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尾巴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一直都不喜欢社交网站。我几乎不用MySpace、Facebook或其他会把我的私人信息与“网上朋友”圈子分享的服务。我避免使用这些服务的主要原因是我无法确定,运行这些服务的公司会如何使用我的信息,或者说,他们根本无法保护我的个人信息。
上个月,关于Facebook广告和Beacon技术的争议激怒了用户,这正好证明了我对社交网络隐私的顾虑是完全有道理的,甚至是有预见性的。
事情是这样的,Facebook采用了新的自动化口碑广告服务。个人用户、安全专家和隐私监管人则抱怨Facebook暗中搜集用户数据或Facebook合作伙伴的服务数据。这些用户在网上的行为和活动都受到了跟踪,有时还在他们不知情或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就被公开了。而据Facebook说,搜集信息的意图在于向网络用户和其社交网络中的人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
从上个月开始,人们就一直在表达着他们的愤怒和震惊。我也很愤怒,但我一点也不惊讶。搜集使用信息的技术很早之前就有了,只不过Facebook是第一家有胆量用它来获取经济利益的公司。
要怪就怪网络经济学吧。
互联网有大量的内容和无数服务,但基本上只有两种融资方式,用户直接为内容或服务付费,或服务提供商使用广告来抵消内容或服务的真正成本。
作为用户,我们非常不情愿自己付费。有一种观点甚至认为,互联网上的就是免费的。我们习惯了免费使用复杂的服务,如旅行计划、娱乐信息、研究能力、比较购物,还有社交网络等。
但是总得有人为这些内容或服务买单,所以网站只有转向广告来支持他们的业务。
对于这些社交网络来说,融资计划也是如此。开发应用程序和为我们的虚拟生活提供存储空间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Facebook不从用户那里收钱,那就必须得从广告商身上取得资金。这会怎样?广告商希望他们的钱能有回报。Beacon的设计就是为了提供这种回报。
我敢说,在美国没有一个广告商不渴望获得像Facebook这样的个人信息,这是为了明确2000万人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为了使用这些信息向那些可能想购买某种产品的顾客投递合适的广告。这就是做广告的目标。
第一,工作理念要自觉服从于和谐社会建设。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必须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就是最大政绩的思想,不断增强维护稳定的大局意识、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围绕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把和谐稳定思想贯穿一切公安工作和一切警务活动的始终,作为衡量公安工作成败优劣的首要标准。广大民警要自觉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己任,在公安工作实践中坚持做到凡有利于和谐稳定的事就主动做、及时做,凡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的就不做或缓做。从小到受理一起案件,处理一起纠纷,纠正一起违章,大到处置都要从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出发,决不能因为我们的执法工作和警务活动引发不安定因素。同时要深刻认识公安机关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站在全局高度,积极为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当好参谋,时刻关注民生、关注社会不和谐因素,特别是注意了解敏感时期、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突出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加强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对可能引发局部矛盾冲突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在城乡社区警务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员“晴雨表”、“减压阀”的作用,将各种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消除在初始阶段,切实担当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保障者和促进者。
第二,公安执法要着眼于和谐社会建设。公安机关是国家重要执法力量,公安机关的基本活动大量的表现为执法活动。面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公安执法提出的新要求,要正确处理好与民主,打击与保护,管理与服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端正执法思想,转变执法观念,克服就案办案的单纯业务思想,注意将执法办案与化解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除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分子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外,对罪行相对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分子,如未成年犯罪、初犯、偶犯和受害人有过错案件应区分不同情况,在法定范围内从轻、减轻处罚,立足于教育挽救。要依法正确适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直接、监外办案和劳教所外执行等轻缓操作性政策,只要没有社会危害,不影响办案诉讼顺利进行,只要有利于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改造,能不拘留的尽量不要拘留,可不逮捕的尽量不要逮捕,不片面追求拘留、逮捕的多少,尽可能减少羁押数量。要慎用扣押、冻结等刑事侦查手段,尽量减少当事人不必要的损失,切实把人性化执法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贯彻到侦查、监管、、执行各个环节上,防止因对一个人执法不当给几家人、几代人造成痛苦和伤害,进而失去几家人、几代人对公安工作的信任和支持,使公安执法既达到维护法律尊严,震慑和预防违法犯罪,保障社会稳定的目的,又有利于缓解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和不安定因素,建立新型警民关系。
第三,公安行政管理要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十七大对行政管理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公安行政管理工作要从构建和谐社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营造优质服务环境这一需要出发,创新工作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引导民警坚决摒弃单纯管理的陈旧观念,彻底改变依靠行政命令和管理就是处罚的工作模式,自觉寓执法、管理于服务中。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 及时推出方便群众的利民措施,尽可能减少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手续,缩短工作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公安机关高效率快节奏的要求。要严格规范公安行政执法,同时力求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从有利于增强发展活力、有利于教育整改出发,只要不是危及公共安全,形成严重治安隐患,或者违法违规行为情节轻微、危害后果不大的,一般不要采取停业、停产、扣押等处罚措施。在处罚标准上,除对无视行政法律法规,阻碍公安正常执法主观恶性较大的外,一般采取就低不就高,就轻不就重的轻缓处罚方式,以真诚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以和谐管理打造和谐警民关系,取得行政执法的最佳社会效果。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设计;教育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79-01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个性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力量就是从教育者的个性这个“活的源泉”中流露出来的。我们平时上课要求都写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教案。特别是在新课标下,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如何设计好教案做好课前的准备就越发显得重要了。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础,设计好了才望上好课,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在写教学设计前,应做到“六看”。“六看”指的是看课标、看教材说明,看训练重点、看预习提示、看教材内容、看课后练习。
1、看课标。“课标”是我们教学的依据,也是备课的依据,备课前要钻研课标看看教材同课标有什么联系,该体现什么重点,对所备课文有什么要求。
2、看教材说明。教材说明最能体现课标精神和编者意图,要通过看教材说明把握所备课文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从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应的教学方法。
3、看训练重点。训练重点,是集中体现教学目标的,它是针对课标和教材体系本身确定的,看训练重点就在于教学定向,要围绕训练重点定目标,选方法。
4、看预习提示。它是对所学课文的轮廓介绍,是备课前对课文内容熟悉的一条捷径,预习提示中常有对作者简介,文章背景提示,主要内容的叙述,主题思想的揭示,学习方法的建议,值得思索的问题,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
5、看教材内容。这是备课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对教材内容不熟悉,不可能运用自如,更无法架轻就熟,要从亲身的读中去感受文章最能体现重难点的地方,去感受文章最美的地方,以此为备课奠定基础,也才能做到胸有全局。
6、看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教师备课前不但要练习,还要一丝不苟地做练习,通过做,了解训练点有哪些,这些训练点分散在课文哪些地方,该通过哪些方式引导学生过手,这样才能写出质量高的教学设计来。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六看”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范例:?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待尾巴进入课堂。(情景设置法:突出“趣”字,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兴趣,为课堂营造轻松活跃、民主的氛围。)
老师长尾巴了,帮老师想个办法。(学生发言)
你们会怎样对待一个“长尾巴”的老师?(学生继续发言)
大家没有,唯有老师有,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这节课每个同学也跟老师一样冒出一条尾巴,那会是怎样一个情景?或者我们每个人一生下来都带着一条可爱的小尾巴,那又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2)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动物的尾巴。同学们再帮老师一个忙,老师要为“动物世界”策划一期节目,节目名称叫做“神奇的尾巴”,请同学们为老师推荐一些动物,说说理由。(学生发言)
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自动物,列如直升机的发明来自蜻蜓的启发,雷达的发明来自蝙蝠的启发。课外的想象很多也来自动物,来自于身边的生活。美国一位作家为我们作了大胆的想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注意读书“四到”,划出佳词妙语。(2)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字障碍。(重点字词:闲暇、翘起、蹭等)(3)自由朗读,揣摩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行文思路。(4)分组讨论:课文分几步展开描述的?(提示:提出设想――想象样子――装点保护――尾巴功能――美好愿望)
3、研究学习
(1)学生与文本对话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在作者的想象中,人类的尾巴是什么样子? ②人类对尾巴的态度?③尾巴的作用、功能?④作者对人类有尾巴持怎样的观点?(上述问题涉及全文,答案均在文中有显示,可有效帮助学生研究课文)
看图说话:联系课文插图,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复述课文如何展开丰富的想象。
(2)学生与老师对话
①课文想象丰富、奇特,举出你最感兴趣的例子加以说明。
(提示:意在激趣,运用想象举一也可,略有分析)
②作者以大胆、奇特的想象提出“如果人类也有尾巴”的话题,并对尾巴的形状、功能等作了描述。那么作者的想象有何根据呢?(提示:体会想象既有客观事实的合理性,又有不X荒唐的奇异性)
4、迁移拓展。尾巴有种种好处、如果每个人都装上一条尾巴,会不会带来什么烦恼?请联系生活展开想象(学生自由发言,想象力的迁移)
(提示:既然尾巴有多种功能,它也可能带来很多麻烦。让我们为自己设计一条理想的尾巴,要联系生活,扬长避短。)
基本要求
内容:从“样子”“装饰”“作用”三个方面展开想象;方案由图案、说明文字两部分组成。
形式: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设计方案。
注意:能写的写,能画的画,能说的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点子;方案展示:小组共同上台展示作品,口头说明方案。(每个成员参与)
5、课堂小结。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文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变换角度,对同一事物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新的见解。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同学们也不妨试着对周围的事物,换个角度去思考,大胆的作出假设,提出不同于传统的新见解,也许你会获得一种别有洞天的喜悦,让我们在生活中大胆运用合理奇特的想象,创造更加丰富多姿的生活吧!
参考文献: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导入后,老师说:“小壁虎在哪里捉蚊子?”一名学生答:“在墙角。”“谁咬断了他的尾巴?”“一条蛇。”“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心里怎么样?”“难过。”“它会想什么办法呢?”一名学生说:“问别人去借。”老师非常高兴,马上接下去说:“对呀,小壁虎想到了去借一条尾巴。”老师说:“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哪儿?”老师一边问一边点击课件。孩子们一边看画一边说:“小河。”“对了,它看见——?”小鱼出现在小河的背景图上。“小鱼!”孩子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小鱼的尾巴在水里干什么呢?”老师连续问。孩子说:“小鱼摇着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壁虎与小鱼怎么说呢?”一学生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真有礼貌!小鱼会同意吗?它会怎么说呢?”孩子们同样回答得非常顺利。最后老师说:“我们一起把小壁虎与小鱼的话来学一学,演一演,看谁学得最像。”一时,小手林立,小脸通红:“我来,我来!”师生合作扮演壁虎和小鱼边做动作边讲述故事中的对话。就这样,以简单重复的方式学习与老牛、小燕子、妈妈之间的对话,一直到下课,课堂表现得非常“活跃”。
案例分析
实践中,我们发现此类“活跃”的课堂为数不少。真的是活跃吗?是学生的兴趣高吗?是老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吗?都不是!教师的问题实质很简单,学生只需读过一遍课文就能回答——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就有这篇教材。作为一年级语文课堂,这样的活跃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层思维和想象的活跃,充其量至多只能算是热闹。不见沉思和有序,其实没有任何语文价值。究其原因,这同一些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有关。不少教师把文本解读等同于翻阅教参,抄抄教案,对语文价值的挖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教学设计时只凭感觉浮光掠影罗列几条,然后照本宣读。结果是目标肤浅,流程简单,不同的教学内容组织框架如出一辙——遇到对话就提问,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遇上动作突出的对话就表演,以“发展学生大胆表现的能力”。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只是老师的“演艺剧场”,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多半无缘。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则经典的知识性童话故事,文中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黄牛、燕子借尾巴这一故事主线,巧妙地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及小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读这种类型的童话,目标有两个:一是认识童话所渗透的科学知识;二是感悟文中如何以生动有趣的情节、活泼形象的语言来展现科学知识。语文教学重点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对此类知识性的童话故事,教学时在科普价值的显现上,应凸显文本所蕴含的语文价值,重点完成语文教育目标,适当弱化文本中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如认识价值等,将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移到重视文本形式、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来,为科学和语文之间搭起一座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策建议
1.阅读文本,获取“第一印象”。
初涉教材,要通览整体,以获得“第一印象”。不可仅凭教学参考和网络,就匆匆着手教学设计。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说:“在读文、设计方案之前,我决不翻阅任何参考资料,就是自己认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和思考,整体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向谁去借?怎么借?对方怎么回答?”,其实就是故事发展的主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清故事情节,知道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知道这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从而落实“初步认识一些小动物尾巴的作用”这一目标。
2.再读文本,把握文本重点。
通览文本后,进入细读,在细读时,除了要看文本传递的科学知识外,还要看一下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语言,铺设什么样的细节,用了什么方法描述,怎样遣词造句,怎样布局谋篇,从中深层次地把握文本的语文价值。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是事件核心,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黄牛、小燕子借尾巴,把握出现“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一则是通过对话,向学生介绍文中三种小动物尾巴的作用以及小壁虎尾巴有再生功能这一特点;二则隐含有小壁虎因借尾巴而产生的系列心理变化与情感体验,由难过、焦虑、矛盾、失望转而欣喜,具有浓郁的感彩。教师要抓住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小壁虎拥有完整的尾巴——掉尾巴——长尾巴的情感变化,诱发孩子自主表达的意愿,尽可能根据不同动物、不同身份、不同心情读出不同语气、语调,而非只知道不同尾巴的作用和仅停留于内容的单一复述和机械表演。
3.丰富外延,凝练文本内涵。
一些具有科普性的经典故事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内容,教师需要借助各种工具和途径进一步了解文本的信息,旁征博引,丰富文本外延。如,课文提到壁虎尾巴除有“再生能力”以外,还有三个特点:一是能自切,因为壁虎尾巴长得不很结实,节与节相连处骨头很脆,所以在遇到危险时通过自切尾巴达到自救;二是再生需要一段时间;三是还有平衡和吸附的功能。如此就不难理解故事中反复出现小壁虎“爬呀爬”是有原因的:其一是因为小壁虎挣断了尾巴而使身体失去平衡,影响爬行,故而爬得慢;二是因需过一段时间才能重新长成尾巴,所以爬的时间比较长。文本中的语文形式“爬呀爬”和语文内涵“过了一段时间”是统一的,是对这种一定时间的摹写,教学应体现这种语文形式的解读。
多年前,斯霞老师就这样引导学生:
师:我提个问题,请你们想想,为什么写“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小河边”,连用几个“爬”字,而不是写“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生1:说明小壁虎爬了较长的时间,尾巴不是断了立即就能长出来。
生2:小壁虎爬呀爬,说明爬的路很远。
生3:小壁虎爬的时间很长。
师:对了,所以课文上写了“爬呀爬”,而不是写“爬到……”你们可去调查调查,还有什么动物的尾巴、腿、脚,弄断了又会慢慢地长出来。另外,再想一想过去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
生1:《燕子飞回来了》一课,燕子飞呀,飞呀。
生2:雪花飘呀飘。
关键词:科学规划 合理掌控
美术有别于其他学科课,常常以精美的教具、精彩的示范、精心的设计吸引人。但是美术课必须是名副其实的“美术课”,都必须立足于本学科专业特征,以美术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规划教学设计,灵活地掌控教学过程,切实提高美术课的效率,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美术课如何科学规划教学设计,合理掌控教学过程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科学规划教学设计
科学地规划好教学设计,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在设计美术课堂教学时,应关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等,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准确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这充分说明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预期达到并可以测度的学习结果及具体规格。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核心与灵魂。在一节课中,教师准备教什么?希望学生学到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如:浙美版第三册《好大的向日葵》,有些老师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向日葵的基本特征。2、感受向日葵有大有小的画面风格3、鼓励小朋友用多种颜色画出五颜六色的画4、通过观察向日葵花盘、叶子的形状特点,并体会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我觉得该目标过于笼统,不好界定,而目标3的主体对象是教师,目标4更是空洞,课堂上很难达成该目标。因此根据教材的安排和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向日葵、欣赏向日葵的美;2、了解向日葵的各个部分,感受向日葵变化多端的花瓣,饱满的形象、以及向日葵丰富的色彩;3、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来表现半命题画《—――的向日葵》,培养学生有创意的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任务明确,也容易达成。还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内容合理
老师们在上公开课时,有时为了展示课堂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往往将两课时的内容压缩到一课时中,于是,课堂教学上就出现了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现象。到了学生做作业的时候,老师们催促声不断:“好了没有”,“快一点,抓紧时间了”、“还没完成的同学先放一下” 更有甚者,学生水粉颜料刚调好,下课的铃声就响起,只好把作业放在课外,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给课堂教学留下遗憾。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当考虑学生最需要的什么,时刻提醒自己该环节对于目标的达成和重难点的突破有无帮助,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和话语都应尽量避免,尽可能的在有限40分钟内,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
(3)教学形式适度
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的确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过于花哨的课堂只会令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热闹过后却什么也没有学到。例如有一位老师在上《线条的魅力》一课,开始时,请大家欣赏一段flas,短片内容很新奇,引得学生哈哈大笑,看似把课堂气氛调节得很不错。可短片内容跟本堂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而后的作业展评环节,教师更是别出心裁地运用了花瓶拍卖会的形式。立刻,孩子们情绪高涨。然而,静心细想,这样的形式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到底有没有帮助?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环环紧扣,更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适度地把握教学形式,切忌过度包装。
二、合理掌控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不是单纯地实施教学方案,它是教师在教学实施中的一个再创造过程,是师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该在学科、学生、教师、师生互动等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关注教学的全过程:抓住学科特征,凸显主体地位,适度留有空白,关注动态生成等。
(一)抓住学科特征
美术,“美”即“审美”,“术”即“技术”。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美术教育必须包涵审美教育和技术能力的培养。而美术审美教育和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只能通过美术的手段来实现。比如课堂上教师的示范,不但加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他们清楚地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和方法,而且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上《椅子设计》,教师课堂上亲自折纸,展示了不同的椅子(如图),这种示范,使学生在通过直观欣赏、观察、思考进而模仿的过程,掌握了椅子基本的制作方法和创造方法,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意思维。
正如上海师范大学胡知凡老师所说的:“美术老师不要忘本,自己的专业是美术,专业素养与专业以外的东西如何把握,这是教师们需要好好考虑的。希望老师把课堂教学落实到实处,认认真真地上课,扎扎实实地上课,还美术学科的本位是十分重要的。”
(二)凸显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总是围绕着教师的表现,教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就算是偶然关注到了学生的行为表现,也都被当作是教师“教”的效应,或者是教师“教”的反馈。而教师更多的也只是关心自己的教案能否顺利完成,根本无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学生共同感悟、讨论和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多多关注学生的需要,将“主人”的地位归还给学生,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掌握学习的方法。如:就拿一年级的《东南西北》一课来说吧,东南西北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折了,那么,我们不妨就请会做了的小朋友上来示范,教师只要从旁提醒一下注意要点即可。这样一来,既让该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其继续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对其他孩子的一种激励,让他们也能主动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三)适度留有空白
“留白”原指艺术创作中的一个技巧,即在创作时为了充分地表现主题而留出空白的艺术行为。欣赏者则凭借显露出的“冰山一角”进行想像、联想,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作品的内涵。“留白”能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可以借鉴“留白”手法,把它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1、示范留白
教师示范是美术教学中最为直观、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完整的示范却很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且又浪费时间。因而,示范时,教师不一定每幅画都画得那么具体、详细,只要抓住关键,抓住要点、难点,选择局部来进行示范,通过教给孩子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让学生掌握创作方法的同时,留给学生一点探索的机会和创新的空地。例如在执教的《齐白石笔下的蔬果》一课,我用毛笔蘸藤黄色加一点赭石色,用中锋一笔勾出半个琵琶,再用同样的方法勾出另一半。其他的如勾蒂,侧锋两笔画叶子,浓墨勾筋,画枝,则没有画出,而是留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示范留白使学生既感受到教师精彩的技法演示,又能创新表现,作业异彩纷呈。留白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天地,激发创新热情,激活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2、知识留白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学生没有疑问的课并非一节好课,教师可以留下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带着问号结束新课,从而促使他们课外继续观察和发现,把课堂延伸至课外。如在执教《做做陶艺》一课,在欣赏《唐三彩马》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这匹马造型非常逼真,非常精美,但为什么尾巴这么小,和生活中的马尾不一样呢?”这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中有没有谁知道?”这时一个学生说:“是为了节省材料。”另一位同学说:“马尾巴的毛掉了。”“马尾巴受伤了。”教室里哄笑一片,其实没有谁知道真正的答案。我并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同学们,而是让学生课外先观察家里或商店里卖的唐三彩马,它的尾巴是不是都是很短的,然后查资料或调查,下一次课来一起交流。课中留白,促使学生课外探究,到生活中去观察和思考。
“留白”是美术课堂常用的艺术,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能给学生创造自由翱翔的空间,并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主动性,从而积极地参与探究、学习和创造,获得成功的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既要留下教学空白,又要利用好留白,做到实处含虚,虚处探实,激活课堂。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创新思维。
(四)关注动态生成
平时我们的课堂大都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预案的忠实执行者,不允许学生“旁逸斜出”。若有学生超出了教案预设的答案,教师就会努力“引导”其“回归正轨”。殊不知,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体,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和教材、教案的不断碰撞,往往会闪现出出人意料的火花,灵感和创意随即迸发,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精彩。
1、及时捕捉生成,演绎课堂精彩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往往还会产生动态的、精彩的生成资源,而这个精彩总是在那一瞬间激发。因此,发现这一瞬间、把握这一瞬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教学《剪拉花》时,正要示范其制作方法时,突然发现有个学生已经开始在下面动手了。我用眼睛的余光斜视了一下,没有批评该学生不认真听讲,反而还请他上来当小老师。只见他动作娴熟,而且一边做,还一边提醒大家哪些要点是要特别注意的。没料,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个个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一眨眼而错过了学习的机会。生成性资源也许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但它往往是隐蔽的,需要我们老师目光敏锐,并及时地捕捉和利用,从而演绎课堂教学的精彩。
2、机智处理意外,增添鲜活色彩
许多发现、发明很多时候是从意外中获得灵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意外情况,适时更改或增加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兴趣、引发好奇心、引发思考的有效途径。记得在教学《东南西北》的时候,我本意是想让学生学会东南西北的制作方法,并利用画、剪、贴等各种方式对“东西南北”进行夸张的再创造,从而制作出与众不同的美丽的立体造型的“东西南北”(例如:小动物等)。可谁料,在学生创作时,一个小朋友突然“卡擦”一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你在干嘛呢?”我上前问道。“老师,你看,照相机!”她兴奋地举起手中的折纸玩具告诉我。“是呀,还能操作的,可真形象!”我很好奇,于是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做照相机的?”她什么也没说,只见她三两下功夫又折了一个,我恍然大悟,原来“照相机”的折法跟“东南西北”差不多,只是最后的几步稍微变了一下。就这样,课后,我给大家留了一个任务——根据“东南西北”的折法,试试还能变成哪些好玩的东西,看谁变得多。结果第二天早上,孩子们真的带来了好多小玩意儿,“衣服”、“裤子”、“手枪”……应有尽有(如图)。试想,如果我当时就遏制这个小朋友的行为,要求她必须做小动物的话,那样不仅可能会消灭学生的创作热情,更损失了这可遇不可求的教学财富。
可见,我们教师只要敏锐地发现课堂中出现的“生成点”,机智地处理好这些“意外”,它将带给我们更加鲜活而精彩的课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环节时,我们可以留出一定的“弹性区域”,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总而言之,虽然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呈多元发展态势,但美术课终归是“美术课”。美术教师必须牢牢坚守美术课堂的底线——科学规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目标准确,教学内容合理,教学形式适度;合理掌控教学的过程,紧紧抓住学科特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进行艺术留白,关注课堂动态生成,从而扎扎实实地落实课堂教学规范,促进课堂教学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年5月
[2]王大根:《创建更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国美术教育》,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