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长久以来,铁路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在加强各地的交通联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铁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上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安全风险研判制度的不健全、行车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安全意识淡薄、对施工中的突发问题处理力度不够等等问题,这对施工行车组织安全工作构成极大的威胁。只有及时建立有效的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机制,才能确保施工过程中行车安全、设备安全、人员安全。在施工行车组织过程中,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逐步健立安全施工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以安全施工为前提,同时兼顾施工期间的行车组织指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施工安全风险管理。

1.坚持抓安全风险教育,不断提高施工安全风险的研判质量

(1)结合铁路设备、作业、人员和环境、管理等特点,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把施工安全风险管理与铁路既有的问题管理、从严管理、精细管理、自主管理等有机融合。严格落实“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加强安全风险研判和动态控制,牢固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准确识别和研判安全风险,有效实施风险控制。突出对施工计划审核、施工前培训、施工例会质量、施工行车组织办法制定、施工监控及作业人员安排、施工过程控制、施工总结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研判,建立职责明确、程序清晰、实用有效、考核到位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积极构建铁路施工安全风险控制体系,确保安全持续稳定。

(2)利用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安全风险研判会、研讨会、专题讲座、标语、展板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广泛开展施工安全风险意识、安全责任意识、安全是生命线、安全是“饭碗”的理念教育,把风险意识植根于干部职工思想深处,全面提升干部职工安全风险控制的内在动力,筑牢施工安全的思想防线。坚持安全风险教育,组织各级干部学习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知识、教育引导各岗位作业人员充分认识本职岗位存在的各种安全风险及潜在后果。

(3)实行安全风险管理,要科学的结合本单位发生的各类事故和安全信息以及充分总结吸取全路发生的事故故障教训,重点围绕人员、设备、管理、作业、环境等五个方面进行查找。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原则,分层级全面识别研判安全风险。

(4)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目的是实现过程控制、超前防范。铁路部门在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以施工过程中客车安全、非正常情况下接发车、多方向接发列车、工程车调车作业安全、劳动安全、等风险环节为重点,加强对营业线施工、非正常情况下接发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现场关键作业环节控制。

(5)推行安全风险管理,要根据人员、设备、环境、规章、作业、运输组织变化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分析研判安全风险,对安全风险防范控制措施加以改进和优化,每月对全段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价,下发专题通报,考核结果纳入月度安全逐级负责制考核之中,最终实现动态管理、闭环管理、良性循环。

2.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控制的重点

(1)施工车站要组织学习施工计划及重点要求,参加施工作业人员必须清楚施工影响范围和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要求。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班组和个人,安排好施工监控干部及作业人员。

(2)加强施工前的培训工作,对施工影响正常行车,由站长(副站长)亲自负责,讲清影响范围、联控用语、限速要求、进路准备方式和加锁方式等关键环节。

(3)工程作业车列在站内长期停留,并需要进行捣调作业时,车站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二次培训,重点对《站细》、《站务指导通知》调车作业办法进行培训。

(4)组织召开好施工例会。对接发车方式、设备停用、影响范围、次日施工的时间、地点及施工主体、配合单位,施工中工程机具和人员,对人员准备及培训情况必须进行介绍,影响接发列车进路及其他相关设备使用等事项重点明确,对影响路基稳定的施工,必须对各单位光、电缆走向、深度进行重点明确,提示各单位参加施工作业的人员必须清楚行车组织办法。

(5)特定行车必须固定列车进路,车站须将正线进路开通,并对特定行车进路上所有道岔使用勾锁器加锁,对正常排列进路区段道岔,要在施工开始前将道岔开通直股位置,室内使用定反位按钮锁闭。

(6)施工结束后组织相关单位及作业人员召开施工总结会,并在《施工例会记录簿》中记录。由施工主体和配合单位对当日施工的作业过程、关键环节控制、施工配合存在的问题等内容逐项说明,站长指出施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由责任单位提出整改意见。站长对次日施工向施工主体和配合单位提出具体要求。

3.施工安全风险教育

(1)由劳人科(职教)、党办、安全科负责利用施工事故案例警示教育、宣传提纲和手册、标语、展板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坚持开展施工安全风险意识、施工安全责任意识和施工安全发展理念教育。

(2)根据人员管理层次不同,分别开展有针对性地教育培训。在车务段管理层面上,由干部助理、党办、安全科、技术科负责突出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知识的普及和运用,其中段班子成员侧重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知识及有关制度的培训,段中层及以下干部侧重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标准、危险源和风险点识别方法等的培训。在职工层面上由劳人科(职教)、技术科、安全科负责,通过集中答疑、应急演练、班前试问、班后总结等方式,侧重现场施工安全风险识别和防控措施落实的培训,尤其要结合岗位作业标准。

(3)由劳人(职教)科负责制定车务段施工培训计划和方案,严格推进和落实,注重培训实效。

4.施工安全风险应急处置

(1)建立实施安全问题快速报告、快速响应、快速阻断制度。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证运输生产安全发生突发性问题,信息能够快速传递、问题能够准确定性、人员和工具能够迅速到位,将安全风险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对故意拖延或隐瞒不报,造成贻误救援、扩大事态的,要追究站长及相关人员责任。

(2)完善应急指挥中心、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安全综合分析系统、行车设备动态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对施工期间行车设备、现场作业、外部环境、控制范围等动静态监控,提升预警及分析评估能力,全面分析和及时掌握施工中各种情况引发的安全风险,加强动静态检测监测监控,根据预警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处置。

5.强化施工安全风险考核评价

(1)制定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对安全风险研判和识别、跟踪改进、评估考核等内容进一步规范。

(2)根据季节更替、设备更新、工程改造、业务变更、运输组织变化等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分析研判施工安全风险,制定完善控制措施。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情况纳入月度安全分析会、季度安委会、年度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内容,其中月度安全生产分析会、季度安委会要总结、分析施工安全风险控制情况,加强对倾向性和突出问题的研判,必要时动态修改施工安全风险控制表。

(3)每月对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考核结果纳入月度安全逐级负责制考核之中,严格兑现奖惩,做好分析讲评。

施工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列化的动态过程。随着技术的提高、设备的更新、运量的增大、人员的变化等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在实际运输过程中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原来不确定的因素也逐渐清晰。因此,应及时或定期地进行监控,辨识是否有新的风险因素产生;各类风险的风险发生率、损失程度是否有变化;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宜,实施是否有效等。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如变更风险应对的一些措施,这样才能确保风险管理的充分性、适宜性和实效性。施工安全风险管理要遵循铁路安全生产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职工的思想入手,逐步提高职工的安全风险意识,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实现施工安全稳定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 风险管控

一、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风险现状

私人银行作为专门为个人高端客户设立的兼具私密性、专享性、专属化特点,提供全功能、全方位、高层次财富管理的服务平台,自2007年设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国主要商业银行几乎全部设立了私人银行。

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推进,理财业务在面临更为严厉的监管同时,也面临着市场风险、信誉风险等多种收益风险,加强私人业务风险管控,可以使银行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科学的分析盈利风险变化因素,通过创造附加价值来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当前我国法律在私人财产的保护方面还有待完善,一些法律监管措施还存在缺陷,金融市场体系还不够全面,我国的高收入群体和欧美发达国家不一样,他们的心里有种“怕露富”的思想,个人金融资产像“天女散花”似的存放在多家商业银行,他们对银行的理财服务仍“尚存戒心”,所以,私人银行的内部控制在发展初始阶段就要把控好,不断将风险管控机制完善好,构建严格的内部体系,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同时要打造良好的信誉与声誉。

二、如何管控私人银行业务风险

当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复杂,风险领域广,潜在风险多,根据风险的特点,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加强风险管控建设:

(一)创新产品服务理念

第一,私人银行要根据高端客户的具体特点,应该细分客户群体,了解他们的个性化心理需求,认真分析客户的风险偏好、心理特点、行业背景和财富规模等方面,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只有发挥出私人银行“差异化”的服务特色,才能使其在众多金融服务中“脱颖而出”,成为吸引客户的法宝。

第二,私人银行要想满足高端客户需求,其服务内涵就必须走多元化道路,要能为向客户提供种类丰富的、开放的产品与服务内容,比如理财规划、信贷业务、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等,在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中交叉衍生创新出私人银行业务模式,私人银行还要在自身的产品上进行创新发展,重点放在结构性产品、实物挂钩类产品等方面,做到有效帮助客户实现风险管理目标。

(二)建立科学的客户信息管理体系

私人银行要为客户建立信息资料档案,通过这些信息资料建立起对客户持续、多维、立体的完整认知体系,并藉此与客户建立起关系营销。具体来说,银行的客户信息资料库要有客户的个人基本资料、家庭(家族)信息资料、风险偏好、持有的金融产品、个人喜好以及银行账户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有助于私人银行开展关系营销服务,通过关系营销和客户建立友好的服务关系并以此发展成为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建立客户信息管理体系,可以帮助理财服务团队成员对客户的了解更加透彻,方便银行多对一服务的展开。完善银行客户信息管理体系,拉近了银行和客户的关系,能够培养客户的忠诚度和粘合度。

(三)加强私人银行员工及反洗钱风险管理

私人银行要想加强风险管控,需要注重“人控”管理,即对员工进行管理。一要加强员工的业务引导与思想教育,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提升员工业务素质;持续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保持警钟长鸣,使之能够坚持操守坚守底线。二要开展行为排查和客户回访,通过行为排查消灭隐患,通过客户回访了解掌握员工服务的状态,避免盲目信任与“灯下黑”。三要在私人银行开展业务的过程中,要做好客户身份与资金来源的识别认定工作,防范打击反洗钱风险,制定声誉风险准则,通过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有效的管控措施来防范反洗钱行为。具体来说,私人银行要借鉴国际性银行的先进经验,建立独立的合规部门,并给予部门人员较高的职权以及回报线,将业务和监督职能分开。加强合规人员队伍建设,警惕重监管、轻整改的错误思想,对于合规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相关责任人负起应有的责任,比如花旗银行曾经就因为反洗钱而被处以巨额罚款。

(四)加强流程机制建设过程中的风险管控

在私人银行业务操作风险方面,应该通过建立严密的“机控”手段和措施加强风险管控。即制定一套有效的风险监督、评估流程,且交由独立的风险管控部门来监测执行。如果相关流程中存在风险高发点,则需要及时研究制定操作准则。规范的操作风险管控机制可以减少私人银行的信用危机和市场风险的发生。因此,建立起操作风险预案,可以及早检测与有效处理风险问题,通过建立风险监控环境来管控操作风险。如果出现风险时,私人银行必须严格监察,并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或者审核委员会进行汇报。

(五)加强私人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私人银行必须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用制度约束私人银行的经营行为,对于私人银行业务要做到全流程风险防范,通过内部控制和规范操作流程来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发生几率。尤其是要对私人银行的运营流程、风险管理制度、控制工作等环节更要进行严格把控,并加大检查监控的力度。另外,私人银行要对内部岗位实施严格的岗位分离控制,对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有严格的控制,应杜绝不相容岗位混岗现象,实施定期的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加强离岗审计,尽量避免业务操作岗位出现失控与发生违法违规问题。

(六)加强投资者教育的工作

投资者教育蕴含在客户服务的各个环节,具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正确讲解杜绝误导。高端客户购买的产品具有专属化、定制化特性,必须在售前进行详细的投资运作讲解,客观公正清晰的提示产品风险,不得夸大收益不能误导客户。二是合规销售合规经营。应严格按照银监会理财产品销售的相关要求,对客户进行风险问卷调查和产品匹配性测试,以确保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客户;私人银行只有以真诚的服务态度和专业的服务能力,帮助客户正确地认识了解风险、科学的投资理财,才能够有效地规避因销售环节不严谨而引发的风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个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私人银行业务,面对风险收益的考验,只要在突破传统流程和不断创新新业务的同时,建立其与之相匹配的有效的内控机制,就可以保障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海玲.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12(04).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用违约互换CDS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

一、信用违约互换(CDS)元解析

面临信用风险的主体为了规避和转移信用风险,定期向违约互换的出售者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信用违约互换,当债券主体一旦出现信用违约事件(主要包括破产、拒付、无法偿付、重组以及债务加速到期),违约互换的出售者应按照相应的合同内容对购买者进行的赔付。

信用违约互换最早于1993年出现在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向摩根大通借款,摩根大通购买了CDS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了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结果表明这一做法给三方都带来经济利益。CDS很快获得了市场参与者的认可,于2000年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统计显示,从2004年到2007年,全球信用违约互换名义本金总量翻了近9倍之多,2004年末的数据为6.4万亿美元,到2007年末数据已高达58.24万亿美元。

信用违约互换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助于增加信用风险的流动性,但是信用互换风险的出售方也可将CDS再转卖给其他人,将风险层层传递下去,当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时,多米乐骨牌效应就会出现,这就是当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状况。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系统性风险更是暴露无遗,雷曼兄弟的破产和AIG的破产危机都是由于他们过多地参与了CDS。

二、信用违约互换CDS在中国的应用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中国雏形

2010年10月29日,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创设了我国首款信用衍生品,即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这标志着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中国CDS的诞生。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发展却遭遇了尴尬的局面,并逐渐被边缘化。

(二)CRM与CDS之比较

1.信用保护的标的范围不同。国际上的CDS对信用保护的债务类型不设限制,而CRM仅在指定的债务类型提供信用保护。虽然这一设计使得交易变得简单化,并且减少了投机性及便于监管。但是却大大削减了CDS的功能,扼杀了其使用价值。

2.参与主体的范围不同。CDS的参与主体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和非金融企业等,而我国的CRM的参与主体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虽然利于风险的集中管控,却降低了风险的流动性,不利于其在不同金融行业的分散。

3.对于风险的管理不同。国际上的CDS对于参与者没有准入要求,交易隐藏着交易风险;而我国的CRM设立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实行分层管理,使得不同的参与者有能力承担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程度。

另外,国际CDS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且缺乏明确的监管机制;而CRM则是由上海清算中心负责集中托管与清算,并且有着明确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CRM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分析

第一,从产生背景层面来看,CRM是2010年推出的,主要是为了规避和转移存在于商业银行机构之间的风险。但当时刚性兑付并未被打破,因此债券投资者缺乏对冲违约风险的刺激因素。

第二,08年的金融危机被指CDS也是幕后推手之一,中国在推出CRM时,市场显得更为小心谨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并未获得应有的市场反响。

第三,从CRM的产品设计上来看,信用保护标的范围过窄,参与主体单一以及过于严苛的监管制度,都是造成其发展停滞的原因。

三、信用违约事件频发背景下中国版CDS将何去何从

2014年以来,信用违约事件频频发生,并且蔓延到了国企和央企,在一向刚性兑付的中国市场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投资者对于信用违约风险也越来越重视,对于信用风险管控工具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12月正式下发了《关于简化企业债券申报程序加强风险防范和改革监管方式的意见》,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明确鼓励机构探索债券信用保险,探索发展信用违约互换(CDS)。另外,近日山西省为了给当地煤炭企业融资扩增信用,准备率先推出地方版CDS。

虽然CRM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但是从当前背景来看,CDS在中国发展的时机已成熟,但是如何推出,如何设计中国版CDS,以及如何定价等问题不得不慎重考虑。

(一)健全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从2010年CRM推出以来,还未建立完善的法规以及监管体制。在当前的形势下为了推动中国版CDS发展,很有必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并明确以央行为监管的主体,明确资本金、强制担保品或保证金等一系列的规定。另外,要进一步构建完善及时的信息披露体系,做到公开和透明。

(二)吸取教训,优化中国版CDS的设计

首先,扩大中国版CDS的标的范围,采用一篮子可交割债券,可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其次,要培育多样化的市场参与主体,积极引导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和其他非金融企业等机构参与进来,加强风险分散的功能,让信用风险在所有市场主体中得到优化合理的配置;再次,虽然我国的CRM在2010年出现时就已经引入了上海清算中心,由其进行集中清算,但事实上只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采取了强制集中清算规定,而对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则采取了自愿集中清算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有意绕过集中清算的机构创造了机会,因此,需要全面实行对CDS的集中清算。

(三)多方入手,完善中国版CDS的定价机制

由于我国信用违约互换工具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历史违约数据不足、市场流动性不足、国内信用评级机构起步较晚及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等原因,以往的CRM定价方式过于简单,备受市场争议。因此需要从完善数据库、优化做市商制度增加市场流动性、创新债券评级制度等方面入手优化中国版CDS的定价。

(四)扬长避短,探索中国版CDS之路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欧美国家认清了CDS所带来的弊端,为加强对CDS的监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信用违约互换市场不同的参与主体方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引入了中央清算所,实行集中托管与集中清算;从各方面规范CDS交易,明确偿付义务;公开交易记录,实行有效监管。这些措施对中国版CDS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在结合我国当前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自身的特点,扬长避短,定能推出适合本土发展的CDS。

参考文献

[1]郭炜恒.信用违约互换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7-83.

[2]张晓峰.信用违约互换定价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

[3]赵欣颜,李兆军.由美国次贷危机论我国信用违约互换交易的发展[J].商业时代,2008,08:73-74.

[4]雎岚,施文.适用于中国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定价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01:103-116.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4篇

信用社的主要风险来源

目前,信用社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其所遭遇的风险也更多。其中既有内部风险,也有外部风险;既有人为造成的风险,也有制度带来的风险。综而言之,信用社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七个方面:(一)信用风险,即借款人不能按合同要求偿还贷款本息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二)市场风险,即利率波动、客户竞争、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资本市场、资金涌入房产行业等引起的风险;(三)流动性风险,即因资金短缺导致资金调度和紧急流动应变能力不足产生的风险;(四)操作风险,即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

(五)道德风险,即内部工作人员以权谋私、监守自盗或外部人员伪造信息、套取资金带来的风险;(六)科技风险,即综合业务系统、卡业务、ATM等自助业务发展过程中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风险。

信用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自深化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级信用社的风险管理理念不断强化,风险管理方法持续完善,风险计量工具广泛使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由于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系统风险防范体系缺失,内部控制仍较薄弱,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战略。由于对风险管理认识的片面性,很多信用社偏重于信用风险管理,忽视道德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管理,从而缺乏系统全面的战略规划。二是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没有形成完整的集风险识别、风险决策、风险计量、风险评估、风险补救和风险评价于一体的管理体制。部门间责任不明确,定位模糊。三是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制度覆盖不够全面,执行力度弱化。内部监督多以事后为主,事前、事中预测及监督力度不够。四是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没有根植于所有员工的心中,没有贯穿于整个业务的全程。

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得到全面树立,风险管控落实不够到位。五是缺乏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落后,在计量方法、硬件设备、客户群体等因素的影响下,成熟的风险管理IT信息系统尚未建成,关键风险点识别、风险实时监控、预警、报告缺乏及时性和准确性。风险管理方法单一,对各类风险仍以主观定性分析为主,缺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和模型,精细化管控不足。

信用社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风险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工作,要遵循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保障的原则。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应防患于未然,把重点放在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方面,而不是在事后风险处置上。因此,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强化风险管理。

确立风险管理战略。根据市场定位、发展战略和资本实力,结合经济金融政策、监管要求、股民价值回报、同业竞争水平等综合因素,确立整体的风险管理战略,进行总体筹划。应将风险体系指标具体化,明确承担的风险类别、承担程度及预期收益,将资本充足率、风险资本总量、各类风险资本占比等指标细化和量化,及时做好风险转移,科学分配风险压力。风险管理战略必须着眼于从董(理)事会到经营层的整个垂直职能体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董(理)事会作为最终责任主体,要负责全面管控信用社的各种风险。包括确立整体发展目标,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监控风险系数,确定可承受的风险水平;根据战略规划,优化组合、配置资本提高收益;掌控风险环境,保护资本安全等等。

完善风险管理体制。完整的风险管理体制必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对同行业与相关行业的历史数据及现实市场分析,及时、准确地提供承受风险的状况和市场风险动态的预警信号。二是风险决策系统。制定信用社的风险管理政策并作出相应决策。三是风险计量与评估系统。对每项交易中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程度进行估量,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四是风险补救系统。对已出现的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风险的恶化和蔓延。五是风险评价系统。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各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职责,并对其风险管控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信用社完善风险管理体制,需要明确定位理事会、监事会、经营层的功能,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三位一体风险管理体系;促进业务部门、风险部门、监察审计部门分工合作,筑造风险管控的三重防线从省联社到基层信用社,逐级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配备专业风险管理经理,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加强风险信息传导及联动处置,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风险管理整体合力和系统优势。

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对现有各项风险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尤其对新业务和新产品要预先做好可行性分析,根据实际修订或重订制度或流程,确保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所有操作置于制度的框架之下,不断优化业务流程,并着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执行效果,确保所有风险无机可乘。进一步完善信贷业务、财会业务、中间业务等各项业务管理制度。整合业务操作流程,建立起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防范体制,构筑起面向全联社、覆盖所有业务品种和业务过程的内控管理体系,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同步。进一步完善风险监管制度。切实发挥三道防线的作用,构筑起全方位、立体交叉的管理监督网络。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制度。让每位员工都了解流程的风险点是什么、如何监测和控制、潜在缺陷及改进措施、谁来负责、谁来检查、如何报告等。通过梳理,明确了工作流程的具体环节、操作方式、规章制度和面临风险。

如何加强风险管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战略;对策研究

一、明确财务战略目标及定位

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以及持续发展能力,保险公司的财务战略要为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服务于公司战略。财务战略目标必须明确自身的定位是为整体公司战略服务,在此基础上,明确财务战略目标,通过协调各类职能战略间的关系,使得各类战略目标具有整体性和科学性。

(1)协调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

财务战略关系中往往会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即如何协调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一方面,财务战略不能过于详细和程序化,避免财务战略管理成为日常控制的系统,另一方面,财务战略又不能过于空洞,无法与短期计划相对接,导致战略管理不具有可执行性。为配合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点应一分为二,一个是以发展为中心,主要协助战略发展计划的实现;另一个是以实现价值为中心,主要协助公司经营计划的实现,依据与日常经营关系的清晰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财务战略,有助于短期计划的实行。通过协调财务长期战略与短期计划间的关系,使得财务战略与企业战略结合的更加密切,不但有效缓解管理层面对业务发展的焦虑,更可以进一步明确财务的战略地位和目标,使得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处于同等的水平上,更好的施展财务整体战略规划。

(2)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间的关系

由于资金运动贯穿于各个职能部门中,要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财务战略就必须协调好与其他战略间的关系,不能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一般情况下,如果有更高层级的高层管理人员负责财务以及各职能战略间的协调,将更具权威性。但具体得执行过程中,职能战略必须由各自职能部门来完成,当其他职能战略与财务战略或公司总体战略冲突时,高层管理者要有总体协调及把控的能力。这样有助于职能部门明确职责,体现各自的专业优势,又可以减少各部门间的利益冲突。而财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当起核心位置的角色,即把控财务战略与其他战略间的融合性,从而服务于公司的总体战略。

(3)战略评价中协调财务财务与业务指标间的关系

战略财务评价所依赖的信息来源于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相对于财务指标提供的信息可能存在滞后性,而非财务指标时效性上优于财务指标。由于非财务指标是财务指标的前置,它不但能提供定量的信息,而且还能够提供定性的信息,因而可以使管理人员看到问题的本质。非财务指标不但包括保险公司内部诸如业务信息、运营数据等,还包括外部信息诸如同业市场情况等,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进行趋势比较。将两者结合对财务战略进行相关评价,有利于企业预先采取措施以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从而获得有利的战略地位。

二、提高战略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

全面提升保险公司财务战略管理水平,就不可避免的要谈及风险控制。目前,部分保险公司由于风险意识不强,管控不到位,屡屡被监管机构处罚,给经营及财务管理带来极大隐患。保险公司必须客观的分析和认识风险,加强风险管理,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风险发生,增强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保障企业安全、稳健发展。

(1)建立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

在业务战略目标和财务风险并存的情况下,一味的谈业务不考虑风险,或者一味的只谈控制风险不考虑业务显然都是有失偏颇的。管控风险最重要的一个课题就是将企业目标与风险防范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样,风险不仅仅是财务的风险,公司的任何经营风险都会在财务上反映出来,所以,保险公司应建立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各个职能部门提升风险敏感度,保障企业财务战略及全面战略的健康发展。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融入公司运营的各个环节,形成一个自觉自愿的行动。风险控制得力,企业的隐形成本也大大降低,企业的财务战略施行将更加顺畅、有效。

(2)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企业根据收集的风险信息进行合理的得分析、判断和评价,以确立与公司经营目标间的关系,以确定如何有效管理的一种手段。风险评估一般分三个层面,一是风险辨识,有无风险?二是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三是风险评估,风险发生后会给公司的财务战略以及公司战略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目前各家保险公司都在迅速拓展业务,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风险的存在不可避免,作为财务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预测、判断,从财务环节的输出口径是否将对公司的经验产生不利影响,影响结果是否是能够被控制的,是否影响财务战略的施行。

(3)制定风险解决方案

保险公司在制定公司总体战略、财务战略、其他职能部门战略时,均应满足合规要求。但在实际执行时,容易出现执行偏差,引发风险,特别是各类经营环节最后的落脚点都在财务,在财务层面更容易引发风险。所以在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后,应迅速制定出风险解决方案,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在制定解决方案时,应进一步明确风险是出在制度层面、流程层面还是执行层面。各个层面的问题出台不同的解决方案,对风险的管控更有针对性,明确风险的起因,确定风险管理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保证各个层级的有效执行,形成一套风险防控长效机制,而非碰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只有形成了长效机制,公司的运转才更科学、系统、有效。

三、加速财务战略转型

随着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财务管理人员的传统职能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目前大多保险公司的财务人员仍然以“核算型”、“守财型”、“执行型”为主,距离“管控型”、“决策支持型”的角色仍有差距。在目前保险行业普遍重业务、轻财务的管理模式下,财务战略管理创造的价值远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在当下良好的市场大环境下,业务迅速发展的阶段,加速财务战略管理转型,是财务管理人员突破瓶颈,破茧成蝶的最好时机。

(1)加强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融合

通常意义上,保险公司提到业务和财务,总是会想到矛盾的对立面,根源就在于财务业务不融合。财务转型重点就是使业务泛财务化、财务泛业务化,将两者融合协调,业务人员全员理解财务,从成本角度、价值角度来考虑如何拓展业务,财务从业务发展、如何实现投入产出最大化方面考虑,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当全员以财务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是企业成本最低、运转效率最高的时候,财务不再是一个对立、控制的角色,而是一个咨询、分析、建议的角色。当财务战略管理不再耗费精力用在监督着所有部门花钱的时候,那么就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企业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去关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价值,才能更专业的去做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决不是站在业务的对立面,而是业务发展最佳合作伙伴。只有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真正融合,才是内部和谐的最佳状态,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加强信息化转型

财务信息化是财务管理转型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建设不是单纯的电子化建设,而是以企业价值为驱动,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理为抓手,以风险预警为关键控制点,整合企业资源,通过系统平台控制全面预算与资金预算,实现财务管控信息化。加强信息化转型,可以将财务管控体系更加精细化,把所需管控的相关指标和风险分布到公司运转的各个流程的时间和空间节点上,使财务战略管理贯穿于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发挥,真正发挥防范、预警、分析的作用,

(3)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

对财务管理人员来说,转型升级关键的是要更新思想观念,要有积极主动的财务意识和管理意识,能站在财务战略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有创新意识,从传统核算向价值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将传统的财务职能管理与业务协同的价值管理相结合,把分析管控与企业战略支持相结合,在落实公司战略目标、管控业务运营、控制全面风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从传统财务向价值管理转型的突破和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