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本阅读的方法

基本阅读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阅读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本阅读的方法

基本阅读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阅读的基本特点;阅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8

大家都知道,生活在21世纪的年轻人掌握一门外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英语。如何学好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是当前很多中学生困惑的问题。其实,学好英语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自然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其实方法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就看它能否完美地与个人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如果一套方法能够激发你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话,以后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可能我们都见过类似的情况:有的人整日埋头书案,学得很辛苦,但成绩仍不理想:有的人则懂得“有张有弛”,学得很轻松,而且成绩名列前茅。如果你是后者,相信你已经找到了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你个人的最佳结合点了,只要持之以恒即可;而前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毅力,关键就在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了。

学好英语的另一个关键是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产生学习的动力。那如何产生学习的兴趣呢?当然你必须要学会英语、懂得英语、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你所学习的英语知识。你懂得越多你的兴趣就会越浓。

一、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基本特点

1. 选材特点

(1)选材多样化、现代化、生活化。涉及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到科技、环保、经济。具有贴近生活气息的特点。

(2)体裁分布较均匀。记叙文、论说文和应用文。材料选自各类丛书、报刊杂志或活页宣传材料。

2. 命题特点

(1)侧重对语篇的领悟和解读能力。对语篇整体把握及综合利用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辅导报高二RX版:B3)

(2)词汇量加大,阅读速度提高,并且存在大量的派生词、合成词。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运用skimming/scanning、寻找中心句、抓关键词等技巧快速阅读,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如2011年山东高考四篇阅读理解的总词汇量为3732词,非中文单词为3225词,而且出现了tuition、demonstrate、spinal、cord、loan、foundation、buzz、sentiment等课标外词汇,对写生在特定语境中把握词义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

(3)语篇结构较为复杂,长难句有所增加:高考阅读理解选用的文章往往使用多种语篇手段和修辞方法,及长难句的应用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设置障碍。在2011年福建阅读理解中出现了长难句:“since its beginning in 1980, the Edmonton Folk Music Festival has been commemorating(纪念)the true feelingof what folk music is all about and that’s the traditional togetherness(友爱)that is felt when people gather to share storiesand feeling through song.”

二、命题的主要形式

近年来的高考阅读理解试题的考查形式主要包括主旨大意题、细节理解题、词义猜测题、推理判断题、作者意图题、文章结构题等。

三、阅读理解题正确答案的设置

命题人员往往采用选用原文中的词句、同义词代换、正话反说或对原文信息进行适度解释、归纳或总结等手段进行答案项的设计。后面会详细说道。

四、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试卷中分值最高的题型,它能检测学生获取英语信息的能力及理解的准确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对考生试卷总分起着决定作用。理解的正确率和速度是阅读理解成败的关键。回顾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提高高中阶段英语阅读速度谈谈自己的做法:

1. 增加词汇量

词汇量偏低是制约学生阅读速度的瓶颈。如2011年山东高考四篇阅读理解的总词汇量为3732词,非中文单词为3225词,而且出现了tuition、demonstrate、spinal、cord、loan、foundation、buzz、sentiment等课标外词汇,对写生在特定语境中把握词义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如果考生只满足于记住课本以内的词汇和用法,甚至连课本上的词汇都要大打折扣,怎么能适应大容量、快节奏的高考阅读要求?因此,扩大常用词汇必须成为我们英语教学中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扩充词汇主要有三个渠道:精读、泛读、构词。在课本教学时要特别重视对学生词汇的考查,要通过听写、替换、造句等手段,促使学生首先记住课本上的基本词汇。

2. 扩大知识面

如今高考阅读选材多样化、现代化、生活化。涉及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到科技、环保、经济。具有贴近生活气息的特点。所以增加一些题材广泛的泛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当今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人物传记、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知识对提高阅读速度是极其重要的,即便是增加非英语阅读也有助于英语阅读速度的提高。因此,除了教材外,我们还应该重视泛读教学,要选定一种内容广泛、话题时兴、难度适当的国内外优秀英语教材,作为泛读课本,并将其列入正式的教学计划,与精读一起进行考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英语报刊、杂志,切勿将英语教学局限在有限的课文教学之内,否则,想要大幅度提高阅读速度就是不现实的。

3. 克服不良阅读习惯,坚持意群阅读

在快速阅读过程中,应注意克服一些不良阅读习惯以促进阅读速度有效提高。常见的不良阅读习惯有:指读、声读和回视。

指读是指为了在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学生们常常用手指、铅笔、尺子等指着一个个的字或放在这些字的下面阅读。指读减慢了阅读速度,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因此,阅读中一定要克服这个毛病。声读一般有三种形式:出声读、默读和心读。事实证明,阅读速度缓慢一般都是因为读者采用了某种声读的方式,所以要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自觉地克服这种习惯。

回视又叫返读或复视。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多次(下转第82页)(上接第78页)返回重读,既会影响速度,也会影响理解。

所谓意群,就是有意义的短语和语法结构。意群阅读是以意群而不是单词为最小阅读单位的一种快速阅读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对句子的整体理解,而不是死抠字眼,逐词理解。因此,坚持意群阅读,要克服以下不良习惯:指字读、声读、不断回视;一次一词。

4. 掌握常用的阅读解题技巧

(1)直接解题法:即读完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问题的的答案。

(2)排除法:这也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的常用方法,对于那些不合情理或荒谬的选项、与短文内容相反的选项、与短文内容不相关的选项、虽在短文中出现但答非所问的选项,以及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的选项等,都可以采用排除法。

(3)信息查读法:即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在文中进行相关信息的查寻与确认,再与题干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比对,得出答案。

(4)推理演绎法:即根据所读材料通过语篇的逻辑关系以及各个细节的信息和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悟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此时切忌就事论事、以偏概全,也不能主观臆想、随意揣测,更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

(5)利用构词法:结合语境,对于词意猜测题进行理解和判断。

(6)利用首尾法:在解决文章主旨大意题时,往往要注意文章的首、末段的首、末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或段落大意的所在。当然,有的文章或段落的大意需要进行综合的推断方能得出。

5. 注重长句、复杂句的理解

近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题十分注重借助复杂语境考查考生对语言语法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所选阅读材料均有大量复杂单句和复杂复合句,单句采用非谓语动词,独立主格结构等高级语法;复合句采用多种从句叠现的复杂句型,来增强句子结构的复杂性和语境理解难度。所以,理解长句、复杂句成了考生顺利理解阅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

6. 加强计时和限时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

基本阅读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文 阅读能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1.190

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是这个时代赋予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任,也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之一。研究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过程,是十分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具体而言,这一过程有四个阶段构成。

第一是基本知识的积累阶段。现代文阅读教学须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目标,阅读能力的培养又要以具备准确、敏捷的思维为关键。我们知道,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维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基本知识积累不够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的狭窄,阻碍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因此,近几年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测试部分得分较低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一教训提醒人们:要真正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基本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宽非狠抓不可。

第二是基本理论的掌握阶段。现代文阅读的有关基本理论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形成过程中一系列规律的概括,是确立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必须狠抓基本理论的掌握。这里讲的“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一是指现代文阅读,一般应从文体、内容和形式三方面进行;二是指篇有中心段,段有中心句,句有关键性词语。文体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具体要求也不同。记叙文的内容指描叙部分(人、事、景物及其特点、与景物有关的传说故事等)和议论抒情部分(或抒感,或揭示哲理);议论文的内容指论点和论据;说明文的内容指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指某种物品的制作过程,或指某种物品的使用方法及其注意点等。

形式方面,记叙文主要是指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顺序依据、线索和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及其作用等;议论文主要是指论证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说明文主要是指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中心段、中心句和句中关键词语的确立都有规律可循,还有概括反映这些规律的有关理论。有中心段,记叙文的中心段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段:议论文的中心段一般为文章的引论或结论,通常也位于篇首或篇尾;说明文的中心段一般也是首段或尾段。段有中心句,中心句的确立可通过分析段落的构成情况来进行:段落由一个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句群中心――通过分析句与句的关系所得的中心句;若段落由几个并列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几个句群中心句之和;若段落由几个主从关系的句群构成。段落中心即为主句群的中心句。句有关键词语。这是对学生进行现代文阅读的一般理论指导,即对学生授之以现代文阅读基本理论的阶段,这是现代文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必须经历的第二阶段。

第三是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阶段。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程度。学生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上文论及的“基本理论”,我们便可引导学生确立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现代文阅读基本方法。根据上述第一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确立以下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文章阅读,首先要确定文体,接着须根据文体特点理解内容。以记叙文的内容理解为例,须以记叙部分的内容理解为基础,以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议论性语句揭示生活哲理,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其他文体的内容理解,也要根据文体特点进行。第三步,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这方面的操作,可根据形式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形式特点的作用,主要是研究形式特点是如何有利于内容表达的。

根据第二个基本理论,我们便可指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

第四是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巩固阶段,即基本训练阶段。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完成,因而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基本训练。所谓“基本”,是指训练量要适中,训练题要精选,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训练量要适中,太少不足以巩固阅读能力,不足以提高阅读的熟练程度;太多则滥,不仅加重学生负担,而且事与愿违。要做到训练量适中,我们就必须精心制作或选择训练题。在高一、高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阶段,我们紧扣课本编制测试题或导读提纲,进行按部就班的阅读能力训练。

基本阅读的方法范文第3篇

1. 加大英语语言知识的储备量

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语音是学习英语的基础,没有语音就无所谓听、说、读、写。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语音基础知识的教学。词汇是语言的基石,语法是语言的框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靠,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技巧和方法让学生扎实英语语言基础。除了课本上的基本语言知识应掌握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识记平时在练习中碰到的生词和句型。反复地要求学生记忆并背诵。学语言重在积累和坚持,教师可定期地组织学生复习和回顾。

2.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不强是由于阅读习惯不好。很多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都是逐字阅读,逐字翻译,这样就导致只理解了文章的字句意思而忽视了文章的整体意义。但是阅读理解强调的是对整篇文章的把握,这样就必然导致做题时的失误。在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应积极地去告知学生阅读理解需把握的内容是整篇文章为而不是单独的字词句。在阅读的时候不应该一目一字,而是应该一目几行。另外在阅读理解中,可以提醒学生在读文章时自动的给文章分类。看文章时,应该迅速地判断是属于哪种体裁的文章。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例如,如果碰到议论文时,应先找议论文的论点,知道了论点那文章的主旨就基本出来了;再比如,碰到记叙文时,先找到记叙文的六要素,那文章的基本脉络也就理清了。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学生的胡乱阅读,随便阅读。

3.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万事都有法可循,阅读理解也同样。除去语言知识的积累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之外,阅读技巧也特别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比如略读法;略读指的是通过整体粗读,领略内容大意,帮助理解,为细读作准备;领略大意时重点要找出主题句。找到了主题句就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基本意思。再比如跳读法;所谓跳读法就是寻找关键的信息,例如年份,时间,地点,目的,任务等等。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做阅读理解题。做阅读理解时,看完题目之后我们就可以应用跳读法直接找题目相对应的信息即可。这样既可以提高做题的正确率,而且还可以节省时间。此外还有适用细节题的细读法;适用阅读时碰到生词的推读法;以及适用概况文章大意的概读法等等。

4. 适当地选择阅读材料,加大阅读量的积累

“万石谷,粒粒积累;千丈布,根根织成”,我们的阅读理解也是如此,要重视平时阅读的积累。教师可以按时定期的布置一些阅读材料,让学生按时按量地完成。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熟悉做题的基本步骤,而且可以积累原始的资料。当然在选择阅读资料时,要选择恰当的阅读资料。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是阅读材料所包含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现象基本上不超出已学的范围,生词不多于5%,能独立阅读并理解90%左右的内容。教师在选择阅读资料时,应参考选择阅读材料的标准。否则生词太多,会降低学生阅读的兴趣,造成学生害怕阅读的心理暗示。

总而言之,阅读理解还是有法可循的。学生加大语言知识的储备量,注意阅读时阅读习惯的调整和阅读技巧的掌握,阅读不会再是难题。当然教师阅读理解的教授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希望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迅速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 刘苏穗. 浅析如何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J]. 广东科技, 2012(36).

基本阅读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阅读 兴趣 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41-02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就历史课而言,学会学习的基础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培养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各种新知识和信息,从而为提高学生今后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本人有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方法的指导,却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形成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学生最容易产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1)精心设计问题由学生解答。在课前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有实际性和迷惑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对照问题思考解答,当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解决问题时就获得了成功的喜悦。经常如此,阅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行为,阅读兴趣就会大增,同时还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兴趣。历史课本由于篇幅所限,很多问题不能深入叙述。在每节课中可以结合课文介绍一些学生熟悉的课外历史知识如影视、小说甚至野史等,指导学生在课文中或其它的历史读物中了解相关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习贵在提出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自我意识强,喜欢独立思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动脑思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阅读质疑,不仅极大的调动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历史的素养。

二、注意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历史的阅读能力培养,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那就是要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如果不强调这一点,很可能学生就抓不住历史阅读的中心了。

(1)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认识知识的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明确每一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全过程中的特定地位。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知识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掌握整体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整体的,动态的、有联系的,使知识的认识水平能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掌握历史知识结构的阅读,能够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兴趣,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2)以掌握历史重大事件为中心。历史记载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是由无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的,是历史的客观存在。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掌握历史的重大事件呢?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历史事件的原因往往和同时代的其他事件相结合。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做到对事件掌握的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结果和影响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并做出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3)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理论武器。历史的史料非常多,各种观点都有,因此如何分析判断历史问题成为阅读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即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并指导学生运用理论武器去观察、思考、解决历史问题。

三、指导学生历史阅读的方法

阅读也是一门科学,虽然语文课有教学生阅读方法,但历史阅读的方法与语文又有所区别。因此平时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如何阅读。

(1)教师的阅读示范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有一个过程,教师在授课中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因势利导。讲授新课时,教师作阅读示范,通过反复强调和实践,逐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如:应该如何从章节目录阅读到子目录,如何弄清章、节、目之间的关系,最后掌握整体知识结构;如何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语句、段落;如何认清哪些是史、哪些是论;如何掌握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性质、影响等等。

(2)教会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线。必须准确记忆的用双实线表示。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的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

(3)抓住历史关键词和历史概念。关键词和历史概念本身就包含了许多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该知识点。如:“新思潮萌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思潮:思想潮流而不是其它潮流;二是思想的特点是“新”而不是“旧”;三程度是“萌发”而不是发展或广泛传播。再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点出了其性质,与原来思想有差别;“早期”点出了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尚不成熟。等等。这样分析就能准确把握本知识点的内容要点,从而有利学生了解所阅读的历史知识。

基本阅读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控制电路图;基本元件;基本环节;基本电路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是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它主要研究各种电器设备的基本原理、使用方法及电气控制理论的一门学科。该课程目的在于通过电气控制基本原理、基本线路、典型控制环节和典型设备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对一般电气控制的独立分析能力,具有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技术工作能力。要达到培养的目标,首先要学会怎样阅读电气控制电路图。本文从读图的基本知识和组成控制电路的基本规律讲起,深入浅出地介绍阅读电气控制电路图的方法和技巧。

一、掌握电气控制基本元件及其表示方法

电气控制电路是由许多元件构成的,而各种电气元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表示方法是不同的,并且在电路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掌握电气控制的基本元件及其表示方法,是阅读电气控制原理图的基础。例如接触器,它是电气控制电路中应用最普遍的元件之一,学生首先应该要掌握其结构主要由电磁机构、触点系统、灭弧系统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线圈通电时产生磁场将衔铁吸合带动触点系统动作。其次是要让学生掌握接触器各部分是如何接入电路的,主触点可承受较高的工作电压和较大的工作电流,因此一般接入主电路中作通断电路之用;辅助触点容量较少而接在控制电路中;线圈是其受压元件,接在控制电路通过按钮元件来控制其通断,从而控制接通或分断电动机等主电路,且可以作远距离控制。再次要求学生掌握接触器的表示方法,包括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种类代号),图形符号与其结构相对应,接触器有3个图形符号,分别表示线圈、主触点、辅助触点(常开、常闭分开表示)。这样熟悉了接触器的结构原理、表示方法及其在电路中的作用后,虽然采用接触器构成的控制电路多种多样,但各元件的相互关系是确定的,只要清晰地理顺这些关系,学生读图时就能得心就手了。

二、掌握好电气控制电路图的基本环节和基本电路

电气控制电路图是一类较难阅读的电气原理图。这种图的复杂性除了描述对象的多样性以外,还是由于这种图往往由很多基本环节和基本电路构成。一般来说,复杂的电气控制电路图所具备的基本环节多一些,或者说,控制线路的复杂性就主要表现在环节的多样性和完成功能的齐备性上。所谓基本环节就是指能够实现某项功能的组合。控制电路的基本环节一般包括电源环节、保护环节、信号装置、起动环节、运行环节、停止环节、制动环节、联锁环节、点动环节等。而其它具体的各种车床、磨床、钻床、铣床、镗床等,虽然它们的电气控制线路较复杂,但它们都是由上述的各个基本控制环节构成的综合体。因此,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控制环节,就能正确地区分电气控制电路图的基本环节,在阅读电气控制电路图时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基本环节,即“化整为零”。这也是阅读电气控制电路图的基础,是学生读图的基本功之一。

三、掌握好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图

若干个基本环节组成了最基本的控制电路图,而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图是组成电气控制电路图的基础,常见的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图有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三相异步电动机降压起动控制电路、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气制动控制电路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图的阅读,是阅读电气控制电路图的基础之一。例如,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如图1)。在阅读时首先将其划分以下五个环节:

(1)电源环节。主电路的电源是交流380V三相电源,电源接线为L1、L2、L3。辅助电路的电源是从主电路两条相线引出的交流电源,其电压为380V。

(2)起动与运行环节。这一环节电动机为全压起动,按钮SB2、SB3和接触器KM2、KM3构成了电动机正转或反转起动环节。

(3)保护环节。熔断器FU、热继电器FR以及交流接触器KM、KM2线圈本身具有的保护功能(电压降到一定值时,接触器线圈吸力下降而释放接触器自动断开电源),构成这一电路的短路、过载、欠压三重保护。

(4)联锁环节。为了保证电动机要么正转要么反转,因此,接触器KM1、KM2间必须采用联锁环节。其构成是接触器的常闭辅助触点。

(5)停止环节。按钮SB1可手动控制电动机在正转或反转时停止运行。保护环节则相应地构成了自动停止运行环节。

这样,明确了整个控制电路的各个环节后,学生心目中就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对于阅读该控制电路图分析其工作原理就简单得多。

四、电气控制电路图的阅读方法

在熟练掌握好基本元件和基本环节以及熟练掌握了阅读基本电气控制电路图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电气控制电路图的阅读了。在阅读电气控制电路图时,一般来说,应该先了解生产机械的基本结构、运行情况、工艺要求和操作方法,以便对生产机械的结构及其运行情况有总体了解;再看电路,了解各台电动机和其它被控制设备的作用及工作情况,明确对电力拖动的控制要求,为分析电路做好前期准备;然后将控制电路图分成若干基本环节、基本回路、基本单元进行阅读;先粗读,后细读,边读边记,直至全部读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亦可对照实物,阅读起来即更方便。

1.了解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及主要用途

了解设备的基本结构、性能及主要用途,明确各种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控制要求,是为分析电路做好前期准备。例如X62W型铣床,首先,要了解X62W型铣床的作用主要用来加工平面、斜面、沟槽等。其运动形式分为主运动、进给运动、辅助运动三种。刀具的旋转为主运动;工作台及其工件的移动为进给运动;而工作台在三个方向上的快移为辅助运动。主运动由主轴电动机拖动;进给运动和辅助运动同另一电动机拖动。为了能够实现顺铣和逆铣,主轴电动机必须有正反转;为了工作安全可靠,必须有必要的保护和联锁环节等。有了对铣床的这些基本了解,才能比较顺利地开始阅读铣床的电气控制电路图。其次,要详细看一看图上所示元件的名称、符号、规格及主要功能。

2.看主电路

首先,要看清楚主电路中用电设备由几台电动机拖动,各台电动机的作用,结合加工工艺分析电动机的启动方法,有无正反转控制,采用何种制动方式。其次,要弄清楚用电设备是由什么电气元件控制的。有的用刀开关控制,有的用接触器或继电器控制。再次,了解主电路中其他元器件的作用,通常主电路中除了用电器和控制用的接触器与继电器外,还有电源开关、熔断器及保护电器。最后,看电源。看主电路电源是380V,还是220V。主电路电源是由母线汇流环供电或配电屏供电的。例如X62W型铣床,主电路共有三台电动机:M1是主轴电动机,拖动主轴带动铣刀进行铣削加工,由KM1接触器控制启动和停止,由倒顺开关SA3作为M1的换向开关。M2是进给电动机,进给电动机用来拖动工作台前后、左右、上下6个方向的进给运动和快速移动,其正反转由接触器KM3和KM4控制。M3是冷却泵电动机,用来供应冷却液,当M1启动后,M3才能启动,用手动开关SQ2来控制,三台电动机共用熔断器FU1作短路保护,三台电动机分别用FR1、FR2、FR3作过载保护。

3.看辅助电路

看辅助电路时应从主电路入手,根据每台电动机、电磁阀等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去分析它们的控制内容。控制内容包括启动、方向控制、调速控制和制动控制等。由于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机械设备,其电路图中的辅助电路也各不相同。辅助电路包含控制电路、信号电路和照明电路。分析辅助电路,根据主电路中各电动机和执行电器的控制要求,逐一找出辅助电路中的其他控制环节,将控制线路“化整为零”,按功能不同划分成若干个局部控制线路来进行分析。如果控制线路较复杂,则可先排除照明、显示等与控制关系不密切的电路,以便集中精力进行分析。分析辅助电路的过程是:首先看清电源的种类,是交流还是直流,从何处接入及其电压等级。控制电源一般是从主电路的两条相线接入,其电压为380V;也有从主电路的一条相线和零线上接入,其电压为220V;此外也有从专用隔离电源变压器接入,常用的电压有110V、36V、24V、12V和6V等。辅助电路为直流时,直流电源可从整流器、发电机组或放大器上接来,其电压一般为24、12、6、4.5、3V等。

4.根据辅助电路来研究主电路的动作情况

分析了上面这些内容再结合主电路中的要求,就可以分析辅助电路的动作过程。控制电路总是按动作顺序画在两条水平电源线或两条垂直电源线之间的。因此,也就可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来进行分析。对复杂的辅助电路,在电路中整个辅助电路构成一条大回路,在这条大回路中又分成几条独立的小回路,每条小回路控制一个用电器或一个动作。当某条小回路形成闭合回路有电流流过时,在回路中的电器元件(接触器或继电器)则动作,把用电设备接人或切除电源。在辅助电路中一般是靠按钮或转换开关把电路接通的。对于控制电路的分析必须随时结合主电路的动作要求来进行,只有全面了解主电路对控制电路的要求以后,才能真正掌握控制电路的动作原理,不可孤立地看待各部分的动作原理,而应注意各个动作之间是否有互相制约的关系,如电动机正、反转之间应设有联锁等。

五、结束语

要做到会阅读电气控制电路图,必须掌握看电气控制电路图的基本知识,掌握了看图的一般原则和规律,为读图打下了基础。上面所介绍的电气控制电路图的读图方法和步骤是在教学中经常应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凤翼,杨洪升.怎样看电气控制电路图[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许谬.工厂电气控制设备(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