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现状和方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01
虽然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关指引在我国大部分企业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但现实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企业加快建立国际趋同的相关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我们企业在做大的同时才会做的更强,做到真正的立于世界东方之林。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前现状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存在“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我国企业尤为突出;即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程序复杂繁琐,有些企业制度设计的过于臃肿,已经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率和效果,而小企业则相反缺乏相关流程和管理制度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建立健全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制度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控制环境方面。目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改革国有企业,虽然正式成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远未达到内部权力制衡的效果。二是组织结构是不合理的。一些国有企业仍然使用旧的模式的经济体制。这套制度没注意企业组织的合理性,企业普遍存在机构臃肿,管理水平,效率低的问题。
2.责任控制,会计人员素质较低。根据中国的1200万会计人员的相关统计数据,接受大学教育是低于10%,在相对优质国有企业和县级企业在600万会计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只有18.21%,占8.45只%的资格,会计人员的素质可以看到不高。
二,责任不公平。权利,义务和责任是责任和控制的基本原则。其次,责任是不公平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是责任和控制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会计师的目标是明确的,按照限制核算的功能;身份不明确,位置是不正确的;责任,权利,利益严重偏离,从而导致会计进行报复,并得到保护;这些谁打算从事伪造账目的关注,并且屡禁不止。
三、加快落实企业内部控制相关具体细则
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层的义务也是其重要的责任,而内部控制评价是由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来实施的,而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则分为内审和外审,符合相关条件不但要建立自己的内审部门还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外部审计,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主要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1.加强企业主要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根据企业的性质划分,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相关指引要求的可能不同,但大部分企业应当根据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建立健全以下18号应用指引: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发业务、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在建立该项控制时应重点关注其主要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的要求和措施。
2.内部控制评价应围绕基本规范提及的内部控制五个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内部监督,以及基本规范及应用指引中的内容,在确定具体内容后,企业应制定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
3.内部控制审计,企业在此阶段应当做好准备工作,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安排时间与资源执行有关额规定,如果企业内部资源未能配合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实施和评估工作,可以聘请专业人员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有关的咨询服务。
四、建立与企业管理目标相匹配的风险管理策略
1.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风险管理目标,确保将风险控制在与企业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企业内外部尤其是企业与股东之间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为确保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确保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实现业务目标和实施重大措施的实施,确保管理和运营的有效性,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减少不确定性在实现业务目标,确保企业准备应对危机管理计划,以防止灾害风险或人为错误后企业的重大风险和损失惨重
2.风险管理战略,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和其他适当的风险管理工具和确定总体风险策略。
3.风险管理原则和要求:与公司的整体风险管理战略相一致;随着公司面临匹配的风险的性质;选择风险管理工具,以考虑其合规性要求,运营,包括法律和监管环境,对企业的熟悉程度,风险管理工具的风险特征,不同的风险管理方法可能适用同样的风险。
4.企业管理层需要强调理论与实际并重原则,着重企业的效率和效果,不应光侧重理论或者只偏重人为主观判断。
五、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符合法律法规乃至高效率经营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企业应尽快建立匹配自己政策和程序,使其在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人才建设,无论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设计、执行还是维护的角度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故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应重视人才战略,更好的促使企业文化的健全,从而达到企业快速且良性运转和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案例
一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⑴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⑵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⑶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
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1.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⑴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⑵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⑶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⑷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管理;资金安全
高校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高校实现发展战略、提高办学效率与效果、保护资金安全完整。本文通过从风险管理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探讨高校内部控制问题。
一、高校内部控制面临的问题
1.高校内部控制意识薄弱。2008年5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4月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主要是针对企业设计的,目前并未全面推广到高等院校,而高等院校目前所适用的主要还是2001年6月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高校的内部控制仍停留在内部会计控制的观念上,观念落后。相当一部分领导对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不熟,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例如,很多高校在学校的建设上,基础设施投入较大,注重学校规模、设备设施、校区校园建设,造成资金的巨大缺口,相当一部分高校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
2.缺乏有效评估监督机制。事实上高校和企业一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财务筹资与投资的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的风险、基建招投标与立项的风险、资产管理风险、教学科研管理风险、学生管理风险和招生就业风险等等。大多数高校的内部监督主要依靠内部审计,同时,内部审计制度有天生的缺陷,内部审计制度并不健全,存在人情因素,并不能完全公正、有效的进行,形成潜在的内部监督风险。
3.控制方法单一缺乏有效手段。相当一部分高校内部控制的方法是以“内部牵制”理念为基础的传统方法的运用为主,以防错查弊为控制目标,以事中事后经济事项为控制范围,缺乏事前的预测与控制。而一些体现全面风险理念的内部控制方法如分权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核控制、矩阵控制和现代信息系统控制等方法运用较少,或不彻底。
二、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
根据国资委2006年制定并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系统等等。
内部控制要坚持以风险管理为主线贯穿始终,坚持内部控制的过程就是全面管控风险的过程,同传统的内部控制相比,有以下四大突破:
控制目标的突破。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要是查错防弊,合规合法、资产安全和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为目标。而全面风险型管理内部控制则在传统的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合理保证高校办学效率和效果、促进高校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相对传统的内部控制,新的内部控制视野更为开阔,内容更为广泛,更符合高校科学办学和持续发展的要求。
控制主体的突破。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主体仅限于会计审计、纪检监察以及部分高中层管理者。而全面风险管理型内部控制将控制主体定位于“全员型”主体,即包括高校的每一位师生员工。
控制时空范围的突破。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在是时间上集中在事中与事后,在空间上集中在重大事项。而全面风险管理型内部控制以“全员性”控制主体为后盾,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在时间上强调全过程控制,在空间上实现全方位控制,不留任何死角、盲点和空白点。
控制方法上的突破。传统的高校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固化。而全面风险管理型内部控制在传统的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战略控制、分权控制、授权控制和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运用分析控制和绩效考核控制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取长补短,实现对控制对象的全面覆盖。
三、制度建设与内部控制
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实行得比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才初步开展。这个阶段正好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高校各项业务快速发展,办学资金来源从单一财政支付模式转变为多渠道多元化筹资办学模式。高校收入不再仅仅来自于财政拨款,还来源于科研课题收入、学费收入、校办企业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与此同时,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合作也更加紧密,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大量的贷款。高校对办学经费的自主使用和管理权随着资金数量的快速增长而越来越大。
完善高校内部控制制度,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事前控制,做好全面的预算安排。在编制预算前,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反映,选好资金链上的关键风险控制点进行强化分析,以合理的控制成本,做好全面预算安排,最大程度地保证资金安全。第二,事中控制,形成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监督机制。要明确各会计岗位的职责,始终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原则,对于某些比较重要的会计业务,必要时可以安排两个以上的财务人员共同负责。同时还要做到财务人员定期轮换岗位,以便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防止舞弊,从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应严格贯彻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使与资金安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到实处。财务负责人对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要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不得突破预算,要编制现金流量的日报表或月报表以及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详细报告,找出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第三,事后控制,加强审计的稽核监督。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作用,通过对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进行经常性检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高校加强资金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胡丹.完善高校内控制度 强化财务风险管理[J] .教育财会研究,2009,(5).
[2]郭文杰.论企业内部控制[J] .会计之友,2007,(2).
[3]孙颖、乔蓉.加强内部控制 确保高校资金安全[J] .中国内控网1.李黎.赵东星.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9(4).
[4]马东亮.高校内部控制建高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4).
[5]郑庄.冯丹妹.高校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医学装备,2011(8).
[6]张春富.张莎. COSO报告在高校内部控制中的运用,[J] 教育财会研究,2011(6).
[7]付丽英.现金流视角下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1年1月(下).
关键词:公路工程 项目管理 风险 成本控制
公路工程从立项到建成投入使用,风险和成本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从业人员众多的原因,一般都有项目法人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不同类别的人员参与管理和建设。下面就如何做好公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和成本控制进行了分析。
1、公路工程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
项目的风险是指可能导致项目损失的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和可能发生的损失程度。从工程项目主体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而言,无论是工程项目业主、承包商、监理商,还是建筑设计商、供应商,都面临着不可回避的风险,各利益主体都趋向于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只有实现不同利益主体风险人的均衡状态,才能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风险控制一般包括四个过程,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量化处理及风险的监督。
1.1建设前期的风险控制
该阶段主要是业主的风险,必须充分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充分考虑资金成本风险、物价上涨风险、编制的投资估算指标要为后续的概算留有充分余地。
1.2勘察设计阶段风险
该阶段及可用项目管理方法实施全面控制。要根据项目的设计深度编制合理的概算和施工图预算。因为概算一旦批复,要调概算是非常困难的。业主的风险是设计深度不够为后续实施造成极大的隐患。设计商要按“两管理、三协调、四控制”方法实施项目管理。
1.3项目建设期的风险
该阶段是建设高峰期,也是风险高发期。
(1)业主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当无潜在的投标人响应时,必须合理划分标段;
②选择有实力守信的企业,合理定标、考察待中标企业;
③签定合法规范的合同,合理约定双方权利义务;
④签定合法规范的合同,合理约定双方权利义务;
⑤征折或业主原因导致工期延误,必须加强协调、谅解;
⑥超前计量支付,必须严格审核中期支付;
⑦计量款支付延误,应尽量将风险转移。
(2)施工单位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业主资金渠道,必须慎重承接政府自筹资金项目;
②报价风险,必须是企业能承受的合理低价;
③物价上涨风险,报价时预留风险,合同载明调价;
④复测工程数量差异,必须建立台帐,申报零号变更;
⑤安全管理风险,必须定人、定责、定制度、风险的转移:建筑工程一切险(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物质损失);第三方责任险(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意外伤害工伤险(人身伤亡);
⑥施工班组用工风险,必须以合法的劳务分包替代非法的转包,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材料代购合同,并监督各项费用的及时支付;
⑦非业主原因造成的进度风险,应构建天时、地利、人和的施工环境,根据公路工程施工季节的特点抢抓阶段性的计划任务;
⑧质量管理风险,必须杜绝严重质量事故,严防一般质量事故,及时预防处理质量问题;
⑨工程结算、交工,必须及时结算、交工、进入质保期。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那种有工程项目就有收益、利润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施工企业在项目上要有盈利,除了要有扎实的综合实力、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等内在因素外,还要具备抵抗外界风险的能力。有远见的承包商应善于分析和预测风险,懂得采取防范和转移风险的措施,从而使自己成为驾驭项目风险的成功者。
1.4工程竣工后风险防范措施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不要着急将工程交付发包方使用。根据《建设工程合同范本》(G-1999-0201)第28条第3款规定,竣工日期是承包商送交竣工验收的日期,不是交付使用的日期。未交付已验收合格的工程,如业主不能及时交付工程结算表,承包商可以将工程看管起来,此间发生的看管费用由业主承担,即承包商的留置权。这种权利在竣工结算时能够给业主一定的威慑作用,可保证其资金及时回笼。
2、公路工程项目成本控制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如何增收节支、挖潜增效、获取最佳利润,最有效的途径是做好项目的成本控制管理。对生产经营所耗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费用开支,都需要进行指导、监督,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内,降低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1成本费用的预测与计划
在工程开工前,必须作出科学的分析论证,预测出完整的总成本额,以此作为计划成本控制和目标考核的依据。它又分为项目管理费用计划和工程成本计划两类:
(1)项目管理费用计划
包括项目部管理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各项保险福利、资金使用费等。编制原则是实事求是,厉行节约,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使费用计划切实可行,并提出降低费用开支所采取的措施。特别是对差旅费、办公费、招待费要核定标准,总额控制。一般为合同额的5%-7%。
(2)工程成本计划
以项目部承接工程为对象编制的成本计划,主要内容是以中标项目为依据编制的工、料、机费用。这三项直接费用的确定,应建立稳定的有良好信誉的服务商和供应商,通过规模生产取得最优的服务商和供应商,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企业报价一般均采取不平衡报价策略,即在总额确定的情况下,将容易出现工程量差的项目高报价,工程量变化不大的项目合理报价,这就势必出现盈利的分项工程、保本的分项工程和亏损的分项工程。企业成本核算中心应根据自身管理水平编制实际的施工成本预算。
①人工费:参照市场情况编制各分项工程的人工费、民工工资是各界的关注重点,要切实做好计划并监督发放。
②材料费:包括主材和地材,不仅要有金额控制计划,而且要有数量、价格、控制计划,防止超耗和损失。
③机械设备使用费:要充分发挥企业自有施工机械的作用,防止靠外包队伍完成任务而自有机械闲置,或不用自有机械而外租机械的行为。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率。
2.2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
2.2.1人工费用的控制
人工费用的控制标准应按预先编制的成本分解表中人工费进行控制,即项目所属分项工程产值的人工费的总额应大于或等于支付民工工资的总额。否则人工费将发生亏损。应尽量减少非生产性人员、合理的人机比例,减少非生产时间,提高零星用工的劳动生产率。
2.2.2材料费用的控制
严格控制外购材料的物资管理,合理制定材料使用计划,减少各环节的损耗,尽量避免二次转运。地材宜采取委托规模加工生产,地材消耗宜以实体工程量按定额消耗折算数量,杜绝中间环节的虚假数量。
(1)合理确定材料数量。在工程建设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60%-70%左右,材料费用的控制至关重要,材料费具有较大的节约潜能,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用实体工程自乘以定额消耗量来控制材料用量,是较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2)合理确定材料价格。材料价格是降低材料成本的关键。要确定材料价格,必须到材料供应地充分调查,货比三家,用规模采购争取批发价。地材的加工应按合理的规模批量生产,选择有实力的加工商“薄利多销”,实现双赢的局面。
(3)对于非常紧缺的材料,应按照随用随进,略有库存的原则供应,以免占用资金,间接扩大成本。密切关注市场信息,把握价格信号,对于材料价格要富有前瞻性,在施工淡季或在可能上涨的材料,要进行部分储备。
2.2.3机械费用的控制
合理使用机械,最大限度发挥机械效能。在科学制定施工计划的基础上,合理制定机械设备需求及进出场计划,根据工期、分项工程开工的具体时间陆续进场,避免机械闲置。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适当选择外租设备,充分利用社会闲置机械资源。
3、成本费用的考核
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的特点,成本费用的考核应以一个计量周期为单位结算分析,考虑到收支的不均衡性,宜以一个季度通报一次成本情况,半年度为一个考核周期。
(1)工程收入应以业主签认的中期支付证书为准,没有得到甲方签订的有效凭证,不得以收入入帐。核对与甲方往来,对预收和应收工程款,必须与甲方核对一致,防止中期退还的保证金抵计量款收入,防止税金在施工期被挪用。
(2)各种材料消耗,要求对每一分项工程完工后及时核销。
(3)清理各种往来款项,分清性质进行处理,欠款应制定还款计划,分析欠款发生的原因,超前投入的可转入下一分项工程成本。
(4)根据制定的考核制度,严格兑现奖惩,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激励项目参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结语
总之,施工项目成本和风险成本控制应该贯穿于整个项目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贯彻成本控制思想,它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综合问题,涉及项目全过程以及项目组全体成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对其进行全面、全过程、全员控制。惟有如此,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审核管理风险防控
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商业银行间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网点数量以及结算产品的多少已不再是商业银行取得同业领先地位的唯一法宝,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尽快推行业务流程再造、打造银行一流业务集中处理平台,实现网点柜面业务的后台集中处理,将对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所谓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就是将集中提入票据通过清分、扫描进行图像采集形成票据影像,利用OCR识别技术对票据要素进行确认,对需要处理的票据进行人工补录、自动验印、要素审核等操作,最后实现账务自动化处理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具体说就是中心运用票据自动清分机系统,利用计算机、清分机、电脑验印等先进的设备与技术,把目前各营业网点分散票据处理模式改进为集中票据批量处理模式,同时中心还将经过人行票据交换中心的跨行票据集中提入,然后中心将提入的系统内票据和人行提入的票据集中清分,同时生成磁码数据文件和票据影像文件。系统对合格的票据会自动记账,对有瑕疵的票据会转入人工审核。对于票面要素不全、印鉴不符、余额不足等的票据,若是本行票据则直接退回给相应营业网点;若是跨行票据,则经人行票据中心退回。
图1商业银行票据集中处理中心处理票据流程图
后台业务集中处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营运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前台业务发展的坚实支撑。
转账支票作为银行票据的一种,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支付结算手段。因此加强对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的审核和风险防控,保护客户和银行双方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部分银行通过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了转账支票业务的集中处理,取得了业务集约运营、风险集中控制、业务布局优化和网点功能转型等初步成效。
图2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系统体系结构
该系统采用符合CORBA标准的InforBus分布式对象中间件平台作为系统运行基础,以“软总线+软插件”作为系统模型,引入电子影像替代纸质凭证作为帐务信息的载体,借助影像处理技术自动将支票影像信息转化为电子数据,实现了影像采集、票据审核、帐务管理、影像存储的全程自动化处理。
一、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的必要性
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实际上是将业务受理与业务处理相分离。集中处理,本质上是让柜面纯粹成为与客户沟通的渠道,同时通过建立专业的自动业务处理单元,实现业务处理环节的标准化、集约化。业务集中处理的原则,应优先将柜面处理复杂、专业化要求高的业务进行集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网点的业务处理的风险难度和专业性,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一)提升银行转账支票业务处理效率
目前,银行的前台业务操作复杂,交易代码众多,涉及到多种业务和多种产品,个别专业业务还存在相对孤立,造成柜员进行业务处理繁琐,面临的风险点多。转账支票作为银行票据的一种,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支付结算手段,日常业务量较大,网点常出现客户排长队等待办理业务的情况,不利于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模式下,银行转账支票业务经过网点前台人员的简单受理后,后续工作直接集中至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进行流水线方式作业,前台处理环节得到简化,柜员工作强度降低。
(二)集中控制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风险
在集中处理模式下,提高了审核的速度和质量,集中控制了审核的风险,规范了营业网点儿的工作流程,实现了银行转账支票的录入、复核和授权的规范处理,有效控制风险,减少了内外串通作案的可能。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业务利用随机抽取票据的形式,随机分配人员进行处理,大大降低了主观犯罪的可能,能将银行转账支票的业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提升了营业网点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在银行转账支票集中处理模式下,银行可设置综合柜员岗位,统一处理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业务,也就是说网点不需要配备全部岗位的雇员。在银行转账支票审核过程中的复杂业务由后台业务处理中心专业人员处理,从而优化网点人力资源配置和岗位设置。前台柜员只需对银行转账支票业务进行简单受理,审核其必备的要件,从而可以抽出更多精力挖掘客户资源与需求,实施针对性的理财产品营销,挖掘客户关系及其产品价值,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全方位提升网点的功能。
二、转账支票审核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源头风险控制体系
目前,对银行转账支票的原始单据和证件的审核不严,无法保证原始资料的真实性,无法从源头上堵住转账支票带来的风险。有些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处理后,前后台分离,前台负责审核原始单据的各个要素并将之扫描上传至系统后台,原始单据则保留在前台,后台仅根据上传的单据影像进行审核和会计业务操作。如果有瑕疵的资料上传至系统后台,被审核出存在问题,则原始相关信息会重新退回前台,柜员需重新沟通客户提交资料,造成人力和时间的浪费,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如果伪造的原始资料通过后台审核,则该业务会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
(二)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我们从银行转账支票发生的案件可以看出,导致案件的根本原因是不遵循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违章操作。部分银行已经制定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在实践中没有落实到位,形同虚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手配置不够。目前银行的人力资源较为紧张,往往出现分支机构的人员被抽调,同时被抽调的岗位有没有及时配备合适的人员,导致业务处理时人员空缺。二是,检查流于形式。定期定时的检查被视为常例,在检查过程中走马观花,不严格执行检查程序,使得一些案件长期得以隐藏。三是,内部控制信息技术手段滞后。目前,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信息化,而金融机构内部又没有相应的防范措施,使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三)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主要表现在缺乏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面对各类专业繁杂的操作流程及繁忙的工作,柜员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细致的业务学习,对安排的培训课程有些网点甚至没有办法挤出人员参加。同时由于会计主管、营业室经理等岗位设置,使得一些业务骨干陆续转入运行管理岗位,从而出现了业务量日益增多,新业务层出不穷,前、后台业务骨干却日趋减少,操作人员素质逐渐下降的状况。加快培训业务人员和充分挖掘业务骨干潜力是解决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管理的基础。
(四)缺乏稳定的信息技术支持
由于银行转账支票的集中处理依赖于稳定的信息技术和安全的网络环境。现有的程序的开发设计和应用上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还需进一步改进。一是计算机安全管理操作职责不落实,软件开发和系统维护人员未与操作人员严格分离,会计核算系统操作人员违规越权操作,个人密码公开使用等现象大量存在。二是信息传输网络的安全性无法保证,缺乏必要的防护系统和认证系统,犯罪分子通过修改计算机程序、篡改记账信息、利用他人电脑操作代码虚假收付,盗用银行资金。三是缺乏应急体系的建立,没有建立异地备份中心,在数据系统发生瘫痪时无法及时恢复,造成数据的破坏和丢失,给银行的业务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银行转账支票风险防控对策
(一)严格管理控制源头风险
柜员收到持票人提交的转账支票及进账单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认真审查。一是,当事人是否具有主体资格。要核查银行转账支票是否具有票据能力,即票据权利能力和票据行为能力[2]。即是否本行出售的支票,是否真实,是否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正面记载“不得转让”字样的,是否背书转让;支票是否已办理挂失止付等。二是,是否具备规定的格式。我国颁布的《支付结算办法》第9条规定“单位、个人和银行办理支付结算,必须使用按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印制的票据凭证和统一规定的结算凭证。”如不使用银行统一印制的支票用纸,该支票即无效。三是,支票记载是否得当、完全。如对绝对应记载事项未记或缺记、记载了禁止性记载事项,该票据即无效。四是,印鉴是否真实有效。各国票据法均规定,支票必须由出票人签名方可生效。由于我国习惯使用图章,特别是企业、团体签发的支票,必须加盖财务专用章及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人的印章。如支票上的印章系伪造,支票无效。需要检查出票人的签章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与预留银行的签章相符;持票人递交的支票,支票背面是否作委托收款背书,签章是否符合规定。从以上四个方面加强对银行转账支票的审核,控制源头风险。
(二)完善内部控制体制机制
强化内部管理,使支票业务流程和操作达到规范化要求并落实到位,这是防范支票风险的屏障。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构建合理的支票业务内部组织体系,不断优化和整合业务操作流程,使办理支票业务的整个操作流程都有章可循,切实堵塞操作上的漏洞和消除隐患。各商业银行应本着对支票业务全系统、全方位、全过程实行监控的原则,严把机构人员市场准入关,将专业水平高、思想品质好、遵纪守法的人员充实到支票交换岗位,同时明确岗位职责,凡职责不到位,有章不循、有令不止,形成风险隐患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应负的责任。
一是建立必要的职责分离。明确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整合、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务求覆盖所有业务环节和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二是规范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在内控制度层次上,改变将内部控制单纯视为对员工工作的一般要求的状况,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度,建立严密完整的分级授权体系,对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在内控对象上,改变对员工控制制约较多,对管理层控制制约较少的现象,确保内控能够涵盖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在内控岗位管理上,加强内部岗位责任制,力求岗位目标实施量化考核,重要岗位尽量单设,各岗位和部门相对独立,达到内控所需的双重控制和交叉检查,所有部门都应共同参与对操作风险的管理[3]。三是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制衡。要建立强化相互制约的柜面业务岗位职责,加强授权、分权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防范经济案件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力度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人力资源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通过集中培训,专项培养等方式,提高员工的理论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确保员工熟知业务流程和责任,减少由于业务不熟练导致的操作风险。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法规制度、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培训,通过政治学习、岗位练兵、业务比赛等形式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二是,要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腐墙,做到警钟长鸣。加强员工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及风险防范意识,稳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防止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同时,要根据业务发展和工作需要及时充实员工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
对领导干部特别要加强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职业道德水平、法律水平和反腐能力,让领导干部的行为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
(四)充分发挥信息系统支撑作用,开拓支票业务新领域
银行转账支票业务集中处理后风险点的集中更有利于系统通过参数等进行强行控制,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充分认识风险监控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业务中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充实风险监控系统的风险预警点,提高系统筛选数据能力,逐步增加实时监控点,使该系统在事中、事后监督中发挥重要作用[6]。业务处理中心在业务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实行岗位责任制,个人密码要定期更换,并依托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进一步优化业务集中处理平台的各项功能,进一步增强OCR的识别能力,进一步提高支票自动化处理能力,减少系统报错次数。我们要以事前、事中的风险控制手段为主,进一步集中对风险的管理,通过将合规的审查渗透到业务处理的全过程中,降低风险管理的滞后性,防止系统瘫痪给银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
当前,各商业银行还应以银行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传输电子信息,加快发展电子银行支付的步伐,尤其是电子票据的发展,可以有效杜绝假票风险。其次,继续推进支票直通车这款新业务品种的普及。通过支票直通车,支票受理方可以迅速确认支票的真实性,并当场完成存款账户资金的扣除;支票使用者购物时再也不用费时等待,而是可以当场提货或消费,同时无须担心是否超过了商业银行的支票清算时间,给客户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开拓支票业务新领域,进行银企直接互联,减少纸质支票的使用频率。依托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和企业的财务软件系统或ERP系统进行无缝连接,企业直接通过财务系统的界面就可以享受银行账户信息查询、下载和转账支付三大功能,银企互联既方便快捷又安全可靠,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银企互联服务,除了采用与网上银行相同的安全机制外,还在转账交易中增加了“签名时间”字段,在所有交易中增加了“包序列ID”字段,增加多种先进技术手段,从而有效地防止黑客攻击、指令重复提交,有效维护了广大客户的切身经济利益。第四,依托银行信息系统,广泛推广使用支付密码器。这样可避免由于伪造印签、涂改支票内容给银行和客户带来资金风险。第五,推广“短信”通知服务。银行将付款支票信息以短信的方式及时通知客户,使客户及时了解自己账户上的资金走向,防止金融诈骗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明勇,宋博.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的变革与展望[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 (09):19-21.
[2] 刘潇,周韬,缪学田,等.数据集中背景下商业银行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研究[J].金融会计,2011 (06):22-24.
[3] 谢妍霏.对商业银行柜面业务集中处理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1 (27):15-17.
[4] 肖艺,李海文,李彦.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模式变迁的操作风险及其防范[J].金融论坛,2009(06):11-13.
[5] 姜兆.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 (0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