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业风险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业风险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投资收益;风险分散化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区间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回报(或者发生的损失)。投资者对于投资收益占净利润比重较大的公司需要辩证看待。对于中国的上市公司而言,投资收益比主营收入更具有波动性吗?国内多数研究停留在对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水平效率的分析上,尚未对投资收益对上市公司风险的影响进行系统且深入的研究,本文的贡献在于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

二、数据与方法

考虑到数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本文选取2003~2010年周期性行业中的能源、金属和矿产行业上市公司。数据的选择期间是考虑到我国股市在2003年~2010年经历了熊市和牛市的周期,时间段的考察较为充分。研究方法是基于资产组合理论,利用两资产组合的方差和协方差理论得出投资收益与营业收入的相关性,进而得出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对营业利润波动性的影响。然后采用Stiro的研究模型,从周期性行业的整体层面上来研究投资收益的风险分散化情况,并在这个回归模型的选择上根据中国实际进行修正。

三、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营业利润的波动性

为了度量投资收益和营业收入对周期行上市公司波动性的贡献度,我们用投资收益和营业净收入增长率替代其对应资产的收益来计算资产组合的波动率。此处取对数增长率。根据投资组合理论,由两项资产构成的投资组合的方差为:

σ2dlnOP=a2σ2dlnNON+(1-a)2σ2dlnNET+2a(1-a)Cov(dlnNON,dlnNET)

其中,a是投资收益占营业利润比重,dlnNON是投资收益的对数增长率,dlnNET是营业净收入对数增长率,a2σ2dlnNON是投资收益对营业利润波动性的贡献度,(1-a)2σ2dlnNET是营业净收入对营业利润的贡献度。根据投资组合理论,这里我们将2003年~2010年分为2004~2006、2006~2008、2008~2010三个阶段。估计结果显示第一到第二阶段银行收入的波动性略微上升,投资收益方差上升幅度最大;后两阶段营业净收入的方差显著增加,营业净收入的与投资收益的协方差进一步下降,表明能源、金属与矿产类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波动性主要来自于营业净收益、投资收益波动性的上升,及两者协方差的下降。营业净收入与投资收益的协方差的绝对值不断提高,两者之间协方差为负,说明投资收益可以直接降低周期性行业的经营波动性。从三个时间段的考察来看,这种对上市公司经营波动性的影响逐渐加大,投资收益对于公司经营风险的分散能力不断增强,说明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不断增加投资收益业务能带来公司波动性的持续降低。

四、投资收益对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根据样本期间127家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占营业利润比重平均值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序,然后建立计量模型来分析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增长对营业利润和风险的影响:

Yi=α+β1In(Ai)+β2TZBZi+β3TZRATEi+β3YYRATEi

Yi包括营业利润增长率均值、营业利润增长率标准差、股权收益率均值、股权收益率标准差、夏普比率。A是上市公司是年度总资产增长率,TZBZ是投资收益占营业利润的比重,TZRATE是投资收益年度增长率,YYSRRATE是营业净收入的年度增长率。根据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投资收益占营业利润比在对营业收入的标准差具有显著影响,但是投资比重变量对营业利润的的收益,也就是均值影响不显著,说明投资收益业务的增加带来了营业利润的波动性,但却不一定伴随着较高的平均收益。从解释净资产收益率的收益和风险效果来看,TZBZ和TZRATE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不显著,投资收益业务的增加并没有用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投资收益增长率变量会对净资产收益率的风险有着正面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周期性行业投资收益业务的增长对营业利润具有一定的风险分散化效应。但是由于投资收益相比于营业净收益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和明显的周期性,随着投资收益比重的增加,这种分散化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在逐步减少,更多地依赖投资收益的增长存在着恶化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关系的可能性。因此,根据业务发展规模保证投资收益业务的最优占比才是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信贷风险

一、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行业风险

缺乏行业风险分析,对客户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人员对行业风险认知程度不足,一旦大量介入政策性风险、行业风险高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极易造成大面积业务风险,并且该类风险难以有效处置,对银行的危害极大。例如:2013年下半年,上海地区爆发的钢贸行业风险,多家商业银行为钢贸经销商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发生大面积风险。

(二)贷前风险

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活动时,往往受到宏观经济环境、银行自身信贷经营策略乃至银行从业人员业务操作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信贷业务的开展产生同预期偏差的可能性。导致银行贷前风险产生的原因总体可归为两个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经济环境来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形式的变动、金融监管力度等都可能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产生。随着我国金融自由化发展,商业银行之间以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如此将增加商业银行盈利的不确定性。此外,受金融市场中贷款利率等变量影响,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时,对由这一部分市场变量导致的信贷风险的规避仍存在一定难度。

从银行内部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情况来看,银行对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缺乏实质性了解,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专业的授信调查模式,调查的信息难以反映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小微企业客户所从事的行业较为分散、部分客户营销人员缺乏对行业常识性经营指标的认知,对小微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难以做出客观判断,第三方查询、验证客户经营资质、经营情况、风险信息的支持不足,导致对小微授信客户的调查流于表面。同时,客户的真实性、经营的基本情况、风险状况的信息核查、检验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完善客户信息验伪机制,客户营销人员所收集、递交的授信调查资料存在虚假、伪造的情况,将直接导致客户欺诈风险或对客户风险评估不充分,在客户准入过程中就可能已经产生了风险。

(三)贷后风险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仍停留在现场走访、逐户排查的状态,由于客户数量多、管理难度大、非现场监测手段欠缺,贷后管理多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导致对小微授信客户的贷后风险识别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小微企业授信客户抵御风险能力较低,可变现资产较少,贷款到期逾期后即形成不良的可能性极高。

二、如何强化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

(一)加强行业风险防范

1.加强行业规范化管理,提高产品针对性。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其融资需求也各有不同,为满足不同行业小微信贷需求,银行务必强化自身金融服务模式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即银行对具体行业小微客户群的深入挖掘。不同产业链其上下游通常存在诸多小微企业,多数情况下,一般的金融产品同这些小微企业的行业特征往往不相适应。在此情况下,银行应在对某一行业的产业链与供销链进行深入研究的前提下,以这一产业小微企业集群特征为标准,推出满足其特殊金融需求的专业金融产品,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2.强化行业风险评估机制建设。银行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活动时,应总体遵循行业优先原则,根据不同行业具体情况,对运营状况良好、受经济波动影响及政策影响较小的小微企业予以优先选择、优先支持。以消费性行业为例,这一行业往往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小,银行应采取优先选择措施;对于具有有力政策扶持或上下游较为稳定的产业,银行则应予以信贷业务上的积极支持;而对于外贸等受经济波动、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等影响大的行业,银行则应当及时采取防御性措施,并根据行业不同情况制定具体行业准入标准,最大程度上规避行业风险发生的可能。

(二)提高信息收集技术,抵御贷前风险

1.加强同第三方合作,拓宽小微企业信息收集渠道。为进一步提升信息收集效率与质量,降低银行信息收集成本,商业银行可选择同第三方开展合作。银行对合作方的选择大致可从两个方向考虑,其一为商会、担保公司等,这些合作方在小微企业信息的处理与客户资源搜集方面具有较大优势,银行可予以其一定的协助管理职能,帮助银行处理信贷客户管理事项,实现合作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保障银行客户信息渠道的拓宽,有效降低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决策风险;其二为工商联等相关部门,银行应加强同这些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小微企业中的号召力,实现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库的共同建立。

2.加强客户经理培训,深化信息历史数据库建设。银行要重视对客户经理业务能力的培训与提升,客户经理则应当根据实际调查结果,从借款人及其合作方、担保人、亲朋等关系人角度细致全面地了解借款人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关规定对所搜集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有效分析,从而达成对借款人状况的最终判断结果。此外,为有效防止信息不对称给银行造成的信贷风险,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整体开展流程中,都需对小微企业相关信息进行不间断的搜集、分析与判断。为进一步满足银行信息搜集与分析反馈的需求,历史数据库的建立尤为重要,如此将在银行进行决策判断时为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加强信贷风险预警信号体系建立。银行要实现对贷前风险的有效管控,对企业风险信息的掌握尤为重要。银行可通过对一系列潜在信贷风险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关键的风险预警信号,如此能够帮助银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小微企业贷前风险的有效规避。全面有效的预警信号指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风险信号、企业同银行合作关系的风险信号、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信号、企业人事管理方面的风险信号及企业授信方面的风险信号。如何有效捕捉企业在信贷流程中出现的预警信号,极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业务人员的监管力度,如此就要求银行客户经理加强对客户的定期审核。

(三)重视贷后检查工作

小微企业贷后检查包含了检查内容、方式以及时间三个方面。通常情况下,小微企业贷后检查内容包含企业资金实际使用同合同约定的符合情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同合同约定的符合情况以及贷款企业生产经营与信誉状况,以上内容在银行贷后检查时务必重点关注。此外,对于贷款企业其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担保人信用情况的变动也应尤其关注;在检查方式的选择上,银行可选用现场结合非现场的形式,将现代信息技术等非现场手段有效地利用到检查中,实现企业信贷信息的批量化处理,保障银行能够及时发现其中潜在威胁,进一步采取现场检查措施,达成信贷风险点的有效排查,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作出反应,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风险管控;此外,对借贷企业的检查应始终贯穿于信贷业务开展的整个流程,在检查时间的安排上,为避免由于企业隐瞒或伪造账目导致的贷后风险,银行应当坚持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原则,对企业财务报表与经营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利用资产评估等方法对其信贷资产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客户潜在信贷风险。

三、结论

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其信贷业务的有效开展将给银行带来极大收益。为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银行应做好充分的信贷风险预防工作,创新信贷业务模式,规范信贷风险管理,在推动小微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同时,规避信贷业务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保障银行贷款业务利润的增收。

参考文献

[1]林春.光大银行分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案例分析[D].辽宁大学,2013.

[2]张倩.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税收法规体系不断健全,营改增不断推进,税务稽查力度不断加大,加之市场化程度加深带来的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日趋剧烈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税务风险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隐蔽性、突发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更加关注税务风险问题,积极探索和不断增强防范控制商业银行税务风险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的安全、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含义和特点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含义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是指在现有的税收政策体系条件下,由于作为纳税人的商业银行未能够科学、正确、有效地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使得商业银行计算、缴纳税款以及进行税务管理方面不规范,从而可能面临法律制裁、声誉损害、财务损失等直接或间接损害的风险。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是商业银行风险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税务风险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具体表现。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特点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是税务风险在商业银行领域存在的风险,因此它必然具有税务风险所具有的共同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存在客观性,税务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全过程,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杜绝的风险。二是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虽然税务风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而复杂的影响,对于具体的某家商业银行而言,税务风险的发生常常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三是商业银行的税务风险与收益存在不对称性,如果商业银行存在少缴税款现象,一旦被查出可能面临着巨额罚款和滞纳金惩罚,惩罚金额可能远远大于少缴纳的税款。四是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结果具有可度量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能够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从而识别、评估商业银行的风险发生概率和利益损失程度,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举措。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分析

(一)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主要变现形式

1.确认与计量会计要素不准确。根据会计准则来准确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是准确反映商业银行会计信息,为商业银行应税事务提供真实、准确数据的基础。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如果存在会计行为失误、会计制度执行偏差等情形,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并引发一定程度的税务风险。2.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全面。一些商业银行从事税务工作申报的税务人员,如果不能够深入了解税收法规和政策,会在无意识中为商业银行带来税务风险。3.涉税工作管理力度不够。由于商业银行税务管理直接涉及到纳税申报、计税资料提供、税务统筹、税款缴纳等多个部门,如果在商业银行税务管理全过程中,各部门之间不能够各司其职和规范操作,就给可能银行带来缴纳滞纳、申报金额错误等风险。4.缺乏税收策划的责任意识。税收筹划能够在涉税行为发生前,通过统筹安排、全盘谋划,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税收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从事税收筹划的主要为一线部门,部门的业务人员因为缺乏对税收法规政策的了解,或者对涉税事项的责任意识不强,与财务部门不能够进行有效地事前沟通,造成涉税行为发生后为商业银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内部因素方面,一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实行“一个城市对应一个纳税机构”的模式,在同一个城市内又进行纳税机构的县区划分,每个纳税机构都对应不同的税务机关,使得纳税环境比较复杂多变,导致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系数不断增加,税务管理难度增大;二是由于部分商业银行个别中高管理层对税务风险认识不到位,对税务风险源头管控不够重视,存在侥幸心理,不注重对涉水活动进行初期预测、分析和处理,缺少对业务交易方式方法的筹划和探索,从而带来税务风险;三是大数据时代的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推动了商业银行税务业务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职能弱化,从而为商业银行带来许多潜在风险;四是一些商业银行从事税务工作的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产生一些理解和操作错误从而带来人为性的税务风险。外部因素方面,一方面由于税收法律法规本身缺乏明确、具体的可操作性,使得不同地区的税务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可能对税法、税目理解不同,从而为商业银行带来税务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期,税收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的变化调整相对比较频繁,加之税收法律法规存在滞后性,使得商业银行产生新的税务风险。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实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缺乏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良好环境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动态化的自律行为和管理手段,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在现实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错误观念和落后意识的影响,加之商业银行对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知识和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商业银行管理者缺乏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导致商业银行内部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责任难以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二)尚未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纳税风险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

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一些分行、支行缺乏基础性的税务风险内部管理的制度、标准和流程,还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纳税风险评估和预警指标体系,在对税务风险点的辨别、判断和防范方面,只能够单纯依靠专兼职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使得商业银行纳税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差异性,难以实现长期性的商业银行纳税风险管理。

(三)常态化的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尚未完全形成

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不能是“一阵风”,而需要采取常态化的管理和防控措施。落实在商业银行的务实性操作实践中,由于商业银行从事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人员、机构等不健全,对税务风险防控的研究部署不到位,使得商业银行尚未真正形成常态化的税务风险管理和防控机制,导致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管理和防控工作出现抓一阵、停一阵的现象,难以产生持续有效的效果。

(四)存在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

由于商业银行具有经营规模大、分支机构多、业务层次繁杂、信息数据量大、经营风险点多等特征,要实现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必须要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信息的沟通交流。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由于人员、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管理层统筹协调不到位等问题,常常使得一些商业银行存在税务风险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不利于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真正、有效实施。

四、商业银行构建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环境

一是要在商业银行系统加大税务风险宣传力度,并将税后经济经济效益与员工绩效考评体系紧密挂钩,增强商业银行全体人员的税务风险意识;二是要结合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和税务风险管理实际,建立完善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和岗位,明确职责分工;三是要明确考评指标和奖惩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审计和内控管理绩效考评机制。

(二)建立完善纳税评估风险及预警指标体系

纳税评估是加强商业银行税收征管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税源监控,减少征纳税成本,而且能够有效帮助商业银行分析评价自身涉税情况,从而减少纳税失误和降低税务风险。具体而言,可以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规定,将商业银行的纳税风险分为收入类、成本类、费用类、利润类、资产类等不同类型,并确立对应的相关指标和计算公式,建立完善的纳税评估风险及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切实加强对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三)加强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常态化管理

一是要加强对分支行设立、迁址、撤并以及业务创新、金融产品研发、发票管理、重大合同签订或变更等日常经营活动的税务风险管理。二是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纳税核算的风险管理。三是要加强日常纳税申报和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审批,纳税申报和税务缴纳的风险管理。四是要加强税务风险分析,注重税务筹划与管理。五是要加强对重大交易和决策的税务管理。

(四)强化商业银行税务风险信息沟通

一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信息汇报与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税收政策信息;二是要加强商业银行同行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联系,实现好经验、好做法的相互借鉴;三是商业银行还要加强与其他部门尤其是税务风险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时刻明晰税务风险点和明确具体的税务风险责任;四是要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特点,加强税务风险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提升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五是要通过税务自查、内部审计和业务监督等形式,加强商业银行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

五、结束语

税务风险存在和贯穿于商业银行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企业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是加强商业银行风险防控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几年前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商业银行应切实强化税务风险意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建立起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和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商业银行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予.商业银行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2]邱海娟.浅议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J].新经济,2015,02:34-35.

[3]王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4:15-16.

[4]董营,董彧.浅议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的环境优化[J].税务研究,2014,06:95.

[5]吕荣福,吴飞虹.商业银行税务风险防控探析[J].金融纵横,2014,08:85-91.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一、银行业

一、银行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

涉及税种:企业所得税

风险描述:1.根据税法相关规定,只有正列举的银行风险资产可以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在税前扣除,银行可能扩大计提准备金资产的范围,对不属于税法规定的相关风险资产也计提准备金并在税前扣除,存在少缴企业所得税风险。2.银行针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按照“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各自对应计提比例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同时,对“正常类”贷款另外再比照一般贷款按1%计提损失准备金并在税前扣除,存在少缴企业所得税风险。

政策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6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5号)。

典型案例:2016-2018年大企业管理司开展的千户集团税收风险分析应对工作中,该风险点入库税款1000万元以上的银行22家,入库税款76.55亿元,其中2017年,某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扩大税前提取准备金贷款资产范围,补缴税款38.91亿元;某银行因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扣除问题,补缴税款3.1亿元。

分析指引:1.约谈询问银行总行负责税务工作人员,查阅银行的税务管理办法,了解该银行对于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和调整方法。查看银行对于不承担风险资产是否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测试其对于上述贷款损失准备是否进行税前扣除。2.约谈询问银行总行税务部门人员,查阅银行的税务管理办法,了解该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和调整方法,掌握银行对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具体比例。审核银行提供的年度各类贷款余额、内控制度及财务核算办法,核对银行计提准备金的数额,与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准备金比对,核实其是否叠加享受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与一般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

二、银行将客户提前兑取的凭证式国债持有至到期未准确核算所得税免税利息收入

涉及税种:企业所得税

风险描述:客户可将凭证式国债在到期前向银行兑取,银行再持有到期实现兑付。客户持有国债期间的利息收入免税,银行在国债到期兑付时取得的利息收入(按照国债确定的完整期限计算),应减去银行持有前已经免税的利息收入,即仅对银行持有期间取得的利息收入免税。银行可能未按上述规定计算免税利息收入,少缴企业所得税。

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国债投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6号)。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行业;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一、建筑行业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不够到位

首先,部分建筑企业内部对财务的管理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在企业内部树立起正确的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和观念,导致全体工作人员没有认识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阻碍了建筑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部分建筑企业内部的财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应当适当结合企业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和相关利益,针对企业内部的经营运转情况,提出出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建议。第三,部分建筑企业内部没有认识到监督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没有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缺乏统一规范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只能流于表面,大大增加了建筑企业财务风险的来临概率。最后,还存在部分企业仅仅停留在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有效的资金管控模式,对企业内部的存货管理控制也不够到位,久而久之,容易出现资金短缺困难等问题。同时,大部分企业内部还没有树立起良好的财务风险管控意识,思想较为传统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控体系。

(二)现阶段建筑市场不够统一规范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市场还存在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市场的不统一规范容易导致大量的财务风险。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建筑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都来源于建设项目资金不到位,进而将投资风险转移到建筑企业内部,造成建筑企业内部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建筑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产生,主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分为资金的筹资风险和回收风险,加之我国现阶段还存在部分建筑企业内部往往忽略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构建,导致财务风险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三)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

首先,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也极其容易对建筑企业的财务风险造成影响。第一,部分建筑企业由于操作不规范,在资金方面容易出现短缺的现象,导致建筑企业自身负债较多,存在拖欠材料商的欠款等问题,由于材料商的发票必须在结清材料款过后才能够开具,因此,部分建筑企业的财务部门由于缺乏相应的发票而无法及时做账,最终出现资金使用情况混乱,甚至带来巨大的损失。除此之外,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进行项目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拖欠工资的现象,往往容易造成财务部门无法及时进账,而造成工资拖欠的主要原因,大都是由于企业无法进行融资,或者资金周转困难等。最后,建筑市场不规范,我国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力度还不够到位,因此,建筑市场的材料发票难以辨别真伪,招致巨大的资金损失。

二、建筑行业财务风险管理优化对策

(一)构建起风险回避体系

风险回避主要指的是企业通过放弃部分容易招致风险的项目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构建起风险回避体血来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建筑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付现能力和资产现状来进行合理分析,动态把控企业内部的现金流动情况,结合企业内部实际经营运转情况,结合企业内部多项资产指标,来科学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结合企业内部的财务现状来选择合理的规避方式。

(二)构建财务管理体系

资金作为维护建筑企业日常经营运转的前提条件,受到建筑企业内部各项因素的制约,由分散式财务管理的模式逐渐转变为集中式的财务管理模式,更加凸显了建筑企业内部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筑企业内部的领导者在进行重大决策之前,必须结合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辅助意见,明确了解企业内部财务状况。

(三)构建起成本管控体系

科学合理的内部成本管控体系是建筑企业经营运转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进行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建筑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成本核算和监督管控制度来执行工作,才能够有效保障建设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构建成本管控体系过程中,必须结合图纸信息和合同工期施工条件等因素,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有效管理建筑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