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重要的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简写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能为患者提供一条快速、安全的输液通道。我科2007~2012年300例接受PICC置管术的患者,经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300例,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20~75岁。置管时间为14~120 d,平均置管时间为70 d。300例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1例因穿刺误入肱动脉后穿刺失败、1例感染予以拔管,不成功率2%。
1 置管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要点
1.1 穿破血管 ①准确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血管。目前公认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为PICC置管首选静脉。因为头静脉其前粗后细,导管易造成反折,增加置管难度。②穿刺时动作要轻柔、准确,送管时不要过猛。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2横指处,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易引起血液回流障碍或血管损伤,过高则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回流系统。
处理:PICC穿刺针相对普通输液针头较粗,加上在外周穿刺,所以在进针时未碰见血管,可将止血带稍下移(接近穿刺点)以便膨胀血管,也可在穿刺前用毛巾热敷所选择的血管使其更充盈。
1.2 导管堵塞 穿刺时间过长,患者年龄偏大,血液粘稠度高,凝血时间短。
处理:在穿刺前可将导管注满肝素盐水后再穿刺。
1.3 送管不畅 导管前端触及静脉瓣。
处理:可将导管往外退2 cm左右再转一圈避开静脉瓣送管,在腋窝处扎止血带或导管接注射器,边推盐水边送管,但必须确定导管在血管内。
1.4 误伤动脉 穿刺过深,误入动脉。因肱动脉靠近贵要静脉中段及贵要静脉,穿刺前确定动脉的位置,固定好患者的手臂和静脉,尤其对于太瘦的患者要注意,考虑使用影像导引穿刺技术。
处理:退出穿刺针,局部按压30 min,再加压包扎止血,定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
1.5 心律失常 导管尖端位置过深所致,进入心房或心室。穿刺前应准确测量长度,避免置入过长。
处理:当患者感到心口不适时,立即退出导管5~10 cm。待患者心电图转复为正常心律,情绪稳定,X光胸片确认导管位置后,再行穿刺。
1.6 神经损伤或刺激 因臂丛神经较丰富,穿刺时可损伤尺神经、肘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处理:当患者感到手臂发麻,发软、麻刺感或完全不能动弹,要立即拔针,通知医生,评估患者手臂的活动能力。
2 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和处理要点
2.1 液体输入不畅 导管只有一末端孔,如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且液体滴入不畅。
处理:将导管外抽1~2 cm,如再不行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
2.2 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与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当有关,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
处理:湿热敷30 min/次,间隔半小时一次,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1]。或使用紫外线治疗仪,在15 cm的距离使用,每次不超过15 s,1次/d。
2.2 血栓性静脉炎 与选择导管的材质、型号和血管的粗细有关(导管外周形成血栓)与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有关。
处理:不能急于拔管,以免产生活动栓子。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超过心脏水平,局部热敷,必要时可用弹力袜或弹性绷带包扎。遵医嘱使用抗凝剂或溶栓剂,于患肢静脉点滴。
2.3 感染 与穿刺点、导管接头、静脉滴注药物污染、无菌技术及不及时换药有关。
处理:当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穿刺点发红,变硬,疼痛,有渗出物,应抽血培养对比(外周取血和经由导管取血)并拔管。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4 导管阻塞 药物配伍禁忌,之间不相溶,未经盐水冲管就肝素封管,导管末端位置不对或导管发生易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等。
处理:及时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若无法缓解,用5000U/ML尿激酶,注入1 mL,保留30 min,回抽后,立即用20 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冲管。
2.5 前臂水肿 加压时绷带缠绕过紧,关系或侧支循环不良引起。
处理:适当调整绷带松紧,防止穿刺侧肢体受压,适当抬高穿刺侧肢体。
2.6 导管损伤 不正确的固定导管、注射压力过高、置管侧肢体量血压、针或其他利器的意外损伤。
处理:体外部分的损伤可以用厂家配备的零件修复,如不能修复,要考虑原味更换导管或拔管。
2.7 导管拔出困难 血管痉挛或收缩、静脉炎、血栓形成、感染,导管易位。
处理:将导管末端保持在适当位置预防血栓的形成,拔管时动作轻柔、缓慢、逐渐拔出。如感觉阻力很大,应停止拔管,考虑行放射检查,确定导管的走向和位置在操作。
3 结果
300例患者行PICC置管术,由于术前准确评估,术中谨慎操作,术后严密护理,其中一例误伤肱动脉,穿刺失败;一例感染,给予拔管外,其余均留置良好,298例患者中穿刺失败较前减少96%,感染较前减少95%,管道留置时间较前增加92%。
4 结论
PICC技术穿刺程序简单,易于掌握,价格合理,既消除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又极大地减轻医护工作量,并降低感染的危险②,对长期输注刺激性药物、长期反复静脉输液、化疗患者尤为适用,所以护理人员必须充分掌握PICC置管术的操作程序及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故事;有效性
历史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第一感受都是枯燥乏味,对初中生来说这种感受尤为明显,反映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1]。因此,如果能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的把历史故事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传授给学生,则不但能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进而改变学生对于历史课的错误认识,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的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初中生历史学习的效率。
一、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从初中生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看,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求知欲相对较强的阶段,只要是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仍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受小时候长辈讲故事的影响,对故事存有较强的兴趣,生动的趣味性故事能对初中生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历史故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时能够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较为具体的故事形象,从而实现复杂简单化[2]。通过引入历史故事讲解历史事件,能在过程中把抽象的历史概念、历史时间、知识要点等用另一种表达方式讲解出来,使复杂难记的历史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而学生如果也能参与到故事讲解中去,那么除了会掌握到必要的历史知识,还能提高学生表达和对知识进行思考的能力。把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能实现:
(一)为历史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课外素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中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引入,能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素材。对初中历史而言,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教学时如果只是直白的进行传授,则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但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转变成历史故事进行讲解,那么则能给整个课堂带来更多的新鲜素材。比如在讲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时,就可以把林则徐的故事引入教学。从林则徐表现的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决心,到清王朝的以及北洋水师的成败。让学生在故事中能把整个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提升课堂教学效率[3]。
1.引入历史故事能帮助学生细化知识点的学习。相对于历史课本来说,相关的历史故事的内容更加细致、生动,而且比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会涉及更多的方面。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在日益增加的,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习世界历史知识时,其内容相对于中国历史而言是比较难于理解和进行记忆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无法完全理解相关内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减弱,这时如果能引入相关的历史故事则能改变这一现状[4]。如有关俄国十月革命,就可以把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故事引入课堂教学中,以讲解列宁这个人物故事来对十月革命相关知识点进行引申,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十月革命这个知识点。
(二)把历史故事引入历史教学时要遵循的原则
想在通过引入历史故事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对所引用的历史故事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在选择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是选择历史故事时的首要原则,因为一旦所采用的故事被学生发现是不符合或违背历史记录的,就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为此,要想达到真实性,所选择的故事必须是符合历史史实,不能脱离史实随意虚构,如对历史事实进行想象或推测时也要明确告知学生。
2.针对性原则。针对性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则,即所讲的故事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重视故事的针对性选择,才能实现通过故事来导入教学内容的目的。为了使历史故事有针对性,要求历史故事要紧扣历史课本和教学主题,从课本上的内容来挖掘故事;要针对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学生的史学意识和思维能力的目的[5]。
3.趣味性原则。要想通过历史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求所讲的历史故事足够有趣,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做到在保证故事情节生动的同时要求故事要有新鲜感。
综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有趣味性、有针对性的历史故事,即能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也能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引入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已通过实践证明,确实可以起到增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也实实在在地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文素芳.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220.
[2]郑瑶.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2011,35:35.
[3]宋雅健.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58.
【关键词】情感教学;初中历史;实施路径
初中历史是学生开始和全面学习历史知识的阶段,学习质量的高低关乎着学生未来对历史的认知,乃至个人价值观念的形成。从目前整个初中历史教学来看,依然多为重视知识点、考点的记忆和背诵,历史人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严重影响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低,因此需要把情感教学融入到初中历史的教学中去,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能力。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一)情感教学的概念
情感是人们受到外界的影响所获得的心理表现,对人们的个性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行为与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情感教学本质上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在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1]
(二)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满足学生对教学方法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原有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需要更新,情感教学符合了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能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的探讨,更为重要的是对其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
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初中历史中历史事件与人物众多,是生动鲜活的,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都变成了僵硬、直白的文字,致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较低。[2]通过利用情感教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血与肉,增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二、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多注重记忆与背诵,缺乏历史趣味
从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多注重历史的知识点和考点进行讲解和传授,并且对要求学生进行记忆与背诵,致使学生机械地学习历史,感受不到历史本身的趣味性,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没有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教学方法简单,从而严重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利于学生历史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二)教学停留在表明,没有挖掘历史人文
历史课程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叠加,更为重要的是在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中所蕴含的历史人文。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多数停留在历史内容的表面,没有去探讨和研究历史内在的本质和文化,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历史整体的认知,造成了学生历史知识结构的不完善。[3]
(三)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学模式单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的指引者和传授者,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直接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目前大多数学校历史专业出身的历史教师相对缺乏,致使教学任务重,准备时间不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较为单调,内容枯燥无味,导致了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不高。
三、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搭建师生情感培养平台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的优点要充分的挖掘,形成师生良好的情感沟通交流机制和平台。在获得学生情感认同的前提下,在开展历史教学时,学生对于教师的语言、动作等较为亲切,更容易采取情感教学方法,进而避免了历史教学的枯燥无味[4]。
(二)利用历史情感素材,再造历史情境
历史本身是鲜活生动有趣的,然而教师在传授历史知识时,采用机械、枯燥式的灌输,没有注重历史内容本身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师要充分了解教授内容中所包含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进入角色,把情感表露出来,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再造历史情境,进而引导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注重情感渗透
目前大多数初中历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也不利于情感教学的开展。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谈话、故事、多媒体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依据历史教学内容更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受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进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5]
参考文献:
[1]王成芬.情感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培训,2016(4):264.
[2]邱全新.论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师,2009(7):324.
[3]郭琴.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15(19):50.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生指导;学习
自从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历史学科在初中基础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是,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长期影响下,学习主动性较差,难以掌握正确的历史学科学习方法,不少学生都习惯了传统的教师的强制性的灌输教学方法,但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这样的教学方法只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一些比较消极的影响.现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就必须要在实践中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所谓最佳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确保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日后的高质量发展,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历史之储备量.因此,教师务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指导,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从根本上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一、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历史
历史是一门以时间线索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对历史时间所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敏感力,这样才能够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但是,历史教科书中所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往往较多,历史时间与时间节点通常较多且复杂,为此历史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特定学习能力进行方法指导,尤其要指导其学会合作探究学习历史,这是帮助学生在近阶段中快速高效提升历史课堂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呢?笔者将结合自身初中历史课堂指导教学案例谈谈合作指导的教学细节.比如,在«秦统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公元前23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是秦发动战争的时间点,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学生们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对时间点的记忆能力较差.为此,我指导学生们组成合作探究学习小组,教会学生们如何通过合作小组来与同学一起记忆历史时间点,例如有的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学习小组中分享自己的记忆技巧,这无疑能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记忆知识点,获得整体进步与提高.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秦国统一六国按历史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拆分成几个特定历史专题,让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通过专题来学会预习课本、搜集资料、整理课堂专题重要信息等等,加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训练,从而有效提升每一位初中生的历史学习质量.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把探究的问题或者主题罗列出来,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牢记目标,围绕目标展开学习.
二、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中的知识点较为琐碎,但也不完全无迹可寻.教师要想让初中生能够在这一学习阶段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要指导学生搭建历史学科立体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们逐步树立历史学科学习自信,逐步掌握历史琐碎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不仅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完善自身对历史的了解与掌握度,同时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历史以时间发展为基础,以关键任务为核心,具有较为明显的时空感,教师可以适当指导学生通过人物情感、历史事件影响来提升学习效率,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点.比如,在«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对纸技术的发明和历史来源形成清晰深刻的认识,以相应历史事件为切入点,教会学生们通过具体历史事件来记忆古人是如何进行造纸的,造纸又是在什么事件逐步形成成熟的技术路线的,以及指导学生们去思考造纸技术给古代人民带来怎样的巨大影响,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又存在什么影响.学生们在这样的学习指导思路下,已经不是在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点,而是以历史思考的角度去学习历史、领悟历史,从而实现质的变化.搭建知识体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比法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三、指导学生举一反三,有效复习
教师要想让学生们真正能够取得较好的历史成绩,并能够获得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就一定要在指导学生们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举一反三,学会有效复习,做到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善始善终,从而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点,大幅提升历史学习效率.复习指导中教会学生“举一反三”,就是要指导学生们将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同一类型问题与同一时间点问题相联系起来,从而在具有联系性的相关历史知识点中学会思考与领悟,不断提升历史思索能力.比如,在«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这一大章节的复习教学指导过程中,我指导学生们将不同历史时期中的历史事件整合起来,从而让学生们能够在同一类型知识点中进一步整合,不断提高初中历史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同样,以章节复习方法为基础,贯穿整个历史课本,让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举一反三,逐步巩固历史立体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历史复习效果.
四、结语
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重要性在新课程教学标准改革后日益突出,教师必须从指导学习方法与复习方法下手,提升学生们对初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不断推动学生融入历史学科的自主高效学习与复习氛围,培养学生准确的历史学习思想观念,使其乐于学习历史,高效学习历史.
作者:谢树森 单位:福建省泉州就南中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趣味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1.056
初中历史教材不仅包含大量的历史史实,还有很多历史小故事,如果能进行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实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力求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但是,事与愿违,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反而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证明,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能够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我作为一名初中历史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进行论述。
一、有效穿插历史小故事
较之于其他学科而言,初中历史虽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在课堂上初中历史老师长时间的讲解也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有效的将历史小故事引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的一个有效措施。
部分历史教师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历史小故事,会耽误讲解教材知识点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际上历史小故事与教材上的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学生在听历史小故事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加深对历史知识点的印象,使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提高初中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中国古代史“楚汉争霸”这一历史事件时,如果老师单纯给学生讲当时的战情,学生未必感兴趣,但如果将“霸王别姬”这一唯美的爱情故事穿去,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脑细胞,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仿佛回到了楚汉相争的那个年代,也仿佛看到了虞姬自刎的场景,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不仅加深了对楚汉争霸的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引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历史故事,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小故事,不可过于频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二、组织历史知识小竞赛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意识,为了有效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历史知识小竞赛。初中历史对学生运用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不高,但是,教材上的知识点比较繁杂,需要学生花功夫进行识记。教师可以根据初中历史的这一特点,有效地组织历史知识竞赛。
为了赢得竞赛,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课下学生积极备战,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多,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取得竞赛胜利的学生,受到极大鼓励,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在竞赛中没有取得胜利的学生,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在下一次竞赛中得胜。通过历史竞赛,不仅调动了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巧用分层教学法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学生的历史基础差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初中学生之所以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在听课的过程中会出现理解负担。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历史素质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历史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在引导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对于历史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学习着手,慢慢积累,逐步提升。通过对分层教学法的有效运用,具有不同历史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整体的历史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越好,越能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
四、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
不管处于哪个阶段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认可。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形式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师的鼓励与认可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的激励不应该仅仅给予历史成绩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给予成绩差的学生,实际上,历史成绩差的初中学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激励。教师激励学生的方式极多,可以是一次简单的交谈,也可以是一个会心的微笑,可以是一个期待的眼神。教师的激励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还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更加喜欢历史老师,进而更加喜欢上历史课。
五、将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