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管控的课程

风险管控的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风险管控的课程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第1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天津 300222)

摘要: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需求。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刚刚起步,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能力评价方面的研究存在不足。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三大核心能力,可以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培养合格的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人才提供重要的工具。

关键词 :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6-0025-05

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信用管理体系是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石。规范的市场体系离不开良好的信用关系,信用行为的规范离不开严格规范的信用管理,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需要以包括各相关行业在内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为基础。信用管理将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我国企业的信用管理从外资企业、外贸企业最先起步,逐步扩展到大中型企业。目前已有两千多家企业开始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培训管理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机构大约有五千家。信用管理行业的快速发展亟需我国高校尽快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信用管理人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出现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信用管理的相关岗位。另据商务部的统计,在今后五年内,我国将至少需要50万名信用管理经理和200万名信用管理人员。

我国信用管理专业教育始于2002年,到目前为止,国内只有十余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开设了本专业或在其他专业开设信用管理方向的本科学历教育,职技高师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职技高师培养的是某个职业领域(专业)的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该领域职业岗位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技能或技巧,而且应该具备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金融和信用管理相关理论、掌握信用管理业务操作相关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和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在我国刚刚起步,既可以满足本科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又可以满足职技高师的专业教学需求,培养出更多的信用管理人才。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是一个能够满足多样性社会需求的复合性特色专业,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职业核心能力。目前,我国对于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研究较少,构建合理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

(一)指标体系的分层设计

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分成三个层次(如下页图1所示)。第一个层次是理论基础层次,即应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并熟悉区域经济相关理论;第二个层次是技能方法层次,即应掌握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的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计量软件;第三个层次是应用实践层次,即应具备熟练的信用分析与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实操能力,并应掌握职业教育能力。与此相适应,本专业学生应具备风险管控、信用分析、职业教育三大核心能力,才能充分彰显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真正成为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一要具备风险管控能力。讲到信用管理就必须提到信用风险,这样才能理解信用管理的宗旨和职能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信用风险是风险的一种,专指在信用交易中存在的风险,即客户到期不付款的风险。导致信用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政治风险、信息风险、商业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等等。风险管控能力是信用管理的基础能力,具体包括识别风险能力、分析风险能力、评估风险能力、控制风险能力、处理风险能力等内容。

二要具备信用分析能力。信用管理的关键在于运用工具对对象进行信用分析,这样才能实现有效信用管理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过程主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实现,一个是分析过程,一个是管理过程。分析过程主要是针对搜集的客户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管理过程主要是针对客户的征信、授信、账户等进行程序化系统化处理。信用分析能力是信用管理的核心能力,是实现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保障,具体包括客户征信管理能力、客户授信管理能力、信用评级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等内容。

三要具备职业教育能力。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当前金融业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培养具备职业教育能力的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用管理专业,既要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拓展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教育途径,又要彰显应用型导向的专业培养特色,助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职业教育能力是信用管理的特色能力,是信用管理专业要培养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包括职业标准制定能力、职业规范衡量能力、职业教育培训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创新能力等内容。

(二)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各因素的权重

在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综合评价中,涉及大量复杂现象和多种评价指标的相互作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如果单凭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缺陷。为此,笔者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使其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客观实际并易于定量表示。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各因素的权重时,目标层包括三大核心能力,准则层包括风险管控能力、信用分析能力、职业教育能力,方案层包括15个评价指标。分析步骤如下。

1.确定准则层的判断矩阵。根据风险管控能力、信用分析能力、职业教育能力对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程度构造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如表1所示。

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准则层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可以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即判断矩阵,计算满足BW=λmaxW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式中λmax为B的最大特征值,W为相应于λmax的正规化的特征向量,把W的分量wi作为对应元素的权值。

为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需要计算其一致性指标C.I.,所用的公式为

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可得C.R.=-8.5402×10-16,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时说明对于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而言,重要程度依次为信用分析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职业教育能力,其所占的权重依次为0.5455、0.2727、0.1818。

2.确定指标层对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对于风险管控能力而言,可构造判断矩阵C1,如表2所示。

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可得C.R.=5.9476×10-16,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时说明对于风险管控能力而言,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下:评估风险的能力、识别风险能力、分析风险的能力、处理风险的能力、控制风险的能力,它们的权重依次为0.3750、0.2500、0.1875、0.1250、0.0625。

对于信用分析能力而言,可构造判断矩阵C2,如表3所示。

通过判别矩阵计算可得C.R.=0,通过一致性检验,同时说明对于信用分析能力而言,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下:信度评级能力、客户征信能力、客户授信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其权重依次为0.4000、0.2000、0.2000、0.1000、0.1000。

对于职业教育能力而言,构造判断矩阵C3,如表4所示。

通过判断矩阵计算可得C.R.=7.9302×10-16,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对于职业教育能力而言,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下: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创新能力、职业标准制订能力、职业规范衡量能力、职业教育培训能力;它们的权重依次为0.3629、0.2353、0.1765、0.1765、0.0588。

3.计算综合权重及检验。综合排序如表5所示,同时C.R.=4.1839×10-16,通过一致性检验,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依次如下:评估风险能力、识别风险能力、信用评级能力、分析风险能力、处理风险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客户征信管理能力、客户授信管理能力、职业教育创新能力、控制风险能力、职业标准制定能力、职业规范衡量能力、客户管理能力、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职业教育培训能力。

评价系统的模糊评判分析

AHP层次分析法可以定量地计算出各个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但不能定量计算出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水平。为此,可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学生的核心能力水平。将两个方法相结合,不但可以知道学生核心能力中那个指标更重要,而且可以知道学生核心能力的综合情况,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一)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单层次评价

首先要组织评价专家组对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评价,制定评价等级z={z1 z2 z3 z4}={优 良 中 差}。假设进行评价的评审专家共n人,每个人都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考核情况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因素确定评价等级以表明自己的评价态度,统计各评价指标项在评价等级上的数量m,确定评价对象在各指标上的得分ri=(ri1,ri2,ri3,ri4),其中rij是评价对象在第i个指标上隶属于等级zj的程度即相应的m/n,最后ri为行构造单因素评判矩阵R=(rij)n×m。

现以某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为对象对其核心能力进行评价。邀请10位专家对学生的理论成绩和实践表现进行打分,并统计出如下结果。

对学生的风险管控能力进行评价,如表6所示。

因为前面已经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B1层各指标的权重W1,于是可以通过计算B1=W1·R1,得到B1的单层次综合评价,其中“·”是模糊合成运算符号。通过计算可得B1=[0.2813,0.4375,0.1938,0.0875],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说明该学生在风险管控能力上隶属于良等级。

对学生的信用分析能力进行评价,如表7所示。

以层次分析法计算出 B2 层各指标的权重W2,计算B2=W2·R2,得到B1的单层次综合评价,通过计算可得B2=[0.32,0.46,0.16,0.06],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说明该学生在信用分析能力上隶属于良等级。

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能力进行评价,如表8所示。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B3层各指标的权重W3,于是计算B3=W3·R3,得到B3的单层次综合评价,B3=[0.4815,0.2491,0.1844,0.0951],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学生在职业教育能力上隶属于优等级。

(二)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由上一步的结果可得学生核心能力与评价等级之间的模糊矩阵

学生核心素质A的权重为W ={0.5455,0.2727,0.1818},计算A=W·R,得出学生核心素质的综合评价A=[0.3282,0.4094,0.1829,0.0814],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则该学生综合能力所属的评价等级为良。

如果需要对多个学生进行对比评价,可基于模糊合成的结果计算每个对象的一个综合得分,可更直观地得出比较的结论和排序的结果。具体方法是:令每一个等级对应一个数值(可称评价尺度)。如“优”对应于90,“良”对应于80,“中”对应于70,“差”对应于60,用每一对象的模糊合成结果对各等级的数值加权平均,则可得各对象的得分,然后进行比较。本例中该学生的综合得分为79.9774。

结论与展望

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我们得出了职技高师信用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我们得出了具体的评价结果。这为今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提供了重要的工具。作为职技高师的高层次信用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应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实现以应用为导向,要以切实培育信用管理专业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为目的,以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资质体系为主要框架,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打牢基础、交叉融合、实践演练三个步骤将信用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落到实处。三大核心能力应该分别有相应的课程为之服务,并应明确各门课程与对应能力的关系,通过不同门类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知识结构融会贯通,全方位地掌握三大核心能力。实践教学体系是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要增加实践环节设置,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改革教学方式。信用管理专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优秀的职业操作技能、完备的职业发展能力。此外,还要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科学研究的三维度基本框架,从理论学习、交叉融合到实践演练,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践行核心能力培养,并要采取适应信用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徐国琴.国内信用管理专业教育综述[J].天津电大学报,2007(2):14-16.

[2]彭友.职技高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26):46-48.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第2篇

通过省、州、市三级督导评估,报请省教育厅同意,青海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于2020年4月1日正式开学。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联防联控。建立“州-市-社区-学校”四级联防联控、领导包校、督导跟进、强化值班和日报制度,疾控、公安、市监驻校,构建上下联动、群防群治、落实有力的工作机制。州、市两级领导联点学院,多次到校调研督导开学准备工作。

二是完善工作预案,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省教育厅“十个到位”要求,完善《开学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印发《学生错峰返校工作方案》,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制度》等制度,细化宣传督察、校园管控、后勤保障、安全保卫、志愿服务等应急处置措施。

三是精准师生排查,构建管控体系。按照“一项总要求”“五个确保”“八个做到”工作总要求,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每日“打卡上报”,精准掌握师生旅居史、隔离措施、健康状况,做到底数清。形成“领导联点系部,部门管好职工,干部联系班级,班主任清楚学生”四级网格化管控体系,校内十二个“风险点”设岗定责,确保校园安全。

四是加强物资储备,保障开学需用。储备热成像测温系统,可满足学生晨午晚“三检”需用;防护口罩足够师生一个月需用;储备八个月需用消毒消杀物资;额温枪可配齐一班一只;留观室、临时隔离间可满足返青师生一人一间。

五是强化培训演练,确保措施落地。协调疾控、卫生、市监等多部门指导培训和应急演练,处突措施完善,应反能力加强。师生实行错时、隔座、错峰就餐,确保开学后教育教学秩序平稳有序和师生身心健康。

六是实施隔离留观,降低疫情风险。提前安排省外返校师生实施14天隔离措施,单独留观隔离,专人监督服务,全面核酸检测,有效降低风险。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第3篇

在实践中,企业获取在线课程的形式通常有三种――直接采购、自主开发以及外包定制开发。其中,外包定制开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合作,共同组建项目管理团队。

历经教学设计、多媒体制作、审核测试等众多流程,定制化课程开发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风险点。与其他两种形式相比,外包定制开发项目不仅涉及的部门较多,人员构成与流程也相对复杂,因此,企业应懂得管控好风险,顺利推进定制化在线课程建设。召开项目启动会统一认知、对内容专家进行培训、提供统一格式的课程开发表单等六招,将能有效管控风险。

召开项目启动会

定制开发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企业提供课程内容,外部供应商负责技术制作。但是,在完成脚本设计甚至完成整个课程制作后,往往会出现前期确定的课程内容及形式被大量增删或变更的情况。例如,对于急救课程“包扎的处理”的媒体形式,前期甲乙双方根据培训目标将其确定为长图文形式,但课程制作完成后,为追求更优质的教学效果,最终改为视频呈现。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内容专家对内容质量的审核与把关不严,导致后期内容大量变更;第二,内容专家确定内容时未充分征求项目干系人(尤其是课程主管领导与其他同行)的意见,导致内容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第三,内容专家缺乏在线课程开发经验和技能,不了解不同课程内容所匹配的形式及其所需的时间、人力、技术难度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企业集项目干系人(包括内容专家、课程开发技术人员、项目经理、主管领导等),召开课程开发项目启动会,进一步统一认知、确认需求,降低后期变更的风险。启动会的内容包括:宣告项目正式实施,介绍项目目标、项目需求、项目流程、项目团队等基本情况,明确各阶段的任务以及交付成果、项目进度计划。会议旨在帮助项目成员确认项目需求,了解整个项目的流程、进度以及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职责,对项目进行总体把握。

培训内容专家

在进入项目计划和实施阶段后,为避免因内容专家对在线课程开发理论和技术不了解而导致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至少一次相关培训和辅导。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线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各成员在各环节的职责,在线课程适合的内容及其基本呈现形式,不同性质的内容适合的媒体表现形式,不同媒体形式开发的难易度等。

通过培训和辅导内容专家,可以帮助内容专家学会选择适合线上的课程内容,并能够全面考虑不同课程内容的媒体表现形式及其所耗费的工时、技术实现的难易程度等,防止内容专家因认知缺乏而导致内容变更,或提出不切实际的技术要求。

提供课程开发表单

虽然来自甲方企业的内容专家往往都是业务骨干,而且或多或少拥有面授教学经历,但他们在开发在线课程方面多是新手,不甚了解课程开发的流程以及应提供的材料形式。乙方技术人员收到不规范的材料后,往往要进行重新梳理并反复沟通需求,从而影响了项目的效率。

为避免材料不规范或不可用而产生过多的沟通和时间成本,企业在线课程开发管理部门应在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如内容准备、脚本设计与修改、界面设计与修改、课件成品审核修改等),为参与课程开发的内容专家提供统一格式的课程开发工具表单(见图表1、图表2),确保内容专家提供的是标准的、统一的、规范的、技术人员直接可用的素材,减少技术人员在理解材料方面的时间和沟通成本,提高项目效率。

在关键节点召开成果确认会

在线课程开发的不同阶段,需要输出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如课程内容、课程脚本、课程界面原型、课程成品等),而每一次重要成果的交付都可以被视为项目进程中的里程碑。为避免各阶段成果交付后出现返工的情况,课程开发项目组应在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对输出成果进行确认。

成果确认途径有很多种,例如通过专门的确认会、工作坊、展示报告会或邮件沟通等形式进行。值得指出的是,我们要确保项目干系人(如项目经理、内容专家、需求方、技术人员等,尤其是相关的行政主管领导)均参与其中,由项目需求部门、项目管理部门以及技术制作部门统一把关交付成果的质量,确保各方满意后再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反馈-修正-再反馈-再修正”

定制化_发在线课程的过程中,尤其在脚本、界面以及审核测试环节,甲方内容专家和乙方技术人员需要密切配合,进行若干轮的迭代开发,包括“反馈-修正-再反馈-再修正”。双方应及时沟通,任何一方的延时反馈都将导致整个项目的延迟。

为确保沟通效率,首先,甲乙双方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与渠道,一方面构建微信群、QQ群等多样化的沟通渠道,另一方面建立定期项目汇报机制、项目沟通会机制;其次,甲乙双方都应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及时的物质和精神激励,甲方企业应建立长效的在线课程开发制度,确保业务专家积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乙方应提升自身课程开发技术人员的能力与价值,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实行关键业务双负责人制

定制化在线课程开发的流程较长,从项目启动到项目收尾,一般要历时2个月以上。在此过程中,甲乙双方的项目团队成员都有变动的可能性,应及时防范由于工作调整、项目经理或技术人员离职引发的项目跟进问题。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海外经营;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

一、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走出去”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华为、中兴、联想等为代表的大批企业,通过对外投资、贸易等方式走向海外,在全球参与竞争。截至2015年,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了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456.7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a。我国企业在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同时,来自外国政府和企业的知识产权风险也陡然增加。如前些年我国一万只茶杯在汉堡海关由于被举报侵犯商标权,被德国海关直接销毁b;联想集团商标在海外被他人抢注,被迫以新的商标重新进入海外市场;海信集团“HiSense”商标被西门子公司在德国抢注后,需缴纳4000万欧元的商标转让费,才能在德国使用本属于自己的商标;还有,著名的“五星”“王致和”“大宝”等品牌也纷纷在美国、德国和英国等国家被抢注。专利技术方面,美国思科与华为的知识产权纠纷,使华为暂停在美国市场上销售被指侵权的产品;北汽耗费巨资收购萨博资产,却得到大部分快过期的专利;21世纪初期,我国出口到欧盟的DVD播放机,因核心技术由“6C”专利联盟掌控,不得不向联盟支付不合理的高额专利许可费;此外,我国的钢铁、橡胶、电器和稀土等产业都曾经历过美国的“337”调查。面对极高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广大企业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应对无序,防控不强等严重缺陷,使得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已成为悬在众多“走出去”企业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c。2015年12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要加强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海外布局规划,不断完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提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d。综上,加强对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防控能力的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企业海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及其特点

(一)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的内涵

企业海外经营中的知识产权风险也称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指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由于某些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行为的发生,可能导致知识产权侵权或被侵权事故,并带来侵权损失的不确定性。广泛存在于涉及海外相关业务的整个生产经营与各项管理活动之中,从企业的设立、兼并、重组到破产清算;从技术研发到产品设计,到采购、物资运输、制造加工和售后服务等环节;从劳动法律关系到人才培养,等等e。由于面临的外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环境复杂多变,企业往往难于或疏于对目标市场的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制度和环境进行全面了解与风险评估,或对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重视不够、评估不准、行动不当,导致企业有意或者无意地实施了某些不符合、甚至违反目标市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行为,或者受到了来自目标市场的侵权行为,从而可能导致知识产权纠纷,产生知识产权损失f。

(二)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的特点

1.风险因素的复杂性第一,法律制度方面,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既需要遵循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又必须遵守目标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需考量国际条约对成员国的知识产权限定;第二,执法环境方面,不同国家在执法体系流程、法律文化、语言与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知识产权维权与应诉的难度和复杂性;第三,政策方面,由于目标国政局交替、政策变更,或者基于维护其经济利益、保护本国企业等方面的考虑,而启用技术壁垒、关税、反垄断与反倾销等手段来限制我国企业在其本土的发展等。2.风险发生的高频性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在全球国际分工、技术创新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节节攀升,引起了众多国家和企业的防范,近年针对我国产品和技术的调查与阻碍也越来越多。截至2015年,我国连续14年因知识产权侵权成为美国“337”调查数量最多、涉案金额最高的国家;出口产品因知识产权侵权而被查扣的数量在全球也一直居于首位;每年在海外遭商标抢注的案件超过100起,造成的无形资产流失约10亿元g。3.风险后果的严重性风险事故一旦发生,后果往往异常严重,轻则被执法部门进行查抄、扣押、没收产品,重则被要求接受“337”调查和贸易制裁、被处以高额罚款,甚至丧失自主知识产权。一旦在国际市场上被认定为“知识产权的侵权者”,则可能发生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国际市场。h除了高额的经济赔偿,还会损害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及对后续市场的开拓,对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冲击,有的企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直至破产i。4.风险影响的国际性若干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多边协议,极大地推动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地域性扩散,实现了知识产权的被保护范围由已申请保护的本国境内,扩散到签有国际公约或多边协议的域外。如1994年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j(TRIPS),一旦企业违反了协议的相关条款,那么其影响会涉及到加入这一公约的所有成员国。同时,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信息乃至治理机制的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加大了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运作的全球性风险k。

三、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构成

从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至少应该包含:分析与防范能力、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能力(见图1)。

(一)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能力

指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决策前,或者海外业务运营过程中,对潜在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对风险因素可能导致风险事故的概率及损失做出评估与预判,并能够针对不同的风险等级选择恰当的应对预案等的一类能力。具体包括对海外知识产权信息的收集能力、对海外知识产权的检索分析能力、对目标市场国的语言能力、对风险的感知与判断等能力。主要作用于事前发现潜在风险,提前采取措施,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而阻断风险的传递链条,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损失。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具备很强的风险意识,敏感的风险感知,准确的风险判断,持续的风险信息收集,完备的风险应对预案和及时的风险防范措施等。

(二)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

企业在全面了解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及其传导路径的基础上,能够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进行动态监控与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地预警状态,触发相应预案,快速做出响应,赢得先机,从而减少风险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动态监控是一个复杂、繁琐和持续的过程,它不仅需要企业对目标市场国相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更新,还需要对目标市场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动态跟踪与检索分析,需要收集相关的典型案例并进行归纳总结,必要时甚至需要展开专家打分、集体决策等方法来获得相对准确的风险评估结果。这类能力具体包括对风险的评估能力、判断能力、监控能力、预警能力与预控能力等。

(三)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能力

指企业在风险事故发生时,第一时间采取正确的行动,尽快控制风险事故,切断风险传导路径,或者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来控制、降低或消除风险事故带来的损失,在风险事故处理后,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风险应对预案,从而持续提升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能力。包括风险的快速响应、及时处理和灵活应对能力,以及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自我学习与持续改进能力。准确的动态监控和及时的预警信息,能够使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启动风险的应对预案,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变风险的被动防护为主动防御l。

四、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

不仅指企业管理层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战略意识,而且还包括涉及海外业务的每一位员工的普遍意识。只有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广泛性、风险发生的高频性和风险后果的严重性,才会在进行海外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影响因素、可能导致的风险事故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提前制定风险应对预案、积极采取防控措施、做好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全面管控。从根本上认识到风险防控的重要性,才会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来不断提升风险的分析与防范能力、动态监控与预警能力及快速响应与持续提升能力。

(二)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制度与流程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能力体现的是一种集体行为与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企业是否具有一套科学的风险防控制度和流程,来统一、协调各相关部门与员工的行动。只有企业建立起了科学可行、统一规范的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制度与流程,才能从容面对风险,建立长效机制来控制和不断提升风险的防控能力,保持企业海外业务的安全、持续运营。

(三)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技术与方法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防控能力还会受到企业对相关风险防控技术与方法的影响。如企业对于海外知识产权(专利与商标)的检索与分析方法,基于语义分析的信息自动获取技术,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技术,对竞争对手的情报跟踪技术,对知识产权风险的分析、风险评估、风险转移与风险分散等方法等等。

(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承受能力企业在遭遇知识产权风险时,保证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能够承受的知识产权风险的大小。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首先,技术创新水平,体现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上;其次,经济实力与市场地位,体现在企业的规模、营业收入、市场占有额等方面;最后,风险的管理能力,体现在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能力、预警与预控能力、危机处理和持续提升能力等。具备较高风险承受能力的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也强;对于承受能力较低的企业,在遭遇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面临巨额赔偿时,往往可能一蹶不振,甚至破产。

五、企业海外经营中知识产权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

(一)牢固树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意识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强宣传与培训力度,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窗口,全面唤醒并及时提醒企业,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广大企业,尤其是已经涉足或准备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首先应该广泛开展企业内训与宣贯工作,针对全体员工开展分级分类培训。如对公司高层及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多提供海外知识产权风险战略意识层面的培训课程与讲座;对技术研发人员,需强化他们在技术开发前做好专利检索分析,规避侵犯他人专利,同时通过专利布局,保护好自主产权。其次,充分利用办公网络、内部刊物和宣传栏等媒介,为员工推送最新的知识产权法律政策与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等信息,在公司内部营造风险防控氛围与文化。

(二)切实推行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全面防控制度与流程

针对广大企业风险防控能力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的现状,建立并实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全面管控制度与流程(见图2),来统一和规范企业风险防控的行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为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与流程保障。制定和推行这一套制度与流程时,要以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结合自身发展需要、业务特点等来进行系统设计。至少包含:第一,风险的全面分析与防范制度(或流程),要求企业加强对知识产权情报的收集、推进知识产权检索与分析,绘制风险地图,列出风险清单,认清风险传导路径,做好风险的分析工作与布局,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第二,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预警制度(或流程),包括保持对风险的动态监控与评估,及时预警信息,做好风险的预警预控工作,建立风险的分级响应机制m。第三,风险的快速响应与持续改进制度(或流程),如通过建立风险危机处理预案库,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反应速度;通过建立并不断丰富典型案例库和经验库来提供可供借鉴的样本;根据风险处理的实践情况,做好总结与调整,保持持续改进。

(三)全面加强员工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方法与技术的灵活运用

企业的员工要娴熟掌握并灵活运用好风险防控的各种方法与技术,针对不同的风险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术,予以灵活有效的应对。第一,开展专题培训与讲座,全面传授风险防控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第二,针对不同岗位要求,制定岗位胜任力模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训课程与案例讨论。第三,针对关键岗位,实施脱岗实训,竞争上岗和导师制。第四,选取风险防控的典型案例、常用方法与技术,开展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讨论与交流。第五,成立公司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委员会,针对具体风险防控需求,进行集体决策。第六,积极参加由政府、高校或同行企业等组织的,有关风险防控技术和方法的国际会议、研讨会和交流会,开拓思维,借鉴经验。

(四)持续增强企业对海外知识产权风险的承受能力

风险管控的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金融 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66-02

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统称,其核心是物流融资(狭义上物流金融指的就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以企业所从事交易项下的担保品为依托,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与资金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银行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银行授信的偿还。随着物流金融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已达到了较高层次,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监管问题。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具有全面的信息感知、无缝的互联协同、高度的智能化等特点,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有助于物流金融产品信息获取更加实时、快捷、准确,产品动态信息的传递、共享更加精确,供应链指挥决策更加智能、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

一、物联网技术特征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其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但相比于传统的互联网,物联网还有其自身的技术特征:

(一)全程性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格式不同。传感器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信息,不断更新数据,物联网可以说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物体上的传感器,物联网对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对物体的流通进行精细的管理,实现物体之间、物体与人之间信息交换和通信的全程监控与管理。

(二)技术性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与基础仍然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物联网上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识别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络稳定高效运行,因此物联网具有高技术性特征。物联网络的构建不仅要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还要综合各种传感器数据获得与处理技术,运用大数据处理理念,融合互联网与先进数据处理手段的优势,真正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实时精准“沟通”和“对话”。

(三)智能化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还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大数据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国。所以物联网本身也具有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链接。

二、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结合物联网技术特征,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全过程,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和各类可能的网络,对物流金融业务过程实施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应当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全程性,要对物流金融业务全过程实施管控,而不是局部或部分;二是技术性,要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金融业务的“可知、可视、可控”;三是智能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链接。

(一)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分析

1.降低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信息不对称的需要。随着物流金融行业的加速发展,物流金融模式越来越复杂化,物流金融业务过程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物流金融产品信息层级逐渐递增,准确及时的信息获取愈发困难。准确及时信息的获取来源于产品流通过程的精确管控,物联网是实现精确管控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从产品信息采集、信息联通、信息管理、信息决策等全过程,以信息流调控物流,大幅提升动态信息的抓取效率。因此,从降低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客观要求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

2.降低物流金融服务违约风险的需要。物流金融服务主要涉及三方即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选择是物流金融服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鱼龙混杂,好坏参差不齐,一些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信息化能力、内部管控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对供应链环节的管控,使得物流金融面临较大的失》缦铡N锪鹘鹑诎踩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减少物流金融违约情况的发生。

3.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控效率的需要。当前,物流金融安全监控技术已经较为落后,信息化程度已不能跟上物流金融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了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效率。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先进技术,对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对物体的流通进行精细的管理,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形成以信息互联互通为核心,数据集成交互为纽带,有线无线随机链接的安全监管体系。因此,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从技术上突破物流监管瓶颈,促进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科学高效开展。

(二)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分析

物联网技术虽然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短,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产品等通过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技术具有全程性、技术性与智能化的特征,能够对质押品在供应链中动态信息进行全程监控,实施精确远程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排除安全隐患。物联网技术网络以全程记录的供应链信息为依托建立风险数据库,其中不仅包含了质押品的物流与资金流信息,还包含通过实际调研所获得的大部分风险类型,以及相应的风险解决方案。通过风险数据库就能实现风险的基本应对,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提高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物联网的整个技术体系与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应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经验帮助和技术支持。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按照物联网运作要求,进行设施设备建设,优化信息流程设计,完善技术接口和模块嵌入,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依托,能够较快的实现技术的投入使用,尽快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应有作用。

三、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的对策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与环境基础,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于2014年6月正式上线,并且以快速大踏步的节奏发展壮大。目前已整合了包括货权登记、物联网监管、仓储管理、仓单流转、现货交易、存货质检、价格预警、价格保险、征信融资、不良处置等全过程的物流金融产品链条,并形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合作平台,吸引了成熟产品和成熟用户服务平台的资源聚集。但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软硬件配套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一)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总体设计

物联网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的智慧“沟通与交流”,是多种力量的整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需要将物与物、物与人信息交互的各个环节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并保持其内部的顺畅流通。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升物流金融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必须加强总体设计,构建智慧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大脑”,从源头增强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分析判断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着力建设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物联网运行平台,借助“智能化”的物联网管控系统,实施辅助决策、管控指令,实现对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各环节的协调控制和决策指挥。健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物流规划和决策指挥制度,实现供应链信息的综合分析、流通环节的集中控制、运行流程的决策优化。

(二)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设施设备建设力度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除了要研制贯穿全流程的信息系统之外,还应当分系统重点推进一些信息工程建设,以具体任务为牵引逐步建成物联网系统。为了积极配合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有必要按照物联网技术的要求,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设施建设力度,从智能感知技术应用、自动仓储系统建设、运输调度可视化建设、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突破,全面构建物联网系统,开发和购置相配套的设施设备。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全过程,借助先进的物联网设施设备,整合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使产品信息(物资的运动轨迹、存放状态)和供应链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组织、访问控制和分析)互联互通,实现物流金融全程可视可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安全性。

(三)加快物联网技术人才业务能力培训

为保障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快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建设工作。(1)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的实际运用,构建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监管模式,明确物联网运用的技术标准,规范安全操作手册。(2)着力培养精通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员,掌握物联网设施设备的操作流程,严格依照流程科学高效运用物联网设施设备进行物流金融管控,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效率。(3)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工作,结合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工作实际,对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中的物联网设施设备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相适应的研究、设计和开发,规范物流金融产品标准化编码,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处理平台,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化。

⒖嘉南祝

[1] 李严锋.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黄玉兰.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 李美艳.金融物流的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