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课教学过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课程教学 研究要点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或名“选读”,下文统称为“阅读”)课程,是在尊重文本固有的内容——作者及作品的情感基础上,以关注学生阅读个性的养成为出发点,通过构建广阔的阅读空间和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最终培养大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和相应的人文素质。通常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和“中国文学史”两部分内容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后者是中文系甚至其他相关院系传统的必修课,其地位的重要性自不必言。然而,长期以来,后者的独立性甚至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对当下的大学生而言,课程的吸引力不大。本文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及其产生的原因与相应的对策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研究要点举隅如下。
一、面临的挑战
1.社会大环境:文学边缘化
从外部的社会大环境来看,文学日益边缘化。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多为利往。在这重功利与实用心态的影响下,由于文学不能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故其重要性日益为人所忽视。目前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关键时期,商品经济的实行不但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悄然改变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学习动机。高额的薪酬、丰厚的福利、稳定的工作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追求目标。即使是身处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也在考虑学以致用的问题。考量所学知识对将来毕业找工作有没有用处、有多大用处,并以此来权衡和规划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多少。结果很多文科学生,甚至低年级的大一、大二学生,就已经把精力更多地投入考研、考证、培训班甚至驾照的学习中去。只是由于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为了完成学分顺利毕业,学生才来到教室,心不在焉地听课,甚至有的同学通堂在玩手机、打游戏、网络聊天。这一点背后的尴尬和无奈,在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2.学校小环境:课程被压缩
在市场化和功利化专业设置的影响下,学校的许多基础课程,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这样相对似乎更为冷僻的课程,在大多数大学里更加变得似乎可有可无。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受到严重消解,以至不得不让出部分教学时间,甚至被直接砍掉,以保证那些市场反应灵敏、应用性强的时兴课程。如前几年的高级文秘、现在的播音主持等热门课程的开设。
3.文学教育自身的断层和割裂
现在的大学生,虽然从入小学起就开始接触古代文学作品,但是在其后直至步入大学后的十数年学习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在学习时采取的学习方式侧重字词翻译和作品背诵,而忽视文学的审美愉悦作用。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被动灌输,导致不小比例的学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抵触情绪。当步入高校再次面对古代文学作品时,积久成习的学习方式和惯性思维使得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讲,放弃了能动思考,更谈不上对作品所蕴含的美学价值、人文精神的学术钻研意识,因此对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非常肤浅、很少诵读甚至根本不细致翻阅古代文学作品。
二、困境产生的原因
1.教育指导思想的制约:中文系培养的是学者而非作家
1925年,立志当作家的李健吾考取了清华大学中文系,时任中文系教授的朱自清先生对其说:“你是要学创作的,念中文系不相宜,还是转到外文系去吧。”三十年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迎接1955级新生入学大会上,系主任杨晦教授的迎新辞语惊四座:“北大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想当作家的不要到这里来。”两处典故的语出文献虽不可一一确证。但是,“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这似乎已经成了大家今天的共识。虽然有的大学有这方面的努力,但或已经偃旗息鼓。如前几年,浙江大学聘请金庸做博导,后来无疾而终。近年来,上海大学有“美男作家”之称的葛红兵教授开设的“创意写作课”,其吸引力和能否改变中文系课程教学多年积习的具体效果也有待观察。
2.教育实践中的误区:颠倒了“治学”和“教学”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混淆甚至颠倒了古代文学的“治学”与“教学”的关系,侧重对“治学”的努力,忽略了“教学”的要件,也很少考虑现在中文系学生的实际水平。现在这些大学生上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之前所读到的古代文学作品仅限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数人不能独立阅读古文,不少人甚至即使参看现代注释也看不懂古代诗文。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如果还仅仅停留在以“治学”为中心,海阔天空地讲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或只是泛泛地讲什么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那么学生即使把文学史背得滚瓜烂熟,次次考试都得满分,也无法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髓和内涵。
2.教育实施者的刻意缺位:为了实现趋利避害的最大化
如今,教师在课堂上讲文学史可以尽情挥洒,给学生以知识渊博、角度新颖、新见迭出、气场十足的深刻印象;讲作品选则受文本限制不得随意发挥,没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深厚的功底只能老生常谈,令人生厌,甚至捉襟见肘、发言惟艰。所以讲文学史容易出彩叫座,而讲作品阅读课程很难弄巧藏拙。同样的两极分化也体现在课堂下,体现在学术研究和教材编撰上。从事文学史研究可以名利双收,选注或解析作品选则吃力不讨好,成了明日黄花。在学言学,除去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力不谈,单纯从做学术、培养学术交往圈来看,一套教材的编选,凸显了主编者自己在主流学界的泰斗地位,大有登高一呼,从者云集的感觉。被邀编写者或是主编认可其成就,或是被接纳,也有蒙受知遇之恩,自感通过教材的编写,从而进入掌握学术话语的阶层。而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的研究者,由于人文学科凸显个性化的自身固有特征和需求,你认为好,但很难得到别人的共鸣。更严重的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你越是说好,别人越是唱反调,最后孤芳自赏,斯人憔悴,或主动或被动地远离了主流学术圈子。
三、对策及建议
1.结合时代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对症下药。
当代大学生最需要的不仅是开启学术殿堂的钥匙,还有照亮人生旅途的烛光。在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堂讲授实践中,只有通过智慧的启迪,才能有效地穿透“时光燧道”,使古代文学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点燃生命的火光,也使当代读者同古代贤哲直接发生心灵的碰撞。笔者认为,仅就这一点而言,以五千年文化为积淀、富含丰厚营养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提供的精神大餐,无论实际的益处,还是吸引力,肯定超过社会上“心灵鸡汤”快餐式的阅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打破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无用之见,树立其有用之貌。当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长远的期许后,其学习兴趣就会被大大激发。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结合时代的特点,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并对症下药。
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一方面他们被认为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身上承载的责任不可谓不重,然而与重任相对的则是个体能力和素质的不足,甚至低下。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具体表现为眼高手低、不能很好地融入团体、抗压能力差、不愿吃苦。有的学生,毕业两年换了数十份工作,严重影响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自信心的树立。有的一蹶不振,闭门不出。更有甚者,因为一时受挫,就想不开,寻短见。此类事件,屡见报端和网络,不胜枚举。
在面对重大挑战如何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可以针对这一点有侧重地进行教学。苏轼《定风波》云:“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之所以为苏轼,正是因为他能从苦难中超脱出来,更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从中可以学习到得出在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对。
再如,讲到大学生感兴趣的爱情诗词时,如晏殊《鹊踏枝》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就可以联系到柳永《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能够联想到辛弃疾词作《青玉案·元夕》中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后可以引申到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的“三种境界”,并引导学生就这三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理解。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成功都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人定好目标,坚持不懈,绝不轻易放弃,最终希望的曙光会在前方出现。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语句,让学生感受到意气风发的恢弘气势,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2.注意专业差异性的客观存在
在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讲授时,要注意他们专业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有的放矢,进行有意识的教学调整。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灵活机动,结合他们未来工作的需要,激发其主动探索的精神。
比如在给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讲授《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截取电视中常出现的钻石广告,分析其中广告语诸如“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中包含的那种至死不渝的爱情寓意。并进一步指出,广告之所以能深入人心,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心灵深处的渴求与呼唤。古人那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感情,其实正是现代人所不相信但又渴望得到的。好的广告语的产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对人类共性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
再如给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上课时,讲授一些古代山水游记的同时,就可以展示一些电视上的游览录像,或者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分析景点介绍词编撰的优劣。由于编撰者的能力有限,景点介绍内容错别字满篇、常识性的错误屡见不鲜,这极大影响了景区的吸引力,可谓是“面目可憎”“大煞风景”。如果是教育基地,则非常严重地削弱了其教育意义。而相反,古人的山水游记名篇则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咏之能歌,可品可赏,故能够流传千古,成为旅游胜地广而告之的招牌语言。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是无可替代的。
3.对诵读本位的回归与改革
现在的大学校园,大多时候只能听到朗朗的阅读外文书籍的声音,而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的传统经典诵读不经意间已经成了“绝响”。即使是校园广播里,除了卿卿我我的情歌,就是英语听力广播。可以说,古代文学的诵读氛围就整体而言,已经所剩无几,而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课程要顺利展开,诵读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诵读是积累的捷径,是把知识储存起来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读得多,积累得自然丰厚。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是需要记诵的。学生如果在阅读中能记诵大量的古诗文精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辞畅意达、文从字顺、精思于胸、下笔成章,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让古代文学作品阅读课程的教学走向健康的发展道路。
4.教师要动口也要动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一些博士生,数年间,可以写出多达几十万字的厚厚专人或专书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然而实际上,他可能从来没有读完任何一种研究对象的作品注本,更不要说是全本、善本。不能全面掌握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却写出了号称煌煌大作的博士学位论文,这让人觉得几分滑稽和无奈,但却反映了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一个现实。多年来,各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主要是通过“中国文学史”课程完成的,教师只在课堂上天花乱坠地向学生讲授一长串线索、一大堆概念、一大批作家,古代文学中的许多经典名篇却很少通读过,也很难读懂。更不要说古代诗、文、词习作了。有些教师表面看来口若悬河,夸夸其谈。事实上,古代文学的精髓是什么,在哪里,他们自己很难知道,更谈不上准确掌握并以之育人。教古代文学的教师自己没有受到过诗词写作方面的训练,成天被论文级别、课题经费折磨得心浮气躁,致使他们没有写这些东西的心境,也就很难具备写作古文旧诗的能力。大学中文系很多教古代文学的教师一辈子没有写过文言文和旧体诗,甚至一辈子没有写过一幅对联,这对中国古代文学阅读教学是非常不利的。高校提供给教师一个发展的平台和空间,时间和精力的安排相对来说比较自由。教师在动口讲授的同时,还要动手写作。只有这样,才能讲得深,讲得透,讲得好!
一、自能阅读能力的培养从深化语感开始
想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自能阅读能力,这首先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语感虽说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然而这其中却有很深的意味,学生如果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很强,那么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会对于文章要点抓的更准确,对于文意的理解也更为透彻。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多归纳总结,能够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并且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量变就会产生质变,学生的语感自然会有显著提升,自能阅读能力也会更具备。
高中英语课本中有很多文章都很有价值,文章中的语句、文章结构等都很值得借鉴,在学习《Getting?along?with?others》时,本章节内有很多很好的语句,这些语句又是和学生平时生活很贴近的,于是,我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背诵部分课文。之后,课堂上我会展开一个小的演说,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生活中Getting?along?with?others的具体体会。我发现在做演说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很好的运用背诵的语句或文章,这些文章就在他们尝试自我表达的过程中深深的印在了他们的脑海里,加上有机会把这些语句运用出来,这个过程对于这些内容的记忆就又加深了,这是很好的提升学生语感的途径,语言的积累只有在实际运用中才有意义,在加深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
二、使用问题链展开自能阅读教学
自能阅读能力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对于文章的脉络有很强的梳理能力,学生只有做到逻辑清晰,思维能力强,在文章阅读时才能更高效,进而对于文意的理解更准确。英语课堂教学中阅读是一个很大的板块,然而,如何有效的展开阅读教学则很考验教师的施教水平。高中英语课本中有些文本内容逻辑性较强,学生如果对于文章的梳理能力不够很容易读不懂,而问题链往往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的脉络,在阅读时对于文意的理解更为准确。
对于有些在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梳理,首先帮学生搭建整篇文章的框架,有了明确的轮廓后学生才能在具体深入的对文章展开探究,在理解文意上也会更高效。例如,在学习《The fight against cybercrime》时,文章比较长也略显复杂,课堂上我就整篇文章列出一个问题链让学生首先带着问题通读全文:
1:What is cybercrime?
2:How can we classify into four categories?
3:How does cybercrime affect all Internet users?
4:What harm does cybercrime do to large companies?
5:Why is it almost impossible to catch cybercrime?
6: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ybercrime?
这个问题链很好的概况了文章内容,通过对每个问题的逐个思考也让学生能够迅速抓住文意,并且很好的理清文章脉络,问题链是新课程理念下很实用的高中英语自能阅读教学模式。
三、任务型教学推动学生自能阅读能力的提升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很实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也有很大成效。在学习《Science?versus?nature》这一章节时,学完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教学任务,我让学生课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尽可能全面的搜集关于这个话题的各类资料,然后我在班上展开了一个小的演讲活动,让学生以Science?versus?nature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地。
首先,对于这个主题学生们是有话可说的,这正好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运用语言的契机。
关键词: 英语专业阅读课 定位 主观能动性 语言应用能力
一、引言
阅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高校普遍开设一二年级两年时间,部分高校在高年级还开设类似高级阅读的课程。无论是从其作为一种学习语言的活动来说,还是从其作为一项语言技能来说,阅读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然而,从当前现状来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阅读课的普遍开设并不代表该门课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更不必说是否收到相应的效果。由于其自身的特点,阅读课在一些人眼中概念比较模糊;而由于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显而易见的教学成效,阅读课甚至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当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期待知识的传授,二是教师感觉无话可说。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作为一门学科基础课,阅读主要面向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开设。此时学生大多尚未摆脱高中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及所衍生的思维方式,单纯地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是知识从教师传递到学生的过程。所以,阅读课要么像精读课那样讲解课文、操练语言点,要么直接进行阅读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帮助提高阅读速度以应对迫切的专业等级考试。这些“切实可见”的知识让学生感觉自己是在学习,有所收获,心里踏实。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时量的不同已经在形式上区分了阅读课和精读课,阅读课一周两个课时不可能以课文和语言点为主要内容,阅读技巧的讲解又无需花费很多时间。于是,本来已经十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或者用于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或者用于核对讲解学生已经完成的课后习题,然后再就一两个相关话题组织学生讨论。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模糊。
以上误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阅读课教学成效的取得,使得这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发挥不了固有的潜力。而这些误区其实反映出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课程定位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课程定位意味着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做不到心中有数,教学成效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要解决当前阅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根到底是要对其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位。笔者试图联系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这个方面的想法。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的定位
要还阅读课以本来面目,明确其定位,首先是要对阅读这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有正确的认识。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心理学界对阅读过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受到越来越多重视的是Rumelhart于1977年提出的相互作用阅读模型。所谓的“模型”就是通过对阅读心理过程的局部认识而形成的对其心理机制和规律的系统认识。根据这一模型,阅读理解是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首先从对视觉信号的加工开始,一旦文字被分辨为可识别的信号,有关语言与常识的背景图式就开始活动并对信息来源进行解释。[1]由此可见,阅读过程不是机械被动的单向过程,而是复杂主动的双向交际过程;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无论是从文字中提取意义,还是实现概念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处理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都是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这就要求阅读课教学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樊篱,避免将知识点的讲解或者“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2]这一培养目标意味着英语专业教学绝不单单局限于语言知识和结构的积累,而是应当以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为导向;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应当能够被用于解决各个工作领域的具体问题。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阅读课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泛”和“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将广泛的阅读作为获取各种信息的方式。与此同时,丰富的语言结构和宽广的知识面虽然需要付出长期持续的努力,却并不代表学习的全部意义;帮助学生将这些积累转化成应对具体问题的能力才是阅读课教学的方向。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阅读课的描述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3]这一描述进一步明确了在英语阅读课的教学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两大重心。
在明确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发挥阅读课的固有潜力就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了。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
应用语言学家对泛读的定义是:泛读就是大量阅读,阅读者对所读的材料不必面面俱到。泛读旨在培养学习者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者通过阅读不断积累词汇和语言知识结构,提高对阅读的兴趣。[3]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意味着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并且能够根据不同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自觉进行调整。较常见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略读、寻读、预测阅读内容、猜测词义和识别指代关系等。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切身体会到,出于带有功利色彩的学习目的,学生更多地是将略读、寻读等方法当成迅速获取所需信息、提高阅读速度的具体技巧来学习,以期在考试中使用,而并没有将其转变成广泛阅读中的长期策略自觉运用。结果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似乎学了不少阅读技巧,实际上却没有哪一种是真正会使用的,即使到了期待的用武之地也还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都是由阅读实践的缺乏导致的。阅读策略的掌握是一个通过不断的阅读实践逐渐内化的过程。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明确各种阅读策略的意义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大量的阅读实践,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将阅读策略内化,从而真正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标。
显而易见,要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和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较强的针对性,将其作为很好的范例,引导学生在课后的自主阅读过程中加以模仿和实践。阅读策略教学宜采用的显性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示范、直接操练和评估。[4]课堂教学时间相对非常有限是阅读教学的特点。教师只有发挥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充分体现学生在阅读这项“个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并重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主要输入方式。[1]通过阅读,学习者既能接触到广泛的文化素材和大量不同的主题,还能积累与这些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结构。不少语言学习者对于这一信息输入过程都具备一定的自觉性。似乎信息输入的完成也就意味着阅读过程的完结和学习目的的达到。然而,事实表明,不少对信息输入具有自觉性的语言学习者仍然面临着语言能力低下、实际交流困难的局面。笔者注意到,不少学生都有将阅读过程中遇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记录下来的习惯,长期坚持则可以记满厚厚的一本甚至几本。但是转到口头或者书面交流过程,这些积累的体现则微乎其微;从学生词汇的选择和句式的变换方面并不能看出其所付出的努力;其积累并没有真正体现在语言能力上。
由此可见,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语言学家Widdowson 指出,阅读是一种交际活动。[5]学习者并非单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信息,而是在进行着积极的思考。阅读是语言交际活动的重要内容,学习者的信息输入应当以交际为目的。换句话说,作为信息输入方式的阅读活动应当和一定的信息输出活动相结合。所以,在强调信息输入的基础上,阅读教学应当着力于培养学习者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自觉的信息输出实现交际的功能。
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布置与信息输出有关的任务来刺激学生自觉运用语言,如讨论、读书报告、同主题写作等。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文章中一些鲜活、地道的语言包括词语搭配、句意转承、文章布局等,给予特别的提示,引导学生敏感地发现并积极地吸收语言知识,激发对语言的兴趣,尽量缩小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之间的差距;论题的设计应该紧扣文章,既给予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又提供其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三)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
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阅读课教学应尽量使用真实材料。真实的阅读材料真正来自日常生活,是活生生的语言资料,其与生俱来的交际价值得到真实体现的过程也正是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真实的语言资料应当是原汁原味的,最好没有经过删节、改写或者简写等,这样原本来自于真实生活的资料将最终被运用于真实生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从“输入”到“输出”之间的自动转化。
在教学实践中,要达到真实性的要求,单单使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是不够的。当前各种阅读教材琳琅满目,给教学实践提供了众多选择;但是阅读课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必定要用于引导、监控学生进行大量有效的课外阅读。无论是选用一本还是数本教材,目的都是相同的,即课堂示范;而教材数目的增加从根本上说也并非扩大阅读量的最佳途径。所以,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选用一本在内容编排、语言难度和结构形式方面都能体现教学原则的教材作为课内阅读的范本,将文化背景知识、阅读理解、阅读方法和策略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此同时,以话题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实实在在地接触真实的语言资料,自由地汲取有价值的信息,对课内阅读进行有效的延伸和补充。
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既为阅读课教学提供了便利,也为阅读材料的真实性赋予了新的含义。大量真实的语言资料不仅来自于经典的文学作品、畅销的英美杂志,还来自于众多反映当代社会历史生活的读物。互联网的盛行使这些语言资料的获得变得非常便捷。另一方面,“信息爆炸”的现实使得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时效性和时代感,与时俱进的阅读材料才真正具有真实性和更大的交际价值;而阅读教材中的材料在这个方面往往是相对滞后的。所以,阅读课教学一定要将课内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发其学习潜力,发展其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
三、结语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涉及到视觉信息和读者已有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读者是这个过程中无可争议的主体和中心。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于培养其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是通过阅读学会阅读的。[4]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对于阅读课来说尤其如此。要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好示范、引导和监控作用,同时把广泛阅读的自主性发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阅读课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成效的取得和潜力的发挥同样应当另辟巧径。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7,10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24.
[3]Richards,Jack,et al.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M].Harlow,Essex,England:Longman,1985:46.
自2012年我区实施高中课改以后,北海市的老师们通过参加高中课改培训以及全市性的高中英语教研活动,基本上已经掌握了PWP(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但对于执教高中课改后新出现的诗歌阅读课教学,大家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孔凡晶老师有幸在赛课时抽中此课,促成了我们对高中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目标层次定位的深入研究。
一、初次磨课:根据“课型”特点,定位教学的目标层次为“理解”“欣赏”
(一)第一次执教
孔老师以童谣Five Little Monkeys导入,并按照课文的原始顺序教授8首英文诗歌。她把大量的时间放在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5种诗歌特点的“分析”上,最后以学生的讨论“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st?Why?”作为语言的“输出”,作业是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2―3首英文诗歌。其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Lead-in:Let the students watch the vidio Five Little Monkeys.Teach the new words: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sk:“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reading passage discuss?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one by one. Read the first poem(nursery rhyme)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it.
4.Read the second and third poem(list poems)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5.Read the fourth and fifth poem (cinquain)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6.Read the sixth and seventh poem (haiku)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syl-lables of them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m.
7.Read the eighth poem (Tang poem)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it.
8.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poem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enjoy them.
9.Read and listen to the poems in the passage.Which poem do you like best? Why?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r three of the poems.
(二)课后研讨
下课后,孔老师对自己的课很不满意,而且感到非常困惑:这堂课,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学得被动;教学目标好像不够明确,教学重点也不够突出;五种诗歌的教学几乎没有过渡,学生感觉突然,对任何一种诗歌的形式都没能掌握;导入部分的童谣太难,一开始便让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这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堂课的进程。
教研组的教师经过集体研讨,提出了如下看法:孔老师的课讲得比较扎实,但基本上还是按照普通阅读课的要求来执教,学生兴趣不高。关键是孔老师没有真正把握好诗歌阅读课教学目标层次的定位。
那么,英语诗歌阅读课与普通阅读课(相对于诗歌阅读课而言)有何区别?英语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层次又该如何定位呢?
我向困惑的老师们提出了如下两个问题: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诗歌的教学要求是什么?你们在学中文诗歌的时候,重点放在哪里?
老师们仔细一想,豁然开朗: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了解英语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阅读一般英文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有广泛的阅读兴趣。众所周知,学中文诗歌的时候,我们通常按照“理解―欣赏―背诵”的路径,那么,英语诗歌的教学能否按照同样的路径来进行呢?
在集体反思和讨论的基础上,我们达成了共识:在普通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三个解读”,即解读文本、解读语言和解读情感。诗歌阅读课与普通阅读课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诗歌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根据它们的共性以及诗歌阅读课的个性来决定。那么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应定位为以下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理解”,即解读文本,理解英语诗歌的内容。第二个层次是“会欣赏”,即解读语言、解读情感。但诗歌有诗歌的特点,较之普通阅读课教学,“会欣赏”即诗歌的赏析在诗歌阅读课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再次磨课:尝试诗歌“仿写”,让学生享受“创作”过程
(一)第二次执教
第二次授课,孔老师以歌曲(诗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导入,并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了8首英文诗歌的教学顺序,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上,还把“让学生尝试仿写简单的英文诗歌”作为语言的“输出”,作业是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2首英文诗歌或学写一首简单的英文诗歌。其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Lead-in:Watch and sing the song Twinkle,twinkle little star.Teach the new words: 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sk:“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reading passage discuss?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in the follow-ing order(omitted).
4.Listen and read the first poem (nursery rhyme)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rhyme and rhythms of it.
5.Listen and read the eighth poem (Tang poem) and try to translate the poem into Chinese.
6. Listen and read the sixth and sev-enth poem(haiku) and analyze the sylla-bles of them and let the students draw pic-tures about them.
7.Listen and read the second and third poem(list poems)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ms.
8.Listen and read the fourth and fifth poem(cinquai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ms.
9.Help the students write some simple poems (cinquain and list poem) according to some pictures given by the teacher.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f the poems or write a cinquain or a list poem.
(二)课后研讨
课后,孔老师激动地说:“这一次的课,我感觉好多了,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有了重点;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成了预期的两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尤为高兴的是,我尝试让学生学写简单的英文诗歌,没想到学生这样兴奋,更没有想到部分学生竟然写得还不错……”
对于这堂课,教研组的老师们普遍比较满意。
有的说:孔老师通过“回答问题”,实现了“能理解”的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情感,实现了“会欣赏”的目标。
还有的说:孔老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调整了课文中8首诗歌的教学顺序,过渡自然;孔老师还尝试让学生仿写简单的五行诗和清单诗,使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的目标向第三个层次(学会写)迈进了一步。
不过,也有老师质疑。
有的说:分析诗歌的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欣赏诗歌,但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学生虽然掌握了英语诗歌的韵律,却没有掌握好英语诗歌的节奏,所以学生没有读出“诗歌”味,感受不到英文诗歌的“内在美”。
也有的说:在学习俳句诗的时候,孔老师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画画”,造成课堂的“艺术味”浓了,“英语味”却降低了。
还有的怀疑那个仿写环节是否“超出” 了英文诗歌阅读课的教学目标。
那么,高中英语诗歌阅读课到底能不能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英语诗歌“创作”,学生能否写出简单的英语诗歌呢?教研组的老师们争执不下,于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测。结果出乎我们的预料:70%的学生认为,诗歌“创作”好玩、有趣、有成就感;20%的学生认为,学写诗歌有一种“美”的体验……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的课堂上,让学生学写英语诗歌,学生其实并不是那么在乎学习的结果,他们更在乎的是这个学习的过程和过程中的体验……而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吗?
三、成果展示:教学“有所侧重”,体验诗歌之美
(一)赛场课
到了正式比赛的时候,孔老师以歌曲(诗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导入,并根据教学需要调整了课文教授英文诗歌的顺序,将重点放在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上,并对课文中罗列出的8首诗歌的讲解采用了“有所侧重”的教学策略,最后以教师的“习作”为铺垫,把学生的英文诗歌“创作”作为语言的“输出”。其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Lead-in:Watch and sing the song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Teach the words: poem,poet,rhyme & rhythm etc.
2.Read the poems fas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How many kinds of poems are there in the reading passage?What are they?”
3.Teach the eight poems in the order they need (omitted).
4.Get the students to beat 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while reading.
5.Help the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ve kinds of poems and get them to fill in the chart.
6.Show some poems and get the stu-dents to tell which kinds of poems they are.
7.The teacher demonstrates to write a cinquain according to a picture of a tree and asks one student to act as a model and demonstrates to write a list poem about the model.
8.Practise writing some simple poems (cinquain or list poem)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s and display them.
9.Summarize the meaning and beauty of the English poems and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m.
10.Homework: try to recite two of the poems or write a cinquain or a list poem.
(二)赛后反思
该课最终获得了自治区赛课一等奖,评委专家们对这节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整个备课组的老师们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我们在喜悦中总结:孔老师这堂课在成功达成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三个层次目标(能理解、会欣赏、学会写)的基础上,尝试向第四个层次的目标(即体验美)迈进,并对课文中罗列出的8首诗歌采用了“有所侧重”的教学编排,其中的第一、第二首英文诗歌侧重于“读”,在“读”中体验诗歌的结构美(韵律节奏);第六、第七首诗歌侧重于“听”,在“听”中品味诗歌的意象美;第八首诗歌侧重于“析”,在“析”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第四、第五首诗歌侧重于“仿写”,在“仿写”中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最后孔老师以教师的“习作”为铺垫,把学生学习“创作”英文诗歌作为语言的“输出”,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了这堂课最大的亮点。
我们在喜悦中反思: 尽管对课文中罗列出的8首诗歌采用了“有所侧重”的教学编排,但内容还是多了些,导致结束前有些急。如果孔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就会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笔,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在英语诗歌赏析上,如果孔老师在方法和技巧上多一些具体的指导,这节英语课会更“美”一些……
四、研究结论:定位四个层次,实施差异教学
(一)根据诗歌特性,定位目标层次
这次磨课赛课的经历,让我们对高中英语诗歌阅读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有了清晰的理念。我们将这个目标定位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能理解 (Understanding the poem)”,即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能理解诗歌的主题、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写作态度;能运用阅读策略和技巧,扫读、查找信息,快速归纳文章大意,细读捕捉和完善信息等(这一层次目标是由普通阅读课与诗歌阅读课的“共性”来决定的)。
第二层次为“会欣赏 (Appreciating the poem)”,即能分析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含韵律、节奏、结构、情感和意象),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来析诗、赏诗,体验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找出最喜爱的诗歌,并阐明理由(这一层次目标是由诗歌阅读课的“个性”来决定的)。
第三层次为“学会写 (Practising writ-ing a poem)”,即学生在了解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写作方法之后,练习仿写简单的英语诗歌(这一层次目标是由普通阅读课与诗歌阅读课的“共性”来决定的)。
第四层次为“体验美(Feeling the beauty of the poem)”,在诗歌教学中采用“有所侧重”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结构美(Rhyme & rhythm)、语言美 (Form & content)、意象美 (Im-age) 和情感美(Emotion)。在“听”中品味、在“读”(如击掌诵读、唱读等)中体验、在“说”中感悟、 在“仿写”中习得,使学生在受到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的同时,又感受到英语之“美”、英语诗歌之“美”和英语课堂之“美”,并在“美”的感受中得到情感的升华(这一层次目标是由诗歌阅读课的“个性”来决定的)。
(二)立足目标层次,实施差异教学
阅读课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每个单元的核心部分。阅读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语言词汇运用能力的培养,对文章结构、大意的分析理解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要注重研究和提高阅读课教学设计的质量。
二、阅读要求和内容研究
教师要提高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首先要研究与之相关的各种要求。具体应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七级目标)
(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2. 对教学设计现状的研究
笔者发现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
(1)对文章事实内容的低层次理解
有的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只顾着对文章进行翻译,设计的问题太浅显,基本是一眼就能看出答案,没有梯度;不注重学生在阅读前、中、后问题设计的层次化;不分学生对文章掌握的程度,机械地就文章原句提问。
(2)纯粹语言点的讲解释义代替了阅读策略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对文中的单词、词组的翻译,补充其用法,然后默写,做相关单选题,以至于学生对阅读方法策略一无所获,在考试时出现时间不够、文章深层意思理解不了、对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不出、对文章的中心论点把握不住的问题,做不了灵活的、思维性稍强的阅读理解题。
(3)过多干涉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无时间进行自主阅读体验和思考
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没有设计学生讨论或写作的部分,学生没有机会或时间运用阅读策略和思考阅读方法。学生只能听一听老师介绍了一种Reading strategy,但是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体验,不能真正地掌握阅读策略。
三、以高考阅读理解的考查要求为指导,创新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英语高考中,阅读理解题的分类为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推理判断题和推测词义题四种。以上四种题型中以细节理解题和推理判断题为主,大约占阅读理解题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下面谈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设计,使英语课堂更有效地为高考服务。
笔者以M2U1 Reading: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为例。
Step 1. Pre-reading教学设计:
1. Proverb for today:
The world is like a book; those who don’t travel can read only one page.
2. Free talk
Do you like travelling? Why?
3. Enjoy some African films.
4. Have you ever considered going to Africa to take an adventure?
What impression do you have on Africa?
课题导入以背景信息为线索,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吸引学生眼球的视频材料,引起学生哼唱的歌曲,使学生欣赏的音乐,加上教师设置的讨论话题,与学生自由地交流。而且这种交流建立在共鸣产生、兴趣提高的基础上,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渴望去阅读课文。
Step 2. Fast-reading教学设计:
Scan the letter carefully for the following tasks:
Task1 Skim the text with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ask2 Reading strategy
Task3 New words of places:
Task 4 Choose the best answers
略读和跳读是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和细节的最有效方法。教师把这两种阅读方法落实到每节阅读课上,让学生真正掌握其用法,那么学生在阅读练习时一定会事半功倍,大大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略读、跳读的灵活运用还表现在阅读时以意群为单位,改变学生一贯地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的情况,而且以词组和关键词为抓手,能够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准确把握文章主旨大意和关键信息。
Step 3. While reading教学设计:
Read the paragraphs one by one and try your best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tasks.
逐层阅读,分析语篇结构,捕捉重点细节,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读。可逐段分析,也可挑选重要段落。设计形式有true or false questions, fill in the blanks(以动词,名词为主), 或者以时间、人物、事件、地点等为线索,分析事件的主要过程。这样,学生对课文有了透彻的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Step 4. Post-reading
1. Task-based reading
2. A brief summary
Retell Toby’s travelling plan and draw a map of Toby’s travelling in Africa.
Step 5. Discussion
让学生站在整个语篇的高度,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课文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实现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学习共同提高的教学效果。
四、注意点
1. 题目有难易之分,要分层兼顾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教师可采用指示性、概括性和开发性相结合的设计题型。
2. 关注细节的同时,处理好对长难句的理解,挖掘句子的隐含意义。对文中精湛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遣词造句进行逐句分析,让学生全面立体地掌握文章各方面的知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