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前言

幼儿是社会的希望、人类的明天。幼儿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幼儿体育作为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幼儿体育教育课题的内容设计进行研究具有时代性的意义,也是现代科学文明发展的需要。

一、幼儿体育课程概述

1.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且兼顾“人体与健康”自然科学知识的课程。它也是以增强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人才不可缺少的主要途径。其具有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感、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我国体育课程追求的目标符合“身心合一”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而且体现了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精神道德等诸多方面的价值取向。

2.幼儿课程是为3-7岁的儿童学前教育开发和设计的课程。这个阶段的幼儿主要在幼儿园中生活,与之相应的课程也被称作幼儿园课程。主要探讨幼儿体育课程是关于幼儿体育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一个系统,它是各种教育思想转化为教育实践的桥梁,是作为实现幼儿体育教育目标的手段,反映教育目标、教学计划及展开过程;是把幼儿园体育教育中若干要素,照幼儿体育教育的规律与原理,以及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需要,加以科学理的组织,并转化为各种类型的体育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幼儿获得有意义的学习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我国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国外部分学者认为,“设计就是为创造某种具有实际效用的新事物而进行的探究”。因此,我们可以将设计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性的组织活动。“课程内容设计”(Curriculum Content Design)一词是由“课程内容”和“设计”两个部分构成的。关于“设计”,《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设计就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目的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而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则是指依据一定的课程目标,将体育学科中纷繁的构成要素形成某种特定的形式结构的组织活动,它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1)是对体育学科定的事实、观点、原理等要素进行系统整合而建构出一套较为完整的课程内容知识体系;(2)它旨在明确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构成,并结合特定的时代文化精神,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中为学习者创设出一种最佳的学习情景。

三、我国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

我国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是以系统地分析幼儿体育教学问题与教学目标属性为基础,根据幼儿体育教学内容的性质与幼儿的身心特点,全面考虑各方面的条件与资源,依据现代学习理论科学而系统地制定教学实施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价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实现体育教学的最优化与实现教学目标,它是一项应用性很强的教学技术。

四、构成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

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是指影响与制约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基本领域,它决定着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价值取向,并且为幼儿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从一般课程论的角度而言,对于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哪些领域的基本理论,学者们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美国学者泰勒(Ralph w.Tyler)曾强调对课程内容的决定必须回答认为课程研制首先应确定教育经验的性质及其来源,即对于课程内容理论基础的确立应该予以优先的考虑。英国课程论专家凯利(A.V.Kelly)则着重强调了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及课程总的意图,其实质是指出了课程的理论基础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除外,英国课程学者劳顿着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进行课程研制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三个角度对课程研制进行了探讨。而关于课程的理论基础,我国当代学者也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其中我国学者陈侠先生则提出了八种制约学校课程的因素,即社会生产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宗旨的规定、培养目标的要求、哲学思想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传统、儿童身心的发展、学校类型和制度。

在充分吸收不同学者思想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幼儿体育课程所具有的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学科特性。我们认为,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看,幼儿体育课程研制的理论基础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物学基础、社会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专业知识基础。

1.生物学基础

体育学科具有“人体直接参与运动、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的身体运动性,这种特性使体育学科成为了一种技能性的学科,这种特点是体育学科与其他文化性学科不同之处。这种特性使其与以生命系统固有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生物科学之间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在对体育学科理论基础进行的思考中,生物学就成为了体育学科天然的理论基础。生物学基础对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使设计者从生物系统的固有规律角度出发对课程内容设计进行规范,强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身体运动性,突出体育课程的学科特性。所以,我们在进行幼儿体育课程设计时必须遵循生物学基础,做到有利于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有利于幼儿生理健康发展的要求。

2.社会学学基础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学校则是一种社会制度,学校存在于社会之中,无法脱离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学校通过它开设的课程来影响它所服务的社会,而社会则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学校,塑造着课程的面貌。课程是特定社会文化的折射,而课程的选择则受到社会的根本制约。因此,课程内容就其社会本质而言是社会对其未来成员加以控制的一种重要中介。我们在研究课程的内容设计时,就必须充分重视到社会对学校、课程的巨大影响力。务必做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作为研究情感、需要、个性、体验的科学,与具有知、情、意、行高度合一特性的体育活动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心理学要求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突出体育课程内容的心理教育功能。

4.专业知识基础

专业知识是课程设计的来源。离开了专业知识就没有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是体育课程产生的基本理论基础,决定着体育课程内容的设计根源。我们在探讨幼儿课程内容设计时就不能不关注专业知识的本质、结构以及最新发展,从而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与技能。

五、构成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主要因素

1.幼儿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的体育课程内容创编是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借助于身体练习、常规体育器材设施和代用体育器材以及其它学科等资源来创造和组编体育课程内容。幼儿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适宜性原则、游戏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简易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此,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计应按照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教育的规律,遵循科学化,游戏化,趣味化,简易化等原则,有针对性、发展性的构建幼儿体育活动课程的体系,其包括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等环节。

2.幼儿教师教育体系级及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

幼儿教师在幼儿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是课程教育资源中最积极、主观意识最强的一个主体。因此在幼儿体育课程设计中,不可忽视幼儿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的培养。同时,对整个幼儿教育体系来说幼儿教师的培养、教育模式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普二字014号文.幼儿园教育纲要[N].

[2]邓树勋,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童森森,唐迅,认伟.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

[4]喻志文,徐欣.江西省幼儿体质评价与课程设置的分析张智颖[J].辽宁体育科技,2010(6).

[5]王佳丽.单独开设幼儿体育教育课程的实验研究——以南京为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5).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车辆工程;培养模式;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车辆工程专业。对于一些建校时间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无论从师资队伍及科学研究能力来讲,还是从生源来讲都不具备培养高级研究型人才的条件。培养出的学生大多数到企业工作,在教学改革中,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强化市场经济意识,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及自身条件,办出自己的特色。

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

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办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学校由于办学历史、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

由于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的车辆工程专业一般脱胎于传统的各机械工程专业,在教学师资、实验设备等方面还相当程度地依托于上述专业;特别是这些学校培养出来的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所面临的就业市场不单是汽车相关企业,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到和汽车关联性小的机械行业。因此,如何在充分保证就业的前提下,培养具有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了这些院校车辆工程专业的重要的培养目标。当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培养模式

一般地,各类高校存在以下三种人才培养模式:

(1)研究开发型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能通过分析、综合科学原理和已有技术,创造出新的技术构思和理念,并在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10―15%。

(2)工程管理型人才。这些人应具备较宽的多学科工程背景知识、较强的企业管理意识和综合组织才能。面对市场经济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他们应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技术水平发展动态,熟悉国内外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生产工艺及生产系统的创新设计,并在确保产品与工作质量而设立的人才考核制度下,能把握市场经济杠杆,实现企业的人、财、物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最佳的企业经济效益。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15―20%。

(3)技术实施型人才。这些人应具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及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较扎实的专业技能。面对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升级和技术改造,以及在更新工艺和更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过程中,发挥其专业知识特长,正确处理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直接面向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这类人才占学生总数的60―70%。

可以看出,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的工程师需求比例很大,应该把培养这一类型的工程师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虽然进行的本科教育与全国性重点高校进行的本科教育是同一层次,但属不同类型的本科教育。重点高校着重培养研究型、开发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应着重培养技术实施型和工程管理型人才,具体地讲,他们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的工艺工程师、设计工程师和管理工程师等。

二、“2+1+1”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适应于市场经济发展的“2+1+1”教学模式已得到各类院校的广泛认可。

“2”即在四年制专业中,利用2年的时间学习全校性的各工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这2年的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个“1”即用1年的时间学习机械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地称为系定选修课。它主要是培养机械专业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实际上这也是车辆工程专业必须掌握的机械专业基础。

第二个“1”即用1年的时间学习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及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常称为专业方向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深层次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可以在车辆工程专业下,也可能根据需要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发动机、汽车设计及制造、汽车运用等。不过对于新建车辆工程专业而言,起始阶段不宜开设过多的专业方向,应当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根据自身条件办好一两个方向,以后逐渐发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1+1”教学模式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的顺序发展来组织的,而主要表示教学内容所占的时间。如在第六学期就可以从申报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学生中挑选组成车辆工程专业,并安排专业方向的先期课程,不过这学期还应以机械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在第七学期也可以安排一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当然这学期应当以车辆工程各专业方向课为主。

通过“2+1+1”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涉及面较广的知识结构,这样更符合21世纪教育的要求。

三、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人才获得的知识结构是否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此,必须保证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专业知识的构架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应以培养目标为指导,以知识结构为框架,以培养模式为尺度,进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理配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基本原则,加强工程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训练。

根据车辆工程的特点,可将课程体系分为5个模块:

第1模块是以目前的政治理论课为基础的人文学科模块,包括政治理论、语文、外语、法律等课程。

第2模块是理论基础模块,包括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物理、大学化学等课程。

第3模块是计算机基础层,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编程语言、微机原理及接口、网络技术等。

第4模块是机械工程基础模块,包括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基础等。

第5模块是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模块,包括汽车构造、发动机理论、汽车理论、车身制造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运用基础等。

采用这种模块分类方法具有下列特点:

(1)将传统的4个模块结构(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改变为5个模块,这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是课程体系和大纲体系的全方位调整,它强化了基础理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机械工程基础知识的传授。

(2)车辆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主要从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社会需求出发,发挥高校特有的优势,以汽车构造与制造为重点,夯实基础,提高学校培养的效率。

(3)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将其按照专业模式来设置,即从计算机基础到计算机应用,使学生能够适应21世纪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4)由于传统的车辆工程专业知识属于一种以经验积累为主要形式的非数字化技术,这种知识获取的最佳途径是到企业基层锻炼一段时间。学校环境中只能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基础性教育,无论花多大精力和时间,都不会产生质的变化。因此,传统专业知识的灌输应注意知识面而不是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同时,专业知识的应用应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

(5)模型中前4个模块的知识结构与体系是相对稳定的,第5个模块的知识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调整,将第5个模块的课程尽量压缩到第4学年进行,有利于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

四、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工科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贯穿整个教学计划的全过程。具体形式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些具体、直观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有益的。但是这其中有些环节过于死板、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在人、财、物等资源紧张的条件下新建的车辆工程专业,首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根据学校条件,重点建设好汽车发动机和底盘的拆装实验设备和部分测试设备,才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

目前不少学校的认识实习都以参观为主,学生走马观花,炮制实习报告,整个认识实习成了走过程。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各种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机械和汽车相关企业。作为参观的补充,还可以组织观看专业录像、组织专题讲座、师生座谈等多种形式。还可以采用调查研究的形式,即老师事先指定几个课题,把学生分组(3―5人为一组),让学生进行专项性调查研究,最后上交调查报告等。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达到了认识实习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判断能力。

很多学校的课程设计都是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各课程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而车辆工程是一个由很多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综合体。因此,在做课程设计时应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如以汽车某些典型零部件作为研究对象,使得学生在做完《机械原理》的课程设计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课程的设计,如《机械设计》、《公差与测量》、《机械制造工艺》等,并最终与《汽车设计》等课程联系起来。这种多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做法既让学生对整个专业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在作后续设计时,又对自己前面的设计的合理性、正确性有了定性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毕业设计是专业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选题上,应当坚持符合学生兴趣的多元取向,结合科研项目或实验室建设,以综合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知识的课题为主,进而全面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他们走上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车辆工程专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必须与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和特色,创造出个性化的车辆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陶秀祥,孙凤杰,何京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知识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J].煤炭高等教育,2005,23(3).

[2]劳帼龄.多渠道宽口径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7).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文第3篇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制约着教育的整体发展,影响着幸福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不仅在政策层面向职业教育倾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逐渐增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百所示范高职院校便是最好的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就是通过专业培养能够胜任广告设计、策划、制作以及广告等工作,具备广告设计、创意和制作的能力,书籍装帧和产品包装的设计能力,企业策划和广告文案书写能力的各类平面设计中、高级的实用型设计人才。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如何顺应社会的发展,如何确立完善的设计教学体系,如何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如何完善学科建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等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走向大众的背景下,对广告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告设计行业是一个充满创意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渊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作为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肩负着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深感责任任重道远。本人从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多年,通过对教学工作的不断反思和总结。发现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而且这些问题在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专业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本人现就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结合专业教学实践,简要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策略,希望对改进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有所帮助和参考。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1.教学理念上: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

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造就为生产建设一线服务的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强调专业技术能力的教育本无可厚非。但是,广告设计专业教学并不应是完全强调掌握技术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广告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先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当前,有相当的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者们还没有意识到广告设计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依然只是重视广告设计中的技术应用,这就必然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使得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难以提升,不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当然,由于教育大众化,高职生源素质下降,给理论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

2.教学手段上: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新较慢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兴媒介也随之涌现出来。计算机、电视、广播、报纸媒介依然是广告的主要传播媒介,但是新型的广告传播媒介也正在快速兴起并迅速应用到行业,例如手机、车载LED显示屏、空中飞艇气球吊篮等。新兴媒介的大量涌现,使得广告的教学也必须及时做出改变和调整。然而,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依然占主导地位。在广告教学中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或是更新过慢,使得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滞后于广告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3.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明显不足

职业教育就是要求学生掌握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等实用型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专业教学时,必须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以增强高职生动作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部分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与广告实践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与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难以对接,难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学生毕业后,还需要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才能胜任岗位需要,实现对口就业,不利于高职生的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

三、改进广告设计专业教学的合理化建议

1.重视理论教学,提升广告理论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广告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广告设计是综合的、创新的思维过程。把广告设计理解为纯技术专业,不利于高职生科学的广告设计理念的形成。实践证明,高职生缺乏相关的专业理论基础,在广告设计的实践中难以有较好专业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因此,专业教师对广告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能够在广告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增强对广告流程的认识,合理构建他们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广告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涉及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营销学等诸多理论知识。对于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加强相关理论学习,掌握广告基础知识,开阔视野,提升广告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跨学科性是十分必要的。

2.加大教学投入,提高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在广告设计的专业教学中,必须加大经费投入,购置和使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学生对广告色彩、图像、声音等方面的敏锐度和洞察力。借助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在专业教学中展示成功的广告案例,及时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更新知识,提高专业认识和学习效率。

3.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生的广告专业知识技能需要到实际的广告设计工作岗位中进行验证、巩固和强化。作为专业教师,我们不能等到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来验证学校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是不可逆的。因此,在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在专业实践中不断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交替,合作共育。采取多种渠道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有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

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应引起职业教育者们的重视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重视理论学习与创新,加大投入,优化专业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动漫 漫画技法 教学方法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动漫作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动画人才基数也远达不到需求数量。因此,动画行业的人才培养也被推至教育前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动画专业,为动漫产业培养人才。作为一个处在稚嫩阶段的新兴专业,专业课程内容的设置、具体课程的教学方法都应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下面就以漫画技法课程为例,探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目的及教学结果的最终高效呈现。

漫画技法是一门以动漫造型为理论基础的偏重实践练习的学科,也是动画专业基础性学科。该学科专业人才多向动漫制作原画师、修型师等方向输出。因此,所要求的专业技能表现形式多为实践性的绘制与操作。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行业需求,探索出一条适合动漫专业漫画技法课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道路。

1专业理论课程铺垫扎实基础

漫画技法的理论课时,从基础绘制逐渐深入引导直至学生可以独立进行自由创作。其中涵盖的知识点很多,包括:各类动漫风格的欣赏与了解、人物角色造型绘制、动物角色造型、场景造型、上色技法等等。这些知识点的讲授与理解又涉及到绘画基础的讲解。包括:人物比例、结构、动作、五官等。要学习的知识多且专,所以理论课程的学习直接影响手绘技法的效果。

再者,绘画理论的掌握及熟练运用,能够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观察、绘画习惯,基础理论的扎实也让表现技法有更多的可能性。理论课时的安排主要应集中于课程前半阶段,使学生对漫画绘制能够形成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对基本知识点有全面深入的学习,最终为手绘打下基础。

2手绘(实践)为课程核心内容

动漫专业为动手力很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多为实践操作类。漫画技法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基础绘画知识以及熟练的手绘技法,能够对二维漫画进行自由创意及表现,最终使学生获得能够熟练绘制二维漫画的能力。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在课堂及课后的大量临摹、创意练习。在练习、绘制的过程中不断论证理论知识点的合理性,得到自己的理解。例如:在着色技法上,水分着色与水彩着色表现手法、方式与之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同。水粉含粉质,颜色不通透,适合厚画法去叠加、堆积颜色,塑造出有质量感的对象;而水粉属性稀薄,颜色明亮透气感强,适合空灵、轻松的气氛营造。诸如此类还有马克笔表现法、彩铅表现法等。这些技法以及知识点需要学生在绘制中不断实践去总结适合自己的方法。

3理论结合实践教学

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应应用于漫画技法这类实用性强的课程,实践环节配合理论课程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详细清晰的专业知识积累,更通过在课程的进度中获得对专业知识系统的认识。教师从课程开始至结束所构造的专业理论框架,伴随着课程的推进已经被学生所接受并且学习,将理论课程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时,学生在进行手绘创作练习时会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这无疑为手绘练习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手绘课程的练习,是走出课堂走向专业的必经之路。理论知识体系再强大如若没有手绘的支撑,就犹如纸上谈兵,毫无价值。“勤学苦练”是对一名动漫人才基本的要求,苦练要求不仅在课堂时间多做手绘,课余时间也要进行大量练习,数量的积累最终终能转变为高质量的作品。只有做到学与练的结合,推行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使课堂互动增多,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好的开发,让学生学习到实用真本领,这门课程才能发挥出更大作用。

4结语

高职动漫专业漫画技法课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更要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动漫高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裴晓菲.从实验创意动画来源看分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2] 屈云东.艺术设计教育的“开放型”办学之路[J].学府美术,2005.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07-02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其办学体制、办学思路、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都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模式。近几年,民办高校提出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概念和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口号,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将从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人才培养的途径等四个方面反思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理论研究人才,另一类是将客观规律的原理应用于实践进而物化为给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1]。因此,高等教育从注重理论素养还是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角度可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两种类型,即基础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其中,高等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是指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和智能水平,又具有从事某一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应当明确,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其与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型人才是不能同等对待的,否则,过分强调应用能力与动手能力,势必导致本科教育质量的下降。

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理论

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他提出了以活动教学代替课堂讲授、以儿童亲身经历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新的 “三中心”,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2]。”他主张教学应当遵循 “真实情境―发现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想法”五个步骤,强调要善于利用日常生活创设教育情境,在情境活动中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给学生提供主动的作业,不仅增加经验的意义,而且对学生的“一切建造、操作、积极的行动和制造的冲动给予运用和满足的机会”,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其主要观点:一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取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二是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所学的知识;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三是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在实际情境下的学习,可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四是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 “学”。主张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实用主义、建构主义理论所理论强调的“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以及创设情境对获得知识的作用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理念。

三、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系统论观点出发,追求培养方案的整体最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过程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包括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总体优化、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非教学培养途径的安排、培养方案的实施等方面的内容。

(二)能力本位原则

能力本位一方面强调各种素质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又以能力为视角,强调素质中的核心和显性部分――能力素质。能力本位强调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核心能力:认知与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竞争与合作能力。所以,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从学历教育到能力本位的战略转移,在教育观念和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与实践能力等。

(三)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原则

应用型人才的服务方向定位一般是为地方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也就是说,本科应用型人才是为所属地方和区域新时期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的,因此,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必须有所属地方和区域的经济、社会方面的相关内容。

四、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民办本科高校的基本定位可描述为是教学型(类别)、本科(层次)、全日制民办普通高等学校。其服务面向地方,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民办本科高校基本定位的基础上,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实用、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地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其中“全面发展”是目标的基础,“高级应用型人才”是目标的核心。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在课程理念上,应重视技术与人文的相互融合

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应用型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更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健全的人格,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用型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技能,更要懂得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多方面的综合素质,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合理设置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比例,促使学生既要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形成健全的人格,又要训练学生熟练的动手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养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夯实基础。

2、在专业设置上,要重视职业性与学科性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需要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力,民办高校目前所承担的角色,主要是承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职能,这也决定了民办高校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即为国家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降低服务重心,以适应转轨时期人才结构需求的深刻变化。因此,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突破传统的单纯学科性的专业设置模式,从学科本位向职业性和学科性相结合转变,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3、在课程结构的设置上,应合理设置不同模块的比例

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课程一般有三个模块,既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课模块。根据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本科课程在总量分配中,三个模块应各占三分之一。公共基础课程为一般生活作准备的文化和人文修养课程,应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按各专业的特征精选相应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指为特种专业准备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等。实践课程,即技能或技巧性课程,又可分为“操作性技能”和“创造性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是习得两种技能,尤其是创造性技能的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内化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关键。民办本科高校可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课程结构,调整课程不同模块的比例,以达到课程结构的最优化。

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课程的地方性、灵活性和复合性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从培养人才的定位和转变教学思想观念入手,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坚持体现课程的地方性、灵活性和复合性,以形成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本科各专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照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根据国家有关的基本要求和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整合、重组、优化新的教学内容,淡化各门课程的独立地位,注重课程综合化、整体性,注重衔接和融汇,避免重复和陈旧,积极吸收符合学校培养目标的优质教育资源,努力培植自己的品牌课程、重点课程、特色课程,力求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三)培养过程的创新

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实践,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创新,包括方式、方法的创新及各个环节的有机配合。除此之外,要创造一流的培养条件,这是实现“优质本科”办学目标的先决条件。同时,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尤其要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到教学和考核的每个环节都有新的硬举措,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要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办学形成有利的外部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要下大力建设优良的、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大学氛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