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创新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教育是以继承为基础,全面发展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价值的新型教育活动。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学的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意自主和创新的结合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构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自主和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自主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自主的发展和提高。只有自主和创新做到完整统一,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自立、自强、自信、自创的精神。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则加以正确的引导,及时纠正,调整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路回到积极、正确的轨道上来,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性,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给予更多的鼓励、赞扬,并善于发掘,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二、确立教学思路,改善传统语文教学理论
中国的教育思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我们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似乎都太过重视那一张试卷上的累计分数,最终忽略了孩子们的感受,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能掌握的、真正领悟到的实属不多,学生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思维被强加上枷锁,长期的束缚最终也只能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泯灭。在当前的教育新时期,我们要转变“应试升学”为“终极目标”的死板思想,把目光从分数转移到培养人、塑造人上。而非把教学看成是灌输知识、理解知识并识记知识的过程,确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目标体系。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言文字的灵活性、模糊性和多义性。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容许学生中存在“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
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发现,有效地将课上教学与课外熏陶进行有机的结合,是非常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结合课外学习环节,在语文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学生只能循规蹈矩地进行思考。吕叔湘先生说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呢?叶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因而,若想实现教育改革,实现教学教法的创新,那么教师就要打开思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打破封闭式课堂的僵局,在更加开阔的视野下给学生设定有一定创新价值的教学情境。
三、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上不断地提问题,或者让学生讨论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结果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是以简单的活动次数为尺度,也不是以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为标准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高效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散文《古都的秋》时,我问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悲秋还是颂秋,学生兴趣大增,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后,形成了两派意见,支持悲秋的学生提出了以下论据:(1)全文的景物是衰落悲催的,情感自然是悲伤的;(2)文章整体的风格是悲凉忧伤的。持颂秋观点的同学认为,作者不远千里,辗转回到故乡,其目的也在品尝故乡的秋,再从结尾看,作者甚至愿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去挽留北国之秋,其对秋的眷恋、热爱、颂扬可见一斑。学生见仁见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仅此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寻找文章主旨的方法。我适时引导,对作品的分析一定要和作者的家庭背景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种观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思维视角,联系到郁达夫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到了世态的炎凉和生活的艰辛。所以,形成了忧郁的性格,再加上当时社会腐朽黑暗,作为一个正直善良、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自然是苦闷而消沉,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因而郁达夫的悲是发自内心的悲,即便是笑,那也是一种苦闷、恼人、悲到极点的无奈的笑。经过这样的引导、思考,学生终于达成共识,文章是悲秋的颂歌。
四、积累素材丰富语言知识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习潜能的挖掘和开发,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而语文学科的积累又大致可分为积累字词、积累素材、积累常识、积累方法、积累思想等方面。其中字词的积累是基础中的基础,却又是容易被师生忽略的地方。想想我们的各种优质课、公开课,师生互动,迭起,热闹非凡,但一节课学完了,却少见有关字词的教学或练习;日常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一些学生完成所谓的任务后无所事事,可稍加检查就会发现,学生可能连文中的字词都掌握不准确,也许在很多师生看来,字词的学习、积累太“小儿科”。字词教学固然不是高中阶段的重点,但字词积累却是不可忽视或轻视的。没有字词积累的扎实根基,就无法建起语文能力的摩天大厦。
总之,在教学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措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活,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都以创新精神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创新,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21世纪新人,使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优秀的民族,国家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吧!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创新教育是目前我国新的教育模式下对各学科在教学方式上的一个主观要求。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例,简单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参考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对高中写作的创新教育进行简单研究。
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写作教学为切入点,简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教育进行研究。
一、目前我国高中写作教学在创新上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中重文体,轻风格
目前在很多高中的语文教学中,依旧将应试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攻方向,表现在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上,就是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写作文体,并在教育过程中,在写作文体的选择上更多是为了迎合高中大大小小的考试。虽然在语文的写作教学过程中也提出了创新的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谓的创新也只是需找出更符合考试要求,可以拿高分的写作文体,而忽视了写作本身的创新性,这种过于重视文体的教育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真正特点的发挥,更不用说无法真正实现创新性教育的意义。
(二)课堂教学重结果,轻过程
目前在很多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都存在当堂作文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其实质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可是在实践中却变成了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其实际上就是在训练考试中的作文能力,而不是真正的写作。同时老师往往仅仅是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话题,然后就是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写作,这样的写作模式即便是其写作话题十分新颖,学生所能想到的内容也非常的新颖,但是新颖的话题和内容并不一定代表你写出来的文章本身是新颖高质量的。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过于重视结果,即看大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到底可以完成多少,或者说在一个学期可以完成多少。但是这并不能保证写作的质量,也无法实现写作教育上的创新。
二、新时期下高中作文写作教育的创新要求
目前我国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全新的课程标准,这种标准体现在高中语文写作的创新要求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写作内容要求自由表达
教育改革中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可以充分理解和认识到社会认同和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确保学生在写作方面不会一味的照搬照抄老师的观念和写作要求,而在语文写作过程中真正的表达出自身的真实感受,在文章中体现出真性情、真体验和真感受,这才是写作的真实目的所在。要明确写作目的在于情感上的抒发和心灵上的抒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试教育。
(二)读写关系要求与自然融合
写作不是一种可以闭门造车的活动,而是必须要将写作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更通俗点说是必须要在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明确读跟写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新的课程标准下对写作理念的全新认识和构建:首先写作是建立在一定语文阅读的基础之上的;第二是写作必须要进行一定的生活体验;最后文章本身是自然以及生活状态的一种呈现。
(三)写作目的要求从工具理性走向人文理性
写作是一种思想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灵成熟的过程。因此,写作乃至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主要侧重于塑造和拓展人的精神世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使用“表达与交流”这一表述方式,就是力求从以人为本的高度,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高度,来认识这方面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彰显写作的人文特征。将写作视为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的自然状态、社会状态和精神状态的统一体。
三、新课标下高中作文写作体现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一)实现以写为本,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
我们知道,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处于“以读促写”阶段,是以阅读为本位,以写作为附庸的格局。我们必须从语文教材的改革入手,加大作文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做出科学的合理的编排,从而给师生提供教与学的依据。或者建立一门实用的中学写作学,真正确立写作和写作教学的本体地位,从而形成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高中作文写作教学新格局。
(二)牢固树立大作文教学观,建立开放的、活泼的写作训练体系
首先,作文教学必须突破封闭格局,走出课堂,走进自然的怀抱和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只有不断的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实现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其次,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特别是电视、电脑进人千家万户,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教师应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以自能作文为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高中作文教学就是为了学生自己能写作文。因此,优化作文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作文教学的流程,可以概括为这样七步:开源导流,理论指导,范文引路,写作实践,反复修改,专题讲评,自我总结。
(四)利用阅读来实现对写法分析和运用指导的加强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写作教育跟阅读教育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阅读教育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等基础上,要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描写人物,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再如,叙述事物,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等等。
参考文献:
[1]黄辰斌.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作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03) .
一、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多向发散,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受到扼杀。现行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所以,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从语文教学中汲取营养,然后在其它学科和生活层面消化吸收,转化为各种能力,在消化吸收中发现和创新,使学生常学常新。
更新教学观。由于受封建伦理道德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在师生关系上、教学方法上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上,目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身上仍旧存在着许多不利于或压抑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优秀教师的一个共同经验,就是都把学生真正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更新学生观。在学生个性独立性的培养上,教师首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正确处理好其中一些辩证关系。例如对待课堂上学生“插嘴”的问题,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观念——认为课堂上坐得端端正正、只会安安静静地听老师讲课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班级才是守规矩的好集体。事实上这样的鸦雀无声、平静无波的课堂无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要特别善待课堂上学生的“插嘴”。因为“插嘴”的学生,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全身心投入、积极思维是值得肯定和发扬的。比那些脑子里也许还在想着如何坐好才能受到老师表扬,张着嘴等老师“喂知识”,甚至于“身在曹营心在汉”,想着室外事的学生要好得多。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保护这种“插嘴”,缩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使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和谐的交互活动状态,以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的这种“插嘴”受到批评或指责,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可能会使他们以后连回答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了。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彻底告别一言堂和注入式,把民主教学、互动教学、奖励学习兴趣的机制引进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变机械的、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地研究性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享受学习的过程和快乐。课堂教学民主体现“三主意识”,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追求以学会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目标。要体现教学民主,通过笔者的教学经验,认为有以下途径。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实现教学民主就是纸上谈兵,因为教学双方是活生生的人,所以教学时必须要有良好的学习氛围。
(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教学民主的体现,要给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针对学生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有所得,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必须置身学生中间,指点路径,共同讨论,指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甚至有意出错,引导学生找出错误,究原因想对策。既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又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3)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到学生的共鸣点,奖励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体验,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特别要鼓励那些不积极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参与,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树立信心,积极乐观地去学习。
3.讲究多维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也有规律可寻。
(1)教学设计要开放。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常常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鼓励质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摒弃已有的知识经验来思考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怀疑,放手让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寻找路径,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而使学生在寻常出发现不寻常的知识。
(3)注重实践,提倡尝试。语文教学中,可以布置特殊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各种能力,形式多样,别具一格,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体现。
(4)着眼于学法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预习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使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注重实践能力
注意语文教学的延伸拓展,扩展学生实践的空间。如果把学生整天禁锢在课堂上进行思维训练,连外界新鲜事物都没有接触,学生将失去充分发展的思维空间,只有扩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学生的视野才能开阔,思维才会活跃。因此,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学生从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在实践中发展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策略;情感教育
语文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其是连接各个科目的枢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语文是学生了解和认知国家文化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于学生来说。我国国情决定了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
虽然语文教学不同于歌舞、电影、体育等其他艺术形式,但是语文教学有其独一无二的魅力特征。改革后的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不仅增强了文学性,还增加了感情的成分,内容也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有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有为理想而努力拼搏的,有对大自然的向往的,有对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关注的,有对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刻探究的,有对自身情感深度剖析的,有把目光投向社会弱势群体的……这些课文无一不夹杂着作者的复杂感情,或激动,或愉悦,或哀怨。无论是从《诗经》到《乐府诗集》,还是唐诗、宋词以及小说到现代散文,感情都是文艺作品中的砥柱。
由于受到过去落后教育模式的影响,使我们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大多数师生往往认为语文的学习只需要死记硬背记住学过的生字及学过的古诗词即可,从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语文其实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优美的诗词都是诗人、词人透过发散的思维、美好的想象来创作完成的,这些都需要有思维能力的支持。
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看待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时要打开自己的眼界,开阔自己的视野,采用多种思考模式来思考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能力。这种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的专业,其次,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感受,走进学生的心灵。学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之所需。
参考文献: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必然趋势。我们不妨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入手来探讨一下这一难题。语文教学是一种情感交流,一种生活体验,更是一门艺术。故而语文阅读教学要全面有序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更要结合各种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建立民族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满激情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许这是古代的老师职能作用,现在的教师应该迅速的转变观念。专家认为。在新课中,教师头脑中要有儿童意识,一切为了儿童的发展,一切为了儿童的学习。不能光考虑教师怎么教,还要考虑儿童怎么学?要用体现儿童特点的教学方式,关注儿童的生活,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通过与儿童交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变化是课堂环境改变的基础和推动力。老师不能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抱着“师道尊严”不放的老师,学生一见就怕的老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课堂上,老师完全是“学长式”的,走下三尺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一起探讨学习,共同研究问题,交流彼此思想。老师更多是指引者,学生像车,老师往车上加的是油,而不是上货,学生意犹未尽,课堂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望。相比之下,我们才真正明白在课堂上摆正师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老师要蹲下去看学生,只有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上,才能赢得学生。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圈内的事,我们应知道学生喜欢看什么书,喜欢听什么音乐,他们都谈论些什么话题等等,并力求走进他们的心里,去切实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变化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觉得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孩子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相协调一致的。
二、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在强化互动教学课堂时,应根据实际制定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所谓三位一体的新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心中始终要想着学生,人的发展是设置一切目标的依据。教学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体验,才是可持续的有远见的。
我们设计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要做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体验课堂内容,观察学生的探究动向,善于捕捉学生的思想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在大胆放手让学生体验的同时,强化互动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练,多讨论。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都是在这种亲身体验中产生的,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展示的平台。
“互动”是新课改中的热点话题。什么是互动?互动就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融合。所谓师生“互动”,从宏观来看,师生一起努力营造一种亲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从微观来看,教师对学生学习中的分组、讨论、事件等进行密切关注,给予适当指导,学生对教师启发作出回应,师生持续地在交流中走向完善和深刻。
新课改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理解或者观念的偏差,师生互动关系往往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教师过于热情,纵容学生过度依赖教师,缺乏主观能动性,互动的重心偏向于教师的讲授;要么师生只重形式,单一机械的“一问一答”的固有模式,使课堂成为“教师问学生答”的流水程序;要么师生没有共处一个平台、同设一个情境来合作,教师没有激情及时应对学生的阅读事件,学生针对教师的引导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和思考;要么放任学生讨论交流,分组合作,教师只充当旁观者和“巡逻队长”。综上种种,都是教师和学生的概念孤立、单一地存在,师生之间互动得机械、形式、冷漠,为了互动而互动,无法就同一个主题、话题、情景进行良好而平等的有效对话和交流,而实现师生共同研究、相互促进的效果。课堂形式算是新一点,但是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达到了交流、沟通、融合的效果吗?双方地位对等吗?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师生互动行为,很难简单地分为教师一方或者学生一方,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结合、融合一体的。师生互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师生共同建立一种良好平等的学习氛围,针对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单纯的师生问答不是真正的互动,表象的热烈合作不是真正的互动,“花架子”下漫不经心的讨论交流不是真正的互动。什么是真正的互动?真正的互动是师生共建亲密朋友型氛围,教师善于担任优美情境的设置者,教学目标的确定者,讨论交流的主持人,通过阅读挖掘文本中的人性、生命、伦理、情感等等,让生命闪光,让心灵流淌,让情感律动,达到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下平等对话,在同一个情境下共话人文,使教师的角色得到改变,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真正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三、灵动鲜活的课堂教学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惟一对象,譬如语文,除了一本课本外,就是一大堆练习,其它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就语文而言,它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老师更多地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天地。
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灵动活泼,它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而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