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说阅读方法

小说阅读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说阅读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说阅读方法

小说阅读方法范文第1篇

第一阶段:拟写倡议书――第四单元学习建议

一、组建《三国演义》《红楼梦》兴趣小组。按作品分成两个大的个研究小组,根据自己兴趣到课代表处报名,可重复报名。请各班课代表在本周三上午课间操时将名单送到办公室。

二、课代表把小组名单统计好,在班内公示。每个名著研究分课内研究小组和针对文本的拓展小组。课内研究小组研究成员不少于6人,其他同学负责课外拓展(内容自定)。同学们推选出自己所在小组的学一人,负责本组人员的协调。组长工作包括:带领小组成员讨论第四单元所选课文《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草庐》《宝玉挨打》的学习目标,成员根据学习目标分工。课外拓展小组最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

三、对课内文本研究小组的建议:

仔细研读文本,围绕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设计问题,研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并设计具体问题和答案,形成文字稿。文字稿提前和老师沟通。根据所设问题的层次,组长组织上课时的顺序。讲课人要提前熟悉发言内容,争取脱稿,并调动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要有课堂互动。每节课要完成学习目标,课堂要有总结,要达到全体同学都要有收获的目标,激发同学们阅读名著的热情。

对课外拓展小组的建议:可以参考资料,还要有自己的想法。比如说有的同学能够查阅《三国志》《汉代风云人物》等。

四、本周大休,每个同学明确自己的研究任务,利用假期查阅资料。

第二阶段:划分学习小组,形成文字材料。

这一阶段老师放手给学生,让他们有阅读的时间,在方法上也要给以指导,要求学生写出讲课时的具体步骤,这样做学生在读作品时就有方向感和任务,也就会做到精读。

第三阶段:教学展示

下面展示的是学生写得不错的教案:

(一)课题:诸葛亮的出场

教学目的:了解课文如何制造诸葛亮的出场

重点难点:作者安排人物出场的特点

小组成员:肖康,赵剑龙,张逸超,宋晓龙

教学过程及内容:

导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屡出奇谋,用兵如神,是刘备的重要谋臣,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如何安排这位传奇人物出场。

背景:徐庶在走马荐诸葛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他把自己比作奴马,把诸葛亮比作麒麟,把自己比作寒鸦,把诸葛亮比作鸾凤,把自己比作莹火虫,把他比作明月,又说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那么请同学读古代小说101页第一段,找出司马徽是如何推荐诸葛亮的?

探究结果:司马徽又一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而自己将他比作兴州八百年的姜子牙与王汉四百年的张良,这是第一次出场,是以第三者推荐与名人对比来安排他出场。可以总结为:未见其人先闻其人,作者借名人的口把诸葛亮描述成一个旷世奇才,也正是这些名气促使刘备拜访诸葛亮。

第二次出场是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途中,听到农夫唱诸葛亮写的歌,再次说明诸葛亮名声在外,所作之歌已在农夫之间广为流传,而且歌中隐隐透着诸葛亮胸怀天下的气概,他把天比作园盖,把陆地比作棋局,无不浸透着他的才气与胸襟,这些也必然增加了刘备请他请他出山的决心,第二次出场可谓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正式出场是刘备拜访诸葛亮的第三次,作者先描写了诸葛亮的外貌,形容他有神仙之概,后来诸葛亮分析了曹操孙权的割据势力,并给刘备建议,诸葛亮身虽在茅庐,天下变化尽在他掌中,可见谋略之高,眼光之远。

小说阅读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考 阅读题 答题技巧

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都呈现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且大多都为必做题。在众多高考阅读文章体裁中,最主要的是小说和散文两大类。近几年来的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均要求文学类文本命题主要以“散文、小说”为主。为此,我们就散文和小说这两大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谈谈如何很好地答题,如何很好地得分。

一、散文阅读

散文通常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见闻的,运用短小的篇幅、自由灵动的手法表达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自然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做好散文阅读题,通常要理解以下几个方面:

1.散文的类型

分清散文类型是读懂散文的一个重点,只有知道文章的类型才能读懂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才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1)写人叙事性散文。

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的《我的母亲》;朱自清的《背影》。

(2)写景状物抒情类散文。

如: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

(3)议论性的散文。

如:冰心的《谈生命》。

2.散文题型的分类

一般在高考散文阅读中,题海泛泛,正确把握题型特点有利于更好地答题,下面归纳了几种:

(1)对文章标题或句子的理解。

例如,高考中有一题“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一题就是要求考生通读全文,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分析标题的作用。

(2)根据文义分析某个词或某个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例如,江苏高考阅读题中有一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这道题符合《江苏考试说明》要求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重点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3)赏析文章,分析表现手法。

例如,高考卷中有一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欢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这一题要求考生通过对文章开头两段的仔细品读,在修辞手法上说明景物描写的特点。

3.散文的阅读方法

散文阅读方法和小说的阅读方法大体相似,在进行散文阅读的时候,要牢记散文中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的运用是很灵活的。通过明确答题技巧,才能提高答题效率。

(1)通过文章的题目,把握好对象,对象可以是具体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思想。

(2)把握好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作者的感情流露,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仔细阅读文章的末尾,抓住文章主题。

(4)通过环境了解文本主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重视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句。

(6)重视文中带有议论性的语句。

二、小说阅读

1.小说阅读的关键

小说阅读题在全国各地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增多,江苏高考卷自然也不例外。在高考中,命题者设的问题都离不开小说的“三要素”。在阅读中抓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细致深刻地理解小说所要展现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是关键。

2.小说阅读题的题型

小说阅读中的题型有几种,包括归纳概括题、分析题、作用题、探究题、理解题、鉴赏题等。正确掌握小说文本阅读的题型才能准确地分析和理解题意,更好地答题。

3.小说阅读的方法

做小说阅读题,只有准确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才能掌握其精神内涵,而正确的小说阅读方法则是通篇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关键。

(1)通过对故事的反复咀嚼,了解文本主题。

(2)通过对比,鲜明地得出主题的褒贬对象。

(3)通览全文,把握文章主旨。

(4)理清文章脉络,划分好层次,明白每一层讲什么。

(5)认清写作手法,明确该写作手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小说阅读题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题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在审题、答题和表述上运用合适,将能够很好地解答题目,得到相应的分数。

(1)认真审题。

在做小说阅读题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准确审题。审清题目,抓住题目要求的重点,认真仔细地分析题干要点,是答题的重要也是关键一步。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认真审题就会发现,题目所包含的信息暗藏了答案的大体范围和答题规律。因此,认真仔细的审题至关重要。

(2)确定答题区域和范围。

一般命题者设置题目的目的就是限制答案的内容,因此,往往为了不至于让考生在答题时不知所措,命题者总会在题目中或深或浅地透露一丝答案,就是在题目中提示考生答案的范围,或者直接规定了针对某一段或某一句文章来答题。这样考生就可以锁定答题范围,抓住重点,找出答案。

(3)筛选关键词句。

认真阅读文章,理解上下文的意思,快速有效地抓住重要词句。很多情况下,很多答案就在文中,锁定目标就可以正确答题。而那些不容易直接找出答案的,可以在锁定词句的情况下归纳概括出符合题意的文段,思考答题。

(4)整合概括,正确表述。

在答题中,尽量用考生自己的话针对题目思考表述答案。根据题干所要问的问题,通过对全文的理解,整合概括出有用的信息进行准确合理的表述。

总之,要提高提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得分除了对阅读的文章有一定了解之外,还要有一定的阅读解题技巧和方法,方法是多样的,只有多做、多练、多听、多看、多总结、多归纳才能做到对阅读方法的灵活运用,才能更好地充实自己,为高考服务。

考生应该坚持每天阅读不同类型文章,做必要的归类与总结,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有阅读计划,做阅读笔记,这样才能在阅读中感受到美,体味到生活的千姿百态,在高考阅读中获得高分。

参考文献:

[1]杨建华.现代散文阅读答题的“三大技巧”[J].语文学刊,2010(16).

小说阅读方法范文第3篇

——试析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教学模式

吕宏伟

重庆市荣昌县双河中学 重庆 402460

摘要:在初中阶段,语文小说阅读已经成为困扰师生的重大难题。本文结合教学经验,通过探讨小题目自有大文章、听好故事理清线索、品评人物读懂人生、注重环境描写的文本作用、挖掘文本深处的主旨等内容,思考初中语文小说阅读的有效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选入课本的小说也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呈现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殿堂。相比较于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小说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温情的主题, 所以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小说具有“内蕴深邃,微言大义”的文体特点,使得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也不很理想。其实,只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小说的文体特征,找准小说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那么必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小题目自有大文章

小说创作是非常讲求立意、构思的,因为人物与故事都是虚构的,但却要以真实的状态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作家不断的思索。作家往往在小说的题目上下足功夫,从而促使读者观题目即想阅读。小说的题目主要有四方面信息,一是呈现小说主人公,如《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二是交代小说线索,如《故乡》、《不朽的失眠》、《麦琪的礼物》等;三是小说的主要事件,这往往交代出人物和故事情节,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范进中举》等;四是小说的寓意,也就是运用象征,如《白色鸟》、《变色龙》等。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小说的题目,在小题目上做大文章。或教师自己讲解、或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抓住作家拟题的意图,快速的找准小说所要表现的主人公、线索、故事情节、主题寓意等因素,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引起学生的思考,将题目挖掘得透彻深刻,为进一步分析小说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听好故事理清线索

大凡优秀的小说,总是善于创设急转变换的场景和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这样形成巨大的反差,生成跌宕起伏的美感与震撼力。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小说文本,很多都具有跌宕的情节或者由逆境到顺境,或者由快乐转而悲伤,或者由皆大欢喜到黯然神伤,作家靠这种“故事性”吸引读者,也烘托主题。鉴赏小说必须引导学生理顺故事情节,试问小说讲什么内容学生都不清楚,如何挖掘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线索以及主题意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线索是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重要因素。因此,理清线索是阅读鉴赏小说的第一步。如在讲解《变色龙》这一较难阅读的小说文本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文本线索。从而师生一同通过串联“一条狗”、几处“转折”,奥楚蔑洛夫巡官几段反复无常的对话,脱与穿大衣等细节,拼图式的呈现出一个迎上欺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卑鄙者形象。

三、品评人物读懂人生

对于小说文本的阅读,中心话题离不开人物形象,没有鲜活的人物,即使再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还是层层紧扣的环境点染,或是发人深省的主题,这部(篇)小说都将是无法打动人心的,或者说是有严重缺陷的。

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思考形式更为多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比如人物比较分析教学,利用相似或迥异的人物形象来比照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共性和规律,这对于提升学生小说阅读能力大有裨益。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连接,我们可以联系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对于初中生读《阿Q 正传》有很大难度这一情况,教师可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通过阿Q 的自欺欺人、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来比较孔乙己的心里世界。通过比较阅读两个人物形象的心理,学生很快收到启发:“精神胜利法”是阿Q 与孔乙己的精神避难所,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教材中所选用的很多小说虽然是经典之作,但是绝大多数都不是这个时代的作品,学生要想真正走近小说去感受人物形象, 离不开切身的体会,如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懂小说人物,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对此,可以开展换位体会教学法。这样能够打破学生在课本中原有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对生活的认识深度。如《变色龙》的作者将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的形象描绘的淋漓尽致,但是仅仅让学生从课本中来体会,往往学生体会的深度往往不够,这时如果通过抗战影片,让学生分析汉奸、走狗、伪君子等人物,这样学生就增强了对奥楚蔑洛夫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注重环境描的文本作用

对于一部(篇)小说来讲,必定会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起着刻画人物心理,渲染必要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和揭示主题的重要作用。环境对小说其他组成因素的关联度较高,可以说,鉴赏小说离不开深入分析环境描写。

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这篇小说时,教师可先分析环境,利用小说开头“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这一自然环境描写,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畅言读了这句话之后对“故乡”的印象和心理感受,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引导他们从自然环境的分析到社会氛围的把握,这样,学生便会很快读懂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但勾勒出故乡的破败情况,而且也渲染了临近故乡时感受到的那种荒凉和肃杀氛围。又如,在讲授《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教师可抓住孔乙己所处的冷酷、麻木和残忍的社会现状,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众人的“笑”,从而使学生明白鲁迅先生是用这麻木不仁的“笑”来描绘当时的社会人际关系,这也增强了学生细部阅读小说的能力。

五、挖掘文本深处的主旨

作者塑造人物、安排情节,其目的就在以此来表达某一主题思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作品主题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透过作者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和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就可窥探他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和态度,据此就可概括出作品的主题思想。

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寓于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要指导学生一边理解人物情节,一边概括主题思想。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应该着重从文本角度分析,不能生搬硬套,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意见和引导,而不是强硬的主题思想灌输,让学生自我发现,自己独立思考并且寻找到答案,这是一个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独特感受。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阅读是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应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敏捷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小说阅读教学,使得初中生更加喜爱小说这一文学体裁,从而显著提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小说阅读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学家 中国古代 通俗小说 何古理

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的研究,不仅国内的学者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国外学者也不断地投身其中,并取得了诸多成果。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开始至本世纪初,美国汉学界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Robert E.Hegel(何谷理,亦称何古理)教授正是随着美国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汉学家,他是当今美国颇为有名的汉学家之一。

何谷理教授在中国古代文学及近现代文学研究都颇有建树,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他就发表了《隋唐演义:其时代,来源与构造》(Sui Tang yanyi:Its Date,Sources,and Structure),此后发表了大量的关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尤其致力于明清小说的研究。笔者拟对何谷理教授于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在明清通俗小说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述评。

一、何谷理关于明清小说接受的研究

在明清小说的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往往聚焦于对作品的分析和对作家的探究,对于小说创作的分析一直是这一领域的研究主流。然而,小说创作的分析在明清小说研究中固然重要,小说的接受问题亦不容忽视。因为“如果一部作品没有被读者接受,它就不能算做真正的完成”。[1]何谷理教授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几年就试图跳出明清小说传统的研究框架,最先以小说的接受为切入口来探讨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尤其对明清小说接受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明清两代的白话小说的发展令人瞩目,有关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接受者问题,国内学者在上个世纪末以前基本上没有细致的探讨,一般只笼统地称其为“市民阶层”。然而,在国外这个问题却早已受人关注。何谷理教授试图通过总体上的分析及个案的解析来清理出明清白话小说的接受者层次。何氏认为尽管白话小说语言通俗易懂,但也只有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白话小说的阅读者。他试图以“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这个标准来分析白话小说的读者具体是哪些人。通过分析,何谷理尝试得出如下结论:“明清时期有可能阅读白话小说的人毫无疑问非常广泛,包括官员、文人、那些为科举考试而受过教育而最终落榜的人;那些有一般的文化程度的人,例如富家的妇人和商人之子也应该读过小说;阅读技能相对比较低的人也可能是构成阅读群的一部分。”[2]何谷理又指出,明清时期的社会精英不是仅停留在白话小说“阅读”的层面上,而是更多地带着思想、趣味来“欣赏”白话小说,尤其是那些文人创作的白话小说。

二、明清小说阅读之分析

“为什么长篇小说流行将近两个世纪?”,“我追溯了长篇小说的文本历史,对作者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文本间的关系,也分析了一些主要的主题。但是,当这些研究变成了论著,看起来完满的研究成果却造成了更大的疑惑:当我阅读长篇小说时,虽然有些部分很吸引人,但是大多数却是平淡无奇的。总之,我在文本中发现了无数重复的相似的情节,索然无味。”[3]类似于这样的疑问和感受在《晚期插图小说的阅读》的序言中随处可见,带着诸如此类的疑问和感想,何谷理开始更为深刻地思考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情况:到底是什么吸引当时的读者去看这些长篇小说?明清小说真的只是因为它的文本故事、情节而吸引着广大的读者吗?于是,何谷理开始考察吸引当时读者去阅读小说的另外一些因素。

1.小说中的插图。首先,何谷理发现了小说插图给予读者的强烈视觉冲击。他指出,明清小说插图对于小说的阅读与接受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其次,何谷理从横向上(基于明清时期一些不同类型的小说插图)做了比较,指出小说插图惯用的普遍性。再次,在人物的面部特征上,他注意到明清小说插图的人物面部特征缺少个性。何谷理认为明清小说插图的存在迎合了最广大的小说读者,正是因为小说插图的辅助作用以及插图的传统性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也迎合了最大多数人的趣味,所以插图在人们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变得非常实用,也逐渐变得不可缺少了;由此,小说也更加有吸引力,更有趣味。

2.小说中的评点。除了插图以外,何谷理还注意到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发展而兴起的小说评点,也对人们阅读小说产生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确实,明代中晚期以后,小说评点开始兴盛。以李贽的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为滥觞,崇祯末年金圣叹完成了《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清朝初年毛伦、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作了评点,尔后又有脂砚斋等人评点的《红楼梦》以及闲斋老人评的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等一系列优秀的小说评点本出现。这些优秀的小说评点本一经出现,便深受读者欢迎并流行一时。对于小说评点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思想内容、艺术性等角度做研究的。何谷理也肯定了小说评点在招揽读者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他将着重点放在小说评点对读者阅读的影响这一方面——浅析评点对于读者阅读的作用。首先,何谷理指出明清小说评点作为指导阅读的功能无论如何都不可忽略。“明清时期小说的读者似乎很愿意在那些已经读过作品的人和提供序言的人的引导下读小说。”[4]其次,何谷理认为小说评点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形成图像、激发想象的作用。总的来说,何谷理关于评点对于读者阅读小说的影响的分析,着墨不多且分析简单、并不详尽,但他想抛开的是学界一贯以来对于小说评点的思想性、艺术性的过分关注,而试图探讨小说评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明清小说在广大读者中的阅读,进而阐明小说被广为阅读的又一因素。

三、何谷理的研究特点

1.传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心求证,大胆推测。何谷理的研究风格“承继了中国学界的传统治学方法,以历史文献为本……重视版本考证,完全遵循了中国学界的研究传统”。[5]二是宏观掌控,微观分析。何谷理对明清通俗小说接受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影响通俗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的一系列因素,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探究小说在明清时期发展的可能性。在研究的过程中,何谷理首先想做的是,对影响明清小说发展的一系列因素做宏观的掌控,从诸多资料的研究中得出宏观分析的结果;同时,他又努力使自己的宏观研究与一些微观分析结合在一起,使自己的阐述更为切实。

2.新颖性。首先,表现在研究角度的新颖。从整体上来看,何谷理教授期望从小说接受的角度来对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做一个新的阐释。从各个部分的分析来看,其研究角度也体现一个“新”字。在小说接受的研究上,何谷理将插图作为研究重点。从小说插图本身的形制、特点来探讨插图对小说接受的影响。在对小说评点进行分析时,何谷理从评点对读者更为直接、更为直观的影响方面入手。其次,表现在分析方法的新颖。跨学科研究的含义除了课题自身的多学科性以外,另一种含义是方法的多样性,就是“可以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不同方法解决共同性的问题”。[6]早在60年代,美国汉学界就开始探讨与社会科学联姻,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中国研究。何谷理的研究也正是运用了多样的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突出地引进了“量”的概念,运用统计学方法,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提高了论述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四、结语

如果将何谷理的研究与近年来国内学者相关的研究放在一起,它并不突出。然而,在上世纪晚期,国内大多数明清小说研究仍囿于传统的研究范围内时,何教授的研究却能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何教授关于小说插图与阅读之间关系的分析等内容令人耳目一新,开阔了明清小说的研讨范围。何教授的研究不只关注小说这个文学形式本身,还希望以小见大,说明中国文化历史的复杂。笔者以为他的这种努力对于明清小说研究有着重要影响,如一把钥匙,为后来者开启了新的大门,也为其他学者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注释:

[1]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3][4]Robert E.Hegel:《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年版,第302-303页,第305页。

[5]曹晋:《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访华盛顿大学比较文学系何谷理教授》,文学遗产,2000年,第4期,第133页。

[6]侯且岸:《论美国汉学史研究》,新视野,2000年,第4期,第90页。

参考文献:

[1]李忠明.17世纪中国通俗小说编年史[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2]Robert E.Hegel:Reading Illustrated Fic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侯且岸.论美国汉学史研究[J].新视野,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2000,(4).

小说阅读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以藏为主类;高考复习;小说类文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063-01

在以藏为主的民族类汉语文高考中试题中,以前很少出现于小说类文本有关的试题类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2008年至2013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汉语文试卷》中清楚地看到。因此,不少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会或多或少的忽视小说类文本。但是,随着新课改后第一次高考的日益临近,对于以前很少出现的小说类文本的复习就不能再忽视。反而因该重视这一文本的复习。

在复习小说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关注那些知识点?应该设计怎样的复习环节?应该让学生掌握怎样的大体思路与方法?笔者就该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见。

1.引导学生掌握小说文本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做到能够进行整体感知

小说文本的主要知识点可以确定为故事环境,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故事主题,写作技巧这五个方面。复习时,要让学生在掌握有关这几个方面的知识点的同时,提高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许多来自牧区的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由于汉语基础差,接触少,在汉语文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背诵的知识点不会使用的现象,这往往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机械性和整体联系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在对引导他们复习小说文本时,要想办法加强他们对于小说知识点的整体感知,引导他们感知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的布局安排,小说环境对人物、主旨的烘托,以及小说主旨的总结等等。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将小说文本的知识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1.1故事环境。故事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构成小说结构的重要元素。它由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组成,决定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小说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一般说来,环境描写的作用不外乎是以下几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某种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时,应着重训练他们从点到面,从小处看到大问题的方法,灵活的用运这五个方面来回答问题。

1.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也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构成小说结构的重要元素。它是小说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故事情节安排由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构成,在表现方法上有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铺垫,悬念,照应等手法。在引导学生复习时要注意帮助他们梳理清楚。

1.3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构成小说的重要元素,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在中长篇小说中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事件来展现人物的形象,而在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中人物的表现往往通过人物某一动作或行为片断,"闪现"人物性格、心理、情感、情绪、思想、意识和人物命运的某一点细微特征。这两种是有所不同的,但总的来说,引导学生分析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只要抓住这四个方面,一般对人物形象地感知就不会有大的偏差。

1.4小说主旨。一般来说,考试时常以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为主,这类小说的主题必须十分鲜明,它常常是以小见大,以微见著,以小事件或平常现象反映大的或感人的主题。把握这类小说主题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典型环境的精当描写;③有时还须联系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的动机。只要引导学生能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就可以了。

1.5写作技巧。对于小说写作技巧的鉴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会比较容易。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倒叙、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先抑后扬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短篇小说的构思技巧一般可以用表现新颖,表现独特、有悬念、有起伏,结构精巧,结尾出乎意料等来概括。

2.引导学生注重阅读,并能做到重点精读

复习小说类文本一定要注重阅读,尤其是掌握重点精读。高考试卷的阅读类题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题干的要求往往在所给文段中能找到与其相关的重点词句,这是出题者留给答题者的关键信息,是答题的密钥,只要能结合这些重点词句去组织答案,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知,小说类文本的阅读鉴赏也会如此,所以引导学生注重阅读,并能对重点部分进行精读、细读,是做好小说类文本阅读题的关键。在学生做到重点精读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结合题干要求,重读相关语段;抓住相关片段的重要信息、关键信息,结合主旨,结合文章整体,结合小说三要素答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