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志愿者是辖区居民自愿为社区服务的积极分子。
二.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弘扬扶弱助残的社会风尚和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奉献爱心,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三.志愿者服务理念是“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
四.志愿者要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高品质完成服务任务。
五.要从服务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从居民迫切需要服务的内容上上手,真心为居民服务。
六.以自身的行为倡导奉献精神,把爱心献给社会和急需帮助的人,实践友爱、互助、奉献。
[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3-0017-04
志愿行为是公民基于资源、利他的原则和对社会责任的自觉担当,利用闲暇时间发挥自身优势,调动社会资源,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公益行为[1]。志愿行动的蓬勃发展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增加社会公共福祉和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在2016年《关于开展2016年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促进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2]。
现代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虽积累了一定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批志愿服务品牌,但由于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整体水平还不高,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总体规模比较小,项目创新较少,形成的服务品牌也不多,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管理制度。笔者尝试从全国30所省级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开展现状出发,在总结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尝试引入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模式,实现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1 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现状
笔者通过访问图书馆网站、实时参考咨询、网络新闻搜索等方式,查找相关与“志愿者”相关的栏目、公告信息,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补充查找各馆有关志愿者服务的相关网页新闻报道,结果得知,目前30个省级(除台湾省)公共图书馆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志愿者服务活动(西藏图书馆没有搜索到志愿服务相关信息),有26个省馆公开在网上向社会招募各类型志愿者的通知通告。
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内容涉及比较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以图书借还、上架、架位整理、秩序维持、读者引导、简单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图书馆日常管理的基础;第二,开展讲座、展览、阅读推广活动等活动类服务;第三,为残障读者、老年读者、少儿读者等弱势群体服务;第四,其他图书馆专业服务。如有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古籍普查和修复、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及新媒体服务方面,尝试引入志愿服务,迈出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核心业务的探索和尝试。
2 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服务内容不够丰富,形式单一
就笔者的访问调查得知,省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普遍开展了志愿服务机制,在图书馆各个业务领域大胆启动志愿服务,但是由于志愿者的流动性、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以及对志愿活动理解不深刻等客观原因,造成图书馆对于志愿服务的利用仅局限于以基础服务为主,专业服务仅为尝试的现状。同时,有些服务流于形式,更多的是服务证书、经历证明对志愿者的吸引,很难真正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2.2 没有建立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
虽然省级公共图书馆对引入志愿服务的开始时间早,但是由于志愿服务队伍建设、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省馆出台了公开招募志愿者的志愿者管理条例,有的省馆如辽宁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直接运用的是各省文化厅颁布的适用于全省文化志愿者的管理条例,大多数省馆还是以零散管理为主,没有建立起统一规范的管理制度[3],特别是对于志愿者的权益保障、激励措施等制度非常不健全,这样也不利用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3 缺乏志愿服务品牌
如前所述,省级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开展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活动类服务以及弱势群体服务方向,但是这些服务中志愿者的参与都是表面状态,存在“你说我做”的尴尬局面,没有真正调动起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服务的内容不成体系,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文化品牌,让志愿服务项目的特色没有得到发挥和固定。
随着公共图书馆业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公益文化活动越来越多,对志愿服务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提高志愿者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已经显得非常必要。但是,目前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现状是缺乏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和体系,造成志愿者利用率不高、流失严重以及服务效果不好等结果。因此,笔者建议引入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模式,适应志愿者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新要求。
3 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根据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PMBOK(第三版)对项目的定义为:项目是提供某项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所作的一次性努力[4]。项目具有临时性、目标的明确性、整体性等特征,在公共事务管理、企业管理中经常性地存在。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可以根据服务对象以及服务方式的不同,将每种类型的服务看作一个“项目”,这是实现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实行项目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对项目管理的定义为: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要实现志愿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的系统管理,就需要通过一个专门性的组织,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高效率地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志愿服务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服务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这样的过程就是对志愿服务进行项目化管理的过程。
4 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过程和方式
传统的项目管理过程分为项目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及完成五个阶段。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中的项目化管理可以根据志愿服务活动本身的特性和实际情况,项目运作的过程包含以下阶段。
4.1 志愿服务项目的启动
项目的启动过程,处于一个项目管理过程循环的首位。志愿服务项目的启动,公共图书馆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项目管理部门,根据某一志愿服务项目是否符合读者需求以及是否有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决策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或项目阶段开始与否,或决策是否将一个志愿服务项目或项目阶段继续进行下去等。
4.2 志愿服务项目的规划
项目的规划过程,是确定和细化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和完成项目要解决的问题范围规划必要的行动路线。志愿服务项目一旦确定启动,就需要制定其工作目标、任务、计划方案、管理方法、成本费用、风险监控以及质量保证等,这些工作可以由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管理部门根据项目确定情况自行制定,普通志愿者进行参与和遵守。但发展到更好的阶段则应为,志愿者作为项目管理人,自行向志愿服务项目管理部门提出规划,由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提供必要的资源保证,项目管理人召集相关志愿者参与,负责执行和实施。
4.3 志愿服务项目的执行及监控
志愿服务项目的执行需要项目的启动和策划都符合条件才能进行,由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管理部门或者志愿者项目管理人组织协调志愿者以及其他资源,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各项计划和目标。同时,志愿服务项目管理部门需要在整个过程中,制定服务标准,监督和控制项目工作的实践情况,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以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目标的实现。
4.4 志愿服务项目的完成
项目的完成,即项目的收尾工作。任何一项志愿服务项目,都具有相应的期限和目标,是否在既定期限内,有序地完成项目启动和规划时提出的目标,使项目或项目阶段顺利结束,这都是整个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最终阶段。
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需要在组织战略目标之下,建立项目化管理职能部门,通过内部项目化运作结构和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公共图书馆需要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并授权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甚至是普通志愿者担任项目管理人,由项目化管理部门进行检测评估,最终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组织战略目标和公益使命。
5 公共图书馆实行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具体运作
实行项目化管理只是对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一种管理方法和措施,作为想要充分利用社会志愿服务资源,实现公共图书馆发展与志愿者发展共赢的运作模式,公共图书馆还应在从自身出发,有策略性地推动志愿服务的有序发展。
5.1 根据社会需求开发志愿服务岗位,吸引众多志愿者参与
志愿服务岗位的开发和持续运作,是志愿服务项目能够固定并且持久坚持下去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公共图书馆对于志愿服务岗位仅限于基础服务、活动类服务以及帮扶类弱势群体服务的现状,使志愿活动的拓展活动和空间受到限制。应当利用互联网科技,搭建志愿者沟通交流的平台,凝聚人气,降低管理成本。从单一的服务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服务,图书馆任何新开发的服务项目,只要通过志愿服务项目管理部门的效果评估,能够得到志愿者、服务对象以及合作机构的认可,都能够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岗位,开发服务类型范围、服务数量充足的志愿者岗位。同时,组建内部志愿者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等,扩大与专业的志愿服务队伍、社会公益单位的交往与合作,资源共享,营造志愿服务氛围。
5.2 项目化运作,拓展志愿服务空间
随着志愿服务岗位的增长和日益庞大的志愿服务队伍,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与志愿服务效率问题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巨大挑战[5]。此时,组织机构的管理体系建设就成为破冰前行的制度保障。除了建立图书馆内部的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职能部门,配以专职的管理馆员,还应当大胆地引进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策划与管理。可以吸引志愿者参与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如设立会长、分项目负责人、小组负责人等岗位,这些志愿者都为兼职管理工作人员,负责管理各个项目参与的志愿者以及项目的日常运作,志愿者的各类宣传策划等工作,形成项目化运作机制,极大地拓展志愿服务空间。
5.3 汇聚志愿能人,促进志愿者发展
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惠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为志愿服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生存空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以及便利性的属性,为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发展机遇,对汇聚志愿能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注重自身志愿服务品牌的宣传和志愿服务社会影响力的扩大,以完善的管理制度、丰富的服务项目、有意义的服务体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恰当的激励制度,吸引更多的志愿能人加入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大家庭中,最大可能地实现志愿服务的价值。
6 关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思考
6.1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基础
好的制度能够不断地推动事业的发展,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应该在管理的各个环节,即启动、规划、执行、监控及完成阶段,建立严密的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化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执行过程中规范化、标准化。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制度的制定,要能够体现项目化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其优势。志愿服务项目管理部门应当在制度建立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对制度进行调整修订,逐步健全配套的实施办法。可以参考各省市已有的志愿者管理条例,制定符合各公共图书馆实际情况的志愿者管理办法,设立专职的志愿服务管理部门以及志愿服务管理馆员,使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行过程中都有明确合理的操作流程,严格按照规定办事,使志愿者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项目化管理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6.2 立项启动是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立项启动对于项目化管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管理学有句名言:“如果方向错了,一百个行动都难以挽回。”立项启动是公共图书馆社会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开始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在内容上面,一定要立足于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方,满足市民对于公共图书馆的需求,如针对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信息服务,容易形成品牌、引发志愿者共鸣,这种项目要作为重点项目。而有些项目效果明显、易于推广,如“小志愿者”“亲子共读志愿者”,这种项目就要作为基础性项目加以推而广之。总之,要实现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多项目、多文化品牌的发展方式,立项启动的时候将资源集中在高质量、高潜力的项目上,从而培育出文化品牌项目。
6.3 重视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的参与主体
关键词 扬州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化志愿者是指那些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文艺技能等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和帮助的人。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在努力消除文化生活的城乡差别、提升文化服务的人性化和个性化功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以及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以扬州文化志愿服务为例,探寻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建设之路。
1 扬州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松散,制度不完善。扬州地区文化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培训管理制度、考核制度、表彰制度、奖励制度和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项目管理机制等制度不完善,未能为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这就导致文化志愿服务行为呈现临时性、短期性,而短期的志愿行动或临时组织的大规模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所产生的效应短暂,难以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无法成为常态的公共文化服务。
(2)公共文化志愿队伍组成单一,结构不合理。素质高、专业性强的志愿者队伍是发展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条件。据调查目前扬州地区文化志愿者大多是退休的“灰发一族”、大学生、机关工作人员。“灰发一族”他们虽然大多拥有文化艺术特长,又有从事文化服务的热情,但是,由于年龄整体偏大、精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不能满足和适应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大学生文化志愿者的文化技能还有待完善,机关工作人员文化志愿者要忙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把社会各界各类文化艺术人才充分地吸收进全市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成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3)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经费缺乏,保障不到位。和其他志愿服务一样,经费短缺是制约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现阶段,扬州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一般都由文化部门发起设立,依托文化部门建立服务组织网络,但由于文化部门自身的公共经费有限,文化志愿服务在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无米之炊”的现象相当普遍,文化志愿者往往既要出力又要出钱。这就需要固定的经费渠道作为保障。
(4)公共文化志愿服务宣传不足,影响不广泛。全市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和社会各界十分鼓励和积极支持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广大媒体也进行了一定宣传。但是限于活动的频次、范围、影响等因素,整体文化志愿活动的宣传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大、社会影响力仍显不足。社会各界对对文化志愿者的作用缺乏认识,关注不多,认为文化志愿者所做的努力是杯水车薪,于社会无大益处,甚至不同程度地出现不配合、抵触的心态和行为。
2 规范提升公共文化志愿服务水平的路径选择
(1)教育引领,强化文化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和参与热情。文化志愿者能否积极、持续参加文化志愿服务,需要有很强的奉献精神,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志愿服的公益宣传力度,利用社会舆论,促进政府、企业、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全面认识,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动中。文化志愿者的队伍的发展壮大,需要文化志愿者的热情参与,而政府的倡导、社会的支持、群众的欢迎则是激发文化志愿者参与热情的重要力量来源。文化志愿者的参与要重在引导,不能使用指令性的行为,要激起参与者的心理认同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所学和所用是自身的价值所在,重在培养志愿者和参与活动的心理契约,增强文化志愿者的责任认知,而这种责任认知有利于文化志愿者的参与热情的激起。
(2)构建网络,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制度。建立文化志愿者招募制度,对被招募者进行注册,建立文化志愿者档案,详细记录志愿者的自然情况、艺术特长、服务类别、服务时间等。在全市设立了乡镇级文化志愿者服务站,全市招募文化志愿者,形成覆盖城乡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加强文化志愿者网络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建设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文化志愿者网络,建立数据库,成立文化志愿者网络管理中心,把有专业特长的文化志愿者的个人资料加以数据库管理,纳入文化志愿者中心,实现文化志愿者网络化管理。
(3)打造品牌,丰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范围。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在服务项目、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上推陈出新,在探索创新中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社会影响。依托“新闻女生帮忙基金”“关注送爱心”“今日生活送福”“扬州好人”等平台,积极打造活动载体,以专项行动、特色项目为带动,继续打响文化志愿公益品牌,努力在提升服务质量、层次、规模上求突破、见实效。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惠民行动,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挖掘民间民俗文化特色品牌,在城市社区,扎实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创作了来源于现实生活、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提供适合不同群体口味的文化产品供给,不断提高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强化保障,构建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探索面向社会筹措经费的途径,建立完善的文化志愿服务经费的筹措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组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时,为文化志愿者提供必要的餐饮、保险、经费补贴和统一的志愿服务证件、标识、服装等。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文化志愿者培训活动,应根据本地文化建设实际,提出文化志愿者的培训计划,编写统一的文化志愿者培训教材,做好与文化志愿者服务相关的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按照“财政拔一点,服务单位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经费筹集方法,确保文化志愿活动的正常开展。鼓励社会机构、企事业单位、热心人士的捐助,通过活动冠名、产品支持、广告平台等途径,争取企业赞助,确保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郑小九.志愿者文化与“人文北京”建设.数据,2009.3.
【关键词】网络环境 独立学院图书馆 特色 读者服务 创新
特色,是一个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一个图书馆长期办馆历史,文化的积淀;
服务,是一个图书馆工作的深化,是一个图书馆的根本任务;
创新,则是图书馆服务的灵魂。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独立学院图书馆相对传统落后的读者服务体系呈现出与时展相悖的种种困难和矛盾。于是,变革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更新服务体系,就成为解决矛盾,满足读者需求的当务之急。当然,网络技术只是手段,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才是目的。因此,把“特色”,“服务”,“创新”三者串连起来,找到其最佳平衡点,走读者服务技术化、特色化,创新服务体系才是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好出路。
一、走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必要性——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信息服务机构和实体应运而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率,无墙图书馆已成为一种现实。
(二)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体系面临的挑战
独立学院图书馆普遍存在着建馆时间短,办馆条件相对不足,依赖母体学校等问题,尤其是读者服务现状与读者的需求相距甚远,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不足,质量较低;读者服务模式传统,服务内容和手段单一;读者服务体制无序,服务效率低下。同时,由于没有长期以来积淀的服务经验和管理底蕴,独立学院图书馆往往缺乏科学完整和规范的服务体系,而网络技术的发展更给图书馆积极拓展特色读者服务提出了必要性。
二、走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可行性——网络环境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体系发展的机遇
(一) 网络环境给图书馆服务带来的劣势
网络技术的一味集中会导致图书馆其知识基础和服务理念的削弱,进而弱化其社会职能。首先,网络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隔离馆员与读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从而忽视对读者的了解与关怀。其次,网络技术会让读者增强检索的主观性与随意性,从而降低检索的效率。
(二)独立学院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上的传统优势和发展空间。
图书馆具有馆员可对读者即时的、面对面的交流和帮助的优势;经过馆员加工整序的馆藏资源优势;馆舍服务设施配套较齐全的环境优势以及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等。
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成为图书馆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但未来图书馆不是由机器堆积起来的硬建筑,而是使读者感到温馨的知识乐园。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应摆脱传统思维陈旧观念和运行机制的羁绊,发挥其自身优势,走特色化的读者服务创新之路。
三、走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趋势——读者服务体系的设计与构建
(一)独立学院图书馆特色创新服务的内涵
每个独立学院图书馆应针对自身的优势和特点,逐渐积淀出自我特色,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构建与学院特色相一致的特色服务体系;第二,在努力推进网络化的同时,继承和发扬自身传统读者服务特色优势;第三,从读者服务特色化入手,构建人性化的特色服务和特色管理。
(二)结合校情,构建与学院特色相一致的读者服务体系
独立学院图书馆应当准确地评估自身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系统资源优势,在服务上勇于创新,寻求适合自身的读者服务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个、特色服务。
(三)结合传统服务优势,合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有本馆特色的读者服务体系
1.树立动态化的服务理念——以读者为中心
新时期独立学院图书馆服务的重心是读者,服务创新无一不是以读者为中心作为出发点,创新的目的都是以读者的知识需求为导向,按照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增值信息的服务。
2.创新网络化的服务模式——多层次、个性化、集成化的服务
服务是实现需求的最有效途径,独立学院图书馆应确立读者满意度为服务衡量指标,围绕提升用读者满意度探索服务创新的模式,借鉴如手机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信息共享空间等模式。其中,手机图书馆可实现读者服务主动化和个性化,满足读者对移动文献信息服务的需要;学科化服务则是以读者为中心,以学科馆员为主导的针对某一学科和资源的集成化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和大学的信息技术优势、学术优势,实行藏检借阅查咨习一体化的开架服务模式。
3.深化特色化的服务内容——专业知识集成服务
首先,利用网络技术,对具有优势的特色资源进行深加工,对知识挖掘重组和再造,形成增值信息来满足用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再者,强化图书馆的学术服务专长,发挥专业馆员的专业特长,开拓更多专业知识服务。
(四)结合人性化服务手段,构建具有特色人文精神的读者服务体系
网络技术应与人性化服务有机结合。借助新型服务模式,独立学院图书馆可以创建出更加完善的公共知识空间,为图书馆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通过馆员对读者的主动式服务与互动式服务,满足读者一站式获取资源与服务的要求,发挥图书馆的信息共享空间与交流平台的职能。
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深化,也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深化服务内容,丰富服务手段,是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立学院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和创建图书馆服务品牌的重要举措。
四、走有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途径——读者服务体系创建的措施与对策
独立图书馆特色的图书馆网络化服务创新之路的创设,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将走自建和共建之路有机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结合校情是特色服务创新的前提
独立学院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科研项目和长远目标,优化选择馆藏资源,使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其所在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和教学要求相一致,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自身优势的特色馆藏体系。
(二)走自建之路是特色服务创新的根本
技术、资金、人才是自建之路的保证
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应是在资金、人才与技术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只有将资金、图书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不断地改革创新,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才能创造出图书馆不朽的价值核心。
1.特色化的文献资源体系是自建之路的基础
第一,在不涉及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合理地引进读者所需的数据库;如我馆就引进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资源。
第二,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资源,需投入人力开发具有本馆特色的数字资源,将网络上的免费信息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转化为读者可利用的数字资源。
2.人性化的馆读互动服务是自建之路的目标
互动交流是创新的有效手段,扩大了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影响力,可以使图书馆管理与服务工作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例如,可以通过开展学科博客的服务方式,读者可以在所设专栏里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以参与图书馆的建设,发表自己对图书馆各方面建设的建议,如我馆就定期开展读者交流座谈会从而实现馆员和读者读者和读者的互动与交流,进一步深化具有图书馆自身特色的读者服务。
(三) 走共建之路是特色服务创新的补充
首先,独立学院图书馆可主动依托公共图书馆、各大高校图书馆,实现特色互补,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其次,独立学院图书馆之间还可积极搭建各省独立学院图书馆的交流平台,共同推进独立学院图书馆事业建设。
五、结语
网络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独立学院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往往跟不上读者对信息需求的步伐。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能一味盲目地依赖网络技术服务,也不能停滞不前,因循守旧,而是要结合校情,变被动为主动,在发扬图书馆传统服务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和信息技术为读者服务提供技术支撑,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读者服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萍.技术不能取代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规范[J].图书与情报,2000.
[2]靳继国.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2004.
[3]张福学.网络环境下的参考服务:变革与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 1999.
[4]师晓青.手机图书馆信息服务应用价值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9.
一、我院志愿服务开展情况
志愿者服务项目是我院工作的一大特色,已经成为我院医疗服务的一张名片。我院现有湖南省注册志愿者1500余人次,其中青年志愿者600余人次。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同时又组建了一支拥有800名队员的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并根据行业特色成立医疗志愿服务队、义务献血服务队、环保志愿服务队、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分队。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医疗帮扶、文明服务、义诊义检、导医导诊、健康咨询、资贫帮困、敬老助残、无偿献血等各种爱心公益活动,累计志愿服务达30000小时。医院曾荣获2010年度“全省三级医院优质服务‘志愿服务在医院’先进单位”。
1.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架构
加强对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成立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院党委书记、院长亲任;副组长由全体院领导副职担任,成员由院长助理、机关各职能部室负责人、各总支及直属支部书记、大科主任组成,明确分工,职责清晰。领导小组下设志愿服务活动办公室。活动办公室负责志愿服务活动的日常工作,召集会议,制定工作计划和安排,协调、落实志愿活动的具体内容。
2.形成志愿服务活动制度保障
在制度保障方面,我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医院志愿服务的相关制度、服务章程及志愿服务考核细则等,并结合医院特点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指导我院志愿服务工作有效有序实施。同时我们将志愿服务纳入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和评先评优的评选条件,每月由党政办组织专人根据考核细则,定期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估,主动发现和解决志愿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督促相关部门及时整改。
3.加强志愿服务活动培训力度
鼓励志愿者们提高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定期组织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考试和考核,形成了以医疗专业知识培训为龙头,以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为双翼的志愿者培训及考核体系。每周二下午由科教科组织对志愿者进行医疗业务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位医疗专业的志愿者每年的学习次数不得少于12次。除业务培训外,由院团委牵头,每季度举办一期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班。重视志愿者骨干的培养,每年定期组织志愿者骨干和团干部集中培训,使他们成为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合理安排服务时间和服务任务,实现志愿者、服务对象和活动项目的有效衔接。为了向更多的社会人群提供服务,我们还专门开设了手语培训班、英语口语培训班、普通话培训班等培训课程,较好的优化了志愿者的知识结构,拓宽了志愿服务对象的范围,志愿者团队的志愿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二、我院志愿服务形式
我院的志愿服务工作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志愿活动有目标、志愿精神有宣传、志愿团队有组织、活动实施有计划、活动过程有记录、活动成果有评估、存在问题有整改这样一个较为完善的组织活动机制,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开展使得志愿服务工作成为我院的一个品牌。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服务医院党政大局、服务患者需要、服务社会文明发展等领域,开展对社会、对医院产生积极影响的服务项目,赢得我市市民的广泛赞誉。
1.院内志愿服务
组织各类志愿者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包括导医、导诊、导检、健康咨询教育、环境卫生、文明礼仪督导、义务劝烟等服务。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天使”队,选拨形象好、素质高的优秀青年志愿者进行礼仪和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在医院门诊大厅及住院部的每个楼层设立“服务天使”,主动为需要帮助的病友提供服务,同时也帮助医务人员处理一些杂务,把医生和护士时间还给病人。每天安排志愿者利用休息时间分时段分别在门诊楼和急诊科协助进行导医、导诊、维持排队秩序、巡回服务等工作,为有需要帮助的病友提供服务,并对7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情危重患者及初次来院就诊的患者实行重点服务。盛夏时节,志愿者亲自泡制凉茶,免费送给来院就诊的患者和家属,为大家消暑解渴。
2.主题活动志愿服务
组织各类志愿者积极参加“3·5学雷锋纪念日”、“3·12植树节”、“5·4青年节”、“国际志愿者服务日”等一系列主题性活动,在医院内外开展针对性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和无偿献血志愿者活动,建立无偿献血志愿者档案。
3.社区和乡村志愿医疗服务
组织医务人员志愿者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乡镇,为城乡居民提供诊疗、健康教育、咨询等服务。开展志愿者农村医疗帮扶活动,志愿者与乡镇卫生院结队帮扶,大家通过电话、网络以及面对面等多种方式对帮扶对象开展临床指导、技术支持、业务培训、双向转诊及义诊会诊等长期帮扶活动,使受援医院的医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技术平台提升,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
4.大型活动保障志愿服务
号召志愿者积极投身社会,服务社会,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扩大志愿活动的社会影响。组织各类志愿者到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大型集会现场,提供秩序维护、健康保健咨询、现场医疗救援等志愿服务。
5.特殊对象志愿服务
组织各类志愿者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等机构,开展康复辅导、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志愿者协助对全院出院病人进行电话回访。志愿者们利用休息时间将医疗回访和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通过电话或上门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病人在家恢复情况,并提供康复建议、心理咨询、卫生常识等,使患者在出院后也能感受到我院的良好服务及人文关怀。此外,志愿者深入社区、街道进行健康宣教和医疗帮扶。
6.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志愿医疗服务
近年来,我院志愿者也积极投身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服务,参加重大传染病疫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志愿服务。
7.社会志愿者走进医院提供志愿服务
积极建立服务双向机制,我院的志愿者团队,与社会义工联合会结成友好合作联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志愿活动。社会义工联合会也经常组织社会义工来医院门诊、住院病房等公共场所帮助控烟和维护就诊秩序,为病人义务提供理发、按摩、心理辅导等服务。
三、开展志愿服务需要加强的工作
1.健全管理制度
认真贯彻落实《株洲市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招募、培训、监督评估、项目运作、项目管理、激励表彰和资金筹集等机制,完善实施志愿服务记录、考核、评估、奖励等各个环节,推动志愿服务持续发展。逐步统一志愿服务形象识别系统。制定、发放规格统一的志愿者服装、旗帜等外观装备,发放“中国志愿者胸章”、“志愿者服务证”。
2.加强宣传发动
广泛深入地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使“志愿服务在医院”深入人心。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共青团员、医务人员带头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加强与媒体、各类社会志愿者组织的沟通联络,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
3.积极招募志愿者
积极招募各岗位志愿者,培养青年奉献社会的热情。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招募社会化志愿者,实现组织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的合二为一。建立志愿服务网络机构,推选一批积极性高、工作能力强的志愿者骨干成为志愿服务网络机构中坚力量,组织并带领广大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
4.完善保障措施
制定有效措施,倡导、鼓励、支持全院职工参与志愿医疗服务活动。对参与或支持志愿服务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并向全社会集中展示我院志愿者风采,引导广大志愿者树立参与志愿服务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