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经济领域 数学计量 数据模型 应用 分析
数学模型以及数序建模,是在以数据为主导的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学内容,也是其发挥效果最好的领域。其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数据预算以及数学计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针对应用领域进行模型的搭建,从而设计符合其领域内的数学计量模型。在经济领域中,应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且也需要不同形式以及不同功能的数据模型纪念性经济数据的计量。在不同的经济领域中,由于需要进行产出比以及数据的未来预测。因此,针对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就更加广泛。本文以不同经济领域的数据模式进行举例分析,以此来分析如何更好的运用数据计量数据模型。
一、经济领域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需求分析
经济领域中,由于其覆盖的方向比较广泛,因此对于不同的经济领域而言,其设计的经济数据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该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产出比等重要数据。数据是经济的命脉,也是经济的方向。通过数据的呈现和分析,能够非常清晰的了解目前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通过分析经济领域的数据,不仅仅能够掌握目前该领域的经济状况,更能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预测。因此,采用数据模型就现代非常重要。那么,对于经济领域而言,其进行数据模型的应用有哪些需求呢?
首先,针对不用经济领域进行分类,从而匹配与之对应的数学模型。由于经济领域是复杂并且多变的,而且经济形式也非常繁多。因此,对于经济领域一定要进行分类和划分,例如可以针对经济领域按照生产型以及虚拟型经济领域进行划分,那么针对生产型经济领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数据统计以及数学模型的应用,而虚拟经济领域则更加依托虚拟数据的估算以及预测等。
其次,针对性的进行数据模型的设计;数据模型的设计需要从数学建模的思想中进行提取,从而根据实际的经济领域进行模型的建立。数据模型中,需要设置数据输入的端口,并且需要有输出的预算和测算。这在很多生产型经济领域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此外,对于数据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在经济领域中,一般都需要针对该领域进行产出比以及经济效益的预测,从而确保未来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最后,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需求更为广泛也更加实际;在数据估测过程中,需要针对经济数据进行模型评估,从而进行模型设计。对于计量数据的模型搭建,具备数据的基础需求分析,并且根据高等数学的概率论内容进行概率估算,从而针对经济领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经济计量数据模型的设计。
二、经济领域中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分析
样本分析,数据统计,数据评估是经济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三个内容。那么,对于针对经济领域进行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也需要这三部分的内容进行搭建,从而设计针对不同经济领域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因此,在应用方面,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也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体现。根据不同的经济领域,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模型设计会有所不同,但是其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是可以并轨的。
第一,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样本分析是根据经济领域中的以往数据或者是估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针对经验数据的一种预测和估算方式。搭建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同时,主要依赖经验数据进行现有数据的预测。因此,基于样本分析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重点研究的内容是市场预测。也即是说,在未投身某一行业之中的时候,如何根据经验数据来预测行业风险以及经济效益。
第二,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统计是某行业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每年或者每季度都需要进行经济评估,通过评估数据来确定该行业发展状况是否正常,是否有潜在的危机和现有的漏洞问题。基于数据统计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重点在于分析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为了保证现有经济环境的健康和稳定性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
第三,基于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应用;数据评估是对未来走向的一种经济预测。其中,对于经济领域的未来发展,通过建立数据评估的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可以根据经验数据和现有数据,进行未来经济数据的估算,通过这些估算数据可以充分的展现未来该经济领域的发展情况,是否有必要进行扩大化的发展。因此,这些数据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该经济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实际上可以针对经济领域的现有情况,以及未来的经济数据估算,来对某经济领域进行全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通过数据的科学性来理性的进行经营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但是,重点在于如何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化的统计和估算,从而保证预测的准确性。
三、结语
通过对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分析,针对某一经济领域的数据测算等,这些数据的呈现,是通过长期的统计和计算得到的。而利用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作用,则是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预测和测算,从而对现有经济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等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和实践,从而保证在经济领域内的长远发展问题。总之,数学计量数据模型的应用,可以提高经济领域内的科学标准与价值,在稳步发展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慰文,蔡福春,吴定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中变系数问题探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6(02):29-35.
[2]黄小芳,盛永祥,吴洁.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钛白粉生产企业经济效益研究[J].工业工程,2014(02):31-37.
7月12日 星期一 晴
婆婆他们那里有一个弯,那里也叫做凉水井,他也不是水井,是一个山前面有一个洞,里面流出来的水非常干净凉爽,所以叫凉水井了。
凉水井有一个特点,夏天时,这里的水非常冰凉,像是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一样。
冬天的时候,这里的水是热的,像是用什么热过似的。
这里的人常常在这里打水、洗耳恭听衣服、洗菜,说来也怪,这里的水为什么又凉又冰,又暖又热,而且不停地流呢!可能到现在也是一个迷吧!
摘要:为了使东部油田原油产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稳产、增产、提高采收率及开发效果,每年都要在老油区钻相当数量的调整井,为了将储量充分挖掘出来,这样对调整井固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就调整井固井存在的问题、技术难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调整井固井措施以及水泥浆性能问题进行了讨论,同时针对固井水泥浆性能方面,文中就吉林油田新民区块做了室内试验。
关键词:调整井 固井质量 水泥浆 水泥浆性能
随着油田开发的进一步进行,每年钻调整井的数量越来越多,由于老油区长期注水开采,破坏了地层原来的压力系统,同一口井内多套压力系统并存,油气水处于活动状态,所有这些均严重影响了调整井的固井质量。我国陆上石油工业发展战略方针是“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为了使东部油田原油产量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保持稳产、增产、提高采收率及开发效果,每年都要在老油区钻相当数量的调整井,为了将储量充分挖掘出来,对调整井固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固井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开发方案实施的成效,同时也关系到二、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的问题。油田开发初期,固井质量比较高,一旦开始注水,固井质量下降,特别是进入油田开发的中后期,固井质量难以保证,主要表现为注水见效层段水泥凝固不好,水泥浆窜槽,产层或层间封固不合格。由于油气藏的地质特性、井眼几何条件、地层流体性质、储层保护等种种原因的影响,对水泥浆的性能要求就非常明显了。调整井固井问题是长期困扰油田发展的棘手问题之一。
1、调整井固井存在的问题、难点及影响因素
1.1调整井固井存在的问题
调整井是在老油区打井,长期的注水开采,特别是近几年来的高压注水开采,加之水驱油过程中油水界面运移不平衡,使地层压力系统变得相当复杂,地层结构遭到破坏。地层平面上,同一层面内出现压力差,油水处于活动状态,侯凝过程中水泥浆处于失重状态、上下部压力不能往下传递时,活动的高压水层很容易侵入水泥环,严重影响固井质量。考虑到钻井成本的因素,调整井的井身结构有了新的变化,主要是将更多间隔很远的油气层划归为产层,为节约成本,也减少了下技术套管的数量。从而出现了完井时需要封固的层位多、复杂、井段长,加上老油区的油层一般多而薄,也增加了固井的难度。由于高压注水,地层压力也普遍上升,钻井液密度也较油田钻井初期时有所提高,由于一口井中多套压力系统并存,给提高顶替效率、侯凝过程中水泥浆失重时压稳问题及安全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老油井如果套管损坏后继续注水,使地层压力系统变得更为紊乱,固井施工要同时兼顾到高压层、低压层和常压层,难度是相当大的。地层流体压力的动态变化、注采不平衡及层间窜流等,特别是注水所形成蹩压层及注水窜流等给固井作业带来了难度,严重影响了固井质量。
1.2调整井固井的难点
1.2.1地层压力系统复杂
老区调整井往往都是长期高压注水开发的主力油藏,由于地层的非均质特性和局部注采不平衡,原有的地层压力系统已遭到破坏。在平面上地层孔隙压力自注水井到采油井的压力变化象一个横写的“S”型,在采油井周围形成了一个压降漏斗;在纵向上则形成了高压层、低压层和常压层并存的多套压力层系,层间压差大且液体亏空层和蹩压层并存,易发生层间互窜。
1.2.2井眼尺寸不规范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将井眼划分为不同的井眼类型。根据井眼剖面形状,可分为常规井、定向井、水平井、特殊结构井等;根据钻井目的,可分为勘探井、开发井、调整井、注入井等;根据井下复杂情况,可分为高温高压深井、超深井、低压易漏井、热采井、小间隙井等。调整井的钻井过程中易发生地层出水而造成井壁垮塌,井径夸大率高,如果钻井液性能不好,最终会形成大肚子井眼和糖葫芦井眼。
1.2.3固井质量要求高
布置调整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开采夹杂在主力油层之间的薄、差油层及表外储层,即实施层内细分开采,提高了对细、薄油层固井质量的要求。由于固井时要求既要防止被调整的薄油层之间互相窜通,又要防止被调整的薄油层和老油层之间的窜通,从而使得调整井固井难度增大。
1.2.4水泥浆性能要求特殊
现在,国内油田通常采用对付气窜的理论和水泥浆体系防止水窜,应用效益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气体窜入水泥浆后不会对水泥浆的凝固过程产生影响,而地层水窜入水泥浆后会直接影响水泥浆的凝固过程,从而对水泥硬化体的性能也产生影响。所以具有防水窜作用的水泥浆体系应与防气窜体系有所区别,技术指标更为特殊。
1.3调整井固井质量的影响因素
1.3.1客观因素
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①井身轨迹复杂,S型井及大肚子井常有发生,受扶正器数量限制以及为了顺利下入套管,套管居中度往往难以保证,部分井段间隙小或套管紧贴井壁,难以实现有效顶替及层间封隔;
②地层状况恶劣,裸眼井段地层岩性复杂,如盐膏层、蠕动地层、大段裂缝等,井壁稳定性差,钻井液性能稍有变动将引起井下工况复杂,为保证井壁稳定固井前调整钻井液性能风险较大,这种井井眼状况一般较差,顶替效率及二界面胶结质量较差;
③裸眼井段为多压力层系,长期注水开采造成地层压力紊乱,井下高低压力交错出现,钻井过程中“上喷下漏”,而且安全密度窗口窄,限制了注替排量,难以实现高排量顶替,钻井液顶替效率差;
④油田缺乏季节温差、地温梯度、井眼几何条件、循环排量变化等对水泥浆性能影响的必要数据,限制了水泥浆科学设计,水泥浆设计针对性不强;
⑤钻井液体系转换时机无法掌握,转换不及时或不转换,钻井液造壁性能较差,泥饼质量不良,井眼净化程度低;
⑥受实际装备限制,管材、套管附件、工作液体系材料配套程度、作业装备配套程度等限制作业措施的采用。
1.3.2主观因素
主要有:
①完井设计未能根据地质状况、油藏开发及采油工程生产对固井质量的影响及特殊要求进行,缺乏对整个勘探开发的整体性认识,设计不具备针对性;
②所制定的技术规定与造价要求将所有矛盾交给固井,而固井是一个协作性及系统性极强的作业环节,整个勘探开发各个环节均影响到固井质量的提高;
③钻井部门强调成本忽视钻井液性能对顶替效率的要求,减少钻井液投入,直接影响到固井质量;
④不了解井壁泥饼对固井二界面胶结质量的影响,水泥浆性能设计低劣无法保证固井质量;
⑤实际井眼条件下工况参数对水泥浆受热有极大的影响,设计人员应根据现场作业实际设计水泥浆体系;
⑥温度对入井流体流变性、流态判别、摩阻均有较大影响,在设计时大多没有综合考虑此类参数;
⑦水泥浆压降、失重规律及防窜能力与作业设计具有密切联系,但理论与实际却未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⑧管材、水泥石、地层组合变形对水泥设计影响常被忽略;
⑨后期生产条件与环境对水泥石耐久性的腐蚀性及影响没有切实纳入固井设计,对油井水泥环缺乏长期跟踪监测,不能有效指导固井设计。
2、调整井固井措施及水泥浆性能要求
2.1调整井固井措施
调整井固井是一项综合的工程,要想固好井,必须从各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各项因素对固井质量的影响,达到替净、压稳及防止油水窜的目的。
2.1.1坚持“静态环境”下固井
调整井注水后的地下液体流动,水泥浆就位后仍然受到地下动态干扰,水泥浆被稀释与冲蚀;因此钻达目的层前,同区块临近注水井必须停注与泄压,待测声幅后方能恢复注水;
2.1.2提高顶替效率
增大扶正器使用数量,封固段每一根套管安放一只扶正器;注水泥前井浆应具有“三低一薄”的要求,即低粘、低切力、低失水与薄泥饼的要求;套管居中,合理的接触时间,合理的顶替流速、流态,顶替液和被顶替液之间合理的流变性级差,加强冲洗、隔离效果,以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上下、旋转活动套管等也有助于提高顶替效率。
2.1.3采取综合固井措施
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不管水泥浆在阻止油气水侵入方面的能力有多强,只有在有效顶替钻井液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可靠的层间封隔;要切实做到“三压稳”,即固井前压稳,固井过程中压稳和侯凝过程中水泥浆处于失重状态时的压稳;
2.2水泥浆性能要求
由于调整井注采不平衡及层间窜流,地层流体压力总是动态变化。加上老区的油层一般多而薄,油层间距小,封隔段长等不利因素,采用一般的水泥浆固井,即使在停注、停采的情况下,也常常造成调整井封固不好,水层、水淹层处严重水侵、水窜。为防止侯凝过程中水泥浆失重时动态高压油气水侵入水泥环,必须改善水泥浆的性能。
下面我们就吉林油田新民地区调整井固井所用水泥浆进行的调整:为了减少水泥浆凝固过程中失重现象的影响,研究应用了双凝双密度的水泥浆结构,上部使用凝结时间较长的G级原浆,油层段使用微硅粉及微膨剂与G级水泥加速凝锁水剂复配。硅粉起到稳定体系和增加水泥石韧性的作用,同时该体系具有微膨特性,可以防止水泥石体积收缩形成环空窜流,形成致密水泥石,增加水泥环与井壁及套管的胶结质量。在注水泥施工完成后,油层段水泥浆体系很快凝结并具有一定的早期强度,从而增强抵抗高压层流体的侵入,当下部水泥浆在候凝过程中发生失重现象时,上部的水泥浆尚处于可流动状态,可以保持对下部水泥浆的有效压力,使水泥浆体系形成自下而上的凝结,大大降低下部水泥浆失重引起的目的层位高压流体的涌入而造成窜槽,表1列出了上部使用G级原浆的水泥浆性能数据,表2为油层段水泥浆性能数据。
表1 G级原浆水泥浆性能数据表
表2 油层段水泥浆性能数据
可以看出,这样的一套水泥浆性能,十分适合新民地区固井要求,同时稠化曲线上看呈直角效应,对于有效的压稳和防窜是非常有利的。
3、结论及认识
(1)由于长期注水开采、注采不平衡及层间窜流,严重影响了调整井的固井质量。
(2)为水泥浆提供一个安静的侯凝环境,减少动态干扰,对提高调整井固井十分必要。
(3)为防止侯凝过程中水泥浆失重时动态油气水侵入水泥环,必须改善水泥浆的性能,良好的水泥浆性能也是提高调整井的固井质量的关键。
(4)调整井固井是一项综合工程,要想固好井,必须从各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应用好综合固井技术。
(5)要实现固井施工的不停注作业,还需研究更有效的工具和工艺措施。
参考文献:
[1]齐奉中,袁进平.提高调整井固井质量的技术与认识.钻采工艺,2002
关键词:经济增长;质量;述评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15-02
人类历史上长期极度的物质匮乏使得人类特别关注经济增长的速度,然而现代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幸与灾难。那种单纯追逐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日益引起人们的质疑和批评,人们开始更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希望经济增长在给人类带来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还带来生活品质的改善,带来社会的和谐,带来人类自身的发展。相对来说,国内研究经济增长质量的文献要多于国外,国外的文献主要研究的是与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的一些课题。
1 国外研究述评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进行批判、反思和总结。发展经济学家迈耶(1984)认为:“发展经济学家不再朝拜于GNP的圣坛,而是全神贯注于经济发展过程的质量。”巴基斯坦政府的一位官员说:发展问题必须定义为对最恶劣的贫困形式的一种选择性进攻,发展目标必须根据疾病、文盲、贫穷和不均等不断的减少和最终消除来确定。
萨缪尔森(1999)认为,经济增长代表一国潜在GDP或者国民产出的增加,是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PPF)的向外推移。这是对经济增长这个概念最初的定义,从量的角度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定义经济增长。
库兹涅茨(1971)是这样定义“经济增长”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思想意识的相应调整基础上的。”这一定义不仅规定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基础和条件,包含量和质的因素,而且把制度、思想意识等社会条件的改变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这有些接近于经济发展的概念。
苏联经济学家卡马耶夫(1977)对经济增长的理解是:“物质生产资源变化过程的总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通常被称为这一社会经济结构的经济增长”,并强调“在经济增长这个概念中,不仅应该包括生产资源的增加,生产量的增长,而且也应该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消费品的消费效果的增长。”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作者考虑到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并且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指出要在不削弱对生产的增长数额和增长速度的同时,不断地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指标。
世界银行的托马斯(1999)等著《增长的质量》对增长质量的理解是,“作为发展速度的补充,它是指构成增长进程的关键性内容,比如:机会的分配、环境的可持续性、全球性风险的管理以及治理结构。” 它从经济福利、教育机会、自然环境、资本市场抵御全球金融风险的能力及腐败等角度对各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比较。
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罗伯特・巴罗(2002)年发表了《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一文,提出了评价经济增长质量,不但要包括投资率、通货膨胀率等狭义的经济增长指标,还应包括人口健康、收入分配、政治制度、犯罪及宗教等方面的指标。
尼古拉斯・斯特恩(2006)的题为“从经济学角度看气候变化”的专门报告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全新的审视,评估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向低碳经济转变以及采取不同适应办法的可能性,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英国等国家经济的影响。
普雷斯科特(2007)指出,英国的实践证明经济增长和排放的减少是可以同时实现的;低碳行业、低碳经济、低碳工业、低碳城市需要有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形式;气候变化归根到底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越来越成为一个经济和财政的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2 国内研究述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理论界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决定因素和评价方法以及分析框架各方面都有了很深入的研究。
(1)理论研究中,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从不同侧重面做出了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经济增长质量的决定因素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如下:
第一种观点,从社会生产目的出发的阐述。社会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因此经济增长质量包含经济增长效益。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程度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由此,单晓娅,陈森良(2002)经济增长质量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物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整体,在资源配置、满足社会需要以及社会协调发展的优劣程度。它不仅包括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而且包括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
第二种观点,从经济增长方式出发研究经济增长质量。代表性的学者是钟学义(2001),他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视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包含着十分广泛的内容,它不仅包括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包括经济增长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地进行,经济增长是否伴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生产的规模化,经济增长能否使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提高以及生物环境能否改善等。
第三种观点,比较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在这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是郭克莎(1996)。他先是分析了绝对经济增长速度和相对经济增长速度,从国际比较角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差别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提出相对增长速度才是我们要实现的目标。然后郭教授分析,经济增长太快,超过潜在增长率,会导致增长质量的下降,引起经济波动。
第四种观点,从经济增长的源泉角度阐述。如:刘国光(1984)提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应当逐步转变成以提高效率为特征的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包括:利用现有基础充分挖潜;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落实科教兴国;狠抓资源节约,开展综合利用等等。王积业(2000)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可分为生产要素量的增加和质的提高两个方面。总的来说,经济增长质量取决于剩余产品率,部分地取决于资金、物资消耗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技术进步、资源配置效率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
(2)统计研究中关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大体有以下几种分类:
第一类,单纯从经济角度度量。如王利(1998)等提出通过对经济物品和提供经济物品的能力的测度来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测度。
第二类,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进行测度。如焦艳玲(1999)认为:经济增长质量不仅包括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而且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认为现行的经济增长统计应从经济增长质量角度,包括: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增长效益、产业结构程度、人民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通货膨胀程度和失业程度六个方面作出修订。单小娅、陈森良(2002)从效益、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环境、竞争能力、稳定性、潜在能力等七个方面评价经济增长质量。
第三类,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进行测度。龚江南(1999)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包括增长速度、经济效率、经济稳定、经济结构与环境质量五个方面,并且评价经济增长质量应突出环境质量的考察,并对如何评价环境质量作了初步探讨。如贺清正(2000)等从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与经济协调、经济的稳定性和环境质量这六个方面设置了17项指标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
第四类,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测度。钟学义(2001)把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反映经济增长效率的指标,主要包括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资本生产率、物耗指标、能耗指标;
②反映经济增长是否稳定、健康的指标,如经济波动情况,通货膨胀率、就业状况、环境污染指标等;(3)反映经济结构及其变动的指标,如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劳动力结构、地区经济结构等。如李岳平(2001)从增长源泉、稳定性、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长代价这六个方面设置了25项指标组成经济增长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
(3)实证或评价研究中关于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方法的选择,主要有以下尝试:
第一种,数学模型法。肖红叶、李腊生(1998)就经济增长稳定性、协调性、持续性和增长潜能四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质量作了实证研究,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及相关原因。在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分析时,作者通过对经济增长路径构造其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增长路径有很大的差别。其理论模型为:
Y=a+bt
Y代表GDP或GNP
第二种,综合指标法。如王利(1999)等用对经济物品的测度和提供经济物品能力的测度两项指标,算出经济增长效率作为综合测度指标值,欲以此对经济增长质量开展实证研究。张卫民、安景文、韩朝(2003)用嫡值法构造了一个复合的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环境支持指数。借此评价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系数和协调系数。赵英才(2006)等从经济和环境的五个不同方面构造了17个指标,采用相对指数法对1978-2002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分析。
第三种,系数分析法。如钱津(1999)以市场创新增长的增长率除以国民经济增长率得到国民经济增长质量系数,来对国民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衡量。
第四种,系统分析法中的因子分析法等。李岳平(2001)指出可采用系统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拟法对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估。还有纪淑萍(2006)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4年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3 简要评论
综上所述,现有的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大部分建立在GDP的基础上,虽然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以GDP作为最重要的经济衡量指标仍存在许多缺陷:既在反映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方面做得不够,也在反映一国的产业结构、科技进步、真实的生活水平、收入分配状况、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等方面不够精确。分析和评价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应该综合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表现进行分析,而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几乎不考虑经济增长质量,是不完整的。虽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衡量经济增长方面研究取得较大成果,不再单纯依赖GDP测度,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技术发展遇到了瓶颈问题:首先,所选取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评价指标重点不明确,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基本一样,没有孰重孰轻,不能够正确反映居民福祉;再次指标选取大多只涉及国内,没有考虑国际竞争力,把研究对象置身于开放经济条件之外,在当今是不完善的。
参考文献
[1]迈耶.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
[2]保罗・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3]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4]B・D・卡马耶夫.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1 玉米精良播种技术的农业应用现状分析
随着二十一世纪中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农业生产部门的科技进步迎来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性革命。在农业经济作物种植技术领域中,玉米精良播种技术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对玉米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利用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玉米作为我国非传统经济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广大,土壤与气候适应能力强、单位面积产量高,深受广大农作物种植户的喜爱。另外,玉米这类农作物在作物轮作周期内起着较好的用地养地作用,可以涵养农田土壤肥力,圈养水源,保持农田土壤营养含蓄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对玉米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播种面积也不断地扩大。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更好地提高玉米的产量,在相同的农业养殖化背景下提高玉米的质量一直以来是许多玉米种植户深切关心的话题。在问题不断深刻探讨的背景下分析,玉米精良播种技术还是具有很广泛的农业领域应用前景。此项技术可以在一定的农业环境限制条件下,切实的解决玉米的产量和质量问题。
2 玉米精良播种技术的优点简析
玉米精良化播种模式可以省种:传统玉米播种方式,一般亩用种量5―6斤,一公顷农田用种量75―90斤,但是精良化的玉米播种模式亩用种量约为3斤左右,可以大大地减少种子用量,节约种子成本,减少单位面积的经济成本投入。
精良化的操作种植模式可以省工:传统播种模式需要间、定苗,除草,喷药,分割垄作等强度大的田间作业,但是精良化的种植方式可以避免许多人工浪费,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户田间作业的时间精力的消耗。
精良化的玉米播种可以将土地养分利用最大化,提高玉米的抗性:精良化的玉米操作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持种苗间的种植距离,减少杂草对农作物的影响,保证田间玉米的整齐化,规范化,标准化。保持最大的农田水土利用程度,提高玉米对自然灾害的抗击能力,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保证最大程度上的经济效益化。
精良化的播种可以减少除草剂浪费,提高除草剂药效:精良化的玉米播种模式省去了间定苗环节,对单位面积中更好的保持封闭性,增强除草剂的时效性,减少杂草的生长,不会因为外部的人为原因破坏地表除草剂所形成药效覆盖区,提高除草剂对草类植物生长的限制效果。
精良化的操作步骤下可以保持玉米植株的最佳密度:决定玉米单位亩产量的关键因素是合理控制玉米植株的生长密度,而精良化的操作条件下可以保持农田玉米植株的合理密度,充分发挥土地涵养能力,发挥产量优势,保证农田经济收益的高效性。
精良化的种植条件下可以提高玉米果穗均匀度,提高成熟度及产量:精良化的种植步骤要求下,使每一颗玉米有着充分的光合作用范围,为其良好茁壮的成长奠定了活动基础提高成熟程度并保证产量的增加。
精良化播种的最终目的是增产创收,提高经济效益:在精良化播种技术的影响下,可以大大地减少经济成本运作和精力时间的投入,在提高亩产的方面也进行着最规范的优化模式,为农民的经济收入的增加奠定了技术基础。
3 玉米精良化播种技术的具体步骤
平整整地作业;根据玉米生长习性的角度出发,平整出适合玉米生长的土地形态,保持土地的完整性,根据玉米根茎的插入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种植深度,来保证玉米植株的可支持性,提高玉米主茎的抗风能力。
实行玉米精良化的轮作制度;在地势平坦,地表形态无沟壑、排水能力强的农田中实行作物轮番种植模式来保持土地涵养能力,在作物倒休期间合理规划种植模块,保证农田的基本可持续种植能力。
玉米种植农田要做到浅松土,深用肥料;在肉眼可观测的地表深度范围内,在季节性雨水过后要及时松土,保证土地与空气的循环交换能力。在玉米间隔纵行之间要进行一定深度的施肥,保持土地肥力。
选择优质玉米品种;必须从正规部门选购,索取品种简介,以便查阅生产日期、品种质量、纯度、净度,看好玉米品种的抗旱和抗病虫害能力,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也要看好品种发芽率。
种子处理;尽量使用包衣种子。如果种子未包衣,播前要对种子进行粒选,粒选后晒1-2d,以便提高种子发芽和出苗率。
科学性合理地施肥;在种植前后要根据土地肥力的具体情况量化施肥。在玉米生长周期内根据玉米具体生长状况选择适合玉米和土地土壤状况的有机肥料,保证玉米正常生长。
玉米适期早播;在开春立春之后根据当地气候的具体情况,在浅层土壤温度在摄氏7度左右的情况下,就可以进行玉米耕种,但是在土壤湿度不达标的情况下,根据当地降雨状况适当地进行灌溉。
玉米精细化操作前提下,合理密植;因为合理密植程度能使玉米植株子叶面积发育趋向于动态合理的水平,叶子规范化地生长能够减少阳光反射,增加光在子叶单位面积的截获和能量吸收程度,使叶子内部的叶绿体群体内部受光的影响较大,增强叶绿体的活性,保持植株的健康状态,从而受到时效性的可控生长。玉米植株棒三叶处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基部叶片周围的光照度仍在光补偿点以上,所有叶片都进行较田盛的光合作用,制造较多的营养物质来提供玉米正常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和碳物质,就能提高玉米植株地光合作用利用效率。另外,玉米植株密度优化种植方式是植株在田间的配置方式,在植株种群密度或叶面积大小相同的情况下,种植方式不同,整体植株群的生长状态也是不同的,应根据玉米品种特性、密度大小、生产条件及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进行动态平衡化的配置,达到最大的产量效果。
4 结语
玉米精细化的种植方式在今天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我国各个玉米种植省份,在相同的农业生产条件下,种植方式的不同会最终影响玉米的产量。所以在因地制宜的种植前提下,选择精细化的玉米种植模式,是提高玉米综合效益的不二选择。根据地区化地理环境的不同,精细化的玉米种植方式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