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课程体系

阅读课程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课程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课程体系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激励机制;机构;原则;教师评价;课程管理者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157-02

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是利用现有的可行的评价技术、标准,在教师和学生的相互评价基础上,对基础音乐课程效果给予价值上的鉴定与评判。它以基础音乐教育价值观为标准,对基础音乐教学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进行课程效果的评价。它要求对音乐教育和音乐课程做知、情、意多方面的考察。基础音乐教学评价是以音乐教学领域为对象,它涉及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如:音乐教学与社会家庭、音乐教学与美学、心理学,音乐教学与美育、德育、智育、体育,以及音乐教学体系、音乐教学目标、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方法等。而我们所提到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是以基础音乐课程为基本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对教材的内容、学生的音乐素质,音乐才能及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形成给以价值上的判断;对基础音乐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监督和评价。我国现阶段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是依据《新标准》的价值、理念、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基础音乐课程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对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的综合化,主体的多元化,手段的多样化;音乐课程评价的过程全息化、人性化;音乐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方法实证化、个性化;学校管理部门对音乐教师的评价综合化、常规化;教育领导部门对学校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制度化、系统化,最终构建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完善、学生不断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学校不断改革、以达到音乐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激励机制,再加上对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的认识不足,学习音乐被当作机械的技能训练,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还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教师的教学和监督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导向及激励作用,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

一、建立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的组织机构,推动各项任务的完成

(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以及各相关部门应该成立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并且结合学校基础音乐教师负责制定详细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工作方案,指导学校的课程评价工作,监控基础音乐课程评价过程,提高课程评价质量,促进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的构建。

(二)学校成立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工作委员会,作为本校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工作的领导和仲裁机构。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年级组长、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采取校长负责制,公平合理的构建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

(三)每班都要成立班级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小组,由班主任和基础音乐任教师组成,通过对基础音乐课程方案的运用,组织全班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建立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基本原则,促进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科学完成

(一)科学性原则: 遵循基础音乐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基础音乐课程实施评价。努力获取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的全面信息,关注教师对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和建议,扩大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涵盖面。评价和测试要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区别度,保证评价准确、客观、公正。

(二)多元化原则: 突出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和评价功能的激励性,既要重视课程的科学性、多元性评价,又要重视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多方面的要求,注重基础音乐课程的创新内容和实践内容。

(三)互动化原则:改变传统的由教师单一评价基础音乐课程的现状,加强学生对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使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营造民主、平等、理解、合作的学校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氛围。

(四)制度化原则:必须完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加强基础音乐课程方法、制度建设,力求评价工作的实效和科学化。

(五)整体性原则:评价不仅仅包括基础音乐课程本身,评价必须对中小学生的基础音乐学习、教师的基础音乐教学、基础音乐课程管理工作与涵盖基础音乐学习各个层面和音乐教学各个领域进行整体、全面、全方位的评价。要注重基础音乐能力的整体发展。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中应重视对学生基础音乐能力的整体评价,不能从某一单项课程技能去评价学生。评价要从整体出发,看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看学生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发展是否全面和谐,语言能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能力、交往能力都应在评价范围内。

(六)其他监督制度建设:建立公示制度;建立申诉和举报制度;建立诚信制度;建立监控制度。

三、建立全面的、科学的、有机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

(一)促进全面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

基础音乐课程的评价不能仅仅包括对基础音乐教材的评价,还应该包括对基础音乐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基础音乐师资力量的评价;强调学生、教师、音乐课程管理者等多元主体,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主动参与基础音乐课程评价。

(二)完善科学化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

转变 “重专业性、轻综合性”、“重分数,轻实践”、“重技能轻审美”等传统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观念,科学化的进行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同时要把基础音乐教师的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基础音乐课程科研和教研活动纳入到基础音乐课程评价范围之内,如:基础音乐学习课标、基础音乐教学计划、基础音乐课程教学方法、基础音乐教研教改等等,把每一个基础音乐课程教学环节科学地纳入到基础音乐课程范围之内,扩大基础音乐课程评价的内容,全面的、科学的对基础音乐课程进行评价。

(三)建立基础音乐教师评价制度,扩展基础音乐课程评价制度体系的范围

1.改变过去以“学生、学业、成绩”论基础音乐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基础音乐评价方法,建立促进基础音乐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基础音乐教师进行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考评,突出基础音乐教师对基础音乐课程的理解、教学方法的评价,既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来评价基础音乐教师的工作业绩,还要关注基础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

2.主张用“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相结合的基础音乐课程评价方式来提高基础教师音乐教育教学水平。重视基础音乐教师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教师通过自评查找基础音乐课程教学的问题所在,经过自我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不断提高。

(四)构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与课程管理者相互发展的评价体系

1.加强基础音乐课程管理部门与学校领导对基础音乐教育功能、师资与基础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课程管理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在民主参与、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的原则下管理基础音乐课程。

2.周期性地对基础音乐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根据信息资料反馈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计划,改善基础音乐教育办学条件;充分开发和利用基础音乐课程资源,形成促进学生、教师、课程共同发展的评价制度。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第2篇

本课题为河北传媒学院科研课题,课题编号为201408

引言:

基于多媒体网络下的外语教学与传统的外语教学相比有着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是信息社会所要求的培养具有高水平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为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的特点

英语阅读课程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能力及问题的思辨能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知识。而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阅读课程教学新模式正合乎这一要求,不仅使课堂知识丰富,融入鲜活的动力,还可以为学生的课余生活添姿加彩,提供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

1. 英语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共享性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语言和文化素材

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及学生手中的资料只是一本阅读教程而已。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源于所使用的教材,其知识面是非常狭窄、有限的。教材得不到及时更换,其内容存在着陈旧、过时性。比如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英语阅读教材有关美国政治经济的措施还停留在克林顿时期,如果没有现代的网络资源是很难凭靠教师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去更新为现代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相关内容的。

如今,正是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及共享性不仅为教师授课提供了广泛的语言与文化素材,同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了新的途径。

2.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显示出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与多彩性

传统的英语阅读课程教学,学生课前预习的内容、教师课堂上所所授的知识及学生课后的作业完成都离不开教材中所涉及到的有限内容;而现代化英语阅读教学过程尽管大体上也可分为三个部分: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网络相结合,课后巩固、拓展练习,但其所涉及的语言知识与素材却不可同日而语。

1) 课前预习

阅读课前,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3-5人为一组,给他们设定不同的阅读

任务,要求他们从网上搜寻与即将所学主题相关的资料,并把其做成PPT,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这样,在多媒体网络环境的帮助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得阅读过程更有趣味,阅读效果更好。

2)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扩展学生的阅读知识面

把课堂教学和网络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例如,A Hand to Hold 这篇文章中出现了美国总统林肯在葛底斯堡演讲的一句话:“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教师把和这句话相关的网站提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本文会涉及到这句话,其意义是什么。这样以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课外知识,提高了阅读效果。

3)课后巩固、拓展练习

在阅读教学后,让学生自主找寻感兴趣的英语文章进行拓展式阅读。通过在线网络阅读,要求学生写出文章摘要、个人观点、所学到的语言文化或知识点。使得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某个问题的理解,积极建构话题或评论,形成自已的见解,从而拓宽个人的视野。

同时,借助多媒体网络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将书面知识转化为视频教学、听力教学与网络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在授课过程中既有足够的语言知识的输入,也有师生间、生生间互动性的练习,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还有助于其思辨能力的提高。

二、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 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理论依据

现代阅读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交流的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认知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阅读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变化。新的阅读教学充分利用了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这既有利于教师批注学生的阅读练习,又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网络环境下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设计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指导学生利用英语图书资料和英语网站获取有用信息与资料

英语课外阅读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还可以涉猎题材广泛的各类读物,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并增强对文章的鉴赏力。

教师可以把“新闻阅读”、“文化背景”、“名言谚语”、“微英语”、“有趣单词卡片”“双语阅读”等信息资料通过QQ这一平台传输给学生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语言教学充分融于文化教学中。

2)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结合

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网络自主学习结合模式是“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把小视频、图片、音频等制作于课件中,等同于将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实用、前沿的语言文化知识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及时更新阅读材料,通过互动平台直接输送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触摸到原汁原味的地地道道的英语。不仅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立体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发地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训练。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阅读与写作; 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57-02

引言

自我国入世以来,外语专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职外语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但高职外语教育的改革要比其他工科类高职专业难度大。原因有二,其一,外语类课程评价体系较为抽象,考核很难量化;其二,语言作为工具的特点在高等职业院校则更为突出,本科院校的语言专业多以语言文学类为主,若高职外语专业教育照搬照抄本科类院校的做法则更加无法体现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那么高职外语教育尤其是英语专业该怎么做呢?

课程整合可以说是高等职业教育其他专业所普遍认可的方法之一了。那么课程整合又是否能够适用于较为抽象的高职英语专业呢?

1 什么是课程整合

“整合”一词在我国科学界和哲学界创用,以对译英美科学界和哲学界中的术语“integrate”。整合(integration)在英语中首先是一个普通词,主要含义是综合、融合、集成、成为整体、一体化等。最早将“整合”作为专门术语使用的是英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62年出版的《第一原理》)[1]。实质上,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相应地,我们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

课程整合,即课程综合化,是指以形成学生的复合型、创新性知识结构为目标,进行系统设计与协调整合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中的各组成要素的一系列动态优化过程。内容包括课程目标的综合化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目标和过程的统一对学科分化和课程分科的超越但不排除学科特性或专业性不仅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综合,也是学生知识结构、思维结构和价值观念的综合。

严格地说,课程综合化是20世纪尤其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高等教育领域在现代高等教育观、科学发展观和认知心理学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潮流。但事实上,其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由于工业化发展对人提出新的要求,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最先分别提出教学的“统觉整合”和“心理机能整合论”,可谓是课程综合化之开端。美国于20世纪初大力推进整合课程,使课程综合化日渐强劲。随着新科技革命兴起,知识总量的激增和水平提高,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此“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不断涌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课程综合化热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等学校课程的综合化改革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林致诚、刘少雪认为当今高等学校课程综合化改革,主要有三种模式通识教育模式、跨学科研究项目模式和学科重组模式。

笔者认为,英语阅读与英语写作的课程整合属于第三种模式。其一,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都属于同一学科下的不同课程。其二,英语阅读与英语写作的整合属学科内课程的调整。

理论上,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的内涵指的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是指,考虑到各门原来相互分裂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而广义的课程整合是指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等)、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课程整合正是适应了高职英语改革的特点下面就高职英语阅读与写作的特点来探究这两门课程的整合是否可行。

2 高职英语阅读与写作的特点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听、读为输入(input),说、写为输出(output)。然而,在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或公共英语专业教学中,阅读往往比写作更受重视。而高职高专类院校则是完全照搬本科类院校的做法,无法体现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读、写基本技能的专项培养。那么高职英语阅读与写作各有什么特点呢?

先看阅读:传统的观点认为,阅读是单纯自上而下的、线性的、逐字逐句的现象,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和读者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新的阅读研究理论认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自始至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码、加工和处理。而且它是一种有创造意义的行为[2]。

而高职的英语阅读又不同于本科的英语阅读。首先,高职英语专业是依据区域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按照技术的服务岗位或对象设置的,突出应用性;而本科英语专业则强调专业对社会需求的广泛应用性,突出基础性和理论研究性。因此,高职英语专业的名称大多为: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应用英语等。而本科英语专业的名称大多为英语语言文学。其次,高职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宽基础、活模块设置,不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单一课程学科的系统性,体现技能优先;而本科英语专业则按照厚基础、宽口径设置课程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单一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因此,高职英语专业和本科英语专业有着本质的差别。

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商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内容倾向于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国际贸易书信、合同、各类商业通函、常用会务文书及给类单据等等。

再看写作:写作,作为一种语言的基本技能与听、说、读一样是语言学习的有效途径。正如Bruinsma和Nieuwenhuis(转自Rilaarsdam.Bergh和Couzqn.1996)所述,写作已经在社会文化生活中起着具有创新并有表现力的沟通作用。而写作能力非自然习得(naturally acquired),而是学校或其他环境中的文化传承(culturally transmitted),写作是必须通过实践学会的技能Grabe&Kaplan,1996:6)。母语写作是这样,外语写作尤其如此。

高职英语专业的写作又不同于本科英语专业。高职英语专业的写作专业性强,既要求语言准确、规范,又要附和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如商务英语专业写作中的询盘、报盘、各类外贸单证的书写;旅游英语专业写作中景点讲解词的撰写;应用英语专业写作中科技术语的使用和规范等。这些都同本科英语专业写作所要求的修辞格的使用,用词的“美”存在很大的差异。

3 高职英语阅读课程与写作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阅读和写作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曾写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可见只有通过写作这种输出的方式才能使人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更加使写出的作品更加充实,更加跃然纸上。事实上,写作也绝不是结构主义语言教学理论者所认为的简单记录口头语言的工具,而是一个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复杂过程,是一种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2]。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阅读和写作是共享人类某些思维活动的认知过程。伊斯特伍德(Eisterhold)认为 “一个领域内的改善会导致另一个领域内的改善”[3]。更具体地说,写作实际上是模拟阅读的过程而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因为在写作过程中,写作者必须从读者的角度考虑整篇文章的布局以及选材,身兼读者和作者两种职能;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预测、揣摩写作者的意图,身体力行地扮演写作者的角色[4]。

斯万恩(Swain)提出输出理论假设[5]:在输出的过程之中,二语学习者需要运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及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发现什么语言知识他们已经会了,什么语言知识还需要继续学习。这样能促使他们有意识地认识到自己语言学习的不足,并留意其语言知识结构中缺乏的东西,进行选择性的输入。因此,写作能让学习者发现自己想表达和能表达的能力之间的差距,从而刺激其进行选择性阅读。

毋庸质疑,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是好方法。读和写是辩证统一的。笔者认为阅读和写作相互作用,又相对独立。写作不仅受阅读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读。因此,可见英语阅读和英语写作这两门课程的课程整合存在理论基础的。

结合高职英语专业不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单一课程学科的系统性,体现技能优先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英语阅读课程和写作课程的整合是可行的。下面,将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涉外经济、商贸业务及对外经济合作经营等行业的外贸业务工作人员。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外贸业务员、外贸助理等。传统的商务英语专业的阅读课程大多以阅读商务、经济类文章为主,旨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商贸知识,扩大专业认知面。阅读教学只是“旧瓶装新酒”,教学模式几乎照搬本科英语阅读课程,教学效果收效有限,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更是有限。传统的商务英语写作教学则是以商务文书的格式、专业术语的识记为重点。造成学生对商务信函、单证的格式了如指掌,但让其回信、填单则漏洞百出。

将商务英语阅读和商务英语写作这两门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商务英语阅读与写作,就可以避免上文中所提到的诸多弊端。先读后写,以商务英语报盘为例,若将若干份报盘发给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每一份报盘中所不理解的内容。小组内无法解决的内容交由教师解答。然后将若干份虚拟报盘任务发给学生让学生仿写。这样就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写作和阅读是语言学习者需要掌握的两项重要的技巧,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又相对独立。只有发挥彼此的长处,才能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阅读可以提高学习者对自己语言兴趣,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写作;通过写作学习语篇知识和写作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篇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其阅读能力;通过评判他人的文章能提高学习者批判性阅读的能力。因此,在高等职业院校英语专业开展阅读与写作的课程整合更具意义。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的跨专业性较强如商务英语、应用英语等,这样就更加能够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更有针对性地去写作。

参考文献:

[1] (英)赫伯特・斯宾塞著.张宏晖,胡江波译:社会学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1.

[2] 刘道义.导读,引自 Arthur Brookes& Peter Grundy,2000.Beginning to Write[C].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3] 杨丽.语篇知识在阅读与写作过程中的相关性[J].现代外语,1996(2).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第4篇

育英学校正在构建以基础课程、修身课程和发展力课程为三大支柱的“育英课程”体系。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一直在学习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对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够培养理性思维,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数学学习中获得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充分的运用。

数学是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我们构建五四学制数学课程体系,为构建九年一贯制的“育英课程”奠基。

我们的课程以《数学课程标准》为纲领,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及数学知识体系,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课程总目标通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方面得以整体实现,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其他三个目标的实现。

九年一贯数学课程以《数学课程标准》为蓝本,对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数学课程适度地调整和规划。数学课程建设从国家课程校本化、阅读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维度展开。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校的生源及师资等具体情况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整合教材,实现内容安排体系化、数学知识网络化、学习内容理性化、数学应用生活化的目标。

阅读课程的开展以数学读物及自编读物《Happy数学阅与读》为载体,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在阅读中提高数学表达能力、数学分析、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真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

国家课程、阅读课程和活动课程在九年一贯制数学课程建设中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国家课程校本化将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编排,以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它更多地只关注数学的逻辑体系,偏抽象和理性,而阅读课程可以拓展学生课内的学习内容,活动课程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直观、感性、生活化,三者相得益彰。

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2-3-4”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9年级)。第一学段,每周4课时(每节课35分钟);第二学段,每周5课时(4节大课,每节50分钟,1节小课,每节35分钟);第三学段:6年级每周5课时(每节课40分钟),7-9年级每周6课时(每节课40分钟)。

数学课程建设从国家课程校本化、阅读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个方面实施。

众所周知,没有任何一套教材适合所有的学校,适合所有的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认为,适合的课程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适合的课程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包括学生的认知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适合的课程要让学生有多元的选择。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条件、有必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进行教材整合。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们为每一课都设置了学习路径“导航”。“导航”内容层层递进,包括对旧知识的梳理,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导引,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巩固检测,从学习方法及教学方式上连贯渗透,培养了学生温故知新、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航配合分层走班的使用,迎合了每个层次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逐步形成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培养方式。我们将秉承着九年一贯制一体化学科建设,数学学科各学段积极沟通,打通教学间隔,使导航的使用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它的适用性。

阅读课程主要以数学阅读读物和自编阅读读本《Happy数学阅与读》为载体进行,通过好书推荐、读书沙龙、好书共享手抄报、阅读指导课等形式进行。

以《Happy数学阅与读》“10以内的数”为例,第一个版块是“它从哪里来”,讲了数字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起源;第二个内容是“故事口袋”,介绍了“0”的故事;第三个内容是“趣题游戏”,用小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第四个版块是“欣赏与应用”,讲了这些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一年级学生刚入学,认字少,所以教材画了很多图,就像绘本一样,学生们爱不释手。数学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理性阅读。我们还进行了阅读指导课的研究,邀请了高年级的同学给低年级的数学阅读提出修改建议;还让学生们编写自己的数学阅读,光荣地成为小编委。小编委杨致远同学由衷感叹:“编写‘圆’这个内容,我提前了解了有关圆的知识,为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我编的作品还被印在了学校出的书里,我感到很自豪。”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能力和促进思维。育英课程体系中的发展力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课程的出发点在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丰富学生的实践经历,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可选择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学习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做出抉择、学会判断以及进行问题解决,强调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课程建设的受益者是学生,同时教师也是受益者,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逐渐提升,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很重要,所以,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们应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使课程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阅读课程体系范文第5篇

一、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部分学校国家课程实施质量不高,教学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国家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以课程的视野来改变教学应该得到重视。还存在对课程认识的窄化现象,没有真正让学校一切教育因素成为课程,成为学生成长的有效载体。

对于建校三年以来的兰德学校,在蓬勃发展中,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学校三级课程建设形成体系,真正从宏观教育目标入手,构建属于自己学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且在构建过程中,形成规范、制度,进而形成完整课程体系。学校努力做到解决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问题,整合实施,提高国家、地方课程实施的实效性,最大限度完成国家课程育人目标。解决校本课程特色不足、缺乏实效的问题。依据学校育人目标、学生发展需要、学校实际,让校本课程更加科学丰富而富有活力,并形成体系。将学校一切因素纳入课程建设体系,必将带来学校文化、教师思想、教学行为的变化,提高育人质量。使学校课程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进而形成富有特色的兰德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并以此为载体,促进特色学校建设。

二、深化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几点认识

1.部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整合实施

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或强化。二者整合的首要关注点是确保科学。学校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删除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重复内容,整合交叉内容一并施教,提高效益。整合后的课程实施,应该是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

(1)深层解读,科学整合

为避免重复劳动,学校将地方教材中的重复内容进行删除,将交叉内容整合进国家课程一并实施,另将22%的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剩余16.9%作为自读内容。

(2)有机融合,高效实施

对于整合后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学习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有机融合施教。一是将整入内容作为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或知识点使用。拓宽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将整合的内容作为课内拓展阅读使用。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思维。

2.学科内部课程资源有机整合

以课程目标为标准,确保课程目标落实。关注学生学习基础,保证整合的计划性与序列性。以教材内容为蓝本,找准整合点,有机整合拓展,提高实效。

学校突出办学特色,以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素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构建了必修、限定选修、自主选修三种类型的校本课程体系:有奠基人文根基的全员必修的兰德“阳光德育六育”校本课程、全员必选的“快乐沙画”、“形体训练课”、“魅力葫芦丝”、“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阳光心理读本”等精品校本课程;还有围绕学生身体健康、人生成长、科学技术这些对学生未来发展大有益处的多种限定性选修和自主选修类的校本课程。例如,“快乐沙画”,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获得的不仅是艺术的熏陶,更是阳光、快乐的雨露。

以小学语文校本课程为例,教学中大力实施“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工程”。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字词句篇语文知识、听说读写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以及品德修养、审美情趣、情感态度等的综合。学校实施小学生语文校本课程的主要措施是:

(1)练好读写基本功

增加阅读积累,丰富语文储备。明确规定各年级必读必背经典书目,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与阅读课整合使用,每周两节,同时做好阅读指导。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诵读经典,丰富语文积累。并通过“读书节”、“古诗词考级”、“书香满校园”等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增强学生积累的兴趣。

练好书写基本功。严格落实识字教学中的写字指导,提高书写基本技能。另外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每天20分钟午练,定期组织硬笔字、毛笔字展示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加强校本课堂教学研究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益,是实现学科课程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保证。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弊端,提出了阅读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语言为本,情感为魂,主动实践,发展能力。并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四个结合:第一,语言学习与人文熏陶相结合,做到语言学习扎扎实实,情感熏陶潜移默化;第二,阅读与表达相结合――凭借具体语境,展开表达学习,实现阅读与表达的相互促进;第三,阅读与发展学生思维相结合,在想象与体验中发展思维,认识世界;第四,阅读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相结合,让好的方法、习惯伴随终身。最终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不断提高。如抓好低年级常规教学。一二年级作为语文学习的起步年级,我们按照课标要求,利用现行教材,着重落实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三大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以后语文学习打好基础;三至五年级时,逐步提高课堂效率。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堂,及时补充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想认识在大量阅读的实践中得到提高。

(3)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实现课内外语文资源的有效整合

探索“知识树”的单元整体教学策略,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式为引导,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按照计划适当补充阅读内容。找准单元整合点,如按文体整合、按人文主题整合等,实现整合的最大效益。这样,将精读与范读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扎实提高;将课外资源有机整合到课内,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得到提高。

(4)适当增加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下,每学期我们增加2~4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每次活动主题明确,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生活,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活动中。真正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锻炼能力、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3.科学设置校本课程

(1)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本准则

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国家教育目标为基准,用共同的教育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活动,以减少开发中的随意性。从而既保证了基础目标的达成,又充分发展孩子们的个性特长。

(2)以学校核心育人理念为支撑

在国家基础育人目标的统领下,依据学校育人理念,体现学校特色,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又一原则。“责任教育”是实验学校的核心育人理念。学校“阳光德育六育”体系之“责任”校本必修课――“有一颗种子叫‘责任’”,旨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为培养能够担当未来责任的人奠定基础。

(3)以学生成长需要和教师资源为依据

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一。依据学生目前生活学习需要以及未来发展需要,设置了礼仪教育课程,作为校本必修课,间周进行。根据学生需要和校内外资源状况设立了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

依据目标,设计学习主题与内容。我们深入解读学校核心价值观“阳光教育”内涵,形成课程三级目标。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段确定目标,并使之螺旋上升。在目标统领下,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主题内容,试用稿“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必修课教材。

呈现方式注重实践与体验。区别于国家课程,我们的校本必修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反思。教材中多有留白,填写学生的体会、感悟以及行动计划。及时把握问题生成,丰富课程资源。为增强生成内容的针对性和必要性。我们组织教师结合学生表现,整理生成性问题,作为课程内容进行实施。如班级事务靠大家、人人参与班级管理、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课间安全我做主等,这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鲜活事例,都是最及时的教育资源。

在学期初设计教师、学生、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师资源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20门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选修内容。

尊重主体,实行双选。活动前,学校根据教师的个人特长确定辅导教师,同时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修课打破常规班级界限,实行走班制。搭建平台,展示成果。结合学校开放日,搭建展示平台,展示选修课学习成果。

(4)校本研究的评价

只有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才能为教师提高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对推进校本研究的发展,对激励研究者的研究热情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翔认为,“注重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突出终结性评定的对比力度,尽可能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建立教研评价与其他教学评价相联系的评价方式”,“重视方式与内容的创新,过程性管理与评价的实效化,以评比性活动强化过程质量,用量化评比规范过程性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推进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是一个过程,一种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依托,促使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落实兰德学校“阳光教育”办学理念,促进学生更好成长,促进教师队伍综合索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