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成本内部控制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汽车制造企业需要运用现代化的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以便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进一步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实现汽车制造企业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汽车制造企业 内部控制 有效性 评价方法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各项工作及经济事项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从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本质上来分析,它产生于企业的发展目标,派生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也就是说,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派生于企业的发展目标。从根源上来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指的是通过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对企业的内部工作提供一定的保证,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换句话说,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就是指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从控制过程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从控制目标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分为合规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资产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报告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经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战略目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二)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并判断该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程度。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一般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应具有一定的框架以及含义,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才能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这也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必须具备的要素。
二、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的要求
(一)评价方法要具有灵活性和适用性。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内部控制工作内容有所不同。因此,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的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是确保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的关键。对于汽车制造企业而言,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灵活性以及适用性将会直接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汽车制造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并对内部控制的评价程序以及评价内容等进行灵活的调整,从而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
(二)评价要具有全面性。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对汽车制造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过程中,评价的是否全面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效果,评价的全面性也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评价质量的主要因素,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努力通过全面有效的内控评价来反映出企业发展的现状,并对其展开针对性的处理,从而保证汽车制造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评价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及时发现其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面临的风险因素,有助于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受内部控制工作自身成本效益限制,内部控制评价也会存在一定的成本效益问题。如果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成本效益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经济效益。因此,汽车制造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评价的成本效益性因素。实施内部控制评价时应努力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在考虑到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并严格遵循着成本效益原则,切实有效地确保内部控制评价的效益性,这是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实施中必须重点思考的问题。
(四)评价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
在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过程中,需要依据相关的文件资料、数据及其他可以佐证的材料进行评价,而这些都将构成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证据。因此就要对评价时收集证据的充分性与适当性加以关注。如果证据文件充分性与适当性不高,存在一些虚假成分或是缺少相关数据文件,那么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势必造成一定的影响,不仅会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相反,如果证据文件充分性与适当性较高,可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可见,评价时证据文件的适当性与充分性是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质量的关键所在。
(五)评价结论的客观公正
一般情况下,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有效的评价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展开综合的评价,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保证内部控制系统运行的有效性。而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将直接影响着内部控制评价的质量。评价结论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作为选择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重要依据,评价结论如果缺乏客观性与公正性,则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就越低,评价的结论也很难得到企业相关部门或高层管理人员以及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工作造成极大的制约,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则会降低风险,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评价方法的分析
(一)详细评价方法。详细评价方法是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并被广泛地应用到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中。详细评价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作为主要参照物,并根据组成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结构的要素进行评价;然后再对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进而实现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详细评价方法能够实现对汽车制造内部控制风险的及时评估与分析,帮助管理者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漏洞。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详细评价方法如图1所示。
详细评价方法的特点主要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企业的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评估。采用该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要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其进行完善,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的漏洞,以此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有效性。详细评价方法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具有执行有效、操作简单的优势。详细评价方法的实施主要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内部控制理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程序、设计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得出的结果将作为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终结果。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的应用型较强,并被诸多企业所应用。
(二)风险基础评价方法。对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以采用风险基础评价的方法,具体步骤:(1)对汽车制造企业的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及时有效地发现汽车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风险规避措施,从而有效地规避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做好重要的保障工作。(2)及时了解汽车制造企业针对存在的风险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也就是对风险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从而提高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3)应对内部控制运行证据的识别和确定,了解证据是否合理、全面,一旦证据文件有效性不足,将会影响到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评价效果,甚至无法发现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将限制企业的发展。因此,风险基础评价方法的实施应重视对证据文件的识别和确定。(4)应重视对控制缺陷的评估,并判断其缺陷是否已经构成实质性的漏洞,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同时,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判断,确保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质量。汽车制造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基础评价法的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一)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目前我国一些经营状况不好的企业往往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财务收支失衡、费用支出管控实效、发生违法乱纪现象,这些都导致财务会计信息不能够真实客观的体现企业实际运营状况。同时,所有财务相关的指标都无法起到有效的考核作用。以上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没有给予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足够的重视,这就造成了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力量薄弱,且没有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这样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发挥其应当具备的效用,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不断产生问题且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未做到与时俱进
我国经济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其必须要根据市场来适当的调整企业的战略决策、内部架构等。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往往被忽视,没有随着公司业务、机构的变化进行调整补充,失去它应有的控制作用。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相关内容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效能,使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创造优异的成果。
(三)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关系
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益体现在两点:一方面,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带来的直接效益非常明显。例如,一些生产类型的企业通过加强对生产流程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中,通过一些辅助控制系统的作用,可以使得会计内部控制更加顺利的运行。例如,企业财务独立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发现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不准确的会计信息,有效的促进会计内控制度的不断改善。此外,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也影响着企业的成本。首先,增加内部控制环节会增加企业的人力、物力成本。其次,内部控制环节过多会造成企业业务处理进度减缓,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营。因此在建立和完善财务跨及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要考量成本效益的关系。
二、企业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的举措
(一)重视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内部应当加强普及会计内部控制理念,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强化企业管理层、员工对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内控监管,建立和完善科学、系统化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从而有益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建立合格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从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为出发点,以追求最大化经济利益为目的,不违背法律法规,追求科学性和易运行性。并且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还要随着企业运营情况等进行调整,确保其能发挥相应效能。充分认识到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这是建立和完善会计内控体系的第一步,只有这样企业财务管理才不会出现漏洞,企业才能正常运营,并且在市场中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二)重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架构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下,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部分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需要突破传统的会计内控的狭隘理念,不断丰富会计内控的内涵,将局部的财务会计控制拓展到对企业资源和运营的整体管控。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市场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财务会计信息的全新内容体现在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内容涉及范围更广,管控的难度也相应增加。这同时也表明,企业在将重心放在运营的同时,还必须要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的相互监管、制约才能保证企业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和长远发展。因此在新的背景条件下,重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机制,构建和完善内控风险评估和监督机制,加强内部审计、核查,完善责任、奖惩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三)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是影响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决定性的因素。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降低运营成本,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企业在建立和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时,一定要把成本控制列入考量范围。在全新的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采取战略性的成本管控的手段,将成本管控融入企业的各个运营环节中,保证成本管控的顺利进行。企业通过构建成本管控系统,做好成本预算、制定成本指标等基础性工作。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需要摒弃传统的成本管控理念和模式,使用全新的技术和理念,培养员工的成本控制理念,通过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企业需要深入剖析运营流程,找到成本控制的要求,制定合理、系统的绩效考核标准,针对实际支出和成本预算不符合的情况要进行调查并找出原因,确保运营的各个环节都没有出现成本浪费。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从而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发挥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效用。
(四)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
首先,企业管理层必须以身作则,在执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方面做一个模范先锋。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员工往往都向管理者看齐,他们的自我控制的思想和意识会受到管理者自控的影响。其次,企业应当采取多种激励、奖惩等手段,来督促员工严格遵循和执行会计内控制度,只有这样,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才能有效发挥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必须要严格执行制定的奖惩措施,划分职责以增强会计内控的执行力度。
(五)制定有效的评估体系,确保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合理有效
首先,企业构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及时有效的规避、发现和纠正企业运营中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评估体系来衡量财务会计内控管理体系是否有效的发挥作用,其制度是否完善。其次,企业必须要成立独立的审计部门负责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和具有权威性。第三,企业要制定明确的、合理的会计内控评价标准,为会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运行提供理论依据。在企业实际运营中,普遍使用的评价方法有座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最后,针对评估结果,企业必须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约束与激励机制,将企业领导者及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挂钩。
三、结束语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成本控制 风险控制 内部审计
为了节约企业的成本费用,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应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对企业实施控制,应重点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如何对企业实施控制,控制时应注意的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可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措施及在实施时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吸收、采纳、应用。
一、内部控制的一般理论
1.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会计工作的实际和有效强化内部控制的要求出发,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做出了原则性规定,实际上体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内容:职责明确、相互制约、严格程序、如实记录、定期检查等。
内部控制的具体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1)会计事项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即“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2)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应当明确。新《会计法》要求企业对“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产调动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应当明确。”
(3)进行资产清查。
2.内部控制的形式
内部控制的形式是指内部控制的诸要素按照不同的标志所合成的集合体,也即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内部控制而形成的各种分类形态。
(1)按照内部控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
(2)按内部控制的范围,可分为环境控制和业务控制。
(3)按照内部控制的目标不同,可把内部控制分为财产物资控制,会计资料控制、财务收支控制、经营决策控制、经济效益控制、目标经营控制、目标利润控制。
(4)按照内部控制的地位,可把内部控制分为主导型控制和补偿性控制。主导型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某种控制目标而首先实现的控制。
(5)按照内部控制的方式可把内部控制分为预防控制和察觉式控制。预防控制,指为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或尽量减少其发生的机会所采取的控制。察觉式控制,是指为及时查明已发生的错误和舞弊,或尽量增大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的机会所采取的控制。
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分析
来自企业在线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工业企业的市场容量为11200亿左右,行业增长速度约13%,预计到2010年,市场容量将达11500亿元。
1.企业在内控系统中应遵循的原则
(1)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作为一个企业,其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在众多的空调企业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企业有必要实施内部控制,降低成本,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营利润。
(2)相互制约原则。单位部门之间、领导组织之间、财务部门的人员之间,相互制约,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风险预控原则。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4)成本效益的原则。内部控制既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又要保证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2.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措施
对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状况及暖通企业的制度管理、人员管理等,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从微观上细分,从而对各个方面实施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成本控制。成本控制就是根据预定的成本目标,对实际生产经营活动的一切生产资金耗费,进行指导限制和监督,发现偏差及时纠正,以保证更好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促使成本降低。企业的成本构成大致来说包括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销售成本、劳务成本,另外还有决策的成本、失去机会的成本、隐藏着的成本如包装费、仓储费、搬动费、运输费等成本项目。
(2)预算控制。预算控制就是对单位各项经济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和计划,由有关部门对预算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预算控制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所编制预算必须体现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并明确责权。第二,预算在执行中,经过授权批准可对预算进行调整,以使预算更加切合实际。第三,应当及时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3)纪律控制。它是保证基础控制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进行的控制,主要包括内部牵制和内部稽核。内部牵制的核心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如会计工作与出纳即属不相容职务,需要分离。内部稽核就是企业内审机构对企业的内部审计和由会计主管及会计人员进行的内部审核。
(4)实物控制
实物控制就是对单位实物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主要有限制接近,以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与实物由关的文件的接触,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等,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以保护资产的安全,保证账实一致。
(5)风险控制。对企业实施风险控制,首先对暖通企业进行风险评估,即对企业所从事的包括销售、生产、营销和财务在内的不同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确认、分析和管理的机制。
①企业的风险主要有财务风险和利率风险。财务风险,一般指筹资风险或融资风险,是与企业筹资相关的风险,即由于筹资结构(资本结构)的变化所造成的所有者收益的可变性和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利率风险,是由于利率的变化调整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另外还有存货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流动风险、政治风险、违约风险、道德风险等。
②针对一系列风险,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措施:检查投资与资金是否平衡。对于一个企业,增加设备投资、增加空调品种或者是开发一个新的项目,在投资前,要充分研究,核算;加强对资金周转的控制。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对售后的空调实行质量担保防止退货的发生,都是加强资金周转,进行风险控制的主要方面;检查资产总额的变化。要压缩库存,做到不出现闲置机器,对产量严格按订单生产,还有就是想办法把所有的机器都运转起来;检查是否出现巨额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销售公司在于与客户交易时尽量现金交易如不能现金交易,尽量缩短结账期限,另外,依靠一家公司的销售比率应控制在30%以下,最安全的是一家公司的销售比率应控制在10%以下;加强存货风险的控制。看产品的库存数量是否恰当,将企业本期的存货周转率与行业平均存货周转率,以及和空调企业的上一期或上两期的历史存货周转率比较,提高存货周转速度,提高利润率,另外严格控制新增存货,延长支付货款的时间。
(6)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是在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在企业内部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和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根据有关的法规制度,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的财政,财政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进行检查和评价,提出报告并做出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内部审计在暖通企业内部控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企业应该设置审计部门,并明确其在企业的地位。其次,企业制定内部审计的时间、期限,包括内部审计间隔时间的长短,每次实施内部审计的时间等。然后,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及专业要求,即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对会计工作的再监督,但并非排除企业其他部门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最后,应明确内部审计的执行办法及程序,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企业实施内部审计时采用的主要方法有:
①以强化企业资产控制为主线,建立审计网络,坚持下审一级,各审计部门负责对下属公司的审计。
②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监督和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保内部机制的健全性。
③对企业的一些工程项目、经济合同、对外合作项目、联营合同等进行单项审计,实行离任审计制度,审查和评价公司责任主体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确定其合理性及合法性。
总之,对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资产安全与完整,符合现代化企业的细致化管理的经营理念。
参考文献:
[1]耿建新 宋 常:审计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8―125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审计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许多公司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条件下,内部控制审计逐渐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合规性、实用性都需要内部控制审计来加以评价,内部控制也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二者紧密的关系使我们有必要进行更多的分析研究。
一、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处理生产经营业务活动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管理体系,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特别是内部会计控制,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中石化行业总部(股份公司)的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为经营管理合规合法、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发展战略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1.内部控制审计的方向
从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来看,控制的范围已由传统的会计控制逐步扩展到管理控制、经营控制、风险控制,直到几乎不能再细分的诸多业务流程控制,涉及到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从内部审计的发展来看,内部审计的重点由传统的以查错纠弊为主的财务审计转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和风险审计,审计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评价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内部审计目标也由监督内部控制的设置转变为改进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的方向就是内部审计的方向,内部控制的内容就是内部审计的内容,内部控制的关键部位就是内部审计的重点。
2.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
内部控制审计围绕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完善,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监督检查内部控制活动有效性为主线,以促进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为目标,坚持哪里有风险,内部审计就跟到哪里;内部控制审计之于内部控制,就是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完善、发展的功能。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内部控制审计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检查控制文件和控制信息资料,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遵循性。对内部控制流程的检查测试是内部控制审计的基本内容,主要围绕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进行。
中石化油田企业(分公司)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文化、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反舞弊监督机制、内部审计机制等。经过近些年来内控工作的实践,在内部环境上已经趋于完善,各种机制都已形成;但内部控制审计还应注意,公司对面临的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是否具有快速反应的能力,对各项经营活动的复杂程度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各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是否有效运行,组织结构是否达到了最优化。
1.风险管理的评审
风险管理内容包括:识别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 分析各类风险,建立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重点审查被审单位抗风险的能力;是否建立风险应急应对机制;是否定期组织对高风险项目、重要管理岗位和资金流通环节等可能发生灾害性事故环节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演练。
中石化油田企业(分公司)建立了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制定了应对策略的风险评估机制,持续地收集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相关的各种信息,针对各业务流程,配备专门部门或负责人定期分析及记录潜在风险的变化。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及时调整内部控制程序,正确处理新增或过去未加控制的风险。在这方面HSE风险管理体系已经成熟并运行良好,随着经管管理十大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断完善,油田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内控风险审计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些体系各业务环节的关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是否有可复核性,风险保障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及时作出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评价。在信息层面风险分析时,针对系统中容易出现财务风险的关键权限,以及关键岗位通过相应的手段进行审计,以确定其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
2.内部监督的审计
重点是评价监督机制是否执行并有效。包括审查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及运行的跟踪、监督,内部控制审计制度的执行情况等。按照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内部控制审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应审查的内容重点就有23点,一次审计要对所有内容进行审计是不必要也不可能的,关注的是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符合有效性、合理科学性以及内部控制的实用性,即重点审计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业务活动的运行与相关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各控制措施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贯彻执行情况、履行结果。
在各企业实际操作中还有注意审计成本效益原则的执行情况,即在内部控制活动中是否贯彻成本效益原则,是否以最小的控制或管理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内部控制要求的留下痕迹、控制资料与厉行节约的无纸化办公的矛盾处理,电子数据与可复核性要求的矛盾等。审查是否实行有选择的控制,是否努力降低控制成本,内控机构和人员是否尽量精简等。最后还要注意对可操作性审计,即内部控制是否符合企业实际,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设置和授权项目权限的确定,是否考虑实际管理工作中可行性,能否保证其可操作性,以便在控制流程精简、优化方面提出建设性审计意见和建议。
三、内部控制审计的方法
在内部控制审计中要采用的方法很多。内部控制审计要和内部控制制度相结合,内部控制审计人员要和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审计过程与解决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结合,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相结合进行。具体方法涉及查账方面的、表格方面的、图示方面的、数学方面的、会计方法、经济案件的方法等等,只要有效适用就行,要结合使用、综合运用。
审计人员按照内部控制审计方案中确定的步骤、范围和数量及分工,采用查阅、询问、核对、盘点、分析性复核、审阅证据、穿行测试和实地观察等方法,根据现场确定的审计重点,对照内部控制规定的业务流程步骤、控制点和监督检查方法,抽取一定的经济业务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控制是否执行以及执行的程度。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进行初步评价
查阅相关内部控制文件、前期审计报告或审计工作底稿;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核对内部控制生成的文件和记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穿行测试”, 评价企业会计与内部控制在防止、发现和纠正错弊中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风险和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做出初步评价。
2.实施符合性测试程序,证实内控制度执行的效果
我们只对那些准备信赖的内部控制执行符合测试,并且只有当信赖内部控制而减少的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大于符合性测试的工作量时,符合性测试才是必要和经济的。符合性测试是为了确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其基本对象包括控制设计测试和控制执行测试,控制设计测试是测试被审计单位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设计合理、适当,能否防止或发现和纠正特定会计报表认定的重大错报或漏报;控制执行测试是测试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政策和程序是否实际发挥作用。被审计单位的控制设计的再好,还必须靠有效的执行来发挥作用。
3.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出综合性评价
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哪些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哪些内部控制制度得到了有效执行,哪些内部控制虽然建立但没有执行或执行不力,哪些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哪些内部控制是无效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水平都需要做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内部控制风险估计水平和可靠性高低,内部控制的缺陷有哪些,就内部控制缺陷,向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提出改进建议。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检查和监控,与内部控制的其他日常的监控相比,内部控制审计在监控的力度上更大,监控的程度上更彻底,监控的结果信息在沟通上更加全面系统,是内部控制功能得以实现,内部控制得以彻底执行的必不可少的机制。
总之,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互动的平台,是内部控制的检测仪,内部控制则是内部审计的风向标,如果二者实现良性互动,就能达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并有效使用,达到控制成本、费用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保证会计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的可靠、及时提供,保证企业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从而保证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序高效地进行。二者协调发展,可以共同促进公司完善治理结构,实现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货币资金; 内部控制; 建立原则
一、合法并符合实际原则
每一个企业都必须依法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根据《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制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因为内部控制是建立在职责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分工、授权、审批、制衡等内部控制的基本方法都与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责分工密切相关。任何企业在建立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设计控制方法、措施、途径和手段等方面,都必须在《公司法》或《企业法》规定的公司或企业的组织架构及其职权分工的框架内进行,不得违反这些法律的规定。其次,应当根据《会计法》所确定的内部会计监督原则,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设置与职责配置要求,特别是对出纳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券、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的规定,设计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配备与及时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也是贯彻执行内部控制原则与措施的重要保证。《会计法》对出纳员职责的特别规定更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应予特别遵循的要求。再次,应根据财政部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和运行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2001年财政部颁布的《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详细规定了单位建立货币资金内部会计控制的原则、应采取的基本措施和应具有的基本方法,是企业建立自身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直接法律依据。任何企业建立自己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都应当遵循这一规定,并应在此规定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该规范的要求予以具体化和完善化。最后,应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银行各项结算纪律与规定,国家《审计法》、《内部审计条例》、《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规定》等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建立企业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优化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运行环境。
每一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是不相同的,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可能为每一个企业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要使企业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可行并有效地发挥作用,每一个企业还必须根据本企业的经营规模、组织形式、机构设置、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建立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并根据这些情况的发展变化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加以完善和发展。比如,规模较小的企业,就不可能有较细致的分工,就不能设置较大规模的内部控制;业务复杂、包括较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规模就应尽可能大些。
二、成本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人类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它要求人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当是效益大于成本的,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也应当遵循此项原则。企业设立的每一项控制措施,都应当是控制效益大于控制成本的,否则,即使该项控制措施有一定的作用,也不值得设置。所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越完整越好;规模过大的内部控制,会使企业得不偿失,是要不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成本和控制效益往往是很难衡量的,企业设置内部控制措施时,应当非常谨慎地进行判断。不但要从某项控制措施本身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该控制措施对企业整个控制系统的影响的全局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不但要从过去的经验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而且要从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权衡成本与效益。
一般说来,内部控制效益包括直接控制收益和间接控制收益。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本身能够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间接控制收益是指该项控制措施设置并运行后,使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控制力得到加强,从而使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其它控制措施所能增加防止、发现和纠正的错误与舞弊金额。
内部控制成本也包括直接控制成本和间接控制成本。直接控制成本是指为实施该项控制措施所发生的有关人员工资、福利费、办公费,以及办公场所、用具和物品等的购置费、折旧费和修理费等。间接控制成本是指实施该项控制措施后,可能会使整个企业的办事效率下降,甚至贻误商机,给企业增加的成本和带来的损失。
三、不兼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
所谓不兼容职务,是指如果集中于一个人或岗位办理,会增加错误与舞弊发生的机会,或增加掩盖错误与舞弊的可能性的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职务。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企业的所有不兼容职务原则上都应当分别由不同的人员或工作岗位来执行,这是能够形成相互制衡的控制机制的重要基础。可以说,离开了不兼容职务相分离这一基础,现代内部控制就难以建立和有效运行。
一般说来,企业进行各项经济业务的职务可以大体上分为: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等四种。在这四类职务中,除了授权批准和稽核检查具有兼容性,一般来说可以兼任外,其余各种职务之间都是不兼容的,一般应当予以分工执行。具体到更容易出现错误与舞弊的货币资金业务而言,支出的授权审批、资金的出纳和保管、会计记录和稽核检查一般都应当予以分工负责。
四、制衡原则
所谓制衡原则,是指企业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或任何人,都应当既是控制者,又是被控制者,其拥有的控制权力与承受的被控制的压力应当是对等的、平衡的;各项工作岗位之间应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允许出现只是控制者、只有控制权力而不受别人控制、没有相当控制责任的工作岗位或人员,哪怕是企业的最高领导。
能否实现全面的相互制衡,是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和有效的重要标准。为此,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划分工作岗位、配备工作岗位职权与责任时,要严格遵循制衡原则;在检查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时,要把各个控制岗位,特别是领导岗位是否存在权力失衡,甚至失控作为重要内容。一旦发现有失控的岗位或情况,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权力机构,由其通过重新配备职权或岗位轮换等措施予以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