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探究的乐趣;探究式学习;实验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探究式教学给学生创设一个亲近生活、亲近社会的空间,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感悟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作一些初步的探究。

一、注意探究课的设计

1、要注意突出新知可探性,避免超前自学

由于自学易打破探究的悬念感与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从而造成创造活动的中断,因此,在探究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要求学生自学本节将要探索的内容。但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课堂主要问题的创造性探究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有关的预备知识,但不可让学生直接接触主要问题的实质或结论。

2、设计教学程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学生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摄取、定位与活化三个步骤。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摄取了许多知识与方法,这些知识与方法最初在头脑中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这就需要通过小结等方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定位,“理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及内在联系,使之有序化。最后还要将这些内容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使它们活化

3、对具体探究过程的设计要符合课题的合适要素

科学探究,离不开探究的程序,这一程序其实就是思维的程序。例如:在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其总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其中探究凸透镜成虚像的情况是相对独立的,它的思维程序是:提出问题──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

4、对学生的猜想处理要注意思维发散性与聚合性相结合

例如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中的“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实验或感性材料使学生进行猜想,将学生思维发散: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聚合:“浸在液体中的深度”可分两种,一种是物体没有全部没入液体中,一种是物体全部没入液体中,前者可纳入排开液体的体积中进行研究,后者可命名为“浸没的深度”来研究。

二、处理好探究课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1、要注重非指导性教学。

注重非指导性教学,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通过学生的探索,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2、要注意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教师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差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处引导点拨学生,通过一名“差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

三、探究课教学中的控制策略

1、对探究环节进行最优化处理

(1)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前提。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题和内容,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投影、挂图、录像、演示实验等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物理事实,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提出问题。例如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中,教师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后,学生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入人耳的?

(2)猜想与假设──科学探究的先导。它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如“焦耳定律”这节课中,在提出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后,通过讨论、分析电线着火,电炉工作时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不热这些现象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学生就能作出电热的多少可能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有关的猜想。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科学探究的具体化程序化。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就是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具体化程序化,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设计、验证“猜想、假设”的实验方法。常用的物理实验设计方法有: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排除法、理想实验法、定量测量法等。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事实是进行科学分析的依据。科学事实是检验科学结论的唯一标准,证据是进行科学分析的根据。在上阶段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通过实验操作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5)分析与论证──科学结论的形成。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力求准确地反映实验结论。

2、对教学过程进行灵活处理

由于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及创造教学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

3、探究课的课时进行合理增加与灵活处理

一般情况下一节探究课的时间是讲授相同内容时间的1.5—2倍。我们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如上课不一定非要经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可以将其中的部分环节简化或取消,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换得更多的时间。

四、怎样才能上好物理探究课

1、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物理教材中,潜存着许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实验法,推理法,归纳法。另外,实验、观察、假说、比较、尝试、模型、理想化、抓主要因素等,也都是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体验和学习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

3、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自做小实验,搞小制作。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一、利用文字史料的拓展阅读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

文字史料作为最传统、最基础的史料,在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我们在文字史料的利用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知识点与历史时间结构,为学生搜集了相应的文字史料,使学生基于文字史料拓展阅读,有效开阔了自身的历史视野。在具体的文字史料利用过程中,首先是教师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脉络进行简要分析,之后为学生发放对应的文字史料,让学生将史料对照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我们在《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搜集整理了《元史――太祖本纪》,学生基于课文对“成吉思汗”相关内容的描述,对“成吉思汗”的详细历史进行学习。学生们在研究《元史――太祖本纪》的过程中,首先去探寻蒙古族兴起的过程,再对《元史――太祖本纪》中的人名、地名,一一利用工具书进行检索,来完善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次史料学习有效地让学生认识到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以及蒙古族兴起的过程,使学生的历史视野得到了有效的开阔。

二、利用图片史料的观察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历史印象

图片史料是伴随相机出现以后产生的新型史料形式,图片史料既包括历史文物的照片,同时又包括近代以来真实的历史照片。我们在初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利用图片史料可以有效地将抽象的历史化为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在观察图片史料的过程中产生更为真切的感触。

例如我们在《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一课的教学中,就为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商周时期青铜器照片。学生面对“司母戊鼎”“毛公鼎”“四羊方尊”等文物照片时,近距离地感受到我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辉煌。我则结合文物照片为学生解读青铜器的器形、纹饰、铭文等知识,使学生能够获得对青铜器更为丰富的了解。之后我们展开课文教学,学生在直观观察青铜器文物照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知识产生了更为具体的理解,使他们通过对图片史料的观察,促进了历史学习。

三、组织学生基于史料的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方式。我们在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过程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实验探究式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之一。是初中物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下面就这一话题谈谈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和实施策略。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探究式实验教学着重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主要表现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学生们是处在活动的主置上,课堂主要为学生们搭建实验的舞台。让他们在舞台上探索,并从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老师们只是偶尔为学生们点播一下。总而言之,在探索式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从提出问题,设计的方案以及得出的结论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

(二)探究式教学重视合作

探究式教学课堂中需要同学们之间分组进行制定方案以及调查分析。小组组员之间按照自己的方式发表对事物的理解。然后通过讨论综合意见相互之间学习。由于学生们的生活以及经验文化背景有差异,因此看待事物也有着不同的见解。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对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反思或者反对,从而更深层次的建立对新事物的理解。

(三)探究式教学课堂的评价以及学生自我评价

探究式教学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水平,使学生们的探究水平不断的提高。由于探究式课堂对学生们的素质很难在纸卷上评价,单纯的卷面无法方方面面的显示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探究式教学课堂更多的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应该重点放在学生们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探究方法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学生们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学生们通过不断的评价自己在探究式教学课堂中的表现,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完成自己的目标。

二、实施策略

策略的内涵要比方法更加的丰富充实。以下为《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策略。

(一)组织策略

实验探究:在研究实验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需要提出实验研究需要探讨的内容,其次是准备实验的器材。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具灯等等,通过探究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所形成的图像,从而计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定性关系。在探究的过程当中,老师首先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演示然后逐步的清晰实验探究的内容,而不是一开始就定性的提出实验的探究内容。其次,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老师应该多次的巡查,为学生们进行指导,及时的解决学生们在探究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第三,分组的小组当中,需要各个组员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最后,同学们需要分析和交流探讨好的发现。

观察探究:探究实验就是需要同学们通过观察实验挖掘出需要探讨的内容。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堂当中,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不需要老师的一一介绍,而是需要同学们自己的观察,提出质疑并最终解决疑惑。探究式课堂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实验完成后,老师需要对此探究式实验进行合理的解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和过渡。

阅读探究:探究式实验既可以在教室内进行,也可以在户外进行。寻找有用的信息是探究式实验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为了使学生们的信息条理清晰,可以以表格的形式提炼对实验有用的信息。《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老师需要提前布置学生需要阅读的内容,就交流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当鼓励学生们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师的备课设计变化策略

上课是要讲究课堂效率的,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必须把握好各个环节的时间,完成实验的教学,那么备课计划的灵活变化是很重要的。例如: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和步骤很多,为了快速的完成实验,教师就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进:1、可以把原用的100ml的烧杯换成50ml的;2、可以用温水代替冷水,减少加热时间;3、烧杯口盖一张平整的硬纸片;

(三)合作策略

探究式实验合作的内容包括目标统一,任务分开以及协同工作几个方面。不仅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还要共同的记录并讨论。良好的合作习惯需要小组组员共同的努力,对学习能力不同的组员要区别对待,共同提高实验探究的准确性。

例如在上面提到的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可以将实验分给三个小组完成,每组分配相应的时间,举例分工如下:

这样分工合作,合理安排实验的时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能提高同学团结合作的精神,分组合作更能让同学对实验充满兴趣,能够很好地完成实验的内容,使实验的学习效果更好。

(四)指导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的指导也显得尤为的重要。在学生们分组进行试验的过程当中,老师们应该多次的巡查并指导学生们在实验过程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例如在研究水的沸腾的试验中,教师要指导同学酒精灯和温度计等的规范使用,注意实验器材的检查和保管,提醒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的效果。

(五)开放策略

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不是局限的,很多科学家瞬间的想法经过验证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成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创造更多的可能。

例如在研究声音的特性的实验时,就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开放空间,让学生提出更多的假设并去进行验证。例如:假设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验证假设:教师的方式是用钢尺放在桌子边缘,调节钢尺振动得幅度和长短,验证假设的结果。如下图:

有的学生可能想出用橡皮筋验证的方法,这时就要让学生大胆验证,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假设和验证方法。当然,开放策略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课堂的秩序不好控制,所以,教师研究更多的物理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一、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方法,一改之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利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了实际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实践等方法研究问题、获得答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善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1]。通过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实验的背景下,培养了学生对理性知识的认知,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除此之外,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及创造意识,物理学科以力、光、电、磁、热、声和运动形态等多种复杂的现象组成,探究性实验极大程度地弱化了这些概念的抽象性,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及自我联想,进一步对物理事实有明确的理解认知,逐步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应用分析

(一)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探究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学问题为主展开的。受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等的影响,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当物理问题呈现后,每个学生的思考、探讨能力是不同的,部分学生往往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疑问和难题,这时就需要老师积极参与探讨,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适时点拨和引导,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同时,鼓励学生合作探讨,重视集体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构建友好的师生关系和集体意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合理有效的学习机制。

(二)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层次。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初中物理教学也在适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简单的演示实验代替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陈旧乏味的教学模式,积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方法,完善、改进物理教学中无实用性的单一实验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率,提升实验教学层次,这是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现其价值及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授课过程中,将传统课堂讲授知识作为实验教学的基础,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初中物理教育的核心。通过对抽象物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知,再进行探究性实验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独立的实验探究,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极大程度地提升了对抽象化知识的理解认知[2]。

(三)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应用,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当抽象化、理论性的物理知识呈现后,由于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不同,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层次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在理解方面出现困难。老师可通过趣味性物理实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理论+问题+实验”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论证解释,更具有直观性和说服力,便于学生理解,同时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适时培养学生多想、多说、多问、多做的学习习惯,逐步提高学生参与物理实验教学的主动性和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开展情境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初中物理本身具有很强的概念性、思维性和抽象性;其次,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发展阶段,对抽象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判断有一定的难度;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爱求知、好思考、兴趣广泛、思维活跃的性格特点。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物理知识为基础,通过情境化的实验教学,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课堂实操、教具演绎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3]。学习期间教师还可以增加更多关于课程的感性材料,如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提出生活周边的相关知识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成研究性实验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五)注重分组实验,注意实验收尾。

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一、大班额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1]。在大班额教学中实施物理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班级学生人数过多

在大班额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实验分组较多,教师无暇顾及,课堂秩序混乱,探究效果较差。

2.仪器短缺

在一般条件的学校,普遍存在实验仪器设备不够,实验设施简陋落后的问题,给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大班额教学中的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1.合理分配探究小组,培养骨干学生

要合理分配探究小组,最好4人一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中轮流做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和汇报员,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负其责,人尽其才,每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

教师要培养一批自觉性高、组织能力强的骨干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分别安排在各个组内,负责组织探究小组的各种活动,教师随时可以通过这些骨干学生了解各小组活动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统筹协调,有效推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2.用多种形式开展物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实验探究外还有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理论探究等[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探究可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但不论用哪种方式,只要能将物理学的方法和思想渗透其中,都能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案例一:查阅阿基米德的有关资料

教师:阿基米德原理我们认识完了,老师列出了关于阿基米德的几个问题,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两个问题,课后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渠道进行查询,在下次课上汇报。

(板书)

(1)阿基米德简介;

(2)阿基米德的故事;

(3)阿基米德的名言;

(4)阿基米德还有什么重大贡献。

在正式上课之前,用五六分钟时间让一至两个小组在班上汇报,既能让全班学生分享他们的成果,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二:调查一个家庭的用电情况

教师:以每个实验小组为单位,按问题要求进行调查。

(板书)

(1)你家里常用哪些用电器,它们的功率各是多少?

(2)你家上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电费合多少钱?

(3)谈谈自己家是怎样节约用电的。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调查总结讨论会,每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让记录员记录并写出调查报告,由汇报员在班上汇报。

通过这种简单的调查过程,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做事,学会总结和反思,又能使学生深入认识电功、电功率概念,掌握电功、电功率的一些简单计算方法。

3.让学生自制教具和开放实验室

仪器短缺问题可用自制教具和开放实验室两种方法来弥补。学生自己能做的仪器,尽量让学生自己在探究小组内组织制作。

案例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杠杆的平衡条件”这节课之前,教师就先布置学生做一些准备:下次课我们要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请各探究小组准备一把直尺、一卷透明胶布、十个相同的硬币和一段细线。

上课的时候,教师通过复习和总结上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杠杆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在学生完成猜想与假设后,进行如下问答。

教师:上次课布置你们准备的器材准备好了吗?

学生:准备好了。

教师: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我们准备的这些器材进行探究。

学生:把细线拴在直尺的中间,用手提着。

学生:把硬币贴在透明胶布上,再把透明胶布贴在直尺上当做悬挂物。

教师:要想使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应该怎样挂物体?

学生:左边挂一串,右边挂一串。

教师:实验中怎样改变力和力臂?

学生:改变硬币的个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改变透明胶布贴在直尺上的位置可以改变力臂。

教师:实验需要记录哪几个量?请同学们设计好表格以便记录,下面各组进行实验探究。

……

直尺、细线、透明胶布和硬币都是学生容易找到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准备器材,他们会很有成就感,而且不用担心损坏仪器,做实验时没有压力。

案例二: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在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一节课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下次课我们要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请各探究小组准备一节蚊香、一个无色透明玻璃杯、一个激光手电筒。

上课时教师通过学生见过的关于光的传播实例和图片让学生回答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早晨太阳从窗缝或者门缝射入房间时,我们看到光线是怎样的?

学生:是直的。

教师:朝阳射向树林时光线是怎样的?

学生:是直的。

教师:在空气中激光笔射出的光线是怎样的?

学生:是直的。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光通过的路径都是直的呢?现在各组用上次课布置你们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先在杯中装半杯水,用激光手电筒照射水,看看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

学生:是直的。

教师:将蚊香点燃,用玻璃杯罩上,在杯内的烟雾不均匀时,用激光手电筒照射杯内,再看看光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

学生:是弯曲的。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是弯曲的,这就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果要用到像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一些学生不易制作的短缺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时,应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里进行探究。

案例三: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教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一段电路上的电流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有关,跟这段电路的电阻有关,那么通过一段电路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成什么关系呢?

学生: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学生: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教师:我们通过科学实验来进行探究,请1,3,5,7组的同学为我们设计一下这个探究实验;2,4,6,8组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个实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需要的表格设计出来。

教师:请1,3,5,7组各派一人到讲台上把你们设计的实验电路图画在黑板上;请2,4,6,8组各派一人把你们设计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教师:由于我们学校的实验器材数量少,能摆出的仪器只有6套,这个实验我们只能分成两个大组课后到实验室里去做,现在我们先把探究所需的一些准备工作做了吧,请同学们把实验所需的电路图和表格画好。我们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时,学过用图像的方法来总结规律,这个实验也要用到图像,请同学们把图像设计出来并画好。下一次课我们来进行分析论证。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统一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设计表格和建立坐标几个环节,实验过程由学生以组为单位课后到实验室完成。分析论证、评估与反思在下一节课完成。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可以弥补仪器短缺的问题。但是,教师必须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好总结汇报、评估与反思环节。

虽然在组织大班额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很辛苦,但教学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一种观念的转变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逐步形成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亲身感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探索创新式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