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业风险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业风险分析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 商业银行 风险 分析

一、前言

21世纪初,随着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度的变迁,农村商业银行兴起,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完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于2010年在香港成功上市,至此拉开了农村商业银行上市的序幕,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已迈入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作为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本质依旧是经营风险的组织,以经营风险来实现风险收益。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尽量降低或者规避风险,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就需要对自身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

二、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

(一)风险管理意识薄弱

当前,农村商业银行整体上存在着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其在实际工作中所注重的是自身业务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对其业务中所存在风险的管理。大多数业务人员认为风险管控工作是风险控制部门的工作,与自身的工作不存在联系;也有很多员工认为要想控制风险,必将影响业务量的增长,对于风险控制与业务利润的关系缺乏全面且正确的认识。此外,在很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将风险控制的途径选择在了降低业务量上,致使不仅没有降低风险,反而影响到了农村商业银行利润目标的实现。

(二)风险计量体系尚未完善,致使风险管理力度不足

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计量体系的建设上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风险管理所生成的数据无法实现全面的分析,而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逐渐增多,从而致使其对自身所存在的风险无法实现有效地降低或者规避。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农村商业银行所固有,而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上在风险管控中所处的困境。

(三)缺少必要的风险管控人才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所涉及的知识系统较为复杂,其所需要的是综合性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其具备金融学、统计学以及管理学等综合知识素质能力。而当前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由于各方面制约因素的存在,致使其本身发展相对发达国家较为落后,风险管理人才的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成因

(一)农村商业银行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且实际执行力度差

目前,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中,相应制度体系不健全且执行力度差是造成风险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业务人员的流动性过弱、相关的用人机制不完善且考核体系不健全等。例如,在开展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将职能进行细化分离,以通过相互制约来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商业银行的员工并没有以此原则来落实工作,一人兼任数职的现象很普遍,审贷制度的分离致使贷款制度执行效果差,从而无法对贷款风险进行防范。

(二)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目前国外的商业银行以内部评级制度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统筹,而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中,缺少系统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部门对所存在风险的认识不全面,导致信用风险“有机可乘”。加上“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致使风险集中,而风险管理决策滞后,从而无法形成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管控。

(三)基于国家对农村政策上的市场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是建立于“三农”基础上的,其自身具有与其他银行不同的特点,即承担着国家对农村政策性扶持任务,而这就使其无法避免市场风险。由于农村发展的状况不一,农业收成也就有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高度变化性致使其风险很难预知。农村商业银行立足于解决“三农”问题,其资金贷款的流向便是农业贷款,而农业生产需要周期且又深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上农产品价格也具有不稳定性,因而可以说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流向了具备高风险特征的农业生产。当前我国的农村地区尚未实现机械化的生产,农村生产力水平受限,农民几乎处于“靠天吃饭”。因此,其还款能力完全取决于农业的收成,所以这就加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

(四)贷款风险机制不明确,致使操作风险与不良贷款风险并存

当前,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落实贷款风险责任上存在着承担者不明确的现象,部分农村商业银行分行行长的实际权力过大,发放贷款的过程中又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致使在操作上与贷款上的风险剧增。由于无法明确责任到个人,致使出现问题无法追究,最终只能以不了了之来结束问题。但事实上,这种权责失衡的局面不仅打击了一线信贷人员的积极性,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风险隐患。

四、农村商业银行构建有效风险管理模式的途径

首先,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要强化自身的风险观念,提高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从而才能为实现风险回避奠定基础。这就要求要将风险意识传播到内部的各个角落,使员工意识到风险控制力度与实际业务发展是成正比的,从而强化其风险意识;与此同时,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确保风险观念的深入。其次,要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以实现风险管控相结合,并要完善风险监督工作体系,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的管控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再次,创造风险管理文化。创造风险管理文化有助于将风险意识全面传播到银行员工思想中,从而强化其风险意识,银行还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管理文员会,以道德评价标准体系来形成风险性纪律,并定期召开风险管理会议,以将此项内容在落实的基础上,实现有效的思想监督,确保银行员工的行为能够以预防风险出发,从而强化风险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最后,针对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其应大力加强对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组建风险管理团队,从而在全面提高风险管控人才质量的同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此同时,在制定此项人才培养计划时,要将人才培养的对象全面覆盖于银行内部人员中,以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同时,强化其风险意识与能力,并能够为企业人才的筛选工作奠定基础。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电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能源供应趋紧、生态环境负荷日趋增强,传统化石能源(尤其高度依赖于煤炭资源)将难以满足未来电力产业发展的需求,新能源发电产业将成为我国电力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新能源发电产业中,风力发电发展迅速,2014年全国风电产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981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9637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受此影响,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以金风、华锐等为代表的风电设备上市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重大市场份额。但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风电设备及其相关制造企业也面临着产品技术要求高、制造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经营不确定程度高、市场波动剧烈等风险。通常情况下,企业各方面的风险都会通过财务风险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研究风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有利于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加强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有助于我国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有关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财务风险的界定、财务风险的衡量与评价以及财务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定性和定量研究都比较多、比较成熟,且基本遵循普适性原则,即将微观经济中的许多单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对其财务风险的来源、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进行实证分析。罗晓光、刘飞虎(2012)在对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运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建立评价模型,对56家商业银行2010年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了评价①;李素红、陈立文(2011)以2010年50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50家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4个风险等级②;沈友娣、沈旺(2012)针对我国创业板的特征,构建了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实证研究,挖掘、识别和分辨了企业财务状况在正常-异常-困境-破产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各种财务风险评价指标的统计特征值,并提出了改进我国创业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效性的可行途径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评价方法在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研究中有较广泛应用。笔者以风电行业上市公司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2014年各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归类,以期为我国风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导。

二、研究对象确立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我国风电及设备制造相关上市公司,以风电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规模收益、发展方向等要素,在沪深股市中选择了25家规模较大、非ST的上市风电公司(表1)。2.指标体系构建。参考王珍(2011)硕士论文中财务指标的选取方式,依据可操作性、全面性、可比性及行业特殊性等准则,确定了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资本结构在内的六大类财务指标,具体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资产报酬率、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应收账款比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资产负债率及负债权益比率等在内的15个财务比率(表2),以此指标体系对风电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风电上市公司2014年度财务报告,分析过程均在SPSS内完成。

三、风电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综合评价

(一)因子分析过程1.相关性检验。保证指标之间的独立性是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笔者选取的15个指标之间可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在因子分析之前有必要对这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在相关性较高的指标中选取一个指标,剔除其他指标。经过SPSS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的相关系数为0.9301,相关性较大,可剔除速动比率,保留流动比率;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及负债权益比率两个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9、0.9854,相关性较大,可保留资产负债率指标,剔除产权比率和负债权益比率两个指标(详细相关系数表从略),以剩余的12个财务风险指标进行因子分析。2.方差贡献表。将12个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在SPSS中利用Bartlett球形检验和KMO检验法判断指标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KMO度量值为0.699大于0.5,表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近似为0,小于0.05,具有较高的显著性,表明指标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在SPSS中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因子,并经过因子旋转,得到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表3)及因子载荷矩阵。355均大于1,记为f1~f5,这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3.因子命名及解释。为了更方便的解释因子,旋转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变换,得到旋转后的(表4)。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旋转法: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方便地解释各因子的含义。因子f1在资产报酬率、净资产增长率、销售现金比率及现金流量比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的资产水平及现金流量,可命名为资金流量因子;因子f2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的营运能力,可命名为营运能力因子;因子f3在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盈利和偿债能力,可命名为盈利偿债因子;因子f4在资产净利率、营业收入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的营业收入水平,可命名为营业能力因子;因子f5在净利润增长率上有较大载荷,反映公司的成长能力,可命名为成长能力因子。4.计算因子得分。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并以此矩阵生成各风电上市公司的因子得分表(表5)。

四、风电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根据前文对风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实证分析,针对我国风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及预警提出以下对策。1.提高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公司管理层和相关投资者的风险管控意识,是风电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基础,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预判财务风险的来源及程度。2.提高投资决策执行效率。公司的投资决策过程包含着一定的投资风险,进而导致公司财务风险状况的不确定性,应从健全公司投资决策制度、优化投资审批程序、调整投资结构等方面提高投资决策的执行效率。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引入独立董事,参与公司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对于被独立董事否决的投资决策,要重新进行风险评价。4.加强上市公司内部审计。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定期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进行检查,做到事前、事中审计,使审计活动能够规范运作。5.建立完善的公司财务预警系统。预警系统的建立应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实际,要能够准确识别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潜在影响因素。6.提高财务管理透明度。要从企业内部入手,加强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建立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杜绝小金库现象,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罗晓光,刘飞虎.基于功效系数法的商业银行财务风险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5)

[2]李素红,陈立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房地产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6)

[3]沈友娣,沈旺.我国创业板中小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有效性[J].技术经济,2012(7)

[4]王珍.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农业风险对于农产品产量和市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但这种风险是可以管理的(Wenner and Arias,2003)。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农作物保险和定价策略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风险。即便如此,农业保险还是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保险计划可以用保费收入来支付赔款支出和管理费用。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试办农业保险,但真正发展还是在1982年以后。随着199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向商业化转轨,1993-2003年间农业保险业务不断萎缩。2004年开始,国家连续三个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要发展农业保险。基于这种背景,本文从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角度来阐述农业保险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发展的影响;并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一、主体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一)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农户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多品种经营、寻求非农收入、自己承担风险和政府救济等手段。这些风险管理手段与农业保险之间存在着替代性,特别是非农收入的增加,使得农民收入中的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从1990年的50%下降到2004年的36%左右。这也意味着农业风险占农民所面对的总风险比重正在下降。此外,多品种经营又降低了农业风险的集中性,分散了一部分农业风险。农民规避风险手段的多样化,农户收入整体水平不高,加上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实行的初始成本保险(即生产成本保险)以及较高的保险费率,造成了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二)保险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农业风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严重、风险不能大范围地分散等问题,造成农业保险的纯商业化经营均以失败告终(除了冰雹险、暴雨险等单一风险的经营成功之外)。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这与保险机构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相背离。因此,保险机构纯商业化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很低。随着城市保险市场的日趋饱和,保险机构不得不寻求新的市场——8亿潜在客户的农村保险市场,因此,效益较差的农业保险也成了获得其他盈利性较好险种(例如家财险、寿险、健康险等)的“敲门砖”。即使经营农业保险,保险机构也会偏向那些盈利性较好的险种,这和农业保险的目标相去甚远。 

    (三)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 

    政府的风险管理行为主要有农业生产补贴、价格支持和收入保护等手段,而自然灾害补偿机制是政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的农业自然灾害补偿方式还是以政府救济和灾害扶持为主(占总补偿的90%以上),而保险赔款占总补偿的比例很低。从1992年开始,由于一直经营农业保险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商业化转轨,农业保险在农村自然灾害补偿中的比例不断下降,2003年农业保险赔款仅占总补偿额的5%(曹前进,2005)。我国财力有限又决定了政府救济和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替代性,因此,目前政府以灾害救济为主的灾害管理行为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主体行为的影响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选择部分产品和部分地区率先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2005年和2006年中央1号文件又连续作出了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有何影响呢? 

    (一)农业保险政策对农户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2004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的调查显示:如果政府开办了畜牧业保险,即使没有补贴,农户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42.6%,不愿意的占57.4%;如果政府开办了补贴性保险,选择愿意将饲喂的畜禽投保的占73.4%,不愿意的占26.3%。从调查数据来看,如果政府给予一部分保费补贴,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会提高。因此,在新一轮试点过程中,大部分试点地区或多或少地都给予了农民保费补贴。 

    (二)农业保险政策对保险机构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由于有了政府补贴和其他一些优惠政策(如农业保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保险机构经营农业保险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上海安信、吉林安华、黑龙江阳光互助、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商业性保险机构都在经营农业保险,并且不断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以寻求更多的风险单位来规避经营风险。如江苏省淮安市和浙江省的一些保险机构则采取了与地方政府共担风险的做法;上海安信、吉林安华两家农业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再保险合同;黑龙江阳光互助保险公司按保费收入的10%提取巨灾风险准备金等等。 

    (三)农业保险政策对政府风险管理行为的影响 

    农业保险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转变政府补偿灾害的方式;其目标就是由目前的政府救济为主向农业保险为主转变。为此,政府提供了保费补贴、经营管理费用补贴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等,以支持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和浙江省还采取政府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的模式,减轻了保险机构的经营风险。除此之外,相关农业部门人员还参与到农业保险展业、查勘定损、理赔等工作中来,有力地支持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行为主体对农业保险存在的顾虑 

    (一)来自农户的顾虑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农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顾虑:(1)如果在保险期内发生了灾害,能否从保险公司拿到赔偿、能拿到多少、得到赔偿需要付出的成本有多大?(2)政府补贴多少、能持续多久?(3)如果几年没受灾怎么办?(4)保障水平有多高?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农民普遍不太信任保险公司(因为在20世纪90年生过某保险公司因为不想理赔而退还保费的事情)。另外,保障水平太低也是制约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重要原因,这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相符。

    (二)来自保险机构的顾虑 

    保险机构对经营农业保险的顾虑有四个方面。(1)对政策的顾虑。政府给予的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包括以险养险、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一些与农业保险相配套的政策(如生产贷款必须参与农业保险)?(2)对经营风险的顾虑。一方面是经营能否不亏损,即从目前农业保险的经营情况看,种、养业农业保险基本上都是亏损的,政府给予的经营管理费用以及以险养险能不能弥补这一部分的亏损;另一方面是规避经营风险的风险准备金制度和再保险能不能实现?(3)对政府财力的顾虑。如果保险机构选择了与政府共保的模式,万一出现大灾,政府财力能否兑现其保险责任?(4)费率制定和操作的顾虑。由于缺乏相应的历史数据,制定科学的费率难度较大,这也是很多商业保险公司不敢涉足农业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来自政府的顾虑 

    政府顾虑有中央政府的顾虑和地方政府的顾虑两方面。 

    中央政府的顾虑是:(1)政府支出的补贴资金需多少。由于目前农业保险规模不大,政府补贴资金还可以到位;但如果以后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的补贴资金能否到位。如果按照美国《农业风险保障法》的规定,政府每年给农业保险的财政支持将会超过30亿美元,那么政府首先必须考虑财力问题。(2)补贴资金的效果如何。Nolson和Loehman(1987)认为,在理论上,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然而在实践中,农业保险却成为一种损失转嫁给政府或者保险机构的成本高昂的风险转移机制。如果情况跟Nolson和Loehman(1987)阐述的一样,那么政府还不如采用救济的方式,因为救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财力来控制救济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政府所要负担的赔款额会不会超过财政的承受能力。 

    地方政府的顾虑是:(1)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其他一些政策能持续多久?(2)地方财政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扩大需负担多少补贴资金?(3)如果出现大灾,地方财政能否负担得起政府兜底的责任?(4)怎样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产品范围?是选择关系粮食安全和地方社会稳定的农产品进行补贴,还是选择效益较高、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的农产品进行补贴? 

    四、国际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较高的保费补贴和强制性保险与有条件强制性保险的实施,刺激农户购买农业保险 

    在财政补贴方面,发达国家为了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不断地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研究表明,即使农民收入较高的国家,如果没有政府给予适量的保费补贴,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自愿投保积极性也很低。墨西哥有关经验表明:政府的保险费补贴若低于2/3,大多数农民不会自愿投保;美国的参保率则随着补贴率的不断上升而上升。因此,美国、日本、法国等农业保险比较发达的国家都给予农户较多的保费补贴。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出租车行业;行业风险;财务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城市出租车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出租汽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逐渐发展成大规模的出租企业,对出租汽车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出租汽车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企业科学化、正规化管理,必须结根据我国出租车行业市场情况,以及出租汽车企业运营模式的差异特点,分析出租车行业面临的风险,进一步建立科学、完善的出租汽车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二、北京市出租车行业风险分析

1.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市场风险分析

截止至2013年底,北京市出租汽车企业共有252家之多,同时逐渐形成了以银建集团为首的出租车行业市场发展格局。然而,随着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发展,行业之间出现过度竞争的局面,司机收入下降以及道路交通拥堵等问题严重,使得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存在相当多的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出租汽车企业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换言之,市场经济能够直接作用于出租行业的发展。然而,市场并不是一尘不变的,若出租汽车企业无法掌握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那么企业就会面临诸多的经营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是当前出租车行业面临的最大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出租汽车企业的产权不够明确,并没有坚持“以员工为本”的原则,忽略了出租车司机的主体地位,而片面注重出租车承包人的权利和作用,进而使得出租汽车企业在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财产成果的分配方面以及人才聘用方面存在短期行为。其次,缺乏有效的监管出租车承包人的规章制度,大部分出租汽车企业通过以包代管的方式管理承包人,却没有重视对承包人的行为约束,使得一部分出租车承包人包盈不包亏,甚至出现了违法经营的情况。最后,出租汽车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将某些市场风险转移到出租车承包人身上,一旦出现承包人无法承担、企业也无法承担的情况,最终只能依靠政府来承担。

2.北京市出租车行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从整体上看,出租车行业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出租汽车企业负债经营的决策失误,以及在市场影响下的企业经营管理局势的恶化。然而,出租汽车企业资产结构的不平衡才是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的最终原因。在举债方面,出租汽车企业因依靠财务杠杆而使得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从而让企业面临财务危机,严重者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此外,企业借款的增加使得企业收益的波动性加大,当出租汽车企业的借款利率高于息税前利润率,或者息税前利润率降低时,企业负债会造成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进而造成企业亏损。在投资风险方面,大部分出租汽车企业经营模式与经营范围相对单一,通过出租车承包经营,向各个承包人收取一定的押金,这些押金并没有用来进行投资,而是存入银行中,若出现通货膨胀,则会给出租汽车企业造成资金损失。

三、北京市出租车行业财务管理对策

1.成立财务预算管理机构

出租汽车企业可以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来担任预算管理委员会会长,实行问责制,全面负责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其他各部门负责人则是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负责审核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并完成企业年度预算审批工作。企业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执行部门,协助预算管理委员会完成预算的编制工作。出租汽车企业预算管委会需要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出发,在企业预算编制原则和编制制度的基础上,广泛收集整个企业的各项财务收支信息与收支明细,对全部的财务收支信息情况做出详细的分类汇总报告。并且,针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市场发展现状、政府的规章制度、出租车行业的运营特点和企业自身的运营条件等方面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完成企业整体的预算编制工作,并交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及董事会审批。待审批通过后,财务部门要根据审批的预算情况,将责任落实到企业各个部门中。

2.完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

出租汽车企业需要完善自身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将传统的、形式单一的财务部门进行优化,将财务部门细化为财务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等,使部门职责更加明确。对原来的财务部门人员进行重新整合,根据部门实际对人员进行合理划分,制定各个财务工作岗位的职责明细表,使财务工作更加精确。在财务管理部门中还可以建立资金结算办公室、财务分析和结算办公室、筹资办公室等等下属机构,实现全方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在企业的内部审计方面,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审计事宜,需要由财务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负责监督和落实,定期对企业市场运营状况、企业财务状况和资金的回报信息等内容进行财务审计,并交由董事会审阅。

3.实现财务信息化控制

出租汽车企业需要通过财务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目的。企业财务信息化平台包括企业的财务账目情况、各项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资料,同时还包括企业的会计科目,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将企业财务信息统一集中在一起,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各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与会计核算部门是需要对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与数据资料进行分类管理,每天负责收集整理各个部门的各项数据信息,并上传至企业财务信息化平台,方便上级领导部门及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状况以及本企业在出租车行业的运行状况。

4.加强现金流控制

出租汽车企业还需要加强对现金流的控制,安排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结算账户进行科学的监管,通过已有的资金预算程序,将企业在特定时期或特定阶段内的现金流量准确的进行预算。同时,根据所得的现金流预算情况有计划的分流到各个分公司和部门,进一步明确各个月份、季度以及年度的经营所需备用金额。对于出租汽车企业而言,其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往往存在为了适应本企业经营发展需求而事先垫付资金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和市场开发部门应根据对应的资金报批流程根据由上级到下级的方式进行审批,并从下到上的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从而有效的对企业流动资金占用情况进行合理预算,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的流动资金预算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出租车行业不仅是城市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核心内容。当前,北京市出租车行业在市场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上均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确保出租车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各出租汽车企业需要成立财务预算管理机构、健全财务管理控制机制、实现财务信息化控制以及加强现金流控制,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对策,最大程度的降低出租汽车企业所面临的行业风险,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程哲,李勃,刘波,唐成平.出租汽车特许经营权出让相关因素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2,11(06):102-103

[2]贺阿佳.关于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4,11(26):54-55

[3]张萍.刍议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J].会计师,2010,03(10): 163-164

行业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将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与大中企业贷款进行比较,分析小企业贷款风险来源与特点,以促进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据不完全。在全国企业法人中,小企业占总数的近95%:小企业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50%,并提供了70%左右的城镇就业机会。然而,一方面。小企业的发展面临难问题,急需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因小企业存在高风险而对小企业施。目前,各银行业机构积极推动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但与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相比,小企业贷款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还不到15%:二是小企业贷款需求满足率还比较低。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仍然存在。

一、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源分析

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是指小企业在贷款期满时没有全部还清银行贷款的违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下面,我们从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两方面来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小企业方面

1、内因的限制。内因即由小企业内部的特点所决定的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的贷款不能得到及时、足额偿还的风险。一是小企业规模小,造成其竞争力差,市场影响力小。抗风险能力弱。经营风险过高导致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增强。与此相应的是银行贷款回收不确定性增强,贷款风险增大。二是小企业资本充足率低,资本金少。固定资产规模小,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比重高,可提供给银行的贷款担保物有效性不足,使得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一旦发生,便难以弥补。三是小企业不够规范,普遍存在机构设置混乱、状况不透明甚至财务监督缺失现象。而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信息,在上述信息不真实的情况下必然增大银行的贷款风险。

2、外因的约束。外因主要是指制度方面。如缺乏关于小企业信用担保、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具体的法规体系,导致小企业难以明确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措施,规范自身的经营,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小企业的信贷标准不够明确,带来了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另外,在融资渠道的约束方面。在我国现在的金融下,商业票据和债券市场不完善。创业板对小企业要求较高,绝大多数小企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只能转向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方式,使得商业银行贷款对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因小企业其他融资渠道的缺失而为小企业贷款的偿还埋下了隐患。

(二)银行方面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贷款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只能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控制和分散风险,小企业贷款更是如此。

1、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风险。所谓的逆向选择的风险即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了解远远小于企业自身,当企业想要获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就会提供有利于贷款的资料和有意地回避不利的信息。对于信息不透明的小企业而言,商业银行要想控制上述风险。需要在贷款发放前进行更多的,来核实企业的实际状况,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付出。需要有更多的贷款发放经验。

道德风险是指企业在从商业银行得到资金之后,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可能用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的项目。无形中加剧贷款的风险。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内部制约机制不足的现象,资金的使用所受到的制约更少、随意性更大,这要求商业银行在货款发放后要经常关注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财务风险状况,对银行的贷后监督要求加大。

2、信贷审批人员经验不足。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要有效地控制小企业贷款风险,就必须有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与小企业打交道的信贷人员,他们能够通过对小企业的了解来判断贷款风险的大小,对贷款风险较小的小企业提供贷款,拒绝风险较大的小企业的贷款要求。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银行的贷款主要面向大中企业,而与大中企业相比,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频率高、时间短、金额小。要求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要求银行的信贷员有较高的操作水平。但由于原因导致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造成了当前有经验的小企业信贷人员严重缺乏,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沟通,商业银行对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不太了解。无法适应小企业贷款的特点。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重生,举步唯艰。

二、商业小企业贷款风险与大、中型企业贷款风险特点比较

(一)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不同

与大中企业贷款相比,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小企业本身较低的抗风险能力使得小企业贷款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等因素的制约,更大的风险无法通过更高的收益进行弥补,造成小企业贷款风险、收益的不对称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小企业贷款风险高,难,收益有限。由于小企业贷款发放程序、手续和利率等与大中企业贷款基本相同,因此单位的风险控制费用相对较高。且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小企业普遍存在多头开户、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账表不实、财务报告随意性大、真实性差、透明度不高、信息不畅等问题。银行很难判断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贷款投向、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物力开展贷前、贷时审查、贷后督查工作,贷款风险难以有效控制。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有限,一般不会超过基准利率的30%,有限的收益无法覆盖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高风险。

另一方面,小企业贷款权、责、利不匹配,信贷人员积极性不高。在当前信贷管理模式下。各商业银行的小企业贷款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责、利不匹配的情况。信贷人员负责小企业贷款的具体操作,但无权放贷;贷款运转良好,效益高。但与他们的收入不挂钩;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发生损失。他们又要承担大部分责任,甚至是下岗,结果是“多放贷多担风险。少放贷少担风险,不放贷不担风险”。加之小企业不像大中企业那样注重对自身信誉的维护,对银行贷款能拖则拖。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小企业贷款。小企业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有时甚至是终身追究责任制。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普遍认为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不匹配,丧失对小企业的信心,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二)风险的波动性不同

一般来说,大中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各自所处的行业中都具主导地位,甚至是垄断地位,其经营较为稳定。商业银行对其贷款所面临的风险波动性不大:而小企业多为新建或初创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变化。不同生命周期中的小企业,对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也不同。

譬如科技型小企业,在早期开发阶段,资金需求大,风险也大,不少企业会在这一阶段遭受损失甚至失败。其风险很少有商业银行能接受,一般是通过风险来进行融资。在加速成长阶段,企业的风险性逐渐较少,成功机会逐渐加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已成为可能。在成熟期阶段,企业进入规模化发展,产品销售利润达到顶峰。企业发展相对比较平稳,此时商业银行贷款的违约概率最小。到了衰退阶段。利润率开始下降,但企业可以通过出卖商誉。与其他企业联合或被兼并收购等方式获取股本套现。进行新一轮创业。并且经过一个周期的发展,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相对健全的销售网络。同时也有了较好的经营记录,信用状况提高。所以与企业早期相比,此时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已大大降低。

(三)风险危害性不同

由于银行对大中企业贷款金额很高,一旦发生问题。则对银行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而且进行破产清算过程中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很难达成一致,银行将被拖入长时间繁琐的诉讼之中,结果如何很难预料。而小企业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对其管理层考察或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都要容易地多。即使发生贷款坏账,由于企业规模小,单笔贷款金额低,占贷款总额比例小,对银行总体影响不大,一般不会给商业银行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四)风险管理的成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