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合伙公司财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首席财务官 理论与实务 综合视角

自然界的六边形蜂巢以省料、结实、空间利用率高著称,首席财务官也有自己的“六边形”(图一),由六个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每个角代表与财务相关的商业概念,每条边又代表所衍生出来的理论或实务领域。

首先从公司出发,公司是现代企业发展经历了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制企业之后的典型组织形态。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其论著《企业的性质》中,创造性地利用交易成本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提出企业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企业黑箱”理论认为企业从市场上吸收获得资源,经过内部配置将资源转化为新的物品。由此可见公司(企业)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资源配置器”。

市场经济环境下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践中决定了公司的优胜劣汰,也在理论方面推动了管理学的发展。管理学旨在研究管理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发挥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整合各项资源,实现组织目标,既要有效率又要达到预期效果。

在众多资源中,财务资源配置是全部资源配置的轴心。所谓财务是指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运动以及资金运动过程中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首席财务官的主要管理对象。

管理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曾提出“管理即决策”的论断,认为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决策无处不在,不仅选择行动方案是决策,制定计划是决策,行动的组织、实施、控制等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决策问题。财务管理的实质也是决策问题, 通常是财务管理者围绕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针对投资、融资和运营资本管理等活动所做的经营决策。此外,财务管理还涵盖风险管理、资本结构、股利政策、长期财务规划、资本预算、资产定价以及收购兼并等内容。而公司财务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利率、汇率、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等知识,以便财务管理者掌握外部纷繁复杂的金融环境以及金融产品,更好的制定财务决策。

决策是需要信息来支持的,会计为财务管理或者说财务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支持。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会计是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的信息系统(葛家澍,1998);二是认为会计是参与和直接进行的一种管理和控制活动(杨纪琬,1987)。笔者更赞同第一种观点,从会计的两大分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来看,会计都是一个信息工具。财务会计的实质是通过会计要素的确认、经济业务的货币计量和财务报告的编制三个步骤来完成从经济活动原始数据到财务信息的转换。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概念框架中提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给现有及潜在的投资者、贷款人及其他债权人所需要的、有助于他们向主体提供资源决策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美国注册会计协会和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在联合的《全球管理会计原则》中则提出管理会计是为帮助组织保持和创造价值而获取、分析、沟通以及使用决策相关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过程。可见两者都是提供决策支持的信息系统,只不过信息的用户和使用目的不同。除此之外,大部分首席财务官还兼管公司的信息化部门,更加佐证了会计信息论的观点。

系统的运行必须遵循特定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首席财务官关注的内部制度包括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财务制度是参照政府财政部门的规定,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所制定的约束企业财务活动和处理财务关系的行为规范,例如资金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费用审批制度等。会计制度是企业参照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自行制定的约束会计行为与结果的具体可操作性规范,例如会计科目的使用、会计档案的管理、会计岗位的职责等。两者既要兼顾国家行政机构的普遍性要求,还要兼顾企业行业特点以及自身管理的特殊性要求。

做到了六边形的第1和第2个三角形,只是一个首席财务官的门槛水平。如果只停留在经营层面,上升不到战略管理的高度,就不是一个合格的首席财务官。首席财务官需要有宽阔的战略视野,战略是一个组织长期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旨在通过资源和技能的整合在变化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满足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战略分为公司战略、商业战略和职能战略三个层次。公司战略解决的是企业发展方向和增长方式的问题;商业战略也叫竞争战略,解决的是企业如何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问题;而职能战略解决的是生产、营销、财务等各职能部门如何配置资源,从而为公司战略服务的问题。如果仅把财务战略看成是经营层面的一个小职能战略则过于狭隘,财务战略也有事关企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内容,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财务战略主要研究在符合公司总体合作与竞争战略的前提下,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筹资,并在组织内部进行有效的资金管理,这往往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首席财务官应该围绕股东价值创造这一核心,将财务战略做为切入点深度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做到六边形的第3和第4个三角形将是首席财务官管理水平从经营层面到战略层面一次质的提升。

成功的战略有三个标准,需要具备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内部资源的可行性和利益相关者的可接受性。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又反过来被其影响的个体,例如股东、董事、管理层、债权人等。各利益主体通过一系列的合约联结在一起,需要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来协调各方关系,制衡各方权力,保护各方利益,这个规范公司各种契约关系的制度安排称为公司治理。有效的公司治理,往小了说可以监督与激励管理层,实现科学决策,往大了说可以降低效率损失,节约社会成本。公司治理的绝大部分目标是透过财务治理来实现的。公司治理的著名案例例如美国的安然事件,中国的万科股权之争等也无一例外都是财务治理的问题。所谓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的安排。首席财务官需要适时的转换角色,既要受聘于董事会代表股东对管理层实施监督,又要与管理层互动参与战略和经营管理,同时还要处理好与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外部审计机构等第三方的合作与制衡关系。首席财务官管理水平必须向第5和第6个三角形,也就是治理层面显著提升,才能发挥关键作用。

毫无疑问,首席财务官处在公司的神经中枢,资源和信息在此汇聚,机会和风险在此评估,决策和计划在此制定,关系与沟通在此交织。在任的首席财务官们应该从经营层面向战略和治理层面提升财务境界,实现能力转型。那些励志成为首席财务官的商学院学生应该提早打造自身的“六边形”,力争未来成为CEO的合作伙伴,价值创造的设计师,公司治理关系的斡旋人。

参考文献:

[1]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成为胜任的CFO-《中国CFO能力框架》研究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2]普华永道.CFO译丛-公司未来的设计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年

[5]斯蒂芬A.罗斯,伦道夫 W.韦斯特菲尔德,杰弗利 F.杰富,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第1版

[6]理查德 A.布雷利,斯图尔特 C.迈尔斯,富兰克林・艾伦,公司财务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1版

[7]李心合.制度财务学研究[M].大连出版社,2012年第1版

[8]Colin Drury, Management and cost accounting,8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2

[9]Johnson, Scholes and Whittington, Exploring Corporate Strategies, 8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8

[10]Ruth Bender and Keith Ward, Corporate Financial Strategy, 3rd edition, Elsevier, 2009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范文第2篇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动因分析

(一)绩效测评动机 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来反映的,如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率等,而这些评价指标都是建立在会计信息基础之上。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厂长(经理)的职位提升和企业的行业排名都和财务指标相挂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高管为了自身利益,往往将报告盈利由将来提前至本期确认。

(二)融资需求动机 市场经济是开放、竞争的经济。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得益于四个要素:产品质量要高、资金实力要强、人力资源要优和信息渠道要广。而资金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大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在我国,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银行作为“血液”的主要补给者,却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经营业绩不佳、财务制度不健全的企业不能取得贷款等,为了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企业高管只能向银行报喜不报忧,否则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这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

(三)股票发行动机与上市资格维持动机 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发行新股需要具备如下条件:前一次发行的股份已募足,并间隔一年以上;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并可向股东支付股利;公司在最近三年内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公司预期利润率可达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并且在其后一个年度内未能恢复盈利,那么公司股票就要终止上市交易。这些规定给临近上市边缘的公司带来很大压力,报表粉饰动机强烈。

(四)纳税筹划动机 纳税作为政府对企业利益直接或者间接的无偿占有,必然会相对减少企业的经营利润。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对纳税主体的经营活动或投资行为等涉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以少缴税和递延缴纳为目标的一系列谋划活动。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少报告盈利或者将盈利由本期推迟至未来期间,以达到少缴或者缓缴税收的目的。企业急于上市,就会选择多交税或者尽早交税,以粉饰其经营业绩。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常见手段

(一)操纵收入确认时间或虚假确认收入 “收入-费用=利润”作为利润表的编制基础,也成为了企业粉饰报表的手段之一。其一般做法就是超前或延期确认收入,或者是确认虚假收入。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只是收入确认的原则性问题,更多的是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企业高管为了各自所需,通常会采用以下手段:一是收入提前确认,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如上市公司会把未来收益提前至本期确认,粉饰经营业绩和夸大当期利润,以满足维持上市资格的要求。二是伪装不同性质的收入,把经营性收益混同于非经营性收益。企业主营业务的来源是经营性收益,也是被公众最为关注的。股价在很大程度上同样也是对公司经营性收益的反映。把非经营性收益混同于经营性收益,就能提高股价,增加公众对公司的认同感。

(二)利用虚拟资产高估利润 根据新会计准则(2006)对资产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通常虚拟资产就是那种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但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也列入了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项目。从本质上讲,虚拟资产不是资产,而是费用或损失,按照权责发生制和会计配比要求,暂时进行核算的、作为资产部分。虚拟资产具有很好的调节功能,企业延期确认收入、少摊或不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都会使用到,虚拟资产是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虚盈实亏的常用工具。

(三)假借股权转让虚增利润 上市公司往往借企业之间股权置换的契机,利用利润转投资掩盖虚假的投资收益和投资项目,以此粉饰会计报表。例如,A为上市公司,若A公司在今年经营业绩不佳就会影响其公司股票的价格和公众对公司前景的担忧,为了提高公司的股价和增加公众对其的认同感,A公司往往和关联公司进行交易,利用高于市场价的卖价把一部分不良资产或者股权出售给关联公司而获得超额收益,借此弥补在日常经营中的亏损,粉饰财务报表。

(四)利用关联交易,输送不正当利益 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其常发生在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上市公司和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利用关联交易粉饰财务报表,输送不正当利益是上市公司的常用手段。

(五)滥用追溯调整,逃避监管规定 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准则,上市公司变更会计政策或发生重大会计差错时,必须采用追溯调整法,将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或重大会计差错的影响数在以前年度进行反映。而对于会计估计变更,则采用未来适用法,将变更的影响数在当期及以后各期反映。由于二者界限不是十分清晰,这给上市公司提供了粉饰报表的机会。典型做法是:一是故意混淆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或者将会计估计变更解释为重大会计差错,滥用追溯调整,二是将会计舞弊解释为会计差错,以逃避监管部门的处罚。

(六)假借收购兼并进行会计造假 企业并购之风盛行,往往会给人传达一种做大做强的信号,但这其中还蕴藏着粉饰报表的动机。并购行为多种多样,但大致手法不外乎以下几种:其一,规避资产购买,选用股权并购;其二,操纵收入和费用确认时间,将购买日前利润转移至购买日后各期确认;其三,滥用“八项准备”,为日后提升业绩埋下伏笔;其四,大量确认或有负债,以备日后冲减经营费用。

(七)期间费用资本化 资本性支出是指能够使上市公司在一个会计年度或者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期间受益的支出项目,允许分期摊销扣除;而收益性支出是指只能在一个会计年度或一个经营周期以内期间使上市公司受益的支出项目,必须当期一次性全额扣除,如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上市公司必须严格区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根据这一要求,上市公司往往滥用资本化的条件,将利息支出、广告促销费用和研发支出计入资本化项目,蓄意调节利润。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治理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一种制度框架,联系并规范股东(财产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权利和义务分配,以及与此有关的聘选、监督等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公司内部权力划分的问题。

(1)构建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建立健全独立董事聘任制,形成对大股东在独立董事聘任方面投票权的制约,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小股东自由选择的权利;仿照国外模式,成立“独立董事委员会”,建立独立董事自律体系,专门负责独立董事的培训等工作;建立健全独立董事薪酬制,实行“固定薪酬+可变薪酬”的激励方式,引入股票期权计划,助其努力工作。先考核独立董事的业绩,再进行薪酬支付,只有合格者才能获得当期报酬;建立健全独立董事的赔偿机制和职业保险制度;规范独立董事的工作负荷,从法律上规定独立董事兼职的最高数量,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和提高办事效率。

(2)建立健全上市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股东权益和经营者利益有时是不一致的,这其中就夹杂着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为了提高企业价值和股东权益,势必要采取一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让经营者有自的同时又不会滥用权力。

第一,建立经营控制权激励机制。公司股东可以和经营者约定按照一定比例分享公司的经营利润和让与一定的经营决策权,这样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更加趋向一致,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的同时也为所有者创造更多的价值,互利双赢。

第二,构建约束机制。大力培育经理人市场,对严重不称职的经营者可以更换或者撤离。加强公司并购力度,并购经营业绩不好的企业,经营者往往为了能保住既得利益而努力工作,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

(二)完善上市公司会计报告法规制度 具体如下:

(1)完善现行注册会计师聘任制度。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其聘任制度备受争议。上市公司聘任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并支付其工资,工资的支付情况就取决于审计报告的结果,那么其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可以制定以下法律法规,一是结束上市公司对注册会计师的聘任,可以由监管部门或者证券交易所单独聘任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费用以基金形式支付;二是实行审计轮换制,定期或者不定期地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三是建立健全审计人员民事赔偿机制,严厉惩罚违规的注册会计师;四是推行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组织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加大处罚。

(2)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之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只是给出了会计工作的一些原则性问题,这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增加了难度,同时也为公司的财务造假提供了可能。因此,财政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某些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以具体化的规定,减少职业判断的柔性,增加粉饰的难度,这给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建立具有监管动机的外部监管机构 股市中投资者众多,机构投资者便是其中之一。目前,很多机构投资者仍然是“用脚投票”的交易者,还没有成为一个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投资者。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赋予机构投资者全程参与和监督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公布,加强审计部门的审计作用,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随时监控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税务机关加大税务稽查力度,认真核对每年企业的汇算清缴情况,对有偷税、逃税等情况的企业进行严重处罚,严格防范企业钻法律的漏洞。加强人民银行的监督作用,随时监控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和贷款情况,密切关注有重点嫌疑的企业的收支情况,对有大额交易和套取银行信用的企业进行严重处罚或者提高再次贷款的要求,并把资金情况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对于上市公司,证监会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严格把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政许可审核工作流程,做到奖惩有度。

(四)规范企业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 建立健全《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完善信息公开和信息披露制度,给投资者充分判断的空间。一直以来困扰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融资问题,缺乏良好的融资渠道是其发展的瓶颈。因此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和相关法律法规,拓宽融资渠道,改革股票上市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财务报表粉饰动机。

参考文献:

[1]蒋珩:《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动因及对策》,《北方经贸》2007年第2期。

[2]宋靖:《税收筹划》,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于彦华、龙春:《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研究》,《科技与管理》2004年第2期。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范文第3篇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4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1106LX481)

作者简介: 莫 磊(1983―),男,广西昭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财经学院会计与审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治理、少数民族会计史。

摘 要:以《公司法》、《财务通则》和证监会监管的制度变革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法规对公司财务责任的现实要求,以产权理论、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和公司契约理论为基础探讨了财务责任的起源、形成及内外统一问题,最后提出了现代公司财务责任的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 财务责任;财务治理;利益相关者;公司;社会期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4)05-0057-08

一、问题起源

成本理论、信号理论及控制权理论这三大经典资本结构理论非数量最优化的研究范式揭示了资本结构对公司财权安排及财务治理的重大意义,从而为财务治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1]。但西方理论界的关注停留在了财务契约治理的设计与执行上,故财务治理理论体系的研究发轫于国外,却繁荣于中国财务理论界[2]。基于契约经济学和公司治理理论,杨淑娥(2002)、伍中信(2005)等学者提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 以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从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1,3]。在此基础上,伍中信、曹越等学者进一步提出并分析了剩余财权配置的重要性问题[4,5]。同时,李心合(2003)提出的利益相关者财务论拓展了财务治理理论框架的视野和意义[6];张兆国(2004)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企业财权安排框架[7];而龚光明(2012)从企业资源聚集视角提出了财务控制权以股东为主导的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分享模式的分层配置[8]。

财务治理理论的蓬勃发展初步构建起以财权配置为中心的财务治理分析框架,但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维度并未得到足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公司契约框架中,利益相关各方在不完全契约引致的利益博弈和再谈判过程中既促成了公司的财权配置框架,同时也赋予了治理框架中相应的财务责任条款。这些条款或显性或隐含,但都是对财务权力配置边界的约束和制衡。杨淑娥、伍中信、李心合及张兆国等学者均在其文献中表露出将财权与财务责任相制衡的基本思想,但研究的重点始终在财权及剩余财权的配置和再配置上,并未将财务责任作为财务治理的一个基本维度来展开研究和探讨。

一方面,公司履行财务责任既是与利益相关方持续合作的基本前提,又是获得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支持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研究公司财务责任问题对设计和完善公共财务规则、指引公司财务活动的价值重构有着现实的宏观管理意义:公司财务责任的履行终将落实为以现金流为载体的利益分配和风险补偿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国家关于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民生改革问题在微观层面上正是通过公司财务责任的履行而实现。

因此,在一个能够实现动态均衡的公司治理框架和财务体系的设计中,在权衡财权配置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探讨财务主体与此相关的财务责任问题。本文以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尝试探讨作为公司财务治理另一基本维度的财务责任的现实需要、理论基础及其履行问题。

二、我国公司财务责任的现实要求

(一)《公司法》下公司财务责任的基本法律原则

1.《公司法》(1993)蕴含的财务责任之法律精神。第1条列明了维护公司法人、股东和债权人合法利益的基本法律宗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对利益相关方的法律保障规定,还有第6条对员工基本权益的保护规定。可见,公司法人、股东和债权人三方利益是最初立法的主要考虑方面,它们既相互独立又同时为法律所维护。这也意味着当时公司财务资本提供者和员工以外的其他利益群体并不在《公司法》立法保护的范围内。这是当时我国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处于起步期的特殊背景下的历史局限性所致。利益的维护实质上体现为相关责任的有序履行,其核心是财务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因此,公司财务责任自我国《公司法》颁布的第一天起就已体现为法律之精神而蕴含于法律之条文中。

2.《公司法》(2006)规范的财务责任之法律原则。

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明确拓宽了对公司财务责任的法律原则。第一,总则规定了公司必须承担公司社会责任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公司对职工、中小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利益保护责任,第21条特别强调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管不得利用关联关系损害公司独立法人的利益。第二,规范了公司治理的责任原则:首先,设立专节对独立董事、董事会秘书及其责任进行明确规范;其次,“公司受托人”涵盖到董事、监事和经理整个高管层,并增加“勤勉义务和忠实”的要求,公司利益独立于股东的立法思想进一步深化。

《公司法》的修订既强调了公司应承担保护利益相关方利益的社会责任,也明确了公司控股股东和公司受托人(管理层)滥用公司控制权的不当行为将面临惩罚。于是,新的法律原则要求公司应积极承担对利益相关方的财务责任,同时受托人对公司控制权的运用应在公司财务责任的履行框架之内。

(二)《企业财务通则》对公司财务责任的具体规范

与《公司法》一致,《企业财务通则》的革新提出了对公司财务责任的全面要求。《企业财务通则》(1993)只有一处提及“责任”:“投资者未履行出资义务的,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可依法追究其违约责任”;《企业财务通则》(2006)则有14处明确“责任”,初步形成了公司财务责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具体要求。

在财务责任的基本要求上,关于财务决策责任有3处,关于财务风险管理责任有6处;关于财务工作法律责任主要包括成本列支、收入管理、利润分配、国有资源管理、职工债务及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在财务权力和财务责任的归属和配置方面,第12、13条将财务管理职责和权限在投资者和经营者之间进行了归属分配,这标志着以保护公司法人产权及相关方利益为导向的公司财务责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股权与法人权在财务上相互独立且责任分离是框架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同时,第9、10和11条明确了公司财务目标和应建立的基本财务制度体系:“……应建立财务决策制度、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财务预算制度,财务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应以现金流为核心,……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从隶属关系来看,公司财务责任基本框架和精神应是公司财务目标设定和具体财务行为的前提约束条件,所以财务目标的实质应是满足公司财务责任履行约束机制下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因此,我们认为《通则》对财务责任的规范体现了如下内在要求:第一,明确了规范财务行为的目的是保护公司及相关方的利益,财务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而非股东价值最大化,从而将利益相关者利益制衡的问题纳入到财务管理范畴中来;第二,14处责任的强调意味着财权的运用要以责任为约束和限制,权责需要匹配;第三,对投资者和经营者财务管理职责的界定既包括对财权的分层配置,也明确了各自的财务责任,从而形成“财务管理职责”的“职权”和“责任”相制衡两个方面。

(三)证监会和国资委部门规章对公司财务责任的特别要求

1.《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对财务责任的规定。2002年1月7日,证监会和经贸委联合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作为我国第一部规范上市公司行为的文件,其第六章为“利益相关者”管理专章,明确了上市公司的应当责任:公司应尊重和维护债权人、员工、客户、供应商及社区等利益相关群体的合法权益。对利益相关方合法权益的尊重和维护就必然牵涉到利害相关的财务方面权益的维护问题,因而这实质上也是一个公司履行财务责任的过程。

同时,《准则》在第19、22、25和27条集中强调了控股股东对子上市公司控制权权力的责任和限制:“母子上市公司间要实行从人事关系、资产归属、业务竞争到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分立、自治和风险责任自担,集团内控股股东不得利用其控制权干预上市公司的财务自治权”。这反映出集团公司对子上市公司应有的基本财务责任要求:母公司对控制权的运用不得侵害子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2.上市公司财务责任履行综合指标:每股社会贡献值。

2008年5月14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开始实施,其第1段即列明宗旨:“除公司自身和股东经济利益以外,公司还应充分关注员工、债权人、客户、供应商及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同时,《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每股社会贡献值”指标,指标用公司对前述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直接财务贡献对公司基本每股收益进行调整后得到。因而这是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对利益相关方履行财务责任的综合指标。

3.国有企业财务责任的专门要求。

2007年12月29日国资委印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第1和17条指明:“中央企业应对利益相关者和环境保护负责,要从战略的高度将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相融合,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协调”。《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央企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而且从公司战略的高度指导央企积极主动履行责任。因此,其中涉及到利益分配和风险回报的财务责任履行机制无疑将在公司的社会责任战略履行中发挥重要作用。

《公司法》、《企业财务通则》和证监会国资委部门规章这三个层面的法规构成了国家对公司财务行为和财务责任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公共财务规则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公共财务规则对公司财务责任要求的层次关系图

三、公司财务责任的理论基础

(一)公司内部财务责任的理论基石:产权理论

从1600年东印度公司成立到1844年《股份公司法》颁布,英国历经244年曲折的规制探索才第一次界定了股份公司与合伙企业的区别。1855年英国议会颁布《有限责任法》明确了公司独立法人的实体地位,“从法律上首次肯定了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制度”[9]。至此,代表现代公司制度要义的法人财产权开始确立。独立的法人财产权衍生出公司独立的财权,股东权利和法律约束使得财务责任也随之而来[1]。于是公司财务责任就孕育在法律规定的法人财产权经济责任和公司章程有关财务的规定之中,而首先形成的无疑是保护公司财产不受侵蚀并努力使之保值增值的内部财务责任。

Coase(1959)认为产权体现的是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他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探讨了产权权力的行使边界,并深入分析了不同产权权力在超出各自边界时的排斥、制约和相互影响问题[10]。Nicholson(1992)提出,是法律的制度设计形成了产权所对应的权力束[11]。Kay(1994)认为股东从公司分配收益却并不真正拥有公司,公司是一个拥有品牌和信誉的独立利益主体 [12] 。Coase, Nicholson和Kay的产权观深刻阐释了公司法人产权具有自身独立性和自治权的经济实质。

从经济实质看,投资人对公司某种产权的投入意味着权力与责任的同时转移,因为与产权相关的责任不能割裂于产权之外。割裂会带来产权激励的扭曲,正如我们今天看到国企软约束与政府补贴所带来的扭曲激励效应那样。公司法人财产的不可赎回与法人人格的独立完整,使得公司在拥有财务自治权的同时,也须承担起对等的财务责任。因此,法人产权理论是认识产权边界、分析公司财务责任的起源和层次的理论起源。

(二)公司外部财务责任的理论渊源: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理论

1.社会责任理论推动了公司外部财务责任的形成。19世纪末,社会本位主义开始在西方立法宗旨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引致了公司财务责任在股东和公司法人关系之外向“社会本位化”延伸。与1869年《破产法》相比,英国1914的《破产法》把稳定社会经济秩序、保护债权人权益及从法律上给予债务人重组机会三方面统一起来,这“调动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促使经营者改进经营、还积极预防了公司经济破产出现的社会恶性循环后果”[9]。《破产法》的革新拓展了公司对债权人的外部财务责任,并揭示了其履行对社会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而1919年《魏玛宪法》在强调保护公司财产权的同时,还明确了公司财务权利也是一种义务,权利的行使应保障雇员权益并兼顾公共利益,这是公司对雇员和公共利益负有外部财务责任的法律起源[9]。因此,社会本位思想在立法中的演进引致了公司外部财务责任从默许走向正式的制度要求。

Clark(1916)首先提出了公司对社会负有经济责任的理念[13]。而Berle和Dodd教授间的争论是一次对公司社会责任本质认识的启蒙式洗礼,公司社会责任受托人是管理层的理念开始广为认同[14]。1953年Bowen提出,公司社会责任是让公司利益与公共利益相互促进的重要机制[15]。进而是Davis(1967)深刻的责任铁律:“社会责任源自社会权力[16] ”。1979年,Carroll提出:社会对公司的期望引致了法律和社会规则对公司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可分为经济、法律、道德和自愿四个层面责任,权重比为4∶3∶2∶1[17]。Bowen和Davis揭示出公司财权与财务责任不但对立统一,且同时存在于公司内部和公司外部的深刻本质。Carroll的社会责任结构观则让公司外部财务责任更为具体和深刻。社会责任理论和立法的双重演进为公司外部财务责任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

2.利益相关者理论明确了公司外部财务责任的内涵和边界。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公司应对所有与公司利害相关的各方负责,以谋求公司长远目标的实现。“shareholder”比“owner”更能准确反映股东的角色和地位,相应的“stake+holder”阐释了因承担公司风险从而与公司利益相关的群体的特征。斯坦福研究所(Stanford Institute,1963)据此提出“利益相关者”的本质在于他们对公司的至关重要性。Freeman(1984)和Pearce(1982)从重要性和利益索取权角度进行了深刻描述:“利益相关者是指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重要性及特定利益索取权的群体,利益索取权的合理性源于客观存在的与公司间的互利交易关系[18] ”。从财务角度看,公司对各种利益索取权的回应就体现为对各利益群体财务责任的履行,这从本质上揭示了公司外部财务责任的内涵和意义。

在融合资源基础理论和资产专用性理论基础上,Clarkson(1994)和Blair(1999)以资源投入为依据分析了利益相关者贡献(承担的风险)与相应的利益索取权,从而建立起利益相关者和公司间清晰的利益逻辑关系。Clarkson(1994)从资本投入角度揭示了这层利益关系:“利益相关者以不同方式向公司投入了实物和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及其他有价值的资本,并因而承担了相关风险[18]”。Blair(1999)进一步指出:“除股东以外,员工、债权人、客户、供应商等往往都对公司进行了专用性资源投资,从而承担了“被套牢”和公司经营不善的双重风险,因而这些利益相关方不但拥有当然的利益索取权而且还应分享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19]”。同时,Blair(1999)认为,政府和社区实际上为公司经营投入了公共资源,它们也承担了不确定风险而成为“被套牢”的利益相关方。

在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相互融合的背景下,公司外部财务责任的内涵和边界得到明确:财务责任的履行最终是通过实际(等价)现金流实现,具有直接和显性利益给付的特征,因此,对公司没有任何资源投入也未与公司发生直接交易因而与公司没有直接利害联系的群体①,公司不可能产生明确或潜在的财务责任,公司外部财务责任是与各直接利益相关方利益索取权相对应的财务责任。

(三)公司契约理论为内外部财务责任的融合提供理论框架

Jensen和Meckling(1976)首次从成本视角解构公司契约关系: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体,所有的公司契约都存在成本和监督问题[20]。Williamson(1985)认为:有效率的契约是以独立、平等和交易费用节约为特征的,公司作为多方契约制衡体,其本质决定了包括股东在内所有利益相关的契约各方都应享有治理公司的参与权。Hill和Jones从公司战略管理高度分析了公司与利益相关者间显性和隐性契约形成、执行及由此衍生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Agency Theory):“平等契约关系下,相关各方投入关键资源并因而承担了相应剩余风险,故公司与各方利益主体间都存在委托关系,公司负有对各利益方的责任,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的股东-经理层关系只是利益相关者-关系中的一种[21]”。

因此,公司以独立法人身份作为每一个契约中独立平等的一方缔约主体存在,另一方是不同契约相关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公司管理层不仅是公司的契约谈判人,还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契约执行人。公司财务的内部责任与外部责任在契约框架中走向融合统一:由于契约主体间平等、独立,利益各方基于潜在组织租金的合理预期向公司投入关键资源并承担相应剩余风险,于是公司作为法人主体便同时负有经营好契约各方所投入资源和对契约各利益方给予与其资源投入相对等利益回报的责任。即公司既有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内部财务责任,又有对各契约主体进行对等利益补偿的外部财务责任,前者是公司财务责任履行的第一阶段,后者是财务责任履行的第二阶段,内外部财务责任统一于公司自利自治却又同时为全体利益相关者所共有和共享。正如Barzel(1982)所言:契约是对责任的特定分配[22]。公司财务责任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公司财务责任形成的理论基础

四、公司财务责任的内涵和特征

公司经法律注册取得独立法律虚拟人格以代表和行使对各方投入资源的所有权和自治权,因为同样的原因公司创造的组织租金终将通过各种分配和再分配转移至利益相关方,共同利益的创造和分配体现了公司财务责任的履行。因此,我们认为,财务责任是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在使用各种资源过程中所负有的对公司本身和利益相关各方在财务方面的责任。

(一)公司财务责任的内涵

从独立法律人格和契约制衡体的角度看,公司对内负有财产保全不受侵蚀的底线和努力经营各方投入资源以最大化公司价值的内部财务责任。对外负有对利益各方根据其对公司贡献给予对等财务回报的外部财务责任。前者是利益各方能够达成合作的出发点,亦是后者的基础和保证。后者的履行程度及合理性又成为前者实现更大潜在组织租金的基本约束条件,公司内外部财务责任统一于公司受托责任之中。

公司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过程实质上亦是财务责任履行的过程:管理层和员工是公司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直接主体,对其人力资本投入给予足够财务回报才能实行激励相容;贡献了市场资本的供应商和经销商是公司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合作伙伴,只有对其专用性投资给予对等收益分享,才能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价值最大化等等。

(二)公司财务责任的特征

1.公司财务责任与财务目标的一致性。根据团队理论:“公司是一个创造和获取组织租金的团队(Alchian,1972)”。而组建团队本身就有实现团队工作价值的责任和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公司的财务目标应该是最大化组织租金,而财务责任是实现团队工作的价值并根据各成员相对贡献合理分配价值。根据公司契约理论,契约形成的前提是各方具有增量组织租金的一致预期,而约束与激励通过显性和隐喻契约实现。那么以公司为中心的租金最大化形成目的和以利益相关者相对贡献为依据的租金分配机制之财务责任亦随之产生。

由此可见,财务责任与财务目标在公司制度中具有天然一致性也存在本质差别:财务目标一般只提及公司价值的创造及其程度,不涉及分配环节,而价值的创造与分配是财务责任的两个不同构成维度,缺一不可;同时,财务目标是显性、明确的,而财务责任还包括对隐喻责任的考虑和履行,如对老员工薪酬的额外补贴、考虑投资对所在社区的财务责任等等。

2.财权配置在财务责任的约束框架下优化。

管理层是公司法人格和全体利益相关方的共同人,其运用财权的适当性应由财务责任的履行程度来评价,其财务权力的持续和有效性取决于利益相关方的共同治理和共同授权。缺乏财务责任约束的财权往往在管理层的滥用中倾向于不断膨胀和积累风险,导致不良甚至危险的财务状况,这尤其在国企屡见不鲜。Kay(1994)的公司托管制论阐释了财务责任约束对财权配置优化的内在规律:公司董事作为利益各方的共同受托管理人,要着眼公司长远利益并均衡各方权益,须在责任约束下授予董事运作的最大自由度[12]。

3.财务决策和利益分配机制是财务责任履行的关键。

公司财务责任履行的关键在于设计财务责任履行为前提的财务决策形成机制和与贡献(承担剩余风险)对等的利益分配机制。只有将利益相关方的经济后果纳入到财务决策考虑因素的决策才成为利益相关者认同的决策,也才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而与贡献对等的财务分配机制正是补偿利益方专用性资产投入的根本激励方式。

五、公司财务责任的具体维度分析

(一)第一责任维度:公司内部财务责任

公司内部财务责任是公司有依契约对资源进行最优使用从而保证资源保值不受侵蚀并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之受托责任,具体包括对公司和子控股公司两层次的财务责任。

1.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财务责任。《财务通则》(2006)第11、36、62和63条规定:“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和财务预警机制,逐步实行统筹公司资源计划,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从逻辑关系看,财务预警机制是公司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在可预计未来正常运营的前提,成本控制是公司最大化内部组织租金的基本战略,统筹公司资源计划是最大化资源价值的实现路径,公司价值最大化是财务工作的根本目标。在《通则》维护相关方利益的宗旨下,公司最基本的财务责任应是:基于利益相关方利益均衡的公司价值最大化。

2.履行对子公司的财务责任。

《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报表》第6条:“控制是指拥有被控制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的决策权并凭以获得收益的权力,这是判断母子公司关系并编制合并报表的根本依据”。可见,母子公司首先各自拥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和自治权,但控股及密切的交易关系使双方在经济实质上“密不可分”。于是母公司拥有合法控制子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权力,但子公司也拥有一定独立的财务与经营自治权(自治程度与子公司其他利益相关方谈判能力成正比),母公司对财务权力的行使须以履行对等财务责任为前提。如《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9、10和12条要求公司列明母子公司间关联交易性质判定及披露的标准,并强调对披露为公平交易事项的证据要求。如《财务通则》(2006)第23、35条规定:“企业集团采用内部资金集中模式时不得损害成员企业的利益;集团内交易应按独立的市场交易计价结算,禁止投资者或经营者输送利益或操纵利润的关联交易行为”。

对上市公司财务责任的法律规制更为严厉:2003年8月28日《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的通知》,2005年6月6日《关于集中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和违规担保问题的通知》,和2006年11月7日《关于进一步做好清理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工作的通知》等证监会文件的严厉管控清晰演绎出母公司需对子公司承担的财务责任基本要求。因此,母公司合法享有一定对子公司财务和经营政策的控制权及相关收益权,子公司少数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则掌控子公司剩余的财务控制权及收益权。但同时,母公司必须遵循不传递误导财务信息、不损害子公司及子公司其他利益相关方合法利益的财务责任前提,必须恪守财务权力边界履行财务责任的集团财务治理要求。

(二)第二责任维度:公司外部财务责任

公司外部财务责任是依据利益相关各方对公司的相对贡献给予财务回报,并将对利益相关方经济后果的影响纳入到财务决策考虑因素中的责任,如“双高”公司的环保投资决策等。“公司是财务资本、人力资本、市场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别合约体,故公司财务的本质是一个资本资源配置与流转的系统”[6]。这个界定鲜明揭示了公司作为资源组合体的本质特性,因此我们认为,如图3所示,公司还负有对财务资本投入者股东和债权人的财务责任,对人力资本投入者管理层和员工的财务责任,对市场资本投入者供应商和客户的财务责任以及对社会资本提供者政府和公司所在社区的财务责任。

图3 公司财务责任的具体维度关系图

1.公司对股东的财务责任。股东真正拥有的是股权而非公司本身,故公司天然对股权负有保值增值的财务责任。公司对股东财务责任的履行可以通过公司的业绩推动股价上扬、发放股利等多种方式进行,关键在于股权的不断保值增值并实现收益。公司对股东的财务责任体现在各个阶段,如募集阶段的招股说明书中明确的股利政策、公司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和风险提示等等。

2.公司对债权人的财务责任。债权人为公司提供了高效率的融资,还承担了一定公司融资后的道德风险,公司理应履行债务契约按期偿还本息的财务责任。《破产法》关于债权人在公司重组阶段的接管权规定是法律惩罚不履行对债权人财务责任的直接体现,而英国《破产法》演进中的历史规律深刻阐释了财务责任履行及利益各方合作对公司持续经营的重要意义。

3.公司对管理层和员工的财务责任。

管理层作为公司法人和各方契约的一致受托人,对公司负有勤恳诚信履行受托责任的义务,公司也负有对其人力资本贡献给予对等回报的财务责任。人力资本的可塑性使得员工对同一公司的工作越熟悉其单位贡献也越高,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也被高度锁定”(Blair,1999)。人力资本于公司发展前所未有的重要,公司给予管理层和员工与他们贡献相对等的财务补偿责任也前所未有的必要。

《财务通则》(2006)第41、42、43和52条提出:“可对经营者和核心技术人员实行差异化薪酬制度;可专门设立对技术研发、治理“三废”等有特别贡献的薪酬政策;经营者和员工可按公司章程或契约以管理和技术等要素享受收益分配等等”。这体现了公司对管理层和员工贡献的时间、不断成长的人力资本所应承担的财务责任,也反映出应将财务激励与公平分配有机结合的责任履行原则。

4.公司对客户的财务责任。

客户为公司提供了市场资本和收益来源,公司对客户负有共同培育和维护好专用市场资本的财务责任。成功的公司往往选择和分销商客户一起建设销售渠道,共享销售利益,从而奠定坚实的专用市场资本,如加多宝和联想集团等。加多宝在2012年再夺国内饮品行业头名,“深度协销”模式是其持续成功的关键:“加多宝投入人力、资金与每一级次的分销商共同建设和维护销售渠道,并在渠道的每一个关键环节上实行卓有成效的绩效考核和利益均沾(如非常守时的返利)机制,销售网络的共同建设、深度合作和财务责任共担构建起共赢的利益共同体”②。这映衬出履行对分销商财务责任对销售乃至整个公司战略实现的重要意义。

公司对终端客户的财务责任主要体现在研发投入、产品设计和售后服务方面。根据Cornell和Shapiro(1987)的研究,研发投入和基于客户需求的新产品设计是公司率先履行财务责任从而引致公司客户间隐喻契约将来自动执行的主动承诺行为[23]。隐喻契约的自动执行意味着客户会更忠诚于特定品牌或产品,并愿意支付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海尔集团的成功印证了隐喻契约运行机制的重要性:“不断瞄准高端市场进行研发和市场开发,因为高端市场的客户需求往往暗示着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其差异化定价又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24]。售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其实质是对消费者履行补偿性财务责任:售后退回和更换是直接从财务上对客户进行补偿,而保修则是从客户使用和维护费用的节省上进行补偿。

5.公司对供应商的财务责任。供应商不但为制作特定原材料进行专用性投资承担了额外经营风险,商业信用更使其长期为公司垫支运营资金并负担资金成本。供应商承担双重成本意在获得长期公平交易和交易成本的节省。相应的,公司对供应商负有公平交易和及时给付款项的财务责任,这也是公司战略和供应链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6.公司对政府和社区的财务责任。

(1)对政府的财务责任。

除了提供公共秩序和法律保护,政府还通过公共财务规则界定公司财权配置及财务责任履行的基本问题,为公司财务治理提供了制度环境和基本运行框架。依法缴纳税费之外,公司还负有遵循国家发展规划的投融资财务责任:《财务通则》(2006)第23、27条:“筹集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应遵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对外投资应遵循法律法规,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要求……并落实决策和执行责任”。因此公司在决策时要将投融资的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有机结合。公司对政府财务责任的履行还体现在公共财务捐赠上。这可以理解为公司为政府应对非常事件时缴纳的“临时灾难税”,“税额”多少出于自愿,履行是通过现金流的财务责任方式兑现的。《公益事业捐赠法》出台了相应表彰制度,这正是政府作为利益相关方对公司履行财务责任的积极回应。积极履行财务责任的公司才能凭借良好的声誉和品质承担政府项目,开展与政府间的战略合作,这也是建立正面政治关联的重要方式。 (2)对所在社区的财务责任。社区提供给公司发展所必须的地理空间、环境及相关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法规、国家产业政策规制了公司投融资决策必须以社区环境和生态文明保护为前置约束条件,这是公司对社区和环境的根本财务责任。

在向“生态文明”经济转型的制度背景下,公司投融资行为早已与社区和环境责任密不可分:2007年7月30日,环保总局、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旨在通过环境法规防控信贷管理风险,并推进以产业升级和环保投资为导向的绿色信贷机制的建设;2007年8月13日,环保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13类重污染行业公司申请IPO或再融资前必须通过全面环境核查,归属公司集团的分公司、子公司及募集资金拟设立的新项目均在核查范围内;2008年2月25日,环保总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开展试点编制并公布上市公司年度环境绩效指数及综合排名,为投资者提供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参考投资信息。

社会期望正逐步内化为公司价值观的一部分,而公司价值观与社会期望的耦合通过公司财务责任的履行相衔接。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公司的持续长远发展,无法离开利益相关各方的支持和共同经营。因此,一个有效和利益共同的公司需要把公司对各利益相关方的财务责任和谐而相容的纳入到财务治理体系中来,才能带领公司和各利益相关者一起走向成功。

注释:

①对公司未投入任何资源也未发生直接交易的一般或特殊群体(如媒体),由于其无法与公司形成明确或潜在的财务关系,故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

②新浪财经,2013.5.7,http://.cn/leadership/crz/20130507/130215374601.shtml

参考文献:

[1]伍中信.现代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会计研究,2005,(10): 13-18.

[2]衣龙新. 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述评[J]. 财会通讯(综合),2010,(2)中: 36-37.

[3]杨淑娥, 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2):52-59.

[4]伍中信, 曹越, 张荣武. 财务动态治理论纲[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28(2): 77-82.

[5]曹越, 伍中信.财务动态治理结构论纲[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31(5): 52-56.

[6]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J].会计研究,2003,(10):10-15.

[7]张兆国,张庆,宋丽梦. 论利益相关者合作逻辑下的企业财权安排[J].会计研究,2004,(2):47-51.

[8]龚光明, 单虹. 企业资源聚集视角下的利益相关者财务控制权配置[J].财经论丛,2012,(3):80-85.

[9]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二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99-299.

[10](美)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M].盛洪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123.

[11](美)沃尔特・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第9版)[M]. 朱幼为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5.

[12](英)凯利,(英)甘布尔.利害相关者资本主义[M]. 欧阳英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65-172.

[13]Clark, J. Maurice. The changing basis of economic responsibilit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16,24(3): 200-240.

[14]任荣明,朱晓明.企业社会责任多角度透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

[15]Min Dong Paul Lee. A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its evolutionary path and the road ahea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8,10(1):53-73.

[16]Davis, Keith. Five proposition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J]. Business Horizon, 1975,(6):19-24.

[17]Carroll, Archie B. A three 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4) :497-505.

[18]Mitchell, A,Wood, D. Toward a theory of stakeholder identification and salience:defining the principle of whom and what really count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7,22(4): 853-886.

[19](美)玛格丽特・M・布莱尔著. 所有权与控制:面向21世纪的公司治理探索[M]. 张荣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0-28.

[20]Jensen Michael C,Meckling William H. 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3(4):305-360.

[21]Hill. Charles W,Jones. Thomas M. Stakeholder agency theory[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1992,29(2):131-154.

[22]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 费方域,段毅才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75.

[23]Cornell Bradford, Shapiro Alan C. Corporate stakeholders and corporate finance[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7,16(1): 5-14.

[24]邓颖.战略资本配置与企业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2:64.

On Company's Financi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eck and Balance of Corporate Financial Governance

MO Lei1,2

(1. School of Accounti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3,China;

2.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China)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范文第4篇

货币资金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风险最高,加强货币资金安全性、效益性管理对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和经营效益意义重大。在现实工作中,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对货币资金的管理程度不同地存在各种问题,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 中小企业的界定及特点

1.1 中小企业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上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各国一般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定义,质的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形式、融资方式及所处行业地位等,量的指标则主要包括雇员人数、实收资本、资产总值等。量的指标较质的指标更为直观,数据选取容易,大多数国家都以量的标准进行划分。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文)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1)工业企业: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

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

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2)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营业收入20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10000万元以下的为中小微型企业。其中:

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为中型企业;

营业收入100万元及以上,且资产总额20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

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1.2 中小企业的特点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既无力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风险,也无法在某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上与大企业竞争,所以往往将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小市场,专注于从某一细小产品的经营上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以求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故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权高度集中,组织结构简单,对市场变化反应灵敏,经营范围广泛,行业齐全,点多面广;产品的小型化、分散化生产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成本较高,提高经济效益的任务艰巨,管理水平低,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差;资金薄弱,筹资能力差。

2 货币资金的定义及特点

货币资金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是可以立即投入流通,用以购买商品或劳务,或用以偿还债务的交换媒介。按其形态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货币资金是企业中最活跃的资金,流动性强,是企业重要的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大量的经济活动都是通过货币资金的收支来进行的,企业所拥有的货币资金量是分析判断企业偿债能力与支付能力的重要指标。货币资金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人形象地将货币资金称为企业经营的血液,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3 中小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在企业不断发展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最易出现问题的资源,但部分企业在对货币资金的管理的方面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多数贪污、诈骗、侵占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

3.1 许多中小型企业是家族企业,内部管理极不规范

我国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家族式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在创建的初期,这类企业往往都是依靠家庭或家族成员或亲朋好友共同经营打天下的,所以其所有权和经营权大都控制在其家庭或家族成员的手中。另一方面,这类企业的所有者都会选择自己人来管理一些重要部门,尤其是掌握企业整个货币资金的重要岗位―出纳,大部分经营者会选用自己的家人或亲友担任。但这种安排很大程度上导致企业所有者或主要经营者凌驾于企业管理制度之上,报销审批混乱,支出随意,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形同虚设,有些企业股东或合伙人之间因为资金问题反目成仇,甚至引起诉讼、对簿公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使企业经营处于停顿状态。

例:某煤炭销售公司的5个股东是朋友关系(其中两人是夫妻),因其中一股东与一大客户有关系,就全权委托其处理与该客户的销售及收款事项,其他股东不再过问。在一年的时间内该股东利用本公司的300万元启动资金,购进煤炭并销售收回货款,但未将款项交回公司,而是重新进货销售,如此反复,形成体外循环,并且自己另外注册成立了公司。其他股东曾多次催促其结清货款,但该股东均以各种理由推脱。直到公司资金周转困难,派人与客户对账,才发现累计销售额达2500余万元,客户早已将货款支付给该股东。其他股东只好到公安部门报案,但因该股东另外涉嫌合同诈骗,被外省公安机关关押,其造成的损失暂时无法追回。

3.2 企业经营者管理意识不强,管理水平较低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经营者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企业发展上,研究怎样开发市场、扩大经营、维护客户等方面,对企业财务管理不重视,认为财务人员所进行的会计核算只是为了应付税务等部门的检查,对账目做成什么样并不关心,企业真正的出纳岗位由经营者自己或其信得过的家人、亲戚担任,但其根本不具备专业能力,有些老板根本就看不懂财务报表,对货币资金的收支只是进行流水式的记录,并划上一些“隐秘”的符号做标记,做出来的“账目”没人能看懂,时间长了连自己也说不清楚当时的记号是什么意思。当货币资金出现差错时无法说清原因。有些老板认为自己的企业规模不大,且管理者都是自己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殊不知没有制度的约束控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各种手段贪污侵占公司资产,造成企业损失。

3.3 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能力缺乏,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中小企业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出于降低成本考虑,聘用兼职会计对企业的经济事项进行账务处理,这样的会计人员只是对企业提供出来的财务单据进行简单的汇总处理,不去主动了解或无法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做出来的账目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济情况。另有一些企业任用的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足,半路出家,不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以及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法律意识淡薄,很多企业的出纳人员违反规定,将单位资金存入老板或其个人名下的银行卡里,但卡里的资金并未全部用于企业经营,有时个人消费也从卡里支付,造成企业货币资金公私不分;另外从卡里存取款项时相关的单据没有完整保留,同时未及时进行账务处理,规定的现金日清、日结变成一纸空文;更有一些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采用收入不入账、涂改票据、重复报销等手段,侵占贪污企业资金,导致企业资产受损。

例:某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会计人员只有一人,且是半路出家,连会计证都没有,老板将其从售楼部调到财务部门,全权办理公司的所有财务事项。在公司资金紧张的阶段,甚至让其代表公司从外部高息借款。受自身专业能力的限制,该会计任职期间账目混乱,将公司本身及所属三个不同法人单位发生的事项混在一起进行账务处理,原始单据缺失、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同时利用老板的信任及公司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做出一系列侵占公司资金的行为,如低息借款、高息入账,自己吃利差;重复归还借款,与原借款人分成;串通售楼部人员对楼层好的商品房加价销售后私分差价;对已归还的借款没有及时收回原写的欠条或没让对方出具收款单据,等等。老板自身管理水平也不高,对企业有多少可动用的资金心中无数,全凭会计说了算,直到多个借款人陆续对其提起诉讼,用于开发的土地因原告向法院申请资产保全而被查封,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才想起要对公司账目进行审计,初步审计就发现该会计侵占公司资金已达数百万元,老板大吃一惊,后悔不已。

3.4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或形同虚设,事后监督流于形式

许多企业财会专业人员匮乏,导致会计出纳岗位由一人担任,身兼数职,职责范围不清。有的公司财务人员既担任现金收付、银行存款的存取等出纳的本职工作,同时还兼任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及保管会计印章等工作,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这在无形之中给了部分人员公款私用,甚至是侵吞公款以可乘之机。

从另一个角度看,导致贪污、侵吞公款等舞弊行为能够得逞的原因,是这些企业的内部稽核、监督制度流于形式。账账核对、账实核对是防范及发现货币资金舞弊的重要控制手段,企业应由负责账物保管和记录以外的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核对。但企业的检查人员往往忽略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核查方法,或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待企业资金出现损失时才追悔莫及。

例:某公司投资设立了一个商贸部(属微型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该商贸部会计财会知识不足,专业能力不高,在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将部分公款存入其个人名下的银行卡里进行收支存取,另外对单位发生的部分资金往来不进行账务处理,或将现金收支记录成银行存款收支,或将银行存款收支记录成现金收支,或自己编造银行单据入账,对个人卡里的公款余额编造虚假手机信息应付总公司的例行检查。直到总公司内审人员坚持让其一起去银行查询其个人卡内的余额时,才发现卡内资金已寥寥无几。经审计,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该会计人员经管的现金就短款80万元。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企业货币资金管理出现问题主要是人的方面――包括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及相关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和水平、专业能力及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的欠缺;另外是企业缺乏完善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及行之有效的内部或外部监督机制,给部分人造成了侵占企业资金的可乘之机。

4 加强货币资金管理的方法及措施

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货币资金管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4.1 企业管理者应首先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

作为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决策者,企业管理层必须认识到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保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保证,管理层如果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视为对其束缚,妨碍了自由,认为可有可无,或完全不必要,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那么企业制定数量再多、再完备的制度也是流于形式;或者虽然有制度,也会因为管理层的不重视、不遵守而成为一纸空文,使企业的控制环境薄弱,员工漠视规定,个别人员更会钻管理的空子,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管理者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或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士参与企业管理,让专业的人员做专业的事,任用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职业道德好、具备良好素质且具备从业资格和任职资格的财会人员,加强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尤其是对企业有重要意义的货币资金,更是要加强管理,有效防止舞弊。

4.2 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法律观念和业务素质,增强胜任能力

要教育财务人员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心,对自己本职工作中经管的货币资金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不要心存侥幸钻制度的漏洞,不去做触犯法律法规的事情,也不要让其他居心不良的人有可乘之机。

现阶段,国家各项财经法规不断发展完善,不断颁布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会计准则,财务人员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不断加强有关财经法规培训和业务学习,掌握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业务胜任能力。

4.3 完善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是一项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将涉及货币资金不相容的职责分由不同的人员担任,以减少和降低货币资金管理上舞弊的可能性。企业应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和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

以货币资金支付会计控制环节为例,货币资金支付的授权批准、实际办理、会计记录、稽核检查及与该项货币资金支付直接有关的业务经办等岗位必须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不能一人多岗,身兼数职。即任何单位不能由一个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货币资金内控制度不仅仅限于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还包括预算控制、授权审批控制等,只有完善并严格执行这一系列制度,才能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

4.4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外部和内部审计,完善监督机制

企业应当委托专业审计机构对本单位财务管理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协助管理当局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力度的强弱同样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效果。企业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相关的现金、银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对货币资金的监督检查制度并认真执行,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不能流于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堵住漏洞,防患于未然。

合伙公司财务制度范文第5篇

在投资圈,她有着不低的知名度,个人也做过几个天使项目,“控股60%,被投对象成李彦宏了,你想想等他挣到钱了,也会以同样的手段去下面的小孩,这就成了一个大流氓搞小流氓的怪圈。”

这段貌似激愤有余的引语,指的是她所见的小部分天使投资人,她向我们道出了她所见的江湖:

有些天使投资人,其专业水准本身不足以充当一个A轮融资的人脉高手。但向创业者暗示或许诺他可以为公司带来A轮融资――以此要创业者满足其要求的股份占有比例;

知名天使投资人与知名VC抱团。强强联手的效果是,与创业者谈进入、股份占有率之事时,对其形成心理攻势:不让我进,就甭想融到A轮;

若创业者对股份之事不愿让步,伪天使投资人此刻会以“我投你的竞争对手”而威胁;

在一个科技创新为商业驱动力的背景下,伪天使投资人看好某项目,但“你不能让我占股60%”――成为最大利益方,“那么我自己搞,中国技术人才难找吗?”――要知道,这些“成功精英人士”――他们自身的教育背景大多数就出自理工科专业;

天使投资VC化。一是投资规模数千万,获得超出60%的控股权;二是在A轮融资到来之际,让A轮基金买走部分股份以此套现,同时保留剩余股份锁定个人利益,否则不管是A轮、B轮融资都难以进入。甚至有个别案例,不管是A轮、B轮,“天使投资人都要求占股70%”。

――这些在小部分天使投资人、创业者之间形成的游戏规则,或不能客观代表当下日渐成熟,并被创投圈所广泛认可的天使投资的整体面貌。

陈晓琳本人很佩服像徐小平那样的天使:在高校一轮演讲过后,一帮小孩围过来,三言两语对上眼了,哪怕是觉得项目或团队不成熟,三五几十万就打过去了。

但一位曾身处投资界,其后首次创业而在天使投资人跟前摔了一跤的王涛,却颇多感慨:“中国公开的天使投资人数量不多,融资不像是去找VC,对方是好是坏相对容易辨认。”

急于要钱的创业者VS急于赚快钱的天使

一年前,王涛创立了一家基于市场细分领域的B2C电子商务网站。两个月前,他自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被董事会扫地出门。一个令他感觉特别不舒服的细节是,他在清理办公室物件,将一盒名片放进包里时,一投资人说:“你不能把它带走,这可是公家财物。”

4月6日下午3点。北京西土城。王涛在某咖啡馆匆匆扒了几口饭之后,点燃了一支烟,一度无语。阳光透过咖啡馆巨大的落地式玻璃窗照耀进来。这是一个来客不多、地理位置不太起眼的咖啡馆。显然,他没有什么心情去享受,这个看上去有那么几分宁静的下午。

“网站从没有上线到上线之后,我们就被天使投资人折磨得够呛。”他反思自己这一年时间的创业――盲目、急切拿了天使投资人的钱,导致公司的运营其后越来越被动,最终和创始团队悉数出局。

令熟悉王涛的人同时感到意外的是,他一度在一家著名的投资公司市场部任职,熟悉VC/PE运作,与业内人接触广泛。自己创业,却忽略了对早期投资的了解,在关乎资本之事上,摔了个跟头且是如此之快。

2010年年底,王涛花了几万块钱交付完租赁办公室的押金款,春节过后开始筹划网站上线。启动资金需要200万元,他没有这笔钱。但有信心半年后融A轮。

心急要钱的王涛,在去年2月初与天使投资人石廊见了一次面。

几天过去,石廊带王涛见了另一个叫吴均的天使投资人。投资很快谈妥。第二天,石廊打电话给王涛:“我们投你。”两人给了王涛150万。占股40%。

数年前石廊就加了他的MSN,王涛已经不太记得这是哪年的事了。但线上、线下他们没怎么聊过。关于石,王此前谈不上有多少了解。他所知的是,石曾在一家与培训相关的网站以天使的身份投过小笔钱,VC进来之时,很快卖掉了自己的股份,套现拿了一笔钱。同样的手法、同样的故事也在王涛那里出现。

故事的帷幕仅仅是刚刚拉开,情节便以惨烈之势上演。

一两百万元天使投资打进王涛公司。王涛清楚,“烧钱”的电商行业它能撑多久。王涛不断与VC接触;石廊不断“闹退出”,在王单方面的描述里,他感慨“他是个一直想赚快钱的天使投资人。”

一个月后石廊开始张罗退出的事,“而且毫无理由。”王涛说。不久,王找来一位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和他见面,看能不能买走他的股份。王回忆,石廊投了60万,这次见面他本来谈好以100多万的价格将股份卖出去,但回头,石廊变卦了,当他回家查到对方的公司已在美国上市,价格一下就提升到了两三百万,“那别人不干了,事情就谈崩了。”

在这桩交易未遂的事情过后,石廊向王涛再谈退出,理由是,“你答应过公司能融到A轮的啊。”王为此说道:“那时候网站还没有上线,忙着搭团队和网站内测,哪来的A轮?”

另一天使投资人,即石廊介绍王涛认识的吴均,王对他的了解同样不多。吴的年龄比自己和石廊长,曾创业。当时王觉得其经验、阅历比他们丰富,直觉里认为吴可信,“至少,年龄摆在那里。”

但在王涛的描述里,他带来的同样是一次无休止的折磨。

“天天来公司,紧盯公司财务,领着一份工资,除此外啥活也不干,但又不时干扰公司内部的管理。”吴均还将一位王并不熟悉、并无电商运营经验的熟人带进公司任职副总裁。

在此其间,吴均成立了一个广告公司,“公司的广告业务全部由他,但是他们的公司没有懂互联网广告的人。一个49万元的广告,我事后才知道他私自赚了5万元。”王涛说,“这导致我们很急地去融A轮。”

过去王涛接触的都是正规的VC、PE,即使控股权低,也能保证创始人在公司的把控权。“但我实际在后来失去了把控权,所以,天使一定要占小股,创始人要有公司的主控团队。”

同年5月,当公司进行A轮融资,一直谈退出的石廊,“就蹦了出来,你必须让我退出,投资协议上我也是股东,我不签字你就别想融资。”在此情形下,吴均引荐过来的那位副总裁以将近300万的价格买下了石廊的股份。“三个月时间,他赚了一个4倍的溢价。”

事未就此完结。如前所述,王涛当时找A轮融资,同样出于一种迫切要钱的心态。5月,他获得了四份投资意向书。“包括一家知名的外资投资机构、一家香港VC、一家美国VC和一支内地的电商基金。”

美元基金需要一个漫长的审批过程。为此,王涛最终选择了那家LP来自于制造业、互联网运营经验欠缺的内地基金。“拿了3000万,签了一个对赌协议。”但据他所说,协议签订完毕,这笔钱却在两个月后才姗姗来迟。

去年下半年,在团购泡沫之后以及电商被部分业内外人士唱衰的背景下,之于王涛,有了本章节开篇时的那段结局描述。

吴均引荐、那位出资300万购买了石廊股份的副总裁,上位接替了王涛的职务。他揣测,互为熟络的石廊、吴均或为利益同盟。石廊闹退出之前,吴均也曾一直对王涛说过“把他给‘开掉’算了。”但王涛却在离开公司后的二月份,发现他俩竟在一起看项目。“你想想,刚刚一起合伙投下一家公司闹成那样,怎么可能一转身还会想到一起再合伙投项目呢?”A轮进来之后,王涛揣测套现了部分股份,“他俩只不过是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而已。”

王涛出局,那支电商基金向媒体抛出的理由颇具几分官方色彩:

一是战略转型,由线上销售转向线下;二是创始人未达到对赌协议上的业绩,财务制度迟迟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以及,擅自增加广告投放。对此,王涛也曾在媒体有过高调的回应。

王涛与资本方孰是孰非,本刊未尽进一步核实。但在经历一次失败的创业之后,其心得或可与创业者分享:

“一、创业不能盲目急切地想要找投资人的钱。对天使投资人必须得有深入的接触,不好的天使投资人,对公司治理插手太多的话,那你的A轮一定会受到影响;二、再来一个管更多事的VC,那这个事就彻底废了;三、在这种情况下,你自己哪怕只有很小的钱,就还有活下去的机会,如果在引入投资那块儿一招走错,未来可能连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

“养猪人与猪的关系”

“两者有时会错误地建立在一种养猪人和猪的关系上。投资人有钱,他就开一个养殖场。我抓你这头猪来和抓他这头猪来养是一样的,你的生死和好坏其实和我没多大关系,但你能不能赚钱这事儿和我很有关系。”聊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人的事,80后创业者、北京康盛新创CEO戴志康直言不讳。

戴志康一个做杀毒软件的朋友,前些年创立了一家公司,并拿到了天使投资人一笔钱。其后,这个天使投资人对被投的创业者说:“你不懂财务,财务章就由我保管好了。”戴志康说,“这个案子做得很过火。”

有天这个做房地产的天使投资人,自己的公司遇到了资金瓶颈,背着他这位朋友就把公司卖了,“一是他还不知情,而且这个创业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投资人等于用这笔钱冲抵了自己公司的现金流,这像不像养猪呢?”

戴志康觉得这种极端的情况,大多会发生在跨行业的投资上,“就是互相没有交集,他充当的不过是一个养猪人的角色,甚至猪还没养大就把你给卖了。”

在北京,杨力是我们见到的另一个创业者。35岁的杨身处IT业,数年前他的公司在资金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天使投资人李羊给他的公司投了60万。杨说,当时虽然资金紧张但这笔钱也并不特别吸引他,因为就资金规模而言,就算是投200万、300万进来,能解决的事儿,也不过是一个老百姓在北京买一套普通的房子而已,而他的公司当时所需要的钱,“并非是三五几百万的事。”

李羊自己也开了一家IT公司。他对杨力说过一段话――我认为你不是十分缺这笔钱,自己也能融到A轮,但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把这几十万扔到街上,所以我放一点钱进来,代表我要认认真真做这件事,我对你的价值是从产品、管理、合作、市场、人脉资源上,是全体系的:“在公司的早期阶段,很多创业的经验其实相通,我能帮到你。”杨力说,当时他被这句话打动便拿了这笔钱。

但杨力很快发现这次合作,李带给公司的负面价值更大。他透露,60万的天使投资,实际上是“在我这里买了一点老股。”

“坦率地讲,整个经历是我和天使投资人之间一个博弈的过程。”在杨力的评述里,李的控制欲很强,个人风格突出,而他们在做运作一个公司的理念上,“很不一样”。

每半个月,杨以“交流”之名得去李羊家里一趟。“他说话我插不上嘴,我觉得他其实有一种演说的。你要这样,你要那样,这个产品应该怎么样,你应该招什么人,你现在还缺什么……到后来呢,他滔滔不绝地演讲,我总是找机会快速地插上一句,指出:啊!你这个说得不对呀,这也成了我的一个,有点像是下棋、对弈的感觉。”

杨力真正感到头痛的是,当一个天使投资人控制欲过强,而他们又身处在同一个领域分别做着两家公司,并且其产品还有关联性时,“天使投资人的屁股,到底是该坐在自己公司利益的那一方,还是被司的这边?”

杨力公司所开发的产品与互联网有关,对用户免费开放,盈利需经历一个市场培养期,其产业链特征与戴志康形容天使投资人时的一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处:“把猪养大、杀掉、卖掉。”最开始,李羊也认可杨的商业理念,并且因为两家公司的产品关联性强,李所代表的公司,其产品还能给杨的公司所免费服务的客户,带来强大的增值服务。

“但结果呢,我辛辛苦苦做的产品、积累的口碑,后来变成用户使用我的产品,弹出的页面、竖立的产品形象都与李羊的公司有关。而且,因为他的产品还不够成熟,有点像买了一瓶飘柔,送你另一个牌子的洗发水――结果那个赠品带来更多头皮屑。”

李羊强推自己公司的产品,带来的是用户在网上一浪接一浪的恶评,杨力说:“我们的员工每天都在看着这玩意儿,你说他们会怎么想,这个公司做的是什么东西,产品不好还要强推。”

经历这段往事,杨力的一个感受是,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人像在谈一场恋爱,“承诺的东西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目标一致走到一块,并进入婚姻,要看人和人之间的那种默契度了。”

在见戴志康的当口,彼时他正忙于康盛新创在北京举办的站长大会。两年前,康盛被腾讯收购。“创业数年,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过程,你经常会遇到那种无法克制的情绪。与天使投资人的相处,我理想的状态是彼此能够推心置腹地谈一些问题,真实、坦诚地沟通,并且因为天使投资人通常阅历丰富,如果没有理念性的分歧,他是可以真正帮到创业者的。”

见王涛的那个下午,我们聊的时间并不太长。他显得有些失落,但也表现得激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