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重要性

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管理的第一步,也是管理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的重要一步,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服务于人民社会公共事业的职能部门,在开展各项工作时以维持单位日常运转为根本,强化预算管理、明确支出、细化用途,深刻认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本人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基于当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1.1财政收入增幅总体趋缓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带来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外,还要应对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等社会和环境问题,这些问题造成近些年我国GDP增速逐年放缓。在国家财政收入总体趋缓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做到精细化尤为重要。

1.2预算法治化

在新形势下,《预算法》也为应对新形势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本次《预算法》坚持“强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管理”的方针,下大力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上进行管理和监督,因此在新《预算法》正式实施之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必须要转变编制方式,对单位的财政收支做出更明确、更细致的测算,需要面对更多的问题,尤其是在预算细致的情况下,按照预算进行收支管理,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需要在新《预算法》的规定下进行合理、科学的编制,才能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1.3党风廉政建设加强

自十以来,党内廉政建设加强,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八项规定”、反对“”等一系列规定和措施。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的预警作用,自我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廉政建设。

1.4预决算公开成为新常态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进一步加强各单位预决算公开,单位预决算的公开,让单位所有的开支都公之于众,通过让社会各界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监管,来监督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收支,面对预决算公开化的新形势,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积极的拿出应对方案,对可控的因素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不可控的因素进行科学估算,力求达到预决算的公开透明。

2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2.1在总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加强预算管理是减小经济压力的重要手段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需要财政预算,把这些预算资金加起来会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现在经济增长放缓,行政事业单位这些庞大的财政预算又给国家财政增加了负担。因此,做好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当前国家财政状况下的总体要求,也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必要手段,对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有着重大意义。

2.2新形势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是贯彻新

《预算法》的重要体现新《预算法》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并将地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从源头上将财政资源配置做了有效的管理。从法律层面上更加细致的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管理上的相关事宜,从预算的编制到预算的执行最后到年底的决算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新《预算法》的颁布,象征着我国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管理又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因此,在新《预算法》颁布的背景下,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既是符合《预算法》的表现,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在财政预算上对国家法律的服从和支持。

2.3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是防止腐败发生的先决条件

在当前形势下,预决算公开是政府依法行政、廉洁履责的需要。预决算管理作为政府实施公共财政资金配置的核心内容,合法、公开、透明并接受社会广泛监督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预决算公开对于推动廉洁政府建设的政治意义不可小视。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明细列于广大民众眼下,接受阳光监督,无疑会推动清明廉洁的政治风向。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编制要求,是按照基本满足本单位实际办公需要编制的,如果出现预算超标,开支不合理等现象,自然过不了民众监督这一关。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还是践行党中央“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同时也是净化干部队伍的有效途径。

2.4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是预决算公开化的必要条件

财政预决算公开既是国家政治民主的重大举措,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存在制度缺陷,导致财政支出不合理现象。预决算公开有利于促进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共同监督,从而促进我国政治民主生态的平衡发展。公民有权参与并监督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而预决算公开是公民实现这些权利的先决条件。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财政预决算公开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新修订的《预算法》对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公开的诸多环节做出了具体要求。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将财政预算管理纳入常规性的管理范畴。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不能简单地把其看作是数字金额方面的反映,预算是一种资源分配,预算执行者根据预测到的可能存在的问题、环境变化的趋势,将财政资金做出合理有效地分配。同时,预算管理也是一种控制手段,是过程中的控制,即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通过对财政资金的规划、协调、限制以及鉴别偏差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调配。这不仅是对预算管理的重视,更是对单位自身形象的树立,树立单位一个健康、良好的形象。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管理意义十分重大,在本人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类工作问题,都是针对预算管理上的,但是新形势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应该从全局着眼,从预算管理的长远发展来看,因此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鲲,徐琴.中国的预算改革与廉政制度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14(3).

[2]齐勇,周普芳.加强军队预算管理的几点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5(12).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听取了财政部《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和审计署《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并对中央决算草案和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2009年中央决算,财政收入35916亿元,比预算增加5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2%。从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505亿元,中央财政可用收入总量36421亿元。财政支出43820亿元,比预算减少45亿元,完成预算的99.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256亿元,完成预算的101.9%;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28564亿元,完成预算的98.9%。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1亿元,中央财政支出总量43921亿元。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75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60237.68亿元,控制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数额之内。

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已经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查批准。中央决算与预算执行数相比,财政收入增加19.57亿元,主要是经过决算清理,增加税收收入4.67亿元,增加非税收入14.9亿元;财政支出减少81.56亿元,主要是经过决算清理,按制度规定减少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减少国家储备物资利息费用补贴等支出。决算清理增加的收入和减少的支出,共101亿元,全部用于增加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9年中央决算总体情况是好的。国务院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决策部署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决议,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加强财政管理,不断改进预算执行,中央财政收入完成了预算,重点财政支出得到较好保障,中央财政赤字控制在预算确定的数额之内,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在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2009年中央决算(草案)》。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9年中央决算中也反映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中央财政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偏低,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偏大,影响地方统筹安排财力;有些项目管理不够规范,执行进度比较缓慢;部门预算管理不够严格,跟踪问效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部门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比较突出;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过大,管理不够严格,财政风险加大等。审计署围绕中央预算执行依法开展审计监督,查出了不少部门、单位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从制度上切实进行整改,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将整改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针对2009年中央决算反映出的问题,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以下建议:

(一)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应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以均衡地区间基本财力为目标,逐步扩大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采用因素法科学测算和分配,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严格控制并逐步降低专项转移支付比重。

(二)严格预算执行

切实改进和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化项目预算编制,减少代编预算数额,2011年向全国人大提交中央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预算安排情况表。财政部应在每年年度终结前,将相对固定的中央转移支付数额提前通知地方纳入本级预算。各项支出都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同时,应加快预算下达和资金拨付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预算支出绩效考核

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科学划分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的职责。完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对“三农”、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社保等重点支出的绩效评价。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部门预算收支管理,力争2011年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部门决算汇总表,逐步将部门决算向社会公开。完善部门决算审计、审签制度,扩大决算审签范围。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对查出的违法违纪案件要依法严肃处理,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向社会公开典型案件的查处情况。

(四)严格政府债务管理

科学界定政府债务口径,核实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政府债务情况。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应按照法律规定执行,并报同级人大审批。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清理整合融资平台公司,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政府债务偿还机制,落实偿债责任,逐步清理化解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债务规模,防范财政风险。

(五)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健全公共财政制度,科学界定政府支出范围和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建立与各级政府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财力保障机制。研究制订各级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划分、财力保障机制、转移支付和政府债务管理等法律法规。深化政府会计改革,完善基本建设、行政经费等财政信息统计制度,积极推进预算公开。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预算公开 预算会计制度双重预算会计制度

一、政府预算公开的新要求

2011年5日4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工作:一要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二要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算和决算公开;三要公开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情况;四要公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五要大力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对公开的财政预决算要作出通俗易懂的说明,并与预决算同时公开。

1、近年我国财政预算公开提速

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2009年 首次公开4张预算表。内容:包括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

2010年 12张表格全部公开。内容: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中央财政预算,内容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数量:98个中央部门中,有75个公开了部门预算。地方预算:18个省(区、市)财政公开了本地区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2、2011年 “三公”预算决算公开

1)中央财政2010年度行政经费支出决算总额和“三公”经费决算总额,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公开。

2)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3)2011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部分重点支出和2010年度中央财政总决算要公开到“项”级科目。

4)2010年18个省(区、市)财政公开了本地区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2011年27个省(区、市)财政进行了公开。2011年,20个省(区、市)公开了省直部门的部门预算。

可见,今年开始,我国财政预算公开的深度、广度及其重点都不断明确、难度加大。

二、如何从技术上有效推进财政预算公开

我国财政预算公开工作进展并不不平衡,公开还不够细化,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进一步有效地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建立健全公开机制,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笔者认为,从技术上需要对目前在用的政府预算会计报表有新的认识,并从工作的需要作出内外有别的调整。

1、财政部门的责任最重大

这是各级财政部门自身预算管理职权所决定的。财政部具体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具体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提出中央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具体编制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定期向国务院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

财政部门的带动与示范效应巨大。如果财政部门自己预算公开越细,不仅能促进各个中央部门详细公开本部门预算,还能促进地方政府详细公开地方预算。财政部门预算公开情况具有示范效应,即财政部门预算公开细,则其他部门细;反之,如果财政部门预算公开粗,则其他部门很可能也粗。

2、财政预算说明必须通俗易懂

大力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经同级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查批准的政府财政总预算和总决算,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对公开的财政预决算要作出通俗易懂的说明,并与预决算同时公开。

如何做到财政预决算的通俗易懂,十分紧迫。

3、力争全国各地预算均透明

“三公”经费增长迅速而且缺乏透明度,呼吁“三公”经费公开的声音无论是在老百姓当中还是在两会期间都很高。温总理已在近年3月下了死命令,要求公开“三公”经费。特别是前不久科技部率先公布了“三公”支出,顺应了公众的期待,迈出了第一步。

如今温总理再次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并做好部门预算、“三公”经费等公开工作,相对来说地方政府也更有责任公开“三公”经费。这说明国家第二步是要在地方政府继续大力推进预算公开,力争做到全国范围内的预算透明。

4、如何公开、通俗化,要创新

对公开的财政预决算要作出通俗易懂的说明,并与预决算同时公开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过去的预决算像“天书”,太专业化的表述别说普通的老百姓,就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大多数看不懂,因此更谈不上监督。

类似“三公”经费的科目在我国财政预算分类科目中并没有,那么在预算表中一并附加通俗易懂的说明,可以以文字的形式公开“三公”经费,也是必要的补充。 进而,可能会创出一种新的预算表达的适合公开的形式。

5、配套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系列改革

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试编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面取消预算外资金,将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深入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研究推进政府会计改革,探索试编政府资产负债表等等,有效地继续推进预算公开,进一步提高透明度。

三、建议实施内外双重预算会计制度

1、现行体制下的科目运用

目前,政府内部实施的是经2007年修改后的预算会计制度。重点政府收支分类,是对政府经济活动系统的划分,即按照政府收支的内在性质和相互联系,对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科学系统的归纳和排列,以清晰反映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用途。政府收支分类政府收支分类是财政预算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进行预算编制和执行、会计核算和统计分析等各项预算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主要包括三方面: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70多款1100多项。财政支出按功能分类可以分为19项。在上述两种支出分类中,都有转移性支出和其他支出,按功能分类的转移性支出包括7款内容:返还性支出、财力性转移支付支出、专项转移支付、政府性基金转移支出、预算外转移支出、调出资金、年终结余。

现行科目制度,对财政部门以往按照经费性质划分为基本建设、财政事业费、行政管理费的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然后严格按照功能与项级科目进行对应,即:基本支出行政运行;项目支出:一般行政管理事务、预算编制业务、信息化建设、财政国库业务。

2、实行全财政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清算资金

目前预算外资金尚未纳入国库,而是由财政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从财政专户拨付单位。因此,要求单位每笔经济业务由财政部门从国库存款户中直接拨付供应商是难以实现的。同时,尽管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包括某些单位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够彻底,仍存在收入过渡户,某些资金仍游离于财政专户管理之外,专户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各单位存在多头开户,银行管理水平不高等,这些都制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根据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设要求,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应包括所有财政性资金,即预算外资金和预算内资金。而目前预算外资金仍保持原有的支付方式管理,不利于构建完整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同时,由于预算单位为接收、使用财政部门划拨的预算外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外保留相应的银行存款账户,给这部分财政资金的使用留下了更多的自由操作空间,加大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监管的难度。

改革建议:随着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推进,预算外资金将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实施国库集中支付,不但可以加强预算外资金监管,提高预算外资金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规范化。

1)是对于本身按规定应纳入预算内管理的资金,如各类基金、部分行政性收费等,应严格纳入预算内,收入直接全额缴入国库,以逐步缩小预算外资金的规模和比重,直至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库集中支付;

2)是应进一步强化落实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所有预算外收入的收取,原则上都应实行“票税分离、计算机联网、银行代收、财政管理”办法,收入一步缴入财政专户;

3)是借鉴预算内资金的支付清算管理模式,实行零余额账户与预算外资金专户的实时清算,从而实现预算外资金从专户直接拨付到最终收款人,减少资金的中间流转环节。同时逐步撤销、归并单位为预算外资金核算而保留的银行存款账户,进一步优化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结构,完善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3、建议适于对外使用的预算公开统一格式

此次中央首次明确了预算、决算和“三公”费用公布的时间表,说明了中央推动此项工作的决心。自两会以来,中央隔三差五密集地提到此项工作,这在多年来是很罕见的,也说明这是目前公众反应很大、矛盾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

此次国务院提出的财政预算、决算要公开到“项”级科目,已经有很多部门达到了这一要求。

目前各个部门公布的格式并不统一。

以目前公布的部委为例,一些公布比较好的部门如科技部、财政部、审计署等,都公布到了类、款、项,有的甚至公布到了目。但也有比较差的,非常简单。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一、当前财政预决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控制不到位。政府预算,表面上是政府年度收支计划的具体数字,实际上体现了政府的施政纲领与行政措施。预算管理制度明确规定,政府所有类型的财政收支活动都必须得到立法机构的批准和授权,从而在财力保障上限制政府的活动范围。然而,我国立法机关却无法对所有政府收支活动发挥控制作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对预算进行一般性的审查,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措施,预算约束不够有力,部门的预算观念还相当淡薄,导致了预算软约束的产生。

2.预算权分散于各部门。财政主体多元化导致各级政府将财政预算简单等同于计划,预算权分散在政府各个部门,尚未实现政府内部的财政统一。尽管我国部门预算改革实行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但目前财政部门还无法行使统一的预算分配权,财政、发展改革、科技等部门都可以行使预算分配权,这导致预算分配权分散于很多部门,对预算管理制度的运行和预算监督造成了较多问题,提高了预算编制、执行的成本。

3.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绩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部分预算单位编制预算草案质量不高。部分单位将一些不成熟、未立项的项目纳入预算申报,或将工期较长的项目所需全程资金在下年预算中一次性全额申报,或是对项目所需资金测算不够严谨、全面,或是遗漏申报部分项目预算。二是项目公开评审成效有待提高。财政部门对项目预算的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全面,部分预算单位在准备项目支出公开评审材料时,重工作任务论述,轻项目可行性论证;重资金量需求申报,轻具体经费测算依据。三是预算编制内容没有涵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财政性资金是指以国家财政为中心的预算资金、国债资金及其他财政性资金,既包括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还包括与国家财政有关系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货币收支。目前政府预算体系,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统一性还不够,纳入预算管理资金尚未涵盖所有类型的财政性资金,突出问题之一是非税收入及土地出让金、社会保障基金等其他政府性基金收入,没有全部纳入全口径预算决算管理中来,不能完整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预算。四是预算编制方法的科学性需要加强。目前,我国的财政预算编制模式已从基数加增长转型到零基预算。零基预算编制模式,通俗地讲就是办什么事,给什么钱,办多少事,给多少钱,每个财年不留结余。预算编制采用“基数法”,各部门获得批准预算的额度取决于原有基数,而不是部门事权大小。这种情况下,预算编制与以前年度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支出比例等使用效益割裂开来,而且缺乏合理的支出定额标准,导致部门之间预算的不平衡问题。

4.决算汇编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部分单位编报决算不够严谨。如对编报口径理解不清,漏报数据信息,未理清表间逻辑关系,填报人数情况脱离单位基础数据库等。二是决算对预算的指导不够。对决算报表分析仅局限于人工分析阶段,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决算数据信息分析仅停留在数据和比率的计算分析层面,未能做到多角度综合指标深度分析和针对性指导。

二、加强政府全口径财政预决算工作的措施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让公众正确理解全口径预决算管理目标,提高政府公信力。目前人们对预决算管理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往往理解为财政资金收支计划,而忽略了预算发挥的两个重要功能,即作为最高立法机关和全体人民监督、审议政府财政收支运作甚至整个政府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认识上的偏差,使得预算管理执行主体出现错位的问题。应当进一步加大对全口径预决算的宣传解释,让公众听得懂,详细了解公共预算的资金是怎样分配使用的,判断这钱花在什么地方、花得对不对,才有利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从而提高政府公信力。

2.进一步优化预算管理,提升预算编制水平。一是要探索对各预算单位项目预算日常跟踪。将各预算单位的年初预算项目实行分包,明确专人跟踪项目进度及资金投入情况,并作为项目绩效考评及下年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二是要进一步提前部门预算工作启动时间。各预算单位的预算“一上”后,要预留充足时间用于财政部门熟悉各单位预算草案,逐个形成会商待议提要,从而在会商环节有针对性沟通、解决预算草案中的问题。三是要逐步实行预算支出项目分类评审方式。一方面,根据部门职能类别分类,将各预算部门划分为经济发展类、城市建设和管理类、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类、社会管理类、政务运行类、群团组织类、乡镇街道类等七大类。另一方面,根据项目情况分类,对已经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的支出项目,提交评审会审核预算金额;对发展改革部门未立项或无须经发展改革部门立项的支出项目,应在进行公开评审后提交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对超概算的支出项目,必须先行提交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否则不进入公开评审。四是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内容,细化部门预算科目,促进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政府应建立以部门为反映主体的预算科目体系,以此为基础完善政府收支科目,建立按部门、经济性质和功能为衡量标准的政府收支指标体系,逐步缩小未纳入预算的政府性收支项目,合理界定公共财政事权范围,推动财政性资金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促进政府预算的统一和完整。比如,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报告采用“全口径”,首次编报了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现了我国政府预算体系的完整编报,更加清晰地反映国家财政整个盘子的收支安排情况,让“国家账本”更加规范科学。

3.进一步强化收支管理,提升预算执行效率。一是要强化综合治税。健全综合治税机制,实现税源管理向项目和新入驻企业延伸,保持税源管控重点和产业发展重点的动态一致;继续完善综合治税平台,提升纳税异常预警功能,组织督促乡镇、街道跟进落实预警税源户型,夯实稳固税源;继续推进建设项目纳税跟踪、个体工商税收社会化管理和私人出租房屋房产税委托代征等税收管理新机制;严格执行协税护税年度考核制度,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二是要规范超收收入管理。探索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对超收收入原则上不再安排当年支出,而是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留待以后年度安排使用。三是要加强支出管理。部门预算经人代会批准后,一般不得提出追加申请;部门预算要坚持在确保人员经费及日常基本运转的基础上,优化结构,重点向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工程等方面倾斜,促进区域政治、经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要督促各单位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支出,扎实开展绩效管理,强化绩效指标的刚性和绩效责任。

4.推进预决算公开,提高财政透明度,完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只有预算的透明,才有“看得见的政府”,人民才能行使监督权。以落实社会公众和立法机构对政府收支的知情权为目标,在预算的编制与审查批准中,可借鉴“开门立法”的做法,开辟适当途径让社会公众充分表达其利益要求,帮助有关部门更好地发现、选择真实的公共利益,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建立规范的政府财政报告体系,全面反映政府各部门的财政状况和收支活动结果,全方位披露政府部门的资金收支活动信息,将完整的政府开支信息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将公共预算置于“阳光”下,确保国家的“钱袋子”更加安全,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5.进一步细化决算汇编,提升预算决算的衔接度。一是要明确规范决算填报口径。财政部门要先行做好决算底表,部门决算人数统一口径,应以单位基础数据库为依据。二是要规范支出功能科目、细化经济科目的使用。强化项目经费支出按单位业务内容使用功能科目,细化经济科目口径说明,使预算单位进一步重视经济科目的使用。限制对使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下“其他”支出,逐步减少“其他”支出事项的使用范围。三是要加强决算数据分析。建立与预算单位、财政部门内设相关科室间的协作交流机制,发挥他们熟悉业务的优势,促进决算报表内容更符合实际;建立信息机制,通过进一步分析整理决算数据,及时总结反映决算中出现的新情况,促进决算数据与预算编制有效衔接。

财政预决算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部门决算; 决算汇审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2-0066-03

根据全国人大提出的要求,财政部自2000年开始自上而下进行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十多年来,初步实现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构建了较完善的财政预算及预算执行管理系统。随着财政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某省财政厅继推行部门预算系统之后,2010年开始在全省财政预算单位推行财政一体化信息系统,为财政资金实现精细化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部门决算是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也是编制部门预算、进行财政绩效评价、分析财政资金管理情况的基本依据。主管部门做好部门决算汇审,对提高部门决算信息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部门决算汇审中存在的不足

(一)难以适应财政资金拨款方式改革的要求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厅及所属二级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拨款,通过财政管理系统,由省财政厅根据预算直接下达指标和额度,各单位按规定使用和支付财政资金。负责各二级预算单位部门决算汇审的主管部门是教育厅,不再是财政资金的二级源头,不承担财政资金的转拨,并不掌握和监督所有二级预算单位的适时财政资金及拥有完整的资金信息。部门决算汇总审核的重点之一,包括单位财政资金的预算和收支余的核对及其分析。在部门决算汇审中,教育厅虽然不掌握相关财务信息,但必须承担部门决算汇审任务;掌握相关财务信息的二级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分别承担部门决算汇审基础信息的编制单位和省级最终汇审。在二级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间核对财政资金信息,由于存在二级预算单位数众多、预算资金管理精细化、财务信息不对称、部门决算汇审时间紧任务重等客

观实际,需要安排有经验的专人负责核对大量繁杂的数据和信息,仍然存在反复调整账务和反复核对,带来数据和信息核对不够准确、影响汇总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难以全面分析部门决算汇总信息,汇审质量与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

(二)难以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下,资金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预算和资金管理精细化,资金流变得分散零乱。财政部门决算根据财政精细化管理框架来构建,所有资金有关专项的反映,都要按不同的文号以收支余分别进行连续核算和反映,包括每一笔财政资金的功能科目、经济分类科目,非税收入对应于所有收费项目及编码的上缴、拨款和结余及其明细。适应国家提倡机关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部门决算中还要反映单位的三公经费和会议费、财政资金开支的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等相关信息。教育厅所属事业单位,将实行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关国有资产管理及固定资产折旧的信息反映、高校成本和费用信息反映等,部门决算汇审需要汇总、核对和审核的数据与信息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部门决算汇审效率的必要性

(一)财政信息系统提供了有利条件

综合以上情况,目前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已基本成形,新体制下的部门预算系统和财政财务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已全面投入使用,系统为促进精细化管理、实现财务信息的规范性与及时性提供了保障,教育厅决算汇审小组在汇审过程中使用数据库技术对大量信息进行批量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将零星工作进行系统改进,充分使用省财政厅财政财务一体化信息成果,使之成为决算汇审工作的起点,按精细化管理及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体系的要求,进行规范的预算指标管理、预算执行管理、核算管理,结合改进工作流程,将工作中常用的数据库分析方法进行总结、整理,编制程序并应用到实践中,最终解决每年决算汇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难题。

(二)信息技术利用能满足管理要求

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研究方向集中于财政国库管理研究和财政资金管理研究;缺少有关信息技术利用及开发应用软件等方面研究,难以核对财政资金预算、资金拨付预算、资金使用预算、预算资金使用的反馈信息等。通过梳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使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整合财政资金管理各类信息,提高部门决算汇审效率,同时促进财政资金绩效分析,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决算汇审利用信息技术成果需整合提升

为提高决算汇审质量,提高汇审工作效率,教育厅从2008年开始进行了相关数据的收集,进行了信息分析和技术整合探索,深入分析部门决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改进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同时使用数据库工具处理繁杂而庞大的零星财务数据,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不断改进奠定了基础。按照这种思路和方法,2009―2011年三年间,实现了审核信息从以前的6~7名核对人员减少到2人,核对时间从7~10天缩减到2~3天。连续3年与省财政厅数据一次对接成功。2012年部门决算汇审过程中,充分利用省财政厅财政财务一体化系统的现成数据,结合汇审小组积累的经验,通过数据库分析,提前2周向财政厅提供的数据提出质疑,最终省财政厅认定教育厅的数据是正确的。因此,在以往汇审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总结和思考提升,研究开发比较完善可靠的数据核实分析软件,有助于提高部门决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实现财政资金预算下达、预算核拨、资金使用、部门决算反映与汇总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促进部门决算及时完成、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分析等。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部门决算汇审的思路

部门决算汇审数据来源,包括部门预算文件,财政一体化系统、财政账务系统、教育厅财政一体化系统数据,教育厅账务系统中转拨款数据,单位财政一体化系统数据,单位账务系统数据,上报汇审报表数据等。这些数据核对一致,是保证部门决算汇审数据准确的重要基础。数据整理与核对,包括部门决算汇审前、汇审中、汇审表形成后、汇审表定稿后等流程,实现所有数据核对相符、相关信息准确、与预算批复一致。

(一)部门决算汇审前数据核实

预算与系统数据内部核对。部门预算文件与财政一体化系统、财政账务系统数据核对,形成财政厅的拨款和拨款支出数据。部门预算文件、教育厅财政一体化系统数据、教育厅账务系统中转拨款数据核对,形成教育厅的转拨款数据。部门预算文件、单位财政一体化系统数据、单位账务系统数据核对,形成单位收到拨款和拨款支出数据。核对不符的数据,各数据来源方核对核实处理。

预算与系统数据下发核对。财政厅的拨款和拨款支出数据与教育厅的转拨款数据、与单位收到拨款和拨款支出数据初次核对,形成初次核对数据。下发至各单位,由各单位核对核实,并将核对核实结果反馈教育厅。教育厅根据反馈结果,对于核对不相符数据分析原因,反馈给数据来源方核实处理,最终形成决算汇审前部门决算报表编制工作底稿。

(二)部门决算汇审中的信息核对

编制上报部门决算报表。各单位根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预算文件、工作底稿等会计资料,编制本单位部门决算报表,形成部门决算上报数据。教育厅接收各单位上报部门决算报表数据后,形成教育厅部门决算汇总表。

报表与工作底稿核对。教育厅部门决算汇总表、各单位部门决算汇总表与工作底稿信息核对,根据核对结果形成反馈意见,对于核对不一致信息分类梳理,反馈给信息来源方核实处理,最终形成决算汇审中部门决算报表审核工作底稿。

(三)部门决算汇总表形成后的信息分析

部门决算汇总表与财政核对。教育厅部门决算汇总表、各单位部门决算汇总表与财政厅有关信息核对,根据核对结果及信息来源,如存在差异或调整、核实信息,再进行信息反馈、核实处理、上报汇总;所有信息核对核实准确无误,形成上报财政厅的部门决算汇总表和决算报告。

部门决算汇审后工作总结及分析。教育厅部门决算汇审后,通过分析工作底稿、差异形成原因、调整事项整理、核实信息情况,对汇总工作进行总结分析,从汇审总体思路、工作组织、流程设计、实施步骤、工作方法、软件优势和不足等方面,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优化完善。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部门决算汇审的解决方案

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部门决算汇审,要解决包括信息来源多、信息量庞大、审核任务重、工作时间有限、工作重复简单、差异情况复杂、审核要求高、汇审质量必须保证等技术问题;实现汇审工作流程化、多用户同时参与、协作中互相牵制、提高汇审效率、保证汇审质量、实现信息共享等目标。

(一)系统开发思路

部门决算汇审辅助系统,应实现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财政管理的信息融合,信息技术与决算报表软件的兼容,信息技术与单位账务的衔接,符合决算报表有关反映部门预算执行、预算核算决算一致、财政资金收支、非税收入征缴、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支、“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等信息要求;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要求;符合决算报表改革及变化要求。切合教育厅部门决算汇审单位实际业务和特点,建立在服务于高校教育经费反映的前提下,覆盖包括财政资金绩效分析、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债务规模变化及管理、三公经费管理及控制等资金支出重点关注信息。

(二)系统模块与功能

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部门决算汇审,主要运用Delphi可视化软件开发工具和网络技术,开发部门决算汇审辅助系统。部门决算汇审辅助系统,要涵盖并运用移动设备、Delphi语言、软件开发工具、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整合运用,实现处理大数据的多维分析、业务处理和存储,提供实时信息以实现准确审核与决策,使部门决算汇审在内部牵制中达到流程化及规范化,实现部门决算汇审报表变化可调整,满足信息源各方需求。

部门决算汇审辅助系统解决方案,以财政厅、教育厅、单位部门决算报表反映的资金为对象,以财政厅、教育厅、单位的财政一体系统和账务系统为资源框架,立足于各方资源的优化整合。系统拟包括任务、录入、报表、审核、汇总、分析、打印、传送等模块。任务模块实现信息管理和分析管理功能;录入模块实现自定义录入、数据录入、数据运算、数据插入、数据删除、数据复制、数据提取功能,数据提取功能包括财政数据提取、教育厅数据提取、单位数据提取和部门决算系统数据提取;报表模块实现基础数据报表、工作底稿、单位报表、汇总报表功能;审核模块包括审核数据、审核数据有效性、审核数据一致性、核对户数、审核结果查询;汇总模块包括完全汇总、分类数据汇总、单位数据汇总、选择汇总等功能。分析模块包括预算分析、预算执行分析、决算分析、差异分析、绩效分析等功能。打印模块包括数据选择打印、报表选择打印、工作底稿打印、审核结果打印等模块,传送包括数据传入、数据传出、导出Excel、批量传入、批量传出等功能。部门决算汇审辅助系统模块及功能如图1所示。

(三)部门决算汇审的突出变化

2013年部门决算汇审的突出变化,包括信息数据传输无纸化,部门决算会审定稿必须要求书面材料,其余所有信息数据传输,通过网络或电子数据上报,在辅助系统形成工作底稿,实现部门决算汇审网络化和无纸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汇审成本;报表编制与财政财务改革政策衔接,既强调报表数据反映真实、支出去向准确、报表分析结合管理、预算执行反映清晰,也加强与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财务制度、三公经费管理、公务卡制度等财政财务改革政策的衔接。注重更加科学规范的汇审工作流程,建立起部门决算与部门预算、财政管理与会计核算、财政改革与管理要求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重视部门决算汇审信息安全,在辅助系统及信息数据传输处理中,对于信息和数据,重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和环境安全,保障部门决算数据的安全保密。

随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财务制度、三公经费管理、公务卡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推进,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部门决算随之呈现新的变化和要求,某省教育厅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部门决算汇审效率和汇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将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到预算管理、跟踪预算执行进度、动态监控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将部门决算汇审工作前移,实施从预算到决算的全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