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问题;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一、读者角度剖析图书馆流通服务可能存在的问题

1.无法快速准确地获取图书

开架借阅书籍的模式为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教师和学生可多选择性地浏览查询所需类别的图书,但同样也正因为开架借阅,会引发书籍资料摆放混乱的问题。尽管高校借阅主体为高素质人群,但他们仍然会受到自身借阅习惯的影响,部分学生仍不遵守图书借阅规范手册。

另外,图书馆流通部同事信息分享能力存在不足,较容易提供错误的信息指引,极大地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寻找所需书籍的复杂度。

2.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流通服务部部门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直接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对图书馆的整体印象。图书馆流通部中部分工作人员受限于传统守旧的管理理念,认定自己仅仅扮演的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的角色,却往往忽视了对前来借书的教师和学生服务的重要性,片面认定自身的工作职责是保障好图书的安全以及进行相关借阅手续的办理,并未与老师和学生进行过多的交流。对借阅教师和学生热情不够,无法快速解决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关馆内制度信息分享不及时等诸多方面,均对流通服务工作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3.借阅及续借系统不成熟

图书馆软件管理系统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均有待提高。在实际借阅操作中经常会发生一些问题,如借阅前台服务器发生故障,图书条码经常模糊,图书条码容易脱落,图书条码磨损严重,管理系统软件存在数据误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借阅图书的等待时间,进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借书的热情。然而,很多高校的图书馆借阅系统中,由于自身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水平,导致部分流通系统并没有预约图书和催还图书的功能,在图书超期后无法及时进行提示,同样也无法进行续借操作,对读者借阅图书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利性。

二、加强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提升的措施

1.开展在校新生入馆培训课程

新生入馆开展的课程培训工作,与图书馆流通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密切相关。新生入馆培训课程应包括:介绍馆内布局、藏书结构、图书分类;讲解借阅流程、注意事项、网上预约续借、网上查阅图书编号;讲解图书馆相关管理规程、图书馆安全防范管理办法。相关培训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进一步保障后续流通部工作能更加有序地开展。

2.提升馆员服务意识

流通部同事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与储备,学习图书馆学、管理学以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爱岗敬业,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同时也应与馆内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要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根据学生的喜好推荐优质的书籍,并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导向服务,保障图书借阅归还有序进行,提高学生对借阅的热情。

3.提高图书馆借阅系统先进性

提高图书馆软件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建设新型的流通服务馆藏体系,构建快速高效、排架灵活、流通高效的馆藏体系。尝试引入RFID馆藏体系技术,为图书馆走向智能化提供技术储备。同时对现有馆内图书借阅体系中出现的条码容易磨损情况,引入二维码更加稳定成熟的技术,保障图书记录的有效性。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使读者更加方便快捷地完成预约和续借等操作。

三、总结

图书馆流通部是整个图书馆的窗口部门,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整体印象,加强图书馆流通部的服务意识,对在校学生开展多次图书馆课程类培训课程,提高图书馆借阅系统先进性,努力提升图书馆流通服务的质量,增强学生对读书借阅的热情,充分发挥流通部在图书馆中的作用,取得教师和学生对图书馆的信赖和支持。

参考文献: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互联网+”;骨干师资;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73-03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此后一系列文件,对国家骨干师资培养许多具体环节和内容进行了规定,推动了职业学校开展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相关工作。笔者学校作为中职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在历年的师资培训实践中,探索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慕课教学,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特点及其师资培训的冲击

(一)知识迭代快,课程开发滞后

企业通过产品快速迭代,迅速占领市场、抢占资源。产品快速迭代,带来了知识体系、商业模式、经验案例不断更新。很多培训课程过了2个月就不再适用,知识快速迭代需要课程开发的更新速度加快和信息更新速度加快。

(二)信息渠道广,讲师权威性受到挑战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一切,使信息透明化、去中心化。随着移动互联时展,微博、朋友圈、公共微信号等直接扩展了各种信息化渠道,学员可以很方便地从手机中获取各种案例、各种信息,可以直接加专家的微信、微博,接受多种思想和观点,给培训授课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习得方式多样,导致课堂专注力低。

二、借助“互联网+”进行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价值诉求

(一)对培训前期沟通诉求

传统的师资培训由于前期沟通不畅,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能是来到培训基地后,才了解和熟悉培训课程以及相关内容;基地因不了解学员的基础只能被动地按照计划规划课程。依托“互联网+”平台,培训基地可以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之间建立互动,按照学员需要规划课程体系内容。

(二)学员全方位互动的效果诉求

“互联网+”背景下,微信、QQ等互动交流工具为基地和基地、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即时沟通提供了便利。学员可以自学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专家、同行沟通,研讨、发帖、聊天、讨论,依托互联网平台随时把握学习进度、学习程度,自己调节,自主选择,节省了时间、精力、资金、资源。

(三)培训内容对学员碎片化时间的整合能力诉求

互联网有整理“时间碎片”之功效,能帮助承训学员摆脱时间的束缚,随时随地学习。依托“互联网+”的骨干师资培训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骨干师资培训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上的种种限制,学员培训学习的内容既有必修也有选修,根据喜好和需要自主选择,既增强了骨干师资培训的针对性,也提高了培训的效率。

(四)培训学习的空间拓展诉求

“互联网+”拓展延伸“国培”的空间。视频教程、电子图书等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互联网。每一期的骨干师资培训项目实施以后,基地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积极开展各种“对话”手段,不断反思培训效果,获得培训管理经验,促进骨干师资培训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互联网+”中职骨干师资培训的管理实践

培训基地在其承担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中,积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国培”项目进行深度融合,造出全新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生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配置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到师资培训项目各个阶段之中,优化培训项目,及时调整培训方向,提升培训质量,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国培”骨干师资培训项目的发展新形态。

(一)利用互联网开展参培需求调查

培训基地承担的“国培”项目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学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在早期的“国培”项目实施中,这种差异造成了后期“国培”课程设计和实施遇到诸多的困难。培训基地在得到学员的报名信息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参培学员培训需求调研工作,基地通过互联网发放调查问卷,收集参训学员的基本信息、职业能力现状、培训期望、关注培训要点等“对话”信息。培训基地通过互联网收集完成学员未到校前的培训需求信息后,依托这些收集的数据,有针对性地分析“培训内容”及“如何培养”,掌握学员个体学习特征及培训期望,为后期培训方案规划和设计提供重要参考依据。这种培训前期利用“互联网+对话”的沟通机制,使培训基地及时了解参训学员需求,帮助学员提前了解培训师资、培训流程及基地环境情况。

(二)利用互联网优化培训教学管理

1.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在线微课程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培训学习需求,配合“国培”后期的终身学习的发展趋势,培训基地开展的教师培训课程,都需要教师完成配套的微课的录制任务。其中,“国培”微课程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指导教师自己动手录制的微课;二是来自课程实施期间参培学员利用智能移动工具录制的微课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培训基地积累并形成了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超市。微课程满足参训学员利用碎片时间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还可以满足其学员返校后的继续学习,消化没有理解的知识内容。培训基地建立的在线微课程,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信息、知识、观点和思想的自由共享等方面。其优点是互动性较强,参培学员可以参与网上课程的实际运行,参与有课程团队提供教学过程管理的学习,有学习的时间节奏、预习阅读、课后作业等教学活动。

2.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沟通和分享

通过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分享个人成果是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参培学员都具有多年教学经验,他们在各自的教学领域中都形成了某种专长,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把各位参训学员的专长有效地发挥出来,是各培训基地开展基于“互联网+”培训应用模式时应思考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使得为每位教师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有效记录学员的学习分享记录,形成在基地培训学习行动轨迹的大数据,智能追踪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推荐合适的培训主题,使培训项目更加契合教师的培训需求。

培训基地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服务,把教学资料和微课视频等内容上传到服务器。参训学员可根据需要随时随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学员和基地的管理者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充分对话;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微课、教学信息、开展专题讨论等;教师和学员利用互联网开展课程讨论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教学及答疑服务。学员之间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讨论、分享和交流。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在网上发起研讨主题,自l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专门就某一课题或教学问题展开学习和研讨。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培训过程学习和分享,让学员的主体性得到强调和重视,他们乐于接受培训,培训不再是工作和生活的负担,而是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

3.应用“互联网+ ”改进评价体系

基地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互动评价,可增进学员、教师和基地管理者彼此之间的了解。互动评价是基于互联网平台通讯的一种重要形式,利用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社交工具,允许课程教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基地管理者之间对课程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在课程学习的评价上,教师可设计评价量表,以为互动评价提供依据,该互动环节能对学员学习成果中的不妥之处进行恰当的修正;也更加明确地指导学员获知学习过程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帮助受训教师获知自身的学习成效。此外,教师还积极推动参训学员之间利用互联网平台上的设计工具开展互动评价活动,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果的一个总结和反思。评价结束后,学员可以查看自己的得分和其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使互动评价的结果更加有效。

在培训阶段中期以及培训完成后,培训基地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放问卷开展学习之后的调查和反馈,了解学员对培训阶段意见和培训后的发展状况。这些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学员反馈数据,作为培训基地调整培训计划的行动依据,在培训完成后收集的数据作为培训的总结以及下一期培训项目的规划参考;同时也作为验证基地培训质量更新的标准,做到持续改进。

(三)利用互联网开展“国培”后效应调研

传统的“国培”师资培训项目中,学员在培训基地完成规定时间的学习任务后,返回自己的工作单位,整个“国培”项目正式结束。在终身教育的背景下,培训基地推进“国培”项目培训后期阶段模式,利用“互联网+”通讯平台,以抽样方式采访学员所在单位领导,了解学员培训之后在教学、课程、实训、工作室、参赛以及科研方面发展情况,把培训成果带回学校后对所在学校的引领作用等。这些调查反馈信息既可作为对培训基地培训效果的反馈,也可为基地后期调整培训课程设计、优化培训过程管理提供帮助,更有利于促进培训基地对后期的培训过程的管理。

参 考 文 献

[1]苟明太.浅析互联网+ 时代的高职技能教育创新[ J ].亚太教育,2015(7):139.

[2]王秀丽.网络环境下Moodle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

[3]王娟.“互联网+ ”的多维模式研究与分析[ J ].无线互联科技,2015(8):46-47.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英语学习策略 听力策略培训 策略培训评估

国内外对英语学习策略的界定至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英语学习策略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此展开的策略培训受到广泛的重视。然而大多数对策略培训效果的评估方法仅局限在对学习者培训结束后学习成绩结果的定量分析上,通过对培训过程中学习者行为变化的定性分析评估一项策略培训效果的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新的策略培训评估方法,用以检验策略培训的效果。

一、外语策略培训评估方法的研究回顾

外语策略培训是为了达到语言课程培训目标和强化教学效果而对学生为何、何时和如何掌握外语学习策略所进行的培训(Cohen,1998;Ellis and Sinclair,1989)。上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针对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忽视认知工具和策略这一现象提出了外语策略培训的必要性。Vogely(1995)对受试大学生对策略使用的看法和其在实际听力理解任务中的听力水平进行了相关比较,结果显示学生尽管知道学习策略在解读听力文本中的必要性,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充分利用这些策略资源。Oxford(2001)通过新数据指出学习策略指导对于语言学习者的重要价值。在评价策略培训的重要性时,Cohen(1998)强调策略培训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让学生掌控学习进程增强学习的能力,并就此规划出策略培训的三个主要目标:(1)开发学习者本身独有的策略体系;(2)促成学习者的自主性、自我导向和自我评价;(3)鼓励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学习承担更多职责。这些目标都关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成果。对外语策略培训项目评价的研究主要围绕如何衡量学习者培训的效果展开。目前研究者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者任务进展度数据的量化分析上,只有少量研究试图考察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和学习过程。McDonough(1995)指出现有研究中关注度的不平衡,对任务进展度的实证研究仅能提供部分参照。他指出学习者因参与策略培训项目直接在语言项目上取得的进步相对不明显,只能通过某种测量方法才能观察到。鉴于策略培训的目的在于改进学习者技巧,增强其学习动机,培训效果需要通过对学习者的行为和外语学习态度的长期观察,而不是从其在外语水平上的提高显现出来。因此,评价学习者学习过程和态度的方法在策略培训项目的评估中尤为重要。Ree-Miller(1993)等学者同样表达了对策略培训评估研究的不满,主张进行历时研究决定多种变量的相对效应,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一个变量或策略培训的某一个方面。这一观点得到顾永琦(1996)的赞同,他指责那些将学习者策略使用频率排除在外的研究,主张某项策略的使用频率才是学习者成功的原因。尽管对诸如考试结果等的量化数据是策略培训评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这些量化本身就不完善。正如Weir和Roberts(1994)指出的那样,定性数据能够提供有关教和学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们对参与者意味着什么的信息。正因如此,本研究决定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检验学生在一项大学英语听力策略培训项目过程中的行为变化,旨在发现对策略培训开展有效性评估的潜在方法。

二、英语听力策略培训评估方法的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受试对象为某重点高校60名大学二年级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他们参加了为期16周的英语听力策略培训课程的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和完成后,研究者对受试学生进行逐一访谈并录音,并要求培训教师对学生的进步表现做工作日志记录。研究者随后对访谈记录与学生在每周的听力测验成绩进行对照分析,目的是对受试者在策略培训过程中和完成后的行为变化进行类型和分类识别。数据分析具体过程包括:(1)综合教师工作日志和学生访谈两种数据来源;(2)对两种数据进行转写和转译;(3)回顾数据进而从中得出初步的类型和分类;(4)将初始分类与其他数据进行区分;(5)细化类型和分类组。

三、英语听力策略培训评估方法的效用分析

该研究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受试者在参与该策略培训课程中和结束后所体现的变化有四个方面,分别是:(1)外语接触度,包括听力材料(激励学习者听更多的真实材料)和策略练习(提高学习者应用听力策略的几率);(2)信息处理度,包括理解过程(激发学习者更专注、更有目的性地去听)和记忆维持度(提高听力输入在记忆中的维持时间);(3)策略储备(调动学习者依据个人情况选择听力策略的积极性)和策略迁移(使学习者将听力策略转移到阅读和口语任务中);(4)语言水平和理解程度的变化(提高学习者听力理解水平)和对外语学习态度的改变。具体来说:

1.听力材料。策略培训项目激发了学习者听更多真实材料和选择更复杂材料的欲望。还有一些学习者尝试将这些听力策略应用到更为多样的文本类型中或更高难度的材料中。学习者从听力理解中取得一定的进步中,受到鼓励,尝试着将学到的策略应用到其他类型的真实材料中,并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以后可能会遇到的兴趣更难的材料中。结果表明,策略培训项目似乎已经激发了学习者主动寻找更难、更复杂材料的兴趣。

2.策略练习。策略培训同样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练习已学策略的机会。这种变化可以从学习者策略培训前后的经历中看出。一位学生坦言:“策略培训本身就是一种新的学习。过去听听力是逐字听,听得非常困难,现在能够运用听力策略有的放矢地听了。”这些回馈表明培训在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方法上已经产生了影响,帮助他们更关注学习过程中应用理解策略的可能性。

3.理解过程。一些学习者提出在听力策略培训之后,他们听外语听力是变得更专心、更有目的性了。其中一位说道:“学会这些策略很有帮助。当我猜出一个单词或一段文字的意思后,我变得更有条理了。”另一位报告:“我使用上下文提示,尽管使用这一策略花费了不少时间,但至少我听得更专注了,与以前相比,我的精力更集中了。”这些都表明策略培训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听力过程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4.记忆维持。一些学习者将理解策略的使用与听力输入在记忆中的长期存储联系起来。一名同学在培训第四周时说:“推理策略很有帮助。因为思考和猜测,我对内容的印象更加深刻了,记住的时间也更长了。”这说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思考和猜测,在推理策略培训后使输入的内容印象更深刻,而这又进一步强化记忆存储。由此可见,更长期的记忆存储是策略培训的另一个内部学习过程变化的结果。

5.策略储备。在策略培训过程中,一些学习者表达了对某些策略的偏好。一名同学强调自我监控策略的重要性并报告说:“我听英语的时候很容易走神,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我应该多训练自我监控这项策略,监督我自己非常重要。”可见,尽管策略培训项目介绍了不同的策略,学习者们似乎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策略储备库,并将某些策略凸显出来重点对待,用以适应他们各自的语言输入过程方法及个人学习风格。

6.策略迁移。有些学习者将学到的听力策略迁移到其他诸如阅读或口语任务中。尽管培训老师没有直接指导他们进行迁移,但他们主动进行从听力任务到其他任务形式的转变。一名同学谈到他将策略从听力扩展到阅读时说:“当我参加英语考试时,在阅读部分我首先快速浏览一下问题,之后我便可以知道读这篇文章时我大概要做什么了,对于那些出现次数多的单词,我就更加关注。”另一名同学描述她将关键词策略应用在口语任务中的情形:“重音和关键词方法在口语学习中非常有效,现在我知道我不必把每个单词都发得非常清楚。”这种将策略从一种语言模式向另一种语言模式的迁移在培训过程中时有发生。

7.语言水平。一些学习者描述他们对英语口语语速的理解是如何改变的,并将其看做是听力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主要归功于策略培训。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水平的提高不是通过一项标准化测试来评估,而是通过学习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成就来评价。尽管没有诸如考试成绩这种数据验证的支持,自我评估在该研究中还是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当学习者对策略使用的效果满意时,他们使用策略的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调动。

8.学习态度。在策略培训项目进行过程中和完成后,一些学习者培养出对外语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例如,一名学生报告了自己对待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我感到我自己爱上了英语了,因为有了这些策略,听英语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数据表明,那些在培训项目中有满意经历的学习者更容易培养出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这表明策略培训项目可以形成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不同观念和看法。

四、结语

该研究结果中的分类支持了现有文献中的某些观察,例如策略储备库(激发学习者在听力策略中的自我选择)与Cohen提出的策略培训目标之一,即培养学习者个人策略体系是相符的。本研究对于将策略培训评估从基于测试分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中进一步向外扩展有推动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行为态度、策略使用和理解能力所发生的变化是可以考虑的潜在评估标准。策略培训对学习者的影响不仅是提高其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发生积极的内在变化。因此,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评估方法,要从对最终结果或所取得的视频标准扩展到定性和以过程为中心的评估。

参考文献:

[1]Cohen,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New York:Longman,1998.

[2]Gu,P.Y.Robin Hood in SLA:What has the learning strategy researcher taught us?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6:1-29.

[3]Oxford,R.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in R.Carter and D.Nunan.The Cambridge Guide to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

自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决定实施全国“百万校长培养计划”以来,我国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经整整20年。20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虽然在培训目标界定、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模式选择、培训师资培养、培训评估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更深层次的系统运行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实效性的角度,还需要基于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视角为培训提供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专业化保障,在为更基础性和更针对性的方向上给予理性引领和实践探索,以此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方面给予符合校长发展规律以及培训活动自身规律的行为选择和政策支撑。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对校长专业化发展和专业化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中小学校长职业的专业化转变层面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职业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校长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基于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给校长群体、个体带来的专业化提升和成长优势,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

(一)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现状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的起始时间比我国略早, 培训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问题中心模式

上世纪90 年代初, 美国将医疗教学模式引入到校长培训中, 该模式以校长已有知识为基础, 以获得管理技能为培训目标,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校长积极思考, 鼓励探寻问题解决的新见解、新方法。主要包括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馈四阶段。该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 以问题为导向 , 校长是主动学习者, 教师是促进和设计者。

2.同辈互助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 以教学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 强调为校长提供批判性检查自己和其他校长行为的机会, 培养校长全新的思考及思维方式。校长通过观察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反思个人管理行为, 通过自我反思、借鉴, 提高其管理能力。操作过程包括

观察、反映式访谈和领导结构框架构想三要素。

3.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国外校长培训中心试图参照医疗、建筑等行业的做法,把培养目标定位是培训教育管理专家。强调校长的自主学习是成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培养校长称为反思实践者。

4.辛迪加模式

辛迪加模式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讲座、个案研究、参观学校、辛迪加小组讨论等完成对校长的培训。按照校长经历组织设计工作并促使合作, 让校长轮流当主席, 加深校长之间的认识与了解,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培训过程以辛迪加小组( 3 -20 人) 为单位, 以研讨会形式, 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法。校长最少担任一次专题讨论主席和秘书, 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倾听后要做出评论和建议。培训学院帮助校长运用知识, 营造辛迪加学习氛围, 并将培训过程制成影像资料, 再分析各自的表现, 提高自我认识的客观性。[1]

5.校长专业资格模式

英国教师培训署根据《国家校长标准》, 先后推出《 国家校长专业资格》( NPQH) 、《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 ( HEADLAMP) 及《在职校长领导计划》( LPSH) 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校长培训计划 。现以NPQH 为例:NPQH 是校长上岗的必要条件, 是英国现有三个校长培训计划中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程序最复杂的一个计划, 分为申请、入门、发展、最终评估四个阶段。只有通过最终评估的校长, 才有资格参加校长岗位竞聘。

通过实施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注重了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使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促进了各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提升。

(二)实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的中小学校校长培训工作自“八五”以来,至今已经经过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团体到个体、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从全国一统、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组织培训到统一与多样化组织培训相结合,从看重校长队伍(整体发展需要)到看重个体校长(个性发展需要),从校长一般职业培训到校长专业化发展,使中小学校长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同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也进入了校长培训的“高原期”、“沼泽地”阶段。从多维认知的一般视角看,在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培训质效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整体要求,在运用培训模式中还出现如下问题。[2]

1.在培训定位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培训工作的核心元素。

2.在培训实效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作培训工作的核心问题-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 3.在培训研究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校长培训研究的主要课题来深入研究。

4.在培训系统上,还没有完整准确地把握培训模式的实质性问题,在理解上表面化、肤浅化。

5.在培训模式选择上,还不能切合实际、专业化、科学化地运用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出现盲目性、随意性。

凡此种种,体现出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模式的视角上出现了培训定位、培训实效、培训研究、培训系统、培训模式等方面的不适应和不协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上问题缺少对校长工作实践的关注,没有对校长培训需求做深层次的调查分析。尤其是对校长培训模式的整体把握,其工作的结构和逻辑还不能满足校长工作的实际需要。[3]

基于对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当前校长培训研究的反思,可见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系统虽然在组织架构和课程设计、培训模式及培训实效上已经取得成效,但从培训运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视角看,还需要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定位上为培训的专业化提供现实保证,在更为基础和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专业化上做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培训实施的载体就是具体的培训模式,通过一定的培训模式,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培训模式主要是指,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校长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校长与专家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情景进行学习?基于校长的认知特点和校长的实践性知识形成需求特点,探究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对于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整体工作而言,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界定: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获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实现一定培训目标而实施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培训模式既是对培训课程实施概念化的体现,也是培训课程实施的载体,做为链接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培训模式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特点,也要考虑到校长的认知特点。由于现有的培训课程是学科本位的,以系统学科知识和管理理论作为校长学习的主要内容,缺少对能力技能培养的实践知识,导致现有的培训模式远离工作情景,系统理论的学习产生的“惰性知识”较难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构出新的知识。[4]

因而,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基本条件就是需要与校长的工作情境高度相关。也就是说: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即:“自上而下”的了解校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和指导,给予显性知识的教学与指导;“自下而上”就是在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实施教与学,给予隐性知识的教学指导。

校长培训需求分析模式就是“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培训模式之一。这种模式针对当前校长培训中对校长调查不足的现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针对性的需求分析,调查校长专业特点、结构素质、能力水平等,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培训课程。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校长能系统思考学校及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定量研究的方式给予校长和培训机构有关校长专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描述,揭示校长专业发展结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的特点是定量化、程序化、易操作、结论明确,便于对校长培训进行分类分层指导。

校长培训案例研究模式也是“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培训模式。案例研究能提供给校长虚拟情境,使校长们更有利于在案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并将校长所熟知的管理事件典型化为案例,在教学中进行讲述,使培训内容能够贴近学校实践,使案例研究成为联接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案例研究模式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校长的判断力、系统思维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其重心是培养校长的研究方法、思维范式、研究能力上。

校长培训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都是“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培训模式。

同伴互助模式(简称pal)是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的教学管理研究所创设的,这一模式就是将模拟问题情境深入至现实情境,并以旁观者的站位观察情境中的校长行为及决策,使校长在角色转换的时空中,体验如何超越事物本身实践系统思考和理性分析。旨在为校长提供机会,回顾与检验自己的日常行为,思考行为和意图是否一致。校长通过地位相当的同伴帮助和支持,进行知识和技能学习。同伴互助的整个过程包括在理论框架指导下,参培校长进行个人反思、观察同伴,相互诘问,共同讨论、改进实践。通过互助式学习提供结构化、有始有终的反馈,有利于校长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改进不足、相互学习、交流问题、增长经验。“同伴互助”还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督、同伴评估等。[5]

校长培训问题中心模式是集系统思考、实践、学习模式之大成,将思维训练、能力提升集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校长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只有当学习是基于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学习的所有权才能由校长把握。“问题中心”培训模式,就是让校长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的学习。它在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上得以彰显。也就是说,“问题中心学习”就是让校长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框架。

问题中心模式强调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校长通过合作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学习隐含与问题背后的管理理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为此,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建构(界定)有以下几点:

1.培训目标指向“学校发展”而不是“校长发展”。致力于促成学校之间的师生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学校发展。

2.培训数量指向“团队合作”而不是“专家讲授”。注重团队智慧,促进团队发展。

3.培训内容指向“问题解决”而不是“理论提升”。直面学校发展困境与难题,使培训效果迅速转化为工作质量的提高。

4.参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训校长”。参训校长是真正的培训主体,既是学习者、观察者,同时也是专家、导师。

(二)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施都有不同的内容。从培训主体看,有院校培训、导师制培训;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资格证书培训、岗位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培训;从培训过程看,有“三导(-导学、导思、导行)培训、科研探究培训、六步三式(集中理论辅导、分散回岗消化、在岗扫做实践、参观考察借鉴、总结交流提高、培训成果展示。他助式、互助式、自助式)培训、主题参与培训、“学研改实一体”培训(学习、研究、改革、实践);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从培训课程实施角度看: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训,有虚拟工作情境为主的培训,有实践活动为主的培训;综合起来,大体归纳为以下8种培训模式。

1.课程进修培训模式

课程进修模式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分为控制、以证书为导向、侧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讲授一般依托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及相关高等学校。同时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形式。课程研修模式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较系统的传授教育管理知识,还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从校长参培学员反应看,还有如下弊端:

(1)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与校长实践导向的工作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所选课程基本上是学科导向的,与校长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差太远。这也是在培训过程中,缺少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师资紧张,因人设课比较严重。校长在培训中,很需要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快速实现知识转化,因而对课程进修培训模式不能满足校长的培训需求。为此,以什么方式呈现理论知识?以什么样的培训模式将理论知识传输给校长,使其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整合在一起,是课程进修培训模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忽视校长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利于校长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进修培训模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校长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实现方式,这种培训模式也有其重要的价值,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建构以校长需求为导向,适合校长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

成人学习则是为了扮演社会角色的需要,有一种立即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对成人来说,教育是一个提高能力以应付工作中面临问题的过程。而机械、灌输、枯燥的学习方式,已经使校长感到厌倦。应该给校长以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情景,使校长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围绕着学校中的问题有思考的冲动。这种培训模式转化,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在课程内容、培训教师、教学程序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实效。

2.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是最早广泛运用于医学和法学专业人员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将已经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培训,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校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校长学员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慨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培训方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就是让教育的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的综合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作为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有效连接模式,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是在校长培训中较为理想的培训模式。但在培训实践中还存在几点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案例教学培训,多以案例作为培训讲课的支撑,但对于案例的使用和开发还处于比较浅层次阶段,校长学员比较认同来源于实践的案例、有针对性的案例。

(2)案例来源受到限制,案例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使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虽然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对于训练校长思维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模式,但培训专家很少有做校长的经验,很难获得从学校实践中的第一手真是案例,其案例来源基本上都是二手材料。这就使案例教学培训的实施效果打折扣。

(3)案例教学培训过程参与机制设计不良,不利于校长参与学习。案例教学培训与课堂讲授式培训的不同,就在于校长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动交流。但在培训中,一方面授课专家的“一言堂”,忽视、排斥了校长的事迹经验,而用其教学主体的地位使传授的知识合法化,以使在整个培训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大降低了校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校长对案例准备不充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校长又没有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就不能对课堂中所呈现的案例进行分析、解释、讨论。在案例讨论中,还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教师先入为主,校长的思路受到局限,无法启发校长们以批判的视角对案例进行研讨。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需要在各个环节设计上有利于校长参与学习的机制,从案例收集、案例讨论到形成案例报告都要确保每个校长参与其中,并扮演好设计者、引导者、推进者、激励者、调节者、挑战者、总结者的角色。这既有助于校长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又有利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形成,还可以激发校长自主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校长理论高度的提升和升华。

3.课题研修培训模式

课题研修培训模式是是基于行动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理论而建构的教学培训模式,是行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在校长培训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理念和系统方法,行动学习法强调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提出学会学习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校长培训中使用行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课题研修培训模式 ,就是要通过行动学习,不是简单地主张在行动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校长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使个人通过反思并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指导其行动的理论知识。这种培训模式也有一些缺欠,导致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1)对课题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不准。由于校长对于行动学习的内涵以及行动研究实施的步骤不了解,将行动研究学术化,认为研修培训就是要写学术论文,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以及严谨的研究方法。所以对研修式培训有“讳莫如深”的态度,从而产生为难情绪,学习热情骤减。培训部门应该适当的为参培校长指导,包括行动学习的理论依据,基本概念、实施程序、操作策略,以及如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结合在一起,使研究和工作一体化。

(2)在课题研修培训的行动学习中,课题研究小组未能更好发挥作用。课题研究小组是参培校长、指导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它是指多个个体的集合,是一个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分享专业成长经历的集体。这其中,校长们有着共同获相似的研修任务,有着共享的实践性的知识基础,即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性知识。但目前,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激励机制的安排,运作不太顺畅。

4.任务导向培训模式

任务导向培训模式是以任务导向学习框架为基础,从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校长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设计了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

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注重实践、注重现场、注重操作、具有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校长参与研究、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研究,有动态的意蕴。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培训实践活动中观念与方式相脱节,忽视校长已有的教育背景及培训时的非情境性教学的弊端,充分关照到校长不同的学习风格等个性差异,充分发展校长专业自主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造就有思想的实践者有效平台。[6]

5.“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

“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是根据校长专业成长阶段,让每个校长的参训角色双重化。每位校长在培训中既是受训者,又是培训者;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校长们向高一层级的导师请教,也努力反思,提炼自己的经验教训,为下一层级的校长提供指导帮助,这也是不断自我反思与提炼的过程。[7]

6.“聚焦诊断”培训模式

“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是借助培训集体的团队力量,围绕某个主题,对某所学校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为学校发展寻求突破路径。“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优点,直接把参培学员学校作为案例,专家、参培校长一起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是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培训更有实际启迪意义。

7.“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培训模式

“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式”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关注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校长研究水平为重点,吧美国的基于问题(pbl)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校长培训活动,并以科研与培训整合为目的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建构流程是:(1)培训机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校长仔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2)从学校亟待解决的矛盾中提炼出带有根本性的关键问题;(3)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4)围绕课题,组织开展具体研究活动;(5)通过不断反思,获的课题研究成果。

8.“异地研训”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是一种从封闭培训走向开放培训的有效培训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充分借用区域内资源,合作互助的“异地培训”;二是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异地培训”;三是借助国际优质资源,进行“异国培训”。

通过对相应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梳理,为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形成奠定提升基础和实践支撑,以此为校长培训专业化的有效实施探索路径。

(三)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还存在以下的局限性。

1.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培训,局限在学科化、被动化

这种培训模式以课程进修为特点,它的变式包括专题式培训、教育考察-会诊模式中的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以课题研修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其主要特征:以学科教学为主的培训,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依据组织课程与校长工作的逻辑结构不相符合。其局限体现为:培训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学科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校长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忽视校长的工作经验在学习中的地位,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结;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学科化,降低了校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学的理论知识在校长被动学习中很难得到有效的建构。

2.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局限在表面化、形式化

这种培训模式以模拟实践情景形式为教学模式。它的变式包括模拟情景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主要特征:需要校长和培训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情景做出完整的描述,尤其对培训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个模拟情景中起到发起者、指导者的作用。

其局限体现在:在培训实践中,一方面从案例的来源看,校长作为处于案例情景中的主角,应该是案例的主要来源。但是培训中校长并没有成为形成案例的主力军,依靠培训专家寻找案例,使案例的质量和真实性都降低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对案例的收集不规范,培训机构尚未形成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库,在案例的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较随意,缺乏对案例完整的、缜密的阐释,对案例中的任务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导致校长不能进入情境,最后形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以课题研修为主的培训,局限在理论化、差异化

这种培训模式是基于实践情境的行动学习为表现形式。其表现特征:是通过校长自身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反思以此形成问题意识。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改善校长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为:校长在对课题研修的认识上有偏差,对结果的重视多于过程,将研究报告学术化,形成理论的堆叠对自己学校问题的研究较少,也说明校长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的定位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使研修的目标出现偏移。同时,校长置身于实践中,却由于对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确而使问题停留在表面,不能将问题予以明确化,不能做进一步的挖掘,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理论和实践发生断裂。

三、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中,接受经常性的专业引领和职业培训是不可缺少的。要保证校长的专业发展,建立相应专业化的校长培训体系是必要条件,而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是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质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多样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综合体系

1.确立专业化的培训目标

专业化的培训目标是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核心要素。 校长培训目标应从学校发展方向和校长的自身发展角度来确定, 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2.设计专业化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即课程设计培训专业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培训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一是校长个体需求, 在确保理论高度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校长的实际, 重视校长个性发展, 关注校长自我实现, 以此来确定其接受培训的层次、类型及内容; 二是学校组织需求, 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宗旨, 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找出其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三是社会需求, 要考虑教育的超前性, 进行未来预测, 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这样的探索, 有助于校长以更理性的思维解决新形势、新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和发展问题。[9]

3.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注重科学性与操作性, 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研讨与交流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引导学员主动获取信息,联系实际, 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 以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 让每一位参训校长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研讨、碰撞, 进而通过梳理、反思、总结, 形成新的办学理念与方略; 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 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突出问题进行会诊, 这些都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4.运用专业化的培训手段

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搭建包括网上学习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具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借助互联网, 培训导师向学员传递信息知识, 布置作业、检查学习情况。学员在家庭、学校接受指令, 询问问题。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 也使多向选择式交流成为可能, 提高工作、学习的综合效益。校长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 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就感兴趣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培训的专业化, 使教师和学员通过现代化手段共同建立学习共同体。

(二)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 在培训模式的运用上采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模式

专业化培训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性。 构建和运用培训模式应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从校长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状况、教改要求、校长的实际水平与学历程度等情况。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定位的培训要采取相应的专业培训模式,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

改变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组织环境传统校长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部门对培训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创新, 影响了培训院校培训的能动性和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面对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校长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宏观指导培训教学业务,宏观监控培训质量, 给培训部门以更多的培训自,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使培训部门在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长培训的质效。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创造和准确的价值取向来定位,才能构建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以及科学的、可持续的、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校长管理智慧[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9).

[2]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3]吕蕾.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林森. 吉林省基础教育干训蓝皮书[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5]娄南平.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模式的建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2008(27).

[6]夏芳.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

[7]龚孝华,吴开华,贾汇亮. 校长专业发展与能力建设[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范文第5篇

微软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是三个字母“A,D,K”:A(attract),表示吸引最好的人;D(development)意指发展最好的人;K(keep)表示保留最好的人。“A,D,K”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选人、育人、留人。

企业在吸引、稳定、激励员工的同时,更应从战略高度来思考人才的培养、知识的积累与企业文化的传承。服务于企业培训的E-Learning(在线学习),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分析每个学习者的差异和方向得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然后调取相关材料,以一定的方式激励、监控学习者,以保证学习效果。可以说,E-Learning平台突破了面对面的传统教学方式,为企业培训提供了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培训渠道。笔者通过XS公司“网络商学院(E-Learning平台)”项目建设,对企业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进行培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XS公司是一家高科技研发型企业,其实施“E-Learning平台”项目的动因包括内、外两方面。从内部因素看,XS公司在内部培训上与国内同类企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培训即时性不够、资源利用不足、覆盖面有限、重培训轻学习等;从外部因素看,企业身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学习方式层出不穷,特别是作为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在企业内部培训中更好地发挥“科技”的价值,已经成为摆在XS公司培训部门面前的新课题。

四个明显优势

现代知识经济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更新员工的技能,及时把握新的机遇、应对新的问题、掌握新的技术。为此,员工培养的范围应该更广泛,内容更精湛,并且要求员工具有更熟练的操作技能。而网络学习方式的快速性与一致性、随意性与即时性等特点,则极大地满足了企业对内部培训的需要。

首先,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需将个人的经验积累起来,形成规范,提高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企业员工的培训就由简单的内部培训升级为知识管理,再到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而E-Learning这种学习方式能为企业提高生产力,节约开支,并提高员工忠诚度。

其次,企业要将关键技能从个别人“专有”,转化为组织的核心技能进行传播,网络学习使这一过程事半功倍,而且降低了学习成本。

再次,基于网络的培训方式,可以将员工学习与岗位实践更紧密地结合。在线培训是以员工岗位职责为基础,对提升员工岗位工作能力、降低人员离岗培训成本成效显著。

最后,在线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成果的分享,员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时间上宽裕,空间上自由,随需而动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效地降低面授学习的时间成本。

七个关键要素

通过XS公司“网络商学院(E-Learning平台)”项目建设,笔者发现,企业有效构建适合自己的“E-Learning平台”应当注意七个关键要素,它们是成功进行E-Learning培训的有力保证。

1.明确企业对E-Learning的需求

E-Learning本质上是一种管理机制,从课件的制作设定、管理机制的建立等,都需要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调研分析,以保证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企业在决定引入E-Learning培训方式后,关键要确定是否能将E-Learning的价值放在企业的核心价值链中,这种培训方式是否适合企业需求和目标。

2.保证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作为一项在线培训项目,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持,或者无法保证计算机和网络这两个重要工具的稳定性,将会给学习者造成直接的困难,降低学习者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刚开始实施的阶段,往往会增加学习者的抵触情绪。XS公司本身具有较好的企业信息化基础,同时,企业员工的信息化能力较强,这为成功实施在线培训项目提供了便利。

3.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操作界面友好化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学员阅读一份内容复杂的书面培训资料时,可理解其中70%的内容,但当员工从计算机屏幕阅读同样一份资料时,却仅能理解全部内容的25%。这就要求在线培训课程的设计者要结合网络授课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地设计课程,使授课内容引人入胜。同时,根据阅读者的习惯,将课程文字设计得简洁有力,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视觉效果,使学员便于记忆。为此,联合项目组对课件界面进行调整,使其更加尊重企业现有文化以及员工的心理习惯。

4.学习方式的推广和新学习工具的推介

在推广和实施E-Learning之前,企业一定要兼顾学习者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初始技能,如果条件适当,最好先编写一个关于学习工具教学的手册,以便减少学习者在接触新的学习工具时带来的阻力。在XS公司E-Learning项目创建之初,联合项目组就在公司内部组织召开“XS网络商学院学习动员会”,在员工中大力宣传、讲解网络商学院的培训管理制度、课程特色、优势等,还向员工现场演示使用方法。在经过大量的内部“营销”工作后,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也提高了他们对E-Learning这种网络学习方式的重视程度。

5.课堂培训与在线培训相互结合

无论是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还是E-Learning在线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和缺陷。因此,企业在实施培训时,最好将E-Learning教学与传统教学交叉运用。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和网络的优势,又可以减少员工初次使用在线学习时的不适应感。

6.重视培训过程中的人际交流和协作

据相关调研发现,当企业要求员工独立完成在线培训的课程时,仅有25%的学员能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但如果通过E-mail、电话或小组讨论等方式辅之以教师指导,则完成学习任务的员工会增加50%。可见,学员在向其他同事介绍自己、提问或分享学习经验时,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都有较大提高。因此,在线培训一定要努力为学员创造一种“社区气氛”,使“社区”发挥出强大的“黏合剂”作用。在XS公司的项目中,联合项目组制定出“学习沙龙”方案,每季度由企业各部门根据指定的必修课程,组织员工进行学习交流,员工可以在“沙龙”中交流学习经验,增进学习氛围。

7.培训效果的测评和跟踪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