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洋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珍珠产业;专利分析;新兴产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2-0011-04
珍珠是一种古老的有机宝石,产在珍珠贝类和珠母贝类软体动物体内,由于内分泌作用而生成的含碳酸钙的矿物(文石)珠粒,是由大量微小的文石晶体集合而成的。据《中国药典》记载,珍珠具有安神定惊、明目去翳、解毒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还表明,珍珠在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作用。广西北海市是我国南海珍珠的重要产地之一,广西珍珠源远流长,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发展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海水珍珠养殖非常重视,广西珍珠产业在政府支持下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目前,我区已形成了以北海市铁山港区和防城港市防城区为重点的珍珠主产区,产业链基本完善,每年珍珠产量占全国海水珍珠一半以上。广西现有珍珠综合加工利用企业18家,产品包括药品、食品、化妆品和工艺品等。以珍珠贝为原料开发生产的系列副产品年产值3亿多元,占全国海水珍珠综合开发利用产值的90%以上。虽然广西拥有雄厚的海洋珍珠养殖基础,但是珍珠价值的开发仍以传统的装饰品、工艺品为主,在药用、保健等新兴产业方面的专利技术较少。目前许多疑难杂症长期未找到理想的治疗药物,传统的新药研发手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力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是解决当下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 中国海洋珍珠产业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分析
海洋珍珠领域专利技术的发展水平代表了该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而专利分析则是基于专利数据,即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功能的专利情报,为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开发提供决策参考,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因此,基于专利分析技术手段对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我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对我区海洋珍珠产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以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http://.cn/)中国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对象,对我国珍珠产业技术领域2002~2011年公布的中国发明专利进行检索,共检出中国相关专利728件,其中广西专利28件,占申请总数的3.8%。
1.1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趋势分析
图1 珍珠产业中国专利申请趋势图
我国首件公开珍珠系列专利出现在2002年,从发明专利申请量来看,我国有关珍珠专利申请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2~2009年,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兴起,海洋珍珠在药用、保健方面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其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在2009年达到顶峰,共申请了110件发明专利。第二阶段是2009年以后,由于受到资金和市场限制,再加上后续的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发展后劲不足,专利申请量和专利公开量处于一个发展瓶颈状态,需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详细情况如图1所示。
1.2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人分析
通过对珍珠系列专利申请数量前十位申请人分析得出,前十位申请人共计申请专利180件,其中企业申请87件,占总数的48.3%;高校申请42件,占总数的23.3%;个人申请数为51件,占总数的28.4%。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是海南某公司,拥有39件海洋珍珠系列发明专利,排在第二和第三的是由个人申请和广东某高校申请,分别拥有发明专利数量37件和24件。
1.3 珍珠系列专利申请地域分析
在相关海洋珍珠专利申请地域分布方面,排名前十的分别为浙江、广东、江苏、海南、上海、湖南、山东、广西、北京、天津。浙江省以175件发明专利位列第一,广东省排名第二,拥有83件专利。浙江海洋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其相关产业暂时领先于国内其他省份。广西相关专利申请量暂处于第八位,共有28件发明专利,仅次于山东的29件。湖南处于内陆地区,周围无临近海域,但在珍珠方面的专利申请量却高于我区,达到30件,其主要原因是该省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洞庭湖淡水珍珠养殖,带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详见图2:
图2 珍珠系列专利地区分布图
我区共拥有28件海洋珍珠系列的发明专利,从专利权人分析看,其中个人专利17件,企业专利7件,研究机构专利4件;从申请的专利技术领域分布看,其中关于珍珠养殖方法专利技术6件,珍珠加工专利技术7件,珍珠医药专利技术4件,珍珠保健、食品专利技术10件,其他专利技术1件。
1.4 珍珠系列IPC分析
我国海洋珍珠系列的专利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制品方面,包括治疗消化道或消化系统疾病的药物38件、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36件和治疗代谢疾病的药物32件,同时含有其他不明结构的原材料或其反应产物的医用配制品154件、以特殊物理形状为特征的医药配制品66件、含有机有效成分的医药配制品41件等医药配制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除此之外,医药保健食品类应用拥有75件发明专利。
2 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放缓,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广西的海洋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海洋经济主要以传统的科技含量低的海洋渔业、海洋油气和滨海旅游为主,海洋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港口海运和临港工业的发展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度低,海洋产业结构也不甚合理。在产业布局上,着力打造北部湾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科学统筹海岸带、近海海域、深海海域三大海洋保护开发带,推进形成海陆联动、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一区三带”的发展格局。
从中国海洋珍珠产业相关专利申请来看,2002~2009年是该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高速发展期,专利申请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09年以后,全国相关专利申请步入平缓阶段,整个行业创新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广西北部湾是我国唯一养殖海水珍珠的海域,“南珠”以其凝重结实、浑圆莹润、光泽绮丽、形态优美而美名远扬。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珠还合浦”,更使合浦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水珍珠的“圣地”。受行业大环境影响,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在经历高速发展后,近年来南珠养殖在广西持续萎缩,家庭式养殖逐渐消失,转入大公司主导的阶段。目前,北海市南珠年产量不足历史顶峰期的1/10,防城港市之“珍珠湾”养珠数量和质量也在下降。
2.2 海洋珍珠产量与相关专利产出不成比例
据文献报道,多年来,广西珍珠产量最多,且占全国海水珍珠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检索时间范围内,检出的相关专利数量广西28件,排名第八。主要原因是因为广西在海洋珍珠产业发展过程中短期行为突出,重“量”不重“质”,资金多用于扩大传统产业的规模,而少投入原始创新。特别是珍珠药物、化妆品、保健食品开发等新兴技术领域创新投入严重不足,职务发明数量与我区海洋珍珠产量规模不成比例。
2.3 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匮乏
由于广西海洋研究所和北海市珍珠总公司的改制以及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珍珠养殖业逐渐萎缩,原有的珍珠研究机构大多已撤销,专业领域研发机构缺乏,科技投入与产出严重不足。缺少专业科研机构,不但难以开展系统的珍珠深加工产业研发工作,更缺少了与国内外珍珠科研机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国内外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直接被“引进来”和被“再创新”。另外,新技术开发不足而导致无法获得足够的国家项目资金支持,科技人员培养不足,加上原有的科技人员有些转业或者外流,严重影响了广西海洋珍珠产业的健康发展。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广西从事海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120人,其中研究生数量6人,暂时没有从事海洋科技研究的博士人才;大学生的数量73人,大专生31人,其他人员10人,是沿海各省区市人数最少的地区,而且层次较低,这直接导致了广西海洋科技力量薄弱,海洋开发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高,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3 基于专利视角分析广西海洋珍珠产业发展对策
3.1 尽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继续进行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技术革新,加快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广西作为临海大省,占据着明显的地理优势,但在海洋新兴产业相关领域并未有突出成就。目前,广西珍珠产业急需一个完善的、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带动和促进广西珍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新形势下,应根据广西社会经济文化形势发展需要,重新审视广西珍珠产业,明确广西珍珠的商品定位和产业定位,出台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目标、重大项目和政策措施。新规划应增加创新资金投入与产出,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下游珍珠深加工业,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养殖方式,提高珍珠质量和产业品牌效应。
3.2 加大创新投入,增加专利技术产出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设立珍珠产业专项基金。从自治区财政预算中专门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珍珠产业技术创新。资金通过财政、科技、水产等政府部门以项目的方式资助给有技术、会创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引导其开展珍珠养殖、加工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扶持企业做强做大。其次,出台优惠奖励政策,增加专利申请量。目前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急需在政府补贴、生产流动资金贷款、税收等方面获得政策优惠扶持。另外,对于珍珠产业专利申请过程中所产生的的费用给予减免,并且对已获授权的专利给予一次性奖励,以刺激更多研发机构或者个人开展专利申请,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3 成立专业研发机构,培养科技型研发人才
当前我区海洋领域专业研发机构和研发人才缺口较大,严重制约了海洋珍珠产业的发展。我区应借鉴浙江、广东等省份的先进经验,在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上,应以大学和相关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新型海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构造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重点人才的良性环境,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才梯队,以尽快缩小海洋科技水平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的差距。从我国海洋珍珠产业专利申请情况来看,一方面产业相关技术不够成熟,缺乏科研技术的支撑,产品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相关专利苦于缺少将专利成果进行产业成果转化的渠道,导致相关专利发明寿命普遍较短。因此,加强大学-产业之间的合作研发,以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推进我区海洋开发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3.4 加强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
目前传统的珍珠养殖和简单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受各方面限制已难以为继,开发新兴海洋珍珠医药、保健产业增长极是解决当前我区海洋产业发展瓶颈的有效方法之一。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珍珠在抑制脂褐素、清除自由基、防衰老、抗肿瘤方面有明确的药理作用,从检索的专利来看,目前对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以珍珠有效成分为分子模型进行合成或半合成,开发高效低毒的海洋药物的相关专利。现阶段是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黄金时期,我区应抓住历史机遇,加强和引导海洋珍珠在医药、保健方面的应用开发,开展知识产权战略部署,避免知识产权纠纷。
总之,增强开发海洋资源的意识,制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以名牌产业“合浦珍珠”为依托,建设国家级海洋珍珠开发利用综合示范区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装备研发和生产基础,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珍珠产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体系,是推动我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和技术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锦锋,唐丽永,黄若谷.当前广西海水养殖珍珠
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广西质量监督导
报,2008,(5):114-116.
[2] 郑贵斌.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制约因素与对策
选择[J].东岳论丛,2002,23(3):18-21.
[3] 庞许明,黄庆锐,贾友宏,等.广西珍珠产业发展
现状与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1,(3):
103-108.
[4] 何毛贤.我国珍珠养殖业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其对策
[J].水产科技,2000,(6):29-31.
[5] 王德刚,杨义菊,孙丽.浙江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48-152.
关键词:海洋新兴产业;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033-02
引言
海洋新兴产业是指以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为背景的新兴海洋产业群体。分为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1~3]。海洋新兴产业则把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滨旅游业、海洋生物制药业等产业划在其中。海洋未来产业包括深海采矿业等[3]。中国是个海洋大国,海洋产业发达。因此,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海洋经济的新增长点尤为重要。
一、中国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从2006—2011年,中国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处于逐年增长的趋势(见表1),且尽管受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海洋产业处于低靡状态,但是中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仍然保持稳步增长。
1.门类齐全、总体规模小,有较高的成长空间。中国具有门类较为齐全的海洋产业体系,但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产值占海洋总产业的产值比重很小,远落后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形势。根据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在海洋新兴产业中,除了滨海旅游业所占比值为33.27%,剩下的其他海洋新兴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都非常小,尤其是海洋矿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利用业。
2.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海洋产业链条不断延长、规模不断变大,主要经过了产业结构单一阶段、二、三产业快速发展阶段、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阶段 [4]。
3.各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均衡。由于各个省市自然禀赋和国家政策、科技发展的差异,使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主打海洋新兴产业(见下页表2)。
(二)存在的问题
1.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水平、阶段具有差异性。中国海洋新兴产业中的海洋生物医药、油气和化工等产业的产值在2006—2007年间均有显著增加,但是海水利用业、海洋矿业和海洋电力业的增加值很小,而且海水利用业的增加值有变小的趋势。说明中国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平衡。
2.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由于传统渔业的过度束缚,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知之甚少。这样一来,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形成全社会经济参与和支持发展型海洋新兴产业,减慢了其发展的速度。
3.研究人员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中国研究海洋新兴产业的科研人员较少,自主研发能力弱。由于科学、经济效益、技术和研究开发的可行性都不大,导致科技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小,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技术推广的规模和速率都很小 [5~7]。如中国海洋生物医药业,研究人员仅约为1万人,并且后续力量不足。经费、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创新能力差,没有形成产业化。
二、发展对策
1.更新观念,提高公众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认识。政府应该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加强海洋新兴产业的宣传来让公众逐步认识到海洋新兴产业对于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加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人员及各级海洋从业者对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认识,以便更好地发挥海洋新兴产业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状况,选取不同发展方式。优先选择增值快、经济效益好、产业关联性大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在中国,考虑到海洋资源和开发的风险,应优先选择那些产业基础好、资源丰富的产业发展,如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作为战略性产业,使其成为中国未来海洋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3.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体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建立科技创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加大投融资的灵活性,形成国家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并运用市场机制,注重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改善投资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原.浅谈大连市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思路[J].海洋经济,2012,(1):79-83.
[2] 汪科.宁波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三江论坛,2012,(11):10-13.
[3] 孙吉亭.海洋产业资源与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3.
[4] 徐胜.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阶段及基本思路探索[J].海洋经济,2011,(2):6-11.
[5] 李毅.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思考[J].海岸工程,2002,(4):46-51.
[6] 仲雯雯,郭佩芳.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9):163-167.
[7] 于婧,陈东景.实现青岛海洋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3):123.
The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merging Industry in China
LI Xue-ying,XUE Zhong-yue
(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关键词:海洋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海洋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加大了对于海洋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很大商业价值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突出的问题,对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已经构成其地区经济的一大不可忽视的产业,甚至是主导产业。同时我国已经有经济学家说过“蓝色经济”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那么对于坐落在江苏最北部的赣榆县,也早已从大农业往海洋开发方向发展了。
海洋生态经济就是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实现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将从以下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本人调查分析后的研究结果,希望对赣榆海洋经济发展有点作用。
一、赣榆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1.自然地理条件
赣榆县自然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区位优越,这种区位优势对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它地处江苏省东北端,是江苏省的北大门,东濒黄海,西依安徽,北接山东省日照市,隶属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市,环抱海州湾渔场,拥有海岸线长62.5公里,滩涂面积1.5万公顷,近海渔场7000平方公里,还有省内最长的沿海沙滩,南北长30公里,平均宽度1.2公里, 海州湾渔场是中国渔场之一。
2.海洋生态产业发展现状
当前主要海洋产业建设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海港建设与海洋运输业、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盐生产和海水利用等。赣榆县的海洋业正由传统捕捞业向养殖业转移,由粗放养殖向精养和工厂化养殖转移,由海水养殖向海产品深加工、临海工业转移,由海洋第一产业为主的格局向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转移。进入新世纪,沿海经济跨上了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利用的快车道,农、林、牧、副、渔、盐综合开发,综合治理,发挥了综合效益。
二、赣榆县海洋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赣榆县海洋经济的发展主要局限于海洋捕捞与海水养殖,以粗放经营为主,科技含量偏低,而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海洋三次产业的结构不合理,二、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仍然没有多大改观。新兴产业规模较小。
2.海洋工业规模小,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缓慢
工业化程度较低,全县现有的海洋工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科技含量低,大多是对海产品的二次加工,对海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不够,加工增值能力低。
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配套功能较弱
由于赣榆县几个大的渔港都是近几年动工扩建的,有的还在建设中,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服务功能弱。就目前来看,港口规模仍然偏小,基础设施及服务功能严重滞后,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4.政府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生态经济方面法制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涉及海洋开发的部门和行业众多,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又无独立的强有力管理机关进行综合组织协调,致使各部门和行业争海现象非常普遍,相互之间矛盾重重,资源浪费和破坏现象较为严重。
5.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不协调、不统一
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意识薄弱,污染日趋严重,赣榆县海洋科研的先导作用不突出,开发难以深入,还有就是海洋科技教育力量比较弱。
三、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1.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对策
(1)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经济科技含量。
(2)更新观念,坚持市场导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3)应该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统一,提高支柱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
(4)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5)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规划和管理体系,重点开发海洋生物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资源。
2.发展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建议
(1)应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融入连云港市临港大产业区。连云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积极发展以青口港为中心、以柘汪港等为延伸的赣榆县临港产业区,同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后期开发;充分发挥242省道纵贯赣榆县沿海的有利条件,全力打造百里沿海经济带。加快沿海交通网建设,加大招商力度,借助外力不断增强发展海洋经济的实力。
(2)重点抓好海洋工业,用海洋工业促进海洋经济大发展。对策主要包括加速发展养殖、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积极扩大远洋渔业,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3)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经营新模式,即海洋资源的资产化管理,强调综合开发与综合管理。实施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就是把海洋资源这种特殊资产,从其开发利用到生产、再生产,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贯彻“科技兴海”战略,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时必须兼顾维护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减轻海洋灾害多种目的。
四、发展潜力与前景
连云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沿海经济的发展显得日益重要,当地政府明确提出要昂起海洋经济这个龙头,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县,带动全县人民走富裕之路。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海洋由于其连通性、流动性,更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有相当一大批海洋、生态国际组织对海洋生态建设是非常热心和愿意支持的。我们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国际社会的积极性,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把海洋资源优势在短时间内转化为海洋生态经济优势,实现赣榆经济的飞跃。海洋生态经济的开发要多关注国际信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出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赣榆海洋生态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日建设成“海上生态赣榆”。
参考文献:
[1] 张耀光,盖美. 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洋经济的高速增长与新世纪的展望.经济地理,2000(5).
[2] 王,刘毅.论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科学,2003(5).
[3] 于英卓,戴桂林.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海洋经营新模式――海洋资源资产化管理.海洋科学,2002(10).
关键词:海水淡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88-02
作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而淡水紧缺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危机。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l/4,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青岛市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沿海城市之一,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340吨,相当于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尽管引黄济青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矛盾,但随着城市发展,对淡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淡水的紧缺已成为制约蓝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2]。
青岛海岸线长730.6km,海水清澈透明,水质优良,具有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自然优势;沿海发电厂、化工厂较多,具备建设电水联产的条件,便于海水淡化的大规模应用。
一、发展现状
2005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财政部联合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指出:到2020年,海水淡化产能将达到250-300万吨/日。2012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指出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和工程示范,到2015年,使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260万立方米/日,且海水淡化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关键技术、装备、材料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科技部《“十二五”海水淡化科技发展重点专项规划》,计划通过5年的实施,使我国海水淡化科技整体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近年来,青岛市也开始重视海水淡化技术与经济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起步晚,发展快
青岛首个海水淡化厂于1998年在黄岛电厂建立,次年投产,揭开了岛城海水淡化的序幕。尽管如此,青岛市海水淡化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底,海水淡化规模可达13万吨/天以上。
1998年黄岛电厂与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合作进行海水淡化研究,建立了300吨/天的热法海水淡化装置。紧接着,2002年华欧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在黄岛电厂建立3000吨/天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2004年3000吨/天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艺投产,2005年建成10000吨/天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至此,黄岛电厂成为国内首家全部采用海水淡化水解决电厂用水的发电企业。其它方面,2006年,田横岛建成年产淡水10万吨的太阳能海水蒸馏淡化工程;2010年,青岛碱业公司建立日处理海水2万吨的海水淡化装置;2012年,百发10万吨/天的海水淡化项目即将投产,淡化水并入市政管网用作市政用水。
(二)科技实力雄厚
青岛是我国海水淡化研究的发源地,在海水淡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方面形成了良好基础和先发优势。目前青岛市涉及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的机构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学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725研究所及以华欧集团为代表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等20多家,具备雄厚的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科技支撑条件。特别是在海水淡化的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防腐与防生物附着领域,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良好的基础条件。2008年山东省首家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在中国海洋大学成立,我国高从■院士领导科研人员在海水淡化关键膜材料研制、海水淡化预处理与后处理、纳滤海水软化、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大大推动了青岛市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另外,2006年以来,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大会已在青岛举办了6届,每年都吸引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投资商来青参会,就海水淡化装备与配套的创新、脱盐膜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交流研讨,促进产学研管的有机结合,推进产业化进程。
(三)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较大
2005年,青岛市被国家确定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2006年,青岛实施了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作为中国第一个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龙头城市和国家海水淡化试点城市,青岛市加快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方面的步伐;2012年,《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指出,降低海水淡化成本,扩大海水淡化规模和使用范围,探索淡化海水进入市政管网进行城市供水的运营模式,把海水淡化水作为市政供水的重要补充水源。可见政策导向已经对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二、存在问题
尽管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迅猛,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多套海水淡化装置停产或未满负荷运行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早期建立的海水淡化设备在技术和设计方面相对落后,尽管到目前为止青岛海水淡化装机容量可达13万吨/天,但许多设备存在不能开工或不能满负荷运行的状态。如黄岛电厂1998年建立的热法海水淡化设备已经不复存在,2002年建立的3000吨/天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已经停产多年,其后建立的共计13000吨/天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处于半开工状态。据黄岛电厂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海水淡化规模远大于电厂需水量,而多余淡化水暂未并入市政管网,因此设备常处于半开工状态。
(二)海水淡化产业链较短
目前已经建成的海水淡化项目主要用于工业用水,但是浓海水综合利用很少,用途较为单一。青岛碱业公司的海水淡化项目采用“纯碱生产—海水淡化—浓海水化盐制碱—热电联产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每年可以节省6万吨工业用盐,节电1/3,节约化学用品近50%。这为青岛海水淡化产业链的延伸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海水淡化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不但可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浓海水还可用于制盐,提取溴、钾、镁、铀等资源。
(三)浓海水排放入海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未引起重视
浓海水不仅含盐量高,而且含有预处理引入的化学物质,如杀菌剂、混凝沉淀剂等。尽管目前并未有浓海水排放造成海洋环境重大变化的报道,但浓海水排放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正越来越受相关学者关注。我国北方沿海地区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的海湾,海水的循环流动性较差,但随着海水淡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应该会越来越明显。有研究表明,海水浓度的升高会威胁到特定藻类的生存,对海洋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3]。
三、发展对策
(一)加大海水淡化产业政策执行力度
立足青岛海水淡化具备的优势,完善淡化水应用服务体系,将海水淡化的实际应用逐步扩大。如:加快淡化水作为市政用水的步伐,并完善相应的水质检测、标准体系。
(二)完善海水淡化产业链
以海水淡化技术为核心,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链发展,形成海水淡化工程设计与安装、高性能机械设备研发与制造、腐蚀与防护材料与工程、高分子材料、浓盐水综合利用(浓盐水盐田制盐、苦卤提取钾盐、溴素、镁盐等化学资源)的海水淡化产业群。
(三)加大科研投入
1.加大海水淡化关键设备的研发
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海水淡化核心部件发展不足,我国海水淡化设备的国产化率最高只有70%以下,核心部件(如: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主要靠从国外进口,这也造成了我国海水淡化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2.加大海水淡化预处理、后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开发适应新的高性能膜组器应用的预处理工艺[4],如新的防垢、消毒、防污染的工艺技术、药剂和设备等,这是反渗透成功应用所必不可少的。如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25所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预处理防生物附着装备——“电解产生次氯酸钠海水预处理装置”,通过原位生成杀菌剂防止海洋生物对海水利用设施的影响,已经应用于国内大型海水工程并列入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中国海洋大学海水综合利用技术工程中心正着手开展在海水淡化过程中使用双极膜在线产酸、碱的研究,通过原位产生酸、碱脱除碳酸根离子防止结垢和调节海水pH,该技术具有明显的经济性。
四、结语
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引导和较大的科研投入,随着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海水淡化产业显得越来越重要。依托青岛环境资源的巨大优势,大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对于缓解淡水资源紧张,实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及蓝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苑祥伟,于军亭,张克峰,李梅.青岛市海水利用的主安装分析与对策措施[J].净水技术,2011,(6).
[2]刘洪滨.青岛市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海洋通报,2006,(2).
>> 国家级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背景下天津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开创浙江科学发展新局面 山东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天津实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 论山东日照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全面推进达拉特旗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国外典型案例对横琴新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布局优化研究 转方式 重生态 促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示范区 “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背景下永州发展循环经济现状及模式研究 商业银行支持海南海洋渔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海洋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 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大力发展海洋渔业 全面提升海洋渔船装备促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蓝色经济区”背景下,胶东半岛海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浙江省海洋型休闲渔业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郑斯思,谭春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1
[7]何捷.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水产科学情报.2006
[8]贾明明.我国渔业发展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OL].海洋信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