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连锁发展报告

医药连锁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连锁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药连锁发展报告

医药连锁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网上药店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对网上药店的开禁,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和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其兴起的原因。

关键词:医药电子商务;网上药店;药品零售连锁

中图分类号:R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8)10-0130-01

2005年12月1日,《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允许医药这个特殊行业在Internet上进行药品交易。网上药店是属于B2C型的医药电子商务,它的兴起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的结果。

1药品零售连锁药店的迅猛发展,提供实体保障

随着跨地区连锁经营管理办法的逐步实施,连锁药店成为药品流通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业态。

2005年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销售额前20名销售额为190亿元(2004年为153亿元)。2005年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连锁企业有8家(2004年为5家)。其中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销售额突破20亿元[1]。

2005年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门店前100名的企业门店数为28859家,前50名的企业门店数为26294家,前20名的企业门店数为20737家。门店数排在前3位的是重庆桐君阁大药房连锁公司(4515家)、湖北同济堂药房有限公司(3425家)、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2036家)[1]。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药品连锁企业越来越多,竞争异常激烈,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独立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少,连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如今,面对医药、保健品利润日益下滑的趋势,药品连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何处突破”的现实问题。在现实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拥挤的时候,转而进行网上销售可能是解决激烈竞争的一种有效手段。

2医药电子商务取得的成果,提供应用保障

2000年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医药电子商务发展。先后批准14家药品电子商务试点单位。积极总结医药电子商务试点单位的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建设中来。这些成果的应用,为药品在网上销售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在医药企业中每百人拥有计算机30台(含)以上的占14.86%,有96.65%的医药企业接通互联网;88.7%的医药企业建设了内部局域网。医药企业应用了诸如ERP、CRM、SCM和EC系统。同时在大部分医药企业中建立了专门的信息化机构和设置了信息化主管。医药企业信息化建设正朝着有计划、稳步的方向前进[2]。医药企业信息化是开展医药电子商务的基石,因此,医药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为网上药店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

4医药行业相关政策,提供药品质量保障

(1)GMP和GSP认证。在药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药品质量。

(2)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此制度的实施,降低了药品价格,并从源头上保证了药品的质量。在压缩了商业流通环节利润空间的同时却扩大了网络经营的空间,有利于医药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并推动网上药店的开展。

5完善的药品物流配送系统,提供配送保障

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商流”的结果最终需要由“物流”来完成。目前,随着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的发展,与其业务相配套的药品物流配送也应通过GSP认证,按照GSP的有关规定执行。即药品零售连锁店在发展的同时,要完善物流配送系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连锁药店的药品实行统一调配且在药品配送方面取得一定经验,已发展成一套完整的配送体系,为网上药店提供了配送保障。

6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的发展,提供信息保障

目前,许多医药企业已建立自己的网站,在树立企业形象、宣传产品的同时,也方便与客户的沟通。

2004年7月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之后,有1000多家涉药网站取得了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3]。为网上药店发展提供了药品信息保障。

7政府支持,积极完善网上药店的法律环境,提供法律保障

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动药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强调运用电子商务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先后出台了《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对网上药品信息和销售等从法律层面上进行了规范。

总之,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国家基本用药目录的颁布、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行等,都将促进医药零售市场的兴旺。结合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和网民数量的发展态势,可预见我国网上药店将是一个潜力巨大、商机无限的领域,其发展前景极为乐观。

参考文献:

[1]佚名.寻找那一片蓝海――中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调查报告[EB\OL].中国医药网,2006..

医药连锁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在商业运作非常发达的今天,许多医疗机构、制药企业、经销商都出现了联合体。现在药店亦不甘落后,纷纷联合起来。但是对于“药店圈经济”的概念,人们的认识仍有许多模糊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药店圈经济”呢?

想必大家都已经从南京医药、东盛英华与西安杨森的事件中见识到了处于中游的经销商的凭借其强有力的大物流体系形成的终端拦截能力。但就我看来,这还比不上正在逐渐壮大的连锁药店对消费资源的垄断。

连锁药店,特别是区域型的连锁药店的壮大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形成消费资源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对原来与上游供货企业公平的商业合作关系带来新挑战。也就是说,处于终端的连锁药店对上游的话语权在加大,谈判的天平已经开始朝着不对称的方向倾斜。上游的战略营销已经不得不依赖于连锁药店这个越来越庞大的销售平台,精打细算的老百姓的自疗消费习惯也不得不以这些地域垄断、厂家品种垄断或贴牌产品、购物场所的垄断的连锁药店为唯一选择。由此产生的以终端连锁零售药店为中心所形成的商业经济现象,我认为这就是“药店圈经济”的概念了。

“药店圈经济”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成只对药店有利,事实上,在越来越趋向零利润、单利润的医药行业中,能与终端药店达成直通车,自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而对于只关心实惠的消费者而言,药品流通环节的减少会带来价格的降低,也会大大欢迎。可以说,“药店圈经济”的形成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说实话,我国医药行业的名声这几年并不是太好,除了全国普遍的医闹现象外,这几年的“齐二药”、欣弗、鱼腥草注射液等劣质药品案件都使消费者感到恐慌,具体负责药品审批的国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生的高层震荡令人感到天下大乱。药店、药企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药店圈经济”的规划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我们先来分析“药店圈经济”这个概念产生的大背景:随着2006年初国家反商业贿赂法草案的提出,加之医药行业里以“齐二药”事件、案件为首的一系列典型案件的发生,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整体整顿。2007年年初吴仪在一次工作报告讲话中表示,医药行业的这次大整顿将持续到年底,这也是建国以来行业整顿时间最长的一次。不久前,温总理的一次发言更是坚决——一定要在今年底或是明年完成医改。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药店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药企,日子亦不好过。由于清查等人的旧账,国家对上万种已通过审批的药品重新进行审批,对新药的审批速度也不得不相应放缓。自去年5月以来得到批号的品种少之又少,积压申报项目近万个。再加之全国范围的挂网招标的执行,社区医院招标执行城市的增多和零差价的实施,医保目录偏向于中成药物,中药单独审批的提出,特别是处方管理办法的提出使“冤大头”——医院的采购受到巨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对药企的战略定位提出新的要求,要么走高端学术推广,要么主打零售终端市场;要么走中药创新路线,要么普药新农合和社区医疗市场取胜;再要么,就只好接受淘汰或被兼并重组的结局。

终端药店行业内,以“九州通”加盟连锁为代表的大重组、大并购让许多中小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感到恐慌。他们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整合,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强大的攻势。上游厂家也借机自组渠道,摆脱经销商对其的终端控制。一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厂、店聚会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莞“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便是这样诞生的。

那么,“药店圈经济”一旦形成规模,药店一行的实力将大大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话语权的加大;厂家脱离了经销商,其终端选择面也会更多,更利于向全国铺开。我认为“药店圈”结构的形成,无疑将使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很多微妙变化,具体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游企业将比原来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甚至是在某些合作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药店这个终端,否则将是面临整块整块的OTC市场的丢失。为了竞争,不得不把连锁企业与公司的一级经销商同等对待,直供货品,大大改变了药企原来的商业渠道的管理结构,药企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经销商的压力。

而连锁药店越来越多地联合起来采购不同品种,将对企业形成类似处方药的挂网招标一样的压力。特别是9月8日在东莞举办的“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作为医药订货会新模式的出现,被业界人士认为是“药店圈经济”的首次亮相,将药店原来的“坐商”型采购转化为走出去的“行商”型采购,广大药企也由此多了一种难得的与药店集中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药店圈经济”也将对消费者产生新的影响:消费者乐意也将会购买到更为质优价廉的医药、保健产品,而消费者的购买在拉动需求的同时,也将对药企、终端药店提出新的要求——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得到厂、店提供的更多的医疗知识和接受各类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或健康保健培训——消费者一旦感觉良好,就可能成为该药企、药店或产品的忠实客户。由此形成一个相互赖以生存的良性循环圈。

而对于被撇下的经销商,或是设法参与其中,或另组一个“经销商圈”?总之不会闲着。

就目前我国的药店的分布状况而言,除了少数遍及全国或是区域性的连锁药店,大多数药店的规模、覆盖面、资金实力仍然有限。这么零散的组织能成一个“圈”吗?这个“圈”是否稳固?

我统计了一下,自去年初至今本人做过的培训和咨询的药企中,绝大多数的培训课程需求是“如何把临床品种向OTC市场发展”或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OTC的上量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药企把向OTC发展作为下一步的战略考虑。与之相呼应的是连锁药店的快速崛起,有数据显示:目前连锁药店的数量为6.5万家,尽管只占全国总店数23万的1/4,但城市里终端连锁率很高,诸如上海、深圳等地的连锁率高达80%。而16万家的单体店大多集中于地级市、县,而这些药店也在加紧区域连锁化的发展,甚至一个县里的某四家店就是一个小连锁机构,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年内药店的连锁化、集团化速度每年将以22%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越来越多的单体店将难以生存,只有接受加盟连锁或者转卖给这些巨头连锁企业的方式。

可以这样讲,地级市、省会城市中的这个药店圈已经形成,而且相当稳固——除非发生大手笔的资本重组。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还处于整合期,没有形成凝聚力,对厂家、消费者的控制力不够,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合作。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中,三者已经找到相互合作的平衡点。这种结构一时还不能够打破,但在未来这些药店极有可能成为大型连锁机构重组兼并的对象,作为他们对上游狭持和对消费者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资本,以图后续发力,保持药品利益链——这棵“参天大树”根脉的延伸。

对于新兴的“药店圈经济”,很多药店、药企却有些不知所措。那么在这样如火如荼的“药店圈经济”中,如何发现商机、抢占商机呢?在这里笔者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对于上游药企来讲,在“药店圈经济”中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归拢自己的OTC产品线,提高药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同时加强对下游药店的服务质量和促销配合,重新打造对终端供货的渠道,做出直供的扁平式的渠道变革,以服务促进药店的销售积极性。或是药企干脆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终端的经营,形成“厂之店”,以寻求OTC市场的竞争优势,由此增加自己对下游药店的控制力,也能从终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拦截,从而在这个经济圈中求得领先。

而作为下游的连锁药店,在这个经济圈里,要提升连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以诚信度求回头客的光临。另外,加大对有位置优势的单体店的加盟邀请力度,抢在竞争对手前完成“圈地”运动,尤其在“十七大”规划中提出的“要中西医并重;实行医药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制度要以农村为重点”;而且卫生部部长陈竺个人也力主倾向于“医药分开”,作为医院这个终端的上游供货商来说也许现在就已经是该布局的时候了,比如与医院联合开店,或新开或迁址到医院附近,为患者今后院外取药提供一个捷足先登的机会,另外,这些药店还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尤其是可以强化处方药药师的培养,以决胜“医药分开”后。在这方面已经有先行者:笔者最近应华瑞制药的邀请为其福建、江西的商业客户做培训,课间休息得知厦门某医药商业公司就已经开始联合医院开“院中店”;还有北京的嘉士堂药业与北药股份抢先拿下了北京所有18个区县的配送工作,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北京地区的药品终端,等等。然后就能靠规模效应对上游供货商形成谈判优势,以取得最大利益。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化解矛盾,进行博弈是唯一的方法。主攻药店稀少的“死角”地区,做牢链条,再图扩展,应该是其基本的方法。

谈了这么多药店、药厂的情况,那么未来的“药店圈”是什么样子的? “药店圈经济”的前景应该怎么看呢?

笔者认为,理想的“药店圈经济”应该是厂家、药店、消费者彼此和谐依存,互为服务,互为共赢的稳定型三脚架,如同三角鼎一样稳固的形态。上游可以拥有更多的销售决策参与权,消费者有更多的产品选择权,而作为传统第二终端的药店应该做好这个天平的支点。

医药连锁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4月29日,九州通在年报里表示:公司已与马化腾的腾讯微信展开一系列深入合作,开发实现了微信到线下药店的O2O“药急送”的业务功能,这也是医药行业与微信支付的首次亲密接触。

针锋相对的是,与九州通几乎紧随其后进入移动支付领域的竞争对手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则在今年4月底选择了与马云旗下的支付宝达成战略合作。

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医药B2C继续呈爆发式增长,全年交易规模达42.6亿元,与2012年16亿元的交易规模相比,增长了166%。其中,平台式B2C交易规模达到25.8亿元,占比50.56%;自主式医药B2C网站(医药B2C)的交易规模全年为16.8亿元,占比39.44%。

医药电商化的脚步,随着“双马之战”以不可阻挡之势渐行渐近。

药店牵手“双马”

早在今年2月下旬,就有媒体曝出九州通与腾讯合作,不过九州通一直予以否认。

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网站是市场传闻的主角。2011年7月,京东注资九州通旗下的北京好药师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注资完成后,京东商城将与好药师以合资公司的形式共同运营。不过由于合作陷入风波,去年8月份京东将所持49%好药师股权全部转让给九州通,交易价格不低于4.7亿元。当时京东对这笔交易回应称:九州通与京东合作正常,京东好药师的相关配送仍是京东。

不过在2013年年报中,九州通称将自己的医药电商业务发展与各大电商平台进行对接,但是针对与微信支付的合作则是实质性的进展。

九州通在年报中称:除了在公司官网好药师网站自主进行销售,公司还在京东商城、天猫、1号店、库巴、当当、亚马逊上开设网上药店。此外,公司还在京东SOPL、京东SOP、天猫等开通第三方商家交易业务平台。报告期内,公司旗下好药师线上业务与微信进行了业务合作,报告期末陆续开通了微信订阅号“好药师健康资讯”和微信服务号“好药师”。

而其竞争对手海王星辰也与阿里巴巴进行了深度合作。海王星辰是目前国内直营门店数最多的跨区域连锁药店,全国门店共计2000多家。依照这家公司此前披露的说法,其在杭州和深圳地区的600家门店已经率先接入条码支付,用户结账时,只要打开手机上的支付宝钱包,选择“条码支付”功能并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条码枪扫描,就可以完成付款。

海王星辰也是国内首批建立成熟会员体系和涉水O2O的医药企业,它获得了药监部门核发的《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现在则成为接入支付宝的首家医药零售商。

此间,阿里巴巴还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21世纪进行总额1.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阿里巴巴之所以斥重金入主21世纪,旨在拿到21世纪旗下河北慧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95095医药平台的网上药品交易牌照。

业内人士称:海王星辰与九州通虽然一个是药店零售企业,一个是医药配送企业,但是如今却通过移动电商成为了势均力敌的对手,其背后的竞争实际上是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支付在移动端的较量。

北大纵横医药行业中心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告诉记者:目前医药移动电商的竞争主要还是表现为腾讯与阿里巴巴之间的竞争,而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用户移动支付所形成的消费习惯的竞争。

“在这一点上,腾讯和阿里巴巴互有优劣势。”史立臣表示,支付宝系统由于运行多年,已成功培养了许多用户的支付习惯。不过进入移动端以来,腾讯微信则凭借其开放式的入口平台成为移动端的王者。支付宝支付与微信支付目前的激烈竞争,主要就是为了争夺培养移动端的用户支付习惯。

史立臣认为:在电商巨头争夺医药企业合作的同时,医药企业也应该实时关注电商巨头对于用户支付习惯的培养情况,因为支付习惯决定了消费者最终会在哪个平台上买药。

药店O2O局限

目前,国内的医药电商化已成大势所趋。

最早进入移动电商的医药企业为兼有电商的连锁药店(O2O),如金象网、开心人网上药店、药房网、华佗药房网等在内的医药电商,已经开始进军微信领域。

不过,与其他行业增长迅猛、一日千里的电商化相比,医药电商化规模仍然很低,其销售额仅占医药市场的1.2%左右,可以说是九牛一毛,因此医药电商在我国仅是刚起步阶段。

前瞻网医药分析师李佩娟认为:药品的特殊性导致消费者对于网上消费的接受度还相对较窄,对于一些比较大众的医药产品,比如家庭用医疗器械、计生用品、保健品等,会通过网上电子商务平台解决,而对于一些针对具体病症治疗用药则更习惯于在线下消费,因为即使是九州通和腾讯微信此次推出的“药急送”业务平台也需要6小时的物流时间,而去实体药店或者社区医院可能只是10分钟的事,而且有专业的医师指导用药,明显更具竞争优势。

对此,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也认为:在医药电商发展的初期,电商渠道成本优势较为突出,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的加入,电商渠道的成本也会逐渐增加,为了覆盖更多的市场需要与其他电商争抢入口资源。而且,从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并不是所有物品都适合在线上发展。所以,医药销售同样会重视线下渠道的培养。“所以尽管原有的销售格局遭遇医药电商冲击较大,但同时线下经销集中度将会进一步提高,通过规模化降低成本与线上竞争。”

政策有望松动

史立臣表示:目前国家食药监局规定,医药电商必须自己配送。这项政策的背后,是因为有消息说,40%的网上采购的药品、保健品都是假货,所以国家食药监局提出了必须自行配送的要求,这样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寻根溯源,同时也能让缺乏实力者或假药贩子退避。

“但这也给从事医药电商的企业以重击,目前还没有哪家医药电商建立自己的配送仓储网络,这需要非常大的投资和较长的时间,也是目前我国医药电商发展的主要瓶颈。”史立臣说。

他认为:短期之内,医药电商其实很难在短期内打破这种格局,药品厂商不会因为电商就自行把价格做低,厂商的主销产品即使在电商上销售,价格也会和实体店基本相同,再加上运费,可能不占优势。而厂商非主销药品,电商可能卖不上量,这是一种两难选择。

医药连锁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市场的迅速发展,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医药流通企业,包括国药控股、华润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等全国性医药商业企业,以及九州通、广州医药、南京医药等区域性龙头企业。

IPO上市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发现,在目前600余家IPO候审队列中,四川省医药终止审查,广西柳州医药、老百姓大药房连锁等8家企业暂时中止。尽管这些医药流通企业的IPO候审状况并不明朗,但7 月2 日在中小板挂牌上市的“首家医药连锁企业”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不仅进一步丰富了A股医药流通板块的商业模式,也给医药流通拟上市公司更多的想象空间。

四川省医药IPO?历时4年未果

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四川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于2014年6月27日撤回A股IPO申请。该公司从2010年就筹备上市工作,原计划登陆上交所,由广发证券保荐,IPO历时4年未果。

由于该公司并未披露IPO材料,所以外界对四川省医药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清楚。从2010年公司挂牌成立时的报道来看,公司拥有四家分公司,两个控股公司和一个医药零售连锁公司(四川大药房),注册资本2亿元,拥有2000多家医院、零售连锁药店、社区医疗机构等客户群体。当年提出的经营目标是:预计三年后,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利润超过2亿元。

无论上述目标有没有实现,IPO上市咨询机构前瞻投资顾问认为,公司从2012年就递交了IPO申请,两年内始终处于落实反馈意见阶段,在今年7月1日IPO预披露的最后节点前,四川省医药公司选择终止审查,不排除过去几年公司的经营成长遭遇变故的可能性。

同时,前瞻投资顾问还发现,早在2010年6月公司挂牌成立时,其董事长何怡铭称,公司旗下“四川大药房”现有10多家零售药房,一年后将达到30家,三年内将超过100家。

然而4年时间过去了,“四川大药房”的官网资料仍显示,截至目前,四川大药房已在成都市开设了11家门店。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在整个四川省发展到100家门店。

也许是“四川大药房”官网资料的过时,但为上市筹备四年之久的四川省医药公司,却在IPO开闸后的关键时刻终止审查,除非是财务上的硬伤,否则对公司来说着实太可惜了。

按照公司2010年挂牌时的愿景,公司的目标是建成西部地区一家经营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大型医药龙头企业。在目前的医药流通为主的基础上,公司将快速拓展医药流通领域的业务,延伸销售网络,提高在市(州)县的销售份额,在这些地区新建经营网点,或兼并当地有销售网络的药品经营企业。

一心堂点燃医药流通IPO热情:8家企业候审

尽管四川省医药公司的IPO征途历时4年遭遇折戟,但医药流通公司的融资上市热情并未退却。目前,IPO候审队列中,从事医药流通的公司仍不在少数。但大都由于申请文件不齐备面临中止审查的考验。

其中,包括拟登陆上交所主板的广西柳州医药、老百姓大药房连锁、益丰大药房连锁、上海润达医疗科技、海尔施生物医药、武汉赛力斯医疗科技,以及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的浙江华通医药、鹭燕(福建)药业。

这些中止审查的拟IPO医药流通企业,在更新财务资料的时候,需一并提交恢复审查的申请,在证监会履行法定程序后即可恢复审查。

而2014年IPO的二度重启中,于7 月2 日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挂牌上市的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就通过IPO募集资金7.94亿元,成为首家登陆A 股的大型连锁药店,这也进一步丰富了A股医药流通板块的商业模式,也给医药流通拟上市公司更多的想象空间。

地方军大行其道:盈利空间受限?IPO风险加剧

前瞻投资顾问发现,在闯关A股的这些医药流通企业中,地方军成为一大特色,包括以成都辐射四川省的四川省医药、以绍兴为据点辐射全省的浙江华通医药,以及广西柳州医药、湖南老百姓大药房,等等,这些地方企业,利用区域优势和既有资源,占据了当地主要的医药流通渠道,通过快速扩张取得飞速成长。

但在资本市场上,偏于一隅的地方性企业,如果没有支撑起长期成长的核心竞争力,恐怕难以得到投资机构认可。尤其对于一些主要依靠单个地级市支撑整体业务的公司,市场空间有限。

以浙江华通医药为例,该公司是绍兴县供销社控制的一家医药批发、零售企业,2013年度公司批发业务收入中除有11%左右来自于绍兴地区以外市场,主要仍来自于绍兴地区各级医疗机构。

前瞻投资顾问认为,虽然绍兴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商业氛围浓厚,但是,作为一个地级市,其下辖区域市场容量毕竟有限。这可能成为浙江华通医药通往IPO康庄大道的最大障碍之一。

行业整合加速区域性企业IPO布局

随着医药流通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全国性大型医药集团凭借资金、资源、品牌优势,掀起了跨区域兼并重组潮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但也增加了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的竞争风险。尤其是一些依靠地方关系获得生存机会的中小型医药流通企业,不仅盈利空间逐年收窄,甚至还有被大型上市公司吞并的风险。在这种背景下,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的IPO融资诉求持续高涨。

以广西柳州医药为例,该公司2005-2012年一直位居广西医药商业企业榜首,但如今,国药控股旗下国药一致,通过并购、重组或新设等方式进入广西市场,并在销售渠道、供应链及运营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长足发展,除控股国控广西和国控柳州外,还收购了国控玉林和国控梧州等公司,使得区域内的竞争进一步加剧。

前瞻投资顾问认为,作为广西地区首屈一指的医药流通企业,广西柳州医药已有的市场份额,正面临被大型企业集团分食的被动局面。随着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经营成本不断加大,广西柳州医药必须趁国药一致全方位发力之前抢占先机,上市融资无疑是其参与市场竞争,与国药一致抗衡的有力武器。

这一点,也得到了广西柳州医药上交所IPO募集资金投向的侧面印证。IPO招股材料显示,广西柳州医药拟募资5.31亿元,其中,1.83亿元用于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工程项目,0.51亿元用于连锁药店扩展业务项目,其余2.97亿元则用于补充营运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对此,前瞻投资顾问分析认为,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药店扩展,均是广西柳州医药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应对新医改背景下市场需求考验的有效举措,而将56%的募集资金用于补偿流动资金,足以窥见公司当下面临的现金压力,一旦IPO,公司财务结构无疑将得到极大优化。

当然,在面对全国性大型医药集团的竞争时,区域性企业的最大优势莫过于对区域市场的敏锐度,以及丰富的运作经验和市场资源,一旦上市融资,这类公司利用进一步的资本运作,并购区域内的中小型流通企业,或者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无疑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途径。

医药电商融资加速?传统企业提前布局

中国医药电子商务正呈快速增长。据最新资料统计,2013年中国医药电子交易规模达42.6亿元,与2012年的16亿元相比,增长166%。其中,天猫医药馆交易规模达20.4亿元,占比47.89%,同比增长172%;自主式医药B2C网站的交易规模为16.8亿元,占比达39.44%,同比增长98%。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考虑逐步加大对医药电商的扶持力度,包括开放部分处方药的网上销售、网上医保消费。虽然还在讨论阶段,但政策一旦推出,将是医药电商的巨大发展机会。为此,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投资机构、传统医药流通企业开始抢先布局。

医药连锁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不过,在与国际零售巨头的正面交锋中,本地零售企业的前景却也并不悲观。外资冲击所带来的零售业格局变化,反而更能促进优秀的本地零售企业脱颖而出。

超市、卖场一线应战

早在近一个月前,几大零售巨头就纷纷祭出了自己中国扩军的时间表。11月1日,沃尔玛在华中重镇武汉开出中国的第40家分店,并计划将在今年年底再新开3家门店,而在未来3年内,其每年新开店铺的数量都将维持在10家以上,在华总投资超过16亿元。而今年在中国新开店数达到15家的家乐福中国高层亦表示:“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城市再各新开12家店铺,2005年新增10至15家冠军生鲜超市。”而这样的速度在其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德国麦德龙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长柯博涵则宣称,“未来3到5年,我们将在中国区已经投入3.5亿欧元的基础上,追加6亿欧元的新增投资,在中国大陆新开40家分店。”

面对外资零售巨头的汹汹来势,中国本地超市、卖场类企业同样毫不示弱,利用自己的本地化优势加速扩张。华联集团计划在明年发展大型社区综合超市至200家以上,连锁超市至500家以上。而物美集团明后两年亦计划新开店铺424家。而强势企业国美电器、苏宁电器,亦利用自己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灵活的经营管理迅速崛起,在一线城市圈地基本完毕后将触角开始深入到更为广阔的三四级城市。

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最值得担忧的并不是外资,而是内资的盲目扩张。”因为我国零售企业与国际零售巨头的差距是全方位的,除规模以外,更体现在资金、管理、技术和采购能力等方面。为此,本地零售企业要想真正实现与外资零售企业抗衡,更多地还是要理性扩张,向整个供应链和资本竞争的方向延伸,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圈地运动”。

“比如说,企业应当意识到通过贷款、融资和占用供应商货款的方式扩张,其前提必须是资金的良性流动,否则大规模的扩张必然伴随着供应商追逼货款和流动资金缺口的高风险,而这正是导致资金链断裂的元凶。”――毕竟,曾执国内连锁行业“牛耳”的华榕超市,就是因为扩张太快,导致了过高的资产负债率,而被供货商生生逼垮了。

在外资的快速扩张计划中,并购是一把被频繁使用的利器。英国最大的零售企业Tesco就是通过并购中国台湾顶新集团旗下的乐购超市,一夜之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而随着零售业大限的来临,近来各大外资零售企业更均成立了专门负责公司对外并购的部门,寻找“猎物”。

而这种资本竞争的便捷方式,也已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学以致用。华润集团通过并购深圳万佳百货及江苏苏果超市实现了自己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北京华联集团11月底更从家乐福“挖”来其中国区副总裁陈耀东,出任下属上市公司华联综超董事长,并即刻明确宣布了华联集团明年的发展战略将以开店和收购两块并重,而兼并重组的目标就锁定在部分单体零售企业和部分地区性连锁企业身上。

百货业悄然扩军

在外资零售巨头纷纷把大卖场和综合超市作为自己进入中国首选方向的大背景下,风平浪静的百货业似乎成为了国内商家们悄无声息的“临时避风港”。然而12月6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杭州零售业发展论坛上向国内百货商家们做出预警:“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后,百货业面临的对手同样要比以往强大得多。近两年,国外大型百货公司正纷纷申请进入中国市场,而今年商务部就已新批了44家百货店、购物中心!”

正因为此,国际百货巨头还没有大举进入国内的现在,很可能是本地百货业实现规模扩张的最后一个好机会。

于是乎,百联重组上市、金源MALL高调开业,西单商场再次调整、王府井抓紧连锁扩张……大小百货商家们在连锁自救和上马信息化这两大主流步伐中开始了壮大自身的一系列整合扩张。毕竟,就像西单商场总经理毛平则分析的那样,开张后的百货业只要能维持两年以上,其利润率就将至少达到20%。而这显然是超市和大卖场难以企及的。

“与外资商业相比,国内零售业最大的差距就是规模太小”,这样的观点在国内百货业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法国拉法耶特、春天百货等百年老店不仅单店生机勃勃,连锁体系都已遍布全球的现在,国内百货业却还有着“连锁模式应用不足”的巨大缺陷。不过值得乐观的是,这样的情况目前已开始有所改观。除了王府井这样的大型企业已经制定出详细的连锁扩张进程外,众多中等一线城市的百货商家们也同样看到了连锁的机会。长春欧亚集团已经确立了以欧亚商都、欧亚卖场和欧亚车百为核心的“金三角”格局,为其今后的全国战略打下了稳定的后方基础。而西安世纪金花经理付镇昆和沈阳中兴百货IT部主任杨智俭也均表示企业正有着在当地开出连锁分店的计划。

而与此同时,向高端精品百货发展也已成为百货商家们共同的目标着眼点。中兴百货杨智俭认为:“向高档专业化转化是百货业发展的必然。因为中低档服装现在就已在沃尔玛这样的超市有卖,且价格要比摆在百货店的柜台里便宜得多。因而不适于超市出售形式的高档服装,便必然将成为百货店需着力发展的区别于超市、大卖场的特色。”而据一直以精品百货店为营业形式的世纪金花付镇昆透露,其“毛利能达到35%~37%”,远远高于普通百货店。而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亦认为:“哪怕我国高端市场消费群体只占全国人口的1%,其消费能力却可以抵过有些国家全国的水平。”

不过,百货连锁的运作却要远远复杂于超市连锁,因为作为大量时尚性商品集合的百货,规模较大,资金投入也较多,对管理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便有着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如果百货企业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在连锁扩张中享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就将很快被不断上升的管理成本所抵消,而盲目叠加或复制其运营模式只会使情况更糟。因此,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内部供应链的效率,才能使其流通价值链的增值最大化。

在国内零售业信息化市场占有率最高、为国内400多家零售企业上马了信息化系统的北京长益科技公司总经理宋清认为:“我国百货业的信息应用开展还是非常早的,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展起来至今主要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是以销售为中心的阶段,重点是应用信息系统来掌握销售信息,进行销售业绩考核;第二是以库存为中心的阶段,重点是用信息系统管理库存增减变动;第三是以供应商关系和顾客关系管理为中心的阶段,即主要以合同结算为中心;而第四则发展到以营销和顾客为中心的阶段,比如一些优惠券、积分卡的应用等。”“不过从目前来看,大部分企业是停留在了第二个阶段;而只有不到30%的企业能够发展到第三阶段,比如沈阳中兴百货;至于真正上升到了第四阶段的则更是凤毛麟角,差不多只有北京翠微和西安世纪金花这两家。”

据了解,沈阳中兴和世纪金花都是以IBM i系列服务器作为后台,上马了长益的“商友”ERP系统。杨智俭表示:“中兴目前有1500多家供货商,而从每笔定单启动到最后结算中的每一步,都完全由计算机控制,从而保证了我们与供应商结款的准确及时,使我们得到了大批供货商的信任。现在,中兴的销售额和利润额平均每年以17.3%和22%的递增幅度增长。”而付镇昆则表示:“通过对会员进行档案管理、积分管理、专场管理,我们可以对会员的购买倾向性、喜好品牌、年龄段购买喜好等进行信息分析,不但大大降低了世纪金花进行会员管理的费用,还使会员数从最初的不到一万迅速上升到现在的超过五万,今年上半年会员创造的销售额达1.59亿元,占到全店销售的60%以上。”

谈及经验,付镇昆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上信息化之前千万不要以个人的主观想法为主,而一定要先参观、考察国内同类企业是怎样做的,在深入了解同行们的运作模式后再把精华之处综合到一起。”而从使用IBM i系列服务器中尝到了甜头的杨智俭则提醒同行一定不要忘记挑选一台稳定的后台服务器:“其实百货行业对服务器稳定性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它需要从早上一开门就运转直到晚上结账后,一旦机器出了故障,不但POS机收不了钱,还会影响到管理人员对进货等一系列情况的掌控。”

电子商务:第三条道路

国美、三联、东方家园……以新兴连锁业态现身的民间资本,正在纷纷搭建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而北京王府井、翠微大厦、杭州百大、上海商业老大新世界等传统百货业亦从各种角度探寻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机会。

11月16日,国内最大的IT产品网上营销平台搜易得宣布停止每年高达数千万元的自营业务,全力经营电子商城,同时彻底调整收费模式以吸引更多商户入驻。而百脑汇、海龙、太平洋等传统商家亦纷纷投入巨资,打造网上资讯站点,铺垫网上销售平台,探索“空中”与“地下”的结合路径。

今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最近一年在网上购买电脑、通讯产品、家电等3C产品的网民占全部网上购物者的53%。力图建造中国电子商务第一门户网站的中商网CEO雷赤峰透露:“在中商网近半年的运营中,IT数码产品的交易额是最高的。”颐高数码科技集团副总裁李登富明确表示:“在IT零售卖场利润越来越薄,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如今,只有电子商务才是IT零售业内的最后一块大蛋糕。”而搜易得总经理郭洪驰亦认为:“IT产品高质量、标准化的特性,将使其成为网络零售中的急先锋。从成本角度看,IT网上商城已经突破了传统卖场‘薄利润’的销售法则,未来发展空间不可限量。”有专家认为:“电子商务可能取代不了传统卖场,但传统卖场却一定会受到电子商务网站的强力冲击。”

乐观的销售数字支撑了IT网络商城的长期看好,也自然带来了诸多新力量的“押宝”进驻,竞争日益激烈。于是如何尽快抢夺到更多商户资源的入驻,便成为作为管理主体的IT零售网站们比拼的焦点。而这归根结底,也就是要看谁能够保证与供应商之间合理的分配利润,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后者获得的利益远大于在传统卖场处的利益,同时又不能以消费者的利益损失为代价。为此,有专家认为,IT零售网上商城与商户间应体现更多的合作,建立起资源、利益、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减少传统模式下的恶性竞争。

物流业的“独立”运动

近日,全球最大的国际快递巨头之―UPS(联合包裹)宣布,从今年年底至2005年底的一年内脱离中外运,开始“单飞”,直接掌控中国3个商业中心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

UPS与中国内地合作伙伴―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已经正式签署了相关协议。根据这份协议,UPS将向中外运支付1亿美元,完成23个城市的快递业务交接,从而获得这23个城市的国际快递业务直接控制权。

这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了,自去年TNT开始,已经有包括FEDEX在内的多家外资零售企业都向外界宣布了独立的消息。在即将开放的中国物流市场,外资物流企业为什么整体闹起了独立运动?

政策解禁,外资单飞

这不仅是外资物流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使然,更是由于外资物流企业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年,UPS、TNT、DHL、EXEL等公司通过与国内物流行业的老大中外运联姻而进入中国。几乎每一家进入中国的快递业巨头都希望通过傍上本地物流行业的老大而进入中国,一是由于政策的限制,二是外资流通企业都想通过与中国龙头企业的合作来弥补自己本地资源的匮乏。不过,在与国内企业的合作中,很多外资物流企业只能游离于主流业务之外,很难掌握到自己的命运。比如,中外运与外资企业的合作涉及的几乎都是快递业务。而在与中外运合作的几家大公司中,除了DHL,其他像UPS等公司的主要业务其实都在大宗的货物运输上。据业内一位专家透露,从全球领域看,货运的市场空间要大得多,快递只不过占其很小的一部分市场份额。而货运恰恰也是中外运的主业,在与中外运的合作中,这些合作者显然不敢太多涉足这些领域。

随着开放时间表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外资物流企业都面临一个新的抉择:一些当初由于政策和网络的限制,为了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而不得不绑定本地大佬企业的国外物流企业,在渗入中国市场多年并获得了一定的品牌认知度后,如今开始陆陆续续地选择另外一种更加独立的生存方式。

在独立出来之后,一些外资物流企业都开始更加大胆和自信地在中国布局。

与中外运分手之后, TNT的市场动作频繁。今年9月10日, TNT集团在上海举行了中国总部的揭幕仪式,并投资两亿欧元首次将快递、物流和直邮服务三大核心业务整合在一起,并通过同一个组织架构进行管理。稍后,TNT公司计划在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占地50亩,投资5000万元兴建空港物流基地,将这里建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快运中心,其中包括快件分发中心、货运和综合仓储中心。这一系列的措施,显然是TNT为日后抢占物流业“制高点”做好的精心准备。

对于TNT的选择,业内的普遍看法是独立利大于弊。因为TNT公司具有荷兰邮政集团的背景,有足够的财力在中国布点;就业务而言,TNT实际上是一家以货运而非快递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从中外运脱离出来后,TNT正好可以大施拳脚,经营他们原来所回避的一些货运领域的业务,从而直接与中外运形成竞争的关系。失去了依靠,但是却换来了更大的灵活性。因此,虽然分手对TNT的短期收益可能会产生一些影响,但是就长远的发展来看,TNT却在用分手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空间。

而那些仍然在与国内企业保持合作的外资物流企业,尽管还是一个合资的名分,但对中国市场的布局也并不含糊。去年, DHL除了宣布在中国市场新增巨额投资外,其全球总裁还频频访华,会见中国政府高层官员。

从“伴侣”到对手,从对手到盟友

不仅外资物流企业用独立换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国内的物流企业也在酝酿着独立运动。EMS从中国邮政独立出来运作的势头已经是隐约可见。目前,中国邮政和EMS正面临着最现实和最残酷的考验。一度作为邮政最大利润来源的EMS业务近年来已被逼入艰难作战的困局。在以30%的年平均速度增长的快递市场,EMS正在逐渐失去份额。

为了摆脱目前的困境,中国邮政已经表示了将会采取把EMS独立出来运做的举措,尽管中国邮政并没有正式确认这一消息,但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性很大,快递作为一种企业行为,赢利才是最关键的。而这种独立,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中国邮政意图让EMS“奋发图强”。因为,在多年的垄断经营之下,EMS变得严重缺乏竞争机能和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尽管拥有其他企业难以企及的网络优势,但是EMS的市场份额已经从1997年的97%,下降到了2002年的40%,而且还在呈现下降趋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推向市场有可能是增强EMS竞争力的唯一途径。

除了增加竞争力以外,独立出来运作EMS的发展前景也让业内人士更为看好。比如,EMS作为邮政的一块优良资产,上市的可能性会更大。此前,中国邮政也准备让其下属的中国邮政包裹服务公司上市。据了解,中国邮政包裹服务公司筹备上市的时候,德国邮政(DHL的母公司)曾透露,该公司有意购买其部分股份,而其他的一些跨国快递公司均表示了同样的意图。随着EMS的独立,邮政与外资和民营快递的对立关系也很有可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从“敌人到盟友”,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地位,这自然是中国邮政乐意看到的。

医药流通 百变图存

郑先生在医药流通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近日,他想找一些赚钱更快、赚钱更多的项目,于是他到处咨询,是做纯粹的第三方?还是做蕴涵着新概念元素的医药电子商务?

郑先生背靠的是一家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以致郑先生有重新布局或重做决策的实力。然而2004年7月下旬,在北京南二环附近一家宾馆里召开的一个中等规模的全国医药流通企业交流会上,来自河南郑州仟禧堂医药有限公司的宗兵和他的同行们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却是“不太好做”了。

民营抢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医药商业强调的是药品的特殊性、专营性以及国有主渠道的作用,导致我国的药品流通领域一直由国有企业垄断,在很大程度上,国有流通企业是靠国家政策保护生存下来的。然而,这一格局现在正在悄然改变,“原来的一些国有流通企业,都开始走向末路了”,而一些民营企业正在大张旗鼓地抢夺他们的饭碗。

“国有流通企业在垄断经营的情况下,虽然能保持很高的利润,但是直接导致资金回笼速度慢,有些资金甚至一两年内,领导都换了几轮了,还收不回来,而缺少现金的支持,这些流通企业很难再得到进一步发展”,宗兵指出了国有医药批发企业存在的弊端。

如果说原来的国有流通企业是靠垄断经营获取高额利润生存的话,那么像九州通这样的民营企业则是依靠加快资金周转率从生产厂商那里获得更大的返点而获取利润,而生产厂商也渐渐认可了这样的经营方式。但是,宗兵同时也指出,像这样的医药批发企业最初启动时需要大量的启动资金,一是要做大规模,另外则是提高资金周转率,而一般的国有流通企业很难一下子拿出那么多的钱。

据业内人士透露,九州通和华北制药集团成立的一家合资医药流通企业,只是经营华北和华中地区的部分业务,而最初的启动资金差不多就高达几千万元左右。靠着强大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经营理念,九州通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数量不断扩大,在全国范围内,供应商达到5000家,而下游的客户将近20000家。

既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也没有先进经营理念,一些国有的医药批发企业只能开始对自身渠道进行编整。以前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药品批发公司,可以从生产商那里直接拿货,而现在这些县市级的批发公司要么已经倒闭、难以为继,要么变成省一级批发公司的配送中转站。而省级的医药批发公司则通过收编县市级医药批发公司的方式试图做大规模,从而改变自身的境遇以求获得更大的发展。一些批零兼营的药品流通企业却干脆逐渐放弃批发业务,专门改做医药零售了。

郑州仟禧堂医药有限公司是一家原属于郑药股份的企业,以前以批发为主,兼做零售,而现在却变成了河南省最大的医药零售商。

由批发商改成零售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并不能使原有国有流通企业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拿业内人的话来说,这样的改变只是让他们得以“维持下去”。

寻找新契机

尽管是河南省最大的医药零售商,郑州仟禧堂的年均销售额也就1亿元左右,这在零售市场中,几乎占不到什么份额。而即使是全国最大的医药零售商,位于东北的成大方圆公司,去年尽管有将近10亿元的销售额,但在药品零售市场中,仍然是“连百分之几的份额都占不到”。国内医药零售业的规模并没有形成,零售商的规模也不大。在美国,前十名的零售商可以占到80%以上的份额。而在我国,85%的药品差不多都是通过医院这个渠道得以消化。零售药店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还需要寻找更多的发展途径。

一些大的零售商显然找到了更好的商机。随着药品连锁企业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一些原来只注重批发环节的生产厂商也越来越注重对零售终端的控制了。近期上游企业和终端结盟的现象此起彼伏,东盛药业、康恩贝等医药制造企业纷纷召集零售企业集会,以便加深对终端的控制。通常,生产厂商会把自己的新品广告投放到零售终端,派出自己的促销人员,而终端会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按照业内人士的分析,如果做得好的话,这部分收入的份额最保守也在20%以上,随着生产厂商对终端介入的逐渐升级,有专家预言,这部分收入的比例将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