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量化管理工作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财务信息;数字化管理平台
一、引言
石油企业是我国能源产业的一部分,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可以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决策提供全面、有效的财务数据支持,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如何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进行分析。
二、财务共享模式产生的背景
财务共享模式最早由美国福特公司提出,是该公司针对自身财务管理问题,通过多方面的研发与调整,实现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结合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通过对企业实际管理情况的分析,提升财务数据管理工作效率,强化财务管理力度,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1]。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同时可以使管理者对自身工作情况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使其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解决管理问题,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共享模式的推广得到众多企业的重视,逐渐成为当前企业比较关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为企业战略发展与经营管理工作开展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石油企业中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意义
(一)整合企业财务资源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保证财务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在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借此收集与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资源,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优化业务组织与流程,发挥业财资源共享的优势,为企业业务工作开展提供财务资源信息支持[2]。当企业财务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后,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经营效果也会发生变化,不仅实现高质量工作,同时还为企业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二)统一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在财务共享模式的支持下,改变企业各部门财务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能够结合企业的内部管理情况,统一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与标准,为财务管理行为提供制度保障,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秩序地开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互动效果,使财务管理人员了解各个部门工作的情况,还可以将财务数据反馈给企业管理人员,为针对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三)提升企业业务工作效果
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为业务工作有序开展提供支持,解决业务工作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部分石油企业因为财务与业务信息互动不到位,所以无法发挥财务信息的作用,为业务工作开展提供指导。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主要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财务部门为核心,覆盖企业所有的财务经济活动[3]。在该模式的支持下,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发现业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的业务发展规划,为高效率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业务部门可以根据财务数据,做好资源配置与业务发展计划工作,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提升经济效益,促使企业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四、财务共享模式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
(一)统一财务信息,提高管理效果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财务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出企业经营管理状态,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目标的依据。财务共享模式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这一工作对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与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性,树立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推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4]。与传统财务工作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实现了对企业预算、执行等工作的全方位监督,可以保证企业管理工作实施的效果。财务共享模式具有实时性的特点,能够解决以往财务预算信息滞后性的问题,同时可以提升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促使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提升对财务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将此作为财务共享工作的重点,加强对石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将此运用在财务目标、业务目标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建设中,为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财务数据支持,促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加强人员队伍培训,促使财务共享模式运行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做好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工作,使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方法及原理,并主动用此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为企业发展助力。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者与实施者,其业务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财务管理工作效果。若是工作人员不了解财务共享模式的工作特点,那么将会影响财务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无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因此,石油企业可以根据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情况,组织个性化培训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养,使其掌握现代化财务管理模式,并在日常工作中灵活运用,以此增强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促使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高效开展。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财务人员的创新意识与改革发展意识,使其认识到财务共享模式是时展的要求,是自身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意识,有利于财务管理创新发展。部分财务人员对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存在一些抵触心理,认为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支撑企业的发展,不需要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当前部分石油企业虽然已经引进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但是无法满足石油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企业财务人员难以获得更多与企业内外部发展有关的信息,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财务共享模式的建设,不仅可以获得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同时可以了解市场环境,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因此需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变财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推动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与创新。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财务共享模式的操作方法,借此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为企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理论培训活动是丰富财务人员基础知识,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效果的重要媒介。通过个性化的培训,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其掌握更多现代化技术,对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训活动中,应以工作人员的财务工作水平与信息化管理能力为基础,选择适合的内容,以此提升培训效果,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人员支持。最后,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奠定基础。石油企业利用财务共享模式开展工作时,需要做好工作经验的总结,吸取财务管理工作经验,为财务共享模式的运用提供基础保障[5]。工作经验总结十分重要,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日常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员定期总结财务工作情况,并反思自身在岗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者问题,利用以往的成功经验解决问题,促使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提升财务工作效率
在石油企业中,若想展示财务共享模式的应用价值,提高财务与业务工作效果,可以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将此作为推动财务共享工作实施的载体,为信息管理、业务管理提供技术支持。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具有高度集约的特点,涉及的工作内容、信息数据非常多,若是采用传统人工方式进行管理,会失去财务共享模式建设的意义,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同时可以解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在原有的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与方法,建立符合实际的财务管理数据库,要求工作人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财务数据信息的处理工作,减轻工作压力,提升财务信息处理工作的有效性。以中石油为例,该企业建立了多个数字化平台,包括业财融合价值管理平台、全球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等。在数字化平台辅助下,促使企业业财融合,同时能够将两万余财务人员的工作批量化、集约化到不到两千人的财务共享中心完成,促进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低碳、安全化运营。石油企业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参考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立足自身经营管理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全部整合在一起,为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促使石油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四)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财务管理效果
在石油企业运行的过程中,会因为市场环境或者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出现运行风险,对企业稳定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实际工作中,石油企业应提升对风险防范工作的重视,使企业管理人员与财务工作人员认识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并发挥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优势,做好风险的防范工作,为石油企业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6]。在风险防范工作中,加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运用,利用财务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情况与业务工作情况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建立财务预警体系,若是发现问题,则需要做好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工作,利用风险防范策略解决问题,以此提升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此外,石油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应将财务共享系统作为工作的载体,增加财务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各个岗位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为企业资金管理与运用提供支持,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管理制度与日常沟通的方式,为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强化风险防范意识,促使石油企业稳健运行。
(五)建立内控制度,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
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可提高财务共享工作效果,使各项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需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优势,以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石油企业的业务、财务等经营性活动进行动态的监督,以此实现高效率管理,推动企业长远发展。首先,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石油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管理工作中,应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将内部控制工作与企业财务管理有机融合,对财务工作行为、管理行为等进行监督,使各项工作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监管下进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有较多的数据信息,内部控制中,对共享中心的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要求业务部门人员以财务管理需求为基础,开展业务工作,在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同时,完成财务目标,为石油企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7]。其次,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管理,优化系统的功能,增强管理工作效果。财务中心服务系统中应包含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资金动态管理、财务报表等功能,通过多个功能的集中建设,实现对石油企业所有业务的动态管理,为后续信息的运用提供便利。最后,立足财务共享中心,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流程。对财务共享模式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发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用,能够为管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实际工作中,需对财务共享中心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适合该中心的内部控制流程,对企业资源的运用情况进行监管,保证资源利用与配置的有效性,促使后续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五、结语
【关键词】 人均工作量; 评价; 方案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8.100
随着护理工作的日益发展,护理人员承受的工作强度不尽相同,纵横比较时需要一个具体的量化指标以衡量科室及护士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目前,各医院采用方法不尽相同,以床位使用率或周转次数评价各病区护理工作量的方法,忽略了护理技术难度、风险、工作效率、服务效果等多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和互相影响。综合评价是相对于单因素评价的一种对多项内容构成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1]。本文探讨了护理人均工作量综合考评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方法,旨在探索合理高效的护理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1 护理人均工作量考评体系的建立
1.1 现行的工作量考评方法 医院以各科室床位使用率、周转次数、护理质量控制结果等内容,在上年同期值的基础上,上浮2%作为考评内容,此方法的缺陷为:指标单一,未考虑护理技术、专科性、责任风险、工作效率、服务效果等,造成护理工作量评价结果缺乏说服力,可比性差。
1.2 护理人均工作量考评体系的设计
1.2.1 考评体系的构成 护理人均工作量=(工作强度+洗涤量+病危量+手术量)/护理人力+满意度。将封闭考核改为开放式考核指标,以零分起分,上不封顶,下不设底限,正项加分,负值减分,体现技术风险。
1.2.2 评价指标的构建 工作强度:主要考核护理技术操作项目,共84项。根据每项护理技能操作时护士劳动时间、技术价值、护理风险等赋予各收费项目一定的分值,反映护士劳动强度,是整个考核评分体系的主体。洗涤量:主要考核经洗涤中心洗涤的项目,共计10项,反映基础护理工作量。病危量:主要考核病危、病重人次,反映危重患者病情观察、治疗工作量及护理人员责任风险。手术量:主要考核全麻、局麻手术例数,手术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护理人力:主要考核护士与住院患者床位配比,反映护理人力配置。满意度:主要考核护理服务、健康宣教、康复指导,反映服务效果。
1.2.3 确定项目指标分值 工作强度(图1)、洗涤量(图2)均为加分分值,在分析各项目操作技术难度、护理所需工时、风险程度等基础上确定分值。工作量相似项目加分分值相同,如:尸体料理每例加5分,Ⅰ级护理每人次加1.2分,另外,每病危1人加1分,每例手术加1分。
洗涤量指标 评分标准
被子 1.5分
褥子、被套、大单、尿垫病衣、油布、中单 1分
枕套、烧伤垫 0.5分
图2 洗涤量及评分标准
1.2.4 核定人均工作量分值 核定人均工作量分值计算方法如下,工作强度占85%,洗涤量占8%,病危量占5%,全麻手术量占1.5%,局麻手术量占0.5%。护理人均工作量=(工作强度×85%+洗涤量×8%+病危量×5%+全麻手术量×1.5%+局麻手术量×0.5%)/护理人力+满意度×100。
1.2.5 项目指标的统计方法 通过HIS护理工作站,实现护理部与各护理单元联网,设计出护理服务模块,统计工作强度考核项目结果;洗涤量由洗涤处上报数据;病危病量由信息网络每日日报表统计结果为准;手术量由手术室系统上报数据;满意度采取护理部及医院满意度调查结果数据。
2 临床实施
2010年8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内科、外科、重症医学科、重点部门等共41个护理单元试行。以月为考评时段,护理部汇总人均工作量结果,排名上报至经济管理科进行经济分配。同时根据工作量排名情况,护理部进行人力调配,将工作量排名偏后的科室人员调整至工作量排名较前科室,以保证工作繁忙科室护理人力。
3 意义
3.1 护理工作量是反映护理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2],护理人均工作量的量化在护理管理中为人力及物资配置、绩效考核、质量监控等护理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3.2 依照护理人均工作量的大小,合理配置护士人力。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如人员不足、工作负荷大、工作满意度低、护理队伍稳定性差等问题[3],运用护理人均工作量比较临床各护理单元护士劳动强度,依据劳动强度大小分配护士,达到更科学的安排护理人力。
3.3 依照护理人均工作量的大小,有效激励护士主动工作。以月为单位排出护理人均工作量,科室排名在前十位者进行奖励,每名护士给予一定金额奖励,有效地激发了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4 在本院开展的“百日安全标兵组”、“基础护理质量单项奖”、“病房管理护理质量单项奖”、“护理文书质量单项奖”、“三星护士长”、“三星护士”、“护理质量明星科室”、“优秀护理管理者”等各项评比活动中,护理人均工作量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如科室护理人均工作量不能达到平均值,实行一票否决制。
总之,护理人均工作量考评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为护理管理者提供了临床护理工作量的准确信息,使复杂的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的量化评价变得直观明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各科室的护理工作量分布的不均衡性,结合护理服务效果,即可客观评价、比较护理单元的工作绩效;又可比较每个护理单元护士的人均工作量负荷,为管理者实施合理的护理人力配置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较好地解决了不同科室护理工作忙闲不均、奖励分配等敏感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维.护理质量绩效考评的实施[J].护理研究,2003,17(3):291.
关键词:电力工程;投标;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如果总包企业在投标阶段不考虑风险因素则在合同履行时会存在实际施工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利润降低,甚至出现亏损的局面。因此,企业在投标阶段应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因素,保证企业在中标后能够更好地履行施工合同,同时获取预期的目标利润,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一、关于国际工程风险的认知
一般情况下,国际工程的投标风险都需要经过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价以及风险预防等一系列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工程投标的风险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正确处理工程投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确保企业效益不会受到损失。所以相关工作单位提高对风险识别的正确性能够有效控制投标风险的发生,确保企业的效益能够实现持续的稳定增长。所以做好国际工程在投标过程中的风险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投标阶段的风险分析既有定量分析,也有定性分析,对于承包商而言,重要的风险因素主要有: 决策(是否投标)、投标报价、施工技术、市场环境、组织协调等,这些难以界定量化的因素构成了项目投标的风险并集中体现在决策报价及技术文件编制、投标文件的签署、装订、封标及递交上。
二、工程投标风险管控的工作策划
为加强在参与海外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风险管控体系,建议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风险管理组织
在企业高层建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审批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工作计划,审定风险管理原则和对策,对重大风险进行评估和决策,研究重大风险事故的处理事项。
在各部门建立风险专业小组,如商务风险小组、设计风险小组、控制风险小组、造价风险小组、采购风险小组、施工风险小组等,负责对项目风险的识别收集工作,负责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风险规避措施和处置方案,上报风险管理工作情况等。
在项目执行层设立风险责任人,负责执行审定的风险处置方案,跟踪风险因素的变化情况,更新风险登记表信息,汇报风险跟踪管理情况等。
2、建立完整的风险识别体系
结合已执行或正在执行的总承包项目经验,由总承包项目组成员和投标项目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罗列出可被识别的风险因素,并对这些风险因素按照商务、技术、管理、政治、自然等类别进行归类,建立风险登记表并编号排序,详细描述每种风险特性,形成完整的风险清单,作为项目投标和执行过程中进行风险识别的参考。
3、建立合理的风险分析模型
对风险的分析主要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过程:对已建立的风险清单,通过对风险发生可能性(极少、不大可能、可能、很可能、频繁)和造成的影响严重性(轻微的、较小影响、中等影响、较大影响、灾难性影响)来确定风险评估标准,建立风险分析P-I矩阵,为风险因素划分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很高风险、灾难性风险)提交不同级别的管理层进行关注和评估,制定出风险应对措施(风险预防、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风险减轻等)。
定量分析过程:在定性分析过程中由所有参与风险识别过程的人员对各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造成的影响(对成本、工期等)设定量化的系数,并把这些系数结合概率分布理论,采用专业分析软件@risk进行迭代运算,得到可视化的“成本/工期―概率”曲线,作为对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措施的决策依据。
4、编制项目风险研究报告
针对特定项目开展的风险管理过程,都需要完成完整的风险研究报告,涵盖以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项目背景介绍、项目工作范围与关键项目目标、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风险识别、风险分类与分析、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风险监测与检查。
5、建立风险跟踪及管理体系
在项目投标阶段,需由项目投标小组成员持续地对风险登记表信息进行检查更新,根据投标进展情况对风险因素持续更新评估;
在项目执行阶段,由风险责任人定期(每月)检查风险应对方案的执行情况,定期报告风险状态,识别新出现的风险,关闭已消除的风险;对于新出现的风险,需由项目组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过程,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定期向风险管理领导小组汇报项目风险管理情况。
三、国际电力工程投标风险的防范措施
1、重视市场调查和现场考察
市场调查和现场考察是依据工程项目实际情况报价的重要基础工作,市场调查应调查工程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自然环境以及出入境、进出口、外汇、税收等政策及法律规定,同时还应充分了解劳力、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及变化规律,分析市场的潜力与前景;现场考察是在对施工现场的地理、水文、地质、气候、交通等条件及当地材料供应考察了解的同时,还应与业主所提供的有关工程资料结合起来分析,以便预先发现设计、施工、安装中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反映在投标报价中。
2、注重审查合同条款,精心确定投标报价
投标报价的取胜策略应建立在吃透招标文件的基础上,要分析合同条件中的责权利条款及风险分担条款,充分理解总承包企业的工作范围,审核业主对总承包企业的设计要求、施工要求、设备安装运行要求、竣工验收以及任务量与工期的吻合性。此外,总包项目应在仔细审查招标文件及合同条件的基础上,合理增加风险性报价,如对于当地货币,要考虑与外汇的汇率时,为了保值,可适当增加保值系数,但应注意各种风险不是重叠发生的,应注意总的风险性报价的平衡。
3、加强合作协调,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分担机制
总承包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避免设计和施工的矛盾,从而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但是如果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合作协调出现问题,这一优势就不可能得到体现,相反可能对整个项目的实施不利。因此,总承包单位应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和风险分担机制,减少协调不利所引发的风险。总之,总承包商与合作单位在投标过程中应以工程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合作处理投标报价及编制标书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组织、管理、法律等问题,重点建立相关工作程序,分清投标工作界面,以整个项目投标成功及中标后的顺利实施为目标。
结语:
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项目周期内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以进行,越早进行策划对项目执行越有利。目前工程投标的风险管理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的科学化管理,将来风险的管理工作也会向着社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国际工程特别是电力工程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工程的投标的复杂性也越来越体现出来,这就要求相关单位积极制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淑霞.国际工程项目投标阶段风险管理研究[J].国际工程,2012(04)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卫生工作和卫生改革方针政策,以构建规范有序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建立和推行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制度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对基层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不断推进我区基层医疗机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与发展。同时,通过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基层医疗机构的行业自律,真正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便捷、质优、价廉的医疗保健服务。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应坚持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全程监督的原则;二是量化管理的原则。三是动态监督的原则。四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二、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决定成立以区卫生局局长赵平同志为组长,副局长江喜范同志、卫生监督所所长任波同志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全区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三、责任分工
区卫生局医政科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根据各自职责负责受理辖区内量化申请并积极配合完成各相关工作。
四、工作主要内容
区卫生局在认真分析总结以往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依据现行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通过调查研究和论证,制定出台配套的《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标准》和《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评审及公示办法》,统一检查考核办法,统一考核评分细则。
(一)强化依法执业,严格实行执业许可制度
1、规范机构依法执业。基层医疗机构必须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开展对内或对外的医疗服务活动。执业地点、服务范围和诊疗科目必须严格限定在核定许可的范围之内,严禁超范围执业。严禁私自变更执业地点和出租科室、变相转让和出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亮证执业,接受社会和患者监督。
2、规范医护人员依法执业。基层医疗机构除行管后勤岗位可以聘用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外,其他医药护技岗位必须聘用有专业技术职称和国家规定的执业资格医护人员。门诊、病房临床医师必须具备执业医师资格并正式注册在本工作单位,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护士执业证书并正式注册在本工作单位。严禁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和无执业资格的人员从事医疗和护理工作。
(二)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医疗服务条件
1、个体诊所房屋建筑面积一般不少于80平方米;门诊部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与所设科室相配备的卫生服务机构面积标准要求。
2、各科室必须独立设置,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分开,相对独立,生活区和业务工作区严格分开。
3、房屋布局合理、舒适、洁净,适应医疗服务工作需要,符合消毒隔离要求,有医疗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有独立的卫生间。
(三)配备常规医疗设备和药品,满足日常医疗服务需求
1、配备有诊察床、诊察桌、凳、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氧气瓶、污物桶、处置台、药品柜、器械柜、紫外线灯、高压灭菌等基本设备。
2、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如口腔诊所必须配备检查治疗和消毒灭菌专用设备。
3、有单独的急救箱并备有医疗急救药品和相关设备,配备与开展诊疗科目相应的药品。
(四)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1、制定并落实核心医疗制度,保证医疗质量。制定并落实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护理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2、强化医疗安全措施,保证医疗安全。实行医疗差错和事故处理医疗机构法人责任制,发生医疗事故应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积极妥善处理。
3、严格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统一门诊日志、门诊处方、门诊病历等,书写规范、完整。门诊登记书写合格率≥95%,处方合格率≥90%。
4、传染病登记本、消毒灭菌记录等书写规范,登记完整,传染病报告及时,严禁瞒报、谎报、迟报。一次性医疗用品采购、管理、使用、毁型、消毒、处理达到规定要求。
5、医疗废物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分类收集、并向指定地点及时清运处理,有完善医疗废物转交记录。
6、无违反医疗机构管理、医师执业管理、药品管理、传染病和院感管理、计划生育“两禁”管理的执业行为。
7、严格按照《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无非法医疗广告的行为。
(五)加强形象建设,统一规范个体医疗机构标识标牌
1、基层医疗机构室外悬挂区卫生局统一的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名称、诊疗科目等内容相同的标牌;在室内醒目处悬挂《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统一规范的诊疗科室标示牌、服务项目及价格、常规药品价格公示牌、医护人员基本情况公示监督牌。
2、医护人员衣帽整洁,佩戴统一的标识胸牌上岗。
3、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基层医疗机构相关科室内统一悬挂医师工作职责、护士工作职责、药师工作职责等各项岗位职责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制度、注射室工作制度、治疗室消毒制度、消毒液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等制度和健康教育宣传栏且上墙。
4、基层医疗机构内外环境绿化、美化,便民服务设施齐全。
(六)实行不良记录登记备案制,落实日常监管
卫生主管部门、卫生监督机构及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日常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监督意见书和情况通报,督促整改落实,并根据相关法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并作为医疗机构不良记录予以登记在案,作为量化分级管理和医疗机构校验的客观依据。
四、实施的范围及对象
实行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的范围为全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不含一级),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站、门诊部、诊所、医务室、卫生室等。
五、实施步骤和主要方法
(一)实施步骤
1、制定方案:年4月,拟定《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实施方案》、《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评审及公示办法》、《区一级以下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现场评分细则》。
2、调查摸底:年5月底前,开展调查摸底,制定《区个体医疗机构一览表》,全面掌握行政相对人的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医护人员数量、联系电话等监督信息,对每个单位建立量化分级监督档案(一户一档)。
3、启动实施:年6月上旬,召开区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工作动员大会及培训班,并印发有关文件标准,正式开始实施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4、自查及申报登记:培训班结束后各单位按照标准进行自查整改,自查达标后到所辖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进行申报。申报登记日期截止到6月底,逾期视为放弃申请。
5、组织检查:年7月下旬开始,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组织人员对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现场评审检查。以后每年根据工作安排,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年度考评检查。
6、评审认定:年10月上旬,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对现场评审检查情况进行首次综合评定,提出初步意见,报领导小组审定。10月中旬,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正式审定提交的评审结果,研究确定各医疗机构的监督量化等级。
7、公示授牌:年11月中旬,在各街道卫生监督与疾病控制工作站对评审认定的各级别等次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公示。对公示无异议的基层医疗机构监督量化等级由区卫生局正式发文予以公布。
8、监督处理:从年12月上旬开始,结合专项整治和评审认定等次情况,对C级以下不合格的基层医疗机构实施限期整改,重点督查,并视整改情况依法处理。对达不到C级的个体医疗机构给予暂缓校验1-6个月,经验收仍未达到标准的,依法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9、形成制度:从年起,将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与《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度校验工作结合起来,进行一年一度的综合评定,逐步形成我区医疗机构的常规管理模式。
(二)主要方法
将基层医疗机构风险和信誉度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面向社会公示。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工作,采取日常监督检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年度校验现场审查、集中检查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参评单位进行量化评价,依据综合评价情况确定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监督检查频率,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不同层次的行政监管处罚措施。实行动态管理的办法,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信誉等级评定后,根据各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实际情况,每年度对获得各等级的医疗机构进行复核,并根据日常监督和复核情况定期调整信誉等级。凡违反关键监督项目,或年度评审分值达不到相应标准的,则采取取消或降低等级的办法。对于轻微的违规,如果能够在限定时间内整改并达到标准要求,则可保留其原等级不变。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培训,广泛宣传动员。
一是由区卫生局统一印发《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和相关检查考核标准,分发到各医疗机构,并要求认真做好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召开我区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动员大会,正式启动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
三是定期举办各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和业务主管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组织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管理专题培训,培训学习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法律、法规及量化分级管理考核标准,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使监督管理部门与各医疗机构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组织检查评比,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区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管理评审公示办法》所确定的评分细则,对基层医疗机构量化分级监督实行动态化管理。凡在评审年度内发现已评定等级的基层医疗机构有一次违法行为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处罚的,必须降低一个等级,并取消本年度A级评审资格,一年内受到两次以上行政处罚或者造成一级以上医疗事故的,可直接降低两个信誉等级,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本年度已被评审为某一较低等次的基层医疗机构,经过努力,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各项评审指标达到新的水平,可向区卫生局申请提高信誉等级,再次进行评审、公示和认定。
一、风险管理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金融中介组织,与一般工商企业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银行利用客户的存款和其它借入款作为主要的营运资金,自有资本占比低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本身具有较强的内在风险特性。现代金融业的竞争与其说是资产规模的竞争,不如说是金融风险管理的竞争。我行成立时间较短,资本规模较小,在抗风险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因此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是提高我行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风险管理工作现状
基层农行虽已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是风险管理体系更新较慢,与业务发展相比有较明显滞后。业务的飞速发展,总是伴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总会触及到原先风险管理体系的“灰色地带”。在原有的制度中找不到依据,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该采取怎样的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这些都是我们在推广新业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将所有风险囊括在我们的现有风险管理体系中。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碰到“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这大大增加了我们办理业务的潜在风险。
二是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相对落后。我行现在使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大部分以经验分析为主,重视定性分析,在定量分析上有所欠缺。从而导致在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测等方面主观性比较强,科学性不够。
三是在风险防控意识上仍有所欠缺。风险管理光是有周密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是远远不够的。在风险管理过程中人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如果主导的人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那么一个再好的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再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也会失去应有的效应。
三、完善我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基层行在其经营的历史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舆情风险等。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特指信贷风险,指贷款人能否如约偿还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信用风险的定义,对于银行这样的特殊企业,信用风险即指贷款人因违约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风险,具体表现形式为贷款人拖欠银行的贷款或利息、呆账、死帐、违背贷款契约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良贷款”。防范信用风险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要培育一种新型的信贷文化。我行为改善信贷文化,提高信贷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三个要”改良方案:一是要全面增强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全员风险意识和合规文化。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贷人员风险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贷风险的高低。只有我们的工作人员时刻将风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的信贷风险才能得到更好地控制。二是要解决信贷业务质量不高的难题首先要抓好提高信贷人员素质这一基本工作。加强信贷人员专业素养培训,提高他们的信贷风险意识。三是要加快制度建设,用制度管人,做到人治与法治相结合。根据贷款企业特点,设置贷款质量考核指标,落实贷后管理业务流程中的具体责、权、利,量化风险预警指标,实施贷后管理考核激励措施。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保全预案制度,对于高风险业务,进行细化分析,设立风险预警指标,严格监测,并在贷后检查后提出保全预案。创新贷后管理手段,加强电子化建设,借助科技手段强化贷后管理。通过对贷后管理的远程监控,提高贷后管理的效率和覆盖面。要健全风险等级评定制度。首先要建立银行内部掌握的客户资信评价体系,然后定期根据数据库中客户的财务报表和其它资料,对客户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价记录。运行方式上可由信贷前台部门推荐客户、收集填报资料,信贷管理部门独立地进行信用等级评定。为保证客户的信用等级管理的科学性,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加强信息库的管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使数据能正确的反应客户的真实经营情况,同时要注重数据库信息的及时更新,避免因信息的滞后所带来的风险。二是完善客户评价体系。我们首先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再根据客户的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评级。保证客户评价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然后我们还要加强贷款的风险等级管理:一是加强对分类认定调查、审查和审批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其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分类技能;二是要明确规定贷款业务中的硬性条款,比如对逾期天数、欠息时间等做出硬性规。要加强信贷风险的监测与监督。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体系,前移风险防范关口。我们要加强自身制度建设,建立一套严谨可靠,具有前瞻性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做到风险可控,信息多元,将风险层层拦截,尽早将它消灭在萌芽中。二是严格期限管理。我们要科学分析客户需求的资金总量,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合理的贷款期限。在贷款期限内要及时督促客户到期还款,以免信贷资金别挤占挪用,形成风险。三是加强贷后管理。在贷款发放后我们要定期检查借款人财务报表,了解其经营情况,并根据信用评分模型及时对借款人信用等级进行调整。四是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紧密结合。首先我们要确保现场检查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切不可将现场检查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与此同时,我们要重视非现场检查的电子化建设,通过全面及时有效的在线监控系统,对信贷业务的合规性进行检测。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效的将两者结合起来,不仅能减少信贷风险的发生,还能为我们节省许多人力物力。
2、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指的是由于商业银行本身的原因特别是由于管理不善、技术支持系统落后等而诱发的商业银行职员恶意利用这些漏洞损害商业银行的利益而带来的风险。
要建立框架清晰的操作风险管理体制。我们要根据每个行的行情因地制宜,应时制宜的制定自上而下,环环相扣,相互制约,与时俱进的操作风险监控体制。其中包括完善的各部门的相互制约机制;完善的操作风险管理、处理及反馈程序;完善的操作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程序;完善的内部控制和第三方评价体系。
要搭建分工明确的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我们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监管部门,由它牵头,其他各部门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制度与其配合,最后由它负责汇总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管理层。各部门应对部门内的业务情况和员工工作情况负责,保证每笔业务的合规性,保证每位员工认识操作风险并且规避操作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地、独立地检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是否由上至下得到有效实施。此外我们应依靠外部审计等外部力量进行第三方评价。
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有密切的联系,内控环节出现漏洞很容易产生操作风险,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内部控制能力建设。首先我们必须针对银行的各项业务制定合理严谨的操作流程和风险防范政策。将内部控制贯穿于银行日常工作的始终,渗透到各个操作环节之中。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现有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对于新出现的风险点要及时补充相应的措施进行覆盖。
要培养员工的操作风险意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贯彻“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建立完善的的岗位职责制度,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员工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岗位设置目的等;唯才是举,将每个员工按照其特长安排到各个岗位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员工进行操作风险意识培训,将风险防范意识深植到每个员工的潜意思中。强化对操作过程的控制,对关键风险设置定性和定量指标,建立操作风险预警机制,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做到风险的早发现,早处理,从而将风险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舆情风险。舆论风险管理在现在的银行风险管理中有着其重要性和特殊性,但由于它在国内尚属于“新兴风险“,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和误判。加强舆论风险管理总的目标概括为八个字:主动防范,应对得体。
思想认识要到位。声誉是银行的一种无形资产,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我们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形成以舆论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舆情意识,从上到下形成一致的管理意识,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工作。首先,我们的领导层要加强舆论风险意识,起好带头作用。行领导要清楚的认识到舆论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切实将舆论风险的重要性提高到与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风险相同的高度。以身作则,以维护银行品牌形象为己任,慎言慎行,起好带头模范作用。其次,加强全行培训,提高全行员工舆论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培训,讲座,会议等形式向全体员工阐述舆论风险的重要性,倡导员工规范自身言行,考虑可能引发的舆论风险,自觉维护银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