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策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评估
[DOI]10.13939/ki.zgsc.2016.03.06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不断发展,经济环境也实现稳定进步,国内的证券投资基金也成为众多投资者所关注的金融工具之一。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提升,缺乏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估,进而不能准确地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应对风险的对策,从而影响到证券行业的稳定发展。对此,笔者可观分析了证券市场投资基金存在的风险,在对风险进行评估后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风险的策略,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对市场的影响。
1 证券投资基金的内涵
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可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在基金的运营过程中,主要是由发行方进行投资者资金的募集,之后由专业托管方(通常为商业银行)进行托管,并由基金的管理方进行运用与管理,主要面对的是债券、股票和期货等金融工具的投资。
2 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
2.1 宏观环境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的宏观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市场风险,即整个市场的波动不定使投资基金的不确定性增加而造成市场风险的原因大多来自于国家的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具体来说,宏观环境的风险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家在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办法中对投资对象以及组合的有规定说:证券基金投资的对象必须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发型的股票和国债,而且投资的组合必须按照国家规定比例。这样在遇到风险时,减持股票、国债的比例不能过大,这样基金抗风险水平也会进一步降低。第二,我国的证券市场环境十分封闭,这使整个市场面临的风险进一步扩大。与西方证券市场可以进行自由的证券基金投资相比,我国的证券投资市场则是封闭型的,投资人持有的基金种类较少而且也只能投资于本国市场,这时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动或者是步入熊市,那么基金风险也难以规避。第三,在我国用于应对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进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低。
2.2 微观运作风险
除了宏观市场环境会造成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之外,微观运作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一方面,进行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的投资人数量较多,在进行基金运作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委托给法人治理结构将基金资产进行运作,但是这些组织结构往往将对基金的保管和管理统一起来,缺乏独立性,这样的不规范结构会让基金管理者在进行投资时按照大股东或者是主管的意见投资,那么投资人的风险也会变得更加不可控制;另一方面,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信息的质量和实效性差,不能让投资者及时的接收到准确的基金资产净值等信息,这样投资人在运作基金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判断失误的情况,从而造成投资风险和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2.3 管理人风险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中的管理人风险主要是由管理人管理水平不高、选用的投资策略不当以及管理人的职业道德素养不高等造成的。我国的证券市场起步较晚,也属于新兴市场,市场中的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只是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但是却没有接受过良好的培训,专业素质能力不高,不能准确的应用专业知识高效的管理基金,这就使投资者的风险大大增加;管理人在对基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良好的投资策略,根据证券投资基金的特征合理选用投资策略,以便获取更大的收益。例如,稳健型基金投资于蓝筹股会降低风险,成长型基金投资于潜力股会确保投资回报等。但是目前管理人不能对基金类型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不能选测一个合适的投资策略,从而造成风险;由于管理人的择业道德素质低,他们会利用违规操作的方式对投资人的基金收益进行侵害,为投资者带来风险和巨额损失。
3 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3.1 风险评估
在明确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之后,为了更好地提出风险控制的策略,首先需要对不同的风险进行评估,明确其危害程度和特点,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在风险评估工作中,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井陉县进行评估后得出的只是一个参考值,虽然能够测算到影响基金投资收益的程度和造成风险的不定因素但是不能够评估出一个确定的数字。第二,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评估获得的结果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时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评估和校对,使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和稳定。第三,每一种股票基金都具有自身特点,因此采用的风险评估手段必须具有差异性,需要掌握风险变化的规律,避免经验主义错误。对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进行评估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特尔斐法,即采用信息调查的手段收集权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而对市场风险进行评估。第二,统计计量法,即运用计量学原理评估风险,并测算出基金的市场与非市场风险。第三,财务指标评估法,即从财务报表和市场价格情况的分析中获取信息,制定出一定的指标体系,接下来再利用参考值的比较对风险进行确定。第四,价格指标评估法,即选用多样性的技术分析指标进行组合分析,推断基金投资的现实变动,但是这种方法是忽略市场风险的,只是会指示介入市场的时机选择。
3.2 风险控制
3.2.1 完善投资组合
合理的投资组合和投资工具的选择是控制证券基金风险的有效手段,因此为了更好的防控风险和保障投资收益的稳定获得,必须完善投资组合,并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投资工具,调控资产比例。我国目前有三类投资工具分别是期货、债券和股票,基金管理者可以根据投资需要和期望收益选用恰当的投资工具,基金管理者为了获取较为平稳的投资收益可以选择股票以及债券,债券在二者的组合中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之间是比较恰当的,当然管理者可以从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分析调控债券持有的比例。就安全和流通情况而言,上市企业尤其是国有上市大型企业的债券以及国库券没有风险,可以在顾及债券流通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比例,这样不仅能够维护基金的安全,减少风险,还能够让投资者获得稳定收益。在债券和股票的投资组合中,股票的持有比例控制在50%~80%较为恰当,按照投资策略来分析的话,投资选用上市股票能够确保证券投资基金收益,还能够防范和控制风险。基金管理者为了保证投资组合的合理性需要选用恰当的投资策略和组合,那么在确定投资策略及组合的时候必须征求和考虑到投资者的需求。投资者对于证券基金风险更多考虑的是收益回报、通胀风险以及投资风险,因此基金管理人员需要对以上几种风险进行考量,在确定投资组合的过程中务必考虑到投资的安全、稳定的收益回报、分散投资和投资套现。
3.2.2 加强利益协调
在控制证券投资基金风险过程中,基金监管需要承担起重要责任,采用有效的投资基金监管手段对基金的运作管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加强利益协调工作,确保基金的安全稳定运行。证券投资基金监管需要提高对利益协调工作的重视程度,将投资者利益的获得作为主要目标和工作原则。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集合投资方式,可以实现投资者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其优势在于通过基金管理者对基金的合理投资与管理来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在这一过程中基金管理者具有运作资产的权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基金管理机构需要保证自身利益,再加上基金受益者和管理者是有利益上的冲突和碰撞的,因而利益协调和合理控制基金管理者的权利显得十分重要。当投资者将基金委托给证券投资基金机构后对基金管理者的监控力度就会大大降低,那么当二者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后,基金监管机构需要将保护投资者的收益作为工作原则,运用法律手段保证受托人能够履行职责,使基金收益人的权益不受侵害。另外,证券投资基金在将大量的公众储蓄聚集起来后对其进行集中管理,这些巨额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证券市场的发展,管子到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那么更大程度的突出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显得更加重要。因而,我国需要不遗余力的完善和优化基金监管体系,进一步确保利益协调,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
3.2.3 加强法制管理
证券投资基金的法制建设是控制风险的有力保障,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基金管理法律法规能够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行为进行约束,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从而降低风险。加强法制管理控制投资基金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借鉴国外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和法律建设经验,建立起一套完善带有中国特色的基金法律系统,除了对原有的法律发挥进行补充和完善之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证券投资基金法。在对投资基金法律体系进行设计时要强调建立相互制约平衡的机制,将基金管理和托管分离开来,有效维护投资者的利益,进一步消除非法挪用基金的风险。第二,建立基金评估考核制度,对基金信息的披露进行监督,将风险和回报作为基金评估考核的标准,使基金风险评估更为准确。第三,完善和优化基金治理机制,合理地进行内部控制,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进一步减少基金管理者的成本支出,使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第四,证监会通过现场检查和实时资料分析的方式对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进行有效把控,并且要严格执法,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基金运作的健康发展,有效防范政权投资基金风险。
4 结 论
证券投资基金是证券市场上投资人用来投资和获取收益的金融产品,其收益会受到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影响,只有全面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和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才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者的风险,确保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维护我国的经济环境安全。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完善投资组合、加强利益协调和法治管理等措施能够降低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确保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王力.浅谈证券投资基金监管体系的构建措施[J].财贸研究,2012,23(11):92-95.
[2]王文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证券市场研究,2013,5(18):20-24.
[3]田良辉.中国证券市场风险特征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J].证券投资实务,2014,44(9):54-58.
[4]魏杨.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的评价和规避策略[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25(36):82-86.
关键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担保;风险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第28条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融资渠道。但是地方政府为响应积极的财政政策或为发展地方经济,都有大量的资金需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以让地方政府绕开现行体制与政策障碍,实现市场化融资的目的。它指的是在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下设立,通过一定的注资形式,依照相关法律成立的用于支持地方公共建设项目融资的企业或事业法人,一般以项目经营收入、所建设施收费或者地方财政资金等作为还款来源,以政府信用作为担保(显性或者隐性)。
一、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的必然性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产生有理论基础:1、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由于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充分、外部性和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通过征税筹集资金继而向公民提供市场自身无法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无疑是政府的基本职能。2、由地方政府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最有效率。地方政府由于更贴近居民而具有信息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管辖区域公民的要求,取得资源配置的最好效果。因此,区域性公共产品决策应该在地方政府部门进行而非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理论解释是一般解释,适用于于各个国家。由于各国经济发展、制度建设有特殊性,因此我国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理论解释之外的现实动因。1、中央和地方事权与财权严重不匹配所造成的矛盾。财政分税制改革之后,一方面财政收入逐渐向中央集中,地方财政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另一方面事权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却逐渐下放,导致地方支出责任和支出能力之间存在巨大的缺口。2、现行官员考核机制不合理。我国现行官员的考核中GDP是官方衡量官员政绩的重要经济指标。在任期和地方财政受约束的条件下,要想获得巨大的投资资金以发展经济,成立融资平台向银行借贷是办法之一。3、稳定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2008年,我国提出4万亿元刺激内需的计划,因而地方政府组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掘新的融资渠道,以满足项目建设的资金需求。可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危机时期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
二、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分析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风险主要表现如下:
1、融资平台公司的设立、运作不规范,造成资源的浪费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符合风险收益要求的投融资主体。融资平台公司注册资金和项目资金大都不实。主要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不足,拿不出更多的资金作公司的注册资金和项目资本金。受地方政府财力的限制,融资平台的层级越低,其资质状况越差,潜在的风险越大。设立、运作不规范的融资平台导致的直接后果即是资源被占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2、地方财政风险增加,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的可能性加大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主渠道是银行信贷。2008年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优先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财政信用与政府担保作为归还贷款的保障。当融资平台项目运行出现资金问题时,地方政府需要启用财政收入偿还贷款。而地方政府的担保承诺往往缺乏实质性内容及约束。地方政府换届后,下一届政府极有可能以种种借口拒付这部分贷款,从而形成银行体系呆坏账,财政风险将向金融风险转移。
3、融资平台项目特点制约货币政策调整的空间和效果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项目很多是大型中长期基础设施项目,其贷款期限较长。这一特点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调整:若为抑制经济过热大幅度降低信贷规模,将导致大批平台项目中后期因缺乏资金被搁置,造成资源浪费;若保证这些项目的持续资金需求,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信贷规模会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宏观调控效果。
4、挤压民营经济的生存空间,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在较长的建设期内银行信贷不得不持续投向这一领域,否则一旦项目搁置,前期贷款也将无法收回。在经济回升后,宏观调控的方向将改变,银行信贷的规模会得到控制。在信贷资源受限的情形下,民营经济、新兴行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等国家极力鼓励的行业和产业的信贷需求会被挤压,会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防范措施
鉴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在地方城市化建设和应对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其潜在的风险状况,应当在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1、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拓宽政府融资渠道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现状是,地方政府合法融资渠道不畅,地方政府只能试图用金融手段来替代本应由财政手段发挥的功能。而我国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难直接导致政府融资平台的规模过大。从长期来看,借鉴国际经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易于监管、更为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券,将隐性债务显性化,是化解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2、吸收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过快,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风险敞口大。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投资领域融资渠道受限,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巨大,所以在建立规范化和市场化的地方政府融资渠道的同时可以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一方面能解决一部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对民间资本流向起引导作用,发挥民间资本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3、提高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透明度
应提高融资平台和地方政府的负债透明度,推动当前地方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所形成的隐形负债向及时公开披露的合规的显性负债转变,将预算和直接债务之外的财政信息公布于众。主管部门要主动、及时地公开披露融资平台负债情况,使银行可以客观地分析政府的信用状况及举债能力,合理确定授信总规模。例如,建立有效的地方债务信息系统,实现投融资平台财务信息公开化。
4、加强监管,强调财政金融监管层之间的沟通协调
鉴于银行贷款目前是政府融资平台企业主要的融资渠道,金融机构应实施更为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加强贷前审查、贷中管理及贷后跟踪,包括项目资本投向效益成果的深入分析,密切关注各级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偿债能力等,以监控贷款风险和系统风险。监管部门要强化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风险监控机制,提高融资平台的信息透明度。
结论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拓展了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融资渠道,在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融资平台信贷资金财政化和财政风险金融化矛盾日益突出,开始成为威胁银行业健康发展和国家财政金融稳定的重大隐患。为促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规范化运作,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是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吸引民间投资进入政府投资领域,以减少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依赖;二是通过提高政府融资平台的透明度、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以监管和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
参考文献
[1] 唐洋军:《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国外模式与中国之道》,《上海金融》,2011年第3期。
[关键词]证券;资产管理;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76-02
资产管理业务主要是指证券公司委托资产管理的业务,该项业务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可是我们在此同时还是要充分地认识到这其中主要的风险,通过对突发的意外事件风险、非市场与市场风险、收承诺的风险、人才缺乏的风险、业务手段的风险、利益冲突的风险、混业经营的风险等主要的风险分析,并且制定出一套建立了有效的风险控制的组织,一套配套完善的管理和咨询业务,建立具有高层次、专业化业务服务水平的队伍,将委托业务的操作流程不断进行规范,在委托理财收费方式上不断完善,建立一个危机管理的体系,鼓励和提倡业务的创新等能够化解风险的相关对策。
1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及其风险问题
1.1资产管理业务的风险问题
(1)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部门的业务的混业经营风险。虽然我国的证监会已经了关于规范有关证券公司受到委托投资的管理业务通知,其中强调受到委托的投资管理业务应当与自营的业务以及相关投资行业务达到“资金、人员、机构”的三分开,同时业务部门相互之间需要设置一道防火墙,以保证各项业务独立,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及维护客户的利益。可是大多数的证券公司很难做到绝对分离。有的证券公司在人员安排和组织机构上虽然可以勉强办到,但在投资的操作问题上还是很难真正做到;有的证券公司由于人手不足,连组织、人员都没有分开,就更谈不上去将投资和操作分开了。用委托的资产去购买证券公司所负责承销的相关证券存货,再联合自营的账户资金去进行股票的买卖,甚至把自营和受托管理的资产混淆在一起,产生对冲操作,用客户账户的高买低卖,来实现自营账户的低买高卖,赚取利益,这样的现象常常发生。
(2)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风险。客户对证券公司的信任度其实并不高,所以,通常委托理财的合同签订期限都比较短,一般客户委托合同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或半年,证券公司运作的难度很大,它与投资者很难建立起一个稳定而持久的业务关系。资本市场的整体系统有较大的风险,投资的品种单调且缺乏有效的避险机制,证券公司难以制订出一个周密、稳健的投资计划,并且要在很短的时间里收获良好回报,同样也不容易办到。证券公司容易产生出急功近利的一些行为,不仅不能够取得比较稳定的回报,还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如果一到期,资金就会运作不佳,难以回赎,产生客户的挤兑,致使证券公司的资金链发生断裂与信用危机。
1.2资产管理业务风险控制问题
(1)风险控制机制问题。从风险的控制机制上来看,资产的管理业务还缺乏一定的市场风险相关控制机制。对业务发展不规范的情况,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存在一定的控制风险。一些证券公司还处于对操作便利的考虑,把资产的管理业务和自营业务相混合操作,或者是采取实质上混合性的操作。即便没有这样操作,资产管理的部门和自营部门都是受到同一个领导的管理,操作的独立性仍旧非常的弱。对于市场的风险认识和确定及对于市场的风险进行适当调整的决定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系统、客观的市场评估风险指标体系,会造成风险的评估和识别不完整。对市场的风险缺乏很准确的评估手段和工具,就会造成评估的结果缺乏精确性和科学性。
(2)外部风险控制问题。从外部的风险控制问题上来看,证券公司缺少一定的定量标准设置。对于资产的管理业务和银行有相类似的处理。资产的管理业务委托就相当于我们国有银行的存款吸收,对委托的资金投资运作就相当于是银行里的贷款业务。为了能够防范银行的业务风险,我国的《巴塞尔协议》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也做了详尽、全面的定量标准指定。但是对于证券公司就很少像银行的监管那样有相应的定量指标作为判定,因此也就少了一份降低资产的管理业务风险硬性的约束。
2我国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风险控制应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我国的证券公司在资产的风险管理控制上还应当遵循一个合理有效的原则,这样能为风险控制提供有效、可靠的保障。其中包括全面性和系统性的风险控制原则;权威和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则:如空间隔离的原则和合法性的原则等。
3我国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风险应对措施分析
3.1管理咨询业务完善配套
财务顾问的服务不仅是向投资银行的业务服务,还能够通过咨询和建议等相关的增值服务来推动资产的管理业务发展并降低风险。咨询服务能够对客户和股民进行投资教育,帮投资人树立一个理性投资的观念,从而提高公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发潜在的客户,推动已有的业务发展。
加强同上市公司合作,除了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去做好传统的财务顾问、兼并收购、增资配股等业务外,还能够开拓公司的相互持股,委托业务发展。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运用效率,使得投资顾问、财务顾问、咨询等业务和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相互结合在了一起,全面、有效地为资产的管理委托客户提供周到服务,只要这些配套的业务做好了,就能有效化解掉每个环节风险指数,进而保障客户利益,最后赢取客户信任,使得委托理财的业务得到深入持久发展。
3.2建立有效的控制风险内部组织机构
主要是改变以前的风险控制方式,改变事后控制和外部的控制等落后局面,而加强内部的控制和事前的控制。以前的控制风险是要等到风险已经产生了,待证监会去检查以后或客户投诉后,才由证监会去进行监管并处罚,证券公司内部的自我风险控制机制还是较弱。
加强证券公司的主动控制措施还包括完善法人制度,去实施加强证券公司对子公司监控和管理的力度,建立一个风险管理的委员会,对于开拓新业务或新的投资品种相应的风险要有具体化的解决办法。证券公司设置各部门间的防火墙,真正做到“三分开”。各地的派出机构和证监会要在证券公司的业务报表检查和内部机构的设置以及委托审计师去进行审计等各方面发挥出切实督促实现“三分开”的作用。
3.3选择合理的风险模型
对于风险定义的不同,风险分析方法和测量的方法也就不同。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是指客户对于资产管理的结果产生的任何变化,或者是实际的客户资产管理跟期望客户的资产管理间的离差。该定义的特点就是:
第一,所谓的“风险”,就是指客户对于资产管理(收益率或管理收益)的变化情况;第二,风险是指客户对资产管理“负变化”的可能性;第三,风险指的就是“变化”,没有了变化也就没有了风险,正变化就是收益,负变化就是损失;第四,从概念的角度来说,风险就是一个存在的预期值,但是预期风险值是谁都不知道的,所以只能够用事后的、已经发生了的客户的资产管理均值来代替预期的值,用过去的、已经发生了的客户的资产管理和过去平均的客户资产管理间的平均离差来代替未来也许会发生的变化;第五,风险指的是一个“预期”的概念,它是预期的客户资产管理变化,或是实际的客户资产管理和预期的客户资产管理间的离差。换一句话说,理论上的风险就是一个预期的值,但实际上的风险却是一个实际的值。所以在风险概念及定义间都有偏离。按这个概念来看,测量风险的那个指标就是事后客户的资产管理变化间的标准差,和马克维茨提出的风险的概念完全一样。
3.4建立高层次、专业化的一支服务队伍
所谓资产管理的实质就是资产的收益的最大化。高回报、高收益是进行资产管理最核心的内容。这些依赖于有丰富投资经验和专业知识、技巧的那些专家,依赖于专家们丰富的经验及敏锐的事物判断能力,只有依靠人才才能够选择到最佳的投资领域及投资品种。所以,证券公司应当加强投资人才培养,努力发展出一支专业业务研发队伍。通过全方位的企业流程再造、风险转移、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等多项工作,就能够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能够强化风险的管理意识。全面、有效地管理和监控相关风险,以达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
对于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身而言,只要通过细致研究、深入调研以及数量化的模型使用,就可以提高进行投资的能力,并同时提升收益水平。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经济就注定要在更大范围内及更深的层次上去和世界经济相互融为一体,我国的证券业同样也将面临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风险。目前的股市下跌情况使得市场的积聚风险得到了释放,市场的运行逐渐趋于了理性。但是证券公司在资产管理的业务上还是出现了大规模、大面积的亏损,甚至还引发了生存的危机,这些都暴露出了证券公司他们在资产的管理业务当中对风险的控制机制还不够完善,还很脆弱。在这当中,证券公司的规模过度扩张也是成为了引发风险发生最直接的原因。希望笔者的分析和对策能够提供一些风险管理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胡关金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郜元兴,朱喜安,等证券市场风险度量方法的分析与评价[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5(3):105-108
海外投资的条约保护:规则、案例与对策
反倾销和反补贴协定中损害确定的条约解释
中国—东盟的金融合作:需求、领域及策略
欧盟双边投资协定“负面清单”及中欧谈判展望
中非经贸合作区:对非投资合作新模式
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铁矿的困境与出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光明大道”相互对接的思考
关于支持辽宁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思考
贸易融资资产证券化刍议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回顾与展望
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绩效分析与思考
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经济“新常态”与我国对外投资取向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对外投资的发展
“新常态”下全球经济再平衡的新动力
铁矿石进口贸易金融业务的风险分析与防范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运营空间及竞争力分析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一带一路”
国际资本循环中的中国经济“新常态”
国际经贸与外国人超国民待遇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对银行研判国别风险的启示
中国企业投资南非大有可为
我国与中东欧国家汽车产业合作潜力与模式
成功投资法国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
境外资源类项目投资的风险分析
储备债务系数在国别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船舶企业困境探析
我国“负面清单”管理的实践与建议
美国双边投资协定“负面清单”及中美谈判展望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几内亚湾能源投资环境与风险应对
中俄能源合作:问题与前景
“新常态”下加快沿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
企业研发机构投资荷兰的优惠政策与案例展示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国际投资“新常态”下中国直接投资法律框架的重构
美国国家安全审查机制对跨国并购的影响
我国企业对非洲投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丝绸之路”战略中金融支持体系安排的探讨
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特征与问题
走势分化的世界经济形势与货币政策
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的策略选择
中国企业投资拉美:情势复杂、机遇难得
我国对拉美直接投资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建议
中国对非洲投资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展望
跨境担保:银行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利器
一、现阶段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借款人风险是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1、借款人还贷能力。消费信贷的贷前调查要涉及对贷款申请人还款能力的评价,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容易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
2、借款人信用,即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它取决于借款人的品质。在消费信贷过程中,各种恶意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目前判断消费者信用主要依靠申请人自己提供的有关收入证明材料,但是我国居民收入的透明度低,这种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怀疑。在缺少个人信用制度的情况下,在银行有存款或信用卡的客户还好,银行多少掌握一些比较可靠的信息,对于其他的消费者,银行则无从了解消费者的道德品质、历史状况:对借款人的个人收入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预测;对消费者的还款能力也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这必然加大了消费信贷的风险。
目录一、我国目前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
二、我国目前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1、借款人风险是消费信贷业务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2、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陈旧、僵化,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3、消费信贷市场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三、商业银行消费信贷存在问题的对策
1、对借款人风险的防范
2、改革商业银行管理体制,强化风险防范措施
3、加强对消费信贷市场的各种配套政策、措施的完善
参考资料1、曹子娟,《消费信贷:在规范中健康发展》,《中国金融》,2003年第15期。
2、中国农业银行广东省分行课题组,《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战略思考》,《中国金融》,2003年第15期。
3、何爱武;孙海波,《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其对策》,《中国金融》,2003年第15期。
4、江影,《试论当前发展消费信贷的难点及对策》,《福建金融》,2003年第04期。
5、王军,《消费信贷中个人信用评估指标的设立》,《农村金融研究》,2001年第10期。
6、何爱武;孙海波,《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风险分析及其对策》,《金融与保险》,2003年第08期。
7、邓雁蓉,《消费信贷的市场走势及竞争对策》,《农村金融研究》,2001年第12期。
8、赵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途径》,《农村金融研究》,2003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