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化风险防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市配网;智能化;调控一体化
前言
配网直接连接用户,是电力企业保证供电服务质量的中心环节。95%以上电力客户停电及电能质量投诉均由配网问题造成。因此,配网实现智能化具有必要性和急迫性。通过实施配网智能调控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减少停电、提高供电质量,为电力客户提供优质电力。
1、配网调控一体化
配网智能调控一体化的概念是针对现有配网存在的调度和控制功能相对分离的情况提出的,是智能配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网智能调控一体化的内容包括:基于坚强灵活的配电网一次网架,遵循统一的国际标准,在可靠的配电自动化系统基础上,结合配电相关系统功能及管理规范,以配网调度、生产指挥为应用主体,建设配网调控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配网调控支持、停电管理、运行分析、智能化应用、仿真培训等应用功能,为配网生产、设计、规划提供高效统一的支持。智能配网调控一体化是一种新型配网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建立集调度、监视和控制功能于一体的配网调度机构,可以实现对配电网日常运行监视、自愈、停电管理等各个环节的高效管控。智能配网调控一体化的智能技术支持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三层,其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
智能化功能模块是智能配网调控一体化的高级模块,也是调度和控制一体化的具体体现。其中,配电网自愈以智能监视和智能报警为基础,完成了智能化功能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调控一体化系统最重要的内容。
2、自愈功能
根据配电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配网运行状态可以分为四种:正常状态、警戒状态、故障状态和恢复状态。自愈功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各个环节,全面监控配电网状态,保证对用户高质量、不间断供电,不同运行状态下实现自愈的过程不同,如图2 所示。
自愈作为智能配电网的主要特征和高级形式之一,就是要保证配电网可靠地运行在正常状态,一旦进入其他状态能迅速恢复到正常状态,同时尽量减少配电网的故障,即使发生了故障,故障影响范围也要尽可能小,不会扩大到影响输电网的程度,从而避免电力系统出现瓦解状态。自愈的具体内涵包括:有效减少停电,提高供电可靠性;防止或减轻外来攻击,提高电网安全性;优化电网运行,提高设备资产利用率;能够为电力消费者提供高可靠性和高质量的服务,同时消费者能够通过分布式电源和需求反馈装置的安装为电力市场提供商业产品,为配网提供新的收入;容纳各种低碳能源,减少排放和污染。配网自愈具有如下两个特征:
(1)以预防性控制为主要控制手段,通过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实时监测和风险评估,调整配网运行方式,使损耗更小、安全可靠性更好,并及时发现、诊断和消除故障隐患。
(2)使系统具备持续运行的能力,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系统能够智能化自治修复,快速从故障中恢复,同时考虑分布式电源接入对各种故障的影响。
3、自愈系统设计
自愈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配网调控系统,其模块框架包括优化运行模块,智能预警模块,智能故障定位及故障隔离模块,风险评估模块和分布式电源接入模块等,通过自愈控制系统融合各模块功能,实现各模块功能的衔接互补,可以达到配网高效自愈的目标。自愈系统模块结构如图3所示
3.1自愈控制系统
自愈系统控制的实施,不仅需要智能调度的控制决策,还需要具体的智能化变电站、微网和负荷管理等执行系统,同时需要智能化的调控设备进行操作执行。提出一种由双环控制逻辑、3层控制结构、6个控制环节构成的“2-3-6”电网自愈控制体系结构,以面向过程的预防控制为主要手段,以电网不失负荷为控制目标,强调工况适应,强调全局与局部的协调,为电网自愈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配电网的自愈控制应体现在电网架构和信息架构的各个层次上,电网架构是自愈控制的基础,信息架构是自愈控制的重要保证,事实上,由于自愈控制系统对信息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的高要求,必须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可靠性。自愈控制系统按照功能结构可以划分为三层:支撑层、执行层和决策层。其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
实现智能配网的自愈,需要三个控制层次在信息化系统的支撑下,实现既独立分工又协调合作:支撑层满足自愈对电网构架的要求,提供电网自愈的基础电力设施和通信设施;执行层通过接受本地采集数据和决策层指令,对配网辅助设备进行操作在支撑层的基础上完成自愈操作;决策层利用执行层监视和控制采集的信息,通过决策支持系统,进行风险评估、优化运行、微网控制和故障定位。
3.2自愈实现
配网自愈的实现依赖于配网信息的准确测量和完备的通信体系,测量信息包括SCADA/RTU稳测量、WAMS/PMU动态测量和其他关键设备的状态测量。利用配网运行监视系统的各种信息,包括配电管理系统(GPM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通过采集数据并分析配网运行状态,自愈系统可以实现预防控制和异常处理两大功能。
预防控制功能是配网自愈实现的第一步,其预防性由风险评估、运行优化、智能预警等模块来体现。自愈概念下的运行优化主要针对电能质量方面,对电网性能参数指标电压、频率、有功、无功、谐波等进行控制优化,以达到改善电网运行状况、提高供电质量的目标,这也是配网自愈功能的重要要求之一。智能预警则是配网自愈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及时地发现和定位威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隐患是配网自愈的重要前提,通过配网实时监测和智能预警,并实现快速提供消除电网运行隐患的调度辅助决策信息,可以使配网有效地防患于未然,并阻止配网异常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异常处理功能是配网自愈实现的关键,包括故障定位及故障隔离、分布式电源接入等模块。配网故障定位及故障隔离模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配电自动化故障信息、低压集抄、负控系统、95598电话等信息,实现故障原因快速分析,并结合生产系统计划检修内容实现故障原因的快速定位,准确、及时地实现故障区域的有效隔离和非故障区域的恢复供电。智能微网的概念,从通信、传感与计量、能量管理、分析、设备等五个方面总结了智能微网的关键技术。同时,由于分布式电源的接入,配网的故障特性发生了改变,分布式电源也向故障点提供故障电流,改变了配网的潮流分布,从而影响了配网的继保安自装置的整定以及馈线上的故障检测。
关键词:电力抄表;智能化核算业务;应用探析
中图分类号:TM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5-0049-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在电力营销技术的发展和深化中,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也有着较为深刻的改变。相对于以往传统的人工抄表核算业务,具有效率低下、业务相对分散等特点,而目前的抄表核算智能化的发展,使电力抄表业务突破了以往的瓶颈技术弱点,使抄表核算业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成为未来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的必然趋势。
1 电力抄表智能化的有关背景与概念
电力抄表在供电公司的大营销背景下,实现了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集约化发展和专业化的管理。对于以往传统抄表中的现场进行抄表、再人工核算后进行收费的方式已经不能适用当今的业务发展和要求,使电力的营销中人力资源受到很大的浪费,对客户的服务资源也造成了巨大浪费,不能与客户形成高效合作的客户导向型机制。
鉴于以往很长时间受到管理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主要是人工操作和参与的,不利于整体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加之众多的业务流通环节以及标准的不统一,使得电费的抄表核算一直是耗时耗力、差错频繁且效率非常低下。而目前的一些现有抄表核算体系并没有完善的合理风险防控等措施,对于抄表核算等环节并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检测,从而容易造成对风险和隐患的处理不及时。所以要加强对抄表核算工作的防控管理,对抄表核算工作的预警做到提前预防,解决抄表核算中的业务工作。
随着用电信息的集约化发展以及信息采用的系统化,抄表核算工作已经突破了以往的工作方式,其专业化以及自动化的程度非常高。要摆脱掉因人工的管理中出现业务非常分散、效率不高以及对人工抄表的精度不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就要充分地运用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系统应用成果,来实现抄表核算业务的现代化发展,这是当前的电力营销业务发展和抄表核算业务的发展方向。
2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应用的措施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主要是按照用电的信息采集系统数据作为参照,把用电客户的抄表以及电费的计算、复核,以及电费的发行等一些传统的业务模式进行自动化的调解和调度,通过队列的控制和流程中自动的传递工作,实现作业的全过程处理和监控,最终使各种功能有效结合起来,达到电力抄表和核算的智能化的处理,能够极大提高电力营销业务的效率。
要加快对用电信息的采集系统建设力度,首先,要对专变终端以及智能表的加装加快步伐假设,通过客户的用电信息进行实时地采集,这是推进电力抄表和核算的业务前提。然后,依照统一规定和标准,对组织的终端以及智能电表进行加装,实现采集信息系统的广泛推广和使用;其次,对远程抄表进行扩大和集中其范围,要把旧有的较为分散的人工抄表和现场抄表模式进行改变和整合,实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现代化抄表核算模式,运用全采集和全覆盖以及全费控的模式取消人工操作模式,从而科学、高效地实现对集中和自动的远程抄表,并且不断地提高自动化的抄表应用,使用电信息采集的系统数据变得较为标准和完整。
要实现对智能化的数据应用对接工作,跟据抄表核算的智能化要求,需要对用电的信息采集系统与电力的营销业务管理的数据进行有效地实时对接。针对目前电力营销系统中的业务主要流程以及业务内容不改变的情况,还要对智能化的模块进行适当的增加。要把以往的人工操作的制定抄表数据和计划、以及抄表数据的上传和计算电费等一些流程工作交由自动化采集和处理,计算机在后台的进行和自动处理之后,系统就会按照相应的设定的复合以及审核的规则对用户的电费进行判断和筛选,实现实时的在线判断和监控,达到了营销业务的电力抄表核算智能化要求,进行智能化判断和抄表,减少了人工抄表易出现的失误。
要进行创新智能化的应用和管理模式,对智能化的抄表核算管理模式在推行自动化的制定抄表计划、自动对抄表进行数据的准备工作,自动地对获取抄表的数据,使得抄表的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对于传统中的手工抄表后核对档案错误改正为提前就自动对档案的正确性加以分析,然后利用抄表核算的智能化来对档案进行校验和分析其正确性,保证电子信息和档案的准确。把传统人工的表码和电量进行初核,同时对人工的电价和异动审核、人工的电费发行都转为自动化的电量初核以及自动化的智能复核、分析,实现电费的核算的创新和智能化。
还应加强对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全过程管理工作,智能化的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从传统的人工进行监管转变为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从过去的对于点控制转变为现在的面控制,从而实现了对事件的处理以及全过程的监管和集中、实时的控制,使业务的管控能力显著加强。要采用统一的处理流程进行缺陷处理,然后对异常的复核和信息的确认、分类和派工等处理环节,都能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复核的异常处理能够在全过程的封闭管理下,有效地降低其异常差错的体外循环以及不规范等行为。
3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应用成效
运用智能化的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技术,使得抄表核算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同时,改变了传统的人工抄录以及手工的输入和输出模式,对抄表核算的人工智能化实现了大跨越。在对营销的业务应用系统方面以及用电信息的采集系统和稽查监控等各方面都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和机制。提升电费的抄表效率以及抄表管理和核算的一体化、智能化和自动化。
电力抄表核算的业务智能化构筑了信息防火墙,使得工作抄表核算质量得到了提高。通过抄表核算的智能化建设,实现了对系统建构的三道信息防火墙。主要是档案层防火墙和示数层信息防火墙以及电量层防火墙这三层信息防护的有效把关,使得抄表核算的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并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核算的风险。
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的应用成效还体现在实时地实现了监控的常态化管理,使营销的业务能力管控得到加强。实现电力抄表核算的业务的智能化管理,使得抄表时限提前预警,对抄表的过程进行监测,在核算时限进行预警,以及智能审核和复核的监测,电费的计算等监测等各个业务的环节都能实现全面的预警和监控常态化管理,从而保证了抄表核算业务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4 结 语
通过电力抄表核算业务的智能化应用,使得电力抄表核算工作和技术得到了有效的改善,提升了工作效率。使得电费抄表核算重新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工作流程的改进和自动化处理,使电费抄表核算的工作得到了更加准确和实时的管理,推动了用电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改革,为加强实现智能、高效和实时的抄核管理模式提供强大的技术优势,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提高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东升,向保林.电力抄表核算业务智能化应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3,(33).
[2] 彭云峰.计算机智能化在电力抄表核算业务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5).
关键词:大数据;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AI、5G等许多新名词不断涌现,推动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纪元。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各大券商也相继开始了人工智能项目的研发,将券商业务与AI相融合,已经成为时下的一门热点话题。从现阶段部分证券公司推出的一些APP来看,人工智能主要在智能服务、量化交易、精准分析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通过开展人工智能在证券领域的应用研究,目的在于人以大数据、物联网为依托,进一步提高“智慧证券”的成熟度,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化预测等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大数据时代券商行业发展的新路径[1]。
1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1.1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的基础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海量化特征,导致有效数据的筛选和提取难度增加。AI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人工设置筛选条件的方式,以极高的速度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过滤,其中符合筛选标准的数据会被留下来,存储在数据库的一个独立单元内,而其他不符合使用需求的,则被视为无效数据被清除。这样既可以释放更多的存储空间,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有效数据密度,为下一步数据的整合、利用奠定了基础。AI还具有自主学习功能,随着应用时间的延长,应用领域的扩展,智能化程度也会不断提升,在支持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技术人员可以深化AI研究与开发,利用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在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增强券商风险防控能力上,发挥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
从现状来看,电力通信网拓展了覆盖的总规模,日渐变得复杂。与此同时,电网也含有更高水准的新颖技术。在这种状态下,电网调度拟定了更严格的日常调度规程,从严的指标表征着综合更高的调度及防控水准。智能化电网中,变电站被变为无人值守,从根本上标志着通信网的持久扩展。在防范风险时,电网常态的调控及运行要配备体系化的机制。调整原先的执行指标,提升运转中的通信网安全。做好各时段的常态调度,保持持久及稳定的城乡供电。
一、通信网隐含的威胁及风险
城乡都设有通信性的电力网,电力调度密切关乎持久态势下的经济进展,为此应能辨析风险并增设必备的防控。经济快速进步,城乡都提升了平日内的生活水准,应能妥善把控综合供电,确保调配的电能是优质且安全的。统一把控各区段电网运转的真实状态,配备统一的指挥。一旦查出故障,则要即刻予以处理,在最短时段内恢复常态性的送电。此外,还应适当调配并利用现有一切的电能,提升根本的调度水准。从现有状态看,隐含性的通信风险可分为:
首先,是操控中的风险。常规的工作中,通信网调度拟定了重复性的平日流程,是枯燥且单调的。这种状态下,维持常规性的送电运转不可缺失日常的电网查验。持久重复设定的单调进程,很难聚集精力。运转中的电网若没能修复,将会增添偏差性的操控。情形严重时,还会增添人身伤害。执行平日的操控时,有些调度职员并没能依循预设的规程从严管控,例如没能审验给出来的指令票。缺失了配套的送电查验,某些构件隐含多样的运转威胁。如果操作失误,将会威胁至根本性的安全。
其次,是设备附带的风险。相比于其他系统,电力系统有着自身的特性。这是因为,供应至各区段的电能维持着生活及平日生产的顺畅,应当注重于监管。通信网含有多样的设备,运转状态下的设备构件都很易损毁、磨损,因而减少了原先的预测年限。有些状态下,没能经由从严的管控就安装了设备,安装至网络内的设备已经老化。操控不够规范,电力调度突发多样难题,在根本上增添了风险及潜在的威胁。
第三,是监管的风险。电力通信网应被经常监管,唯有如此才可防控多样故障。若缺失了监管,将会突发规模较大的城乡供电故障。电力调配范围内的突发故障将干扰至平日生活,增添了额外损失。根本的故障成因为:监管者缺失了必备的新认知,也没能设定完备的防控机制。缺少平日的监管,没能结合实情增设完备的配套机制,增添了运转中的电网隐患。此外,有些管理者暗藏侥幸心态,即便查出偏差也并没能及时予以纠正。通信电网故障还会损毁运行中的电网,影响送电安全。
二、风险防范依循的总思路
风险防范要结合真实的通信电力状态,选取最适宜的评估及管理。防范通信网内在的多样安全风险,辨析故障链条。在这种基础上即可判别细微的因果联系。风险防范先要判别潜在的某一电网风险源,评估并妥善予以控制。识别了风险后,还要采纳选定的流程以此来减低后续的持久电网隐患,把风险缩减于可接纳的范围内。详细来看,防范安全风险可采纳的总思路涵盖了如下:
(一)应对突发性的通信网损毁
受到外在干扰,通信网增添了很难预知的多样隐患。面对突发性的损毁,要给出应急管控的配套性方式。系统在运转中,偶发暴雨狂风,这些都将增添额外及突发的某区段电网损毁。应对突形,增添了电网隐蔽性的损伤。情形严重时,还将增添伤亡。增设配备的应急防控,要拟定可落实的多样防控手段。抢修应及时,在短时段内恢复某区段的送电,避免后续断电附带的更大损失。电力通信还应慎重防控平日内的电网干扰,不可影响常态生产及生活。
(二)提升操控水准
城乡构建起来的电网总规模都日益在拓展,各区域也搭配了剧增的变电站。提升了用电需要,电网调控配备的职员也应接纳新颖的调控技术,不断提升水准。注重于提升综合调控必备的根本技能,从本源入手确保了调控中的区域电网是稳定的。应当明确的是:电力通信这类的网络覆盖至一切用户,唯有严谨并且审慎,才能杜绝操控时的细微偏差。针对入职的新职员,都应提供培训。防控操作失常,检验及修复通信网的各流程都应增设更优的新式人才。应能跟紧时代,提升全方位状态下的查验及防范能力。
(三)执行预设的操作规程
各区域都设有复杂形态下的送电网络,用户也拥有了防控的安全认知。通信网运转先要拟定可查看的配套机制,这样才可便于持久的后续落实。设定了操控及防范必备的规程后,还要妥善落实。这样做,才能防控细微隐患及偏差,维持常规供电。先要设定明晰的操控规定,细化平日内的各环节。依照设定好的规程予以落实,慎重管控并且核验风险。
三、可采纳的防范措施
信息化时代内,电力通信网增添了原本的更多智能性。实际上,现有较多区域也接纳了智能性的新式通信网。与之相伴,电网查验及防控潜在漏洞都应采纳这类防范,提升智能性的总体水准。传送电能及查验通信网都应采纳新颖的智能手段,减少了耗费的成本及手动操控。维修及检测时,扫描借助于配套的电子装置,快捷并且方便。强化查验多样的安全风险,凭借于新颖技术并增设全方位的管控流程。
(一)辨识及评估多类风险
风险防范不可脱离先期的风险辨识,要辨识隐含着的通信网风险,随时测出这类的隐患。在风险辨识中,电网风险可分成多类:失误性的指挥、平常的违章操控、不可管控的其他威胁。在某些情形下,通信电力网也缺失了常规查验及管护。人为行为将会增添风险,此外还含有威胁性的其余要素。
针对风险评估,可采纳风险评判选取的体系方式。评判安全性时,整合了定量及定性双重的解析。采纳了定性解析,还要配备定量解析,这样即可确认隐含着的风险是否严重。评价风险性要依循给出来的平日作业条件,定量评估针对不可管控的较大通信网隐患。在评价电网表现出来的多样风险时,可选取的指标含有风险分值、累积得出的故障后果、人体是否频繁暴露于外在的风险环境。
(二)各阶段的通信调度
偏差性的通信网调度多归因于隐含的违规操控,若能提升各阶段配备的调度水准那么即可妥善予以调度。针对各类企业,都应组织定时性的职员培训。通信调度涵盖了如下的各步骤:首先,要核验并回复预设的工作票,查看明晰的填写内容。其次,要设定指令票,熟识指令票。拥有资质的相关职员可拟定这类的指令票。核验中性投切的变压器、核查接线方式。若某一操作密切关乎联合性的多样调度行为,那么更应核验缜密的各流程操作。第三,调度员要防控恶劣气候,避开城区耗电的高峰时期。执行了指令后,及时通知现存的设备真实状态。通知检修单位,以便于及时检修区域内的通信网。
(三)防控误差操作
预防通信网的事故,要区分不同区段的电网负荷。通信网若突发了故障,还要编制应急性的故障检修规程。经过初期判断,确认了概要的故障状态及位置。调度员应能搜集得出全方位的电网故障,把控这个时段精准的运行状态。解析得出故障性的通信网节点,后续处理中也不应忽视变更的电压及潮流,设定运行中的最佳限额。此外,还要注重采纳新颖的智能性技术,妥善隔离选定的故障点。录入详尽的故障信息,防控后续更大范围内的事故扩展。
社会医疗保险是一种“低水平,广覆盖”的保障,其最高“赔付金额”是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在全国大多数地区为2~5万元,而重大疾病医疗费用一般高达10万元以上,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商业医疗保险的空间
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从目前来看,利用商业医疗保险建立一个没有漏洞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就险种类别来看,目前上公众急需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属于健康险的范畴,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健康险也只是作为寿险的附属业务。尽管如此,我国近年来的健康险增长依然迅速,2000年度我国健康险保费达到27.69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2.77%;2001年健康险保费达到60.27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的4.24%.这一成绩较之成熟市场的1/4到1/3有较大距离,但较上年增长117.65%,远远高于同期42.6%的人身险保费增长率。在七月召开的保险行业协会健康保险工作部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专家们认为,由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保障程度相对不高,为商业保险公司健康保险留下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较为谨慎的预测是,到2008年前后,我国健康保险的市场规模在1326亿元左右,而较为乐观的估计是在2837亿元左右。这一切表明中国健康险市场充满巨大的潜力。
商业保险公司的“苦水”
市场潜力巨大,老百姓又急需,这种两全其美的事情,为什么得不到保险公司的热烈响应呢?实际上,商业保险公司有其商业上的苦衷,多种因素制约了业务的顺利开展。
赔付率居高不下
长期以来,各保险公司开办的医疗保险都处于收赔相抵,甚至收不足赔的状况,个别地方的赔付率甚至高达300%,这使保险公司的利润微乎其微,不少公司对大力发展医疗保险的热情不高。
管理难度较大
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关系难以建立,加上医疗制度的不完善,透明度不高,保险公司难以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保户中存在着不少逆选择投保的,而且一些道德风险和索赔欺诈风险大量存在,使保险公司难以拓展市场。
经营管理不先进
在美国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技术,如复杂的费率厘定、承保选择、次优要求、大案管理、非比例再保险保护等,在我国还鲜为人知。
专业化程度低
一方面,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家专业的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国内保险公司把健康险作为寿险的附属,极大地健康险的经营战略决策。另一方面,人才匮乏。医疗保险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在核保、理赔、精算等方面都需要专业性较强的人才,而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影响了医疗保险业务的推广。
适合健康险业务的系统缺乏
品种单调,个性化、多元化程度差。当前,公众急需的是纯粹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等,而市场上没有老年护理保险,而一些险种又是以附加险形式随主险开展且以统保形式承保的,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国际上成熟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一般包含四大类产品:医疗费用给付类、失能收入损失补偿类、长期护理保障类和疾病给付类。我国虽已有180多种健康险产品,但主要集中在第一类上,而且都是一年一保的短期产品。
症结所在
健康险的症结在于风险控制难度大、专业技术要求高。
第一,从管理上说,健康险对案件的管理不是结果管理,而是过程管理。它保障的不是“疾病发生”,而是“就医事件”。“就医事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包括疾病发生、就医、、痊愈及出院等步骤,每一个步骤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了案件结果的不同。这决定了医疗保险在精算、风险控制、核保理赔、医疗协调管理等各方面均不同于寿险和意外险。其次从协调管理上说,在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社会保障部门、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构成了健康保险的四方关系,在这四方关系中,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发生就医的被保险人的住院时间长短、治疗方案、是否发生医疗费用及发生多少医疗费用等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部门与商业保险公司在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方面有较强的合作需求。因此加强协调管理对合理施治和合理用药方面的管理有着突出重要的意义。
第二,从风险控制上说,寿险的基础是建立在大数法则上,依赖于“死亡事件”,而死亡是投保人或是被保险人较难人为控制的事件,是一种纯粹风险。而对健康保险来说,其经营的是就医事件和医疗费用风险,被保险人可能在医疗服务提供方的配合下,“无病看病、小病大看”。因此其道德风险要比寿险和意外险严重且不可控。其次,同传统寿险相比,对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更为复杂。传统寿险通常将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及家族病史作为核保的重点,而对于健康险来说,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信息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部分。
第三,从费率厘定上说,人寿保险主要考虑死亡率、费用率和利率,健康险所要考虑的不仅是疾病的发生率、就医率和住院天数,更要考虑各地的发展状况、医疗消费水平、区域及城乡差异、投保团体的情况、医疗环境和诊疗技术的变化等因素。由于医疗保险受免责期、等待期和免赔额的影响,其责任发生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在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计提上又不同于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
智能化系统解决之道
健康险这些独有的特性决定了传统的业务系统将很难满足健康险业务的发展,因此,一套能解决业务难点、满足其特殊业务需求的智能化系统就成为了解决的关键。因为一套好的健康险智能化系统应具备有效的过程管理、强大的数据交换功能、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和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
智能化系统通过地监控疾病发生、就医、治疗、痊愈及出院整个“就医事件”,从而实现有效的过程管理。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频繁性和实时发生性,需要有效的过程管控系统,单纯的业务流程管理将不能适应医疗保险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需要。传统的业务系统通常只能进行事后型的管理,即就医事件结束后,被保险人持医疗费用帐单进行索赔时,业务系统才开始进行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对就医事件进行审核困难明显加大,常常导致保险欺诈,由于对某些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的发生未进行事先控制,导致理赔时出现纠纷。通过过程管理,能够有效地消除保险人、被保险人及医疗机构三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保险人可以及时获得被保险人的诊疗信息,并可在就医事件出现不合理的情况下及时介入,防止不合理费用的发生。通过过程管理,结束了医疗费用的高低基本受控于医疗机构的情况,加强了保险人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力,极大地降低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发生率。
智能化系统可同医疗服务提供者、社保机构进行同步/异步数据交换,能够及时地获取各种信息,如:被保险人的医疗信息、药品、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列表及给付比例等基础数据。通过数据交换,为过程管理及风险监控提供了必要的数据,为保险公司协调管理社会保障部门、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增强了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使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智能化系统拥有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由于健康险业务的复杂性,在对被保险人进行核保时必须全方位的评估被保险人的风险,如:被保险人保障水平、保险信用记录、过度利用倾向、收入水平、职业情况以及定点医疗机构行医记录等。通过科学地风险评估体系能够准确全面地揭示被保险人的风险,为核保提供重要的信息,避免了被保险人逆向选择等风险,从而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损失。
智能化系能够有效协调保险人、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关系,并能对就医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被保险人“无病看病、小病大看”,过度提供医疗服务等风险。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判断技术,增强了业务处理自动化的能力,可减轻核保、核赔业务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商业医疗保险费用;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建成后,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行,将积累大量的业务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的数据集合中有效发现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同时因为有了足够的样本数据,从而为健康险的费率厘定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保险公司将逐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智能化系统积累的经验将成为其他公司唯一无法赶超的“信息壁垒”。
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不能按照同一种模式对各地的健康险业务进行统一的管理,智能化系统能对于不同类型的医疗服务、不同水平的地区,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使得保险公司可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顺利开展业务,扩大市场,提高了管理效率,节约成本。
在处理健康险业务时,不仅数据量大,而且还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在理赔时,除需要知道被保险人的自身信息外,还需要知道就医,使用的药品明细等信息。智能化系统能处理健康险大量数据要求,协调各种业务数据,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智能化系统实现了数据大集中,能够处理日益显著的人口流动,真正支持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全国联保”,实现“风险控制到人”。由于能更好地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从管理角度而言,数据集中充分体现了公司总部的监管作用,实现业务数据的实时收集,汇总和查询,同时允许各分支公司在统一管理下的部分个性化。
此外,智能化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扩展性,由于健康险业务在发展得非常迅速,新的需求、保险产品、业务规则不断出现,具备良好扩展性的系统可通过很少的调整,甚至是不作任何的调整就可以处理新的业务,从而极大地节省了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
案例:
太平洋补充医疗保险方案
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施后,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得到了保障。但是,由于基本医疗保险只能解决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而不能解决劳动者患重大疾病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负风险;加之参保人员的住院费用是按比例报销,职工个人负担部分较重。因此,为化解参保人员患重大疾病的大额医疗风险,减轻其住院费用负担,太保寿险在全国一些地区相继推出了补充医疗保险。
有效监管面临挑战
太平洋保险寿险总公司希望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的情况是大部分的分支公司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核赔理算,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缺少自动化导致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客户从报案到得到理赔等待的时间长,客户满意度差。而有些分支公司使用简单的系统进行业务处理,这些系统只针对当地的业务而开发,因此可扩展性差,无法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而且数据共享的难度大。由于各地健康险业务“各自为营”,导致总公司无法直接取得业务数据,因此很难进行有效的监管。
与此同时,要开发一套统一的、集中式的健康险业务系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业务存在地区差异。由于各地医疗服务水平、基本医疗保障、疾病发生率等存在一定的差别,太保各分支公司在开展健康险业务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这使得各地协议书的存在一定的区别,因此系统必须有足够的灵活度以覆盖绝大部分的健康险业务。其次,各类基础数据没有统一标准。例如,针对同一种药品,各地的命名可能是不同的,因此没有一套标准来规范诸如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等基础数据,导致数据交换无法进行。最后,建立数据接口存在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同医院建立数据接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而同社保间的数据接口,由于各地社保的数据格式不一致,因此系统必须能处理各种不同的数据格式。
集中式解决方案
该系统是一套采用B/S结构的集中式系统,所有的数据都存放在太保寿险总公司,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数据集中的问题,提高了管理效率。
该系统最大的四个特色是灵活的责任管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强大的数据交互和复杂的业务逻辑。首先在本系统中通过责任管理,可以方便地设置、修改保险责任,并可针对保险责任设置对应理算公式。在新建保单时,可以灵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理算公式。其次,系统建立了标准化的医疗字典,包括:药品、疾病、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医院信息、社保机构。根据太保健康险业务的实际情况,疾病使用ICD9编码。药品以上海市卫生局HIS系统标准代码为基础,编码时将药品分为化学药品及中成药两大类,化学药品以药品用途分类为主,中成药按药理作用进行分类;所有药品,以一物一码为原则。诊疗项目、服务项目则使用太保提供的编码。通过同各地的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实现了数据的交换。第三,系统同社保间建立了数据接口,方便地导入被保险人的医疗费用信息。通过其它的数据接口,实现批量导入客户信息及药品、疾病等基础数据。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医疗费用的监控,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录入量。最后,系统可处理复杂的业务逻辑,在案件内部的逻辑关系中,可实现在一个案件下的多次报案,多次立案,多次理算,多次给付。在协议书同保单的关系中,可实现一份协议书下对应多个保单,而每份保单又可对应一个投保人及多个被保险人。
此外系统记录被保险人从报案、回访、立案、资料处理、调查、理算到赔付的所有信息,实现了对被保险人就医事件的监控。
理算时,系统根据一定的规则自动进入保险责任的理算金额,并根据理算的各种因素,如:基本医疗部分的理赔情况、免赔额等,自动计算出理算结果。降低了错误的概率,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能适应各类核赔流程,系统使用强大而灵活的工作流,通过设置核赔规则,实现自动核赔流程。
客户收益
尽管该系统命名为补充医疗保险理赔系统,但由于设计合理根据太保健康险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因此通过简单调整即可适应80%的太保健康险业务。这样一来,一方面实现了太保寿险总公司使用一套健康险业务系统来统一管理全国各分支公司的补充医疗保险业务,另一方面也为今后的扩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是一套集中式的系统,太保寿险总公司可以实时地取得业务数据,从而对健康险业务的监管更高效,更有力。
各地分支公司使用该系统后,工作效率大为提高,节约了人力成本,缩短了理赔时间,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更为重要的是,该系统能帮助太保寿险更好地规范补充医疗保险的业务,使补充医疗保险能够健康地发展。
个人健康管理系统
■ 肖桦
个人健康管理在国外的商业化已有20多年。由于医疗费用的不断增加及人们对健康需求意识的改变,保险公司及纷纷采用此类服务,通过改善健康预防疾病来降低医疗费用。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个人在改善自身健康过程中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更准确地筛选高危人群从而增加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由此,保险公司可以更准确地衡量被保险人的风险,为厘定费率搜集基础数据。被保险人一方面获得了增值服务,另一方面也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疾病从而降低医疗费用。
KYN是个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之一。它是know your number的缩写,即知道你的数字。KYN是根据美国及中国有关科研机构多年合作的成果,在美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流行病学调研结合中国人群疾病发生的特点而设计的。其目的是通过收集生物学信息(包括身高、体重、年龄到血糖、血脂、胆固醇水平等各项实验室指标,也包括食物摄入量、吸烟量、体力活动等生活方式有关的信息),对慢性病进行危险评价。以控制危险因素为目标,从而达到减少疾病发生机率与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
KYN项目有三个组成部分:1、个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即收集和管理个人健康信息,对服务对象目前和将来的健康及疾病的危险性进行评价、跟踪并进行健康行为指导;2、个人健康评价系统,主要包括一系列的疾病危险性评价,用以确定个人患慢性疾病的危险程度及发展趋势;3、个人健康改善的行动计划及指南,即通过健康管理的办法对不同危险因素进行控制,实施个人化的健康促进,最终达到预防及控制发病、改善健康、减少医疗费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