诵有助于学生

悟出经典的的含义及其所蕴含的精神,这个悟出含

义的过程即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3.“诵读――解释――实践”循环教学模式

哲学诠释学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受制于理解主

体“前理解”的影响,理解的过程是理解者与文本两

者之间“视界融合”的过程,通过视界融合生成新的

意义,新的意义生成又影响着理解者对文本的解

读,这便是解释学的循环过程。古人学习强调“知行

合一”,具体而言,不仅强调知道是什么,重要的是

要把知识运用与实践中。学习便是在知与行的不断

循环中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和提升

的。以此为基础,构建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解

释――实践”循环教学模式。诵读的目的在于从整

体上感知国学经典文本。由于中小学生自身对古文

的理解存在着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

解释文本。教师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功能,即帮助学

生理解经典文本的内涵与指导学生甄别文本内容

自身对学生成长的价值,此可理解为知的过程。国

学经典学习的育人目的不仅在于提升人的人文素

养,更强调国学经典在现代语境中的意义与功能及

其实用价值。因此,学生必须把从国学经典中学到

的、领悟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此可理

解为行的过程。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言,行并非

是理解的结束,行为反而促进其对原初经典文本的

理解,同时通过知行合一形成的知识又变为一种

“前理解”,影响着对其他文本的解读,从而形成一

个循环教学模式。

4.文化熏陶教学模式

文化人类学认为,人创造了文化,反之人又被

文化所创造。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是由古人所创,同时它又塑造了一代一代的国人。

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

看,国学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国学文化熏陶

的形式来实现。以此为基础,构建形成文化熏陶教

学模式。具体而言,文化熏陶模式主要包括四种类

型。一是营造校园国学学习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

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国学经典文化的感

染、熏陶。二是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古迹,教师结

合历史文物古迹展开相关国学经典教学。三是把国

学经典教学与中国传统节日结合起来,在节日的氛

围中展开国学经典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

理解与吸收。第四,依托当前民间举行的祭孔活动、

国学经典诵读大型活动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指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展开

教学。

5.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教育传播学认为,教学过程即信息传播的过

程。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须借助一定的

媒介进行信息的传播与反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传播所借助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且科技化程

度日益增高,教学的科技性越来越突出。把现代科

技与国学经典教学结合起来构建“媒体辅助教学模

式”,对国学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所裨益。媒体辅助教

学模式主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把国学经典的内容

经典经济学理论范文第3篇

格拉斯哥版《国富论》由牛津大学出版社独家授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翻译出版,格拉斯哥版是格拉斯哥大学为纪念《国富论》出版200年而整理出版的权威版本。与之前翻译的其他《国富论》版本的区别在于,新翻译的格拉斯哥版附加了详细的导言和大量的脚注,这是《国富论》其他翻译版本所没有的。导言部分介绍了亚当斯密著作的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其思想、《国富论》的主要框架等。围绕着《国富论》各章节展开的介绍与评论也非常精彩,使得6万字的导言成为阅读《国富论》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导读。《国富论》新译本仅新增加的脚注就有十几万字,脚注或者考证了《国富论》各种英文版本的不同,或者对文中字、词、句进行了说明,或者试图对正进一步的解释,详细分析了亚当斯密的思想究竟是如何发展的。此外,对亚当斯密重新构建的经济学体系的重要线索进行了梳理。从这些脚注中可以了解到国外学者对亚当斯密及《国富论》研究的深入程度,也反映出200多年来国外对亚当斯密及其著作研究的发展和进程,文献十分珍贵。

《国富论》虽然论述的主题是经济学理论,但绝不枯燥,英文的表达清晰、明白,整个体系构建水到渠成,非常坚实。行文风格与阐述的主题也非常相称,内容饱满、简练而又恰到好处,文中提供的实例妙趣横生。而中文版的翻译遵从了原文并体现了这一风格,由于时代的发展,新译本完全用现代人们的语言风格和通行的经济学学术用语进行表述,两位经济学博士的翻译给这部穿越百年时空的经典注入了鲜活多姿的语言气息,使得这部经典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由于译文通俗易懂,读者对这部经典的阅读、理解和把握也就更加容易。

很多人说,亚当斯密是最后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这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是谁都无法否认其《国富论》的主题涉及了广泛的学科领域,除了经济学,还有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等领域。阅读此书,能领略到亚当斯密思想的深邃,以及其丰富的思辨力和非凡的想象力。书中蕴含着一位伟大经济学家的心声,只要用自己的身心去阅读,就能真正读懂他所描述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百年世界。

经典经济学理论范文第4篇

内容摘要:饭店资源的配置属性决定了它的增值性和竞争力级别,本文提出了饭店资源的配置性分类方式,并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对饭店资源的配置层次和分类配置方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饭店资源配置性分类配置层次配置方式

饭店拥有各种经营管理资源,饭店正是利用这些资源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可配置性是饭店资源所具有的基本特点,通过特定的配置和管理行为,饭店资源会发生形态的改变,并聚合成满足顾客需要的饭店产品。因此,科学认识饭店资源的配置属性,是正确进行饭店竞争力管理的基础。

1饭店资源的配置性分类

对饭店资源进行配置,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不同饭店资源在不同用途之间的使用来提高单体资源的增值能力,并通过资源之间的结合来积聚综合利用优势和过程优势,从而提高饭店的效益水平。

饭店资源都蕴涵有程度不同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一个较短的时期之内,技术水平如果没有较大的改善,资源的自然性越高,其增值能力的固化度就越高,它通过人为组合和调配所能产生的增值效果也就越低,比如低值易耗品,由于其使用的广泛性和获取的随意性,它的获取成本和使用成本均可以进行理性的控制,在饭店产品的价值链结构中,它的价值扩散能力是较低的,饭店只能从低值易耗品中得到一般的资金投入回报。

社会性高的资源的增值能力通常不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受管理水平或者说资源配置水平的限制。资源的社会性越高,它通过不同的配置组合产生的增值效果的差异性也就越大。比如顾客偏好信息,同样的顾客偏好信息对不同的饭店有不同的增值效果,饭店对顾客偏好信息理解地越准确,所生产的产品与顾客偏好就越吻合,其增值效应和市场效应就越大,越能给饭店带来超出一般资金回报率的利润水平。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将饭店资源分为三类,即弱配置性资源、中度配置性资源和强配置性资源。

如图1所示,弱配置性资源通常是自然属性较高的设施和物品资源,它们虽然也经过人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但比起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等中度配置资源来说,其社会属性显然要低得多。设施和物品资源的质量是比较容易测定的,它们的增值能力也比较容易预测,对它们进行配置组合所能够产生的综合效益和过程效益是比较低的。

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这里通常是指新兴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的增值潜能则难以预测,不同的配置组合能够产生不同的综合效益和过程效益,其配置性是较高的。相比而言,组织惯例、饭店文化等组织资源是软性程度更高的资源,它们超越了饭店组织实体,并依赖于内在的社会心理和饭店规范而连接在一起,其社会性比弱配置性资源和中度配置性资源要高。相应地,对这些资源进行配置组合能够带来的增值效果更加难以确定,因此其可配置性要高于前两者,我们称其为强配置性资源。

2饭店资源的竞争力层次及其动态转化

(一)饭店资源的竞争力层次

资源配置的目的是营造饭店的竞争优势,为饭店的利润获取提供竞争基础。饭店资源本身就是竞争的基础因素之一。或者说,饭店内的各种资源本身就有竞争力的层级区别。从竞争力角度而言,饭店资源包括核心资源层、优势资源层、基础资源层和劣势资源层等四个层级:

饭店核心资源层。饭店核心资源是与饭店核心竞争力紧密度较高的相关因素之一,它是指在饭店的资源体系中,具有较强的价值增值能力、较为稀缺而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资源种类。核心资源层对应于强配置性资源,饭店通过对这种资源的开发和维护能够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保持饭店的竞争地位。饭店文化、组织资源等强配置性资源通常属于饭店的核心资源。

饭店优势资源层。优势资源是指有一定的价值增值能力、具有稀缺性但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的资源种类,它对应于中度配置性资源。饭店优势资源能为饭店提供一定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力容易被竞争对手赶超,因此不具备可持续性。像饭店的菜肴制作技术、客户资源等中度配置性资源与饭店的优势资源存在较大程度的关联性。

饭店基础资源层。基础资源指具有一定的价值增值能力,但不具备稀缺性的饭店资源种类,它对应于弱配置性资源。这种资源能够提供一定的价值,没有它们饭店会处于竞争的劣势,但是其它饭店也很容易取得同样或类似的资源,因此它不能成为形成饭店竞争优势的资源。饭店的水、电、设施设备等弱配置性资源种类都属于基础性资源。

饭店劣势资源层。饭店劣势资源是指没有价值增值能力的资源种类,它没有明确的配置层次指向。这种资源不能为饭店提供竞争优势,它往往是饭店的负担。像不适应岗位发展需要的员工就属于饭店劣势资源,摒弃这种资源可以降低饭店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饭店的相对竞争力。

(二)饭店资源竞争力层次的动态转化

如图2所示,在饭店资源的分层系统中,饭店的核心资源是饭店所独有的,市场上不具备同类资源,饭店正是凭借这种资源营造出自己有别于其它饭店的竞争优势,由于这种资源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因此其竞争优势是持续的。

饭店优势资源也是构成饭店竞争优势的资源种类之一,但由于它可以被其它饭店所模仿,因此这种资源所营造的竞争优势有一个逐渐式微的过程,或者说,这种资源会逐步退化为饭店的基础资源。

劣势资源的存在是饭店中一个难以避免的配置问题。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饭店难以完全了解市场中的资源情况,因此资源交易行为蕴涵着和劣势资源发生契约关系的可能性。同时,饭店内部的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个自我老化过程,设施设备、员工的技能、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背离资源基本要求的情况,如果这些得不到及时的修复,相应的资源就会转化为劣势资源。

饭店资源还会与外部市场资源进行动态交流,内部转化和外部转化往往交织在一起,互为推动。

3饭店资源的分类配置策略

在饭店的资源构成体系中,物品设施等弱配置性资源自然属性高,它在空间上具备较强的可流动性,可替代性也高;技术资源、客户资源等中度配置性资源依赖于人的识别和管理,它的扩散通常受整体环境的限制,因此其可流动性和替代性要低于弱配置性资源;而饭店文化等强配置性资源具备更强的内隐性和社会性,它更多的表现为隐性的规范和价值理念,它是饭店行为长期积淀和延续的结果,它的可流动性和替代性最弱。但这也使这种资源难以被模仿,由此它也具备更强的增值性。因此,弱配置性资源、中度配置性资源和强配置性资源分别对应于强替代性、一般替代性和弱替代性。对资源流动性和替代性的判断有助于更好把握资源配置的时间决策点,采用反应速度不同的配置模式。

如表1所示,基础性的弱配置性资源流动性强,饭店需要对资源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和调整,其配置手法是迅捷反映型的配置模式。

中度配置性资源流动性较强,但其发展脉络较为缓和,具有相当程度的可预见性,因此一般采用常规、例行的配置流程。比如,人力资源需要饭店进行持续的更新、培训和结构调整,它的配置行为有其常规性和延续性。强配置性资源可替代性低,它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其配置行为通常是中远期的战略性规划调整。比如,良好的饭店文化、成熟的组织惯例等强配置性资源的形成是饭店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形成的,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需要饭店有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

饭店的资源随着其配置性由弱到强的变化,它的增值性也逐步增强,增值性越强的资源与饭店核心优势的关联度越大,饭店由此所能维持的竞争优势也越长久。

参考文献:

1.Barney,J.B.FirmResources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J].JournalofManagement,1991

经典经济学理论范文第5篇

周口师范学院学院在第四学期为统计学专业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每周4个(3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学时,共68学时。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统计、数学交叉结合的学科。其内容体系分为: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违背基本假设的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该课程开设目的在于让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与研究理论及方法,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回归分析、违背基本假定的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及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等。计量经济学课程在内容体系与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西方经济学等紧密相联,我校目前的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学习。

2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计量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实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为支撑,利用数学、概率统计等方法,依据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分析伴有随机因素效应的现象的定量关系和发展变化的统计规律的一门学科。计量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新的一个分支,西方经济学为其发展奠定了的理论基础,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对经济变量之间质的分析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定量研究的前提。数学与概率统计是计量经济分析、理论研究的主要工具,计量经济学在的建立与选择时,很多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实际教学中,仅注重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求解及检验方法,而忽略模型建立的经济学基础;仅仅强调模型的设定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检验模型是否正确;同时,也未将经济学基础考虑进来。第二,目前的教学过于强调“重思想、重方法”,把必要的数学过程与技巧只是作为解决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的工具,不过分强调,而是着重于基本思想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分析。第三,在教学时,并没有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进行实践。在上机课上,让学生自己操作Eviews软件对课本习题进行操作练习,并写实验报告,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生并没有机会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与实践相脱节,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处理经济问题时,感到迷茫,也不知运用相关软件来完成计量经济学的运算,即使能够运用软件,却不知该怎样解释与分析模型的结果。

3计量经济学教学措施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使学生达到掌握经典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和方法,了解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要求学生能够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对实现经济数量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为继续学习高级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打下基础。

3.1理论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发展

提升教学效果加强理论教学,同时开展创新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互动、协调发展。

3.2以"任务"驱动教学

课程理论知识、使用专用软件、提出研究问题、解决研究问题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四大任务。带动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动手能力,适时的给学生布置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3划分和挑选教学内容

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形成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3.4教学和考核形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