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 TM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46-2

0 引言

电力企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以及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社会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电力企业的规模得到扩张,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逐渐升高。在如此严峻的市场条件下,电力企业要充分了解各种风险,建立一套健全的风险预测控制机制,能够准确预测风险,并且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防范,减少风险问题给电力企业造成的损失,使电力企业能够快速、持续的发展。

1 全面风险管理定义及三道防线

1.1 全面风险管理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养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的过程和方法。

1.2 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业务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是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

1.2.1 第一道防线:业务部门

作为第一道防线,电力企业业务部门在日常工作时经常会遇到各种风险,必须要把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的管理方式应用到业务工作中去,能够准确识别风险并采用科学有效的办法防范,这样才能守好第一道防线。

1.2.2 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电力监管部门要求各电力企业都成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应对各种风险,减少电力企业的损失。第二道防线的建立其实是在第一道防线的基础之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主要是监管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是否落实到位,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及时发现风险并积极应对,并且协助各业务部门展开风险排查,减少风险损失。

1.2.3 第三道防线:审计委员会

审计委员会就是电力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第三道防线有具备专业风险管理与控制知识的技术人员,因此第三道防线能够高速、有效地执行各种内控政策,更为全面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

2 电力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2.1 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创新

我国大部分的电力企业还在执行过去那套陈旧的风险管理制度,由于缺乏创新,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有许多新型的风险预测工具应运而生,比如情景分析、风险对策、风险偏好等,这些风险预测工具能够较为准确的预测风险,但是大部分电力企业都没有引入这些工具,致使电力企业风险预测不准确、不及时,大大影响了电力企业的发展。

2.2 风险管理局限性强,缺乏创新

国家电网是一个运转高速的巨型网络,在运行的过程中要随时保证发电量与用电量的动态平衡。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平均,因此有大量的电力需要远距离的输送,因此在传输的过程中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尤为重要。因此,长期以来电力企业都将大量的注意力集中在电力的安全生产与运输方面。但是如今电力市场变化显著,只重视安全生产与运输已经不能够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运行,因此电力企业必须要重视全面的风险管理,并且对风险管理进行创新。

2.3 风险管理的分散、无序

风险是彼此影响的,既可能两两对冲也可能两两加剧。加上部门界限间总有缝隙,风险很容易从缝隙中溜走。此外,每个部门只从自身的角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风险,包括有意无意放大本部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会使管理层低估或高估风险后果,或者对孰重孰轻无法判断。

2.4 风险管理的被动、无明确目标

大部分的电力企业都不具备一套较为完善且系统化的风险评估工作体系,这套体系应该具有风险识别、测评、分析以及应对措施,因此电力企业无法对风险展开有效的预测,不能了解企业当前的风险状况。并且电力企业的内控流程也没有有效的诊断机制,无法制定相应的内控优化政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5 外部环境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电力企业因其内外环境条件变化而面临各种风险,因发、输、配、供用电环节特性不同,风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管理方式。供电企业应着重加强投融资风险、电源规划风险、负荷预测风险、燃料管理风险、经济调度风险、报价策略风险、竞价上网风险、市场力抑制风险、供求平衡风险等的管理。只有对这些风险加以关注,通过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才能在根本上减少因风险给电力企业带来的损失,加快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

2.6 风险管理的创新与应用

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是否正常的评估标准就是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输出的电能质量,这三项指标也是电力企业的风险因素。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防范风险,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应该根据电能质量以及电力稳定性、可靠性的相关数据信息,并且将之与风险因素、风险事件以及风险造成的损失进行关联,从而构建一个风险形成过程模拟形态,依据此模拟形态,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分析,从而对风险进行全面且有效的管理。

3 创新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电力工业的风险性一直很高。电力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并且将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工作作为电力企业管理的首要问题。在创新过程中要以风险管理理论为支点,并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特征与市场环境,不断优化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3.1 理论的创新与应用

为了能够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创新工作,电力企业要定时与不定时的组织员工进行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培训的内容要涵盖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对于风险的应对策略等。从而为全面风险管理的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战略的创新与应用

企业应该把全面风险管理归入到公司的日常工作内容当中,并且跟公司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对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筹划安排、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并且有计划性的在公司的各个部门展开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3.3 人才的创新与应用

对于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要大力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普及工作,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增强员工面对风险的应变能力。风险意识的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最底层的员工,对于企业的领导层、管理层都应该进行不同级别、不同深度的企业风险管理培训。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电力企业不能固守传统的管理机制,传统的管理机制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已经不再使用。电力企业要抓住时代变化的特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且不断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对公司的组织、理论、发展目标以及人才培养注入风险意识,以促进公司的发展。如今各大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力企业要创新自己的风险管理意识并且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 考 文 献

[1] 张学玉.电力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范文第2篇

一、金融经济周期和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

1.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

在我国当前实施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出现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有信用风险的存在。信用具有普遍性和相互依存性,正是这两个特点使金融经济周期和信用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上各个国家的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地加强,而信用作为各个国家进行金融经济交流的重要保障,在国际的经济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旦国家之间发生信用危机,导致的信用基础不牢固,势必会影响到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而银行作为金融的载体和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就必须要担负着金融经济管理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很多公司转变了传统的金融借贷方式,不是向银行而是向市场融资。而银行为了能够保障其在市场中的份额,就必须向中小企业放贷,从而导致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从而也加大了对金融经济周期管理的难度。

2.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是市场对某一商品的需求过大导致银行不得不提高短期的利率,造成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不断提升,不断增加借贷者的压力,从而导致人们购买某一商品需求量下降,使某一商品供大于求,难以出售,已抵押商品进行融资的方式就很难实现。进而造成了大批的还款人不能够按时地向银行偿还债务,使银行在短时间内出现资不抵债的局面,宣告破产,从而金融危机爆发。经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在金融危机下,各个国家的都面临着信用风险。所以,这就对金融经济的周期管理以及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当前银行信用风险存在的问题

1.相关人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在我国当前的银行运行过程中,信用风险管理并不被人们所重视,相关的银行管理人员要而没有相应的风险管理意识。尽管在金融危机冲击过后,政府部门也没有树立起信用风险意识,没有认识到信用对保障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性。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就导致了银行时刻多存在和一定的信用风险隐患,当银行真正出现信用风险时,就不会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应对。

2.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

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银行在经营与实际所有者问题上多出现了很大程度的交叉,从而导致经常出现控制权垄断,使银行的执行力低下,对银行在日常的运作中不能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使银行没有牢固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我国当前的银行很多都没有记性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建立,从而造成了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效率降低。

3.没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和全面的工作,必须要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风险管控制管理。银行始终是金融经济的载体,是信用的物质承担者,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加强银行的风险管理。但是当前我国银行却没有专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信用管理人才缺失,从而导致银行没有先进的风险管理办法来控制和管理信用风险。

三、金融经济周期以及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1.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监管机制

当前,我国对银行实施监管的机构和组织主要是银监会,银监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银行进行监管和协调。所以,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银监会就必须要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管理,针对银行的实际状况设置相应的信用风险监管机构,并监督其实施对银行的信用监管职能。同时,构建和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建立独立的监管治理机构,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实施独立的监督权,并且不受银行的任何约束,从而真正发挥监管机制的作用。除此之外,还要明确银行的审计制度,确保银行的信息透明公开,使其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2.加快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做好金融经济周期管理以及风险转移工作

银行除了要对当前的业务加强管理之外更应该在当前的金融业务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拓展和开发出新的而产品,加快新产品的创新速度,使银行的金融产品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进而产生大量的信用衍生品,刺激市场消费,加快资金回笼,进而转变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用新产品的创新和流通降低或是专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3.引进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

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全面以及长期的工作,银行必须要引进专业的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素质硬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从而实现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和精准化。同时,银行也应该加强对内部员工的管理,加强员工的信用风险意识,从而从多个方面不断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抵抗能力。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范文第3篇

1、加工贸易特点视角下的风险成因

一是进料加工。进料加工具有以下特点:(1)自进原料。企业用外汇从国外自行购买进口料件;(2)自定生产。企业进口料件后自己决定产品生产的数量、规格、款式(;3)自定销售。企业根据国际市场情况自行选择产品销售对象和价格;(4)自负盈亏。企业完全自行决定进料、生产、销售,其盈亏也由经营单位承担。对于进行进料加工贸易的企业来说,由于料件的供应者和产成品的接受者不尽相同,在出口收汇中存在与一般贸易出口相同的自定销售、自负盈亏等风险。在进行海外销售过程中,通常会遭遇到来自进口国政府政策变动导致的贸易壁垒和汇兑风险,由于进口国内战争或政治暴乱导致的政治风险,由于进口方缺乏偿付能力和付款意愿的商业信用风险。二是来料加工。来料加工具有以下特点:(1)不动用外汇,料件进口由外商提供;(2)料件及加工的成品所有权属于外商,企业只按其要求加工,对货物无处置权;(3)来料加工的进口与出口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外商往往既是料件的供应者又是产成品的接受者,其合同不是以货物所有权转移为内容的买卖合同;(4)来料加工的双方是委托加工关系,由外商承担盈亏责任,企业只按合同要求进行加工,收取工缴费,不负责盈亏。由于在来料加工贸易中,企业无货物处置权,不自负盈亏,因此,对于仅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来说,只存在有限加工费的收汇风险,遭遇重大海外风险的机率不高。然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进行全球布局,形成了在境内生产、境外销售的利益链条。对于出口企业在境外的集团内销售,即由国内生产工厂将产品出口至其海外分支处,属于内部结算因而不存在收汇风险;但对于出口企业的集团外销售,即由国内生产工厂通过其海外分支进行海外销售合同签订,而将货物直接发送至海外最终买方处,同样存在无法收回货款的风险。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对来料加工贸易出口中的收汇风险存在与一般贸易出口类似的风险保障需求。

2、行业视角下的风险成因

一般来说,我国有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多为机电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超过80%)轻工产品等生产制造企业,主要原因如下:其一,受国内技术限制,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核心组件必须通过进口实现。例如,家电行业、汽车制造业、造船业中,国内的技术标准尚未达到国外买家的要求标准,必须从国外进口相关零部件,在中国组装完成后再销往国外,形成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其二,受国内自然资源限制。以轮胎制造行业为例,我国天然橡胶资源匮乏,主要集中于海南和云南两地,国产天然橡胶难以满足我国橡胶工业需求,轮胎制造企业所需的天然橡胶基本从国外进口。其三,受原材料价格影响。具有丰富外贸经验和成熟成本控制手段的出口企业,往往会通过对比国内和国际原材料价格来确定原材料的采购地。例如,2009年,国际铜价远低于国内价格,不少曾经从事一般贸易出口的铜制品企业,改为从国外进口铜,制成相应产品后再出口国外,形成加工贸易出口。由此可见,对于由于上述原因而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企业,需要自定销售、自负盈亏,在出口收汇中面临的风险与一般贸易出口完全相同。

二、应对海外收汇风险的建议

1、重视信用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制定信用管理政策,指导和协调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收集和评估客户信息、授予信用额度、回收应收账款等交易环节进行全面监督,在有效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和销售成本最小化。企业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识别、分析和衡量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用政策,以规避高信用风险交易,有效转移部分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信用风险管理,包括事前调查、事中监督和事后调整三个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信用风险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征,如不重视,很容易被忽略;同时信用风险与传统财务风险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如不加以管理,容易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并建立适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规避和减少经济波动给其带来的损失,还有利于提升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稳定和长期发展。

2、综合运用各种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实现收益最大化

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专业性工作,仅凭企业自身精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企业在内部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同时,应充分借鉴和合理利用第三方专业工具。专业资信评估服务能使企业快捷掌握客户财务及经营信息,完善信用风险评估与决策体系,规避个别高风险交易;专业商账追收服务通过对应收账款及时和大力度催收,可以有效地促进信用销售资金及时回笼,防范应收账款逾期导致的现金流断裂风险;信用保险贸易融资、保理等业务可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防范因信用销售造成的资金短缺,波及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风险。企业根据自身经营和财务需求,合理组合和运用上述专业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以达到收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的财务管理目标。

3、合理利用信用保险,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开放;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026-02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安危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近年来不断发生的金融危机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作为现代金融基础的银行业无疑对一国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开放银行业承诺的逐步兑现以及经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外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高,已经发展并采用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来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作为世界银行业先进风险管理的方向标,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也向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及特点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同时随着人们对银行业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1.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指经济活动风险在信贷领域的表现,是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银行在信贷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目标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信贷损失或获取信贷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或概率的大小。对银行而言,信贷业务仍是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核心和主体,在资产业务中占据主导地位,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而且在拓展其他业务,包括存款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时,经常作为重要手段加以利用,作用显著。2004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新巴塞尔协议》,并于2006年年底在成员国内付诸实施。相对于资本监管来说,《新巴塞尔协议》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了信用风险的管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使得资本水平更能真实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

1.2 信用风险的特点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最重要的风险形式。这不仅是因为信用风险广泛存在于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始终,是整个社会经济风险的集中体现,更是因为信用风险具有很多其他风险形式所不具备的特征,使得其更难于防范和管理,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危害性更大。信用风险具有社会性、周期性、扩张性、可控性等特点。

(1)社会性。银行业以资金为经营内容,但是自有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重一般较小,绝大部分营运资金都来自于存款和借入资金,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决定了社会公众与银行的关系是一种依附型、紧密型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银行经营不善,无偿债能力,就会导致客户大量挤兑存款,引发银行倒闭和社会动荡,造成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

(2)周期性。任何金融机构都是在既定的货币政策环境中运营的。货币政策在周期规律的作用下,有宽松期、紧缩期之分。货币政策宽松期,是信用风险低发期;货币政策紧缩期,是信用风险多发期。

(3)扩张性。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不仅银行与客户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而且各家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大量的债权债务关系。在信用的基础上,银行之间紧密相连,互为依存,社会上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和扩大,一般也通过银行来推动和运作,这必然带来风险,从而形成信用风险扩张性机制的作用,往往会使整个金融体系运转不畅乃至诱发金融危机。

(4)可控性。所谓信用风险可控性是通过风险识别、估计来确定所面临的风险在质上归属于何种具体形态、在量上可能达到的程度,并对其采取预防、规避、分散、转移、抑制和补偿等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区间之内。

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相对比较落后。经营上,银行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措施,致使信用风险不断积聚,潜伏的危机因素不容忽视,特别是不断增长的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当前银行要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

2.1 现行管理模式不尽完善

现行的信贷体制从法律上来说是健全的,国家已陆续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并且成立了由银行纪检、稽核、结算、信贷等各部门组成的审贷委员会,实行审贷分离,成立贷款业务和贷款审查两个部门。但这些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形式,没有被认真执行,没有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2.2 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仅限于对风险类型、风险来源及风险控制的零散研究,而对理论体系与模型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信用风险管理条块分割,没有形成全面管理框架,各种风险管理政策的综合协调程度不高,难以从整体上测量和把握风险状况。在方法体系上,缺乏独立的风险报告程序,致使管理层、决策层不能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用风险状况,进而影响决策的科学性,缺少对风险进行深度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模型。

2.3 信贷人员的责任管理不够重视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对贷款的评级管理上,忽略了信贷人员的责任。信贷人员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信贷人员的业务能力强,护贷意识较高,则可以有效避免呆坏账的产生,减少信用风险;反之,则不论信用经济系统有多么完善,也达不到有效控制的目的。因此,要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必须要重视对信贷人员责任的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管理,以避免产生非系统风险损失。

3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对策

塑造一个组织科学、战略清晰、目标明确、职责到位的现代化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迈向国际一流大银行行列的基本前提。在认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成熟的风险管理经验,提出了建立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

3.1 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与管理流程

我国商业银行处在分散管理型和集中管理型之间,应以现有架构为基础,兼顾“先进性”与“现实性”原则,逐步向集中管理型靠拢。必须要以高水准的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为基础,打造商业银行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这需要商业银行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以统一规范的流程为基础实现业务全集中处理,结合深度的数据分析和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推动资本约束风险资产管理,加强行业、地区风险限额管理,开展分客户、分产品、分部门核算,提升量化管理水平;推行客户经理制、产品经理制、风险经理制、专职评委制及专业问责审批人制,以人才的专业化及相应的组织整合作为集中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保障,是银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与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体系的创建和应用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引进先进的定量风险估价方法,探索信用风险分散转嫁的新方法,提高风险分析的技术含量,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一个新突破。

3.3 构建商业银行对个人和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可在银行内部设立独立于信贷和审批部门的银行客户信用管理部门,担负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征信、信用档案管理、信用记录监控等职能,在授信前向银行信贷决策机构提出客户信用分析报告,作为是否给予授信的依据之一;在授信后,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监控,定期向信贷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做出信用监控报告,提出继续扩大授信或清理授信的建议,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客户在信用方面产生的重大问题,以利于采取措施,保证银行资产安全。

3.4 完善授信资产准备金提取制度

银行要稳健经营,处理损失需要一定的物质准备,建立准备金制度就是形成这种物质基础的合理方式。由于准备金是银行基于对资产可能损失的分析、判断,属于带有估计性的会计事项,因此准备金的计提应符合审慎会计原则的要求,即计提准备金一要做到及时,二要做到充足。

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危机;风险管理

一、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产生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从企业外部看来,主要是因为宏观信用环境的缺失,缺乏健全规范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且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买方市场上,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销售,占有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往往倾向于采取赊销手段,但信用缺失的存在,造成买卖双方的信用信息不对称,极易带来恶意欠款、欺诈现象;从企业内部看来,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未能对应收账款发生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导致坏账居高不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的经营理念存在误区、忽视对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管理

许多企业仅仅将应收账款作为扩大市场销售额、提高销售业绩的收款方式,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即使建立了也是附属于其他部门,没有独立的权限,因此缺乏对应收账款审批、发生、催收等相关工作的全程关注,相关的销售人员仅将把货销售出去作为最终目标,根本不会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导致对赊销政策的盲目使用。

(二)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不合理

现在许多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企业,并未使其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中。由于对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营销部门实行分段式管理,没有与市场营销部门建立起协调一致的工作平台,割裂了应收账款管理的系统性,同时带来了各部门间隶属关系不明确、权责不清等问题,限制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也不利于调动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配合其工作。由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必须通过营销部门等直接与客户进行接触的业务部门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如果部门间权责不清,极易导致营销部门为了该部门的局部利益上报虚假信息,从而造成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失真和滞后,不利于对赊销业务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如在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上,多数公司将该职责指派给营销部门,且多数就是联系客户、办理该项赊销业务的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很有可能会为了不得罪客户,以获得下次合作机会,擅自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优惠条件,导致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三)对客户的资信评价及管理不到位

企业大多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专门设立科室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统一评价和管理,对于无法获得信息的客户,则将其信用委托给外部社会专业信用中介机构。虽然看似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许多客户不愿主动配合其工作,不愿为其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使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对许多客户的了解不全面,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仅仅通过相关人员的一面之词对其资信状况做出评价。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要对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但我国多数企业并未将应收账款的实际回收情况与营销部门的业绩考核直接挂钩,往往仅将销售额作为确定相关人员薪酬的依据,从而无法保证企业业绩增长与信用风险控制之间的协调,不利于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许多企业将权力下放给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之后,缺乏对其工作效果的再监督,不利于调动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工作、实现业务创新。

二、加强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必然会给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弊端,如由于赊销并未带来真正的现金流入,但会计上却要求确认收入,因此会虚夸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容易误导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企业虽未获得真正的现金流入,却付出了商品,如果长期对应收账款回收不利,容易带来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目前的发展,且不利于企业未来进行规模扩张和创新活动。可见应收账款作为信用销售的产物,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树立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对应收账款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必须使各部门认识到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收账,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对其由发生到收回全过程的管理,企业必须认识到该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某几个部门的责任。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一套科学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我国企业现阶段应成立由董事会或总经理直接领导的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在其中单设科室对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负责。通过将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从财务部门中剥离出来,将其并入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在保证其独立性的同时,赋予其相应权限,可以提高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其独立行使其职能,可以对应收账款进行更好的管理,便于其及时、顺利地从相关部门获得需要的信息,便于有效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企业内部应形成科学的信用风险制约机制,将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采购、销售、财务等各业务部门,使其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责任,防止个别部门或人员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置企业整体利益于不顾,盲目进行赊销等现象的发生,可大大降低企业风险、使企业的债权得到更高的保障。

(三)重新设计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通过重新设计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使其自客户开发阶段便介入对其资信状况的管理,可以使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进行全程管理,可以防止出现企业的交易仅由业务员或经理人员凭人际关系或个人经验进行决策及应收账款发生后无人管理的现状。具体工作流程可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展开:

1.事前控制

对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进行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科学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来降低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在买方市场上,企业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客户群,但是在赊销方式下,企业还必须要考虑客户的资信状况,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因此企业首先应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在交易前指派销售人员、合同订立人员以外的独立第三人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和风险评估。管理部门应对长期顾客的信用状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及时更新其信用状况资料,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及时了解客户方的重大经济决策或变动,分析可能对其资信状况带来的影响;同时应重点关注新客户的信用状况,通过多渠道获取其信用信息,对拟赊销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结果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等级档案。

2.事中控制

企业对赊销业务必须进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对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额的确定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在交易中按照客户的资信等级,谨慎选用结算方式、确定赊销规模,不能为了单纯提高销售量,迁就客户的不合理要求。企业通过改进销售业务流程、加强销售过程中的审批授权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一枝笔”现象的发生,对赊销业务进行多方监督,从而有效地将企业销售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跨越职能部门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

3.事后控制

交易后,企业应密切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建立健全应收账款账龄监控制度与应收账款回收管理制度,增强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当货物销售出去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营销部门一起加强对客户进行时时监督,在日常管理中对大额应收账款和核心客户进行跟踪调查,一旦账款逾期应立刻派经销人员分阶段进行追收,如果发现客户的产权或经营、获利情况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应在加紧催收步伐的同时,要求客户制定相应的还款计划、提供担保,或通过与债务人协商债务重组方案,实行风险转移,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四)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企业应将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成果纳入到对销售、财务、信用等部门和人员的考核项目中,使部门或个人利益不仅与销售额挂钩,还要与应收账款的管理密切联系在一起。企业应制定与其自身状况相符合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经常性地对销售、财务、信用部门进行考核,通过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奖惩条例,并规定专门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考核,可以加强各部门人员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责任感;通过对大额应收账款指定专人负责,对责任人制定回收率,并定期考核其收回账款的情况,落实经办人员的奖惩制度,一旦应收账款出现问题,应追究其相应责任。

三、结束语

防范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保证,也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逐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的同时,企业必须树立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应收账款管理中的规律和问题,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诸要素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相融合,通过逐步完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组织机构、应收账款全程控制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信用风险防范、逐步提高其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容少华.基于风险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策略[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2).

[2]边喜春.浅谈信用风险防范的措施[J].价格月刊.2006,(11).

[3]王凤妓.浅析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J].管理探索,2006,(6).

[4]王志东.健全信用管理体系,防范应收账款风险[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