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访工作经验总结

家访工作经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访工作经验总结

家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感互动

现在,常常可以听到教师们感叹说“如今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不可否认,新时代的小学生们思想比较早熟,接触的社会信息也更加多元化,甚至形成了不少成人化的思想,因而教师传统的“师道尊严”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如果对这些现象采用比较强硬的措施,势必会引发学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拉大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举例,收效甚微甚至出现反作用。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发现,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利器。教师应多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例如班里曾经出现一位学困生,她患有严重的厌学情绪,表现为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低下,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并没有采取“体罚”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鼓励和监督这位同学,并且加强与其父母之间的沟通,方便把握学生的发展情况,后来该学生被教师真诚的关爱打动了,在这种鼓舞下,成绩很快有了起色。

二、加强家校联系,协调家校对学生教育的职能

小学时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阶段,其中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和配合程度将对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乏会遇到一些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家长,对于子女教育的态度相当的敷衍和轻视,在对子女的教引导方面也寻在着不少的误区。对于这种情况,我会在不定时的家访或者家长会上与他们进行交流,通过解释引导,纠正家长的错误态度,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工作,并且在校外严格管教子女,促使班主任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学校,班主任要善于采取各种教育措施和技巧,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向自律、自强、自觉的方向上发展。

总之,只有教师拿出诚挚的心和学生交流,善于将全下放,用学生来带动学生并且与学生的家长的教育教学上取得一定的共识,一定能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成长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淼娣.略谈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J].考试周刊,2011.

家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服务生产经营:由信息平台向经验平台转变

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是企业报的重要职责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海洋石油报》准确把握报纸定位,精心组织新闻报道,努力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在周三刊扩版后,报纸转变新闻报道理念,在传播生产经营信息的同时,加大经验总结类新闻的报道力度,由信息平台向经验平台转变,以更加有效地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企业报在企业发展中承担着“内聚精神,外树形象”的职责。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是企业报的首要任务,打造信息平台是企业报服务生产经营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报需要注重生产经营动态信息的传播,及时报道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的动态信息,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增进各业务板块的相互了解,促进各专业的相互协调。但是,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企业报仅仅传播生产经营动态信息是远远不够的。企业报不仅需要加强动态信息的传播,而且需要促进管理经验的总结和交流,为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搭建经验交流平台,在促进生产经营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周三刊扩版后,《中国海洋石油报》开始从信息平台向经验平台转变,在传播动态信息的同时,逐步加大经验总结性新闻的报道力度。在日常报道中,报纸注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提升权威性和思想性,增强实用性和必读性。

第一,持续加大对经验新闻的报道力度。周三刊扩版扩大了报纸的新闻容量,在确保动态新闻数量增加的同时,也为经验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尤其是报纸科技版、管理版等版面,集中对各单位、各部门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动了经验平台的打造。科技版围绕老油田挖潜、深水技术创新、低渗油气藏开发、科研班组管理等主题,有力地促进了各单位科技创新经验和科研管理经验的交流。

第二,持续加大研究类新闻的报道力度。为了让报纸传播的经验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报纸在扩版后加大了研究类新闻的报道力度,有意识地展示不同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报纸在围绕老油田稳产、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安全生产等主题组织报道时,针对基层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设置了一些话题,组织研究和探讨。通过不同的经验甚至相反的观点在版面上的碰撞和交锋,深化了对重点工作的认识,更好地总结了工作经验,报纸经验平台的作用也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第三,持续加大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力度。以打造经验平台为指导思想,报纸在对一些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没有满足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新闻要素的简单传播,而是集中精力对“为什么”、 “怎么样”等新闻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度挖掘。在写作过程中,记者运用对比、综合等多种手法,对新闻事件的价值和经验进行深入剖析。譬如,对渤海老油田挖潜这项重点工作,报纸没有仅仅简单地报道实施措施、增加产量和新增可采储量等信息,而是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从观念转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探究这项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写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报道,为其他油田的工作提供了借鉴。

服务形象建设:由宣传窗口向新闻窗口转变

企业报是企业内部交流的平台,也是企业与外部交流的窗口,在企业形象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海洋石油报》作为社会公众了解中国海油的重要窗口,为中国海油的企业形象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周三刊扩版后,报纸开始由宣传窗口向新闻窗口转变,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形象建设。

加强形象建设,企业需要向社会公众讲清楚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讲清楚企业取得的成绩和做出的贡献,讲清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愿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报的窗口作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有些企业报将宣传说教作为加强企业形象建设的主要方法,采用灌输的方式对上述内容进行传播。这样的方式方法往往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受众的逆反情绪,对企业形象建设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企业报服务企业形象建设,需要尽可能地改变说教和灌输为主的宣传方式,采用以客观新闻报道为主的方式,通过精心打造新闻窗口使社会公众更好地认识企业、理解企业,进而接受企业。

在周三刊扩版后,《中国海洋石油报》努力从宣传窗口向新闻窗口转变,通过提供更优质的新闻报道,促进企业形象建设。报纸坚持用更多、更好的新闻报道讲好中国海油的故事,讲透中国海油的战略,讲清中国海油的贡献。

第一,着力做好公司业绩新闻报道。业绩新闻报道是企业形象建设报道的主体。报纸周三刊扩版后,时效性进一步加强,对公司业绩的报道更加及时。报纸通过业绩新闻报道,对中国海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进行了深入解读。报纸加强油气生产方面的相关报道,讲清了中国海油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发挥的主力军作用;加强对“海洋石油981”开钻、荔湾3-1中心平台安装等重大事件的报道,讲清了中国海油在推进自主创新、维护国家权益方面发挥的排头兵作用;加强公益慈善工作的报道,讲清了中国海油积极履行三大责任、促进社会发展的示范者作用。这些业绩新闻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国海油的价值和贡献,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中国海油的战略和前景,很好地塑造了公司形象。

第二,着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通常而言,新闻报道越客观,其说服力和影响力也就越强。在报道公司业绩、阐释公司的价值和贡献时,报纸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用科学说话,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有力地促进了公司形象建设。

第三,着力推动企业理念的具象化。为增强形象建设报道的效果,报纸在讲好海油故事上下了很大工夫,用典型人物故事和鲜活事例使海油精神变得更加可触可感,使公司形象变得更加鲜明和具体。周三刊扩版后,报纸在四版开辟“海油人”专版,为人物报道提供了更大的版面空间,更多的体现海油精神的生动故事、更多的一线员工的先进事迹等通过报纸走向受众。这些见人见事见精神的故事,变大道理说教为小故事感染,让人读后眼睛一亮、鼻子一酸、心头一热,使得以“爱岗敬业、求实创新”为内涵的海油精神更加清晰可见,企业的良好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服务舆论引导:由记录中心向话语中心转变

在当今全媒体时代,社会公众的认知与国企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国企经常身陷各种舆论的围追堵截之中。在加强舆论引导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企业报的重要职责之一。周三刊扩版后,《中国海洋石油报》不断优化新闻话语组织方式,加快由记录中心向话语中心转变,以更好地适应企业舆论引导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国企的舆论引导工作时常处于被动之中。讲成绩,不敢理直气壮。对一些重大事件和敏感问题,往往有理说不出,有话说不透。面对一些负面新闻炒作,也不能做到有理有据地回应。针对这种情况,企业报需要借助外部专家、学者、公众等第三方的力量,更多地传递第三方的声音,加强舆论引导。但在报道和传播外部观点的同时,企业报还需要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在信息传播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当前,企业报需要不断优化新闻话语组织方式,向话语中心转变。通过话语功能的加强,企业报要讲清楚国企为了谁、国企做了什么、国企怎样发展等等,引导社会公众加强对国企的认识和理解;要以更加开放的话语体系,及时增信释疑,为企业发展凝聚更大的力量;要通过针对热点话题的理性发言,对一些负面新闻炒作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回应。

周三刊扩版以来,《中国海洋石油报》持续从记录中心向话语中心转变。报纸坚持更多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及时回应公众的疑问,主动引导公众调整关注焦点,积极增进社会共识,以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舆论引导工作。

第一,通过多种途径表达自身观点。在舆论引导过程中,遇见问题绕着走,或者简单地用情绪对抗情绪,都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加强舆论引导,企业报需要提供更多的理性判断,以削弱或制止情绪的无序宣泄。周三刊扩版后,报纸通过专题报道、时事短评等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做出有理有据的回应,以引导社会公众进行理性判断。

第二,通过多种方法加强主流话语建设。周三刊扩版后,报纸在“每周一评”栏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专家访谈报道。这些访谈报道大多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通过采访第三方专家,对一些敏感和重要问题进行理性阐释。同时,各版的评论栏目也围绕与中国海油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加强舆论引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家访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基地 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能力提升

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背景

1.新首都城市定位为仪器仪表行业发展迎来契机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北京的城市战略地位确定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流中心、高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中,首都北京功能定位为走高端、高效、低排放的发展道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燃料作为首都各企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的重点,这充分体现了北京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迫切性。

2.仪器仪表与燃气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仪器仪表行业是高新技术、新能源行业,是创新的源泉;天然气作为绿色、低碳的清洁燃料,在首都能源结构调整和建设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特点是“三高三低”――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城市清洁能源的推广,仪器仪表行业与燃气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熟悉、精通各学科交叉的综合型人才匮乏,企业之间技能人才队伍发展不均衡,工种与工种间的技术人才发展不平衡。

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依据

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文件精神,以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文件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核心,搭建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燃气压缩机工三个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提高高技能人才培训质量;建设北京市一流的仪器仪表实训基地与燃气LNG/CNG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行业、企业培训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促进行业企业经济、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思路

借助于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为高技能人才实操训练、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服务。

1.融合发展需要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要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需要,立足仪器仪表行业调整的需要,面向北京控股集团所属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标准、培训装备、评价体系等科学融合,以发展为关注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凝练特色专业

以“打造特色专业,提供优质服务;突出职业技能,满足顾客要求;推进质量管理,实现持续改进”为办学质量方针,以工业自动化仪器仪表装配与维修专业的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配工及机械设备装配与自动控制中的压缩机工三个职业工种建设为依托,找准专业培养方向和定位,培养一体化师资队伍。

3.打造真实实训环境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要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搭建实训教学调度控制系统;建设分析仪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燃气LNG/CNG站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体现在培训环境之中。

4.校企共享双赢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确定培训模式、专业建设内容,共同研发培训课程,共同开展师资培训,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共建实训基地,优势资源共享,达到双赢目的。

5.绩效过程管理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方案,做好项目跟踪、绩效评价,保证绩效目标有效完成。

四、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保障

1.项目组织机构完善,职能分工明确

为了保障“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根据《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部《关于实施2014年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通知》(人社部函[2014]54号)等文件精神,成立了由上级主管领导和专家组成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指导委员会,提供指导意见和咨询服务。学校内部本着“分级管理、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原则,设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和项目建设专项工作小组,保证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逐一落实。

2.项目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

学校在申报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时,就制定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O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和《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实施细则》等管理文件。项目建设的管理原则是“分层管理、责任到人、过程监控、阶段评估、定期考核”。学校自身管理制度健全,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所有工作全部按照学校管理体系中的培训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内控管理(风险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等制度运行,保障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规范、有序推进。

五、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实施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重点建设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三个急需、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专业,以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和提炼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工作经验三方面为主要建设内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基础上,研究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工作页)开发、校企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参与高技能人才的研修与培训,探索能满足企业培训需要的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1.完善高技能人才体系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1)企业调研。笔者学校深入企业调研,走访了76家企业,选取北京衡器厂有限公司、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北京瑞利普仪表科技有限公司等19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企业,召开企业实践专家访谈会、培训方案评审会,形成培训专业调研报告。

(2)课程开发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课程,制定培训课程标准。按照人社部一体化课程开发技术规程,开展企业调研、专家走访,制定培训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制定工作页,与企业紧密联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员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体现专业学习和工作时间紧密结合的“工学一体、学做合一”的特征,建立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课程体系。

(3)校企共同开发高技能人才一体化培训方案。按照《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编制指南》《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文件要求,通过对代表性企业的调研、企业实践专家访谈进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各层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提取典型工作任务等工作流程,在企业实践专家的共同参与下制定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分析仪器仪表装调工、压缩机工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方案,编制一体化培训课程标准,设计一体化培训项目教学工作页。

(4)教材开发建设。建立了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培训教材开发机制,针对建设专业开发了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专业培训教材,共同完成培训课程的资源建设。结合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组织专业教师撰写校本培训教材。建立习题库、试题库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5)师资队伍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了“专业带头人―一体化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年轻教师”四个层级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通过支持教师学历进修、提升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企业实践、职业技能资格考核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外出培训、外聘专家讲座、教学研究、职称评审等途径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

(6)效果评价。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围绕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评价标准,学员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能力为核心,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坚持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培训质量为核心,建立多元考核评价模式。

2.校企合作提升培训能力

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视校企合作,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大师工作室,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三共同、三对接”的原则,即共同开发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培训、共同完成能力评价,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始终把企业参与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培训课程开发过程依托于企业,并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培训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

六、基地建设的项目产出情况

1.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在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培训装备和能力评价等方面的建设,校企合作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2.高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项目建设工作中,通过技师研修、岗位内部竞赛、岗前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培训形式,两年建设期共培训高技能人才6612人,完成了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建设目标。培训质量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员培训满意率超过90%,用人单位满意率超过95%。

3.技能竞赛组织

在以“提高职业素养、成就技能人生”为主题的系列技能竞赛活动中,学生获得团体第一名3个、团体第二名3个、团体三等奖4个,学生个人55人次分获一、二、三等奖。

4.服务社会及区域经济建设的情况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社会的发展需求,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开展多元办学,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落实北京市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工作的要求,积极拓展社会培训,充分发挥专业辐射功能,服务于社会。

七、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经验总结

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促进了技工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1.学校培训工作得到快速发展

技工学校今后的发展路径,是在高端引领下坚持学制教育和社会培训并举。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完善了学校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促进了学校培训工作快速发展。

2.深刻理解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校企对接、高端引领,为企业急需、短缺工种提供培训,实现校企双赢。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下,北京大量的生产制造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笔者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为企业转型、员工岗位技能水平提升提供培训,拓展了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的空间。

3.提升了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

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使笔者学校对于企业的培训需求认识更为深刻,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案、培训课程的编制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对学校培训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