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的界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2
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对其范畴有一个界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企业员工数与企业产业方面进行界定如表1所示。根据这一界定,德国94.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如果把中小型企业从业人数界定提高到500人,德国99.8%的企业为中小企业(OECD,2001)。与OECD国家标准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营业额度的规定上与OECD界定接近,但人口数界定不同。我国工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资本密集度较大。有关民营企业界定,据《公司法》规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表1 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资料来源:OECD http:///std/business-stats/35501496.pdf
二、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民营企业资金困境一直是制约企业结构调整和快速成长的重要因素。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日益发展壮大,90年代后,我国民营企业加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成为创造就业、出口创汇和产值贡献主力军。全国经济普查(2010)统计结果显示,民营企业数量在2009年底达到381.2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6.9%,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超过了非民营经济部门。但是,民营企业遭受制度上和政策上的限制多,企业监管多,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多。例如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政府干预与市场的不完备导致企业在市场中进行不公平竞争。另外企业自身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落后、组织管理结构松散、信用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造成大量的破产和倒闭。这不光对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这也对中小民营企业造成不良的形象影响,致使其信用不高、贷款困难。另一方面,银行里有大量的居民存款,如何能把存款安全的贷出去成为银行的一大难题。因此,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与银行存款积压难题并存。
三、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正式渠道融资和非正式渠道融资。正式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股权融资、股份制入股、职工集资、政府给予贷款、贴息等资金扶持这几种。非正式融资渠道大体包括民间借贷、拖欠货款、私募股本、互为担保、私人借贷等形式。但总体来讲,中小民营企业一直处在资金稀缺的困境,从正式渠道获得的资金不足,而非正式借贷成本高,这更加重了企业成本。陷入融资困境的问题根源在哪里呢?本文从中小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进行分析。
1.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政策不清晰、扶持力度不够
我国现行为保障民营企业运行发展的经济法律政策缺乏,造成民营企业宏观发展管理混乱,不明确,无明确的法律政策所遵循。因此,在国家执法和审计时常常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国企呆账坏账不予追究,而对民营企业进行歧视。银行贷款人员对风险较大的民营企业惜贷。另外,国家对中小民营企业扶持力度不够(Faccio,M.,2006;余明桂、潘红波,2008)。
2.正规渠道融资门槛高
首先,银行贷款的担保条件苛刻,中小民企难满足。找银行贷款,就必须要担保和抵押,但中小民营企业财产有限,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只有房地产和设备是其主要的担保物。另外,中小民企大量依靠自营、合资等方式建起来的,存在着土地、建筑物等不动产的产权、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有权不明晰等问题,难以以之做抵押。其次,银行贷款手续繁杂。手续繁杂严重影响了中小民营企业的信贷信心。中小民营企业一般贷款时间急、频率高、金额少。而银行怕审查不够严格造成不良资产增加,办理贷款的手续相当复杂(江诗松等, 2011)。此外,银行贷款存在歧视行为。由于小企业一般都是小额贷款,与大企业的大额贷款相比,收益低。对银行来讲,资金的零售比批发成本又要高出许多,对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又较大企业高出一倍, 审查成本高等因素,国有银行放贷的市场定位主要还是大型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而对中小民营企业采取的则是歧视性政策。例如,一些银行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上上下下已达成默契, 贷款目标市场是500万以上客户。商业银行追求规模效应,大的金融机构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为急需资金的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大
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和淘汰率高,融资风险大。因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服装、鞋业、建材等产业,与高附加值的电子、通信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相比,中小民营企业产品显得档次较低、能源消耗较高、科技含量水平低,导致企业利润率低而不能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偏好。更重要的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破产率比国有企业的高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高比率的倒闭情况,造成企业信用低,向其发放贷款的银行业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
4.贷款成本高
大部分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财务不健全,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认定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这增加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为了降低贷款风险,银行必须大规模搜集中小民营企业信息,致使银行的贷款成本和监督成本上升。银行由于缺乏有关中小民营企业客户风险的足够信息,不能做出适宜的风险评价。因此,贷款给信用等级低的中小民营企业的成本很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小民营企业很难通过银行贷款、股权融资这两种渠道获得资金,而企业自身的低等级企业信用又直接导致其他融资渠道的枯竭,从而引发了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普遍现象。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着重要贡献的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困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四、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改善政策环境。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行为,以降低金融机构的融资风险,促进企业积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会计管理,提供企业信用等级和透明度。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扶持政策措施,特别是要对阻碍企业获得融资便利的土地使用权、所有权等问题及时解决,增强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抵押能力(Estrin 等,2009)。
改革金融机构对中小民营企业贷款的条件限制。国家采取激励措施,促使银放宽贷款抵押条件,放宽抵押品的范围,使其范围扩大到仓单和提单质押、房产和商铺抵押、应收账款质押、出口退税的税单质押、或者小企业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财产抵押、质押以及保证担保等。除了上述之外,还要使抵押物拍卖市场和中介机构更加完善,把办理抵押手续的步骤和成本降到最低。
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机构的迅速发展。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旺盛,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又不愿开拓该市场,这就给中小金融机构留下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发达国家来看也是,小金融机构也以中小企业为其目标市场,与大银行并行,相得益彰,形成了完整的金融体系,满足了不同经营客户的需求。因此,应该放宽成立中小企业融资的条件,拓展其能力。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打破银行业的垄断局面,形成竞争,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政府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基金和信用担保机构,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和提供贷款担保。
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基础管理。重点规范民营企业经营行为,普及信用意识,督促中小企业应尽快制定严谨和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提高其透明度,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社会信用等级(何杰、曾朝夕,2010)。同时,对融资难的中小企业进行分类和初选,从让市场和政府同时帮助这些企业完善申贷资格。
参考文献:
[1]何杰,曾朝夕.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企业理论的冲突与整合——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基本分析框架的建立[J].管理世界,2010(12).
[2]胡旭阳.民营企业家的政治身份与民营企业的融资便利——以浙江省民营百强企业为例[J].管理世界,2006(05).
[3]江诗松,龚丽敏,魏江.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的创新能力追赶路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双城故事[J].管理世界,2011(12).
[4]靳庆鲁,孔祥,侯青川.货币政策、民营企业投资效率与公司期权价值[J].经济研究,2012(05).
[5]余明桂,潘红波.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J].管理世界,2008(08).
[6]Faccio,M.,2006,“Politically - Connected Firm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6,pp.369-386.
论文摘要:民营企业产权主体结构一元化,使企业主观上不愿规范其薪酬管理。同时,民营企业产权不明晰,又使企业客观上不能规范其薪酬管理。因此,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薪酬管理现状。应通过产权多元化或明晰产权关系,规范民营企业薪酬管理。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是企业吸引人才、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关键,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永恒的难题。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宽松的政策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实却日益表现出民营企业的产权特性对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特征,在薪酬管理问题上尤其突出。这已引起民营企业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一、民营企业产权主体结构一元化使其主观上不愿规范薪酬管理
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是由老板一人或其家庭出资创办的,形成了自身的产权主体一元化特征。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主体的一元化是其薪酬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对薪酬管理产生很大影响。
目前,我国多数民营企业仍以单人业主制、家族制、合伙制等形式经营。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不论是创业初期还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产权主体的一元化程度都很高。有资料显示:中国民营企业创业时的启动资金有90%以上主要来自创业者本人、最初的合伙人及他们的家庭(尼尔·格雷戈里等,2001)。以民营企业发达的浙江省为例,据浙江省工商局2000年的调查,在公司制企业中,有74. 28%的私营企业由一个大股东加上其他小股东组成,17.38%的企业是多个股东平均持股,只有8.34%的企业是由几个大股东与其他小股东构成。另据中国私营企业研究报告资料显示,私人业主及其家庭成员所持股份占企业总股份的90%以上,且66%是由私人业主一人持有。
我国民营企业产权主体一元化,必然使企业的管理者即企业主在调整和确定薪酬支付标准、支付水平时,认为企业是我个人的或我家的,理所当然会对企业的利益即自己的利益十分看重,主观上不愿按“多劳多得”、“按贡献分配”,而对员工采取的多是“少给马吃草,多让马快跑”的薪酬激励制度,在管理上指望小恩小惠式的“感情投资”,或滥用徒有虚名的“经理”、“主管”、“部长”等头衔发挥凝聚和激励作用,往往忽视企业员工在利益分配上的合理要求。另外,产权的集中而导致权力的集中,权力的集中必然导致监督机制的缺失。在中国传统观念影响下,家庭成员也不可能监督具有权威的“家长”。所以,在这种一元化产权结构中,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免不了“家长”个人说了算且主观上不愿进行规范。在创业阶段,规模小、人员少(还几乎都是自己人)、人心齐、结构简单、薪酬单一,老板凭借自身“权威”,对员工的薪酬发放也在“随意”中合情合理,且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及成本。此时,民营企业的产权特征对薪酬管理的影响被隐藏起来,并能使民营企业充满生机与活力。但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增加,产权问题对薪酬的影响便逐渐暴露出来。
二、民营企业产权不清使其客观上不能规范薪酬管理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许多人认为,产权不明晰只存在于国有企业之中。其实,民营企业同样存在产权不明晰问题。
民营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家长”个人为主并以其家庭或家族为基础而建立的个人业主制企业,这类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的产权界区是明晰的,在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内部之间也没有必要进行产权界定。“家长”利用其在家庭或家族的权威完全可以调用家庭或家族内的任何人力、财力、物力,可以说所有的人、财、物都是“家长”的,表现得非常明晰,再加上当时并没有什么利益可分享,为保证企业生存,家庭或家族成员这时会无私奉献,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能共苦”。创业初期这类民营企业的产权关系的界定显不出其重要性,但却埋下日后家庭或家族成员间产权纠纷的隐患。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有了可观的盈余,准备向更深层次发展时,家族成员就会在心中各自打着自己的算盘:“我当初出多少钱、出多少力,我应得多少”,也就会出现所谓的“自己人不能同甘”的局面。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闭马克思还指出:经济利益关系可以撕破那种脉脉含情的血缘关系的面纱。假如血缘关系破裂、企业内部权力、利益等诸多矛盾和纷争就会愈演愈烈。家庭成员或家族亲缘关系就会被经济利益关系冲击而松动,家庭或家族成员间的忠诚就会被资产权利所侵蚀而出现叛逆。再加上人的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家长”的权威也会随时间而变化、因年迈而削弱。“家长”有妻儿子女,妻又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成家后又有各自的妻子丈夫,这就往往会使这些成员直接或间接的为自己或自己人争取利益。刘伟认为:“只要企业资产不在自然人之间界定清晰,其产权的排他性总是不严格的。而且伴随企业的发展,迟早会提出在单个成员之间重新界定产权的要求,这是‘经济人’的本能,即使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也难以逾越这种本能。”
民营企业中还有不少企业是合伙制,在创建时各合伙人的出资情况是明确的。但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家族内部成员或亲戚、朋友之间的合伙。在这种企业中,合伙人是企业所有者,往往也都是经营者。创业初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共同经营管理,没有利润时不分配,有利润时也常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或简单地按初始出资比例分配利润,甚至按人头平均分配,事先没有一个明确的约定,这种“先君子,后小人”的做法,即先有企业物质实体,后有企业的实质—合约内容,是现今相当一大部分企业形成的思路(丁栋虹,2002)。再加上有意无意地忽视本来就难以计量的人力资本,而导致其产权界限的不清晰。当企业小、利润少时,这种产权不明确的问题并不突出,尤其在企业初创时期,共同努力求生存是基本的共同愿望。但当企业度过创业期进人快速发展阶段时,产权不明晰所带来的问题就会表现出来,各合伙人此时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切到“蛋糕”中的多少,而不再是无私奉献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困利益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最普遍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相当部分民营企业为获得某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认可或优惠,自愿戴“红帽子”,注册为集体、公有制企业。“红帽子”企业能减轻创业的压力,但付出的代价则是企业的产权不清,由此后患无穷。企业内部本来产权就不明晰,戴上“红帽子”又造成企业与外部产权不明晰。
如果不是主观随意进行决策,那么,薪酬这块“蛋糕”到底多大,应首先从企业所获得的整个利益中分割出来,然后才能对薪酬这块“蛋糕”进行切割。民营企业产权不清晰,不仅使企业从整个“蛋糕”中分割出薪酬这块“蛋糕”困难重重,而且使企业在对薪酬这块“蛋糕”进行切割时也无从下手。各要素的贡献到底是多少,一开始就被有意无意忽视的人力资本的价值怎么确定,这些问题在客观上使企业不能规范其薪酬管理,造成利益分配的模糊性和随意性。那么,“肥水不流外人田”,对“外人”随意的尽量少分配,“外人”也会“少得就少劳”;对“自己人”则据“家长”个人偏爱随意决定,“自己人”也会“多得多劳、少得少劳、不得不劳”或“少劳还想多得、不劳也想得”。这必然会出现外人不好管、自己人不好使的局面,不利于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有效利用人才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妨碍民营企业的持续发展壮大。
三、规范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的思路
(一)推进产权多元化,使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由不愿变为不得不进行规范。民营企业发展到相当规模后,除非就此止步,不再发展,否则,产权多元化势在必行。这是企业发展和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消除对个人和家族的依赖性、降低企业决策随意性和经营风险、使企业的薪酬决策处于监督之下的必然要求。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有多条途径:其一是引进职工和其他社会公众持股。其二是引进其他企业机构投资参股。其三是公开上市。民营企业要取得公开上市资格还存在种种限制,还有相当困难。所以,民营企业在实施产权多元化改革过程中,应考虑前两种途径。通过实现民营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强化其社会监督职能。在引进职工和其他社会公众持股时,可采取向企业员工转让部分股权、推行生产要素股份化的方式,采用技术人股、年功人股、绩效奖励投资人股、经营管理者股票期权人股等多种形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留住企业人才,又能引进企业外人才。在引进其他企业机构投资参股时,应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实行强强联合,还是实行优势互补,企业应作充分的思考,为规范薪酬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企业做强做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明晰产权,使民营企业薪酬管理由不能变为能够进行规范。不论是个人业主制、合伙制,还是“红帽子”企业,在对其进行产权界定时,应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弄清投资来源、后来的经营者及劳动者的变动情况,明确各投资主体,将其投资及其收益形成的资产划归投资者所有,并尽可能做到客观公正。
个人业主制企业在进行产权界定时,应充分考虑各家族成员在创业初期的无私奉献,既要考虑物质要素所作的贡献,也要考虑人力要素所作的贡献。投过资的应得到投资收益,出过力的也应得到相应的收益。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很好地解决产权不明晰问题。
一、引言
随着政治关联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我国众多学者对政治关联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但从各类期刊的发文情况来看,较多研究关注政治关联对企业价值传导渠道如企业绩效、企业融资、财务救助、市场准入和税收优惠等方面的研究,鲜见与政治关联基础理论有关的重要研究成果,大部分文章对企业政治关联概念界定不一,衡量标准模糊。因此,本文在对企业政治关联内涵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企业政治关联的形成机理。
二、政治关联内涵
政治关联即“政治联系”,其来源于英文中的Political Connections。自政治关联被提出以来至今,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概念,一般指的是企业高层人员或关键人物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一种隐性或显性关系,但其内涵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各不相同,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不同文献中政治关联的概念也有差异。
国外学者对政治关联概念的界定多采用实例列举方法,国内学者则多是依据我国政治体制和经济背景对政治关联进行界定,列示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政治关联概念的具有代表性的界定。
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政治关联的界定并非完全一致,但他们对政治关联的界定都是基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和政治权利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隐性关系为基础而确定的。之所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是因为二者之间建立的这种关系并不包括政府参股的形式,因此,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一种特殊而隐性的关系。同时,可以看到,国内外学者界定的政治关联形式均是狭义的,即以企业、大股东或高管本身的政治关联关系为研究对象,而没有把这些主体的连带关系或亲属朋友政治关联关系包括在内。这主要是因为从公开渠道很难获得该类隐性政治关联信息或数据。
三、政治关联形成机理
自1974年Krueger指出,主动与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建立并保持良好关系的企业能获得巨大利益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这种隐性关系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在Fisman把这种企业与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称为“政治关联”(Political Connection)后,与其相关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发现政治关联并非单纯出现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遍布世界各国的全球性现象(Johnson and Mitton,2003;Khwaja and Mian,2005;Leuz and Lee,2006;Fan,Wong and Zhang,2007;Xu and Zhou,2008)。那么对于中国而言,民营企业政治关联形成机理是怎样的?本文从不同方面解析了政治关联行为形成机理。具体阐述如下:
(一)寻租理论。寻租理论主张,政府行为会有意或者无意地影响资源配置,而这些影响可以带来额外的收益,有特权者为了获得这些超额的收益,便形成了寻租活动。一般而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寻租意愿是双向的,政府(或政府官员)把一些规则或标准定的模糊或具有很强任意性,向企业“设租”获取额外收益。因此,存在的寻租空间越大,企业越会主动与政府(或政府官员)建立政治关联。这在我国制度环境不健全地区较为显著,在这些地区,政府透明度较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或控制空间较大,从而寻租空间也较大。
(二)交换理论。交换理论认为政府与企业之间是互利的,政府和企业通过交换彼此所需资源而使各自利益最大化。对于迫于提高自身政绩的地方政府,为达到要求指标,其可能帮助本地企业获取其所需资源,或给予本地企业宽松的行业管制,以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壮大,而本地企业在自身获利基础上以高额税收等形式回报当地政府。但与政府达成交换协议的企业在获取收益的同时也使企业付出了一定成本,企业在获取政治关联带来的外部资源机会的同时,也面临这付出较高社会成本和代价的“嵌入”风险。
(三)制度理论。制度理论强调任何组织都要适应其所在的环境,包括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处于特定制度环境中的企业一方面因于其避害就利、适应环境规则的行为内生于制度中,另一方面它也影响着制度环境。如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积极应对制度环境不利因素,并采取手段拒绝、甚至操纵制度要求从而影响制度环境。另外,缺乏国有企业所具有的国家政策稳定支持、公平待遇,民营企业在正式制度环境中并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不得不通过转向行政规则和私人保护方式建立政治关联寻求保障。
(四)替代机制理论。替代机制理论将制度分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主要由宪法、契约制度以及产权制度组成;非正式制度主要由社会习俗、伦理道德、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等组成。替代机制理论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替代的关系,当正式制度存在不完善、无法有效实施时,非正式制度的存在恰好可以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从而成为其有效替代机制。在我国转型时期,对民营企业法律保护的正式制度尚不完善,民营企业为了获得正式制度下应有的保护,只能通过非正式的方式获得。
(五)资源依赖理论。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组织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得到相关的外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其他因素,包括社会和政策支持以及信息等内容。一方面,企业所需外部资源越稀缺、越重要则企业对该资源的依赖性越强,为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会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这种依赖的程度;另一方面,企业与外部资源所有者(或控制者)的交往和谈判能力越强,其生存能力也越强(Pfeffer and Salancik,1978)。政府作为资源的掌握者,其政策对企业经营所需某些外部资源会产生重要影响,企业为获得这些外部资源,通过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获得稳定、有利的经营环境,以改变其对外部稀缺资源的依赖程度。
(六)文化传统理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即使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革,也仍然体现在当前的社会关系中。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观念和行为,同时,传统文化的等级身份意识及行为规则约束,加上在市场竞争中单纯依靠市场化规则发展的限制,使民营企业家意识到改变规则是一个长久缓慢的过程,并不能因为个别企业努力一蹴而就。这些某种意义上促使民营企业家与政府建立政治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为谋求企业的发展,也是其个人层面的政治追求。除此之外,“关系” 作为我国社会的一种特殊社会构成方式对政治关联也同样重要,我国文化对关系依赖的重视,使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行为受血缘亲情、人情礼仪、协调人际关系等文化规范的约束。
以上分析各个侧重点有所不同,但他们均是由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约束的结果。对于当前市场化改革的中国,政府更具决定性作用,改革并不会一蹴而就,政府职能的变革速度较为缓慢,行政规则下的市场规则使合法性制约相比较发达国家表现出更为特殊的形态。在市场没有完全规范化、法令化时期,表现在实际中的往往是国家各级政府机关、政府部门的行为。加之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政府为主导、大一统的观念,以及民营企业家身份地位的追求和更高社会地位的愿望,很难使民营企业家与掌握和运用资源的政府不建立起联系。
【关键词】中小民营企业;界定及特点;财务战略;环境分析;财务目标
财务战略概述:
财务战略是指要从战略高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使财务分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财务分析要为企业战略决策重点提供有分量的判断依据。导入战略财务分析体系,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战略财务分析,及时向公司高级管理层报告分析结果。
1.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1.1中小民营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和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发展战略息息相关。一般来说,经济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其对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人数的界定标准普遍低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资产总额、营业额等界定标准普遍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型、小型和微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我国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根据企业的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分别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领域制定了划分的相应标准。
“民营企业”这个概念在我国的官方文件中从来没有被正式承认过,它是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开放的推进,由中国人创造的一个经济术语。 “民营”和“私营”不能等同,私营肯定是民营,但是民营不一定都是私营的。基于以上对中小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概念的研究,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概念界定如下:中小民营企业是指从业人数在2000人以下,销售额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的个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1.2中小民营企业的特征
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特征有: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初始资本投入不足,资金积累能力较弱;投资能力较弱、投资分析不够,且缺乏科学性,极易导致投资失败。具体表现为: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二是追求短期目标;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财务控制薄弱,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具体表现为: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基础普遍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低、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人才短缺,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
2.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2.1内部环境分析
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包括该企业在组织、人事、生产、营销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具体需要分析内容包括:
(1)企业生产环境。它是指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所构成的生产条件和产品的寿命周期。包括生产能力、厂房设备、生产组织、劳动生产率、技术开发能力等等。这些条件对企业生存与发展有重要影响,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对于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环境,我们可以用内部价值链分析法。企业价值链分析的任务就是要确定企业的价值链,明确价值活动之间的联系,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效率,增加企业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为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提供条件。
(2)经营管理环境。它是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包括物资采购、物资供应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等。其高低取决于经营者、生产者、财务管理三方面的协调一致,取决于及时、正确的决策。一旦决策证明是正确的,说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也说明三方协调一致,可以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综合效益的实现。
(3)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第三章中小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形成的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文化体系、传统习惯及与此相联系的生产观念和经营哲学。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经济文化。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领导者的经营观念、作风是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重要因素。一个敢于创新、勇于尝试的领导者可能会倾向于高风险的财务政策。
(4)管理者素质。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特别是财务战略制定人员的专业水准、职业判断以及对市场发展机会的把握等,这些能力对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将发挥重要作用。
(5)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这是进行财务战略分析和制定的制度基础。没有内部控制一切战略都只是纸上谈兵。公司治理结构是对权益各方的协调,对财务决策的制定有重大影响。
对于不同的企业,其各自的内部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于内部环境分析是制定财务战略的基础,我们必须对构成企业内部环境的因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够认识到企业的长处和不足,以结合外部环境机会制定财务战略。
2.2中小民营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由于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过于复杂,因此往往不能被很好地把握。对外部环境的分析一般来说有确定分析范围、检测环境变化、预测和评估四个步骤。以目前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都不会对一般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只对若干项对企业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来进行分析,简化了分析过程,分析中主要依靠中小企业家对外部环境的直觉判断,因此难免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外部环境分析方法最常用的是波特五力分析方法。
根据波特(M:Eotter)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不止是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替代品的竞争、买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最终的获利潜力以及资本向本行业的流向程度,这一切最终决定着企业保持高收益的能力。只进行五种力量分析在目前还不足够准确把握中小企业的行业环境。为了制定清晰、有效的战略,中小企业除了对行业的竞争程度进行分析外,还需要明确以下问题:行业中市场地位最强的企业是哪些?竞争对手最可能采取的战略行动是什么?竞争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行业是否具有吸引力?获取平均利润水平以上的前景如何?结合目前企业产品的实际生产情况分析能使波特五力分析得到更好的效果。
财务战略关注的焦点是企业资金流动,这是财务战略不同于其他各种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企业财务战略应基于企业内外环境对资金流动的影响,这是财务战略环境分析的特征所在;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是确保企业资金均衡有效流动而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企业财务战略应具备战略的主要一般特征,即应注重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财务战略具体目标正确,能取得筹资、投资的成功,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财务战略具体目标错误,会导致筹资、投资失败,财务状况恶化,丧失盈利能力,造成企业经营危机,甚至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参考文献】
[1]刘志远.中小企业财务战略与控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陆正飞.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 民营企业;股份制改制审计;注册资本不到位;偷漏税款;虚增资产;产权界定不清晰
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因其经济性质和类型是非国有,非公司制,所以导致其管理层有强烈的虚假出资、漏税动机及虚增资产、混淆净资产界限的欲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关注这些问题。
一、关注注册资本的到位情况
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初始,资金缺乏,注册资本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既影响公司的融资能力,也不利于公司经营业务的拓展。增加公司的注册资本,能增强公司规模,有效提升公司形象。然而,部分民营企业由于经营不规范或者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有意或者无意造成增资行为不规范,甚至是虚假出资。
注册会计师在改制审计时,应逐笔核实公司注册资本的形成过程。即使注册资本业经其他会计师事务所验资,也应重新复核验资报告,核对验资报告的内容是否和实际账务记录一致。注册会计师在复核注册资本的实际到位情况时,应重点关注有无以下造成注册资本不到位的情况:一是采用伪造进账单等方式虚假出资;二是出资后抽逃资金;三是股东先从公司借款,再用借得的款项对公司虚假增资,形成的股东欠款长期未归还;四是公积金或企业积累转增股本不符合《公司法》规定;五是增资未办理验资手续,用于出资的实物资产未办理过户手续,以无形资产投入的,没有经过权威部门认定和办理相关证件等;六是长期资产作价依据不合理,评估方法不科学。因此,有关注册资本不实的问题必须得到纠正,否则,可能成为改制后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当然,部分公司虽然出资时不够规范,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股东已采取一定的方法予以补救,一般也可以认为公司的注册资本在改制基准日实质已经到位。
二、关注税务处理的合法性
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强烈的节税动机。部分地方政府为了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也经常违规给企业较多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改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将应交税金作为审计重点之一,关注以前年度公司有关税收的账务处理和所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重点关注企业有无通过下列手法偷逃税款:一是设置多套账,对外提供的账册和报表少计收入,或者发出商品、收到货款也不确认收入,既少交了增值税,又能降低利润,少交所得税;二是将固定资产计入成本费用,既减少利润,偷逃所得税,又多抵扣进项税,少交增值税;三是工程领用的存货进项税未予转出,造成少交增值税;四是无任何依据,少提应交税金,或无任何依据将应交税金转入资本公积;五是地方政府采用税收包干政策等违规给予税收优惠;六是通过关联方,利用不合理定价,转移收入和利润,造成少缴税款。
所以,对于偷逃的税款,注册会计师应建议企业同主管税务机关协商后予以补交;对于违规的税收优惠应取得有权部门的追认。通过改制,将民营企业历史上形成的税务问题进行妥善解决,减少改制后企业的税务风险,也使民营企业家放下历史包袱,更好地投入改制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三、关注长期资产的权属及期初构成情况
增加长期资产的价值,是不少民营企业增大资产规模的常用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资产不规范所造成的影响会逐渐减少,而固定资产的价值却在资产存续期一直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另外,固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将直接影响资产的收益权和处置权。
注册会计师在做好改制当期长期资产审计工作的同时,应对长期资产期初数进行详细审核,检查长期资产历史形成和账面构成情况,以及相应的所有权是否属于被改制企业。重点关注以前年度的长期资产是否存在下列情况:一是出于取得银行贷款扩大资产规模的需要,进行了资产评估并调账;二是在建工程资本化和利息明显多计;三是从关联方购入的长期资产定价明显不合理;四是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和长期资产的推销不正确;五是长期资产的权属不清或被关联方用于抵押。通过对长期资产账面价值和权属的详细审核,促进改制企业夯实资产,提高资产质量,使改制后的企业经营更加规范,也可相应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四、关注净资产中国家扶持基金的处理
许多民营企业在公司改制前享受了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是根据当地有关规定,企业在资本公积或盈余公积中单列“国家扶持基金”明细反映。该部分净资产的归属存在较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国家扶持基金虽然包含在净资产中,但却不是由所有股东共享,而是属于国家单独所有。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既然具有所有权,也即拥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国家扶持基金既然属于所有者权益的一部分,理应归全体股东所有。
股份制改制的目的之一就是明晰产权,因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应对公司净资产的构成进行逐笔分析,必要时应提出来请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产权界定。在政策法规或主管财政部门没有明确规定之前,国家扶持基金作为一项特殊的所有者权益,在改制时不宜折为股本,以避免以后可能造成的股权纠纷或造成出资不到位的嫌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