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第1篇

(一)信用卡发放风险的概念

信用卡发放风险指的是金融机构在进行信用卡业务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的人为因素或客观因素而给银行利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银行在信用卡发放过程中,由于信用卡具有无抵押,非计划性等特殊性质,所以有可能给发卡银行带来无法收回本金和利息的风险[1]。

(二)信用卡发放风险的类型

信用卡发放风险的类型有很多种,主要可以归纳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很显然是由于所使用信用卡的主体造成的,这其中又包括了外部道德风险和经济原因造成的风险。前者主要表现为信用卡客户恶意透支,恶意欺骗,冒用他人信用卡,账户套现[2]等,后者主要表现为逾期偿还。内部风险中又包括了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前者是指银行在进行信用卡业务办理的流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执行不严格,制度不规范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风险。后者主要发生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由于银行资金链出现问题而给信用卡业务及其经营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概念和环节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概念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因为各种客观主观复杂的原因,商业银行信用卡在发放中肯定会存在风险,为了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为了提高银行的利润,发卡银行必须要对信用卡风险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信用卡风险管理的能力高低体现了该商业银行运营效率的高低,也是商业银行是否能最大程度盈利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基本环节

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是一个环节多,时间长,任务重的过程。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一旦哪一个细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对商业银行的利益产生重大的影响。信用卡风险管理的环节主要分为一,授信政策制定及征信环节,授信政策的制定是所有环节的基本,一定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制定,然后根据所制定的政策对将要发卡的客户进行严格筛选,核对其真实信息。二,授权和客户联系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授权服务,以及在必要时刻及时联系客户的功能。三,监督管理环节,这个环节主要是当账户出现异动时,银行需要对账户进行严密监控,对资产进行严格控制。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问题

现阶段尽管有关部门,金融机构越来越认识到对信用卡发放进行风险管理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信用卡业务办理竞争激烈,在对其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还是出现了许多问题。

1.国家和有关部门没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信用卡发放中风险管理制度的缺失,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中的监控无法可依,对第三方机构的行为没有严格规范,对坏账销账系统缺乏有力的管理等。

2.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不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机制不完善,主要是因为银行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风险管理的意识不到位,一味追求眼前的利益却没有建立长远的计划。比如银行在工作人员考核制度上只看中发卡人员发卡的数量;在对客户进行筛选的时候因为没有严格的监控而出现和授信政策不一致的地方;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评估体系不完善,评估体系比较简单,单一;在风险发生后对风险进行转移和冲散方面的制度和能力都不够[3]。

3.商业银行内部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的人员和技术不足。这主要是因为银行没有建立高标准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对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政策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在信用卡评估技术,监控技术,转移风险技术等方面还是存在欠缺。第三,是由于国家和有关部门没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对信用卡发放中风险管理制度的缺失,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中的监控无法可依,对第三方?C构的行为没有严格规范,对坏账销账系统缺乏有力的管理等。另外,个人征信体系的不完善也是造成银行卡发放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商业银行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的解决措施

解决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中的问题可以参考国外的风险管理方式,需要国家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金融行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1.制定并完善信用卡风险管理相关的政策。首先,国家方面需要统筹管理,在对金融市场进行经济行政方面管理的同时,还需要用法律的手段对金融机构进行制约和管理,尤其是对当今银行信用卡业务方面的管理。这就要求政府制定统一的信用卡风险管理标准,包括授信政策的规定,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规章制度,个人征信体系方面制度的完善。

2.完善银行内部的管理体系。银行内部必须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高标准的信用卡风险管理体系,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和员工的考核机制。其次,还需要建立风险预警和检测机制,风险发生后的转移和消散的机制。另外,在对技术和人才培养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知识和人才培训机制,银行的营销模式方面也要做适当的调整。

3.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专业素质。银行工作人员是信用卡发放风险管理最直接的管理人员,所以,首先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在信用卡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这就需要银行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而且这种培训是实质性的,需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并对培训结果进行验收。其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必须要提高,除了依靠先进的技术以外,还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好每一个环节,注重细节,对信用卡发放全过程包括发放前对客户的审核,发放后的监督,风险产生后的及时处理等都要认真负责。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第2篇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限的部门或地区。

三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 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性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因此基于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而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性风险因素,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而没有对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定价。这些模型认为,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场不应该对这些非系统性因素给予回报,信用风险因而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对于任何风险的定价,首先都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衡量为前提条件的。由于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风险的衡量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市场上由J.P摩根等机构所开发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争议。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对不同类型同期限的金融工具,如国债、企业债券等到期收益率的对比分析,尽管能为信用风险回报和定价提供一定参考,但主要局限于大类信用风险的分析,难以细化到具体的信用工具。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形式,在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规避,以期减少损失。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贷款内部评级分级模型以及Z评分模型等。但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方法有些显得过时,有些则显得不精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出现了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等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更加精确、更加科学。

总的来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呈现出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发展,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信贷资产只有到违约实际发生时才计为损失,而在违约发生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而造成信用风险程度的变化难以得到反映,银行因而难以根据实际信用风险的程度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管理。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首先,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地衡量信用风险的水平,IT市的方法也已经被引入到信用产品的估价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其次,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其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的调整。

信用风险对冲手段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创新和发展,尤其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的水平,很难使投资者完全摆脱信用风险;而且,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投入还会随着授信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这一局限性对以经营存贷业务和承担信用风险为核心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随着信用风险越来越多地进入证券交易和投资银行领域,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的这一局限性变得愈益突出。对于证券交易商而言,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商业银行不同,证券交易商是以承担市场风险而不是信用风险为自身业务的核心的,信用风险只是交易的副产品,是交易双方都试图剥离或摆脱的:二是由于证券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对手也涉及广泛的特点,证券交易商往往比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信用对象;三是证券交易商往往缺乏商业银行那样管理信用风险的经验和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这都使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用风险对冲管理手段开始走到风险管理发展的最前沿,并开始推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资、防止授信集中化、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动态监控,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信用强化措施等。尽管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和成熟,有些甚至已经制度化,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都是基于定性分析。

近年来,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的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思想。随之而来,在传统信用评级方法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这些模型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有关群体或个体的信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估,并对其未来行为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提供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依据和手段。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 投资理财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是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有关参与方对交易过程包含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从而尽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足够安全保障的各种活动和方法。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的内涵相当广泛。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界定。从风险管理的性质来看,包括收益和安全两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从风险管理的过程来看,包括损失发生前的目标和损失发生后的目标。金融机构在制定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的目标时必须考虑现实性、明确性、层次性和定量化等因素。

一、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的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是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过程中合约的对方出现违约所引起的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和信用风险的财务处理三个阶段。

1.信用限额

信用限额是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思路是针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信用限额的确定是信用限额方法实施的关键。

2.准备制度

准备制度是金融机构对风险设置多层预防机制的办法,包括资本金比率、准备金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等方面。

3.信用衍生产品

信用衍生产品是参与方签订允许将信用风险进行剥离和转移的契约或协议。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与标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风险分离,并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信用衍生产品主要包括信用违约产品、信用价差产品、总收益互换和信用联系型票据等方面。

4.其他技术

衍生金融工具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包括产品信用升级、净额结算协议和保险等方面。

信用升级包括要求提供资产抵押、保证金或担保和信用证以及成立特设载体等。净额结算协议是管理结算风险的重要手段,交易方通过采取双边或多边的净额结算安排,进行抵算后的金额支付,同时使用规范的结算系统进行结算,从而可以大大降低结算阶段的信用风险。保险可以使衍生工具的交易方在遭遇对方不履约的情况下时,得以按当时的交易价格来重置一笔新的交易,但要根据所承担的风险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

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原生金融产品价格的变化,导致衍生金融工具价格或价值变动而带来金融机构损失的可能性。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发生机制基本上由原生金融产品价格波动、投资者有限理性和杠杆机制三个环节构成。

1. 衍生市场套期保值交易的市场风险管理

基差风险是套期保值交易市场风险管理的重点。管理基差风险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衍生产品,其中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选择以现货商品为标的的金融衍生产品;二是当衍生产品标的和现货商品不同时,选择两者间价格变化相关性较高的衍生工具。

2.衍生交易的市场风险管理--价格预测

衍生金融工具价格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基本因素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两类。其中基本因素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两大类因素来预测价格;技术分析法主要是通过分析以前的价格来预测今后的价格走势,包括图表分析法和数理分析法等。

3.衍生市场交易的市场风险管理--缺口和限额管理

缺口和限额管理指的是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和市场风险的限额管理方法。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利用久期进行套期保值防范利率风险两种。市场风险的限额管理方法中常用的限额包括:总头寸限额、止损限额、缺口限额、VaR限额和期权限额。

4.衍生市场交易市场风险管理--使用衍生产品

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可用较低的成本对金融产品的有关风险因素进行剥离、重组,即便利又高效。交易者可根据不同的市场风险选择一些合适的衍生金融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一般可用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衍生金融工具有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和利率互换等。

三、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管理

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不善、人为原因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主要分为两个基本类型:第一类型指由于自然风险或意外事故等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第二类型指由于经营管理上的漏洞或失误带来的损失的可能性。

1.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定性管理技术

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定性管理包括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和构造。有效的内控管理系统主要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机制等要素组成。而内部控制的构造包括内控机制构建的原则、内控机制的模式和组织体系以及内控机制的制度体系。

2.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定量管理技术

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定量管理主要包括资本准备。操作风险的资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标准化方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以及极值理论方法。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大银行和操作风险比较突出的金融机构采取内部衡量法和损失分布法以及极值理论法来衡量操作风险。

3.衍生金融工具操作风险的外部管理--保险

由于自然风险或意外事故等纯粹性质的操作风险,金融机构可以使用保险进行管理。金融机构在使用保险产品管理操作风险时应考虑保险产品的保障范围。因大多数适用于操作风险管理的保险合同都是以操作风险的某一部分作为保险标的,并以特定风险事故为对象的标准化保单。

参考文献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煤炭企业;客户资信;授信管理

信用风险是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在当前“信用危机”等不良市场环境下,随着煤炭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使煤炭企业面临价格混乱、信用控制不严格、应收账款管理松散、绩效考核不合理,甚至产生大量的呆账、坏账,销售利润被大量侵蚀等现象,这一切源于企业缺乏规范的信用风险控制管理体系。因此加强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控制管理,改变风险管理控制滞后,对增加企业持续盈利能力、加快资金周转、降低经营风险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体制的落后,是造成信用风险损失的根本性原因。

(一)信用管理方法和技术落后

在目前销售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上,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比如缺乏客户资信方面的资料;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中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账款回收上缺少专业化的方法。例如,有的企业单纯用销售提成的方法激励业务人员拉到大量订单,而后寄希望于一些缺少专业技能的人员去收账,结果是应收账款居高不下,累积越来越多,呆坏账比例逐步增加。目前许多企业解决拖欠问题多采取“事后”控制的方法,即只有在账款被拖欠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催收,结果出现了“前清后欠”的现象,使企业顾此失彼,包袱越背越重。

(二)客户信用管理问题突出

“企业最大的、最长远的财富是客户,然而企业最大的风险也来自客户”。客户作为企业重要的业务资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由于客户信息收集和管理方式的落后以及市场环境的限制,造成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客户信息或占有过多虚假的客户信息。这种企业和客户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了交易双方的不平等,过高的信息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导致了交易风险损失。

(三)赊销风险管理不科学

在现代市场环境下,信用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各类交易结算当中。在许多行业中,赊销已经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趋势。然而,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在赊销业务管理中仍沿用传统销售管理方式,赊销业务授权不合理,对赊销总量上缺少计划和控制;在具体业务受理和审批手续上不合理,缺少统一的信用政策和科学的授信管理制度,因而缺少有效的风险控制。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应收账款是影响净利润和现金流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信用方式的普遍应用,应收账款管理问题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企业普遍缺少对应收账款合理比重的有效控制。同时,如何控制应收账款的账龄和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也是企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重点在事后管理,即对逾期应收账款的管理,所使用的手段无外乎是财务记录和欠款催收。这种将管理重点放在事后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弊病。企业对逾期应收账款产生的源头缺少有效的控制,前清后欠,在应收账款管理上疲于奔命,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四)基本风险管理职能缺失

国内一些企业领导者还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在观念上不重视客户的信用管理,认识上的不足,管理的不到位,造成了企业风险控制职能的缺失,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信用风险中的重要一项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两个不同的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可见对企业构成严重威胁的风险,并不一定是每个具体业务决策部门或岗位认识到的风险。另外,一些重要部门或岗位形成的决策风险,并不能由其自身完全得到控制。

(五)缺乏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

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信用管理与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相互交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信用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信用管理、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计划、审计、生产、营销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历。目前,我国教育系统还缺乏信用管理专业,专业研究人员很少,需求和供给缺口极大。企业在选拔任用信用管理的员工时,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大量缺乏专业知识的人员被配置到了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致使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信用风险管理工作难以切实有效的开展。

二、煤炭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

基于对上述企业信用风险成因的分析,认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必须从风险业务的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完善、业务流程和操作方法等方面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当前,煤炭企业要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至少需要进行3个方面的管理改革。

(一)完善组织体系,明确风险权限

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内部信用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权责分配关系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的企业在组织机构及其职能设置上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及信用管理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企业最高管理决策层缺少对信用决策业务的领导和控制;信用管理职能划分不清,大多是支离破碎地分布在销售和财务部门,其结果往往是只重权力不重职能;部门内部管理目标、职责和权力不配套,而且部门间在信用管理上缺少协调和沟通;缺少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和专业化分工。

针对上述管理现状及未来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要求,煤炭企业应该加强、完善以下工作。

1、建立一个在总经理或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从而有效地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同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所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

2、将信用管理的各项职责在各业务部门之间重新进行合理的分工,销售部门、财务部门、采购部门等各业务部门各自承担不同的信用管理工作,必须按照不同的管理目标和特点进行科学的设计。例如,在传统上销售人员垄断客户信息的问题,必须通过各部门间在信息收集上的密切合作以及信用部门集中统一的管理加以解决。

3、对企业已成立的追账机构(如清欠办)应划归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统一领导,更加专业化地开展工作。

企业首先应当根据自己管理和业务的特点,在公司内部建立起信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科学管理框架,改变不合理的管理授权关系,建立起一个科学的信用管理组织体系,分清管理权责。现代企业管理实践表明,信用管理应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职能,独立地、专业化地发挥作用。企业一定要建立健全内部信用风险管理职能和制度。并且要特别注重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信用政策是企业开展信用销售业务的基本管理措施,应当从政策的目标、制订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个合适的信用政策将有效地支持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

(二)改善客户资信管理方式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同时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国有企业的资产流失部分地与客户资信的管理方式落后有关。在业务承包制或销售提成方式下,客户资源通常垄断在个别业务人员手中,公司难以对客户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信息和权力的不对称通常是产生决策风险的直接原因。因此,企业需要采取更为专业有效的方法,统一管理和优化客户资源。建立有效的客户资信搜集渠道和管理方式,以获得真实、全面的客户资信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减少决策失误的先决条件。强化资信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企业需要在5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客户信用分析管理;客户资信评级管理;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尤其是要对客户资信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较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实行专业化的客户资信评估,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和风险是企业有效地进行客户开发、营销策略制订和销售业务决策的保障。企业通过采用成熟的客户资信管理办法,对客户的交易价值、偿付能力、信用风险做出全面的分析判断其中包括:采用标准化的客户信息数据库管理方式、实行规范的客户交易关系准则和标准、客户综合评价和优选模型的应用等。因此,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对于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客户信用实行专业化的评估,将大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

(三)强化赊销信用风险管理

赊销是企业的一项经常性业务,然而如果业务管理机制设计不合理,则将会给企业带来过多的管理成本支出和风险损失。赊销业务最大的风险就是应收账款的回收。应收账款表面上是一个财务问题,实际上涉及企业的经营战略、销售管理方式、资金管理、债权管理、客户管理等许多关键领域,因此必须系统地加以解决。关于应收账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往往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涉及应收账款的预算与报告制度;赊销管理程序和规范的建立;建立以账龄控制为核心的账款回收监控体系;应当建立由专职人员负责债权管理体系,强化对长期拖欠款的催收和处理。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永恒主体,持续改进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灵魂。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自上而下的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构建科学完善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快速、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玫.国有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和防范对策研究[D].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论文集(2007),2007.

2、柳絮.企业商业信用管理方法与策略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张云起.营销风险预警与防范[M].商务印书馆,2001.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范文第5篇

商业银行是金融性质的企业,其大部分资产为信贷资产,而商业银行的发展风险和金融业的整体发展风险具有一定的联系。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风险为信贷资产风险,而且没有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发展现状主要为:第一,贷款集中。从历史发展中看当前我国银行的发展,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经济项目,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集中在商业企业这同一类的企业中,进而增加了银行信贷资产风险。信贷资产风险过度的集中大大的增加商业银行的经济风险,还会产生一些不良资产。第二,不良贷款所占的比例较高。在商业银行发展中,不良贷款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我国金融市场保持稳定的隐患。我国银行集中,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充分、不明确,进而使得商业银行的创利行为少,盈利能力低。不良贷款的出现,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造成的,不良贷款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2]。第三,信贷资产风险复杂。在商业银行发展中,会进行分业经营,将信贷资产的风险难度加大,但是分业经营的项目单一,贷款回报差,为了将这种现状进行改善,会推出一些新的贷款业务,这些新推出的贷款业务的期限较长,其存在的风险具有长期性,同时也具有隐蔽性,进而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向着复杂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增加了信贷资产风险的控制难度和防范难度。

二、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作用

1.信用衍生工具在信贷资金风险管理中采用的方法是限制行业信贷额度、进行贷款分散化管理或者进行资产证券化管理等,这些传统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将这些不足进行弥补,进而产生了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工具,也就是信用衍生工具。信用衍生工具是一系列信用风险工程技术的总称,在进行资产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会签署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将信用风险从众多风险中分离出来,有效的将信用风险从金融市场风险中转移出来,并提供相应的信用风险转移制度。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使商业银行可以单独的对其经营发展中的信贷交易产生的风险进行计量和防范,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能力有效的提升,弥补了传统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法中的不足,促进商业银行对其信贷资产风险进行灵活、有效的管理。在当前的金融市场中,产生的信用衍生工具主要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期权等,在这些信用衍生工具的基础上又会产生很多形式,促进信贷资产风险的有效管理。2.信用衍生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作用第一,将信贷资产风险从金融市场风险中进行分离传统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方法是市场参与者承担并获得风险以及风险回报,而且无法将信贷资产风险从市场风险中进行分离,进而无法提高信贷资产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信用衍生工具没有产生之前,市场风险和信贷资产风险之间的关系非常的密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3]。信用衍生工具出现之后,将信贷资产风险从市场风险中分离,便于对其进行管理,灵活的对各种不同的信贷资产风险进行处理。第二,降低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中的限制信用衍生工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影响商业银行对其自身资产的安排,商业银行使用信用衍生工具进行资产交易,可以将签订的贷款交易合同中存在的限制和约束性进行规避。在一定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在维护客户利益的同时,提供一些以前信贷资产风险中不包含的资产,满足客户的信贷需求,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成本进行降低,降低信贷风险来自法律方面的约束和限制,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成本收回率。第三,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我国金融市场是由银行占据主导地位的信贷市场,非银行机构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这样必然会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结构的不合理。信用衍生工具的产生和使用,在对信贷资产、信用进行保护的同时,可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优化配置,为股份制银行、非银行性质的机构提供参与信贷的机会,将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垄断现象进行打破,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有效的分配信贷资源。

三、基于信用衍生工具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