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企业地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民企空降营销总监的来历和弱点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和支撑中国经济长期活跃发展的动力的民营企业,当在自己一亩三分地一言九鼎的当家人在面临以下六种需求时,会采取措施借助外脑:
1、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仍高速成长,自己的老办法和模式无法驾驭内部管理和外部关系。
2、企业遭遇瓶颈或者危机,自己无法解套而祈求外部高人指点。
3、企业面临上市需要业内名人加盟造势。
4、企业内部股东矛盾激化,需要寻求平衡和暂时出路方案。
5、企业当家人自己通过培训学习或者读书看报中思考,大脑灵感闪现需求海外飞仙。
6、老板的故交或者朋友,自认相知已久值得托付。
感谢民营老板因为这些原因给了营销精英这么多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在上面1-3的理由,通过猎头和招聘去外企需求同等资历营销人才的可能性大一些;而4-6的因素可能来自更杂,也会有其他民企包括外企的营销管理者加盟,相对来讲我看到的从纯粹国企加入民企的营销总监不是太多。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世界500强也就那么几个,在中国多数是二级的欧美企业和大规模的亚洲企业算做一类,再加上规模比较小的港台企业数目繁多可以算做三级档次,而民营企业中顶级的大佬,财大气粗之余指定我一定要某某知名500强的高管。比如前一段一个猎头找我为某个乳业巨人寻找一个营销助理总裁,该企业指明一定从“宝洁”或者“可口可乐”的全国市场总监这个级别筛选,也不管人家有没有这个职位存在。而多数民营企业则没有高管招募经验或者还比较朴实,只要具备外企的光环就比较容易获得青睐。
曾有一次,一个销售额过亿非常谦和的民营企业老板在和我吃饭时介绍,他的市场总监是来自雀巢纯净水负责济南的销售经理。我凭借多年的消费品行业经验隐隐有些为他担心:首先虽然雀巢的牌子很响,但雀巢纯净水在中国一直做得很滥,而负责一个区域的销售主管(姑且承认就是经理)对品牌和产品线的管理恐怕还是没有介入过的?
还有一个东北的民营企业家,在一个从自己事业起步期就给予不少帮助的60岁退休的区税务局副局长退休之际,非常真诚地三顾茅庐邀请其出山担任自己企业的营销总经理。从个人人品和忠诚讲老人没有任何值得挑剔,但老局长的营销知识和税务知识比较几乎等于是零。
从以上举例归纳民企空降营销总监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1、低职高配,从原来一个外企的小角色突然拥有一个令人头晕的高职位。在技能方面还有许多缺陷和需要学习的地方。管理上还非常稚嫩,只能将以前工作企业的管理方式照猫画虎。
2、从零学习,民营企业用人有时是非常大胆的(比如我刚才谈到的老局长花甲之年开始营销;也曾见过一个滥到给任何外企当业务代表都不够格脑子进水的家伙被任命管理上千万的生意,因此也见怪不怪),如果企业还能发展老板真是祖上积德保佑。
3、明星效益,当然我们也看到个别象“微软”的高管唐骏空降民营企业的轰动故事。这类营销前辈确实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但他们深通明哲保身之道,也基本修炼到神仙这个级别啦,看似努力和勤勉,其实对企业没有任何个人情感付出,只是在职场尾声淘上一桶金走人而已。
二、民营营销总监,为何而痛
1、文化的沙漠和对企业精神的内心不认同:虽然我们讲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企业精神。但对于在中国只有10-20年历程的民营企业讲,绝大多数实在谈不上太多文化内涵,尤其被外企淋浴过的职业经理人而言。不少老板在成功以后,也会让企业员工接触培训和学习,但简单的“忠孝廉耻”和“敬岗敬业”对脑筋成熟的营销总监讲也不过是隔靴搔痒,在他们因为职位的缘故在主席台上信口雌黄之时,有谁体谅过他们内心的煎熬呢?我听说一个北方民营企业家,每周用大半天的时间让营销高管学习“弟子规”,弟子规对于幼儿对中国式教育确实可能有用于传统思维建设,对于3、4十岁的成人恐怕是浪费时间。
2、付出和收入的不匹配:民营企业建制简单福利单薄,好的国企的丰厚福利发放自然谈不到,而外企的外派补助和住房津贴等等人性化待遇,目前的民企自身还没有如此意识和实力去实现。民企的一个特点是承诺的收入往往会打折扣,而对于好面子的空降营销总监讲除了收益的减少,内心的不被承认感更让他们痛心。一个台湾籍贯的营销高管在集团所有老的的管理者都配发一辆奥迪轿车而没有他的份之后,悻悻然离开给民企。我一个从“统一”食品被挖角去民企的营销总监,去后大倒苦水,每月的业绩目标高到离谱,事先没有告诉清楚的考核部分工资基本无望,比较还不如在统一的收入。
3、指挥不懂和指挥不动:民营企业的不少老派销售人员是跟随老板打天下的老人或者亲属,思想和观念固化和守旧,既听不懂也不愿意学习。但他们的任免升降往往外来的营销总监是无法决定的,牵扯到千丝万缕的人事关系和用人平衡。而当因为指挥不动和不懂,营销总监向上级抱怨时,得到的往往是敷衍乃至不合理的指责,云不懂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营销总监的内心如用火煎熬般有苦无处诉说。
【关键词】国进民退;民营企业;控制权;融资
控制权市场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方面,归根到底,它是资本与权力的流动,按照经济学的基本思维,以控制权转移为形式的资本流动应该有利于提高效率,但是在当前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为生产者基本类型的二元经济生活中,两者的地位和权重不仅是反映看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走势,他们之间的博弈,也是两种治理结构、两者经营理念的对抗。按传统观点,国有企业代表了以政府为支撑的经济力量,而民营企业则是现代治理结构的代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有着更为复杂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争体现了两者运行机制的博弈,进而影射出政府与市场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政府主导经济的现实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结构、行业政策和市场导向等方面的倾向性;在微观层面,企业控制权在国有主体和民营主体之间的配置以及在两者的流动,则是现实经济特征和市场条件的一个重要写照。
一、民营企业在当前形势下面临的新生境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克服了基础薄弱和先天不足等劣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增长点。今天,民营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此外,民营企业作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对丰富上市公司主体、改善企业治理、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作为对于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民营企业对中国GDP的增长、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国家税收增长、特别是扩大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经济模式发展轨迹。改革初期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时期,国企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国退民进”,通过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多元化实现经营机制的转变,此时的民营企业也成为实现这个多元化的关键性“第二元素”。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完成了“第一次创业”,成功的背后既有民营企业灵活机动的内在机制和民营企业家智慧与创业精神的回馈,也有民营企业借原有国有企业背景和政策空间之利而实现的利益。但是进入21世纪,完成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进入第二个“创业期”,这背后的原因既有自身运行机制需要才家族或个人控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需要,也有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之对应的经济结构也从“国退民进”开始向“国进民退”转化。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的控制权问题也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和变化趋势。在这个过程中,兼顾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国有企业凭借其天然优势形成了一定的垄断性,大部分民营企业只能生存在国有企业的夹缝中。因此,了解民企业的控制权到底有哪些特征,当前处于什么状况,影响其控制权价值的特有要素以及民营企业控制权转移的诱因等方面,对于认识当前民企的生境至关重要,而民企在并购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则是认识这些要素的一个基本窗口。
二、并购市场中的民营企业
企业并购是控制权市场的一个基本组成要素,并购参与者的地位、并购价值等方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控制权的配置和价值。而民营企业在并购市场中的地位和表现则为回答上述问题提供了线索。
作为咨询机构的一员,笔者亲自参与了近期的一些并购活动。这些活动无一例外地都是国企收购民企,尽管个案缺乏概括力,但它们却能让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并体现出民营企业在当前并购市场显示的特点。
1、并购市场上的控制权转移特征
如果将企业主体划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两大类的话,当前并购活动的涉及的控制权方向主要体现为国有企业之间的收购和国有企业收购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收购国有企业的案例则凤毛麟角。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形势下的并购市场上,国有企业在数量上和金额上都应该是占据绝对优势的收购方,或者说,国有企业在控制权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民营企业只能甘拜下风。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的市场垄断地位显然是民营企业无法企及的。
2、参与并购的民营企业特征
这些作为被收购者的民营企业,他们甘愿放弃辛苦打拼出来的事业,将企业控制权拱手让给集官僚权威和经济大权的国有企业,到底是处于何种目的,抑或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呢?这也促使我们将眼光转移到这些放弃控制权的民营企业身上。
尽管笔者参与的这些并购活动属于个案,但它们所表现出的特征合乎当前形势,并且在这些局部领域中体现出民营企业的某些共性特征。
(1)具有相对复杂的间接控制权结构。这些被收购的民营企业要么实际控制人通过海外公司的境内子公司对实际被收购对象实行控股,要么是通过在避税天堂设立的公司,进而通过境内子公司实际被收购对象。也就是说,这些民营企业或成立全资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从而以间接控制方式实现控股,具体的控股方式又分为树状控制结构和金字塔控制结构。前者为母公司以全资形式控股子公司,因而,避税应是企业采取间接控制的主要考虑;后者则采取全资和合资并存的形式,实现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这其中既有避税方面的考虑,也有以部分资金通过杠杆效应撬动更多资金的因素。
(2)收益能力较高。这些民营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40%,净利润均超过10%;个别企业的毛利率均超过50%,净利润均超过15%。这些盈利指标不仅高于被收购方,而且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这其中既有地方政府支持等方面的政策原因,更有企业自身经营灵活、效率高、成本低等方面的经营性因素。
(3)偿债能力极端恶化。这些民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超过70%的临界线,相当一部分接近80%,最高甚至达到90%。此外,所有被收购方的流动比率在近期内均明显下降。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民营企业均存在较大的外部借款和频繁的内部资金周转。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以及和企业管理层的讨论,我发现,这些企业在经过初期的高速发展之后,为扩大产能、抢占市场和增加收入,资金出现瓶颈,而寻求被国企、尤其是央企并购,似乎已经成为他们获得资金注入的最佳选择。
(4)控制权高度集中。这也是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尽管这些企业均采取了复杂的多层次间接控制形式,但最终控制者非常集中,表现出很强的一人控制或家族控制。尽管发展迅速,前景明朗,但内部控制不健全、治理结构不先进以及过度避税等民营企业的固有局限性却显露无疑。此外,股东大会基本形同虚设,小股东对企业的决策基本没有影响,几乎完全听从大股东的摆布。
(5)财务造假现象严重。很多中小规模的民营企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造假现象,通过推迟或少计收入、提前或虚列费用以达到避税甚至偷税,既是民营企业利润动机的必然趋势,也是他们在当下融资困难、现金流拮据情况下做出的无奈选择。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扭曲了民营企业在并购过程中的估值,不仅加剧了并购过程的不确定性,也给作为收购方的国有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甚至是法律风险。
三、民企困境的思考
民营企业在并购市场上的地位及其控制权特征既有与理论相符合的一面,也有在当前特定形势下形成、尚待进一步思考的很多新特征。
首先,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形成的挤出效应,再加上融资困难及税负过重,构成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在经历了2007-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上世纪90年代民营企业大举收购国有企业的趋势彻底转向,“国进民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后最大的推手莫过于融资能力。对民营企业来讲,最棘手的问题就是融资,民营企业发展到现阶段依靠自有资金已明显无力以支撑其进一步的增长,而现有金融体系无论从观念上、体制上还是技术上,对民营经济在融资上的支持力度都不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间接融资市场和资本市场上都远不及国有企业,这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为换取进一步发展的资金而放弃控制权。
此外,在当前形势下,民营企业依赖控制权实现的价值既有通过其控制地位带来的合理控制权溢价,也有因为对控制者缺乏监管而借助于不合理避税和侵害非控股股东带来的“隧道”效应,这不仅制约了民企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影响民企对完善经济结构发挥的作用,并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并购等渠道传导给国企。
在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垄断优质资源和融资渠道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必将继续面临困境,除已完成“二次”创业并形成行业龙头的个别民营企业之外,大多数民营企业还要在发展权和控制权之间做出权衡。无疑,这些问题都将放大民营企业控制权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民企被国企收购“去民营化”愈演愈烈日期[OL].中国建材网,2011年4月7日.
[2]顿曰霞,薛有志.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多元化经营与投资者保护[J].证券市场导报,2007年09期.
[3]唐英凯,周静,邹晖.中国家族类上市公司控制权价值及影响因素[J].经济问题,2009年第3期.
[4]裘益政.民营上市公司金字塔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研究[A].三友会计论丛(第8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作者简介: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难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在逐渐做大做强,这时单纯依赖外部审计已难以应对民营企业所面对的市场风险。有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在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重视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以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内部审计的难点
企业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维护国家经济秩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预防企业经营风险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着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地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和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首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定位不准确,审计职责定位模糊。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起步较晚,目前,民营企业大多存在着重生产经营管理,轻内部深层次管理的问题,对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民营企业内审计人员调动频繁,这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地位不高,审计人员不够稳定,因而难以发挥内部审计在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受客观因素影响大。在民营企业里面,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受企业老板或“家族”的控制,这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很难独立、全面的开展工作,失去内部审计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本企业的利益限制,审计工作很难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最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在民营企业里,内部审计人员的来源十分复杂,往往是企业内部的财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转岗,知识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的复合型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不足,加上审计工作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脱节,往往导致审计结果缺乏权威性、不被企业管理层所认可,审计工作成效不大。
二、应采取的对策与解决办法
(一)强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增强审计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
首先要明确职能。根据我国的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目前的实际情况,其内部审计应强调监督职能,其作用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而保驾护航。其次要提高认识。民营企业管理层和内部审计人员都要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组织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可以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最后要广泛宣传。民营企业内部要广泛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决策层的参谋和助手。
(二)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机制,提高审计工作独立性和时效性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只有产生效益,才能得到企业决策层的重视。要实现这个审计目标,首先应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民营企业内部应有专门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审计部门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同时,其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审计独立性就越强。其次根据审计目标的重要性,有些审计工作应全面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全审计,做到事前科学预测与决策,事中、事后跟踪监督,使其及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准确的评价,提高审计的时效性。最后要明确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通过划分职责来确定内部审计工作的权责和义务,才能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其职责相统一
(三)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要实现好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工作的队伍建设十分重要。首先从内部审计人员选拔的角度来看,要选拔那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其次要做好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能,要求内部审计人员除了精通财务审计方面的技巧外,还要熟悉和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分析能力。最后要拓宽内部审计工作领域,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十分激烈、面临的经营风险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具备风险意识,增加审计工作的宽度和广度,为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对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越来越重要,同时也给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机遇。加强企业内部审计是民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防范风险的有效途径,对民营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南论坛,2007,7.
[2]王新峰.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3]张天姣.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对策[J].社科纵横,2009,2.
[4]尹世芬.论新准则下企业的内部审计[J].财务理论与实践研究,2011,5.
今年—月,全市新批三资企业家,总投资万元,同比增长,合同外资额万美元,同比增长,外资到位万美元,同比增长。今年月,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家,同比增长合同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
今年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家,比去年同期增长;合同外资亿美元,同比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金亿美元,同比增长。
二、创新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方式
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务虚的成份还是比较多的,具体表现在形势多于内容。如湘洽会、深洽会等大型招商活动,形式和内容不相一致。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应该在务实上狠下功夫,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宁缺勿滥,切忌贪大求多,贪外求洋的浮躁的投机心理,摒弃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
⒉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追求效率。现在我市的招商引资每年投入的人力和财力巨大,但成果不能令人满意,投入产出率不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克服目前这种被动的局面。一是要营造成良好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环境,强化环境也是资源的观念与工作措施。二是扎扎实实抓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突出抓项目的开发,抓客户资源,抓资源的优化,开发出一批好项目,联络一批大客户,集中民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有的放矢的小分队招商,提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⒊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常抓不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仅是搞几次招商活动就万事大吉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有三怕”:一怕外出招商搞形式,走过场。二怕花钱招不到商,劳民伤财。三怕合作兼并丢了自己的老本,家人那里交不得票。所以还不如守着老业更稳妥,致使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要彻底消除“三怕”的心理,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思考招商,主动出击招商,开创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⒋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注重交流。民营企业要善于广交朋友,联络客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有名气,才会吸引人气,有人气就有财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商,是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一是要走出××看世界,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加大我们与美欧、台港澳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二是加强企业网站建设。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每个民营企业要建设成自己特色的网站,丰富网站的内容和形式,发挥网站的多功能作用。
三、激发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情
⒈突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资格。招商的主体资格应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突出他们作为招商主体的地位和角色,市政府要围绕民营企业来展开招商引资活动,全社会形成民营企业招商的氛围。
⒉政府引导,宣传发动,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强化其主体资格的地位。每季度召开的招商引资调度会民营企业必须参加,要让他们身在其中,了解招商引资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客户、资源、信息、组织机构。同时,经常召开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座谈会,宣传招商引资的政策和优惠政策,消除“内外有别、重外轻本”的陈旧观念。
⒊市政府要敢于拿出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给民营企业来开发。要解放思想,消除把民营企业看成个体户的错误想法,要知道外商就是外国的个体户,本质没有区别。充分调动我市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优势,集中开发一批大项目,要大胆让民营企业发财,以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⒋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老板的素质。招商部门要经常举办民营企业招商培训班,提高民营企业家对项目包装、客户联络、优惠政策、技术合作与洽谈等招商引资多方面的技能和水平。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的讲授经验的方式,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老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注重市本级的项目,突出抓开发区的招商引资
⒈集中优势资源,倾全力在开发区形成招商合力。要突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开发区在全市招商引资的主体地位。要把“实施千亿工程,打造工业××”作为招商引资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招商并重,突出抓工业项目的招商。进一步严格执行市本级工业招商目标管理责任制,重奖工业项目的引资人,举全市之力打造开发区。
⒉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尽快建立优势产业招商的办公室,全面开展招商活动。延长优势产业的加工增值的链条,建立系列配套的加工企业,形成规模经济。如我市目前的制药、纺织、食品加工等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
⒊注重抓项目开发,促进招商引资。项目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只有项目在手,才有客户上门。计委、经委、外经局、建设局等单位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开发项目,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项目要编制中英文商业计划书;每个项目都要明确一个责任领导、一个联络人,具体负责该项目的一系列的工作,真正做到人有项目,项目有人。
⒋注重交流,扩大××知名度。利用友好城市的建立和湖南同乡会及××海外学子等关系,加大我市世界的联系,吸引、邀请客商来常考察、洽谈项目。同时,充分发挥××网站作用,目前互联网已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手段,加大网站建设的投入,实现中英文对照,把××网站的建设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数字平台。
五、盘活本地资金的措施
⒈政府出台鼓励、支持、扶持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定期举行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得新闻会,项目和政策。对参与改制国企、增加就业的民资可以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开发我市五个百万亩工程和十一大优势产业开发的是政府可承诺相当优惠的条件。如奖励、规费、资金投入等。
⒉围绕十一大优势产业搞规模。要形成产业生态环境,延长产业链,从而化解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风险。刺激、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特别是在德山开发区等园区要形成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板块,只有真正形成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
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走联合的路子。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嫁接、兼并、合作的手段,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弱小联合,走联合发展之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独具我市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
⒋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保驾护航。借用外地的经验,尽快成立担保公司,为中小民营企业投资提供担保,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投资风险。
六、营造良好招商引资幻境,服务好现有的三资企业
⒈改职能部门、机关办公为机关办事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各职能部门都要定期上门到企业服务,并由企业填写服务反馈意见表,上交经济环境办公室,并以此作为年底评比的依据之一。
⒉建立三资企业联系单位制度,每引进一个项目,由政府明确一家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协调该企业的相关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建议将原来分散到各个单位的招商引资经费适当下拨到联络单位,这样既减轻了部门招商引资的压力,又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善投资环境,为企业来常投资提供方便。
关键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028-02
中外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企业的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企业中民营企业的比重正在急剧增长,民营企业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目前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除体制因素外,关键取决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该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从而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加强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不仅对于搞好中小型企业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然而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转型升级与竞争力指数》显示,在其抽样调查的民营企业中,有36.38%的企业在过去三年中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转型升级亟待加强。
民营企业当中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意识的所占比重较小、技术创新时机或项目选择不当而终结的民营企业也不在少数,所以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方式主要是模仿,并以照抄照搬别人技术的单纯模仿居多,在模仿基础上进行研究、改进和创新的企业也较少。正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这些方面的差距,因此对中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现状进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1.资金不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创新资金的不足。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创业资本较小,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不是依靠资金市场或风险投资,主要靠本人及合伙人的个人积累,以及各种借款。而有限的创业资本,给民营企业开拓市场和进行技术创新带来了许多困难。二是在贷款和市场融资等方面较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处于明显的劣势。目前中国未将民营企业的贷款纳入国家信贷计划,对民营企业在信贷方面还存在着歧视性政策,除非这家民营企业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处于高速成长期,否则,其缺乏足够的资产用于贷款抵押,因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筹集到用于研究开发的长期资金,更多地借入高成本的短期资金,从而必然带来相应的技术创新的风险。
2.技术创新人才的缺乏与激励不到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问题是技术开发人才缺乏。民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且核心技术人员多属兼职性质,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在解决技术创新的某些关键技术问题时,会出现缺少一些必要的交叉学科技术人才帮助,而且创新人员自身的开发能力有限,从而技术创新的智力支持无法保证。这使得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得不借助于外来技术,来推进本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有些民营企业由于不注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没有真正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没有制定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使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人才频繁流失的现象日益严重。
3.缺乏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实践证明,是否运用战略管理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对于失败率极高的民营企业来说尤为如此。然而,许多民营企业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实践中很少有民营企业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因此,出现了一些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的管理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如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或盲目地以产定销,忽视技术创新的市场调研,对市场的今后发展趋势判断失误,这就导致新产品更新换代难以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造成技术创新和市场脱节。
4.创新模式的选择或把握不当。许多民营企业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采用模仿创新模式。但在模仿过程中存在误区。有的是机械模仿,陷入被诉侵权的泥潭。有些民营企业走过了机械模仿的低级阶段、希望走模仿基础上的二次创新之路,但对模仿创新的启动时机把握不当。启动过早,技术和市场需求尚不稳定,且技术壁垒较强,模仿的难度较大,技术配套难以解决。
相反,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技术领先,不重视技术追随。有目的的技术追随同样可以带来巨大成功,甚至有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求技术领先意味着可能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但同时意味着更多的支出与更多的风险,技术追随则相反,追随者可以将先行者的失误引以为戒,在技术追随的同时,通过细节方面的改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来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日韩很多知名企业当年就是采用技术追随战略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通过借鉴模仿领先者的创新成果,或寻求工艺方面的变化,或对产品进行系列化的改进,逐渐地成长为行业翘楚。
5.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认识不足。有些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风险认识不足,看到成功的例子较多,忽视对技术创新风险的控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容易忽略的创新风险主要包括:(1)技术风险的防范不足。例如,新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估计不足:技术跟踪机制不完善,导致自己的开发完成时,已有更优的技术或产品出现,使自己的开发成本难以收回。(2)市场风险考虑不全面。市场风险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的偏好。新产品投放市场后,由于市场引导或宣传不足,顾客可能会持怀疑态度甚至否定新产品。例如,烤炭产品刚刚面世时,很多人对烤炭产品的保健作用不接受甚至怀疑。同时,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也是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早期的民营企业注重模仿畅销产品,尽管有被诉侵权的可能,但市场需求风险不大。然而,在企业自主创新时,由于对消费者的市场调查不够,就有可能创新产品出来以后,虽然外观、性能等有所改进,但价格较贵可能市场接受度不高;还有可能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惯性,人们对新产品持观望态度,这也会阻碍创新产品占领市场。(3)政策风险被忽略。国家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有可能限制新产品进入市场。例如一种家庭监控设备已设计开发完成,但由于违背个人隐私保护的相关规定,很难获得许可进行批量生产并进入市场。
6.不善于利用外部技术来源。忽视信息的搜集、掌握和研究。技术信息的搜集、掌握和集成是缩短研发流程,低投入高产出的重要途径,对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不搜集、不了解就谈不上继承和提升。很多民营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对该领域的世界技术前沿、国内外专利、国内外竞争对手水平等不能做到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才会少走弯路,如果巨资投入,别人早已申请了专利保护,等于做了无用功。
二、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对策
1.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和模式。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必须意识到技术创新是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制订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在企业的整体战略框架内进行。重点分析增长目标、竞争地位,近期目标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一般应分析为企业产值和利润做主要贡献的产品的生命力,分析企业对将来的成长预期与产品生命力发展趋势的关系;分析竞争地位对技术创新的要求,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企业一般会力图保持其技术的先进性。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一般会选择以模仿创新来扭转局面。技术创新一定要符合竞争地位的要求,在明确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上,自主创新要量力而行,模仿创新选好时机。(1)自主创新有助于企业形成较强的技术壁垒,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和控制新产品和工艺的核心技术和标准,获得垄断利润,确立领先创新者的独特的市场形象和竞争优势。但是在采用这种创新战略的时候,必须有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作支撑,并要对开发的风险有明确的认识和控制风险的方法。(2)对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来说,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离技术领先者还相去甚远,因而,模仿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时的合理选择,其中启动时机是创新成功与否的关键。
采用模仿创新必须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总的来说,成长期应当是模仿创新启动的最佳时机。在成长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被迅速激发,市场容量急剧扩大,产品技术也开始稳定。同时,产品的功能创新,技术的改进仍有较大空间,这为模仿创新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导入期,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度,市场容量小,技术壁垒强。在产品生命成熟期,市场容量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产品接近更新淘汰,产品功能创新和工艺创新的空间都小,因此不是模仿创新的最好时机。
2.建立符合民营企业实际的技术创新激励制度。首先,应建立起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内部分配机制,根据技术高低、贡献大小,充分体现技术人员的人力资本价值。其次,对技术创新的激励除了很多民营企业已采用的物质激励之外,还应重视精神激励,包括评奖提拔等等,可以较好地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创新的支持和风险承担也应当制度化,鼓励员工勇于创新。再次,对核心技术创新人员还可以探索收益分成激励方法,以更好地激励创新,避免创新人才和成果的流失。
3.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有效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企业部门之问的协调。首先,民营企业家应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并领导研发、市场等部门协调配合。其次,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可以由市场研究部门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网上有奖征集等多种形式了解市场需求,并将这些及时反馈给技术研发部门,这样才能保证研发方向不偏离市场需求。再次,由于创新是企业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中包括市场研发、生产、财务、客户服务等各个部门,在具体进行创新时,可以在原有职能部门的基础上来协调完成,也可以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创新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组织并解决相应的协调问题。
4.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对技术创新过程的风险控制。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重点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同时,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这也是防范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